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22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经典读后感10篇

  《白》是一本由原研哉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0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读后感(一):白的深度和重量

  因为工作室的产品设计需要,我也会看些设计类的书。《白》就是一本不错的设计理念指导书。书中主要讲白色对我们的意义。白是一种颜色吗?有时我们不把白当成颜色,因为白好像是所有颜色的背景。白又常被看成是“空”,是无物的。这和纸为白色不无关系。白更多的参与到空间意义之上,被用于“空白”一词。而空白又在唤起人们的想像力,因为人大脑思维是有充足的功能思想不是源于“有”而是来自“空”,因为“空”才能用思想去填充,于是有了想像力。领悟了白的空间意义,再去设计白,会有新的理解

  同时白作为一种颜色,也就着千万种不同豆腐的白、纸的白、蛋壳的白、雪的白,它们有着不同的层次温度。而更为重要的是白的颜色带给人的感受。设计的终极目的服务于人,给人营造一种环境。不同质感的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引起童年回忆和联想。白是有深度和重量的,当设计者能体会到白的复杂多样,那么白会成为不平凡的设计元素。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总结感悟。《白》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的作品,他是善用白的人,也把白的体悟写到了书上,非常值得一看。你会对白有了更细致的认识

  《白》读后感(二):分类

  首先,对于求知不若渴的人来说,这本书 超过了外行对【白】的定义,读书伊始的头脑风暴 对于【白】的关键词只能定位色彩 整洁 无 以及空白等 拓宽不了了

  其次,对于顺来的知识,难以归类为 美术 设计etc.这更像是 对于一个词 作者给予思路进行拓宽 譬如白是如何从虚无变异为混沌 又叠加成虚无等诸如此类

  再者,日本作家给人一种 洁癖的既视感 就这样 并且 不知道是小日本的要求还是成本比较高 书本的纸张是迄今为止 阅读过最棒的

  第一次读被归类为设计类图书 读完了也就读完了 有一种张无忌学太极感觉 完了也就忘了 不过思索一下 总觉得读到了些什么XDDD

  《白》读后感(三):差强人意

  和很多经验丰富设计师一样,原研哉大师有很多话想分享给大家,但他终究不是美学家,面对『白』『空』这样可悟而不易言传的抽象概念,表达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者试图通过日本文化生活化的实例试图引起读者的共鸣存在几个问题

  1. 就像给门外汉推广设计理念存在门槛一样,无论让设计师理解起来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后面几章更像是传播知识,而非分享感悟。

  2. 举例偏文艺小众,读者共同经历较少,读到不熟悉的概念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 举例范围很广,历史文学,茶道等均有涉及,然篇幅所限均浅尝辄止。最后大家看个热闹不知所云

  4. 头重脚轻。开篇大谈哲学,让人惊喜。后面越说越模糊混沌,最后不了了之

  所以这是基本上带来不了多少帮助的书,『白』本身是一门学问,这种表现上既『满』又『空』的概念,如果真的能究根究底的说出一二三,人人都掌握使用上的尺度和方法论,那也没有什么神秘感和美感了。说到底还是多看多做,渐渐去找感觉。

  薄薄的一本书,价格还是不菲的。但我觉得买来作为一个精致的设计品尚可。原大师终归设计底子犹在,整本书排版和留白保持了他既往的风格,如果这都不如意还真是打脸了。

  《白》读后感(四):人生若只如初见

  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认为美常驻于创造行为领域,但最近,我已逐渐相信,我们对它的‘发现’是通过为保持事物本来面貌所做的清理和打磨。

  朦胧的去看现在的日本的文化时,如果用颜色来代表的话,就是“白”。无论是平面设计,比如大量的日本书籍封面,都是白底,简洁明了。或是建筑设计,从伊东丰雄到妹岛和世,再到藤本壮介,似乎他们都在坚持“白到底”。为什么“白”如此被日本这个民族重视呢?在这本书中,原研哉用文字作了白的哲学思考

  关于颜色

  当看到“白”这个字的时候,它给我们的感觉即使颜色,又不是颜色。这种色彩里似乎蕴含了很多说不清东西。比如在现代去描述一个女神时,会称她为“白富美”,这里说的白,就是一种气质。“我们一定不要试图去寻找白,而是去找一种感觉白的方式。”

  自然界中存在的白的物质大多都跟生命关系。越是混沌的地方,越会从中诞生出生命。“当白从无垠的混沌钟冒出,它成为了信息,也即生命。混沌石‘场所’,白是‘人物’,人物从场所中出来的过程是‘创造’。”

  关于纸

  纸张很脆弱,在现代社会它很便宜随处可见。但它承载的信息量却与他的形式成为非常鲜明的对比。一张空白的纸,会激发在它面前的人的创造欲。一张白纸,就像一个抽象的二维世界,有了容纳我们无边无际想象力的地方。

  书中关于对纸成方块的形式的思考非常有意思。我们每天都会看见各种纸,却从未思考过为何它的形式从古至今,皆是方块的形式?而自然界从来不会存在这种形式。

  关于沟通

  “有效沟通的基础 在于我们能多好的倾听,而非我们能多好地将我们的意见推给坐在我们面前的那个人。人们已经通过使用诸如‘空的容器’这样的用语将沟通技巧概念化。”这句话写在前言中,引起我很大的好奇。现代主义的设计,大多就是使用这种“空”的特质,让人们去关注空间,而非装饰物,让人使用和享受空间带来的愉悦。就像一张白纸在面前,会激发我们自己的创造欲。在这样的“空”面前,会激发我们对生活的想象,和更加关注环境。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机前”——将来会被内容填满。“空”会创造出一个过渡,和互动,激发我们的想象。这也许就是现代建筑的语言,用这种“空”来接纳更多。

  “空其实提供了一个让我们的想象力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感知力以及相互理解力。”

  关于创造

  “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认为美常驻于创造行为的领域,但最近,我已逐渐相信,我们对它的‘发现’是通过为保持事物本来面貌所做的清理和打磨。”

  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对创造的理解方式。我们经常对自己日常所见到的东西甚至人会忽略,因为太熟悉,而漠视。“当我沉思一物,此物即变得崭新而不同,就如同我刚刚初次遇见它一样。”这句话让我想到纳兰容若的一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其实我们对任何东西都了解的不透彻,特别是我们以为自己很熟悉的东西上。初见时的感觉,就如同一个“空”的空间,如一张白纸,非常美好,有很大的新鲜感。而渐渐的相识,熟悉,这种感觉让我们误以为我们了解了全部,其实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当我们把日常事物陌生化的去看待时,我们就应该以一个空的容器般,把自己所谓的理解/成见抛开,那么它的新鲜感就会再次来临,我们又会发现不一样的地方。

  看完这本书,对“白”有了更深的理解。确切的说,作者通过“白”告诉了我一种与自然、与所有事物的沟通方式——空的器皿。当我们肯将成见放下,才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是值得我们去慢慢探索的。

  《白》读后感(五):我理解的白

  这本书对白的审美很极端:世界就像一种想象得到的种种颜色的奢华盛宴,自然中瑰丽的颜色就像印象画家的调色板一样狂野,而一旦混合,它们就立刻变成了混沌之灰,但混沌并不意味着死亡,它是色之能量,孕育着崭新的颜色。但白色不同,它与混合原则相对抗,冲破那把一切都拉向自身的灰的引力,揭示源头,它甚至根本就不是一种颜色。白是混沌之上,清洁和纯净的极致表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是白的,一旦接触大地便获取颜色,在这个世界上,白总是短暂的、不纯的、一落地就遭到玷污的、无法被明确的、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幻觉,它只是一个指向源头的标记而已。

  原研哉用这样的领悟追寻日本美学的源头,从原研哉的角度来说,白更多的是一种功能性的启发。白的潜在可能性映射到万事万物上,像一张白纸总是唤起人表达的冲动;像语言上的沉默是金;像功能上的简约和质朴;像三维上的空;像质地上的透彻,白是不自私不自恋的,凝视白,让一切回到源头并且再认识,类似于清空头脑,将“熟悉”净化并转化为新的“未知体”。

  现代人为什么喜欢简洁之美?

  原在书里的说法是,古代人们通过给物赋予意义和力量的装饰里发现了美,但是随着绝对权力的衰落,市民社会的到来,实用性代替了装饰性,简单和极简性成了新的力量,人们对美和价值的感觉是基于实用性和资源最大化。

  《白》读后感(六):“节制和引导欲望是件困难的事,正如人总是容易变胖一样。” 专访原研哉

  【“节制和引导欲望是件困难的事,正如人总是容易变胖一样。”】

  ——专访原研哉

  文+嘞嘞桑 图片提供+原研哉

  邀请原研哉展开有关“感官刺激”的讨论似乎是再适合不过的事情

  在这个“资本主义的逻辑人性的逻辑微微超越”的时代里,作为设计师的原研哉通过“将过剩的设计加以彻底省略”的MUJI(无印良品),试图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关于“美”的意识,引导某种超越感官刺激意外的享乐方式;而作为书写者的原研哉亦孜孜不倦地,用文字表述着作为哲学家的原研哉有关“欲望”的思考。

  自古滋养的文明由于人们愚蠢的欲望而化为了灰烬,但他始终不至于绝望,尽管“我们一天天斗争着,试图扩展我们在这新的现实中感受到的新鲜和指望。这半透明的世界终究是要继续生长的。也许我们大部分的思维意识将会待在那里终结。”

  白是混沌中浮现的信息(子标题

  “什么都没有,其实其中充满了一个什么都有可能性的空空的容器,它真正体现了可以容纳万物的潜在力量;在这种空之中,更包含了沟通和传达的力量。”

  ——《白》

  MIND:MUJI致力于提供一种优雅质朴的生活方式,并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审美的代表,这是与您多年追求的设计表达一脉相承的,很好奇,您个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您很擅长于集合所有相关人员的才能,包括建筑商、制造商、科学家、还有媒体,发挥大家的协同效应,做一些您个人完成不了的项目。这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原研哉:我平时的生活多在旅行中度过,在旅途中,我更多的理解了日常生活的可贵,以及自己国家优点

  我是最近开始意识到,能够把大家的才能朝一个方向统合起来,凝聚表达为一个向外界传达的信息,这是我独特的工作方式。

  把人的才能与一定的课题相结合,引导出某种结果。这就像是排球战术,把精练的技能使用在恰当的时机,以收获最大的扣球效果。如果一次效果不佳,也不会放弃,而是持续的坚持作战,直到有好的结果出现

  我把每次工作的成果和作品,都进行非常认真的整理,拍摄,编辑,制作成书籍,举办展览,以及在网站上与全世界的人们进行共享。通过这样的反复,也可以同时预见和构想未来的工作项目。

  MIND:您对于“白”的阐释非常美,“白存在于生命的周围。漂白的骨头将我们与死亡相连,但奶和蛋的白,又对我们述说着生命。”

  原研哉:我对于白的强烈感受性,是来自长久以来我所从事的平面设计师这个职业。长期与白纸以及印刷用纸打交道,排版和字体也都是文字与余白的组合。同时,不刻意地使用颜色,除非在非用不可的情况下才会使用,这使我渐渐地感觉到不用色彩也可以很好的完成表达。就是这样,我对于白的认知,也渐渐变得越来越特别,越来越丰富。

  MIND: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关于“白”的哲学的?

  原研哉:对于白的思考,其实是从思考‘空白’开始。与道教的‘空’不同,我想表达我所认为的‘emptiness’是什么。《白》这本书里面,都是我作为设计师,自己所总结出的具体观点和感受。

  MIND:书中的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空在很多情况下,其实是一种状态,或"机前",即生手之意:将来会被内容填满的。在这一假设基础上,使用白即能形成沟通的一种有力能量。”而这种被内容填满的过程并非完全主观的,所生活的环境充斥着大量或有效或无效的信息。尤其作为年轻人,我们很多时候,被动地接收过量的信息,这种“满”不仅给我们自己的大脑带来思考的压力,更造成了沟通的无效。

  原研哉:热衷于表达的人与热衷于倾听的人,这二者哪一个能获得人们更多的信任呢?如果一个人拥有可以接纳各种各样观念想法的气量,那一定可以与世界上更多的人取得沟通,自己的世界也会越来越宽广,这从某种意义上不正是一种自由吗?

  欲望,自由(子标题)

  “曾经饿的大哭的孩子,如果双手没有拿着饼干就会不安。但是静下心来冷静地判断一下,你会了解:其实要想活得自在,双手什么都不拿才最便捷。如果双手是自由的,既可以挥挥手打招呼,还可以偶尔插插花。但如果双手都塞满了饼干,其他什么就都不可能办到了。”

  ——《欲望的教育》

  MIND:您曾说过“最好的设计应是来源于自身的文化中-它们早已沉淀在人们心中。”这或许是一些中国设计师正面临的困惑,尤其是年轻设计师,他们中大部分拥有海外学习的背景,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甚至超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导致了一些试图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结果流于传统元素的堆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理解自己的文化?尤其是在传统文化逐渐退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当下?

  原研哉:有着越多的异国文化体验,就更能认识到自己国家文化的优秀之处。留学,不仅仅是要学习海外的东西,而且还包括形成可以客观对视母国文化与海外文化的素养。西洋文化中今后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谦虚的向对方进行学习,站在世界文明脉络的视点上,寻求对整个亚洲文明做出贡献,是我们今后所必须为之努力的。

  文化的本质扎根于本土,并没有所谓的‘世界性文化’。如同四川有四川菜,那不勒斯有那不勒斯菜,但没有‘世界菜’,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如何把本土文化进行改善优化,使其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所共同分享,将其纳入世界文化的广阔脉络,这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思考的问题。

  MIND:在《欲望的教育》一书中,您认为设计是“欲望的教育”,精心设计的作品可以唤醒沉睡的意识,随后欲望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消费模式、使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可是如何对待这种“欲望”的异化?比如Chanel的设计也是精心的设计,但她亦无可避免地成为了消费主义的帮凶。欲望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成为一种无节制的需求,尤其在经济高速发展、财富被迅速积累的今天的中国。

  原研哉: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供给,不会产生无节制的文化。如同感觉肚子撑就放松腰带,结果会导致身体变的越来越肥满。因此,也许有很多人指手画脚告诉你这样或是那样会比较好,但你始终要相信自身的判断。

  想要拥有香奈儿或者路易威登,如同想要吃更加美味的食物一样,我并不否定这样的想法。但我认为,不是在无限释放人类欲望中,而是在对无限欲望的节制与理性中,才产生了人类文化。

  人类自己创造了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设计了自己所食用或使用的物品,包括面包,面条,盛装器皿,纸的规格,建筑,车辆。在所有的环境和物品中,都镌刻着人类的智慧。所谓设计,就是对这些先人智慧的思考与认知。当一个人开始这样去思考,世界在他眼中就会变的全然不同。一个国家,何时开始这样的思考,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准高低。不得不说,节制和引导欲望是件困难的事,正如人总是容易变胖一样。

  MIND:以您对中国的了解,适合中国当下的审美会是什么?

  原研哉:我想,应该是如同大河流淌一样的知性与从容吧。

  MIND: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比如台湾设计师蔡世伟先生,近年来他致力于有关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立出版工作。这种方式,一方面为传统文化的遗存起到了保护作用,而某种意义上,人们也试图从历史中、从中国传统价值中寻求答案,并构建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方式。历史真的会给我们答案吗?或者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真相,就像电影《云图》中所描绘的那样,历史是轮回的,现实仅仅是过去的未来?

  原研哉:我认为传统并非是一种纹样或者形状。即使回到过去,那时的人们也不是一味的从过去寻求滋养。只知道拿过去的东西来充数的人,是想象力与创造力匮乏的表现。

  我所理解的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人,其感受性与潜意识里所蕴藏的悠久而古老的美意识。这才是人们需要从中汲取滋养的宝藏。将这种美意识,与当今世界共通的表达手段,人类文明中出不断刷新的先端科技与文化相结合,才是最最重要的。

  MIND:您近期的工作计划有哪些?有来中国的计划吗?

  原研哉:最近我的工作,由被动的接受客户委托,渐渐地转向我主动的向世界表达想法。在当今产业局面不稳定,未来不可判断的情况下,设计师的使命,已经不仅仅是制作公共需要的工业产品,或者是建立某个优秀的品牌。当然这也是重要的一环,但我现在更感兴趣的,是假想以及构想人类迄今为止所从未见过的景象。这样的工作,可以刺激社会和经济文化发展,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创意领域。包括‘HOUSE VISION’项目,‘为了犬的建筑’项目,还有北京的‘大栅栏’项目,这些都是我现在所为之努力的工作的一环。

  我几乎每两月去中国出差一次,在中国的项目渐渐多了起来。我不确定以后是不是会继续增加,但我期望在日本无法实现的项目,可以在中国实现。另外,‘大栅栏’,‘犬’,‘家’,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项目,请一定去看一看。

  (原文刊登于《MIND》艺术美学杂志2013年10月刊)

  《白》读后感(七):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1、“由于不存在的东西渴望存在,它们不时会创造出比存在本身更强烈的存在感。白的纯洁是很难保持的,因为它太容易被玷污,它的美之所以能如此强烈的打动我们,皆因我们痛苦的意识到其短暂性”

  2、突然想到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单从色彩这一属性来说,白是不是和水有些相近?

  3、白是空,空是白,什么是白?“道可道,非常道“,我们看到的白,已经不是白原本的形态了

  4、白纸和文字是天生的恋人么,这么相生相依?很少见到白纸表露自我——坦白的自己,它似乎总是很忙,忙着承载和表达文字的意义。当一张白纸不必要再去承载什么,只是一张白纸时,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白》读后感(八):幻觉世界,为所欲为

  我向来不喜欢日本,因为片面的了解日本文化,所以更加不愿意去涉猎探究,尤其那些活跃在日本AV里的猥琐大叔,总是影响我胃口。最近我却一点一点的喜欢上了日本,从无印良品,到风格独特的书籍装帧,从娇羞帅气的初生正太到健壮卖萌的GV男,啊,我真想去这个有特定节日崇拜阳具的神奇国度,哪怕住在一天一次地震的日本建筑里也好过(省略)。

  原研哉的《白》以及《设计中的设计》、《为什么设计》都是以白色覆膜铜版纸做封面,除了必要的黑色文字,没有其他多余的设计,菱角分明,质感厚实,这是映射作者理念的形式之一,当我们拿到手上时,我们就开始玷污“白”,永远也不可能比之前再白了,暗合作者在第一章中的一个理念: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白色的,然后接受各种颜色,一直混沌下去,这个观点可以引申到王尔德的名言,大意是人从出生开始,只会变得越来越不纯洁,我喜欢这个理论,虽然有点极端的悲观主义。

  《白》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是关于《白》的感觉经验,想象一个纯白的盒子,盒子里装了一个更白的盒子,这样一直循环下去,这种感觉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抽象的思考方式,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挥想象,比如在一个纯白明亮的空间里,一个肌肤纯白的女人的胴体和周围的白混为一体,只能看见黑色的乳头和向四周扩散的乳晕,而某些想象中的场景又可以通过现实中的道具加以辅助搭建,以营造接近想象中的氛围,从而更好的为我们享用。

  从感觉经验出发,白可以不只是单纯,干净,整洁的象征,甚至可以完全反方向,乳白、灰白、纯白的随机组合可以营造出脏的感觉,上面的例子可以给白冠以情欲的象征,白色是光的三原色的组合最大值,也是印刷三原色的组合最小值,所以白可以代表光的三原色和印刷三原色的连接值。。。

  书中的第三章讲的是和白紧密相连的“空”,从文化、建筑等方面进行诠释,因为不了解,所以看的比较乱,个人感觉“空”的最大特点是神秘。其实关于白的阐释和理解可以延伸出很多哲学问题,本书也只是剖开了“白”的一小部分,看完之后,我并没有觉得我站在更亮的光里看这个世界了,我只觉得我比之前的我更加混沌了。

  《白》读后感(九):触感

  白,不仅作为一种颜色存在

  这一点是原研哉在整本书里传达的核心理念。白,因其无一物而有万物。

  这点听起来特别玄学,像那句:拳头握着什么都没有,拳头松开就拥有全世界。

  白是空的状态,是混沌的机制体现。因为混沌才可能出现有序。

  所以,一张白纸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准备着接纳所有的状态。

  将这种状态称为空

  在设计里面,留白也是一样的道理。 白花花的一片不是没有,而是充盈了很多信息元素。

  这些信息元素是创作者通过作品来和观者产生联动的部分。

  人们在观看无的部分时,会自动展开联想来补充这部分的信息。

  《白》读后感(十):白 (每周读书 六十五 原研哉——《白》)

  原文发于我的博客: http://www.justinyan.me/post/1843

  ----

  为了化繁为简,需要对产品的每个方面每个细节都能明确地掌握。乔布斯在控制 Mac 或者 iPhone 项目的时候都是如此,深入地了解项目与产品的每个细节,才能做减法。我想读书也是这样的。

  第一次读原研哉的《白》,只觉得不过是牵强附会之作。直到读罢第二遍,做完读书笔记,才对“白”的概念若有所悟。读到千利休以简单与平静为美,追求简洁的时候,不由又想起乔布斯,他深受日本禅修的影响,崇尚化繁为简,追求简单的美,同时也极力推崇苹果产品以白色为主色调。

  但是本书的“白”并不止于“白色”。“白”是一个概念。四个章节“白”、“纸”、“空”以及“回到白”,在不理解“白”的概念时,我觉得书中的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附会之处太多。但是当我理解了“白”并不意指颜色,而是深藏于“日式风格”中的核心:极致简洁,诱人深思,还原本质。我开始领悟到“白”的魅力。

  看过原研哉的好几本书,为他的设计思想所折服。有能力做出好设计的人很多,这是一件本事,但是有能力把怎么做出好的设计讲清楚,则是另一件本事。最近看和菜头的《周末,来点当代艺术》,为其不仅能够把抽象的艺术理解,还能以如此朴素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而感到敬佩,但是读之还稍显粗浅。原研哉的书则喜欢以更加含蓄语言来描述他心中所想,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语言流畅的风格。

  《白》一书还提到了日本的“混沌”、“八百万神”、“屋代”、“茶道”等概念,相当有趣,这大概是我读第一遍的时候唯一感兴趣的地方了(笑)。我喜欢千利休那个为了接待丰臣秀吉,把清晨院子里所有的牵牛花都摘下扔掉,只放一朵牵牛花在地板上的故事。如果回到今天我们看到的 iOS 7 的设计变化:内容为王,形式不要抢了内容的风头。我想也是同一个道理,只是我不喜欢 iOS 7 那种模糊而复杂的效果,更像“混沌”的世界,不像 Apple 一直以来干净素雅的风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白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