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那个家伙》影评精选10篇
《抓住那个家伙》是一部由郑根燮执导,金相庆 / 严正化 / 宋永彰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一):是谁在歌颂伟大与卑鄙?
有人说:有时候,伟大与卑鄙是相通的,你在歌颂伟大的同时,也在颂赞卑鄙。
《蒙太奇》这部电影大致讲的就是如此。
一个因为绑架而失去了女儿的母亲,十五年都没能如愿找到罪犯并让他落网。直到犯罪的时效期过了之后,母亲像开了外挂一般,通过蛛丝马迹找到了关于罪犯的一些线索。
当然在这期间,原本负责这个案件的警察吴sir也在极力寻找线索,但是,无果。
案件的后续走向如同一潭死水。正当这时,某市民韩先生的孙女被绑架。绑匪的作案手法和吴sir十五年前负责的绑架案如出一辙,甚至连交易赎金的时间与地点也是一模一样。这让吴sir警觉了起来,莫非绑匪再次作案?
经过了一番天罗地网的布置以及吴sir拼命式的追击,绑匪落网。出乎意料的是,绑架韩先生孙女的人正是韩先生自己。于是乎,吴sir懵逼了。不仅吴sir懵逼,整个警察局的人都懵逼了。
警察盘问过后,韩先生交代自己是被真正的绑匪所威胁去拿赃款以及逃跑,这么做都是为了自己的孙女。吴sir相信他的话,但是,警察局里的其他人都不信。他们掌握了绑匪打给家属的录音,声音确实是韩先生的。
于是,吴sir又懵逼了。
但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自己所怀的执念还有开了外挂,吴sir成功找到了真正的绑匪,正是那个失去了女儿的母亲。她绑架了韩先生的孙女并指使韩先生拿赃款,一切都是为了将十五年前的绑匪——如今的韩先生绳之于法。
最后,韩先生确实被绳之于法,吴sir照顾那位母亲没揭穿她的所作所为。母亲就这样以开了外挂的方式替女儿报仇了。
看完电影,第一反应是觉得,人的执念真的蛮可怕的。这样的可怕并不是惊悚式的可怕,而是你从来都不会知道你有这样的能力或者这样的潜力去完成或者去结束一件你想要完成或者结束的事。
电影中母亲十五年来一直处在一个弱者的地位,吴sir是一个处于看似能让自己处于强者地位的地位,实则自己有多无力与无奈也只有自己知道。两个人都是想抓住罪犯,给死者以交代。但是现实的阻碍与时间的流逝,让一切都变得不大可能。不过,不大可能并不是代表不可能。虽然案件最后过了时效期,但是母亲秉持的执念让她想出了个“完美犯罪”将罪犯绳之于法。而吴sir则是想出了个“完美交易”保护了母亲。两者最后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电影的几次反转抓住的时间大概都在半小时左右,插叙的方式让人一开始不太理解剧情的走向,直到后来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只能采用插叙的方式才能抓人眼球。并且,将母亲的“卑鄙之径”掩藏于案情的走向之中,恰到好处之际将母亲的悲伤抛洒出来,没人能去责怪这样一位母亲了。
总之,韩国拍人性方面的题材一直都是有着独特并且令人喜欢的方式。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韩国的另外一部也是关于母亲复仇的,她的孩子好像是被校园暴力虐得自杀然后她去复仇什么的。韩国的电影里面,母亲或者父亲的执念真的太可怕了。
是部好电影。忘了说,“ 有人说:有时候,伟大与卑鄙是相通的,你在歌颂伟大的同时,也在颂赞卑鄙。 ”这句话是我说的。2333333333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二):天道好还:越过公诉的审判
天道好还:越过公诉的审判
新木鸟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8aef5a0102wrqg.html
题目的前一半献给青浩警官。案件最后的终结,源自于他不轻言放弃的追问,严正又不失悲悯的责任感,公明温情的人道主义精神。后一半,献给痛失爱女、力讨公道的西珍妈妈。深深为那样一种血浓于水、骨肉相连的亲情所震撼与感动。无论是什么都阻挡不了那样一颗至爱至纯的心。即是越过了道德法律,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惩治罪犯,救赎自己。这样的情之所至多让每一个我们感慨万千,默默无语。最后,整一道标题,很希望这是一句深深沉沉的美好祝愿,愿全天下困囿于情仇爱恨的失意者们怀有一种因果报应的信念与希望,既遇得上一位敬业献身的好警官,也在黑暗生活的道路上救赎自己。
先从蒙太奇说起。蒙太奇是影片中犯罪嫌疑人的拼接合成图像,更是电影两条主线(西珍妈妈自己调查案件与小春事件)下拼合的情节叙述手法。作案手法是极为相似的,更奇特的是,在时间顺序上,两条主线竟然是前后相接的。蒙太奇的一般手法只是在时间空间顺序上产生错乱混淆的疏离感,在这样一种两个相似案件同时进行下的叙讲中,蒙太奇剪切的重要作用更是在不经意的对比中“反反复复”的,反而容易使人忘却是简简单单的对比,还是有意的堆叠在一起。至于我,在那种反复颠簸的决断中,反而曾是始终分不清是前前后后到底是因果报应还是同步发生。好吧,千辛万苦,最终确认了,两条线索,属于不同进度的时间上非同步蒙太奇剪辑。在结尾处,青浩警官在梳理回忆里才第一次接通西珍妈妈一次次的留言(前文的都是蒙太奇拼接,混淆事件发生关系的)。
再说一些人,不说主角说配角(对主角的态度在首段中已表明,值得关注与追问的更是获罪的主体)。爷爷,十五年前为了救女儿勒索金钱的爷爷。亲情的冲动无可厚非了。但动机的始发点是不是好的善的的?于己是,于人则非。这是罪之一。西珍的死确实是意外。可,是意外就不是罪么。既然始作俑者是自己,应以承担者亦应如是。以外的是外境,导引方向的是心的行意。是无心的伤害,是无意的悲剧。可是,从一开始就蒙妆了自己的恶意,亲情的自私只看到了自家自己的苦处难处不能自已。出了事了,就推脱不是“我”的错,是“她”自己。这让我想起孟先生“以兵器杀人”和“以暴政杀人”的类比。不是“五十步笑百步”,但同样是酿成了悲剧。看见的是别人,看不见的是自己。十五年后,仅仅一束鲜花就以为真的是还清了心灵背负的债了,有些掩耳盗铃的自私与自欺。也难怪,对于这样不真心悔过的“清高者”,有谁不是恨之入骨。咬牙切齿呢。要知道,救赎从不属于逃避的罪者。唯有承担了,一直的真正的发心忏悔下去,才会得到心里的点点安慰。那块石头,哪里放下得如此容易?稍插几句关于警察的话语吧。真正的警察不是敷衍了事,不是欺人自欺,是为了宽慰受害者与救赎罪犯,不懈努力下去。
别样的救赎,还达到了目的。这样美好的幸福好像难以企及。只做一声长叹奢望,愿天下爱恨悲喜不问何来,都能随波流去。有希望吧,有所终吧,不是梦里···
1:一直还以为这个片子看过的,可就是想不起。第一次看预告片和影片开头的时候,一看到塑料头套就完全被幻想中的“变态”吓到。咦,画面太黑暗我不敢看。
2:爷爷扔钱的部分可是个大Bug呀。明明是没扔过去,钱袋落在旁边的时候背逮起来了。可后文推理时的回忆里,钱袋被扔过去了被罪犯捡到手了。好吧,或许这只是想象的推理。
3:查询了“汽车黑盒”,好像黑盒只是用于交通事故时各项状态的记录,正常运行中(即使是在黑夜)也会记忆过来的车辆不?疑问
4:韩国警察的手电好不专业,一直都是微弱的黄光,像个像小火苗一样
5:蒙太奇的真正含义表示刑辱“1+1>3”,即不同的剪辑产生新的剧情联想与意义。
6:小春姑娘看来挺乖挺善良。她温顺的配合着玉珍妈妈,在玉珍妈妈难忘伤心痛哭流涕的时候轻轻抚摸她的头,那一幕,小姑娘真像一位圣母。那幅画面,像圣母爱抚孩子。
7:被自己的韩式执念(犯罪的仅仅是罪犯)所欺骗,反而更惊叹导演的迂回战术(蒙太奇)又递进推演。不得不佩服,韩国导演真会讲故事。
8:把成贤娥当成了严正花,好吧。两个美女都是眼神魅惑型的啊,我傻傻分不清。
9:话说2013的这部电影时候,韩国的公诉期已经修改为25年了。
Key words:带着黑色塑料袋的脑袋 小孩诱拐剪报 嫌疑犯头像【蒙太奇拼接技术】 下周追诉期截止 15年的追诉期【记忆模糊或证据不足,或自悔改过】 谁了解被害者的痛苦 你不是答应过,一定要抓做他的 大树下的祭奠 案事故现场的鲜花 摄像头 车辙停留 汽车黑箱 没有车牌 车辙比照 “鲸”的标志 雨中留步的伞 餐馆角落报纸掩面的神秘人 追丢 假车牌 青浩警官:现在该结束了 辞职 档案销毁 电话留言:联系人地址 黑手再现 反反复复的电话 小女孩不见 罪犯忘下的伞 五千万现金 爷爷不见了 优秀顾客的赠品,优秀顾客名单 偏僻公园 擦掉的指纹和留下的长烟蒂 安静的公园与车喇叭的声音 疏离的空间感 跳上垃圾车的小春妈妈和西珍母亲【错乱拼接】 十五年前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寻找吴青浩 预测逃走路线 12点整:龙山站5号站台4号柱子 完美犯罪【再现】假币西珍妈妈的家:播放的录音机与凄惨回忆 孩子是怎么死的 电话和地址 追踪器 背包在移动 信号消失 抓住你啦 被关进黑屋子的爷爷 留言指示 手机视频:小春的欢快召唤——爷爷要来哦 烟灰缸放大【adding:如果不经调查,谁确信烟灰缸可以栽赃?看似同步的时间,怎么调查?】 爷爷的房间,小春照片的地方 爷爷年轻的事业失败 钱的问题、烟蒂DNA对比 爷爷伸冤 罪犯认定,无视事件的前后所有 留下烟蒂,是无心,还是有意?嫌疑人的家 相册;97年的往事 日历停滞的日期标注 仓库确认:破损的磁带 奇怪的音轨 悄悄话的声音 门背后举起的刀 修复好的声音 爷爷绑架孙女么,究竟是犯人还是受害者 音符匹配100%【威胁者的声音与爷爷的声音】 发颤的声音(不协调的对话音波) 两只磁带的比照,两对完全一致的声音【犯人和嫌疑人(此处,字幕组有责,省略了主语),嫌疑人与嫌疑人】 声音嘈杂的原因(不动音轨与变化音轨的组合) 模仿犯罪 磁带老化 真相梳理 门背后放下的刀 看见小春一家人 那些家伙带给我那么多痛苦,我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这次一定要抓到他··可为什么是你啊 假装没看到 孩子绝不能带走 尚未反省的时间 十五年前的代价,才是对的 十五年前,错误的蒙太奇,复合心脏畸形手术 不慎的跌滑 一次意外 鲜花的意义,祈祷,祝贺,活着安慰的救赎 7月19日,那些债结束了!!!???被害者眼泪的(对我产生的)错觉 是加害者的被害者 小春之名的交易 西珍妈妈探望:大树下的拥抱 小春“怜爱”の手 树下释心的恬静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三):完美犯罪的再次展现
刚刚看了这部片子觉得很有嚼头,虽然不可避免有漏洞
金相庆重拾警察角色也是亮点之一.里面各种演技很棒,剧情相当紧凑.
用同样的手法再次犯案会让人觉得是之前罪犯藐视法律和完全犯罪再次的展现
推荐大家可以看看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四):很讨厌棒子的你,应该看一下
本剧几大看点:
1,韩国导演在蒙太奇手法上的运用已经趋近成熟,不敢说炉火纯青,但是最起码张弛有度,影片整体的架构比较完整,节奏控制得也很好。既不会让人觉得故弄玄虚,也不会让人昏昏欲睡。结合近期所看的【杀人回忆】 【黄海】 【恐怖直播】等影片,由上映时间顺序排列一下,可以看到韩国导演在悬疑、罪案等题材类型片的把控上已经逐渐赶超好莱坞了。
2,各种广告层出不穷,但是不会有很强烈的违和感,各种韩系车辆、手机都全了,广告费绝壁是赚足了。但相比国内的同类型影片那种广告里插播影片的方式不是一个档次的水准。【非要说哪里不对的话,第一位受害人的母亲太年轻了,这绝壁是韩国整形医院的广告!!!】
3,韩国电影中的类型片在近几年异军突起,而其在电影成就方面之所以超越中国电影好几个档次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你懂得!】 当“黑”政府已经可以成为韩国导演的日常的时候,在低电影中对于社会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五):人性的泯灭
不得不说,虽然韩国从政治意义上来讲不喜欢,但韩国的编剧都很丰富,我是说内心很丰富,看过的韩剧,电影,都很会编,真正叫编剧。
说回主题,这部悬疑类的影片确定挖掘了人性最深处,最自私的一面。因为自己的孩子有病受到折腾而痛苦,作为家人不忍心如此看着自己孩子受苦,铤而走险而去绑架别人的女儿从而获得一大笔的绑票钱来解救自己的孩子。这里说的是,你怕自己的孩子痛苦,而去伤害别人的孩子,你自己知道心疼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也是别人的心肝宝贝啊,这里就揭示出人性最自私的一面,但我想说的是,这个男人,确切说过了十五年后变成老人的男人,是个极其自私的人,即使你绑架了别人的孩子,将心比心你不能好好对待孩子吗?弄得孩子极力反抗而致于勋命,你说你不是故意,其实这人打心底的是自私的,猥琐的,即使有人说你是有苦衷的也罢,全都掩盖不了一个自私人的嘴脸。直至后来,死去孩子的母亲用相同的手段绑架这个自私老男人的孙女,这个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可见一斑啊,像个真正的母亲一样,善待着小女孩,直到小女孩回到妈妈身边是带着灿烂微笑的,这其实想说人性的自私,不如说是这个男人老男人的自私,根本不要上升到一个人性的过程好伐?
但结尾处追踪了十五年的刑警跟失去孩子的母亲共同默契的将犯人送进监狱,这才是真正对人性的考验过程。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六):这才是真正的“完美犯罪”
朋友们,不要去纠结那些细节的纰漏,我相信悬疑在这样的片子里永远只是个噱头,只是导演想要讲给现在这些浮躁的观众一个好故事时所选择的一条捷径。那些对逻辑与疑点的罗列解析肯定不是他们最想带给观众的。
我想说的是,我真正佩服的是导演最终对角色感情所做的这样一个最合理的释放。也许我们应看到那位母亲在终于追查到凶手时毫不犹豫一刀下去大快人心,也或者将恨转移,建立在更符合人之常情的报复欲望之上,在绑架了凶手的至亲之后将其杀害来血祭自己当年惨死的孩子。这样的情节相信我们在不少的片子中都有看到,再合理不过,我相信加上韩国导演娴熟的催泪技巧与细节布置依然能妥善处理结局并不失本片的水准,可是这里没有。
结尾处那个母亲再一次来到祭奠女儿的树下,小心翼翼得为又“长大”一岁的"女儿"换上那个年纪的女孩儿该有的漂亮鞋子,起身紧紧抱起这个已经长了这么高的“女儿”,潸然泪下。故事的另一端,当年犯下这宗罪恶的那个人呆在他应该呆的地方,而他的那个与死去女孩儿年纪相仿的外孙女安然无恙得继续着她的成长。
还记得剧情进行到第二宗与当年那个案件相仿的绑架案时,说到凶手为何又用十五年前相同的作案手法的原因,曾经的办案警官说道:“因为那是一起完美的犯罪啊!”
当面对命运的捉弄与折磨,当”被害者“转身成为”加害者“,那就用罪恶之人的罪恶来完成他终抵不过的救赎吧,甚至当这场救赎里没有再产生新一轮的“被害者”时,那,是不是应该称其为一场真正的“完美犯罪”呢?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七):西珍啊,妈妈给你带新鞋了
诉讼时效一直是犯罪影视中一个万金油的梗,时间的限制带有天然的紧迫感,《杀人回忆》《孩子们》《我是杀人犯》《那家伙的声音》《信号》等。剧情走向其实演到一半很多人就猜到了,第二次案件是一次处心积虑的报复,如果电影只是让你看到女主报复后嘴边斜起一抹痛快的笑容,那未免落入俗套。在讲案件的同时,我觉得导演更想表现受害者家属、罪犯、警察的情感与心理变化。
说说我最喜欢的几个场景:
女主顺藤摸瓜找到罪犯,她在屋里,对着纸门外的人影含泪举刀,时刻准备搏斗,但短影压在门上迟迟没有打开,女主克制哽咽,拿刀的手一直颤抖。一段时间后从头顶放到身前,镜头切换。屋外下着雨,惬意瘫坐在门廊上的爷爷,带着释然的笑容望天,落雨仿佛能洗刷所有的罪恶,带来新生。随后家人来访,爷爷起身迎接,女主趁机躲到隔壁,从窗缝中看到其乐融融的景象,爷爷抱着和女儿当年一般大的姑娘,眼睛弯成月牙。外面欢声笑语,屋内切齿痛恨……
末尾,明白一切的男主,找到女主,进行了一段思想交锋。15年前的案子是两人的心魔,女主想让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起码要看到他的忏悔。电影开头在女主家,小警察解释诉讼时效就埋下了一个伏笔:说罪犯在犯案很长时间后也许有悔改之意,而女主的铤而走险也完全是基于此点。
男主自己去找爷爷谈话的这场戏,是个转折。之前怒骂女主成为罪犯的男主,和爷爷交谈后站到恶的一端,威胁爷爷背锅,偿还15年前的罪,这处人物转变来得自然流畅,让人欣喜。爷爷表现出的自私也是人之常情,为自己女儿治病,挟持别人的孩子,终因意外成了谋财害命,而自己也不得不躲避15年。他也恨,他恨死去的女孩,打乱他的人生。
至此,主要角色的身份进行洗牌,善恶的边缘亦是彼此交缠,模糊一片。
关于女孩的死因,前期警察欲言又止,看来死状惨烈,当时脑补是不是爷爷为了女儿治病掏了小姑娘的心,因为想起了《削肾客的救赎》(豆友恶搞名)不过这种情节会有更多问题,没这么设定真是太好了。
全剧有个细节,妈妈每次去森林祭奠女儿除了带花,还会带上一双新鞋。15年前,女孩是赤脚在林中逃跑摔下山的,妈妈奔向女儿第一个动作就是用双手护住了她的脚,同时,画面里还能看到伤痕累累的双腿。这个心疼的细节让人难忘……
表白严正花!演技超赞,好几处情绪饱满的细节都特别牵动人心,当年看《奥罗拉公主》的后半段,她坐在驾驶室内模仿女儿的声音,控诉当年的一切,恐惧地叫着爸爸,声泪俱下,让这部俗套的虐杀系电影有了亮点。
关于孩子回家后的口供问题,肯定会有,但照这类电影一贯黑JC的惯例,估计是他们只想赶快结案有个交代吧,15年前的boss也不关心孩子死活只在意假币的问题,当然处在不同位子上思考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吧,整天面对各种案件、罪犯和死亡,早就无感了。开篇男主的上司也教育他,对个别案子太上心是不对的。
我有一点未解,就是开篇爷爷为什么穿成那样出现在街头?只是剧情需要给女主留下那把送人头的伞么?
到最后也没说爷爷绑架自己孙女的动机,这个可能是比较难圆的一点吧……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八):没人评论,那我来个大吐槽~
严正花《奥罗拉公主》之后8年再度扮演绝望母亲,金相庆更是《杀人回忆》十年后重拾警察角色。
奔着这句话看的《몽타주》。
新片没几个影评,我就来吐槽几句。
说剪辑太乱,大概是开头那段吧。
又一个小学语文没学好的,都不知道什么叫首尾呼应,照应标题。
先说首尾呼应。
开头是记忆碎片,是妈妈的梦,不破碎凌乱就奇怪了。
为的是呼应最后金相庆与凶手的那段对话,他说了那么一大堆,被这案件折磨了15年是为什么,只是因为没抓到罪犯,孩子遇害,就纠结了15年,没那么简单。
他们两个为什么那么恨?
一个眼睁睁看着自己孩子在自己面前没呼吸,一个眼睁睁看着凶手拿钱走人,自己却困屎在车里,孩子母亲抱着孩子尸体崩溃在路边哀嚎,自己无能为力。
所以两次重复的放孩子妈在公路上那段,烘托气氛啊,制造氛围啊。
这段情节的不重点描述怎么行,所以放在开头,让观众看完影片再联想到开头能醒悟,更加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
至于剪辑乱,节奏快,呵呵,这种悬疑的剧情片,慢悠悠的讲故事,观众慢慢的思索,再慢慢的品位啊,搞笑。
再说照应标题。
蒙太奇,麻烦去百度一下。
不要都不知道什么是蒙太奇就来犯傻。
最后吐槽一下关于有人说那老人跑的好快啊,像个小伙子。
一个为了自己女儿可以干绑架勾搭,最后被拆穿还能正义凛然的对警察说为了自己孩子可以不顾一切,那为了自己的孙女,被恐吓,被绑架,不就跑的快了点有啥想不通的,要是真一个老人家那种慢悠悠的跑还演啥啊?
而且能不能算一下那大爷的年纪,他女儿15年前还是个12岁孩子,那他能多老,就个50多岁,现在人50多,为了自己孙女在拼老命,跑快点怎么了。
而且,他是个凶手,虽然15年都没被抓到,但是会恐惧被警察抓到吧?
那么平时多锻炼锻炼也可以理解啊。
不知道是碰巧还是导演故意的,这片子用了这两位演员。
个人认为导演专门找了这个剧本,还找这两位演员来演,是对奥罗拉和杀人回忆致敬。
看过杀人回忆都会想抓住凶手,一定要抓住他,必须抓住他,没抓到不甘心啊!
看奥罗拉,会和母亲一起恨,恨那个绑架孩子的罪犯,想复仇,报复那丧尽天良的魂淡!
所以,导演就拍了这部电影,用杀人回忆和奥罗拉的套路,改变结局,创造一部自己的作品。
七分。
有提问的,见回复。
怎么确定凶手就是老爷爷呢 ?
小女孩被奇怪阿姨抱跑之后没逃跑?
见回复。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九):公诉时效过后,怎样才能对的起死去的人?
当法律也无能为力,也只能以恶制恶。
看过好几部诱拐的片子,这部与以前看过的都不一样,在香港上映的名字很有意思,重罪犯。十五年前和十五年后的诱拐案,看似是连环作案,实际上是恨意的另外一种延伸。其他的诱拐片子单方面的一条线,但这里不是,信号里也有个这样诱拐的案子,因为没有证据,凶手躲过了追诉期,即使最后被入罪也是因为另外一件命案。那个在警察局举了十几年牌子的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在这十五年里,我每一分都在等着抓到那个人,那个女人杀了我的孩子现在却无法问他的罪?允静呢?我们的允静怎么办?“当初的不解在看完片子以后终于明白,十五年的时间把希望一点一点地熬成了绝望。当公诉时效到期的时候,意味着死去的人再也没法得到法律上的公平。在被告上法庭的时候,被判决罪行对象不是她的女儿,被忏悔的对象也不会是她的女儿。
故事的最后,诱拐犯被判决,他的女儿已经成功地用那笔钱做了手术平安地活了下来,刑警完成了自己的承诺,母亲了结了抓到凶手的心愿,只有年幼的西珍永远地被留在那条冰冷的马路上。十五年的判决实在太轻,怎能弥补得了这十五年来沉淀的恨意以及还没开始的人生?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十):报应不爽
我不知道还应不应该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又或者,这只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
别人的痛,你可以尝试着去理解,但永远无法感同身受。我记得那个犯人最后说了一句话,如果这个女人处在当初我的位置,她也会为了救活女儿而去犯罪。如果是她,她会么?没有人有答案。当那一刻没有到来的时候,你不会知道你的选择是什么。
最后一幕,女主角去给女儿扫墓时,那种很淡很平静的忧伤,让我很难受,又忍不住想起了我妈妈。出国这两年,她对我的想念和担心,可能我真的无法体会。
接着又会想起人贩子。虽然失去亲人都是最大的伤痛,但如果非要比较,我想失去孩子应该是最痛苦。人类的残忍有时候会让人心惊胆战,有时候想想,鬼有什么可怕?最可怕的不还是人么?
结局还算是“公平”。既然法律已经不能惩罚你,那就让我自己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