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間失格》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間失格》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07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間失格》读后感精选10篇

  《人間失格》是一本由[日] 太宰治著作,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新台币160元,页数:1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間失格》读后感(一):懦弱是对人生背叛

  《人间失格》这一标题,直接当做日语来看,或许更为容易理解:人間失格,失去了身为人类资格

  只是可惜,我与这书似乎没有互相理解的缘分:第一次完全没有看懂,只能感知到文字背后强烈绝望感,翻了第二次,似乎小有所得,仍然困惑丛生:我究竟是我口中那个社会的畏惧者,还是老板娘口中那个善良如同天神的大好人父亲在年幼时是否对我有过残暴行为,以致我对父亲充满了畏惧,以致老板娘认为我的悲惨处境都是父亲的罪孽?仆从们究竟做过什么样的罪恶?良子究竟是在通奸还是受到了强暴?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暂且把这些细枝末节问题放下,我甚至不能够理解主角叶藏的心理,确切地说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他对于人类的畏惧,以及面对这一畏惧之后做出的选择。为什么身为人类,要如此害怕自己的同类?为什么对于我们来说理所当然事情对叶藏来说如此可怕,如此困难?我草率地将叶藏的畏惧解读为源于观察和思考认识到的人类的黑暗面。从他边缘人的身份出发,的确可以看到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不抱思考的人类另一面:虚伪,多变,暴怒……不只是他人,我们自己也挣脱不了这天性中的黑暗一面,在叶藏的眼中,我们是张牙舞爪,随时可以伤害到他的怪物。

  然而,认识到人类可怕,却仍然愿意对人类做最后求欢的他,用本性之外的另外一面掩盖自己,这难道便不是虚伪吗?不论是他自认为异端,还是他为了掩盖异端的心理而伪装成一个广受欢迎的天神叶藏,他仍然带着人类卑劣的本性,无可逃离。

  的确,经由叶藏的视角,人性中许多卑劣的一面被挖掘而出。但是,若人人都是天神一样的好人,那此界也就不算是人间,而是彼岸天堂了吧。完美本就不存,连唯一可控的自己都尚未能够修炼出完美境界,如何求诸人?真正的完美者难道不应该带着极大的悲悯对待众生吗?这一畏惧究竟是在畏惧什么?是在畏惧心目中美玉无瑕的自己,因为与世人沟通而被沾染污点吗?何其骄傲,骄傲到认为自己没有人类本性中的任何劣根性,骄傲到连理解普通人类的心理都不能。

  但分明,人类在带有卑劣性的同时,也带有伟大的闪光。通篇《人间失格》看下来,何曾有过真正的恶人?不管比目鱼内心对我是何种情绪,至少他也有想要帮助我的念头;不管酒肉朋友是如何消磨着我的钱财,至少他对自己的家人有着真诚感情。更不用说,那个纯白如雪又率真坦诚的良子,那个带有江湖侠义气的老板娘……为什么叶藏都愿意用拙劣的手段向人类求欢,却不能勇敢地接受人间存留的善意和温暖呢?

  主观地认为,叶藏的人性分水岭就在于他选择自甘堕落。聪明的他分明早就明了与他结交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也始终看轻那样一个真正的城市渣滓,但他选择与堕落为伍。之前的叶藏,在众人眼中的形象光辉亮丽,但那并不是真实的他,而是为了迎合世间戴上的伪装面具,他是被旁人的目光所塑造出的神坛上的偶像。与其惶惶不可终日地害怕被揭穿伪装,倒不如自行跌下神坛,颠覆形象。隐约可以理解这种自我放逐的念头,却始终不能认可这是一种正确方式。正如之前只敢用求欢来面对众人一样,现在的放逐也是出于内心的软弱。

  或许这便是我无法欣赏《人间失格》的理由,三观彼此冲撞,不能认可叶藏的活法,更不能认可太宰治的理念:不管叶藏在众人心目中是如何光辉如天神,我解读到的关键词却是大写的懦弱。他之所以丧失为人的资格,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其他人那种卑劣的本性,而是因为懦弱。懦弱是他的原罪。

  请先原谅身为旁观者的我的轻率,但在我看来,上天分明给了叶藏一手极好的牌:优渥的家境,关爱他的家人,歆慕他的朋友,聪明的头脑漂亮的仪容,除了身子有些弱,有些轻微的疾病,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就是因为他的懦弱,一切都改变了:他不敢与家人进行真正的理解与沟通,不敢表露真实的自我,不敢坚定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敢大胆地接受唾手可得的幸福……懦弱到连自己的妻子都不敢保护,只能借助于酒精、吗啡来麻醉自己,让自己陷入逃避的深渊。不是上天剥夺了他身为人类的资格,是他用自己的懦弱在一步步地葬送自己为人的资格。

  对于这样的人,或许可以产生悲悯的同情,但也仅此而已。书中的叶藏死于破败的身体,但于我而言,早在他懦弱地选择放弃自己生命时候,他就已经死去,用懦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一如太宰治。

  叶藏尚且没有面对人生中真正地苦难就懦弱地选择了死亡,而天底下的凡人面临着远远更多的痛苦却仍然在红尘中苦苦挣扎没有放弃生的希望。

  人生那么短,世界那么大。仅存的时间都来不及全然体会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维度,怎么舍得早早就了结生命呢?并没有一个来生在等待啊,怎么就甘心错过那些还没有体会过的惊喜冲动、广博、浩瀚呢?就算为了再晒晒太阳,吃吃豆腐,也不该草率地结束生命呀。

  与其怆然赴死,不如艰难求生。更何况,求生哪有那么艰难?

  我只能说,这不是我想过的一辈子。

  《人間失格》读后感(二):出生在这个世上 对不起

  太宰治,出生在一个高贵家庭中,家中排老六,无缘家产和父爱,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在常人看来性格懦弱,为了得到老家的认可,他不断以写作得到芥川的认可为殊荣,希望老家承认自己的身份。

  太宰治的悲情人生始于16岁,当时他创办了《同人志》、《蜃气楼》(取名于芥川小说),由于他长期与艺妓同居,不仅写作方面无任何进步,而且还被老家除户名。但他自身却认为自己出色,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太宰是一个自尊心比较强的人。

  他曾经与艺妓一通跳海自杀,但是自己却被救,独自活在世上,当时的太宰十分的内疚,自责。开始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进行写作,便逐渐在东京被认可。这也是他第一次希望能够入选东京影响力较大的作家行列,同时也是他能够得到芥川认可的途径之一,当时评定委员会有三名著名的作家,除了芥川龙之介以外,还有川端康成和佐藤春夫。在评审过程中,川端康成认为太宰治与艺妓同居而且相约殉情的事,不够光彩,作风有问题,否定了太宰的作品。但是太宰并未丧失写作信心,他开始模仿外国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大批作品,评委佐藤春夫看过他的文章后,赞不绝口,并且寄给太宰一张明星片及500日元,鼓励他继续努力,但是的太宰以为自己必定成为日本有名作家,但结果对于太宰打击太大,当年的评选结果居然是无人当选,太宰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开始注射镇静剂,逐渐身体产生了毒变,佐藤春夫得知后,认为天灾过于奔放但内心软弱的部分过多,自我意识过剩。同时,太宰放低自己的身段,一边写信给川端康成,请求支持他,一边开始向第三次的评选努力。上天总是喜欢捉弄人,评委会规定:“上次评选的人选,此次不再继续考虑”......太宰治从此消极下去

  改变太宰消极态度的是他的妻子,美智子,一名教师且为太宰的才智所倾倒,这场婚姻挽救了太宰,使他逐渐认识到自己需要镇静下来重新启程,不再急于为芥川的认可。美智子认为:自己的老公为写作而生,支持他的工作。家里的生活开销一般靠太宰的作品和妻子的杂货维持生计。渐渐地,太宰的工作和生活逐渐规律,写作形式也转变为自言自语似的白话文,开始有很多杂志社向他约稿。

  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

  当时的日本作家大多以战争为题材进行创作,而时年30岁的太宰则以幽默的作品改善人们在战争生活中的苦难情绪。其创作的主题都是以“爱”为主题,安慰战争中的人们。他写道“结婚 ,家庭,我认为努力才能维持,即使贫穷,我也一生珍惜”。

  战后,曾经鼓吹战争的作家开始鼓吹民主主义,太宰开始写各种作品来抨击这些人,并且认为自己在战争时期写安慰别人的作品是一种罪过,他的作品开始倡导人们反省自己的罪过,并以战争为背景,创作了《斜阳》,作品描述了战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他写道:“罪多者,其爱亦深。反省自身罪孽深重的人,才能体会爱的真谛,才会亲近待人”。

  在这段创作时期,他率先写出了自己所犯的罪恶,即后来问世的《人间失格》,这部作品揭露了人的丑陋、自私与伪善。创作这本作品时,太宰在外办公,生活混乱,与情人同居,逐渐“入魔”,认为自己需要意识犯下的错。

  在他完稿一个月后,他与情人一同跳河殉情......

  《人間失格》读后感(三):太宰治的自我獻祭

  1---“現在我就是要試驗一下:人們哪怕只是對於自己,能夠開誠佈公和不怕說出全部實情嗎?”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記》)

  應該如何閱讀《人間失格》?或许可將其視作太宰治自我獻祭的裝置(apparatus)————正如巴塔耶所言:“去獻祭不是去殺死,而是放棄和給予。” 太宰治以抉心自食的决绝瘋狂地解剖自我,絕望氣息弥漫的文字滴滴見血,由于洞穿了一切而令人窒息。把自身與阿希法爾聯繫在一起,就是離棄和給出自身:完全的把自身給出去:直到無盡的放棄。阿希法爾帶來的經驗乃是那種不可能在共同体中共通的經驗,也不可能看作自己本有的,不可能為了最終的放棄來保留住什麼。僧侶們拋開自己所有的,而且他們確實去除了他們自己以便成為共通體的一部分,但其結果,在上帝的確保下,還是使他們自己重新成為一切的擁有者。

  2----我在自己的地下室生活的空想中,只能將愛當成一種鬥爭于心靈中進行描繪。而這種鬥爭,總是開始於憎惡,結束於精神上的征服。

  (《地下室手記》)

  主人公一直對人類畏葸不已,並因這種畏葸而戰慄,對作為人類一員的自我的言行也沒有自信,因此只好將獨自一人的懊惱深藏在胸中的小盒子裏,將精神上的憂鬱和過敏密閉起來,偽裝成天真無邪的樂天外表,使自己一步一步地徹底變成了一個滑稽逗笑的畸形人。他是個心靈純潔而又膽怯的孩子。因為太乾淨而不敢打開他心靈的窗戶,逃避著,痛苦著,直至與真實世界溝壑越來越大的距離讓他絕望。那時他已不再是“世人”,他成了世間的“妖魔”。不同的類種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個世界上的。那麼身為異類的他結局只有一個。《地下室手記》與《人間失格》中充斥的大量的內心獨白使得這兩部小說都具有“心理小說”的特徵。正如Lacan所言:主體是一個裝置,這个裝置是有缺漏的,正是在缺漏中,主體才確立了某一作為失去的物件的物件的功能。如何走到用真的肉身,用獻祭的勞動來滿足那一神聖的快感之外?在那一不可捉摸的他者之謎之前,關於存在的問題打開了那一虛空:他者想從我那裏得到什麼?越這樣問,主體越會被推入更深的焦慮中,但這焦慮也給了他一點誘惑:向曖昧的諸神獻上物品,很少有主體能抵擋得住這一誘惑的,就好像是被惡魔下了咒一樣。那一由天使的手所代表的替代的象徵契約,一隻去觸摸亞伯拉罕的手的手,在後者準備屠宰自己的兒子時,攔住了他。這是到了法律的極限了。這是一種新的觸及方式,是在他者的領域裏的一種新的談判如何在欲望和快感之間進行分割的方式。

  3——有個“邊緣人”的名詞,意指人世間悲慘的失敗者、道德敗壞者。但我卻覺得自己與生俱來就是個邊緣人,若是真的在人群裏碰上一位被認為是邊緣人的陌生人,我一定會對他很和善。這種和善,甚至會讓自己到了著迷的地步。

  (出自本書)

  《人間失格》的主人公與《地下室手記》的主人公一樣,都是異質性的“牲人”(homo sacer)——被排斥於社會之外,“喪失了做人的資格”。“異質”是無法剪除的差異,無法招安的異端,以及無法佔有的“無用之物”。向下的“異質”是排泄,以及將生命傾倒一空時所感受到的狂暴快感。向上的“異質”是詩歌、哲學和宗教,它們同樣給生命帶來了巨大的享樂,迷狂的幻境和快感的高潮。 Homo sacer僅僅意味著一個從社會中驅除的人,並被剝奪了在公民宗教中的所有權利與職能。 Homo sacer是由於某種違誓的結果而導致的(見阿甘本的《語言的聖禮:誓言考古學》)。在古代,誓言在本質上是有條件的自我詛咒,例如在一神或諸神的觀照下,在違背誓言之後,要求進行自我懲罰。如果違誓者被殺死,這可以看成是發誓者在誓言中已經將權力交付的諸神所進行的報復。由於違誓者已經成為了所發誓的諸神的進行懲罰的物件,他就不再屬於人類社會,或者已經被逐出神所照耀的範圍。

  4——“我之所以自認為是聰明人,大概是因為我畢生什麼事也不做,既無所謂開始,也無所謂結束。集‘聖母瑪利亞的理想’與‘索多瑪城的理想’於一身。”

  (《地下室手记》)

  我們對“世間”感到如此絕望,因為它跟我們想像中的不一樣。但隱隱之中不死的是那僅存的希望。那是我們生存下去的唯一的廉價的籌碼。說是欲望,並不足夠;說是虛榮,也不足夠。葉藏始終無法從對人類的恐懼中解放出來:“不抵抗乃罪乎?我的不幸,其實就是無力拒絕他人的不幸。一旦拒絕,不論對方或是自己心裏,永遠都有一道無法彌補的白色裂痕,我被這樣的恐懼脅迫著。”死亡的確在阿希法爾中在場,但是謀殺被排除了,哪怕是犧牲獻祭的方式也被排除了。開始,犧牲品是被認可的,這個認可是不足夠的,作為唯一一個能夠給予死亡是那個,給出它,同時,也是能夠代替那個自願的受害者。 但給出自身,作為一個籌畫,一個獻祭的死亡的執行意味著打破群體的法則,它的第一個要求是取消對作品的創造(哪怕它是死亡的作品),而且這個根本上的籌畫排除了所有的籌畫。這裏打開了一個徹底不同種類的獻祭的通道,這個獻祭將不再是對一個個體或者是對所有人的謀殺,而是禮物和放棄,放棄的無限性。無頭,頭的褫奪並不觸及頭領或父親,並不把它者建構為兄弟,而是把他們帶入遊戲或賭注種,在遊戲或賭注中把他們交給“激情的無盡的釋放。”阿希法爾與災異的表現相聯繫就超越了所有超驗的形式。對於拉康而言,這區分了衝動的快樂,也就是主體在其中消失的快樂(拉康稱它為快感),和欲望的秩序(主體在其中找到了他的生活)。被凝視這一經驗,由這一經驗帶來的滿足,正是人的觀察衝動,這一原初經驗是主體的可能性,但在其中,欲望失去了,主體沖向了他的毀滅。

  這對於展覽中的主體意味著什麼呢?觀眾被作品凝視,將自己的主體位置獻出。在展示空間中,主體身上的象徵秩序被推翻。觀眾等於是將自己的那個缺漏的主體位置當作物件,呈獻給作品,作為真正的展示的空間。來自所展示的作品的凝視,瓦解了觀眾的主體位置,而觀眾在感到這樣被凝視之後,還感到了滿足。就這樣,在觀看展覽時,主體在作品前獲得快感,這同時又重建了其欲望秩序。觀眾沖出自己的欲望之外,實現了自己的快感,但很快又在展示空間裏摸到了新的界限,來重建他的欲望秩序。在這一過程中,觀眾的主體成了一個交換平臺:犧牲主體自身,來讓神歡樂,從而自己也獲得一份快感,這一快感突破了原來的法則的界限:這就是藝術的踐踏,觀眾在展示空間裏的快感的源頭?

  《人間失格》读后感(四):随感

  只是读一遍的书,断不能讲出个什么一二三来。况且是在智能手机上有零星别字的电子书。(PS. 强迫症作祟,但凡只要看见一个错别字的文章,在心里就打了折扣了,不过自然不是对原作者。豆瓣简介中居然也有个赫赫的别字。)

  但是总要说些什么的吧。

  《人间失格》,书名便是让人悲伤得绝望乃至引起恐慌。但还是选读了,抱着“我倒要看看如何在人间失格”的好奇心。

  整部作品游离在现实与虚拟之间,阿叶是真有其人呢?还是作者的一部分?大概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从小惧怕着人,用逗笑来作为掩藏、伪装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与可怕人世的交流。尽管害怕与人交流,阿叶的自我并不是卑微的,却是高高在上的。随着成长的经历,涉世之后渐渐地迷失、堕落,以致不为世人接受,从而“失格”。

  也许可以从家庭的角度,心理成长的角度,童年对整个人人生的角度来分析造成阿叶最后失格的原因。不管怎样,阿叶的不自纳使得其失格是必然的。省去这重要内容,我只想谈我的感受。

  对于他的人生经历,阿叶的心理反应是过于夸张了。而只有这种处理上的夸张才能让这种人性的阴暗面浮现出来。阿叶的心理一活动,我似是有了共鸣。这个世间显得多么可笑和虚伪,我感到痛苦,我却只能也如此可笑与虚伪。我和阿叶不一样的是,我没有如他这般逗笑的本领,可以维护自己的领地,最终也是把可笑和虚伪的交流方式变成了自己的习惯,以为理所当然。他挣扎了,似是戳痛我了,提醒了我曾经也这般地挣扎过,我也看清过世间的真面目。只是看清并不能让我更好的过下去,生存的本能让我遗忘与堕落。

  有一句话,读了之后,感觉是被脱光了衣服站在闹市的街头,那般惶然无措,急需一片遮羞布,却是什么都被看光了。

  “世上所有人的说法,总是显得拐弯抹角,含糊不清,其中有一种师徒逃避责任似的微妙性和复杂性。对于他们那种近于徒劳无益的严加防范的心理和无数小小的计谋,我总是感到困惑不已,最后只得听之任之,随他而去。”

  却只能说,说得他妈太对了。

  《人間失格》读后感(五):简单的读后感

  读《人间失格》之前,在知乎上就听说这本书的负能量很严重,读过的人都说心情不好了。

  读书之前,最好先了解作家太宰治的生平简介及事迹,更有助于理解,体会也会更深刻。

  对我自己而言,更多的是对作者的敬仰。阅读前面的手记时,很佩服作者借主人公完全表达出了自己内心抑郁阴暗的一面,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阴暗面,只不过我们平时不会注意到它罢了,自己的性格与手记中的主人公是有相似之处的,存在共鸣的,讨好型人格的小心翼翼和谨慎细微的心理细节描写很到位,有时会惊呼“这不就是我吗?”,读这本书不感到失落是不可能的,有颓圮之情但也不是黯淡无光。

  对于书中的观点,有些加深了我现有的理解,有时又会再次思考前提条件并且提出反驳,当然,我也没有把这本书中的所有句子全部读懂,对于有些观点处于懵懂状态(是不是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才会读明白?类似鲁迅先生的文章,小时候在语文课上只是背,并不知其深意,现在却能读懂一些了)。

  直面惨淡的人生,不选择逃避,再来做出行动改变,活得洒脱一些,或许可以解决主人公的问题,为何最终要选择自杀?大概这就是心态性格与心理的重要作用了,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祝好!

  《人間失格》读后感(六):[毒书馆] 太宰治. 人间失格– 诚实记录虚假的人生

  就像大部份作家一样,太宰治富有超乎常人细致、敏感的心思;无论是其本身或是写作风格,都呈现灰色偏黑的块面,厌恶一切,包含自己在内的思想。以当今的说法(mean版):『不过就是个富二代不用烦恼三餐,只怕没主题无病呻吟,最后厌恶全世界更厌恶自己而聊此残生的loser。 』三个月前在书店不敢看完整本书,深怕忧郁又神经质的自己会一把被拉进暗黑深渊,转而拾上《快乐的科学》,后来却始终挂记这本书;以一种叛逆的心态在今夜见识了失格的人间。

  就如我想的它是如此晦涩,我没有像很多人说得读完心绞痛(也太入戏了吧),倒有一股心有戚戚焉,好像太宰治写出了我长年以来埋在心底的秘密,这种感觉无非是认同感的产生。而且,读了以后会产生写作冲动的文章,才是跟我沟通的作品。

  『对人类我始终心怀恐惧,胆战心惊,而对于自己身为人类一员的言行,我更是毫无自信,总是将自己的烦恼深埋心中,一昧掩饰我的忧郁和敏感,伪装出一副天真无邪的乐天模样,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搞笑的怪人。 』 P.20

  『由于我个性极度消极,每件事最后都没有下文,残缺不全,再也没有进一步发展。 』

  『唉,人类总是不了解彼此,尽管完全错看对方却仍以为自己是对方独一无二的挚友,终生未能察觉,待对方死后还上门吊唁涕零,不是吗?』 p.105

  『什么是世人?人类的复数吗? 』

  『所谓世人?不就是你吗? 』 p.105 

  一直以来“世人”被「正面的思维」洗脑:专家说得话错不了!能过日子便是福气!太宰治公然挑衅天下所有正面的事物。只要能吃饭就是幸福?仅是睡得好就堪称快乐?怀疑这些事物是不被认同的!是偏离正道的想法!我和他(和我们?)都在掩饰忧郁和神经质,努力地伪装出天真无邪的乐天然后演变成一个娯乐他人的怪胎。究竟要筑起多高的墙,才能将他人嘲弄、鄙夷、憎恶的眼光给隔挡在外?而人心无不惶恐,只能以各式手段武装自己,以免于同类的伤害。不断怀疑世人,不断被世人打击,不断与世人、与自己疏离。

  『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受伤。 』p.69

  终于懦夫带着愤怒的面具进了精神病院。

  三十九岁生日太宰治被发现与最后一个爱人上演“樱桃忌”,结束脱轨的人间失格。

  《人間失格》读后感(七):徐瑾:懦弱与骄傲

  问问老天,不抵抗是罪吗?

  ——太宰治

  我无话可说,祝你们幸福快乐!

  ——贾曼(英国导演)

  加缪曾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

  死生之事,于作家亦莫大焉。想象这样一个作家,一生以毁减生命为志业,从二十岁起五度自杀,终于在四十岁前了结生命;想象这样一个作家,毕生的写作都是以自身为蓝本,自传体式的回忆贯串文本;想象这样一个作家,生前毁誉参半,死去近六十年还被不断追忆,连忌日都成为节日……他就是太宰治,日本无赖派大师,在日本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列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

  一

  太宰治,本名津岛修治,1909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县北津轻郡贵族家庭,父亲是当地首要人物,曾任众议院议员、贵族院议员,母亲体弱多病,不能亲自抚养孩子,所以在十个孩子中排行第九的太宰治自小由他姑母及保母照顾,父亲的严厉与母亲的缺位让太宰治从小心思纤细而敏感。太宰治在初中时后开始创办同人刊物,从此决心以文学为业。1930年至东京大学法文系就读,师从井伏鳟二。大学时期太宰治积极参加左翼运动,同时开始过着放浪不羁的生活,曾与艺妓同居,毕业后走向消极,其间四次殉情未遂,三十九岁时与最后一位爱人相约投水自尽。1935年太宰治以《丑角之舞》初登文坛,短篇《逆行》亦入围芥川奖,后来继续出版不少的作品集,其中尤其以晚期的《斜阳》与《人间失格》为人称道,被誉为战后日本文学的金字塔作品。

  日本一向有“私小说”传统,纵观太宰治的重要作品,无论短篇如《东京八景》《小丑之花》还是长篇如《晚年》《斜阳》《人间失格》等等,都是对自我生活的写照,主题也颇多重合。大多描述一个落魄主人公的毁灭之路,职业往往是作家或者画家,连自杀的地点时间原由也往往与他亲身经历重叠。按照伊藤整和平野谦1945年对“私小说”的分类:表达“生存的危机”感的,是破灭型;克服“生存的危机和破灭”,是调和型。虽然太宰治未必认可“私小说”以及其分类,但是从风格上说太宰治无疑属于前者,他对现实无力也无心调和,这是他的懦弱,拒绝一切妥协,也是他的骄傲。

  二

  太宰治最重要的小说当属遗作《人间失格》,此书完成,他旋即投水,也可以算天鹅之作了,蕴藏了他一生的遭遇与映射。“人间”这个名词,在日语是与“人”同义,不具“社会”含义,所以“人间失格”的意思就是“丧失做人资格的人”。全书由序曲、后记以及三篇手札构成,典型的太宰治式套匣式结构。书中主角大庭叶藏自认天生是个“边缘人”,所以曾经积极参加非法的马克思主义社团,后来因为与女优相携自杀时候,女方身亡而他却获救,所以他以教唆杀人的罪名短暂入狱,沦为罪人;结婚之后,纯洁的妻子却因为信任而遭到玷污让他彻底崩溃;最后大庭叶藏这个丧失为人资格的人完全凭感情行事,一步步由病弱,无力走向堕落的人生,从沉湎药物、买春、自杀到完全不理解他人,同时恐惧弃绝世界,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日本评论家奥野健男尝云以文学来说,对于他,坂口安吾为父,太宰治为母,所以他亦是算太宰治的一个知音。他解释《人间失格》是“太宰治只为自己写作的作品,内在真实的内容自叙体”。

  其实无论身逢乱世还是太平年间,最大的兵荒马乱到底都是幻灭。“人为恋爱与革命而生”,这是太宰治晚年代表作《斜阳》的主人公和子的观点,而太宰治身历过革命的失败与爱情的沦陷之后,又不能犬儒,即使他熟读《圣经》也难觅归宿。虚无只是唯一减缓痛苦之道。尼采强调宁愿追求虚无也不可无所追求,所以他即使反基督也就是在基督教的更大的框架之内进行,从某种意义上分类尼采属于“强”的虚无主义者,表现是强者,但是太宰治是“弱”的虚无主义,表现是懦夫——这里的强与弱,只是一种浮在存在之上的姿态,本质上到底还一致。由此,太宰治的小说往往刻意表现一种懦弱美学,《人间失格》里说:“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受伤。”所以不仅没有勇气奋起抗争,而且连幸福、爱情也不明所以,往往承受不起,《人间失格》主人公每日自责“苟活着就是罪恶的种子!我的不幸,是无力拒绝他人的不幸。一旦拒绝,不论对方或是自己心里,永远都有一道无法弥补的白色裂痕。我被这样的恐惧胁迫着。问问老天:不抵抗是罪吗”,最后灵肉一起湮灭。因为不抵抗之罪,所以失去为人资格,这不抵抗之罪其实也正是骄傲:拒绝一切形式的妥协,以放弃抵抗来表示自己的立场,在另一本《斜阳》中,主人公即使在自杀的遗书最后一节,也要写下“我是贵族”。可惜,骄傲更为七宗罪之首。

  三

  无赖派文学,灵魂憔悴破败之音。顾名思义,无赖派文学在日本主要是指以自谑的态度来表现战后日本战败社会与现代人精神与感官世界的双重委靡,疏远于主流之外,以颓废抵抗社会化,现代人身陷其中而又难以脱离的异化被一再抵制,由此“无赖派”对战后日本文学的影响深远。太宰治在《东京八景》中有段话很形象地表明了无赖人的无奈境地“我是无知骄傲的无赖汉,也是白痴下等狡猾的好色男,伪装天才的欺诈师,过着奢华的生活,一缺钱就扬言自杀,惊吓乡下的亲人。像猫狗一样虐待贤淑的妻子,最后将她赶出。”“我深刻体会到,像野兽的,并不只有所谓的军阀。那并不拘限于日本人,而是人类一个大问题。”(《货币》)当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惩罚与训诫的严密组织时候,太宰治的主人公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厌倦社会,太宰治书中主人公或者说他自己往往与社会格格不入,“不合法,对我来说有点好玩。说得更明白点,这让我心情大好。世界上所谓的合法,反而都是可怕的”(《人间失格》);同时又因无力反抗而厌倦自我,所以以不作为的颓废堕落来抵制一统的普世价值,但是理性思维与非理性行为在不断脱节拉锯自责,最终生命在在自我沉沦与放逐中跌入毁减灭绝。

  对于太宰治作品的评价,争议往往很大,爱者众多不假,诋毁者也不少,其中三岛由纪夫或许是最为严重的,批评太宰治“气弱”,人也很讨厌。但是他后来却在文章中分析说讨厌看太宰的作品,也许恐怕是因为他暴露了自己所不愿意暴露的心情所致。其实,即使三岛不说,当时也有人注意他们风格的内在的一致性,三岛看见太宰治的不安,或许是一种类似从镜中看到另一个我的缘故。还是奥野健男说的最为切题,“无论是喜欢太宰治还是讨厌他,是肯定他还是否定他,太宰的作品总拥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宰笔下生动的描绘都会直逼读者的灵魂,让人无法逃脱。”因为,我们心中或明或暗,都存有懦弱的一块,被他无声地侵袭,无从回避。

  四

  因为太宰治一生多次自杀,所以在他最后一次也就是第五次自杀之前的失踪,6月15日的《朝日新闻》还登载了一则小新闻《太宰治先生出走了吗?》;6月十九日,太宰治与情人在玉川上水投水离世,因为这天也是他三十九岁生日,所以从此在日本生死如果在同一天,就会被称之为“樱桃忌”,语出太宰治晚年作品《樱桃》。

  加藤周一认为日本人的死生观中,自杀非常重要。日人认为生如樱花,在绚烂的巅峰迅速凋谢具有非常的美学意蕴,画家古贺香江直接说“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所以日本现代文人多有自戕之举,太宰治之外,北村透谷,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牧野信一,三岛由纪夫等等均是此辈中人。自杀的作家中,深究个中原因,恐怕除了文化之外,有太多伤痕是历史生生割出的。昭和时期的文豪自杀颇多,因为激荡而新旧变迁昭和时代对于作家来说委实痛苦,日本一百年来“超克”与现代化之冲突更让人困惑,比如三岛由纪夫为了唤醒军魂在全日本电视直播面前切开自己锻炼了十几年的精实腹肌,这一自杀行为显然有相当外部性,极具政治意味。至于太宰治,日本评论家平野谦说:“太宰的死,可说是这种历史的伤痕所造成的”。太宰治作为战后崛起的作家,以昭和十二年为界,战前战后的变故足以摧毁太多东西,他大学时代就对左翼运动抱极大热情,之后经历左翼运动被镇压,日本战败,战后左翼的妥协,日本文明的瓦解,国家被迫转型,这些动荡虽然在他小说中着墨不多,但是对于生命信仰的破坏却是致命的;从个人来说,从小缺乏家庭关怀,生性敏感,神经纤弱,厌恶家庭却一生都在经济上难以脱离家庭支持,这些都最终促使他彻底走向虚无。

  五

  在大陆出版太宰治的作品,据我目力所及,除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过《人间失格》,《斜阳》曾经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山东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过之外,唯一的例外是06年因为鲁迅一百周年所以新星出了本太宰治以鲁迅为原型的中篇小说《惜别》。《惜别》是太宰治受日本的内阁情报局和日本文学报国会的请求、委派与资助而成,后两者的目的自然是为当时的大东亚思想服务,但是太宰治在书中基本保持了独立。可惜这本书在太宰治的作品中评价不高,首先因为日本战后对鲁迅的评价基本是竹内好的观点一统学界,其次《惜别》中鲁迅的形象受制于资料,过于机械,所以太宰治这本书就渐不为人知了。

  小川洋子认为作家必然是站在生者与死者的界限,视角往往是已死之人,太宰治亦然。但和其它大师好作上帝视角俯瞰终生不同,太宰治对人间的深意凝视常含情意,连讽刺以及憎恨往往亦寄予温煦,所以他的文风多情怀旧处不让女子——对于诸多的美好,海角的花朵,裸泳的少女,奔走的美乐斯,庭院中的灌木,地上的日影,于他都不是不能欣赏呵。因为懦弱,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或许正如他在写到的古希腊诗人萨福一般:“以为纵身跃下山崖,就可以忘记思念”,灵魂破碎之后,我们在歌舞喧哗中继续苟且,他选择死亡,谁更好一点,只有上帝知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