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文艺一辈子经典读后感10篇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是一本由宁远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读后感(一):月色下的遐思
晚饭后,陪妈妈去住处附近的潮人径散步。
河边的风还是蛮大的,路边无名的野花们在风中欢快地跳着舞,还时不时传来一阵阵隐约的花香,很清新。草丛中的小虫子们也卖力地叫唤个不停。更远的树林深处还有蝉声大作。辽阔深远的蓝色天幕上没有一丝的云彩,主角虽然是上弦月,但却依然撒下一地的清辉,令人走起路来心旷神怡。
潮人径的两边,还长着一棵棵枝叶茂盛的凤凰树,它们在如此明亮的月亮地里也尽情地舒展着自己婀娜多姿的腰身。风一吹过,树叶便都翩翩起舞了。面对此情此景,我忍不住开始想象即将到来的盛夏时分,那一树一树的凤凰花开所形成的灿若云霞的鲜红,定是好看得很了。而远远的演艺中心的外墙上投射的是令人感觉分外舒服的幽蓝——无数盏辉煌的灯光衬托得这个城市的新地标愈发地立体了。
我和妈妈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家长里短,一边缓缓沿着河边走。三三两两的行人不时和我们擦肩而过,也偶尔会有一两部共享单车响着铃轻轻地掠过。
“啊,这样美好的夜晚,在这样清幽的地方散步真是惬意的很哪!” 妈妈忍不住感叹道。
“谁说不是呢?看,那个俏江南-南岸印迹的标志在夜色中是多么迷人呀!"我遥遥指着前方矗立的大型标牌对她说。
“对,你之前不是还拍过一张发朋友圈来着,我记得拍得真好看!”
“嗯嗯。”我一边回应着妈妈,思绪却一下飘远了……
不知为什么,总有新认识的朋友在翻阅了我的若干朋友圈后说:“欸,这个地方我也去过呢!怎么就拍不出像你这样美的照片啊?你好棒啊!”或是当我遇到一个类似大风吹舞起窗帘的场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一句应景的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么些个朋友们就会“哇”地一声叫起来:“真看不出来,原来你是一个这么文艺的青年啊!”听到类似的赞扬,我就轻轻一笑,道句谢谢不说话。
所以,在今天这个夜凉如水的晚上,漫步在潮人径上的我听到妈妈的赞扬后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把所有的这些都加在一起,我就算是文艺青年了吗?我的身边不是也有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吗?为什么大家独独就说我是呢?
我知道,虽然我喜欢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连朋友圈的个性签名都是:“相信美好,愿每一个热爱生活的灵魂彼此靠近。”不过,被人交口称赞的许多照片只是我用最普通不过的一部小米手机拍的,随口吟出的诗句也是我在不经意间看见,然后因为喜欢也就牢牢记住了。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比如说爱阅读,是我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养成了的;比如说爱摄影、爱画画,都是大学四年里一直坚持在做的事;再比如说爱四处去寻觅美食,则是与生俱来的了——谁叫我有个大厨爸爸——我天生嘴刁着呢!
于是熟悉我的人都会说我是个百分百的吃货,因为我知道所住的这个城市每一处好吃食物的所在,基本上朋友们不晓得去哪吃饭或聚会的时候问我就对了。北头咀吃黄牛,山卡拉吃烧鸡,鸿门吃白云猪手,恒益吃烧鹅,万豪吃三文鱼,圣堂吃老鼠汤,食品厂吃豆角糍,老牌吃麻油汤粉,万兴东吃濑粉,平叔吃牛杂,肥佬宵夜吃红烧鲤鱼,孔府吃脆肉鲩……总之,各种丰俭由人的食肆在我眼里都是漂亮的西施,让我总是想一亲芳泽,恨不得时时刻刻都能大快朵颐。
所以说,一个像我这么纯粹的吃货怎么会和文艺范儿扯上关系呢?思来想去,我只能将之归结为:可能我身边有一大群的好朋友们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感谢维美工作室的三位吴老师和一中的何老师,他们会经常带着我去欣赏各种的书画展和摄影展,去感受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好。还有微信里我的几个常驻之地:疯巢总群、中华书会、读享大趴、竹叶君打榜。最想感谢凤凰联动的班长陈煜,是他带着我让我认识了那么多天南地北的爱书之人,让我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和志趣相投的书友们一起写写书评,然后再尽情地去豆瓣读书分享自己的各种感受。
又或者,也许文艺青年们都会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吧。我个人十分欣赏的一位独立女性——“远远的阳光房”的创办人——宁远曾经说过:“文艺是能在平凡中看见美,能够爱。文艺是即使再忙,也要用时间读书和学习。文艺也是和喜欢的人一起把时间浪费在所有美好的事物上。”而这些,我深以为然。因为它们也都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
就像此刻,陪妈妈在舒适的潮人径上散个步后,我对见到的所有一切都有发自内心的美好的领悟,那感觉,就像吃到了最想吃的美食一样,既丰盈又满足。
某人,下次我们一起来这儿看江门的夜色浪漫吧。
我等你。
晚安。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读后感(二):对不起,这次就要以文艺的名义
咱不说废话,直奔主题。
《现代汉语词典》里文艺的定义是:文学和艺术,有时指文学或表演艺术。百度百科给它又引申了一点——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
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你看——
在很久很久以前,以及不久不久以前,“文艺”好像都是一个既“正面”又“高大上”的词语,结果,到了现在这个“思潮泛滥”“思想自由”的时代,“文艺”突然变坏了,从一个“正派”变成了“反派”。
我很伤心,也很生气,更很想说点什么。所谓师出要有名,那么这次,就以文艺的名义。
大家都知道,意大利有个文艺复兴,那是“人类群星闪耀”的时代,出了好多牛逼轰轰的人物,“文艺”这个词,在那时候,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被顶礼膜拜如金字招牌一样的字眼,谁要是被贴上文艺的标签,简直就像被公主抛中了绣球一般,精神上立刻就飞黄腾达了。
那时候文艺很高,文艺比较和寡,文艺有点贵族,文艺是稀缺资源。所有美好的形容方式去装饰“文艺”都不为过。那是文艺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时代,人人以文艺为荣。
“文艺青年”是比较“娘”的年轻人,“文艺”就是装逼,“文艺”就是矫情,“文艺”就是写莫名其妙的文说不着四六的话……反正“文艺”就是以各种令人反感的方式出现在你面前,尤其是“文艺”与“青年”挂钩时。
“文艺”很郁闷——我招谁惹谁了我!
《新周刊》说:世道变坏,是从取笑文艺青年开始的。
而我说,“文艺”变坏,是“文艺投机分子”进击文艺开始的。
“文艺投机分子”就像炒房团,他们见了“文艺”就像炒房团看见“房子”一样疯狂,无所不用其极地想要把“文艺”据为己有,并大肆展示,进而牟取暴利。
“文艺”被污染,于是“文艺”变坏了,“文艺青年”也跟着遭殃了。“文艺投机分子”和“伪文艺青年”们也傻眼了。
还是放下的点功利,单纯地以文艺的名义,来给文艺正正名吧。
文艺是什么?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定理解。以前的文艺是什么我们不去过多探究,我只想说说对当下的文艺的理解。
我所理解的文艺,就是理想照进现实,就是一种心向美好的生活方式。
文艺可以是读读书,说说话,听听音乐,看看电影,旅个小行,遛个大弯,喝点小酒,哼个小调,或约三五好友,或独自猫在角落,做个手工,画个绘画,炒个菜,做个粥……只要你有美好的心态,把心态中的美好赋予这些行为或事物之中,这一切,就都很文艺。
所以,文艺人人都能实现,所以,文艺人人都能坚持。
我羡慕并尊敬那些在举世冷眼与嘲笑中坚守文艺的人。《新周刊》中提到的蒋方舟、李健、程璧、邵夷贝等;还有,一直以来以“匠人”为目标专心做衣服的宁远。
宁远是可贵的。可贵在她的真实,可贵在她真的文艺。她敢坚持文艺,甚至敢说出“有本事文艺一辈子”!
——文艺怎么了?我就是要文艺!还要一辈子文艺下去。
做衣服,染布,带孩子,看书,种菜,有时候像个农妇,有时候像个裁缝,有时候像个老师……没有什么太阳春白雪、高大上的时候,但是却很文艺,真实的文艺。
因为她心怀美好,因为她心里有真爱,爱她所做的事,爱她所相信的理念。
这就是文艺,可贵,且美好。
这种文艺,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一辈子呢?
我为宁远叫好!
愿所有人都能摆正对文艺的认知,信任文艺,甚至信仰文艺,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读后感(三):最好的休息就是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
之前看过《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所以对宁远有一些了解。这本《有本事文艺一辈子》,也是她写的,记录了更多的生活感悟和心得。宁远是个柔和温暖的人,她的文字就像她制作的衣服,是棉的,是麻的,是柔软舒适的。
宁远做很多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她做衣服,染布,读书,写作,种花种菜,做手工,演话剧,享受大自然,而且她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但是这并没有打乱她的生活,反而让她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总有人把日子过得像打仗一样风风火火乱七八糟,又总有人能把生活经营得有条不紊又有声有色。
1.对于工作
对于不同角色的转换,宁远说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是不会感觉到累的。从一件喜欢的事,转换成另一件喜欢的事,从一种状态抽离出来,进入另一种状态,她不觉得累,她甚至认为那是最好的休息(当然该睡觉的时候还得睡觉)。一成不变的生活,每天像复印机一样分不清今天明天的枯燥日子,最容易让人觉得疲倦。所以让生活丰富起来,激情起来,才是治疗疲惫的好方法。
前一段时间,网上疯传一个小学生的作文《我的妈妈》。虽然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他却看得透透的。他的妈妈“喜欢打牌看脑残电视剧(连孩子都觉得脑残)”,她“什么都不会”,“就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多么一针见血又令人汗颜啊!我看完心惊得一颤一颤的,赶紧反思自己,我在孩子眼里是个什么形象,应该没有那么差吧。
我很少看电视剧,看也只看老的经典剧。我喜欢看书,买书,借书,写读书笔记。为了鞭策儿子好好学习,我常把自己当作反面教材,但我并没有因此就认了自己的后半生。我加进了读书群、写作群、画画群,与兴趣相投的朋友们互相交流,过得非常充实,激情满满。虽然我读得并不透彻,写得也不深刻,画得更不怎么样,但是我一直在努力,我不想被别人轻视,更不想被自己轻视。
有人说,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努力地向勤奋优秀的人靠近,汲取他们身上的正能量。女人再老也不能放弃自己,不光是外表的护理,还要有积极热情的人生态度。我想一定有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妈妈,看了小学生作文之后会有所改变吧。
2.对于生活
她热爱生活,用力地生活,用力地让自己变得更丰富更圆满。她怕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失去对事物的敏感。即使是租来的房子短暂地居住,她也会买花买窗帘买桌布,把它装饰出自己的味道,她想让自己的生命与大地和自然产生链接,让家里的每一样的东西都因为有感情有故事而更生动。
最近经常在各种文章中看到“用力地生活”,我想这是比认真更认真的人生态度吧。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还记录了很多孩子的稚真童言,有的非常可笑,有的又真让人讶异孩子的思维方式,我真怕她长大后会泯然众人,我好想珍藏她呀!
书中有很多图片,一个角落,一幅稚嫩的画,一片麻布,一条小街等等都是古朴的色调。人物也有,要么是与友人一起大笑,要么是与孩子一起玩耍,都是抓拍,没有修饰,没有大眼睛和长睫毛,没有满脸的玻尿酸,只有那份真实。她们都不是大美人,但是她们都很美。
不过书中还是有一个小瑕疵。《喜哥》开头这样写道:“喜哥是我弟弟。身为杨大姐的儿子,他继承了我妈的乐观。”第一句我想这是“我”的亲弟弟。中半句想大概是关系不错的老大姐的儿子,视如兄弟。后半句“继承”就让我疑惑了,这位“杨大姐”疑似是“我”妈,但是管妈叫大姐的实在不多,关系让人混乱。下一篇《杨大姐的故事》开头就介绍说,“杨大姐是我妈,她微信名叫杨大姐。”这一下子关系就清晰了。所以这两篇文章的前后顺序互换一下就好了。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读后感(四):她用自己的本事 ,堂堂正正过喜欢的生活
用在地铁上来回的两三个小时和大半个有雨的午后看完了好友宁远的随笔集《有本事文艺一辈子》,下地铁时莫名轻快,走在路上的心情是雀跃的,或许是受她文字的影响,在那些简简单单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人的勇敢、坚持、真诚、郑重、用心,这些都是需要我好好学习的部分。
手里抱着小蓝书,被风和阳光环绕,宽阔的人行道上走路的人很少,一处被铁栏杆围住的空地,长满野草,逆光看过去,无数叶片纹路清晰、透亮,特别动人,你能看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自然狂野的生长。
忍不住一屁股坐在地上,观察光斑、影子、植物,我托腮看着,等光线变化。把身子靠在墙壁上,翻几页书,闭上眼吹吹风,过路人的脚步声、说话声都不能打扰我,只闻到初夏的气息和书的墨香。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读后感(五):文艺,是一种活出自我的平淡
文:徐心渔 我之所以会被它吸引,除了因为之前读过的《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看一眼便喜欢上的靛蓝色格子布封面和那八个白色的正楷字书名:《有本事文艺一辈子》。 文艺,在写作小众的年代,它可能是韩寒的公知,也可能是郭敬明的小资。 写作大众时代来临,众里寻文艺,久久找不到为之神往的影子。所以,当宁远的这本新书出现的时候,文艺似乎又回来了。 翻开书的序言,作者对“文艺”的解释,让我再次感受到,文艺在心中深深的存在。 我所理解的文艺,是脚踏实地地走在路上的时候不忘记抬头仰望天空,是能发现微小细节里那些美的瞬间,是不与庸常生活妥协的离地一厘米的飞翔。 文艺,真实而又细腻,是脚踏实地里的微小细节,就像作者宁远,温暖如夕,如同夏日里的微风,拂面而来。 她读书写书,画画做手工,她裁布染布做衣服,种菜种花经营阳光房,她养育两个女儿,陪伴她们成长,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她说:文艺青年,是在养活自己的前提下还能尽情浪漫的人,活得精彩还能看见美的人,在遍地都是六便士的世界里,抬头看见月亮的人。 她做衣服、去明月村、陪女儿读书、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这样的文艺,散发着宁静平和而又令人神往的光芒。 01、 宁远在《一个三十多岁结了婚生了娃的女人,未来在哪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孩子6个月的时候,发烧到脱水,她抱着孩子去了医院。 嘈杂的环境,医生很累而烦躁地把孩子按在一个木板上,然后针就戳进去了…… 她说,那时候我觉得我的孩子就像牲口一样被那个输液瓶吊着,周围的一切都是虚妄的。 只有经历过这般痛楚的人,才会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到底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她和孩子们一起去明月村,重建和唤醒她们的归家之路。她和女朋友们在那里,开主题服装发布会。 这样的文艺,即能让自己脚踏实地,又能抬头仰望天空中月亮。 文艺,是一种选择,是选择做自己想做的那一部分。 比如,做衣服,写作、音乐、手工、画画……一件跟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契合的事情。 02、 宁远在《接受你是不一样的》里说: 因为害怕不被理解,害怕不被认同,拼命让自己淹没在人群里,在得到周围的人接纳的时候,却无法接纳这个别扭的自己。 某一天,我听到自己身体内地动山摇的崩裂。 她不追流行,不被经验误导,一步步褪去光华和负累,用力“做自己”。 她专注于做一件衣服、画一幅画、泡一杯茶,陪女儿读一本书…… 哪怕是,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走路好好走,说话好好说。 真真实实地站在地上,接受生活本来的样子,在有限的人生里,做好自己,深深地投入、全然地投入到眼前的一件事情里。 她说,我会在意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的看法,但我不在意跟我没关系的人对我的看法。 正因为此,她收获了很多善意和祝福。 文艺,是在真实生活中做好自己,我们都可以活出自己的不一样。 现实中的大多数我们,大抵是在做自己和别人的价值观里,游来游去,努力寻找着自己的心灵归属。 我期待活出自我的同时,能够遇到更多的你们。 也许和自己一样的人不会很多,但是时间总能让我们遇见。 03、 时间很锋利,一刀一刀地雕刻成你现在的样子。 成长的过程是自我修正的自我圆满,是历经的千山万水。 她做衣服,每天被面料、图纸、版样、线头填得满满的,她坚持手工记账,自律做好自我管理。 她写作记录生活,不断去尝试,不断挖掘自己的好奇心,她会每晚给女儿读书,让自己变得更丰富,变得更好。 她会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散散步,整理房间,但是,她越走越自我,越走越自由,越走越平淡。 真正持久的文艺,都是平平淡淡的样子。 你和我,皆有可能。 -End-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ID:NiceXuxinyu),阅读更多文章。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读后感(六):这是对生活的宣言
文/河北小珊 评《有本事文艺一辈子》
文艺这个词,听上去好像很微妙,有的人认为是一种赞美,有人则认为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何为文艺?个人很欣赏作者的观点:“文艺,是脚踏实地走在路上的时候不忘记抬头望天空,是能发现微小细节里那些美的瞬间,是不与庸常生活妥协的离地一厘米的飞翔。”“我欣赏那些活得精彩的同时还能看见美的人,尊敬那些在养活自己的前提下还能尽情浪漫的人……如果文艺就是这样,我愿意一辈子文艺下去”。在我看来,文艺是一种美好的特质,是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之前读过宁远的《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当时就被这个女生的勇气、魅力和生活状态吸引了:在事业很好的时候毅然辞去公职,寻找自己向往的生活。她听音乐,画画,泡茶,读书,和朋友们一起做手工,养育了两个可爱的小宝贝,就像生活在童话中的模样,不正是女孩子们所向往的生活吗?她没有事业心吗?不独立吗?不是的。辞职后的她不是完全的闲下来,而是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管理时间、经营人生,她把梦想和事业完美结合在一起,创办了“远远的阳光房”服装品牌。她能够把生活安排的有条不紊,把时间浪费在自认为美好的事情上,着实让人羡慕。《有本事文艺一辈子》是《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升级,是对这种美好生活态度的延续。
生活中的我爱读书,爱画画,爱一个人琢磨些菜谱,喜欢把水果切得漂漂亮亮,摆的漂漂亮亮。有朋友称我为文艺女,当然也有人不解,为什么一定要用漂亮的盘子盛放食物?为什么一定要在意样子?难道不是一样被吃掉吗?无需过多解释,做这些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不是为了取悦于人,就是自己喜欢,自己想做,仅此而已!别人的看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陶醉其中,并且从未厌烦!书中有段话说的很好,文艺是限制中还有生活得更好的可能,是每天读首好诗、看幅好画、说合理的话;文艺是能在平凡中看见美,能够爱;文艺是即使再忙,也要用时间读书和学习;文艺是即使成为中年人也不油滑不世故,无论花开花落,总能从容应对。文艺是一世得体,是一世从容。
作为一个文艺的生活家,宁远种菜也种花,裁布又染布,读书还写书,养育两个孩子,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愿意做的事,生活充实而美好,丰盈而简单。
人生在世,是一种修行,如果可以的话,尽量让自己过得好一些,可心一些。文艺不仅仅是生活家的特权,每个人,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可以文艺,顺从本心去生活,跟随自己的感觉,做想做的事,爱想爱的人。文艺是一种美的生活态度,它能够让人发现自然与生活中的妙处所在,能够激发人性中的善良和爱,能够保持品格的美好与纯洁,能够让生活多姿多彩,并且永续美好。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文艺中来,在文艺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和乐趣!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读后感(七):将文艺进行到底
封面是蓝色的背景布和衣服,是用一种叫蓼蓝的植物,人工手法草木染成。我想只有这种纯天然的植物通过纯手工的方式染成的颜色,才能让人看着自然舒服有温度。作者是我很欣赏的一位女性,经历了职业生涯的辉煌后,毅然决定换一种生活,体验生命的多样。做自己喜欢的事,结交喜欢的人,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给自己的人生清晰地画上了一条分割线。可能很多人都心怀这样的理想,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是放在嘴上和心里。毕竟能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一眼把人生望穿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与每一位爱生活的文艺人来说,诗意与现实是无区别的,并且永远萦绕在他们身边,带领着他们看到生活中所有的美,才不负此生。所以,请将文艺进行到底!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读后感(八):文艺的哲学
现代自称文艺女青年的人多的是,只写过几本鸡汤励志散文就了不得了,其实她们的文章大多除了文没有多少艺。宁远的书我是第一次看,她的文字很朴实,不像年轻人那样浮躁,很有说服力。书名就叫《有本事文艺一辈子》,这个书名起的很危险,因为就像序中宁远说的,现在文艺这个词正在变成一个贬义词,谁都用,最后用的跟呵呵效果一样了。
我本人看书是很挑剔的,从来不看鸡汤励志言情这类没营养的书,书中宁远对于文艺这个词的看法与我产生了共鸣,使我记住了她的名字。她说问已经是脚踏实地走在路上的时候不忘记抬头仰望天空,是能发现微小细节里那些美的瞬间,是不与庸常生活妥协的离地一厘米飞翔。很多人都说我聪明,其实我感觉不存在聪明人,我只是告诉他们,多观察,多去发现美,所有人说对的事情不一定是对的,没错,这就是文艺。
很多人不理解我,因为我爱看艺术电影,爱看艺术类书籍,看问题的角度与别人完全不同等等。在班级里我的成绩不突出,但是艺术就是创作能力,而不是背诵课本的能力,所以从小到大人们总是向我求助。我喜欢作者在书中谈论那些艺术品,她把别人只能用一个“美”字来称赞的事物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她体会了艺术的真正意义。文章有些鸡汤的韵味,更多写的是她对于生活的观察,还有一些延伸出来的看法。
书中还有很多图片,这些图片很普通,拍的就是日常的生活,可是搭配上文字之后,就会给读者一种美的感觉。配图的意义不在于增加书的美感,而是在于使文字发挥最大的作用,很明显本书做到了。人类不同于动物,不是吃饱就知足了,重要的是活的充实。与作者交流思想,能够提高对于精神层面的关注度,这就是所谓的精神粮食。
看这种文字就是放松,通过别人的态度来学会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待生活。读一本好书,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这无异于改变一个人。如果读者真正看进去了一本书,说明他和作者产生了思维上的共鸣,在看书时他用的就是作者的思考方式。这本书本身就是这样的例子,生活不在于他人怎么看,而在于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好,这也就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吧。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读后感(九):人的魅力在于清空后的重新出发
文|蒋婵琴(转载自其公众号)
壹
宁远终究远离了那个希望得到别人承认、按照身边的人要求有“标准的”做自己,偶尔还会深感孤单和无聊的主播身份。之后,她清醒的摆脱了“外界的期待”的绑架,在现实中,从容而努力的,进入了一种新的人生状态:两个孩子的母亲,并开始做衣服、写作。
“生孩子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带孩子也是。辛苦不辛苦都是生活,这世上没什么事是不付出就可以做好的,相比而言,带孩子就是最不辛苦的了,因为过程太有意思;衣服印证了我对服装的理解:在物质世界里追求精神的含义;写作只源于对文字的依赖。”她这样描述自己对生养孩子、服装和文字的感受。
在我看来,这三种身份都是来自对内在连接、新的人生、不断完善自我的挑战与调整。它需要放下一些东西,需要一颗沉淀下来的心。比如前半生他人眼中的光鲜华丽,闹腾碰撞、苦笑爱恨、美丑交集……而后半生在经历了千丝万缕百转千回后,成为了那个渴望宁静、返璞归真的新人。
做人如此,做事也同样。做好一件事情,它最终呈现出来的好,一样少不了历经外界的千万山水,内在的碰撞与艰难,或许才能呈现我们所想要,不被辜负的模样。这样的不辜负,与外界、他人无关,与内在对自由与完整的崇高追求有染。
在此基础上,看见美,发现和创造美,唤醒自我的归家之路。
贰
马尔克斯说,生活不是我们生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宁远的新书《有本事文艺一辈子》。她回味母亲“杨大姐”的故事,温暖而轻松;分享“女朋友”服装发布会的点滴,动情而挚诚;重提早期写过的书,充满疼惜与感恩;讲述作为一个妈妈,看到了生命的独立与完整。它试图通过孩子,完成自我修正与圆满;也通过孩子明白,万水千山,与他人无关;她还写花开、关系里的成长、写生命连接的无奈与忧伤,也写那个带有悲观主义底色,但始终保持乐观生活的自己……。
所有点滴的感受与情绪,写得克制而细腻、率性而坦荡。如同秋后的细雨,给植物以滋养,也给生命以蓬勃、向上的力量。
这股力量不是以说教的形式展开,而是以内心真实的感受不动声色的向大众分享。分享某种记忆、情感、生活……那些来自人性深处的迷宫幽深而敏感,清脆而静谧,她抽丝剥茧的通过语言的流动,找回自己,肯定现在的满意,也回应着世俗生活里的苦乐平衡。
那些看似琐碎、平淡的文字,连接的是一个沉甸甸、饱满、悲欣交集的过去与现在。这本书所有通过语言呈现的记忆、情感、觉知的剖析,留下了她走过岁月,值得记住的日子。
这是一本散文集,散文不同于小说,它的危险性在于直接把人推到最前面,抑或深情、抑或羞耻、抑或忧伤、抑或遗憾的袒露。通过文字传递自己和走过的日子,是一种梳理、一种勇气、还是一种荣幸。
“生而为人,我很荣幸。”宁远的荣幸在于她能果敢、精准的从过去的“小我”中抽离出来,以旁观者的角度,看似自由,实则自律的要求自己,组建新的人生状态,感受“大我”的境界。
这样的境界,来自她对外界花草、器皿、动物、布匹、微雨……那些具体而微妙事物的敏感与好奇,对生命的深切热爱、对自然的敬重、情感的珍惜,从而抵达真正的美。
所有对的美觉知,则来自放下与清空后的重新出发,它潜藏了对自身的挑战、对时间分配的自由、对人生新成长、对自然共振的渴望。这些有意义的投入与专注,准确无误的也让生活活成了本来的样子:简单、日常、普通,但不失力量与温情。
所谓的过好当下,身心合一,大抵应该是这样的模样。她每天睡觉前給孩子们讲故事,给予陪伴的意义,传递爱的底色,也感受幼小生命自由而蓬勃的生长;在偏远点小村庄做服装,在“草木染”的劳作里,体会自然、人生、意志力所发生的点滴变化与欣喜;在没有杂念、他人的世界,怀抱郑重、也天真如孩童的敲打下每一个字……那一刻,世界真实,人心静谧。
叁
“想说的话越来越少,每天只做一件事情,往深了去,很深的投入。渐渐就觉得没有什么话事必须要说的了。在沉默里,很多喜悦都在发生……单纯和集中,处在这样的心境里,人是幸福的。”
我想,这样的幸福,大抵如沏泡后的清茗,由浓到淡,回甘不断。
岁月的特别与慈悲,在于它能让你感受到年年岁岁人不同。如此的不同,在放下、拧起、感受、记忆、梳理的过程中,所有对于痛苦的清醒、快乐的驾驭,则来自写作者的固执与深情,用心与努力。
“人畏高处,路上有慌。”宁远在后记里,引用了圣经里的话。但雅各书里说:“无论何时,你看见自己被各种试练围困,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
繁星之下,生命之上,我们的表达终究有限,我们的创造也极其渺小,但它并不能阻挡,我们丰盛、饱和自己,不断探索、投入的勇气;也不妨碍,我们在遍地都是六便士的世界里,抬头看见月亮的浪漫与美丽。
人的魅力,在于思省心、清空后的重新出发;灵命的盛开,则来自我们遗忘、放下后的觉知与坚持。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读后感(十):走在每一条街上 仿佛都是在实现理想
在微博上关注上三个特别喜欢的女人。
第一位有一个大院子,在院子里种菜种花。每天都会拍一些院子里的相片,清晨的树叶上的露珠,傍晚天空的彩霞。从藤下摘下来的黄瓜、丝瓜。自己酿杏子酒,做插花。
第二位住在喧闹的大城市里,不过,她有一个安静的书房。一有空就在这里写字画画,练字累了,就在书房中读书听音乐。
第三位总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奔波,写书、做工作室、做衣服。在诸多事情之间穿梭,却总是气定神闲,优雅智慧。
看她们三人的微博以及各方面的动态,是我生活中一件极享受的事。有时候好奇,也会看在她们微博下面的一些评论,有人赞叹、羡慕、嫉妒、渴望她们的生活。在这些声音之外,还有一些人是在说着风凉话,例如,TA们会说:一定是嫁了个有钱的老公才能过的这么文艺,一定是家里有钱才这样,搞不好这些文艺都是装出来的。
当然,身为博主的她们从来不反驳,依然文艺着自己的生活。
在这三位之中,我接触多一些是,应该是第三位。她是宁远。最初知道她,当然是因为她的那个“最美女主播”称号。后来,有在网上读到她的博客---远远的阳光房。二年前,我们组织和另一单位合作的一场活动,是由她主持。我坐在台下离她只有一米的地方,看着她穿着袍子,轻松地和嘉宾聊天,在这其中,她有一次口误,她调皮地吐了吐舌头,接着继续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