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花在野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花在野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30 20:1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花在野经典读后感10篇

  《如花在野》是一本由[日] 田中昭光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花在野》读后感(一):见花如晤

  常言道见字如晤,人世间许多相逢到了田中先生这里,换作“见花如晤”四个字反倒更为妥帖——因痴迷花道茶道与新人旧友结缘,五十余年以来,随手衔一枝节令时节的花草,稍加装点,便是赋予生气的点睛。 他笔下的文字如同他的花道与茶道作品一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由感慨赞叹先生的心境。生平许多花事尘缘,都仿佛四季更迭一般自然娓娓道来怡然自得。 先生的插花以清丽自然为主,翻阅书册之时,每每都被花草迷人的身姿气度惊艳得挪不开眼。书中的花草,虽然按照先生的话来说,大多都是信手捏来的野趣,细细看完却发现她们都意外地不落俗尘——那是一种与自然为伴,由心而生的高贵,只不过这种高贵内敛在骨子里,并非高不可攀的冰霜淡漠,而是一种愿意俯身倾听的宽容亲和。因此,先生的茶道作品也好,花道作品也罢,都沾染着一抹娴静豁达的大家气质,毫无浓妆艳抹富丽堂皇的造作姿态。 正如先生所爱的棣棠。 这样一种高贵的花,先生好几次插花都将她与朴素沉静的花器作配,花与花器相得益彰,大有一种时光沉淀过后的温柔——宛若平安时代宴席上端庄典雅的公主,一袭深紫色的打卦,未施浓妆便已然彰显浑然天成不素张扬的高贵,整个人如同衣襟上的棣棠,温和又恬静地绽放着。眼前人虽是礼节性的寒暄,但施施然欠身一礼行毕,客人却也觉得,微风轻迭着的春意都愈发醉人了。 虎耳草亦是如此。原本看似不起眼的虎耳草经先生之手摩挲,竟带上了一抹童真稚气。先生已是花道大师,将自然之趣拿捏得十分到位。带有奈良山中水间韵味的花器配一双灵动活泼的虎耳草,这股热闹的劲头像极了喜欢跟在熙熙攘攘人群后面赏花灯的孩子。一双琥珀色的眼瞳里倒映着沙罗双树流光溢彩,只让人觉得可爱非常,令人有一种想要笑嘻嘻塞给他一袋金平糖的冲动。 因此,在读至“月与龟”之前,全然觉得这样的生活美好得宛若一场梦,令人沉醉眷恋。然而终究是读到了那句“虽说还未到仲秋赏月之时,我们以酒代茶,举办了一次酒宴,此次相会虽然十分尽兴,但想到故人皆已魂归他届,内心寂寞无法言喻,只能将这些美好的回忆珍藏心中”,这样一席话确确实实一语将人从迷梦中唤醒。 许多年后,每每到了“月浮白云光皎皎,遥观平城古都夜”的仲秋时节,都禁不住心头一哽,禁不住回忆当时的酩酊一醉把歌对的情形。 “人世皆攘攘,樱花默然转瞬逝,相对唯顷刻。”土方岁三的那句俳句猝不及防地撞入脑海。 一直都觉得,花道和茶道大师都拥有一颗宽容慈悲而又坚忍的心。此一时彼一时看见的是星垂平野阔,殊不知他几十年如一日抱花品茗,围炉一叙,身边新人旧友相逢过又别离,他才是那个被时光抛下的人。时常邂逅,又时常忘却,先生的客人里有陌路人,也有莫逆交,每一次相逢既是第一次,亦可能是最后一次。镜头与记忆保存下来的都是最美好的一瞬间。花会凋零,会褪色,人也是一样。那些未曾说出口的道别,就默默收在心底吧。因为人生中总有许多人许多事,是用来放在心底好好惦念与回味的。正是有了这些因相遇而生的牵绊,自己人生才变得绚烂而善变。 我们都在时光的轨道里,逃脱不走,超越不去。 你看,你伸手便能触摸到这一瞬的朝露雨雪,它不属于回忆,更不属于梦境,乃是时光的赠予。 时光这种东西,有时候显得十分残酷。 然而,正因为有了这过分的残酷,方能创造出邂逅或擦肩,相逢或别离的因缘人间暮色四合,山川温柔。 不如将艳羡或怀恋的心情都暂搁一边,饮一杯枫丹白露,听一曲田中先生谱写的四时歌吧。

  《如花在野》读后感(二):生活无需繁花似锦 诗意只在方寸之间

  “将采来的花自然地插在广口壶中,而不是惺惺作态地特意插成要人来观看的样子。没有什么能够比在原野中盛开的野花更美的了。”

  我不懂插花的艺术,但是读《如花在野》却能让心突然变得安静踏实。原本以为插花应该是繁复之事,需要艺术造诣和潜质,读了此书才知道插花应当是自得其乐的随性之事。对花慈悲,感恩自然,用脚寻花,观看花朵盛开的样子,然后根据自己的习惯性格将摘回的原野之花插好,愉快享受花儿带来的乐趣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插花应当有无数华丽的花器和无数奇花异草才可以为之。

  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醉心于购买那些看起来雍荣华贵的花器,挑选那些似锦繁花。可无论是别人已经搭配好了的花束,还是自己挑选的花枝,放在花器里都毫无生机。原本消极的生活,并没有被这样的花束驱散黑暗,原来那不是我想要的样子,毫无生气毫无诗意,难道真是风景在别处,诗意在远方?

  风景从来都在脚下,诗意永远都在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如果我们善于发现,也就能够明白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中长出来的花比人工培育的更有气势,颜色更加美丽

  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就能够理解花与花器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衡,再好的花器,只有在使用时才会显得熠熠生辉,再美的花朵,只有在自然盛开时才会显得魅力四射——平衡即美。

  “如花在野”,需要还原花开放的姿态,思考花器与花枝之间的平衡,总有一些花对一个器皿是恰到好处,毫无造作。

  《如花在野》读后感(三):如花在野,如心在途

  插花艺术源于佛前供花,兴于隋唐,盛于宋明,衰于满清,反倒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自遣唐使往来而发展出插花艺术,至此以往形成花道,思古之情源源不断

  田中昭光是奈良古美术店“友明堂”的店主,浸淫茶道、花道、香道近五十载,著此书以传花道。友明堂在奈良国立博物馆正对面,提起奈良,中国游客更关注的是奈良路上闲庭散步的鹿群,是自拍照最佳背景,可其实,奈良之美在于唐风,如果你想追思在中国大陆早已绝迹的长安,最好的凭吊地点是奈良,曾经的“平城京”名字并没有传承下来,可这座城市韵味却被保留了(必须在此吐槽西安,名字改的土,城市也改造的土,精神层面的传承很脆弱,但摧毁却太容易

  在这样的古城开一间古美术店,且有底气开在博物馆对面,可见店主的不一般。花道传至今日,早就发展出各种流派,但无一例外,是高雅而阳春白雪的。田中昭光的插花却有些不同,喜寻野花,古坟旁的老山芹、水畔的菖蒲、墙外的爬山虎、甚至山路上的野柿子均可拼采;而他用的插花器具也非一律名物,有残破的陶罐,有洗净的渔篓,还有自制的竹节,颇有野趣盎然之妙。

  《如花在野》读后感(四):在旷野守候春天

  花道作为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一,在日本人的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早期日本的花道深受佛教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自身系统不断壮大,形成诸多流派。其影响力之大,以至于在国际性的舞台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道”原意是指道路、途径,但如果说是途经,不如说是在路途上,它是无穷变幻中不变之精神,是无尽的生成过程之规律关键于去完成,而非完成。日本花道也是如此,插花也是冥想的过程,对生命的尊重,与花的对话,与心灵的交流。与每一支花都是与生命的相逢,与每一支花都是一期一会。田中昭光的这本《如花在野》的意义就在于记录田中和妻子这几十年如一日在路上的见闻与触动心灵的瞬间。

  插花的种类繁多,有生花、投入花、茶花、文人花、自由花等,其技法、花器等也各有特色。其流派多达1700余种。日本花道这一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花道本身所赋予的精神内容思想内涵起了重大的作用。“插花”升华为“花道”,是作为一种艺术涉及到了宗教、哲学修养、社交等多元化领域,含涉了日本人的自然观、审美意识和伦理道德。禅宗造就了日本审美意识的形成,日本美学呈现出枯寂、空灵、恬静、自然的特征,这是日本艺术家追求最高境界,也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至高旨趣。和寂、静清、枯诧、孤绝都是日本艺术文化的显性特征。不均衡,非对称的一角式,崇尚奇数、否定偶数恰是禅的本质,否定华美,提倡贫穷中保持心灵的丰富,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是符合日本民族的信仰,不在观点上追求富足,也不追求浮夸的思想理论和哲学体系的形成,而是静心安居于自然的思索中,满足于与世界融为一体。这一系列的日本社会文化特质,也深深的烙印在田中的《如花在野》每一次插花作品中,坚持与妻子一同用脚步丈量身处的世界,用眼用耳用心去体会去发现每一处自然的景观,不一定巍峨壮美,不一定摄人心魄,或许只是一曲蝉鸣,一朵并不完整却在田野中胜放的小花儿,都会成为田中创作的起点。

  因为,花道并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花道讲究的是,尊重自然,重视价值观和精神层面的东西。花花草草的装饰性以及美丽特征并不是全部意义所在,对生命的尊重和诠释,对插花者自身内在修养的提高才是重要的。日本深厚的宗教背景和它与生老病死的自然周期的紧密关联,使得花道具备了另一层神秘色彩。《如花在野》正是用一幅幅作品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这其中并没有长篇的说教,也没有严肃的探讨,更没有统一范式的标准,就像自然中的花朵多姿多彩,田中昭光用他的创作让自然中不起眼的景致点缀我们的日常生活。

  花道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特征即是“生”和“型”,其中“生”体现了一种向上的精神,“型”展示出一种内在的气势。田中昭光在《如花在野》中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花道的历史性,让花道的传统文化意义发挥到极致;然而,在另一方面他并不墨守成规,勇于革新花道。

  静心地观察研究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和它们的本性,用心灵与它们静静地对话,我们会发现它们有很多不同的特性、和难以言表之美,更有着鲜活的灵性。由于大自然的恩惠与人类心领神会,在物我对应中,形成了东方特有的插花艺术。田中昭光的这本《如花在野》正是开启我们对大自然欣赏的角度不同、审美意识不同、获得的感触与体会不尽相同,正因为如此,四季之中,我们依然可以在旷野守候春天。

  《如花在野》读后感(五):“花要插得如同在原野中绽放”,日本花道大师的50年插花日课

  “生四季之花,从花里得到生气,内心也更加充实,再也没有比这更幸福事情了。”

  122幅精美彩图,192种应季花叶,96只花器,101件花艺插作——日本花道大师田中昭光先生备下了一年的花趣与茶思,邀你一起慢下来,看四时之花,感受时间流逝中绽放的美。

  《如花在野》,豆瓣书店独家首发,点击即可下单。

“花要插得如同在原野中绽放”

  日本茶圣千利休“茶道七则”中的第三则,就是“如花在野”,意思是“花要插得如同在原野中绽放”。

  辛夷、菖蒲、百合、昼颜;高足杯、德利酒壶、备前花器、信乐烧……总有一些花对一个器皿是恰到好处,毫无造作。

  《如花在野》读后感(六):四时如花,自然在心

  田中昭光的《如花在野》语出千利休居士对于插花的意见,是指插花要像花朵在自然中的盛开之态。不刻意钻营哪一家的技法,由着感觉去插花,虽是任性,倒也有趣

  22岁开始经营奈良古美术店的田中昭光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浸淫茶道、花道、香道五十载,收集自觉有缘的古董、因亲手制作的和式点心和抹茶闻名、以山野间觅来的插花款待客人,真是宾至如归了。

  《如花在野》一书收录了田中昭光四时的插画作品和小品。他的作品跟他的为人是一样的:认真地在自然中寻找,会为偶得之趣雀跃;未必要置于花器中,灵光一闪就有奇妙的改造;收录当下的心境,给自己也给朋友。因此,在田中的插花作品里读不到一个小有名气的花艺家的居高临下,反而让人如沐春风,如花在野般自然惬意不造作。

  花开有时,自在无歇。插花不是自私地折下一枝随它夭折,而是延长这份美丽、品出自然之味,使之超越时间。每年冬天会有一两个柿子留在枯树上,以其衬托盛放的水仙,新旧之合,熠熠生辉。几片虫蛀的树叶一般插花时会被修剪掉,田中却用旧藏土陶器与之相配,古色古香,透着时光积淀的美感。类似的古旧花器配上一枝初春的花枝,虽只有黄豆大小的芽苞,已闻得春天足音跫然,满怀生气。

  竹篓、经筒、陶碗、玻璃瓶,信手拈来皆能与花卉相得益彰,技巧之外,更多的是数十年熏陶的直觉和心境。田中讲到一件花器的渊源:陶艺家朋友烧制陶器时不慎在碗口有缺憾,以黑漆修补。对方的夫人深知田中禀性,道“田中先生应该能巧妙利用吧”。得赠此器的田中真的将之利用得极好,配上明艳的龙胆、含蓄的紫菀,分明不觉有瑕。又如口沿有缺口的大坛、烧窑时沾上别的器皿外釉的瓶、挂绳断裂重新修饰的花器,或是手工制作的失误,或是日常使用的损耗,反而让花器有了温度。这正是手工制品的魅力所在,是朝夕相伴的人与器的感情。就像一个个有活力、有个性的生命,懂得的人不会因缺点嫌弃他们,他们也自有发光发热的地方。说起来,田中还认为小时候村边成片的虎耳草是他一生的钟爱,许久不见就会想念,尽管它是如此不起眼的小花。

  田中应当是理解了“如花在野”精髓的人。像一朵无拘无束的花盛开在自然里的样子,不和谁攀比,也不去取悦谁,不为绽放的娇妍沾沾自喜,不为行将凋零黯然伤感,当然更不必在意有什么不完美,有什么不合时宜。当下的插花,就是当下的心境,交友也好,自娱也罢,都是如花盛开的生命自在的旅程。田中说,他有一次为了摘花从树上跌落,伤筋动骨,年逾半百的人,经年倒也康复如常。妻子从此禁止他独自远行,他还是忍不住要去寻觅打动他的花花草草,那是生命的馨香吧。

  ——丁酉年读田中昭光《如花在野》

  《如花在野》读后感(七):如花在野,不如让花在野

  不懂茶道,也不懂花道,只是由于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一句“插花犹如长在野外”(“茶道七则”之三),便买了这本书。 翻完,有几点小感触—— 1.在日本,茶与花不分家。 2.作者田中昭光,喜欢以山茶为花材,喜欢用经筒、水指、茶擂钵、神社油壶等非专门花器。 3.素陶乃野花绝配,尤其是被岁月“包浆”的。 4.整体气质,是古着·小清新与道法自然·小清新。 5.近两年常去山间探访野花,越来越爱惜它们,就算可以延长美丽,也挺抗拒“堪折直须折”,实在不敢想象插花学徒和爱好者们奔向野外攫取花材的画面。 如花在野,不如让花在野。 P.S. 我比较喜欢狼毒花(又叫火柴花、馒头花、闷头黄花),在呼伦贝尔工作生活时,常采来随意插瓶。 狼毒花,美且香,却是草原生态趋于恶化的潜在指标之一。 这种当了“坏蛋”的,倒是适合拿来表达或表演“如花在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