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复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复活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1 21: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复活的读后感10篇

  《复活》是一本由(俄)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6开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5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活》读后感(一):伟大的托尔斯泰

  这本书写得非常好,托翁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此书是作者晚年时的作品,思想观已与早期有很大的不同。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觉察到托尔斯泰已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在《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中没有。但作者对社会制度、社会现状思考迷茫,在每本书里都有,作者试着寻找解决社会问题办法,并阅读了大量的哲学书籍,依然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只能求助于《圣经》。因此,我认为,《圣经》还是值得我们读一读的,它毕竟流传了两千年,有人类的普世价值观道德伦理。此外,这本书的文笔更加流畅,读起来也更容易,不像《战争与和平》读来那么费劲。值得一提的是草婴翻译的也非常好,很可惜,我看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都不是他翻译的,以后有空了还要看看草婴的这两本译著。

  《复活》读后感(二):读《复活》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那么《复活》就是概括了托尔斯泰的思想和理念年轻时候,觉得读完托尔斯泰的书是不可能的,那么厚嘛!但是一部接一部,我无法停止阅读托尔斯泰的作品,他的文字那么伟大和有力,让我感动至深,每次看完都要回味大半年。

  《复活》篇幅不长,以贵族聂赫留朵夫的赎罪历程去勾画托尔斯泰对人生、阶级、宗教等看法。聂赫留朵夫是主线,玛丝洛娃是侧线,犹如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奏和,一高一低地展开他们的心理活动--羞耻、惭愧、赎罪、怜悯、解脱、人生升华

  在这部书里,作者借聂赫留朵夫提出尖锐的问题:为何社会罪恶不断?为什么罪恶不能清除?为什么人要互相伤害?如何消除这种惨象?这些问题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而是非自然地产生。

  聂赫留朵夫感觉自己必须做些什么去帮助玛丝洛娃,一是自己过去玩弄了她,如今她堕落,归根到底是自己做了坏事;二是帮助玛丝洛娃,让他感觉良好,从自己的牺牲获得快感和满足。这种心态是伪善的,自私的,说到底只不过让他罪恶感减少。但随着帮她翻案,接触了大小官僚,见识到监狱里各种奇怪的人,帮助更多无辜的人,他心里的矛盾和冲突就更加激化。他看到与自己阶层不同的人,他们的苦难,联想到以前的热血和正义,突然发现现在自己的生活何其无聊空虚腐败,他周围的人都是那么假高尚,说的话多么空洞,他们的爱情手段如何的功利化。聂赫留朵夫开了心眼,“精神的人”唤醒了,“兽性的人”缩小,他开始新一轮的“灵魂净化”。

  但不同于以往心血来潮的“灵魂净化”,这次净化有所得益,这是因为有了接触底层人民的契机。这多亏了玛丝洛娃。玛丝洛娃知道自己要服苦役,不是利用聂赫留朵夫去获得卸罪,而是拜托聂赫留朵夫去帮助她的狱友。聂赫留朵夫为这些本来素不相识、好无利害关系的人办事、翻案,逐渐了解到社会的不公平,进而思考:为什么一些人能够审判惩罚另一些人;为什么这些权力的所有者没有同情心,有时候甚至黑白不分。从聂赫留朵夫的质疑,读者我也进一步思考各种问题,太多问题,总归来说,为什么人那么可怜,人为什么要互相敌对和残害?要讨论下去,没完没了,就此打住。

  聂赫留朵夫从一开始自怜自爱的赎罪,过渡到真正的怜悯和理解。他反思了自己所处的阶层的罪恶和空洞,也采取了行动,主要是还土地于人民,希望能够改善穷苦人民的境况。且不说这些举动有没有得到农民的理解,有没有成功,我觉得行动本身值得肯定,行动就是改变,比空口说话有力多了,哪怕是失败的尝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聂赫留朵夫提出劳动价值。贵族不劳动,于是滋生虚伪浮夸淫乱空虚和无聊;贵族依靠暴力统治去维护现行社会制度保障他们的吸血生活可以一代又一代的延续,所以他们采用宗教、法律、流放等各种手段去肃清“麻烦分子”。多数人被抓起来、审判、流放、处死,却并不是因为真正有罪,而是妨碍了当权阶级的利益。这些人跟外界隔绝,不能劳动,于是进一步堕落,没罪也变有罪,而丑陋的罪恶则会传染给更多的人。几乎可以说,各种罪恶的产生是由于不劳动。关于这点,在罗曼罗兰的《母与子》,冈察洛夫的《奥勃洛莫夫》里也可以看到。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英国将犯人流放到澳洲,这是一个比死刑更恐怖的刑法,但是在新大陆,犯人有了劳动的价值,通过劳动,有一部分犯人后来成为地主、甚至是社会的要人。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托尔斯泰批判贵族阶层,但也没有光是高歌赞扬群众革命。他指出了革命的弊端,描写了各种的革命者,里面不乏有投机取巧的人和虚荣、贪求权力的人。类似的,他也批判了东正教,认为东正教是维持统治的手段,非但不是神圣的,而且是“反基督的”。这种形式化的信教倒不如“疯子”那种什么都不信,只相信自己。他提倡的,是一种自我的感化,自我升华,并以教化和非暴力的手段去对社会进行改变。托尔斯泰没有提出具体的措施,但他不是孤单个人。甘地的非暴力不抵抗,就是最好的现实例子,不算完美,但是启发人们,这也是可行之路,只要人们充满力量和希望。关于信仰,他比较推崇基督新教,也就是人应该有阅读圣经的自由,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而不是依赖教会权威。人应该铲除一切虚假的形式,对自身的理解和净化,做到真心实意。

  根植于以上提到的基督教信仰,托尔斯泰提出以下两点,有助于减少罪恶:

  一,首先是承认世人皆有罪,包括自己。自己是有罪的,因此不能惩罚别人,纠正别人的罪恶。人需要保持自己的本色,也就是听从自己良心的呼喊,对自己内心的呼喊要有所响应,言行要一致。人如果不能言行一致,必定会虚伪,更多的罪恶就会产生。所以要让世界变得更好,首先要想清洗自己,并切切实实去做实事,做完一件再一件,不要期望别人对自己的贡献有感激或理解,也不要期望自己所做的都是正确和有作用。你只能做你能做的,这条路只有你自己在走,孤独是需要忍受的。

  二,另一方面,人需要保持对人类的信心相信人心中有一点点的火苗,不要只看表象。例如玛丝洛娃在监狱里内心的变化,聂赫留朵夫是不知道的,所以玛丝洛娃被医院开除时,聂赫留朵夫以为她是勾引医师,又堕落了。但实事却相反,医师想占有玛丝洛娃,她反抗,她是洗心革脸了。人与人之间是完全无法心意相通和互相理解的,但是只要记住,尽管这个世界各种丑恶事情,人类社会能够维持下来,是因为人们毕竟是相怜相爱的。这种相怜相爱见诸于社会各个角落,哪怕是监狱里。这种怜悯是不灭的,因为这是人性的光辉。哪怕人性99%是坏的,有那么1%的怜悯,人类就有存在的希望。这就好像潘多拉的盒子,那么多罪恶跑出来,但留下了一个希望,人类就得以延续。

  以上是从聂赫留朵夫视角和心理而产生的主线,侧线玛丝洛娃的赎罪和宽恕,则是另一种心理历程。如果说前者主要是对社会和人类广泛意义上的讨论,后者则是讨论对立面的冲突(两性之间和阶级之间),还道出了什么是“爱”。

  玛丝洛娃被赶出庄园,沦落为妓女,平白无故卷入别人的犯罪,被错误裁判,归根到底是当初被聂赫留朵夫占有和抛弃。玛丝洛娃是贵族阶层的典型受害者,她被贵族收留抚养,是因为夫人们觉得生活空虚无聊,不如养个小女孩逗趣,而不是真的爱和怜悯这个小孩。聂赫留朵夫占有她,就好像随手摘一朵小花般随意。从头到尾,玛丝洛娃根本不能选择,而只能忍受加诸于她的各种不公平和伤害。尽管经历了那么多事情,玛丝洛娃还保留着一种纯真和善心,说话不诡辩,对身边的人悲怜(悲怜是不自觉的,她未必知道为什么自己想帮助别人,只是觉得“这个老婆子很好,真的很好”)。到最后,她是真正原谅了聂赫留朵夫,她明白他们即使结合,也不会幸福,因为她感觉到聂赫留朵夫是于心有愧,而并不是爱。她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不管自己是无辜还是有罪,她让聂赫留朵夫不要再跟随他,因为他有他的生活。圣经里的抹大拉的玛丽,据说曾经是妓女,后来跟随耶稣,是忠实的信徒,后来被人尊为圣者之一。妓女,圣人于一体,就好像童贞怀孕一样,有明显的矛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不矛盾。因为人人都有罪,妓女只不过跟其他人一样有罪。但是存有善心的妓女,就好像纯洁孩子一样,拥有一种人性的力量。慈悲是不限于人的身份,玛丝洛娃就是一个挂着“肮脏身份”,但精神纯洁的圣女(对比那些虚妄的贵妇)。书中对她笔墨并不多,但足以看到她的可怜,她的忍耐,她对其他人的怜悯,她活的信念,她对聂赫留朵夫的宽恕,她心中重新燃起的信仰。爱,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爱,爱是无形的、存在于人内心的怜悯和温柔,是生命的力量。

  读了《战争与和平》,然后是《复活》,剩下的长篇就只有《安娜·卡列尼娜》,不禁心中不舍,反而不想那么快读完这个伟大作者的书了。题外话说说,我觉得托尔斯泰、雨果这类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的作品,不太适合年纪小的人看。换种说法吧,有了人生阅历后读,感觉会不一样。

  《复活》读后感(三):我们活着从来就不是为了享乐

  我们活着,从来就不是为了享乐的。

  聂赫留朵夫从一开始沉醉在俄国沙皇的统治下,跟所有的贵族一样,享受着这样的生活,直到看见玛丝洛娃被无故判处苦役,他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发现自己的生活是这样的使人厌恶,是这样的糜烂腐朽,是生活在所有这些像玛丝洛娃这样的下层阶级的痛苦之下快活的,他开始改变,他想要帮助玛丝洛娃,到后面所有无罪的人都想帮助,他发现了这个社会的本质,所有典狱长、法官都是有罪的,他们掠夺农民的土地,却自己制造了法律,说农民都是有罪的。在监狱里,有很多的人都是无罪却被判处苦役和流放,这有多可怕?在那个时候的统治下,念《福音书》都有可能让你断送一生?聂赫留朵夫发现在监狱里的政治犯有很多都是有着崇高思想的人,而那些所谓的贵族脑子里装的都是如何过更奢华的生活。俄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部分的底层阶级人民都是过着被贵族掠夺然后罪却是到他们自己身上的,列翁描写了很多这样的案例,一一的把人民的水深火热表现出来,有一些人,倘若没有聂赫留朵夫的帮助,也许就这样的断送了生命,在脏兮兮的令人感到可怕的监狱这样的环境下死去,可以说,玛丝洛娃是幸运的,有聂赫留朵夫帮助她。可是聂赫留朵夫不可能帮助所有的犯人,他只能尽自己的全力帮助,就像克雷李卓夫,他看着他生病却不能帮助他,最后目睹了他死去的容颜

  聂赫留朵夫想到了很多的一切,他发现了这个社会现在的现状,他通宵读《福音书》,得到了很多的戒律。

  因为审判官、检察官、法官,他们的所作所为,罪犯不仅没有变少反而变得越来越多!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腐化的罪犯,然而却让他们来管罪犯,他们把所有的责任推给罪犯,心安理得的犯罪。

  聂赫留朵夫在最后,他发现他的终身事业就是让世人履行《福音书》的戒律,人生唯一合理的意义就在此。

  《复活》读后感(四):复活

  开始写玛丝洛娃我很喜欢,写她被判苦役之后回到牢房回到自己床铺解下头巾委屈的哭着找狱友们要烟抽,见到聂赫留朵夫之后习惯性的讨好笑着要钱……真是跃然纸上。还有聂赫留朵夫在庄园和农民们谈判的时候我也喜欢。但是到了后来简直有点看不下去了。就从聂赫留朵夫去了彼得堡之后。人没有权力审判其他人,只有上帝才能审判人,法律和监狱都是不对的,人们可以凭借善良的天性和信仰活下去。我说这样真的好吗?我不相信人们之间相亲相爱是天性,自私自利才是天性。看《安娜卡列宁娜》的时候就觉得结尾略失望,前面那么精彩结尾来一段东正教教义阐述?而且什么都没说清啊,对于广大的非基督教教徒,直接就——我不了解他们也不想对他们做出评判——难以取信于非基督徒,如我。《复活》的结尾直接是一段段的圣经原文。越到后面越像议论文,情节不重要故事退居其次。过于宗教的小说不是好小说~~

  《复活》读后感(五):我也想复活一次

  第一次看复活是在初中时候,那时候一心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改变命运,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内容太过晦涩,终究没读下去。重读的时候只依稀记得聂赫留多夫送玛丝洛娃的场景,长长的弯弯曲曲的人流。

  时过十多年后再读《复活》被深深震撼到,列夫兄细致深入的人性描写简直句句都是劈向我,刀法高超,躲无可躲。读着聂赫留多夫的变化和心理历程仿佛沿着自己的思想一步一步走过来。我也曾阅读经典立志做个高尚的人,后来却被身体里的兽性悄无声息的拖向深渊,留下挽不回的遗憾。慢慢的我有了自己的信仰,如同聂的信仰在法庭上重回到身上。可我没有聂的决绝和勇气,内心还在激烈的挣扎,痛苦的徘徊在理性和兽性之间,一次次的赢了自己又败给自己。只能屡败屡战了没有他法。

  不想说了就这个吧。

  我也能复活。

  奋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复活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