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凯旋门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凯旋门的读后感10篇

2018-01-09 20: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凯旋门的读后感10篇

  《凯旋门》是一本由(德)雷马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5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凯旋门》读后感(一):凯旋门__心灵上的胜利??

  朋友强烈推荐,当时他对此书的评价就是"最喜欢的书".我有很多书都是他推荐的,基本上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介绍说是将阴谋/复仇/逃亡的.那时候我对<基督山伯爵>的迷恋还处在超乎想像的地步,于是,满心期待阅读者本书.或许是前一本的戏剧冲突太过刺激,场面太过宏大,这本就相对写实,现在看来也更贴近生活.只是那个时候只是最为一个对朋友的信任去读的,没有沉寂下来,自然也就没有读进去多少.

  我是一个很难对读一遍的书有很全面记忆的读者.往往要反反复复的看过好多遍才能记住一些东西.但是,我会对某些场景/某些细节清晰画面回放__经常在不经意的场景下,冒出某个情节,某个念头,都是出自我很久之前看过的文字.或许就像佛洛依德说的那样,我就是在潜意识中对特定的东西有特定的深刻感吧.这本书总会让我回想起一个坐落在凯旋门边上的空场中有一个露天的咖啡酒吧,有一个男人,脸色平静却充满着故事,深沉/平静的和一个截然相反,活泼轻佻的朋友坐在一起,虽然喝着酒,却明显的,那个故事男人在等人,即使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等到,会不会等到,在等待着谁......

  《凯旋门》读后感(二):疲惫灵魂

  关于二战,关于德国与法国,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无疑是一段德国入侵法国,法国长期抵抗的历史,这是一段更为人所知的历史,侵略者、保卫者,两国人势同水火,泾渭分明。然而,雷马克的小说《凯旋门》为我们展开的却是另一幅图景,二战前,一个德国人流亡法国,在颠沛流离生活中,他享受,他困顿,他高尚,他世俗,终究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向未知的未来。而作者雷马克本身就是位德国流亡作家,《凯旋门》的内容无疑也渗透了他的经历感受,流亡文学常常令人五味杂陈,它饱含一般小说的戏剧冲突,又有着特别的留愁别绪,一如小说末尾穿过凯旋门的囚车,余味悠长。

  故事的主人公是外科医生拉维克,故事一开始,从他帮助流落街头的女演员琼的过程,从他热心的医治多为中下层病人,特别是妓女的专业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原则善良。然而,你又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他的痛苦迷惘敏感和疲惫,那段在德国的噩梦般的经历时刻在他的心头闪现,他的正直让他不为祖国所容,然而他又将这份正直保持在异国他乡,而由于他流亡者的身份,又不为异国所容。他就如一个类似中国没有暂住证的漂泊者,平时正常生活、恋爱,但是始终带着不安,与警察游戏,躲避,忽悠,被捉,驱逐,然后再回来。一个流亡的人是一个无根的人,他注定漂泊,也因此了无牵挂,也因此充满了坚韧

  但是,他又不是真的如此洒脱,对于当下,他爱着琼,偶然邂逅的女人给了他一段美好时光和慰藉。无根的人更希望扎根,哪怕短暂的停留,哪怕一个夜晚的安宁,让他感到一份安定,一份坦然。他也踏踏实实的过好每一天,在底层游走,低价行医,又不时为上层人物看病,坦然的收着高价,他维持着经济条件较为宽松的生活,而躲避驱逐已经成为生活常态,与琼的爱情让他的生活更放光彩。然而,他的感情一如漂泊生活的延续,一种遭受背叛的经历让他难以释怀,长期的流亡生活已经让他对世界看得过于坦然,心灵过于敏感,看上去“残忍”的对待琼的他实际内心已经非常疲惫。他的疲惫又何尝不时源于他自身的不安,或者一种宿命,当在巴黎街头,预见那个折磨自己,折磨朋友,折磨同胞的仇人,当面对那个自己噩梦的源头,他再也无法平静,只能在自己已经疲惫的内心上再压上一块沉重负担

  《凯旋门》是一个关于疲惫的灵魂的故事,旁人一次次劝他再次逃亡,离开法国,去欧洲其他地方,去大西洋另一头的美国。但是正如他所说的,他累了,他并非喜爱漂泊的生活,他何尝不想留在自己的祖国,行医救人,他何尝不想有一份安定的爱情和家庭。他累了,这种疲惫是一种我们或许无法想象的疲惫,这种疲惫竟然能让他放弃一时安全的又一次逃亡,而宁肯面对未知的未来,或许正如他所说,他只是从德国集中营,又来到了法国集中营,或许他也无法想象接下来,法国的集中营将变成第三帝国的集中营,纳粹德国将做出的一系列令人发指的行径,而与之相比,他救助犹太人时候的局势已经算是温和。

  “卡车沿着华格莱路,转入了星星广场。到处都没有灯光。广场上一片漆黑,黑的连凯旋门都看不见了。”,故事的结尾令人纠结,拉维克的未来是怎样的?我们宁愿听到他逃走的消息欣慰;宁愿听到他在困苦中挺到二战结束的故事而激昂;宁愿就听到他不幸死于集中营的故事而悲伤。可是,这偏偏是一个没有结尾的结尾,又似乎蕴涵深意,“广场上一片漆黑”,就如接下来的欧洲,漆黑中一片绝望,又因为在战前就有拉维克一般的人物会不断闪耀人性的光辉,给人力量

  《凯旋门》是一个关于疲惫的灵魂的故事,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历让他如此疲惫,小说看似给出了线索和答案,又留有余味和空间让读者去猜想体会。我想,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魅力,它有着细腻的内心情感描写,有着诸多生活细节的展示,但是又自然的“留白”,毕竟,这份多数人无法经历的情感,因为雷马克曾经亲身经历而显得鲜活真实,又因此值得给读者更多空间,去体会这份疲惫,感受这未了结局下的忧郁启示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b79ddf88633c7383a4c27297.html

  《凯旋门》读后感(三):流亡爱情,爱情流亡。

  一本书都在叙事,像日记一样

  而男主也每天做着同样的事,做手术,回旅社,去酒吧喝酒,再加上找琼。

  其实人在学校的时候,还可以说在一个集体里。

  离开了学校,真的像一个独居动物一样。经常在一起的人,也不过那么几个而已。

  琼和他的相遇,到相知,到温情,到争吵,再到最后彼此陌路一般,最后死亡之前的突然醒悟。

  是一个老套的故事吧?

  里面有一个故事印象挺深。

  你我的爱就像浪潮和岩石。你是浪潮,我是岩石。你爱的那么汹涌,你千次万次的吻我,对我说 接受你。可是你的爱是那么汹涌,最后却将我吞没。变成海底里被万人凌辱的石子,这时你发现我不过是海底的一颗石子,那么平庸,就此遗弃。

  这就是他们俩的感情了吧。

  爱的很深沉。

  其中也有很多写二战时法国和德国的事情。还有到最后男主被又一次驱逐出境并关进集中营。

  战争时候的爱情,不过是一场饭后的消遣。

  但是男主还做了一次完整的复仇,哈克死了之后,这么一个小人物的死亡被淹没在了巨大的历史浪潮里。无人问津

  杀人无数又如何,不过如此

  其实我真的没有明白这本书到底和凯旋门有什么关系嘛。

  《凯旋门》读后感(四):雷马克

  凯旋门,雷马克,德语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有朱雯精美凄婉的根据英译本转译的本子。作家一到二十世纪作品内涵就是丰富复杂起来,远非一段故事,几个情节,所谓的典型人物所能概括的,二十世纪的作品更多的浸染了作家自己的经历和哀怨的情思,而绝没有了十九世纪作家所追求的对外部世界的再现和研究,他们在世界末的动乱中,在两次大战的惊扰和反思下,已经愈加有了自觉的反思,而不是如往日作家那样刻意做人物的研究,做人物的实验,他们没有,他们多了一份自觉,多了一份“乱世之音怨以怒”和“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感伤情调和形上追求,这和人文科学领域的向内转和语言论转向不能说没有关联,向内转自是追求自身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对人世的情感变化进行超脱的解释,语言论和科学的转向则让人想到对人世痛于探求之后的向不掺杂人情的学科来寻求慰藉,无论是乾嘉学派,无论是沈从文。

  德语小说,近来有意搜集来读,当然很多人总认为德语文学鲜有令人激赏的,鲜有引人激动的,我之前或许也有这样的看法,但对于学文学的人来说必须得知道事情的事实,对德语文学的这种误解,很可能是由于十八世纪或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导致的,尤其是德语文学的奠基者歌德的作品,《浮士德》《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学习时代》也远不于当时的西班牙文学或者英法文学更适合中国读者的口味,整个启蒙时代,与其说德国建立了自己的民族文学,不如说他们在哲学领域走得更远,歌德的浮士德之所以扛得起德语文学乃至整个启蒙时代文学的脊梁,也是由于其蕴含有丰富的哲理性和人生意味,毋宁说是尚处于原始阶段的歌德的辩证法,而说到席勒,总让人想到马克思宣教的不值得提倡的“席勒式”。总之,德语文学突出的特点,由于偏好哲学探求的德国人在下笔后总难以抑制住做哲学的研究和议论,而不专心的致力于情节和人物的刻画,甚至于鄙薄情节和情感,所以这一点总让他们偏离文学性,尤其不适于那些喜好情节和故事的读者。所以德语文学的传统和德国人特殊的哲学癖好,可能导致了这些因素

  当然我们不能把德国文学和德语文学加以混淆,是不是德语文学免受了德国文学的哲理性,难说。近期找到的德语文学主要有,托马斯曼《魔山》,赫尔曼黑塞《荒原狼》,君特格拉斯《铁皮鼓》,茨威格《心灵的焦灼》以及一些中篇,雷马克的《凯旋门》,当然《西线无战事》更加有名

  凯旋门的情节可以分为几条主线,

  拉维克和琼的爱情,

  拉维克和莫洛佐夫的友情

  拉维克对哈克的复仇,

  拉维克与医生维伯尔、杜兰特,

  拉维克与病人们(与癌症女郝格斯特龙,与截肢的季诺,与妓院的姑娘们,与堕胎的姑娘)

  拉维克与国际旅店的流亡者们

  拉维克与妓院老板哈兰德

  拉维克和琼的爱情是作品的主线,以开篇的拉维克在桥栏杆上碰到琼到琼的情人,一个矫情的戏子误开枪打穿了琼的脖颈造成其死亡为止。如果人类的爱情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的话,那么古希腊时代,诗经时代的爱情并不是完整的爱情,而是一种被兽性在于控制地位的感情。而拉维克和琼的爱情则到达了精神性很高的程度,这里面几乎没有欲的掺杂,而是满满的是人类情感的发挥和对命运的一种依赖,是一种担当一种要求精神的统一。拉维克是鄙薄感情的,至少是鄙薄不纯洁和低劣的感情,不能容忍感情的出轨,他对感情看得很透,尤其对女人的感情技俩,他之所以一遍一遍的拒绝琼,甚至刻意的压制自己的感情冷漠的甚至于苛刻的对待琼,一是由于他的身份,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在自己的生命自由随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把自己托付给感情,感情是累人的也是需要精力的,更重要的是感情让人更加不自由,拉维克没有身份证明,是一个随时可能失去自由的难民,而爱情最基本的是需要一份安稳繁华,而拉维克只能在破败的国际旅馆,爱情对一个流亡者来说毋宁说是奢侈品。而更重要的是拉维克现在根本不需要爱情,瞧不上爱情,在经历过生死离别,经历过深切的恨的人来说,爱情并不是如初涉人情的少年来说那么诱人,爱情对拉维克更多的是牵绊,他因在路上救人却被警察带去审问而被迫流亡到瑞士,期间三个月他并没有给琼写一封信,他不需要感情,他难以付出,并不是说他杀掉哈克就取得了一份心安理得来爱,而是政治形势让他们根本没有心绪来恋爱。再者,拉维克并不是对感情一无所知,相反他知之甚深,他对恋爱中双方心理很是明晰,他对琼说她之所以穷追不舍是因为还没有把他踩在脚下,他明白琼没到早晨就会离开的原因,因为他明白琼在本质上也并不是一个十分纯洁,精神上十分高贵的女人,拉维克从琼对她死去的前夫的态度,察言观色,他很轻易的就看透了琼的本质。当然,琼并不是一个坏女人,她对拉维克也是具有真感情,她的出轨正如电影魂断蓝桥中的女主人公,是由于被蒙蔽了事实。战乱的不稳定年代,女人都需要找到一个立身之所,琼所十分惧怕的孤独,拉维克始终面对的孤独,正是大战前夕笼罩在西方人身上的阴影。整篇小说夜、雨的意向十分众多,从开篇的相遇是在夜晚,篇末的拉维克被捕经过凯旋门也是夜晚,杀死哈克在夜晚,总之,夜和雨所代表的的冷漠和凄凉贯穿了整篇小说。

  两个人的爱情很少能有打动人心的地方,相反两个人的对话也常常是争论和辩驳。拉维克并不是一个迷惘着,他有医生的冷静,学者的谨严,但是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的悲观是因为他都考察过了,他无路可走,数次的逃亡和秘密警察的折磨已经让他对这个生失去了信心,乃至最后莫洛佐夫给他提供假护照他也不走,让人想到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瑞德,当然两个人具有完全不同的处境了。拉维克无力改变这个世界的局势,只看着他一步步走向崩溃的局面,他看到截肢的病人计算着保险公司赔偿的钱数,善良的女性的身体去遭受癌细胞的吞噬,无辜的妓女甘心把挣来的钱交给她的泼赖的男友,凡此种种,都一步步的积累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悲观。

  医生维伯尔和杜兰特分别是拉维克的两个雇主,维伯尔真诚,每次都公平的给他四分之一的手术费,而小说则讽刺了吝啬的杜兰特医生,他并不考虑手术费对双方来说是否公平,而只考虑自己要掏出多少钱,加上拉维克被捕后杜兰特的陷害,但是在一次失败手术后的求救则让杜兰特的良心有了一丝反悔。

  小说的最后,人们都嗅到了敏感的气息,都只顾个人逃向了世界各地,这种姑且和纵容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这个场景在《铁皮鼓》里同样也有描绘,当时奥斯卡和扬正在波兰的邮政大厅,小说对扬的懦弱进行了讽刺。两本小说都以二战的作为背景写作,铁皮鼓所充满的更多的是对但泽的风物和那段历史的反思,人物也更都有神秘魔幻的气息。国际旅馆里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房客的自杀让人想到铁皮鼓里小蔬菜店主的自杀,国际旅馆里的那个收藏画的人,有梵高、塞尚、高更、莫奈等印象派的画,也是我很喜欢的。

  罗兰德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她和郝格斯特龙是小说中两个比较正派的女人,她还是值得思考的。

  莫洛佐夫是俄国难民,爱好象棋,可以说是拉维克的知情人。两人的谈话透露很多东西。

  小说的艺术形式经常采用针对拉维克的意识流,所有的场景都根据拉维克展开,虽是第三人称叙述,但是并不是全知全能,与铁皮鼓根据奥斯卡本人叙述很相似。且多写对话揭示人物的思想,与海明威的对话有一拼,拉维克与琼生死离别的场景让我想到《永别了,武器》,虽然那部小说的情节我差不多全忘了。拉维克似乎像一个局外人默尔索,似乎没有深厚的情感,这也是他带了迷惘的气息的原因。总之,比之铁皮鼓,海明威的小说,凯旋门的格调是阴沉的,是没有出路的,就像拉维克夜晚被捕驶向凯旋门,并不知道等待的是什么。

  小说写拉维克的复仇,并不是很动人心魄,可以说是揭示拉维克心境的一条暗线,也是推动情节的线索。

  《凯旋门》读后感(五):消失在无尽的黑夜中

  看的是一本有点盗版错别字很多的旧书,刚开始看时很费劲,不太理解翻译者的语言方式想要表达什么,不过看多了也就习惯了。慢慢看进去了,渐渐佩服作者雷马克在小说中透露出来的哲学意味。比如:你能帮助人家的时候,就竭尽所能地帮助——可是当你再也无法帮助的时候,就忘了它!掉过头来!振作自己。怜悯是太平盛世的事儿。不是在冒生命危险的时候所能讲的。埋葬死者,贪婪地生活!你还是需要活下去的。悼念是一回事,而现实又是一回事。一个人看到现实而且接受现实,并不就是悼念得不够啊。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生存下去。

  小说中的琼恩可能是现实中很多女人的翻版,遇到真爱的时候紧紧抓住真爱,当真爱失去时又放不下虚荣名利,抓住别人递过来的混杂着金钱名利的感情,来填补自己的空虚,而当真爱出现的时候,又两边都舍不得放弃。

  《凯旋门》读后感(六):真实的美丽

  合上《凯旋门》,头脑里首先浮现的是主人公真实而凄美的爱情故事。第一次听他和琼的那番对话,理所当然的认为是经历了苦难,最终拥抱的表白,却未曾想是生离死别的诉说。

  这个故事有着平时的描写,字斟句酌的评论,原著精彩的故事加上朱雯先生的翻译,叫人欲罢不能。当那些话,从你心底里被雷马克写在纸面上的时候,心中甚至出现了《云图》的场景,这些生生世世的轮回与爱,蛛丝马迹的联系。

  这并不是一本让你的内心几多澎湃的书,但就这样走进心底,那不是字,不是故事,阅读的时候,身临其境的体验。每个桥段,都是脑海里如此真实的电影场景,有些时候我似乎坐在酒吧听琼的演唱,或者大街上看到了拉维克的风衣背影,如此真实。

  起风落雨的时候,我们匆忙的赶路,风平浪静的日子,就宁静的享受这平时的生活,谢谢你分享了这个故事给我,这里有现实,有爱情,有人生,有许多的生活。

  我还是觉得拉维克和琼是会在一起的,因为经历了这许多,终于彼此明白,你爱我么,我爱你,那么就真的不要分别了吧。

  《凯旋门》读后感(七):五月的惆怅

  在《凯旋门》的开头和结尾,作者都各给了读者一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这个陌生的女人是谁?而最后一个疑问是:主人公的最终的命运是什么?而这本书,是围绕心灵层层展开的。

  当这本书的所有主角陆续出场时,他们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男猪脚是个逃出纳粹德国的医生。女主角是个莫名其妙的演员--不入流的,又有点疯的。

  当我们以为他们会因自己的悲剧而相互依赖和支持时,我们却看到的是人性的复杂。当我们以为看穿了人性的黑暗时,作者--那可怕的作者却又让我们再一次对自己的判断力失去了信心。

  我怀疑雷马克在戏弄读者,可是他的语言又是那么的悲伤。真的感觉,生活在那个时代,是一场大风,风过后,什么都没有了,只是让我们的生命里,充满了五月的惆怅。作为读者,仅仅是读者,我们还无权悲伤

  在《凯旋门》中,当男女主角在快乐时,相互折磨,当死亡来临时,他们相互表达,用自己的母语,读者已无法判断他们是否能听懂对方的爱--一个德国人,一个意大利人,或许爱是超越语言的,可是我们的猜测,永远无法抵挡命运的悲伤。

  雷马克在这本小说里,一点也不炫耀他的技巧,不炫耀他控制语言的力量。他只是按着生命时钟的滴答声,一点一点地讲述,象生命,正在一滴一滴地失血,而我们,只能无力地旁观。

  这个故事的终点是死亡--战争,一切的终点,留给我们一些疑问,一点无端的猜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凯旋门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