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时间移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时间移民》读后感10篇

2018-01-31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时间移民》读后感10篇

  《时间移民》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移民》读后感(一):各种不同形态的外星生命面前的不同命运人类

  对话形式表现短篇小说集。

  似乎包含了作者数年来的各类草稿和一些突如其来想法

  《坍缩》:似乎没有故事内容,就像聊斋志异的20字小说:‘宇宙由膨胀到收缩的转折即是时间的反转’。——浪费笔墨

  《西洋》:一个平行时空理论的故事化。——泡沫小说

  《镜子》:递归反演。我突然想起了以前小时候常听的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故事内容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不过这个镜子和最后一张音乐的镜子有点差别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类就是如此的固执和贪念真理

  《山》:个人认为是写的最有血有肉的。一个不同于碳基生命的生命体的自白。就像理解“维度”必须用类比思维,理解生命的进化和宇宙的秘密,也应该在大刘的指引下,坚持类比思维。

  ——————————科学哲学分界线———————————

  《时间移民》:为什么要以这个题目作为全书题目?似乎时间移民这一篇正是对环境文明冲突的最好描述。不过这一思考限于了有限地球。似乎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我突然想到初中地理老师的理论“要钱不要命——要钱又要命——拿钱买命——拿钱也买不到命” 这样一个文明发展的终极死循环

  《思想者》:第一个把宇宙类比神经细胞的想法!!也就是说恒星传递冲动....... 原来我们生活在宇宙大帝的大脑中。那么...... 我们是真正的宇宙病毒了!随之而来的思考:髓鞘是什么?那么黑洞就是什么? 我知道了,超新星爆发就是癫痫发作,类星体是癫痫大发作......

  《吞食者》:为什么不是吞噬者?因为他吃你不是消灭你,是为了吃而吃.......我们何尝不是吞食者和吞噬者!

  《微纪元》:小就是吃数量优势,难道是收到恐龙那偏启发!?

  《天使时代》:关于生物学伦理的思考。同时佐证了“马斯洛需求层”理论.说句自己看法,只要为了生存,人类做的一切都是值得尊敬的。而矛盾点就是在于 个体生存和群体生存......

  《梦之海》:为了强大文明的需求而摧残弱小文明,似乎正是我们这个人类文明的法则!低温艺术家

  《微观的尽头》:微观尽头 就是宏观?道生一,一生二..........

  《欢乐颂》:音乐艺术家! 文明的发展和宇宙发展都是一个 无中生有过程.....

  读完之后我不仅想到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大刘是疯子还是天才?

  科幻的魅力不就在于此,在科学的框架下理解科学,预测科学,引到科学....

  《时间移民》读后感(二):剑指人类未来的刘慈欣

  7年过去了,我却还记得我第一次看三体时的震撼,我看的那个篇章是在科幻世界连载的。

  说得是爱因斯坦在那里感慨由于他的理论被发现是错误的,世人抛弃了它。

  是很小的一个片段,却也是我第一次接触科幻类的小说。

  从那里开始喜欢了科幻小说,陆续读了不少。不过国内的科幻小说,说实在话,都像是文科生写的,不够硬科幻,而国外的吗,由于文化原因,天然地得有层隔膜。

  读来读去,确实刘慈欣算是国内科幻小说的第一人了。

  但是这个科幻第一人的名气只在小圈子出名,真正大范围为人所知,是今年多部小说被买下版权改编。

  鉴于中国目前的水准,对于改编完全不抱任何想法。但还是谢谢有人

  愿意改编他的作品

  因为如果不是因为电影版权被买下,这本短篇集不会出来。做这本书的杂志编辑在编辑手记里就不避讳地提到,正是因为看到三体被买下版权,感觉刘慈欣接下来要大火,于是才将他之前的作品整理出来出书。

  到底还是好事一桩,让我们这群科幻迷可以不用东找西找,翻看书,就看齐刘慈欣的作品。

  首篇《坍缩》说的是由于宇宙坍缩,时光随之倒流。故事个人觉得一般,但悬念的设置还OK。

  倒是最尾巴上形式的创新有点意思,当坍缩后,文字变成了

  “了始开缩坍,了始开移蓝,色蓝的丽美静宁为变色白由光星……(请倒着读)

  个人特别喜欢《西洋》这篇的创意,有点蝴蝶效应味道。说的是郑和下西洋,然后从欧洲的地理学中知道地球的形状,于是为了更快回去,不走原路,而是一直向西,发现了美洲大陆,于是整个历史为之改写。

  在故事中,作者还穿插了两代人的观念冲突,隐喻了激进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同时还稍微写了点爱情

  《时间移民》是我认为最为震撼的一片,说的是迫于环境人口压力政府决定移民,第一次移民到120年后,结果时候的世界战乱。于是继续移民,那个世界是晶片时代,人几乎永远活着,没有了生育,一切人类曾经梦想的博学,美貌,长生都伸手可得。

  于是继续移民。到了无形时代,人类自愿进入了虚拟的无形世界,因为在那里,可以做梦。做任何想要的梦。人类没有了身体,无形世界如同一台超级电脑内存,每个人都是内存的一个软件

  于是首领当机立断,来到1万年后。果然,人类此时已经灭绝,地球回复原来的样子,而者8000万人重新开始书写人类的历史。

  罗金海在续中说道,科幻作家不善于挖掘人的内心,因此不太能留下鲜明的人性形象,但是,却让人记住了太空深处的黑暗机器智能的烦死,灵魂出壳的外星来客。因为科幻是宏观叙事,是光年尺度下的宇宙审美。大家关注的是一个族群的命运。

  而《时间移民》这篇文章,可以说完全反应出了“个体已经被族群所代替,族群就是个体”。个人认为,刘对于人类未来的预示非常精准。也许未来的我们,真的会变成 无形世界里的一个软件。

  这种变化是好,是坏,其实没有人能说得清,就好像,互联网的发明是让人类更亲近了,还是更远了。都是一个很难说清楚问题

  因此刘也没有对这种变化做过多的道德评判,在他的小说里,他只是很冷静地展示这种可能性,至于好坏,则由读者自己在心里做评价

  《时间移民》读后感(三):朝闻道

  现在科幻类的电影让人目不暇接,关于未来世界的种种猜想在电影中也已略窥一二,但科幻类的书籍倒也是头回接触,不夸张的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置身于繁多冗杂的新体验中,很少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也很少会对什么产生强烈好奇心,但刘慈欣的这两本书就带给我这样的体验。

  读完的整体观感:科学所带给人的美感毫不逊色于音乐绘画等普世意义上的艺术,宇宙的神秘,浩瀚,孤寂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同时宇宙又是浪漫的,但不是甜蜜的浪漫,而是让人喟叹的浪漫,让人敬畏的浪漫。这两本都是短篇合集,其中有一篇故事《诗云》,更是放大了这种“浪漫”:大体讲的是宇宙中的高级智慧拥有强大的技术,在消灭地球文明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诗的魅力:诗的格律、诗的韵脚、诗的平仄、诗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的大量信息···所以他希望能创作出比李白还要伟大的诗篇,但他创作的方式很特别——他把所有文字搭配的可能性都创造出来,并用原子储存起来。但诗歌的搭配何其浩瀚,储存这些诗歌的物质量相当于整个太阳系,所以熄灭太阳、拆解行星的进程就开始了······刘慈欣塑造的世界观看似无情冷酷——为了满足高级智慧(文中称为神)的诗歌创作欲望,竟需要拆解太阳系,但他的描绘又充满的诗意,让人觉得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诗云发出银色的光芒,能在地上照出人影。据说诗云本身是不发光的,这银光是宇宙射线激发出来的。由于空间的宇宙射线密度不均,诗云中常涌动着大团的光雾,那些色彩各异的光晕滚过长空,好像是潜行在诗云中的发光巨鲸。“

  但随后拥有强大技术的“神”又发现,虽然他创造出了数以亿计的诗篇,能超越李白的诗篇虽蕴藏其中,但他却无法使用自己的技术将他提取出来,他还是永远超越不了李白。作者也在文末引出了这样的思考“智慧生命的精华和本质,真的是技术所无法触及的吗?”生命最迷人之处,对未知的思考定是其中之一。

  正好最近还看了《异形》,生化人大卫也常喜欢吟诵诗歌,雪莱的诗,拜伦的诗。顿觉诗歌对于生化机械生物还蛮重要的?他们自我进行情感设定时,好像确实也只能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了?(doge脸

  还有一篇我特别喜欢的短篇,是时间移民里的《朝闻道》,这篇文章无疑更加冷血,科学家为了从“排险者”那里获得真理,不惜抛家弃子、牺牲生命,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但这篇文章有趣地方在于这个宇宙的排险者,也就是为宇宙排除危险可能发生的可能性。而他对于地球的排险,在原始人长时间仰望星空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他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

  我觉得刘慈欣的短篇吸引我的原因,也在于他的故事结尾,人类最终多半并不能幸存,即使有幸存者,很多时候也只有一个男性,并不能完成人类的繁衍。不同于很多科幻电影中的,人类同心并力面对灾难,最终存活下来,刘慈欣的宇宙是无情的,充满着不可抗力;而人类面对虚空时,显得落后渺小。技术始终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总是无法替代的。

  很难得的,在文字中,我体会到了数学和科学的魅力,此前,我一直不能理解,数字能带来什么美感,通过刘慈欣的文字,略窥一二。也很难过于自己的智商估计是没机会真切的体会数学的美感了。但对未来的向往还是可以有的,看完这两本书后,也会偶尔的仰望星空,这时感叹的不仅是夜空的浩瀚、星的璀璨,更多的是一些幻想,未来的世界,到底会有怎样奇妙的光景。一想到现在的一切都属于没有大小的奇点,未来的一切可能性就更加让人期待了…

  《时间移民》读后感(四):把世界放到更大的尺度

  刘慈欣的小说依旧是那么冷,冷静甚至冷酷。

  他不像很多文学作品那样去刻画人,说善恶和美丑。在他的文字里,世界不因为高官弄权变得更差,也不因为“镜像”那完美上帝视角全球监控出现而变得更好,该发生的终要发生,镜像迟早出现,人的文明终走向灭亡。

  刘慈欣关心的,只是将世界放到更大尺度上的逻辑实验

  如果地球只是更大星体的一个内核世界呢?

  如果用冬眠实现时间跃迁,地球会是怎样的呢?

  一个粗暴的外星文明来临,人类能如何生存呢?

  如果从奇点出发,不同的宇宙常量会有什么样的世界出现呢?

  基于当下的物理知识,尤其是量子物理对概率和多宇宙概念的引入,我们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其实越发难以理解。

  谁又能说这些想象实验就不是真实呢,这或许就是刘慈欣的魅力。

  银河帝国以时间跨度演绎了心理史学的行为论;太空漫游像是关于空间的想象漫游,刘慈欣则全无他们的人文情怀或浪漫主义,他仍像工程一样按逻辑编写一个又一个程序

  这些程序中最庞大的就是后来的三体。

  三体应该是刘慈欣想象实验的综合体,多维度宇宙文明,黑暗森林法则,猜疑链...在这些逻辑推理产出的程序中,很难兼容道德,而所谓人性,大概是 0 和 1 之间的唯一变量。

  这本时间移民短篇小说集,就像是三体的一个补充集合,很多不喜欢刘慈欣的人批评他的小说没有人物没有文学性,我却恰恰读出了诗意。

  一首首小诗组成的荡气回肠

  《时间移民》读后感(五):眼光角度

  看完这本书,突然联想到最近结束的高考,心有戚戚焉。别的蝼蚁在思考宇宙的终极奥义时,我们这些蝼蚁还在为了生存,为了孩子择校殚精竭虑,用尽心思。有些孩子生来的使命就是揭开已知或未知的各种秘密,而有些孩子被寄予的最大的期望是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有房有车有孩子。不同的起点,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此即是所谓“阶层固化”吧。“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没有波澜的一潭水是死水,最终会腐坏变臭。 阶层固化的社会是一个死掉的社会。正如《镜子》里所说:“如果DNA从来不出错,永远精确地复制和遗传,现在地球上应该已经没有生命了。因为生命进化的基础——变异,正是由DNA的错误产生的。” 然而即使起点不同,努力奋斗并不是全然无用的,明确的目标再加上毅力和韧性一切仍有可为。最可怕的是失去目标,失去动力,失去想象和思考的能力。《天使时代》中吃不上饭的桑比亚国为了吃饱饭改造了国人基因,使他们的胃如食草动物一般可以消化干草、树叶,使桑比亚人在灾荒年也能健康的活下去。为此他们受到了主流社会的惩罚,被战争迫到绝境时他们派出了飞人军团转败为胜。并且伊塔博士预言了长出翅膀的飞人将被人类接受。因为即使在所谓的文明世界,只要有需要,伦理是第二位的。虽然吃野草和树叶不是人们需要的,但是飞翔是人类不能抵挡的诱惑。从这篇故事我们也能看出——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人被逼到绝境时,是会有逆袭的机会的。因为艰难困苦有可能会摧毁人的意志,也有可能缔造出坚忍不拔的品质——这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之一。 书中还写出了处于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层的人的关注点也不相同。现阶段的空气污染,雾霾严重让我们不堪其忧,牢骚满腹。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出来后,我觉得说的句句都有道理,是代普罗大众发声,说出了我们普通民众的心头之痛。以前每次听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总觉得中国应该多担点减排任务,因为中国的污染太严重了。然而有一次看到一个视频,一位院士和柴静的对话,院士说:我们国家的人口远远多于欧美发达国家,所分配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很小,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所占比例远远小于发达国家。人家可以优哉游哉的过逍遥日子,而我们很多同胞还挣扎于温饱线下。发达国家的人住大房子,吹着汹涌的冷气时,我们很多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还有许多贫困人口挣扎于酷热中,中暑,死亡。那位院士反诘柴静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难道中国人不是人吗?” 如果说眼光,见识,这位院士的思想层次很明显的高出了许多人。大多数人纠结于自己的个人得失时,他考虑到了占这个国家最大基数的人口的生活方式及生存之道。 这一本小说集基本是在宇宙这个宏大背景之下发生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朝闻道》和《吞食者》这两篇。人生来好奇,正是这份好奇心推动了文明的发展。从第一个仰望星空的原始人开始,一代代的人都在不停的思索关于星空,关于宇宙,和关于人类的问题。《朝闻道》中那些科学家,抛弃一切,身外之物自不必说,妻子、孩子、爱人他们都断然抛下,只为了求得心中之谜的答案,然后,十分钟之后化成一团火焰回归能量世界。“朝闻道,夕死可矣。”《吞食者》故事设计巧妙,在银河系中掠夺,吞噬一切行星的吞食帝国的主人原来与我们人类同为碳基生物,与我们有如此渊源。地球人壮烈的保卫战让我们自豪于人类的不屈精神。故事最后,元帅和他的下属留在毁灭后的地球的选择让人肃然起敬。“自己生存是以征服和消灭别人为基础的,这是这个宇宙中生命和文明生存的铁的法则,谁要首先不遵从它而自省起来,就必死无疑。”他们走出了新文明的第一步。我想所有的第一步,都需要牺牲吧。 我在另一本小说集《2018》中看到了《吞食者》的后续,那篇小说叫《诗云》,却是一个美好的故事,让我以我们的文明,以我们人类的精神世界为傲的一篇。不过多剧透了。 大爱的一本小说集。在庸庸碌碌,蝇营狗苟的生活中,不要忘记仰望星空。

  《时间移民》读后感(六):所谓的软科幻:《时间移民》

  用“所谓”这个词总觉得非善意,但其实还是欣赏的。

  好像是第一次特意地接触科幻小说,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上次接触科幻题材的作品,是看电影《星际穿越》,有震撼,一触即发,也倏忽而过。

  读书交流群里讨论到软硬科幻以及科幻作品中涉及到的哲学命题,哲学命题······大刘的小说里其实也可以看到影子。

  最喜欢的是《镜子》一篇。

  乍然一看觉得平淡无奇,缓过劲来又觉得真是不得了。

  有些感触或许曾经在我们的脑海里闪现,比如篇章里提出的,一旦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能被以某种手段或者技术监控到,伴随着万恶的消失,外在的麻木的也会出现,从而心也一同麻木,文化会僵化甚至退化,世界大同。

  如果老子提倡的愚民得以实施的结果也是这样,那就太可怕了。

  又想到道路以目的典故,想到锦衣卫之类的封建监督机构,历史一旦在某个节点转不过来,现在的我们就没有这么幸福了。

  历史啊,又不是必然嘛,是无数偶然的组合体,可是偶然中又包含着必然导致这些那些结果的因素,一个硬生生的无解的命题。

  想起前言还是哪里的荐书中说到,大刘的小说里有不少因为物理或者其他人类科学的领域而放弃私欲抛妻弃子的人物形象,有人抨击,有人欣赏。

  大可以把它提升到道德层面上来,大我和小我的抉择。

  每次碰到这种需要自我表态的情况(比如面对同性恋),我都会狡黠地选择,非在其中,难以苟同(或说感同身受),但尊重。

  也或许某一刻的我欣赏并悔不能追随,下一时刻的我又觉得太过可悲又太过绝情。

  思想变化太快,如果你的脑子在转动的话。

  可是思想僵化也太快(或许更快),如果只知一味索取而不消化的话。可是内化的能力又那么钝,不磨一磨,就错过了好时机。

  就像最近在练车,想偷懒的时候就想到“一日不练手生”;想到爸妈每晚奇妙的对话——爸爸:明天用去练车吗?妈妈:要!

  在背英语,想歇息的时候就想到那些榜上的坚持了几百上千日的大神们;

  在自学日语,想着真是不可思议自己也会如此主动地探求一番日后不知会否有用的技艺的时候,就想起好友说的“果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啊”。

  怎么样才能给“最难”下一个定义?开始是难,坚持是难,放弃也是难。

  人生而就不简单。

  物极必反(《时间移民》篇、《微观尽头》篇),生存进化(《吞食者》篇、《微纪元》篇),粗浅看的话,我觉得大致可以这样划分。当然还有其他,比如各种或崇高光鲜或愚蠢不自知的自我牺牲、对真理或者艺术或者执念的探寻、各种压迫与反抗,脑洞大烧,虽然有限,不过确实有点爽。

  物理门外汉表示很是心疼科幻小说创作者用脑洞捅破的天和极力补上的缺口,至少《时间移民》里的每个故事的结局,在我看来都是完满的。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欣赏者欣赏,幻灭者幻灭,或许未必需要理由,感觉到了就是了。

  想起读书群里转发的对于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堆大数据构成的NPC世界的理论,惶然想起以前经常觉得我们活得不够真实,也时常用尽最快的速度转头望,试图发现视线以外的世界的崩塌。虽然无果,但乐此不疲。

  年轻啊,真好。

  《时间移民》读后感(七):时间移民

  抬头一看。对于宇宙。我见不到任何一颗正在发光的星星,甚至那挂在天边的一轮弯月都难觅踪影。环境太差了,天空中的云太浓了。它们是,在所谓的人择原理中,让我们主动的抹去了吗?曾几何时,还是在夏天的某个晚上。老人们还在一遍又一遍地说着,那是死去后的归宿。想我的话,就抬头看一看,我总在那里发光了。现在这个墓志铭看来被我们毁了呀!倒不如说,是我们自己拿了一块沾了太多血腥,榴弹炮火、政治暧昧、人性的尔虞我诈的残布,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罢了!

  遥远星空的光,或红或蓝。那是亿万年前就已经发生的事情。这个事情甚至可能追溯到大爆炸开始不久。就宇宙的百万光年,就天文单位来说。人的一百年,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跨度。显得太微不足道了。洪水泛滥、生死离别、大饥荒时代。多么耸人听闻,那是我们微观世界里的,请不要放在这个颀长的时空里。更不要说,"为了爱惜共同的地球,让我们低碳出行,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地球的编年史相较于人类文明,总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曾在一团星云的气体中,慢慢固化。布满岩浆,冰川。曾遭受过比我们现在还要残酷万倍的事实里。人类再怎么折腾,只不过是自己折磨自己罢了。万年过去。文明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但新的文明将在又一个万年后重新崛起。到那时,五大洲四大洋。将可能只是一个古老象征的名词——冈瓦纳古陆。

  但,我们也不必太过自卑。攀登和领略是每一个微小生命都有的基本权利。虽然,这一切,还只是在一个光速、三维空间的山脚下。

  宇宙再大,总归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思想无限。两百亿光年的半径外思想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那里,不知什么地方,安上了一块全息摄像头。原来,这个广漠的宇宙,它看来也是小的。是一个,如同在行星地核内的泡世界罢了。我们一直在追求一个大统一的数学模型来看透发生在大爆炸和坍塌之间的所有。但,这个模型之外,还可能存在一个超统一的模型。那里面,我们将感知到多元的宇宙空间。而不只是强、弱、电磁力、引力。不只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

  那么,这时,你可能会问,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很可能还是"不知道",就像,很多人会问,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一样。答案不可证,没有唯一。

  《时间移民》读后感(八):无尽想象

  刘慈欣的想象力真正是无人能及。在他眼中,太阳不过是供演奏的一个音符,对于他来说,数万年时光不过是一瞬。

  刘慈欣的科幻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对绝对真理的追求。《朝闻道》中,面对真理时,科学家们对生死的不屑一顾,亲情友情,国家大义……无论什么,都不能阻止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哪怕清楚的明白,知道真理的下一秒就是他们生命的结束,也义无反顾。

  《吞食者》中,面对强大的敌人,人类没有选择不战而降,而是孤注一掷,在无尽的绝望中紧紧抓牢仅有的一丝希望。虽然最终人类还是败了,但也给吞食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是他们不得不提前离开地球,去寻找下一个目标,而地球的资源也没有被完全掠夺。最后人们得以知晓吞食者就是地球上已经灭绝的恐龙。而最后的几个人类甘愿留下来成为蚂蚁的食物,也许蚂蚁就是下一个地球的统治者。生物进化就是朝着越来越小的方向进行,先是恐龙,然后是人类,下一个是蚂蚁,但也许不是。谁知道呢?

  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也不知怎样形成的,但镜子就这样产生了。镜子十一位宇宙音乐家。当镜子来到地球上方时,人们开始惊慌了,人们看到一颗“陨石”正在向地球飞奔而来。等“陨石”近了,人们才发现那是“地球”,人们更加惊慌了。与此同时,正在回程的宇航员们也遇到了镜子。他们看见,一架“飞船”正在向他们飞来,一位宇航员走近镜子,看见了“自己”,他才意识到这是一面巨大的镜子。他们立即将这一发现传回地球。同时,镜子开口说话了……

  《时间移民》读后感(九):敬畏乃至热爱

  03年左右买过很多《科幻世界》,逐渐颠覆我对国内科幻文的失望。其中一篇关于“镜像世界”的文章给我的震撼最大!同步的虚拟世界,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时刻监视。后来,又在CCTV10中看到类似的国外节目,再度惊叹此文的超前意思。

  没错,这是大刘的中篇《镜子》,也收录本书当中。这本中篇集虽有“新瓶装老酒”嫌疑,但我们能看到大刘一路走来绝非侥幸。书中脑洞之大,足以颠覆想象。超烂的取名,也让丁仪这个人交叉穿梭于大刘的各个世界中。如此一来,倒让本书变成一个耐读的超长篇。

  ————————————————————

  文中的人物各自代表相关领域佼佼者,或是全心照顾丈夫的妻子,或是沉醉真理的学者,或是敬畏生命的老人,或是天真烂漫的女孩。他们构成了丰富的世界,故事又让他们变成独特的存在。虽然多数人类都被大刘写没了。。。

  ————————————————————

  大刘的书里,宇宙才算基础,时间更是被无视的存在。可能是过去,抑或在未来,每个刹那都可能发生惊爆的故事,每个地点都存在值得探索的未知。

  ————————————————————

  《镜子》

  吐槽下大刘的取名,对于文中中文取名还是相当认同的。于此相对,对科学现象的描述却精准简练,不必浪费笔墨,却成点睛之笔。

  《镜子》开篇只是单纯的反腐剧,狡猾老练的局长,唯唯诺诺的职员,阿谀奉承的下属。他们本身便是一个故事,却被乱入的神秘人将一切搅的天翻地覆。

  看似荒诞的意外竟真的发生,丝丝入扣的布局竟然满盘皆输。能将这些变为现实的并非奇幻,而是科学。完美的过度让我们逐步发觉背后的真相,谜底揭晓后,忍不住大为错愕:大刘的布局简直神了!理性而可行的说明更是完美说服了读者。

  ————————————————————

  不夸不吹,书中很多情节堪比侦探小说,又闪耀着理性光辉。

  科幻的世界需要众多人来筑造,通往真理的道路没有任何人能一夫当关。这是真的,所以,所谓主角光环在书中彻底失灵,任何突如其来的情况都可能让主角命丧当场,但文明伴随岁月却传递下来。

  《时间移民》读后感(十):大刘的大脑里装着整个宇宙

  我很好奇,是不是学物理的学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成为一个通才。从时间和空间的宏观尺度接触到天文学,从细胞神经的微观尺度接触到生物学和电子学,再把大到无垠的宏观和小到极致的微观结合到一起自然而然上升到哲学。大概的把大刘这本书的14个短篇分了下类,《坍缩》《西洋》《镜子》《朝闻道》《命运》《山》《时间移民》《吞食者》《梦之海》《欢乐颂》这十篇可归为宏观类作品,《微纪元》《天使时代》这两篇可归为微观类作品,剩下的《微观尽头》《思想者》,则是把微观和宏观自然转换,说微观的同时也是在说宏观。大刘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做到了"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大刘不仅知识过硬,文笔也过硬,明知道是科幻,是想象,还是让我忍不住在合上书后还在考虑故事的可能性,而不是合理性。对于一个物理知识仅停留在高三水平的人来说,用物理来思考未来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都太过深奥,但是大刘的文笔让我选择了忽略合理性,先入为主的认定了它是合理的,来考虑在合理的情况下这些事情会不会在将来发生。我甚至在想,丁仪是不是就是以大刘为原型创造的人物,满脑子的物理,思考时间和空间的起源和尽头,思考人类将何去何从,思考到最后,参破宇宙终极奥义成为哲学家,要不是这样怎么能写出这么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品。大刘的作品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看的书从你侬我侬的爱情和烧脑考智商的侦探悬疑这样的描写个人和群体的范围到了整个人类和未来这样的大维度,我也在跟着大刘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路上越跑越远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