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斜阳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斜阳读后感10篇

2017-12-23 20: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斜阳读后感10篇

  《斜阳》是一本由太宰治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1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斜阳》读后感(一):藏在骨子里的爱

  这是第一次阅读太宰治先生的作品,两天的上下班空挡时间里将这本书看完。昨晚看到弟弟直治写给姐姐的遗书时,竟泪流满面

  他写道:我还有一桩难以启齿心愿,那就是妈妈那件遗物---麻布衣裳。本来,那件衣裳经姐姐改制留给直治来年夏季穿的吧,请把那件衣裳纳入棺材,我很想穿。

  直治是不被大家看好的男人,被评论为有着贵族的孤傲和清高。不好好参军却染上大麻,在姐姐和子看来是一个厚重的包袱。母亲却依旧惦记着这个不被大家看好的儿子,并听儿子说的任何话。直治复员回来也不经常待在家里,即便自己的母亲那时体弱卧床,他也不陪伴在身边。有空就是到店里喝酒,要么就东京游玩数日。

  从姐姐和子的日记中了解到的弟弟直治,的确是位不务正业,不顾家庭甚至不体恤母亲的人。可是,我却偏偏被他感动

  他是爱母亲的,当听到母亲舌头无味,不进食时,他建议母亲戴口罩。

  当听到母亲身体日渐衰弱,时日不多时,他痛心,将眼泪隐藏于内心

  当说起母亲的性格时,他认为那份高雅和贵族气息无人能敌。

  在他的心中,母亲是至上的存在

  所以,在临死的遗书上才有了对姐姐和子说的这句话:我本该及早死去。只是为着一件,就是妈妈的情爱。一想起这个,我就不能死。人有自由生存的权利同时也有随时死去的权利。但是我认为,在“母亲”活着期间,这种死的权利必须保留。不然,也会害死“母亲”的。而今,即便我死了,也不再有人因此而悲伤地损害了身体。

  也许这才是一份藏在骨子里的爱吧?

  《斜阳》读后感(二):斜阳

  quot;  本小说改编自太田静子的日记,而太田静子,就是书中“和子”的原型。

  太田静子倒不像小说中出身没落华族,太田家代代担任九州的御医,明治维新后上京。(此处穿越至久远寺凉子)静子在少女时代醉心文学,对和歌颇有研究。后相亲结婚,但因为死产而婚姻失败回到娘家。

  静子的弟弟(就是书中的直治)是太宰的书迷,据说静子某天无意翻开《道化之华》,被其中“过了此地,就是悲伤的城市”的开头所感动,也成为了太宰的拥护者。(太宰中毒的我也用这句当过msn签名很久...)后面的故事就正如《斜阳》一书中所描写的了。

  小插曲就是太宰多次请求静子给他日记,作为下次小说的材料。静子非常明白,一旦交出日记,就是自己被抛弃的那一天,但最后还是以和太宰共度一夜为条件,交出了日记。

  静子怀孕之时正值日本战败,生活穷困潦倒,父母也都因病去世。她正如小说中所描写,是个对金钱现实毫无概念的“更级少女”,穷困不堪的时候也曾上京寻求太宰的帮助。但当时太宰和山崎富荣正交往密切。富荣据说是个忌妒心非常强的女性,静子甚至没有和太宰单独见面的机会,一切通过代理人的富荣。此后不久富荣和太宰投水自杀。静子独自一人将治子抚养长大。 "

  据载虽然静子母女饱尝了人间疾苦,她对太宰仍然毫无怨言,仍旧过着不知世事的纯洁生活。太宰在临终前跟她说“因为你有了我的孩子,所以我们不能一起情死了”。"  

  贵族是几代的累积,虽然光芒渐落,但温度不减,不是只可挥霍,落魄也有自我的姿态和剑走偏锋的底气。短短的文章,经得起一读再读,有优雅,有落寞,有反叛,有无奈,有现实,就是没有将来!

  《斜阳》读后感(三):绝望人才会想要革命

  【我确信,人就是为了恋爱和革命而活着。】

  这是和子的人生格言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这句话背面的女子,势必也有着光明而强大的内心。

  但这不是我看见的。我只感受到渗透纸背的深深绝望。

  和子毫无疑问是一个精神上的勇士。她的天然飒爽与勇敢活泼近乎可爱。她骄傲地说,【我受不了港湾内令人窒息的沉闷空气,即使港湾外有暴风肆虐,我也要杨帆出海】。她的情感鲜明,心意坚定我喜欢她的喜怒哀乐,她不加掩饰的悲伤和渴望,她对母亲的崇拜,甚至于她近乎盲目的追求。告诉我,【恋】与【爱】究竟哪里不同?和子是一团火,熊熊燃烧着火焰,空有激情、动力和汹涌的情感。

  但现实呢?光辉如女神的母亲被病魔拉下了神坛,和子眼睁睁看着母亲失去光彩,无能为力哀伤;弟弟自甘堕落,沉溺于酒、毒品和女人,无能懦弱,担负不起家中一点责任;还有一个不痛不痒的亲戚,说着不痛不痒的话,试图引导和子走同样不痛不痒的路(嫁人求生)。家道中落,穷困折磨,和子迈入三十代,没有道路给她新的希望,也没有目标给她奋斗。奋斗的理由?为什么奋斗呢?母亲已经离开了。不争气的弟弟不值得我的努力。还有谁呢?还有谁?环顾四周,却只有伊豆的雨雾,看不清对岸的世界无知无觉地活着,直到形容枯槁?这不是和子的世界。

  于是恋爱,或者战斗,就成了和子世界的光,她的上帝

  所以其实,对象是谁根本不重要。和子从来不需要一个具体的人,上原也好,细田也罢,谁家谁家的某某君,和子看起来是为某一个人奔走,但在我看来更像是设定一个目标。和子在期待一场革命——精神上的重生,绝望里的希望,通道终点的亮光。这种精神上的革命被锁定为一段恋爱,对象只是个模糊的概念。她需要一个人烧掉自己内心的火焰。

  因此她会有内疚。看见上原家里善良的妻女时会感到一阵悲伤;因此她会有一时的幻灭。重逢时对上原的描述远远说不上是迷人的,一个乱发的狼狈中年男人而已;因此她情绪善变。重逢之后忽而觉得上原美若神之子,忽而爱意满满,忽而恋情泯灭;因此她没有祈求长期稳定的关系。【我一开始就不打算指望您的人格和责任】,她带着私生子活下去,宣布【我的愿望已经实现】。和子的冒险仅仅是一次恋情的突击,没头没尾,全然是自己一个人的精神盛宴。

  书里的和子独立地活了下去。又或者说,停顿在看起来最光明的那一刻。但如果接下去呢?接下去的人生真的会有所改变吗?革命成功了?到了今天我们或许已经看到了结局。百度或者维基一下和子的原型太田静子(太宰巨巨怎么个不承认也没用就是她啊)就明白了。在我个人看来,和子试图利用恋情走出精神绝望。但当一切过去,她原来的问题就消灭了吗?真的获得了精神力量了吗?再也不会为穷困无路、索然无味的生活而绝望了吗?

  最后,我觉得情绪低落的人不适合看太宰治,因为会更低落的。三岛由纪夫曾说自己讨厌太宰治是因为太宰的文章里暴露了那个不想看见的自己。而我自己的主观感受是,太宰治有那种幽幽的说服力,把人一点一点拉进虚无主义的死循环,最后真的相信一切皆无意义,世界苍白孤寂。太宰治能拉着几任情人自杀,精神污染能力绝对是一等一的强。

  还有就是日本人战后自怜自艾的情绪。其实一直觉得自己才是受害者吧?少来了。而太宰治处处流露的,对于华族破落的哀伤之情其实也并不新奇。华族破落是那个时代势必发生的事情,类似于家春秋的故事一再上演。就像书里直治心心念念的贵族情结一样,这本来就是无解的情绪。沉溺其中只能逼死自己,救不了你的家族,也不存在骄傲的清高的死亡。

  :个人日语水平大概就是五十音图,但私以为陈德文这版翻译做得很好。

  《斜阳》读后感(四):死是美学上的生

  一下午看完了《斜阳》,特意从直治的死来关注。

  贵族的挽歌。看到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命题,战后贵族的没落。和子和母亲卖了别墅到伊豆乡下相依为命,直治以一种颓废堕落的状态活着。

  不论和子最后为了所谓的革命和爱情疯狂不远万里倒贴生下一个声名狼藉的小说家的孩子。

  只直治的日记和最后的两篇遗书已经说明了他的痛苦,清醒,挣扎,孤傲,以及自杀的历程。

  他出身贵族,假装下流堕落试图走民众之友的道路活是他与生俱来的贵族的清高和孤傲使他格格不入。又因为下流被贵族世界舍弃。他有深埋的爱情,只临死前暴露在空气里一瞬。他深知母亲这样的人在当下地世道很难存活,所以第一次出场,看到卧病的母亲,就说出来极其凉薄的话“不如早点死了好,在这世上,像妈妈这号人,是很难生活的,太可怜了,叫人不忍看下去。”这话听上去大逆不道,其实对他而言是极其温柔的了,他从不认为死是罪恶,觉得生和死是一样有权利。

  他无限温柔,有着才华却故意写出很糟的小说,只为了逗朋友发笑,结果却被取笑,爱与不懂被爱。他沉迷麻药欠下钱,把老板带到自己家中拿东西典当,那时逞强地拿出自己珍视的东西,尽管他清醒地知道那些东西在药店老板眼里一文不值。他无比清醒,又厌倦着这个世界,也厌倦战争,他说比起卷进自取灭亡里,只想一个人单独而死。

  他装出下流的样子,别人就以为他下流堕落,世人是无法理解他的。他痛苦,想到了自杀。又因为对母亲的忏悔,再次想到了自杀。他比谁都明白自己是胆小鬼,或许对他而言,死亡是唯一出路。解脱自己远离他厌倦的世界。

  母亲生病说“听说夏花的人死在夏天,我本以为会在今年夏天死去,赶巧直治回来了,所以才活到秋天。”和子说就连直治这样的儿子依然成为母亲活下去的支柱。

  其实,对直治来说,母亲也是他活下去的支柱。“我本该及早死去。只是为着一件,就是妈妈的情爱。一想起这个,我就不能死。人有自由生存的权利,同时也有随时死去的权利。但是我认为,在母亲活着期间,这种死的权利必须保留。不然也会害死母亲的。”

  母亲病重,直治不守在床边,不是因为薄情,恰恰是因为太痛苦,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我们大多时候直面痛苦,是因为经历过太多痛苦后坦然,直治还像是孩子,胆小地躲了起来。

  我无法不承认这本书是贵族的挽歌。直治遗书最后一句仍在强调“姐姐:我是贵族。”

  但是也可以看出来太宰治对死亡的态度,从直治对死亡的态度里。正如书的序里写的,太宰文学所具有的善性,来自作家“原罪的自觉”,所谓“罪多者,其爱亦深。”

  《斜阳》读后感(五):暮蝉声尽落斜阳

  太宰治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在二战后日本贵族阶级日渐衰微,他便萌生创作一部描写没落贵族的作品的想法。这一时期他读到的太田静子的日记则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

  《斜阳》是太宰治根据他的情人太田静子的日记改编而成的小说。关于太宰治和太田静子之间的故事,因为很长,在此就不作转述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野原一夫《回想太宰治》中《「斜阳」の女性》一章。值得一提的是,在1947年太田静子告诉太宰治她怀上了他的孩子后,太宰治说:“太好了”,并且显得很高兴,然后他又说:“既然生了小孩,我们就不能一起死了。”而在1948年,太宰治最后一次自杀时是带着另一位情人山崎富荣一起的,如果太田静子没有怀太宰治的孩子的话,最后和太宰治绑在一起投入玉川上水的可能就会是她了吧。

  《斜阳》这本书以没落贵族家庭中的女性和子为叙述者,讲述了她家庭中的发生的事,可以看出她在面对家族没落处境的悲哀与挣扎,她将自己称作是“道德过渡期的牺牲者”。同时,通过她的讲述,我们也可看到家庭中另外两位成员——母亲和弟弟直治——在家庭衰落中的不同命运

  此外,这本书虽然写没落贵族,基调阴郁,但文字却很轻妙,太宰治中期及后期的作品(尤其是女性独白体的作品)很多都给人这样的感觉。关于文学创作,太宰治曾说:“新的艺术进取的方向即为轻妙,好比剑道,气力顿时集中于手腕,那种感觉啊,苦恼下沉,心地澄明。”(桂英澄《箱根的太宰治》)当初太田静子在把她的自白书给太宰治看时,太宰治说“自己以前也写过散文诗风的作品,把自己内心的呐喊倾吐到作品里面,不过如果一个劲写那种东西最後迟早发疯,所以现在他只如轻声低吟一般地写作。”然后他建议太田静子把要写的事情时“用轻松心情,不加矫饰地、坦率地写在日记里。”(野原一夫《回想太宰治》)

  ——————母亲:最后的贵族妇人——————

  故事开始于和子对母亲喝汤细节的描述,在和子眼里,母亲是最后一位贵族妇人,她的动作有着真正贵族特有的那种灵巧的优雅做派,而不是为了摆阔或合乎礼法而显得死气沉沉虚张声势的模样。

  而这样一位贵族妇人需要却面对家道的中落:丈夫十年前去世,丈夫留下的家产也花光了,不得不卖掉旧时居住的宅邸;儿子直治大学中途应征入伍,从此杳无音信;倒是女儿和子早些年嫁了人,然后离婚了,就陪伴在她身边。

  家庭的没落以及生活上的变动让这位贵族妇人多少有些忧心,她因此变得憔悴多了,虽然在伊豆小村庄里她们生活得很平静,但有时对于普通人的这种生活却不能很好地应付,并且,她还时常挂念起儿子直治。后来,直治复员回来了,母亲表现得高兴了许多,虽然直治沉迷于喝酒,经常不待在家里,母亲还是感到开心。然而,母亲的身体已远不如从前,并且患上了严重的病。不久后,母亲便去世了。

  从整个故事可以看到,对于现实,母亲虽然表现出一些忧心,倒也没有那么心灰意冷,并且她的行为、心态多少还很从容,对生活不卑不亢,优雅地活着,甚至最后的死亡也是那样地顺其自然。和子说:“像母亲那样与人无争、无怨无恨,度过美丽而悲哀的一生的人,恐怕是最后一位了,今后再也不会在世界上存在了。”

  ——————和子: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活下去——————

  和子和直治其实都是“弱者”的形象。和子像一根芦苇,在风中摇摆不定,时常感到“再也活不下去了”。但和直治不一样的是,和子有一种对活着的渴望,于是她总会抓住什么东西并依托着它来活下去。

  她抓住的第一根稻草是她的母亲。和子在离婚后便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在离开长年居住的宅第搬到伊豆去生活时,她想她“哪儿也不去,就守在妈妈身边”。她说:“我只相信爱,相信妈妈的爱,靠着这个,我才活下来的。”

  然而,人在遭遇不幸时总会变得敏感,于是任何似乎预示着不详的事情都会让和子陷入不安与恐惧。她一边用生活中零星的喜悦安慰自己,一边又对这样的生活忧心忡忡。搬到伊豆之后,母亲的身体愈来愈差了,这让和子很压抑,并且多次有“同母亲一道死去”的念想。

  在发生一系列不好的事情(烧蛇蛋、造成火灾)之后,她渐渐意识到,靠变卖家产已经没法坚持多久,生活终究是没法继续下去了。和子想到上原二郎先生,她六年前曾因弟弟的事情见过他,她于是写信给上原二郎先生,袒露她的内心,她想作为他的情人一道生活下去,她说她感到目前生活的可怕,于是不得不去投靠他。

  我想,她并非为了获得依靠而欺骗上原二郎先生,事实上,她多少对上原二郎先生有一些感情,在六年前曾因弟弟的事情见到他时,上原二郎先生吻了她。她在信中说:“六年前的一天,我的心里升起过一道粉红色的彩虹,虽然那既不是情也不是爱,但经年累月,那彩虹越来越鲜艳、浓丽,我从来没有将它忘却。”然而上原二郎先生没有回信,和子又写信过去说:“我只要求您能接受一个送上门来的中年妇女……我希望生下您的孩子。”

  在这一期间,母亲病情开始恶化,医生诊断后说活不长久了。

  这时,她在一些书中获得了一种力量,或是说找到了一种活下去的可能,即“冲破一切道德”,她说:“我确信,人就是为了恋爱和革命而活着。”而在母亲快去世的时候,她想:“卑劣也好,我要活着,我要同世界斗争,以便实现我的愿望。”

  母亲去世后,她决定开始战斗,她想:“如今,我只有一心投入恋爱才能生活下去”,于是,她奔向了她抓住的第二根稻草——上原二郎先生。

  然而,上原二郎先生并不像和子以为的那样,并且模样和六年前她见到的大不一样。她看到她所谓的生命的希望竟是这副模样,便想着退缩。不过,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斗争,她“心中的爱又苏醒过来了”。

  后来,离开上原二郎先生,她回到伊豆,并得知弟弟自杀身亡的消息。她也知道,她或许再也不会去见上原二郎先生。他们都离她而去了。

  就在和子感到失去了一切时,上天给了她第三根稻草——她怀上了上原二郎先生的孩子。“我是幸福的,我的愿望实现了,我怀上孩子了……肚子里的小生命,正是我孤独微笑的动力……如今,我的心胸如森林中的沼泽一般平静……我因无视旧道德和有个好孩子而感到满足。”

  在和子看来,把孩子生下来并扶养他成长,便是她道德革命的成功。而这就成为了她继续活下去的希望。

  我向来对以第一人称写的小说都很谨慎,并且总是会在阅读时试图找出隐藏在主人公叙述背后的真正逻辑。我想,尽管和子将自己的生活上升到与旧道德作斗争这一层面,然而所有这些都是她找到的一个说服自己好好活下去的理由罢了,并没有她说得那么崇高。

  其实,在之前她便早已向读者揭示了她生活的基调:“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生存下去。……活下去,活下去。啊,这是一桩多么痛苦挣扎的大事业啊!”

  ——————直治:这样的人终究是要自杀的——————

  直治以颓废的形象出现在故事中,他在南方当兵的时候中了鸦片的毒——这不是他第一次染上毒瘾了。在早些年,那时姐姐和子刚出嫁,直治染上过毒瘾。后来直治从南方复员回家,鸦片的毒大概是戒了,但他过着一种堕落、放纵、沉沦的生活,靠拼命喝酒打发日子,每天毫无节制喝酒、花钱。而在他自杀后给姐姐的遗书中披露了他颓废的真相。

  他说,他全然不知自己为什么要活下去,“人有生的权利,同样也有死的权利。”

  从直治的遗书中可以发现,其实他的悲剧有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他曾是个贵族。在他的学生时代,他的贵族身份让他难以和那些出生于不同阶层的同学交往,他说那些同学都是“强劲的野草”,他“被他们的强势所压抑”,但又不甘屈服,于是使用麻药,这是他反抗的方式。他想摆脱贵族的身份,变成一个“下流人”,他必须“反叛父亲的血统,排斥母亲的优柔”,以此获得民众阶层的认可。

  然而他却发现,他装扮出来的下流在民众阶层眼里只是个“可厌的装模作样的小丑”,而他粗俗的言行又使他遭到上流层级的放逐。

  和子把自己称作“道德过渡期的牺牲者”,直治在遗书中则称自己是一棵“生活能力薄弱而又有缺陷的草”,他说:“我只是一颗小草,在人世的空气和阳光里难于生长。要生长,还不充分,还缺少一样东西。以往活过来,已是竭尽全力了。”

  现实的生活让直治感到不安,使他感到没法生活,而因为当时母亲还活着,他不能自杀,于是只好借助于酒和麻药,以获得一时的慰藉。他说:“我虽然耽于玩乐,但一点儿也不愉快。……我只不过是想摆脱贵族这一阴影,狂放不羁地尽情逸乐一番罢了。”

  而在母亲去世之后,他也知道他昔日贵族的家庭如今已经一无所有,他过去的放荡生活就要因贵族家庭的没落而无以为继,“到了必须依靠别人的款待才能生活的地步了”。他终于不想再苟活下去,他选择了自杀。在直治遗书的最后,他说:“我是贵族。”

  其实直治有很多地方都像是太宰治本人,我想,这样的人终究是要自杀的。

  除此之外,本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上原二郎先生,他并非出生贵族,而是个农民的儿子。他讨厌贵族,他说“他们都有一副令人作呕的傲慢的面孔。”

  和子再次见到上原二郎先生时,他从早上开始喝酒,已经连续喝了很多场,喝得烂醉。他说:“写什么都感到无聊,只有满心的悲哀。生命的黄昏,艺术的黄昏,人类的黄昏。……我是拼死拼活地喝酒。活着很悲惨,没法子。什么寂寞、无聊,根本谈不上那么轻松,而是悲哀。”

  关于上原二郎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活状态,书中并没有提供多少信息,但上原二郎先生的形象和太宰治后期创作的一些短篇小说中很多丈夫的形象很相似,我们兴许能从那些故事中得到一点启发(可以参看我的另一篇对《维庸之妻》写的书评)。

  在和子眼里,上原二郎先生的也是“道德过渡期的牺牲者”,她把上原二郎先生在旁人看来不道德的生活看做是他斗争的一种形式,从本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谓的斗争,即找到一种活下去的方式。对于上原二郎先生来说,便是不断地沉沦吧。

  在我看来,本书书名“斜阳”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没落的贵族;二是指颓废的、自暴自弃的人。而这第二层意思便是指上原二郎先生,他在抱着和子时并感到久违的幸福时说:“可是太晚了,已是黄昏时节。”和子说:“是早晨啊。”

  《斜阳》读后感(六):94. 斜阳

  2016.12.06-12.08

  94.

  《斜阳》——太宰治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给我的印象很不错,所以看到他的名字才会又拿起这本书。

  很小巧的中篇小说。无论篇幅还是故事内容。以女主人公的角度讲述一家三口(母亲、弟弟直治、和子我)的生活经历,中间夹杂着各种信件。很平淡的笔调,浸透着世俗生活的味道。但从这么一个很小的家庭背后似乎能见到整个社会的一些阴影背景,包括日本的战争,包括贵族阶层对于革命的思索与追寻,自我追寻时与各阶层格格不入的矛盾。

  似乎有弟弟直治正是作者本人投射的说法,文中母亲的死是“日本最后贵族的死亡”中又还有些什么蕴意。不甚了了。其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倒很值得揣摩,比如“我”对于爱恋的“实现与追寻”,比如弟弟“人有生的权利,同样也有死的权利”的论断。这一论断对于我的意义倒是让我认识到了:没有看完听完某些东西时,不应该急着下定论的。

  166.重庆出版社

  2013.7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斜阳》读后感(七):只是近黄昏

  二十世纪以来的日本文学可谓是流派纷呈,这些流派有的溯源于欧美文学的传统流派,有的则是因为日本的国情、国民性而诞生,而这些林林总总的流派在文学风格上也并非泾渭分明,在很多表现手法、思想上都有不少契合之处。纵观诸如唯美主义、新感觉派、恶魔主义、自然主义、“私小说”以及本书《斜阳》的作家太宰治所代表的无赖派的许多作品,我们大致可以体会出这一时期日本文学的概况——个人色彩浓厚,很多作品的自况性很强;故事格局小,情节往往在两三个人物之间展开;美学思想疏通同归,作品的结局往往都走向畸形、死亡、幻灭。

  不过“无赖派”作品的特质有非常明显,首先它是典型的日本战后文学,很多作品中对于日本战后社会的萧条、人民生活的困顿有着极为精到的刻画;其次作品中往往都充斥着作家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明显的反抗和自嘲;最后就是“无赖派”的故事都相对颓废、阴郁,展现作家们对于自己生活的迷茫。从某种程度上说与美国同时期“垮掉的一代”有着一种思想上的呼应,同时又在以村上龙为代表的后世“透明族”作家身上得到了传承。

  我与绝大多数国内读者一样,对于太宰治的认识源自于《人间失格》一书,甚至一度认为《人间失格》就是太宰治本人最优秀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在阅读过《斜阳》以及对太宰治本人的生平有所了解以后,我觉得相对于《人间失格》,《斜阳》却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太宰治的文学风格,以至于映射出了太宰治的人生。不少日本文学爱好者在于我谈到太宰治时,最为推崇的小说也是《斜阳》。

  在《斜阳》一书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见贯穿于作家太宰治一生的几大元素:出生于没落贵族的男青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感受到了日本战后颓废社会现状所带来的空虚,种种颓废而消极的人生观,自杀。如果在阅读完《斜阳》之后再参照阅读《维庸之妻》及《人间失格》这两本太宰治后期的作品,我们就能够对太宰治的人生及人生观有了一个较为完满的了解。因此在阅读《斜阳》,我们不应该仅仅看见离婚后的姐姐和子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情节,更应该注意那个有形无形之间贯穿于和子生活中的弟弟直治的人生。

  不过在太宰治的人生中最为华丽的并不是他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而是他原因及方法各异的四次自杀,未遂。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川端康成则认为:“死亡是最高的艺术”。而我们在太宰治的自杀履历中既看不到哲学的色彩,有无法欣赏到任何艺术感,太宰治的自杀在我看来更接近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抑或说就是一种懦弱。因此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就直言不讳的提出自己讨厌太宰治的文学,亦讨厌这个人。毕竟同样属于没落贵族出生的三岛有着自己明确的人生观、美学观,而两人即便最终都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三岛却是为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而选择了切腹,而太宰治则选择了与情人跳河自溺。

  不过不论三岛由纪夫对于太宰治这个人如何的不屑,其实他们的文学在很多地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太宰治在文学创作上也绝对不是一个“弱者”。他能够直面战后日本社会动荡萧条的现状,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他的作品直击那个时代很多年轻人的心境,因此太宰治的很多都被认为是“青年读物”,也受到了很多年轻读者的追捧。因此三岛由纪夫也不得不说:“我承认他那罕见的才能,不过说也奇怪,他是我从未有过的、从一开始就产生如此生理抵触的作家。也许是由于爱憎的法则,也许他是一个故意把我最想隐蔽的部分暴露出来的作家的缘故吧。”

  品味《斜阳》中的几个人物,也颇值得深思,母亲象征着“日本最后的贵族”,弟弟直治代表了对日本战后社会充满迷惘的年轻人,作家上原代表着那种已经选择了堕落生活的人群,姐姐和子的形象最为微妙,她即使整个故事的叙述者,贵族没落、民众堕落、青年陨落的见证人,却又在文章的最后怀上了上原的孩子,为小说带来了一丝转机和生机。就像故事中上原与和子的对话一样,上原说:“可是太晚了,已是黄昏时节”,和子却说:“是早晨啊。”因此整个故事到最后竟然有了一些“竹外斜阳半灭明,卷帘欹枕看新晴”的意境,而这也许就是《斜阳》最精妙的地方吧。

  因此在《斜阳》一书中,我们不但能读到日本旧贵族的没落、战后日本人颓废的生活状态、典型的无赖派文学创作风格,更重要的还有文章结尾的那一点点希望,这无疑将书的境界拔高了一筹。

  《斜阳》读后感(八):如何去理解作为“伤痕”的太宰治

  一般人选择太宰治的作品,可能会首选《人间失格》,但是,不可否认,《人间失格》的出名,夹杂了很多并不客观的因素,这包括作者在成书之后的自尽。《斜阳》也是太宰治创作后期的作品,成书于《人间失格》之前,个人认为,本人是更能代表太宰治作为一名享誉作家的作品。

  小说是根据太宰治的情妇太田静子的日记改编的,对于太田静子,能够查到的资料很少。在《人间失格》中,太宰治塑造的叶藏的情人静子,似乎也指向这位日后为太宰治生下同为作家的女儿的静子。在《人间失格》中,阿叶离开静子,是因为对生活的绝望和对加重静子生活负担的内疚。在《斜阳》中,虽然没有一个“失格”的“我”,但是其实,太宰治的痕迹却无数不在。

  小说中的主人公和子的弟弟直治最终选择了自杀,并且给姐姐留下了一封绝命信,而这封信,似乎也可以看做太宰治的心声。

  “人啊,都是一样的……这句话实际上是猥亵的,可怕的,他使人相互提防,一切思想受到强奸,努力换来嘲笑,幸福被否定,美貌被糟蹋,光荣被剔除。我认为,所谓的‘世纪的不安’正是来源于这句不可思议的话。”直治在自己的信中,一直在重复着一句“人都是一样的”,结合和子和直治在小说中的生活背景,可以联想到太宰治的贵族身份。战后的世界,已经大为改变。从前的贵族世界土崩瓦解,然而没有生存能力的贵族却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贵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明治维新经历了战乱之后的日本,很多人,也许像太宰治一样找不到生活的方向。虽然主观上想要极力的摆脱“贵族身份”,但是潜意识又极力的保留那种“不一样”。外部世界自身的努力和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的撕裂,在精神上无所依托。同样的纠结,或许想想民国时代的满族贵族,就可以一窥一斑。

  对于太宰治,人们向来褒贬不一。一方面因为其对日本文学有所贡献,另一方面,对其人其事,更多的人无法认同,所以向来就有一种“历史的伤痕”的说法。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一辈子自杀五次,其中三次还带上女人殉情,女死而他活。似乎他很害怕死亡,承担不了孤独的死去的恐惧。又似乎他自杀成瘾。这也许和日本人的集体潜意识有关,日本人并不害怕死亡,但是却希求得到一个轰轰烈烈壮美完美的死亡。溺水而亡算是完美吗?我们不得而知,这是太宰治作为一个人的选择,或许也是日本“历史的伤痕”的选择,但是在直治的信中,多少能看出点他对待死亡的态度。

  “你们只要想想我活着的痛苦,想到我从这种痛苦生涯中完全解放出来的喜悦,你们的悲伤就会逐渐消失的。谴责我的自杀,说我应该苟活下去,但又不给我任何帮助,只是在口头上洋洋自得地批判我,这一定是那些可以心平静气规劝陛下开设水果店的大人物。……我还是死了的好,我没有所谓的生存能力……”

  贵族终是无法苟活于平民的世界中,就像陛下开不了水果店,或许,选择体面的死去是最好的归宿。在《斜阳》中,能更悲悯的去理解太宰治这个人,而《人间失格》多半会造成一定的误解。毕竟,世易时移,在今天的这个时代,去理解1948年自杀的日本作家是很难的。

  《斜阳》依旧摆脱不了浓重的绝望和宿命的感觉,和子最终迈出了一步,怀上了猥琐的画家太原的孩子,这算不算在这悲哀压抑的空气中唯一的一丝希望呢?

  希望是。

  《斜阳》读后感(九):《斜阳》小结

  《斜阳》这本书整体来说在表达主旨上比较乱。从对母亲的回忆、同母亲共同的生活,到弟弟的死亡、自己与太原先生的爱恋,只是在故事行进上可以联结在一起。整本书表现出对日本战后没落贵族生活的描写,透露出作者对真正贵族的理解。但身为真实的贵族,弟弟直治因自己的身份感到痛苦,首先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真正的贵族、其次他因贵族的身份而感到与民众的疏离,他找方法--变成强暴之徒以期进入民众,而他实质的品质则被民众厌烦,他进入不了民众。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主旨的话,那么①就是对(旧)道德的革命,这在姐姐和子、弟弟直治上都有体现:在姐姐身上是与上原先生的情人关系、私生子,以及她自己不断表达的自己与上原先生的爱情对就道德的革命性之处的观点;在弟弟身上就是其对死亡的权力的理解、对民众文化贵族文化差异的痛苦;对suga有夫之妇的单恋;②就是对现世生活、现世文化、道德、社会基调的绝望,这主要体现在上原先生、直治,及上原先生的好友们身上,这是最直白的对话:“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要求什么敦厚、诚实之类的美德,那就等于扯掉死鬼的脚。敦厚?老实?呸!那样是活不下去的,不是吗?要想不低三下四地活着,只有三条路好走,一是归农,一是自杀,还有一个是靠女人”、“对于那个都不愿干的可怜虫来说,最后唯一的手段——就是围在上原二郎先生身边,喝它个一醉方休”。而他们就是用所说这4种方式面对现世的文化、道德、基调,他们的方式出于消极与绝望:上原先生及他的好友们采用第4种方式,直治则是第2种。 ②中的社会文化、道德、基调是包括①中的(旧)道德的,但在面对的方式上不同:和子选择革命,直治、上原先生则是绝望;和子相信革命,直治对革命也不相信,上原先生的观点做着放置的笔墨很少但绝望是无疑的。 本文阐述的内容就止于此。 死亡与蛇的莫名联结不做解读,儿女与母亲——这个在直治眼中真正的贵族 的情感描写还是感人的。 文中有很多刻画内心情绪、思考的比较好的段落,但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段: “我一开始就不打算指望您的人格和责任,我只考虑我的一门心思的恋爱冒险能够获得成功。” “接着,我要和新生儿一起,进行第二回合和第三回合的战斗。 生下所爱人的儿子,养育他成长,这就意味着我道德革命的完成。 即使您把我忘却,或者因酗酒而殒命,为了我的革命的成功,我也能健康地生存下去。” “我因您而感到自豪,我也想让出生的孩子因您而感到自豪。 私生子和他的母亲。 我们将永远同旧道德战斗到底,我打算像太阳一般活着。 请您也把您的斗争持续进行下去。”

  《斜阳》读后感(十):《斜阳》

  我也不喜欢别人走进我的内心,就像你翻遍了卡尔维诺的作品,也不知道他一生经历了什么。

  但是太宰治是那种从小其实对身边一切东西都没有兴趣却假装有兴趣的人,总是装傻取悦别人。

  三十九年的生活,二十年写作生涯,五次殉情,最后携女郎吞安眠药自杀未遂又跳河,结果女郎死了,他却活了。

  其

  我看太宰治主要是他后期的创作作品,也不是刻意的,就是碰巧,第一个当然是《人间失格》,的确被吸引,继而看《维庸之妻》,这也是最喜欢的一篇,尤其最后一句话:管他什么人面兽心,我们只要或者就够了。

  《斜阳》的女主和子是以他的情人太田静子为原型,他去找静子要日记写完了这篇斜阳,说的主要是没落贵族,和子一直崇拜自己的母亲,那种举手投足透露出的优雅,从容与大方,就连喝汤她也羡慕,想学母亲,但是学不来,而和子的弟弟直治,他从战争中回来不光虚度,还吸毒,不理解姐姐,不管妈妈,只自私的想自己,所以对弟弟的印象很不好,直到最后他自杀留下的遗书,才转变了我的看法,遗书感动我了。

  最后和子去找太原,一个作家,还怀了他的孩子。我一度怀疑这个作家的原型是太宰治。

  当我假装颓废,他们都以为我颓废,当我假装懒惰,他们都以为我懒惰。当我鼓起勇气克服新生活的困境,他们都以为这不是真的。当我真的痛苦,他们都以为我假装痛苦。

  很喜欢太宰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斜阳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