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夜访吸血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夜访吸血鬼读后感10篇

2017-12-26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夜访吸血鬼读后感10篇

  《夜访吸血鬼》是一本由安妮·赖斯著作,译林出版的313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007-10-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访吸血鬼》读后感(一):夜访吸血鬼读后感

  不知从何时起 竟迷上吸血鬼及任何与吸血鬼相关的任何一切 也许是看过暮光之城之后 后又看了夜访吸血鬼 进而对吸血鬼有了更多了解

  将自己代入吸血鬼的身份来看待它们 却发现它们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邪恶无比 尽管吸食人血这样一件听起来恶心而又耸人听闻事情 竟也随之淡化 那是怎样的一个超自然国度 它们被赋予的长生不老力量礼物还是惩罚 它们看着身边人死去而自己却永远年轻 它们看着身边的一切都在时刻变化而除了它们自身 它们活上了几百年 甚至几千年 但它们却逃不出孤独这样一个永恒的命题 在无数个黑夜里 它们的孤独该与谁诉说

  吸血鬼的情感是细腻柔软的 它们的感官比人更敏感感受到常人感受不到的哪怕是任何最细微的动静与变化 它们被赋予了这种超自然能力 任何风吹草动声音在它们听来像是被放大了好几倍 那样灵敏而又超常 在夜访吸血鬼这本书中 路易以它吸血鬼的身份讲述着它的经历 书中一大块一大块的篇幅全是在描写路易的各种各样的外在或内在感受它的嗅觉 听觉 视觉 任何感觉都在无时无刻感受着身边的哪怕是一阵微风吹来的细微变化 这些变化丰富而又敏感 却不失真实感 仿佛读者也能感受到它所感受到的一切 它的悲伤 它的孤独 它的犹豫 它内心的呼唤

  在夜访吸血鬼中 尽管路易和克莱迪亚都是那么地讨厌和憎恶莱斯特 那个将它们变成吸血鬼的吸血鬼 但我一点都不讨厌莱斯特 它的孤独和悲伤感染了我 后来的谋杀莱斯特没有成功 它拼命想活下去的顽强信念再一次感动了我 它没有死 它活了下来 即使是拖着那样一具丑陋伤痕累累的躯体 在那场火烧吸血鬼剧院后 莱斯特仍然没有死 它躲在了一间破败的散发着尸体腐臭气息而阴暗潮湿的屋子中 窗户被钉得严严实实 当路易去看它时 它的衰老 它的憔悴 突然让人为之心酸 那个将路易变成吸血鬼的莱斯特 它的心中仍怀念着路易 它急切而狂乱着呼喊着路易 仿佛在呼喊着一个它多年失散的孩子 莱斯特是一直都在想念着路易的 这是两个男人 两个吸血鬼之间的爱恨纠葛 毕竟 它们曾经一同生活过 一同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美好时光 我深切地感受到莱斯特是真正最孤独内心充满悲伤的 它害怕身边的人离它远去 害怕身边的人不再理睬它 它的占有欲极强 它无法独自生活 无法忍受寂寞长夜 它需要人陪伴在它身边 所以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吸血鬼来满足它的这一欲望 而它的暴躁如雷和烦躁不安却又让它身边它制造的吸血鬼一个一个想脱离它摆脱它 而这又让它更加地暴躁和愤怒 忽然觉得莱斯特是一个真正让人感到可怜的creature 也许这是吸血鬼们共通的悲哀

  路易 这样一个吸血鬼 夜访吸血鬼的主角 当它变成吸血鬼时 它仍没有丧失作为人的内在本性 它是善良的 它仍然迷恋着曾经做为一个凡人时的一切 它苦苦地探索者自己到底是什么 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命人类把它当做了恶魔 但如果真的是恶魔 为什么它还保留着那份纯真的善良 它不是恶魔 从内心上来说 它自己知道这一点 它甚至希望自己就是撒旦的孩子 那么它也就不会去痛苦寻找 而是坦然接受 它急切地想从莱斯特那里得知它想知道的一切 但最终迫不得已离开了 从而开始了自己的寻找

  书中最精彩的要数大片大片描写路易的各种感受 黑夜 星空 人潮 微风 远处的灯火……甚至是一滴露珠滴在花瓣上的一刹那 一只老鼠活动的一瞬间 一片云的移动 都是逃不过吸血鬼敏感的感官 这些便是作为一个吸血鬼拥有的力量 它们的行动如闪电之快 让人还未回过神 它们便从你身边消失得无影无踪 也许永生并不是吸血鬼所要的 它们只是以这样的方式存在着 用这种力量感受着 来给它们带去安慰

  2009年某月某日

  《夜访吸血鬼》读后感(二):梦

  有很多时候都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像是路易,像是莱斯特,像是阿曼德甚至于克劳迪娅。

  他们都曾经的"活"在这里世界上的,虽然受着社会的折磨,可是却可以触及到光。

  但现在却不能,只能伴随着暗淡的月光行走在黑夜中,为黑夜添上一层华丽的鲜红。

  也许是路易的悲哀的,记得原著路易说过,他到了地中海然而海水却不是蓝色的是黑色的(大概是这个意思,懒得去翻原著了)。这是他对命运的不满,他只能看到黑色的海,就像是他生活在黑夜里,蜡烛的光不能拯救他,壁炉的温暖不能让他的身体变得像常人一般。

  也许他时常会想,这是一场黑暗的梦,然而醒来之后会看见他的弟弟对他笑,给他讲述圣经的故事

  可是这场梦的时间,太长了。

  他等不及醒来了。

  他或许在梦里找到了自我……

  《夜访吸血鬼》读后感(三):永恒的爱与绝望

  一直以来,在各种神话和传奇中,吸血鬼总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他们是夜的精灵,绝美,高贵,优雅,与黑夜共存;他们是生的恶魔,嗜血,残暴,冷漠。他们不老不死,除了烈火和阳光,没有任何能对他们造成威胁。

  《夜访吸血鬼》是安妮赖斯吸血鬼史诗系列的第一部。在某个漆黑的夜晚,吸血鬼路易对着一个人男孩开始讲述他成为这奇妙种族一员后的一切。于是时间,情感,恩仇,在那个冬日的夜晚慢慢流淌。

  在吸血鬼史诗的最初以路易作为叙述者,我认为是因为路易是特殊的。他不同于其他已经生活了百年的吸血鬼,即使成为了嗜血杀手后经历了漫长岁月,他依旧保持了对人性坚持和对善恶的判断。吸血对他来说不是谜眩般的快感,只是生理的需要,是生存下去的必须。因此他一直是矛盾的。对于自己,他弄不懂自己到底什么,一种被遗弃的孤独感深深地包围着他。一方面对于自己嗜血本性的无法抗拒,另一方面又怀着对人生命深深的敬畏使得每次吸血对他来说都是一种罪恶。这样的情感使得路易拥有了不同于其他吸血鬼的特质。也就有了书中令我迷惑,令我感动的,所有的爱恨。

  路易作为吸血鬼的一生中,真正陪在身边的人寥寥无几。这是作为吸血鬼孤独的宿命。这里,只想谈谈几个他爱过的,也或许爱着他的三个吸血鬼,莱斯特,克劳迪娅,阿曼德。

  莱斯特给予了路易作为吸血鬼的第二次生命,他改变了他。但是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引导者。他忽略了路易内心的敏感和人性,仅仅教会他杀戮却没有告诉路易作为吸血鬼,需要尊重作为吸血鬼的本性,学会用吸血鬼的眼光问题。这样使得路易陷入了深深的罪恶感中不可自拔。于是路易只得自己去探索去追寻关于吸血鬼的一切。但越寻找越失望,越探索越觉得悲哀。他开始越来越觉得并不是莱斯特刻意不告诉他一切,而是没有人能够给予这一切清晰的解释。然而在他认识到这悲哀的现实之前,他已经为了摆脱莱斯特,为了帮克劳迪娅获得“自由”,将莱斯特留在了一场大火中。在莱斯特消失的那段时间里,路易怀念起了之前与他相处的岁月,也逐渐正视了自己心中对莱斯特的感情。确实是有“爱”的。最初,或许是迷惑于他的外表和吸血鬼的魅力;后来确是因为长久的陪伴,是很长时间作为仅有同伴的专属。这种感情,在经过时间的冲洗后,褪去了仇恨和愤怒的外衣,逐渐清晰。但我不明白的是莱希特,他被路易和克劳迪娅“杀死”,历尽千辛万苦回去仅仅是为了找路易谈谈?他在巴黎的坚持也不是找路易报复而是想让他回到他身边?从头到尾他为什么就没有怪过路易?他对路易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他的那些没有路易陪伴的日子到底经历了什么?这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个谜……

  在书中,最年长的吸血鬼阿曼德说过,对于吸血鬼来说,他们希望一切能够按着他们的习惯,他们所习惯的方式存在着。而当世事以他们不可抗拒的姿态变化时,他们会感到绝望。这种改变超过了他们接受的程度时便成了足以摧毁他们的力量。这是永恒的生命和变化的时间的矛盾。那么最后莱斯特一个人病弱的待在残破的老屋的时候,是感到绝望了吗?是什么让他近乎疯狂的希望路易回到他身边?我期待着在《吸血鬼莱斯特》中找到答案

  克劳迪娅在书中是一个十分复杂角色。在她幼年的时候,莱斯特为了使路易不离开他而将她改变。她有此得到了永生的礼物,也获得了永远无法长大诅咒。她被困在了那具永远长不大的身体里,绝望地注释着他人日益丰满而不得不正视自己的扭曲,独自面对自己悲哀的命运。在她被改变时她还太小,小到没有保留生命中哪怕一丁点的人性。所以她的残忍有一种近乎于孩子的天真。所以她执着的希望找到其他的同类。路易对她来说是特别的,毕竟是因为路易吸食她的鲜血,才直接导致了她的被改变。因此对路易,她的感情是复杂的,扭曲的。因为她的变态的身体,她无法得到和路易并肩而行的机会,只能无奈的,以“女儿”的形体留在他的身边。即使是这样的悲哀和绝望,她也不想离开路易身边。那么这样的感情,怎么能被人说成不爱呢?即使阿曼德所说的“不像我这样爱着路易”我也绝对不能同意。克劳迪娅的路易的爱,在我看来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最后她想要离开,也是对这样的感情的彻底绝望后的放弃。是对命运无法改变的屈服。所以,即使她残忍甚至自私,对她却更多的是同情

  那么路易呢?面对克劳迪娅参杂了太多的感情,他也是迷惑的。是“父女”?“情人”?将近一个世纪的陪伴,他自己也不曾分清过。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对克劳迪娅有着在他吸血鬼生命里最深刻的感情。他在她身边感到的温暖,她给予他的安慰,都不是任何人可以替代的。所以在最后克劳迪娅被烧死后,他会一把火烧死最后留在巴黎吸血鬼剧院的吸血鬼。那是在克劳迪娅死后无法宣泄的悲伤释放出的疯狂。在那之后,路易最后的人性随着克劳迪娅的死消失了。他默然了,冷淡了,那个曾经为人的路易,永远的死了。跟着克劳迪娅,死在了那长大火里。

  对于阿曼德,我个人对他实在没什么好感。他是巴黎那些吸血鬼们的领袖,却对他们有着天然的疏离。他对路易是有爱的,爱上的是路易身上,其他吸血鬼没有的人性。路易对他的爱,是对于他所拥有的知识和阅历的尊敬,是对知识和魅力的崇拜。但是实际上,阿曼德没有提供给路易他找寻的答案,也正是他,烧死了克劳迪娅,毁灭了路易心中的最后一丝人性的温暖。所以对他的所谓的爱,我无话可说

  《夜访吸血鬼》作为吸血鬼史诗系列的第一部,只是一切的开始。他将人代入了这个夜的世界,介绍给人种种传奇。而所有的故事,都将继续上演。

  期待后面的故事吧。

  《夜访吸血鬼》读后感(四):永生之殇

  本文章禁止任何以商业目的的转载 非商业目的的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生之殇 读《夜访吸血鬼》 著名导演伍迪艾伦曾说:“我对生活的看法基本如此:尽管充满了寂寞,痛苦,悲惨和不幸,但又觉得一切都逝去得太快。”人类的生命尽是如此,短短三万余天不过转瞬即逝。从古到今,人类苦苦追寻长生不老的秘密帝王将相求仙问道,平民百姓请神问佛,在欧洲更有用灵魂与魔鬼签订契约之说。一首歌中唱到:“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 a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青春总是让世界心生眷恋。因为人们畏惧死亡,生命本身也显得渺小,人们自身便创造出不少形象横跨着生与死的界限,吸血鬼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形象之一。他们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外表的青春从不随时光的流逝而削减半分,更别提他们异于常人的速度与力量。人类既迷恋他们,迷恋他们的美丽;有憎恶他们,憎恶他们的黑暗。他们是永生的,至少凡人的生老病死不会打扰他们。可在他们身上,有另一种东西折磨着灵魂:凡人苦苦追寻的永生似乎既是礼物---撒旦的礼物;又是诅咒---上帝的诅咒。 书中故事的叙述者路易在二十五岁那年遭遇了生活上的打击,之后被莱斯特变成了吸血鬼,那是1791年。二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新奥尔良早已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他开始向一名年轻的人类记者讲述自己两个多世纪的纠葛和羁绊。 可以说,路易是最不地道的吸血鬼了,连他的声音都颇像人类。莱斯特总是笑话他,对人性的执着像个患有幻肢痛的人;克劳迪娅也偶尔对路易流露出的人类感情嗤之以鼻。没错,路易爱自己家人和朋友,他对自己爱慕的女孩一家伸出援手,他对自己需要以杀人来维持生存一事一直心存罪恶感,以致成为吸血鬼的头几年里一直坚持不喝人血。身为吸血鬼,他却对生命有着崇高的敬意,或许正是他身为吸血鬼才更能感受到他人生命的流逝。路易正是如此教育克劳迪娅:“如果我们看不到身边的美,看不到处处可见人类的创造,我们的永生便没有意义。”在他身上,人性和嗜血并存着,“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这样一个念头:如果能认识撒旦,能都仰望他的脸,或许会成为一种安慰;不管那张脸会是多么的恐怖,我可以知道自己彻底地于他,从而让这种无知状态下的折磨永远休止,穿过那永远将我和我称之为人性的一切隔绝开来的面纱。”路易他忧郁,痛苦,人性在他内心深处苦苦挣扎着,可也是他身上有别于其他同类的悲悯,是其他吸血鬼身上所不具有的爱,吸引着其他吸血鬼的倾慕。 在作者笔下,永生似乎成了惩罚。这与《格列佛游记》中的长生不老人似乎有相似之处。漫长的路途中孤独是致命的,所以他们寻找着同行的伙伴。路易和克劳迪娅在离开莱斯特之后就踏上了去欧洲寻找同类的旅程,也探寻着吸血鬼的知识与奥秘。在巴黎,他们遇见了吸血鬼剧院里的一众吸血鬼,可惜他们中的大部分早已麻木,恶毒并且毫无知觉。为什么世界并没有被吸血鬼填满?一位活了四百多年的吸血鬼阿曼德告诉路易:“你觉得有多少吸血鬼有那种长生不老的精力?”几千年也是弹指一瞬,每一日却是重复度过。最终他们在绝望中消失得悄无声息。漫长的永生不存在休止,一切都无休无止,诅咒中没有安息。可世上一切都在变化,除了吸血鬼自身,他们希望自己生活中的所有形形色色的人或物都向他们一样固定下来而且永不腐蚀。可当身边的一切都在不断腐蚀并且扭曲时,那种长生不老就成了一种疯人院里的忏悔般的刑罚,那里面的人和物都是那么令人绝望地难以理解而且毫无价值。时代抛弃了失去了生命及热情的的他们。 短暂亦可以成就永恒,永生也可能成为一段殇逝。出生,死亡,两者之间是脆弱,但我想,还有人性和生命在生死之间熠熠生辉。

  《夜访吸血鬼》读后感(五):作为一只吸血鬼你要不要这么纠结

  对着数学书良久,我突然决定献出我的第一次书评,至于为什么是夜访吸血鬼,这只是个偶然。

  刚读完我已经忘记了主人公的名字,我读每本书都这样…于是这可以是每个人的故事,虽然这是只吸血鬼,但他是我们每个仍有良知的人的放大---在杀人与生存中摇摆不定,而现世中的杀人只是更隐蔽而已。不得不说吸血鬼的设定实在是很妙,欧,我不是指所谓神秘感和魔力,我是指TA的人不人鬼不鬼兽不兽…我不想深入探讨所谓人性,不然我会鄙视自己,我只想吐槽一下:尼玛!作为一只吸血鬼要不要这么纠结!要不要这么悲剧!要不要这么苦大仇深!你以为这是琼瑶嘛!!还有结局要不要这么绝望这么轮回啊!!阳光小清新不好嘛!……………

  不过还是要感谢这本书,因为如果太幸福,我总会有种堕落的错觉(?)…是在纠结中成长,还是在快乐中堕落?你以为扯个钟摆理论就能自我催眠?永远也不会有标准答案。

  《夜访吸血鬼》读后感(六):寻找,这个世界没有同类。

  说到对吸血鬼这类生物的喜欢,自是某种偶然,本就是胆小怕事之人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僵尸山妖鬼怪还真是无爱,嗯,畏惧的因素占据多数吧,尤其是因果、善恶、轮回等等观念都没有开始接触的时候,而吸血鬼,甚至是喜欢的狼人巫师魔术之类的神秘事项,想必也因为距离比较遥远而又恰逢一个妄想开端的年岁,不期而遇算是偶然却也是很不错的遇见。

  对于《夜访》,还是在一个偶然间逛书店看见到了《德拉库拉》热停下脚步随之接触到的吸血鬼编年史中开篇的一本。

  高中曾不只数次的想冲到书店一口气把整套的编年史全部买下,而不知出于什么缘由打住了脚步,只一前一后挑了《德拉库拉》和《夜访》回家。

  而既由那段时间有很喜欢汤姆·克鲁斯,也就更是对这《夜访》甚是情有独钟。

  不过说来倒也奇怪,起初只是对《夜访》感觉到了某种无可遏止的悲情和孤寂感,而到了去年重新在图书馆挑中它,带回寝室在一宿之内重新看完,却又是有了某种不可明道的情绪。

  当然,对于近年电影电视剧中频现踪影的美化弱化之后的吸血鬼——诸如《暮光》之流,还是抱着不喜欢的态度的,想必在热播的TVB中对达蒙的热爱终究是比斯特凡要多得多的。

  被软化掉了的吸血鬼失去了那种作为吸血鬼的特质,本还原到了近乎人类同类的角色,大相去搞什么符合新时代重口味的人鬼恋真是有些许啼笑皆非。

  对《夜访》所评价的什么影射的“同志”群体和父系社会,有些许好笑,虽说一个群体是有一个群体所富有的某种特征,但是能藉由表象看到这种特征,又为何止于人们口中的噱头而对进一步的真相敬而远之呢?

  人性这东西,向来都是普世化的,说取什么硬伤,那又不是谁人都是一样?

  的确,吸血鬼是在寻找同类,要不然夜访这个词也不会下笔,而没有孤独这种情绪的作祟,编年史亦不会有余下的篇幅。可是深究一下,谁人不是同类呢?

  奥,原来你我都没差别,那么哪里来的区分哪里来的特立独行那么彼此间的确切存在的差异又是什么讽刺性的象征?

  这个世界,向来不存在同类这一说法,谁人都是一个个独立孤立的个体,孤独是其本质却也是一直想要摆脱的某种硬伤。

  可是无论你怎么寻找借口,无论你怎么去努力追寻,到最终只会是悲哀的徒劳。

  克劳迪娅也好,路易也好,阿曼德也好,莱斯特也好,到最后都只是悲剧化的代言词。这里要说是作者的悲观情绪,倒不如说是作者实实在在的捅破了这个伤疤,让最后无辜的真相成为众人对这种伤口的牺牲品。

  想到了关于圣经中,亚当的肋骨的故事。其实从肋骨被取出来的那一刻其,那根肋骨就不再属于你,成为了一个新的个体,而你却只有带着空缺的那根肋骨,保留这某种残缺的本质。

  相比原著而言,电影《夜访》的结局就要好得多,把《吸血鬼莱斯特》里面的某些剧情扯入,从而更加完善了作为“夜访”这个主题的独立完整性。

  莱斯特给路易和马洛伊都有过相同的选择——我现在给你的,是我从未有过的选择。可是正是出于这种选择,才增添了路易的悲情性。

  人的苦恼来自选择,这倒也是某种破局讽刺性的话题,无论对错,无关是非,有选择就必定会有所放弃,而一当你对眼前的一切开始满足甚至逐渐厌倦,那么你定会开始缅怀起当初的抉择。说到底,都是出于人的不知足。

  i wanna some more .连刚成为吸血鬼的克劳迪娅都如此,更何谈已经对欲望食髓知味的人类呢?至不过,最为刚觉醒的吸血鬼可以直面的说出口,人们却出于道德或者内心原则的某种原因,难以启齿。

  关于人性和鬼性,其实人类到底是羡慕吸血鬼的那份果决的。这大抵也是路易自我纠结的一个原因,看不清周遭,也就看不到自己,看不到自己,也就只会来否认自己。

  吸血鬼这个元素那么迷人的一个因素,大抵也有如同魔鬼般的果决吧。杀伐武断,快意恩仇,对欲望忠诚,对本能屈从。人,说到底还是羡慕着呢。

  莱斯特说,You are a vampire who never knew what life was until it ran out in a big gush over your lips.

  人难道不是这样,只有当最真实的欲求浮现心头,才会对真正想要的什么有个隐隐的轮廓。食欲物欲情欲,为人因此方为人,真要否认的话,还真不吸血鬼来个爽快。

  那么对于寻找同类这个说法就更具讽刺性了。

  你说你在寻找同类,那么你知道你究竟需要的是什么麽?

  没人说得个清楚,也自然没有什么同类可言,你连自己都从来不曾拥有,何谈去藉由此,来寻找未知。

  《夜访吸血鬼》读后感(七):别样的人性史

  ——《夜访吸血鬼》评

  人类一切的历史,都可以归结为一部浩瀚人性史。

  穿过历史的迷雾,作者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属于机器的十八世纪,浓烟滚滚,阴霾潮湿。而比天气更加阴霾潮湿的,则是吸血鬼路易斯对于自己前半生经历的回忆。

  莱斯特、克劳迪娅、阿玛迪欧——三者同路易斯皆是书中的关键人物。四者间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生死纠葛、爱恨缠绵无不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疏远和相互依赖。萨特曾说过:“他人即地狱。”而达尔文却坚持人是社会动物。于是在这种疏远与依赖下,一幕算不得悲剧的悲剧在人们反反复复的阅读中,一次又一次的上演。

  他人即地狱

  作者笔下的吸血鬼由人转化,富有人性,只不过在他们身上,一切情感都被放大,佛家的“贪嗔痴恨爱恶欲”他们无不有之,但又各有侧重。而这有所不同的侧重,也使得他们的思想产生分歧,由此也就有了矛盾与冲突。每个人都想改变对方,使得“整个世界”更符合自己的需要:莱斯特想改变路易斯“毫无用处”同情心,以便让每次杀戮都少些没有必要的烦恼;路易斯想改变莱斯特杀戮的本性,以便让自己免于遭受对于人类的同情心的折磨;克劳迪娅想让路易斯抛弃莱斯特,以便让他完整的属于自己;阿玛迪欧则希望路易斯放弃克劳迪娅,和自己双宿双飞。就这样,人与人之间各怀心事,彼此心照不宣。终于,路易斯为躲避莱斯特对于人类的杀戮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企图离开莱斯特,而莱斯特为了留住路易斯,把年仅五岁的克劳迪娅变成吸血鬼,让她成为二人共同的女儿。同时,为了改变路易斯对于人类的同情心,莱斯特把克劳迪娅训练成了“天生的杀手”——无情的玩弄猎物,然后吸干他,企图以此同化路易斯。随着年龄的增长,克劳迪娅开始憎恨莱斯特剥夺了她成长的机会,当然,他也憎恨路易斯,但她需要人的照顾。于是克劳迪娅“杀掉”了莱斯特,独自占有了路易斯。但当他们到达巴黎,却遇上了阿玛迪欧,在那里克劳迪娅被阳光焚灭,化成了一座雕像。而路易斯却带着满心的悔恨,与阿玛迪欧踏上了寻找同类的旅程。

  如同《局外人》中的法国社会——对于不肯遵守种种社会“潜规则”的摩尔索先生,它选择抛弃他,杀死他。人们不能容忍一个有着不同于自己想法,不同于自己行为的人存活:要么选择改变,要么选择灭亡。

  除此之外,当路易斯的弟弟告诉他,圣母玛利亚选中自己为上帝服务,要路易斯卖掉农庄来支持自己击溃无神论与革命的大潮,成为新一代的宗教领袖时,虔诚的天主教徒路易斯嘲笑了他。这种嘲笑并非源自对圣母玛利亚的怀疑,而是来自于路易斯潜意识里“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的妒忌,这种妒忌最终将他的弟弟送进了坟墓。

  他人即天堂

  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真只是“他人即地狱”的话,那他们完全可以各自避开,相安无事的享受自己永恒的生命。作为吸血鬼,黑暗所赐予他们的除了无穷无尽的岁月外,还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美貌,以及随之而来的永无止境的孤独。所以,阿玛迪欧不得不违心留在吸血鬼剧院,与圣地亚哥等人共事;所以,莱斯特要留路易斯在身边来打发这漫长无际的永恒岁月;所以,克劳迪娅、莱斯特、路易斯、阿玛迪欧都热衷于寻找自己的同类,来证明自己并不孤独。

  他人除了是地狱,也是天堂。作者安妮赖斯创作该篇作品的初衷,即是纪念因白血病而早夭的女儿,也就是书中的克劳迪娅。赖斯将她对女儿一生的爱与期盼都寄托在克劳迪娅身上;既然女儿死于五岁,那就让克劳迪娅在五岁那年被转化;死去的女儿无法再承欢膝下,那就让莱斯特成为她的父亲,教她“狩猎”,教她弹琴,带她去邻居家做客,为她请全城最好的裁缝制衣,甚至于当她恶作剧般咬伤裁缝时,他替她杀掉裁缝,掩藏踪迹;既然死去的女儿再也没有机会恋爱,赖斯就把路易斯送给克劳迪娅做爱人,即便她的肉体永远都只有五岁,但她的心却能和路易斯在一起,在杀掉莱斯特后,他们二人远渡欧洲,享受着只有彼此的生活。情节虽与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类似,但仔细看来却又截然不同:克劳迪娅的内心是一个成熟或者有些苍老的女人,因此克劳迪娅对于路易斯的爱不可能是青春期叛逆的产物,而路易斯对于克劳迪娅的爱虽复杂,却不似亨伯特那般病态。

  纵然莱斯特剥夺了克劳迪娅肉体成长的权利,克劳迪娅也在最后“杀”掉了莱斯特。但在他们之间,也是还是有一段父女情谊。甚至于在她被杀后,身受重伤的莱斯特依旧为她感到难过,丝毫没有憎恨她曾给他造成的致命伤害。

  而除了情感,还有物质。莱斯特最开始选中路易斯是因为路易斯的庄园,有了他,莱斯特和自己的父亲也就有了安身之所。而克劳迪娅之所以在最后没有下手杀死路易,除了爱,也因为她只有一个五岁的身体,需要“成年人”的照料,于是当她找到玛德琳之后,虽然不舍却还是抛弃了越来越不好掌握的路易斯。

  宿命与轮回

  地狱与天堂,冲突与依赖,相互对立却又相互统一。人最本质的情感,即是对自身的爱;所有行为最深层次的动机,即是使自己感到幸福:既包括心灵上的,也包括肉体上的。因此,面对自身的需求,人们不断地试图要求他人改变。对于书中的吸血鬼,更是如此。当他们抛却生命,以一种完美的活尸形态出现时,他们成了一种符号,更类似于灵魂的状态。物质需求降到最低,与生存无关(只有关于生活质量)。于是,情感需求被无限放大,情感也被无限放大。同时被放大的还有矛盾与冲突。如果说种下的每一个因都会收获相应的果的话,那么故事从一开始就预言了它的结局。而这一切,都由人的本性一路指导。莱斯特遇见路易斯,路易斯遇见克劳迪娅,以致到后来遇见阿玛迪欧,不同于存在主义的万物皆偶然,这一切都是必然。如同一个宿命,然而在这宿命中,人成了最无关紧要的零件,死去一个克劳迪娅,会有一个阿玛迪欧补进来,甚至最后,当阿玛迪欧与路易斯双双投入火焰后,依旧会有其他的吸血鬼补进来,如同纸币——它的不断流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对于自身,依旧是没有任何价值。

  若想打破这种轮回,必然要逆着自己原有的行事风格,如同美国邪典作家帕拉尼克笔下的人物:《搏击俱乐部》的主人公选择了加入搏击俱乐部,肠子里的主人公们则集体选择了“改造营”,而《隐形怪物》的名模麦法兰用枪轰掉了自己的下巴,至于她的哥哥,则选择做了变性手术,成了女人。而这一系列的改变非但没有使生活变得更好,反而使一切走向失控,甚至于走向灭亡。克劳迪娅妄图杀掉莱斯特来摆脱他的控制,获得新生,最后却使得自己因为这场谋杀而命丧黄泉;阿玛迪欧以为克劳迪娅的死可以使他得到路易斯,摆脱自己孤独一生的命运,却不想对于克劳迪娅的内疚,使得路易斯最终走向了死亡。一切都如同史蒂芬·金的小说:秩序、变故、失控、灭亡、一切重新开始。

  于是相比于原著,我更喜欢电影版的结尾:恢复后的莱斯特开着跑车在路上招摇,车上坐着刚刚给路易斯做完采访的丹尼,而不久后,丹尼也被变为吸血鬼。导演尼尔克森留给我们一个疑问:是否丹尼又会成为另一个路易斯,使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环?恰如塔罗牌中的命运之轮——死掉的吸血鬼化成鬼魂,活着的吸血鬼继续忍受孤独,彼此折磨,又彼此依赖。

  文学与现实

  本篇作品为“吸血鬼之母”安妮赖斯所作《吸血鬼编年史》的第一部。该部编年史以18世纪末的新奥尔良的时空背景为叙事原点,上下挪移,横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混乱秩序、中世纪的阴沉动荡、罗马时代的狂欢飨宴,直逼古埃及王朝的残酷壮丽全景,纺织出一幅纵横历史,上至远古,下至20世纪末的群魔绣帷,绵延六千年,承载了超自然国度的奢靡、绝望与狂欢。

  而在这部历史中的吸血鬼每一个都个性十足,却又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极富“人”性与同情心的路易斯;表面玩世不恭实际上内心孤独的莱斯特;有着洋娃娃样的容颜,永远活在五岁但又满心嫉妒、仇恨与悲哀的克劳迪娅;一心寻找爱而不得的阿玛迪欧。这是否会令你想起校园里那个每次捐款都抢在最前面,而对自己却节衣缩食的男生;是否会让你想起那个班里最桀骜不驯的学生,有一次被人发现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又是否会让你想起那个远赴加拿大寻找爱,却身死异乡的年轻人。

  从书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自私,人性的傲慢,人性的凶残,人性的贪婪;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人对爱的渴求,对美的渴求,对不断超越自身的渴求,以及人对现状的不满与忧郁,对他人的关怀与爱护。于是,在历史上我们见证了由贪婪引发的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也见证了由自私和残暴引发的犹太种族清洗、日军侵华大屠杀。但,我们更见证了由美,由爱,由人文关怀产生的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其中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地狱与天堂的碰撞更是产生了现代工业文明,由开始十八世纪的阴暗潮湿,污染严重,践踏人权;发展到今日生活的便捷高效,和人在法律上的自由和平等。如同音乐,巴赫的音乐华美,却过于平铺直叙,阳光明媚;相对的,埃尔加的e调协奏曲又太过悲伤;而勋伯格的音乐却恰到好处,它包含的更多的是一种复杂,一种对未来的担忧和怀疑,但又能够走下去。即便面对的是无止境的轮回,人生还是要走下去。也只有走下去,才会有机会改变,也才会有机会发展。而这,也是由人性中的对未来保有希望的一面所决定的。

  参考

  《禁闭》、《存在与虚无》 by. 让-保罗·萨特

  《西方思想史》 by. 理查德·塔纳斯

  《夜访吸血鬼》读后感(八):放逐在朦胧月夜——读《夜访吸血鬼》

  摘自《新浪博客》 作者:乱世佳公子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红楼梦》的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处有一副对联“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对联中有两个字:自、谁,把内心情感与外在容貌,出于眼光间不同,完成了一种瞬间地转化。角度的差异,突然间就像是把自己与外界,哪怕是自己处在社会间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给割裂了,而同时又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禁锢于自己的身体之内,完全给孤立了起来。在“春恨秋悲”与“花容月貌”之上表现出一种徒劳无益的呆滞,这是一种状态,一种顾影自怜却得不到任何慰藉,只能在日复一日之后变得越发麻木的一种状态。而这状态带着一丝几乎不可察觉的忧愁,让人在此中深陷,膜拜一种永恒!这不同于“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体验,而就像是这个世界只剩下了一个人,连死亡都变得亲切,如此,甚至连孤独也都谈不上了,残酷到让随风而逝的人在接触地面之前的瞬间,却滋生出无比后悔的一种强烈!在《夜访吸血鬼》中,路易不同的只是,他孤独地游离在繁华世界之中,在壮丽奢靡的背景下映衬出的一脸落寞,在对比下,让痛苦在他的身上可以如此形象,近乎他本身就是带着痛苦而来,行走在茫茫黑夜之中。他一次次无休止地重复着后悔与冲动,而却停止不了。他的人生是一只玻璃中的苍蝇,有阳光,没有出路,却有几经挤压处于崩溃边缘的深度思维,或许路易这一生的思考,才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不能接受,而又抗拒不了!

  路易一览无遗的人性与身为吸血鬼之间的矛盾,点点滴滴展现的在干瘪皮肤下挣扎的人性的残余与以莱斯特为代表的吸血鬼的身上所堕落的吸血鬼人生或是在他们的眼中路易的吸血鬼的人生之间的来回冲击,书写了路易痛苦纠结的凄美,而又孤独地行走在迷乱月夜下的冷漠。那张洁白光滑,玲珑剔透,由世上所有诅咒凝聚而成的脸——路易此生不变的花容月貌,影印着周身事物的变迁。谁又见证了这容颜的美丽,于漆黑月夜下,隐没在鲜红血色中。

  美,引发一丝恨与悲!

  路易,以吸血鬼的眼光透过朦胧月色放映着人间的癫狂,同时回望着自己身为人时的人生,时间向前流动,人性在后流逝,路易拥有了永生,却慢慢让一切在自己的身上无边地消失。身处中间地带,站立在繁华与黑暗的边缘,使得一切对于路易来说,都变得可望而不可及,哪怕那看似与时间同在的新奥尔良的完整家庭,也在夜复一夜之后,变得难以从前。路易、莱斯特、克劳迪娅——不变的吸血鬼却只能编织成一支支离破碎的钢琴舞曲,在莱斯特弹奏间,在克劳迪娅的手起刀落下,戛然而止。这一切的美妙,路易或是苦苦追寻,或是冷眼旁观,却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把所有的恨与悲归结到自身。那种切身的体验,路易却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感受着,碰撞出来的痛苦,却只有经过内心的轮回才能喷薄而出。到最后,路易只是沦为了收集感情的容器,这一切都与他无关,却深受其折磨。像是一切都从未开始而进行着,却突然结束,就如保罗莫名的死亡,这瞬间,才留得路易内心缺失。使得在永生面前都变得短暂而散失意义的一切,来得真实而可以把握些微的曾经。只是,那张脸,却从来是如此的失落与无动于衷,带着一丝哀伤。

  路易的孤独与冷漠,对于时间与死亡都是不屑一顾的。他在意的是透过吸血鬼的眼睛永远看不腻的美,路易始终以人的眼光透过吸血鬼的眼睛审视着世间的一切:一切都是美的!一种身为人无法发现的美之于吸血鬼路易——美得让人迷恋,让人心悸!记得在《肉体窃贼》的开头,莱斯特狩猎的是“人老珠黄”的美丽。对于吸血鬼,自己曾经失去的人生,从来都是美丽的,那腥腐也是一种醇香。路易眼中的美,是一种因为复杂思考而产生的恨与悲,那是路易对世间的悲悯与对自我的唾弃,那是路易内心关于美的形象在事物上的滋生,事物始终如一,美与不美,不同的只是路易心态的变迁与眼光的升华,归根到底只是对于一切一切的留恋。他同情,但是,他不会抗拒美丽被践踏;他自己喝老鼠的血,但是,他也能正视莱斯特杀人;他抗拒不了杀人的冲动,宁愿去换取永生的自责——《夜访吸血鬼》,是路易堕落为吸血鬼之后无助的自我救赎。所有的不同,只是来自于不同吸血鬼之间通过相同的吸血鬼眼光看待人间事物的态度,而结果的差异只是莱斯特的自我满足,克劳迪娅的疯狂与路易的悲伤。

  不管后来,莱斯特在《吸血鬼莱斯特》之后是多么的迷人;不管后来,不断出现的别样的吸血鬼是多么精彩;不管他们是不是在自己的舞台早已书写了现时路易的迷茫彷徨,但是,终归只有在《夜访吸血鬼》,只有里面的路易才给出了破碎心灵下吸血鬼的不朽。那种砰然的心痛,熊熊大火背后的泪眼迷蒙,是激情莱斯特永远也给不了的瞬间……大火所烧毁的过往,甚至都未曾共鸣,感觉就已经消散,只是留下了淡淡的灰烬。

  《夜访吸血鬼》,在安妮•赖斯细腻而又回旋的笔下,滴下的是吸血鬼永生下的一个个难言言喻的瞬间,而恰恰是无数个这样瞬间的点缀与装扮,再由路易那浓而不腻的忧思串连成一篇吸血鬼史诗,使得永生不再是那么的可怕,那么的望不到尽头。保罗的死亡,普都拉庄园的坍塌,克劳迪娅的出现,莱斯特的被毁灭等等这些不断发展的永恒的瞬间,就如在无尽黑暗的雨夜细细聆听雨滴从屋檐坠落地绽放的一声声,清晰地数着,等不到黎明,却已是清晰地昏昏欲睡,跌落到自身思维的空白之间,摇晃着,飘浮着,沉沦着,近乎体验不到生命的感觉与深刻的活着的真切,交织成了雨滴的绚丽,滑落心头!

  路易时刻不停的悲伤给出了活着的真切,而不至于像比他年长的吸血鬼一样,需要在毁灭之上去完善受审判的人生。不同于《吸血鬼莱斯特》中莱斯特年少好友尼古拉斯的疯狂,虽然,本质上路易与尼古拉斯都是一般的迷失,一般的极端,一般的偏执!尼古拉斯那种无意义的狂欢,在音乐间无悔地去寻找音乐与生命之上,一个近乎纯粹的归宿。路易展现的是无比清醒时的迷茫,一种在时间之下低头的无奈,生存与死亡驱散不了他的痛,只有那股无人倾听的痛才是路易的归宿。只有述说出来才能跳出曾经的锁链,虽然旧金山的记者不是一个好的听众,或许路易从一开始寄托的也只是那几盒磁带而已。他还是如曾经的他那样,如一个旁观者一样述说着自己,却看似别人的人生。

  莱斯特给了路易吸血鬼的人生,但是,只有在巴黎,只有阿曼德出现在路易的面前的瞬间,路易的吸血鬼人生才达到丰满,一种莱斯特早已迷失在“黑色赠礼”之下的超脱。阿曼德伴随着他所经历的四百年,带着似乎是吸血鬼答案的身体出现在渴望已久的路易的面前。两个人,相遇!路易与阿曼德相见恨晚,这种感觉超过了一切。使得阿曼德经营已久的吸血鬼剧院对于他来说从此不再重要,使得新奥尔良的65年与身边的克劳迪娅在路易的眼中都变得相形见绌。之前各自的人生,之前的爱与美,在这两人完美的邂逅下从此不再完整。路易,是阿曼德从来未曾达到的高度;阿曼德,是路易的解脱。

  路易,经过多年探索自己的内心,还是一般的落寞,只是不再痛苦;还是如莱斯特所说迷恋夜色,只是不再迷失。莱斯特、克劳迪娅、阿曼德使得路易从此沦为平凡,就像从《吸血鬼莱斯特》开始,当路易散失了一种微妙的美好,他就只能成为了吸血鬼甲,吸血鬼乙……哪怕在莱斯特与阿曼德的眼中,也仅仅只是曾经!

  《夜访吸血鬼》读后感(九):I will never ever grow up.-To Claudia

  GM:Eversleeping-Xandria

  【每当她接过我给她的书,轻轻诵读我教她的诗,或者信心十足地在钢琴上轻轻弹奏出奇特而连贯的旋律时,她的目光是那样的宁静,不断吸引着我去探索这目光的深度。】

  我的梦想是在巴黎买下一幢有着哥特式外形的房子,房子里不需要有很多的摆设和房间,我只需要一张床、一张桌子以及一把椅子。我要掏空自己所有的口袋去买精装版的书籍,然后把它们全部堆起来一直堆到天花板,就像路易和克劳迪娅做的那样。

  路易描述克劳迪娅的那些句子,在我看来分外迷人:一个漂亮如洋娃娃的小鬼孩,一个沉浸在书本和音乐中沉静入迷的成年女人。她阅读的姿势让我想起莱斯特在《吸血鬼莱斯特》中描述的他自己和加布里埃勒:被禁锢在高耸的塔楼里,就着烛火或是月光,把全部的寂寞倾注在书本上的一字一句,却怎么也排遣不去那种几乎立刻要破口而出的孤独感。

  【这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尽管她很少说话,而且还是个胖乎乎、手指圆鼓鼓的小孩,却时常稳稳地坐在我的扶手椅里读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波伊提乌的作品或者大西洋那边刚出的小说。】

  阅读和文字,这是经常出现在安妮·赖斯《吸血鬼史诗》系列中的短语。我倾向于阅读之于吸血鬼们而言是一种探索的模式。克劳迪娅作为一个拥有孩子面貌的成熟吸血鬼,她并不能如同莱斯特一般“潇洒”地穿行在人类与超自然者的世界,她所接触的世界很小,如果要去扩大它,当然只能靠各种各样的书本;莱斯特在被阿曼德及其他吸血鬼“抛弃”后回到马格纳斯的塔楼,彼时的他伤痕累累并且冒险的激情逐渐缓释,而他却深深地恐惧自己被这个时代的潮流所淘汰,排遣恐惧的方法就只剩下了读书;加布里埃勒在人类时期,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的侯爵夫人,她的多病和身份剥夺了她如其他贵族妇人一般探索不断变化的潮流的权利,她丰富的知识和对外界世界的渴望一同发酵,而她将这种激情沉淀在了书本里。

  【克劳迪娅是我的黑暗之子,我的所爱,我邪恶中的邪恶,她伤透了我的心。】

  这不是《夜访吸血鬼》里的句子,而来自于《吸血鬼莱斯特》中莱斯特对克劳迪娅的描述。似乎看到过莱斯特在其他的书里提到,克劳迪娅是最像他的吸血鬼。因为他的这句话而去重新审视《夜访吸血鬼》,发现在路易那句“她不像我,也不像莱斯特”其实是非常路易式的不合情理。

  克劳迪娅的制造者,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莱斯特。在我看来她对莱斯特的感情混合着仇恨和想要企及的崇拜。仇恨很容易理解,而路易在大半本书里所表现出的克劳迪娅也是深深仇恨着莱斯特,大抵是因为如前文所说的,剥夺了她探索这个世界以及成长的能力。至于想要企及的崇拜,是就《吸血鬼女王》里杰西在新奥尔良发现的那本日记有关。她想要获得他的知识,想要拥有像他一样游走在人类世界的能力。克劳迪娅在日记中所描绘的“我着迷于他的手杖敲击地面的声音”等等细节,无疑是怀着钦羡和崇拜的情绪的。而越是崇拜越是钦羡,那种无法企及的无奈就更加深刻,以至于最后发展成仇恨,她最终杀了他。

  【而她总是推开杯子,一味地等候,等候。好像是在静静地吞食他们极度的友善。】

  总而言之,我喜欢克劳迪娅,这个女人。她本来也不是个孩子,读者们总是因为她那孩子般的样貌而忽视了这个事实。她当然不可爱,那不是她的本质,从纸页上缓缓流动着的一颦一笑,都是属于那个被仇恨附着、激情被禁锢,一脸沉静地阅读弹琴的女子的。

  《夜访吸血鬼》读后感(十):伦敦与梵•高

  ——海顿《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

  故事发生在雾都的一个一个平凡的夜晚。

  小克劳迪娅的鬼魂穿过整条长廊,推开吱嘎作响的巴洛克式大门,来到正厅。她的淡蓝色小裙子在褶皱间相互摩擦着,发出窸窸窣窣的叹息。她跑到钢琴前坐了下来,此时的伦敦是睡着的,远离了白日的喧嚣,就连教堂里的敲钟人也不负责任的躺了下来。月光源源不断地从窗外流淌进来,照在她苍白的小脸和绵软的小手上,那是种大理石般颜色和质地——冰冷,毫无生气。不经意地,她弹起一支莱斯特曾教给她的曲子,这仿佛让她看见了希望。看见那船边深黑色的海水和天上那轮温暖的月光,还有……窗外一只狐狸的脚步声惊醒了她。“还有什么呢?”她皱了皱眉,自嘲般的笑了笑。

  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小白鞋和绑在脚上的缎带。“已经这样多少年了呢?”她不记得了。“一百年还是二百年?”她忽然想起前几日高塔上看到的老太婆,恐惧瞬间占领了她的心。“我也是个老太婆了吗?我也是满脸皱纹,弯腰背驼了吗?”想到这里,她不禁猛然转身,不经意间望见了镜中的直接——金发碧眼,洋娃娃一样的坐在钢琴前,等人将她抱走。她开始放声尖叫,冲到镜子前,望着自己的脸,不住地质问:“是谁?是谁干的?莱斯特!莱斯特!”

  她蓦地想起在码头望见的沐浴的少女的裸体;吸血鬼剧院里的那些女人看她的神情——一种带着高傲的怜悯,来看待她这个小洋娃娃,而她们却是有着同样的内心啊!她想起莱斯特怎样将她打扮成一个小洋娃娃;想起莱斯特只是为了将路易留在自己身边便把她变成吸血鬼;想起阿曼达是怎样用日光将她和玛德琳烧成灰烬。但是路易,噢,路易……

  她感到四周的墙壁在一层层地剥落,墙壁上绘着地女人跳下来不断地嘲笑着她,那壁上的睡莲仿佛幻化成了太阳,烧成了火,不断地烧灼着她,啃噬着她。就连伦敦的雾也不肯放过她,它们在尖叫,嘲笑,潮湿如梵高的画般大滴大滴地流淌下来,汇成小溪,汇成湖泊,汇成大海,一浪浪地淹没了她,此时地天空也是不平静地,它在不停地旋转,盘旋,形成一个个的漩涡,暗流,在远方诡异地微笑着。但是,路易,噢,只是路易……

  路易是她的,她始终这样认为。她永远忘不了她们摆脱莱斯特的那个晚上,踏上来欧洲的轮船,她心里是多么地高兴,她以为终于摆脱了莱斯特这个恶魔,却不想又遇见了阿曼达。她知道她迟早是要失去他的,但,她是没有办法的,她敌不过阿曼达,也不舍得让路易因离开阿曼达而伤心。终于,阿曼达杀了她,这个只有六岁孩子外表而内心早已白发苍苍的女人。她不禁悲哀起来。

  但,路易还是能令她欢乐的,也是唯一能令她高兴的东西。她想起他跟着她从伦敦的街头走过;想起他抱着她睡在同一口棺材里;想起他们逃到特兰西瓦尼亚的一间小酒馆遇到的那个年轻人。这一切如久违的阳光一般照耀着她的心。在这一瞬间,泉水仿佛也流淌了起来,那一株株早已荒芜了的树,也冒腾腾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哦,路易,又是路易……

  可是他现在在哪呢?窗外开始渐渐地亮了起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