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作文七巧》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作文七巧》读后感10篇

2018-02-19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作文七巧》读后感10篇

  《作文七巧》是一本由王鼎鈞著作,爾雅出版的20030420图书,本书定价:NT$ 15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文七巧》读后感(一):我想今后教育我的小孩一定要给Ta买的书

  说来浅薄,在看到此书前,我除了看过各类的作文书,小说散文之外,没有看过一本专门教授写作的书。一是市面上这样的书大体都流于作文书之类,如写作宝典,把一类的作文归类;二是这样的书除了应试时看看,其他时候不怎么主动去看。

  我是看到豆瓣的评分然后决定看看此书的。看完以后,受益匪浅。真真的感觉到作者是个有大才的人。教写作的书,能写得这么通俗易懂而且让你能看得进去并受益的,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书中的很多的论断看似简单,实则是值得花些时间花些精力研究的。所以如果给一个初中生,我觉得他们看两三遍这本书以后,写作一定会有提高。对我这样一个30岁的人来说,思维已经形成一定的定势,也暂时不想往写作上下功夫,但是仍然感觉受益颇丰。作者绝对自己有一桶水才可以轻松给你一杯水的人。

  这本书中,作者讲了记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每一个技巧里边不仅有理论的探讨,最精彩部分是作者举例的时候,他会告诉你要用描写写这样一件事该怎么写,而记叙又该怎么写等等。

  具体说来,作者讲了记叙就要调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等感官来增加记叙的丰富度,感觉词汇贫乏不知道写什么的小朋友我想大概可以知道怎么样去记叙了。

  倒叙的时候,他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事例:一个人跟牧师讲:我可不可以在祷告的时候抽烟?牧师说不可以。这个人又问:我可不可以在抽烟的时候祷告?牧师就说:可以。这就是典型的倒叙和顺叙的区别。这个例子举得太好了。因为谁都可以看懂这个故事,而且故事本身就有一定的震撼力。而作者入木三分的指出这就是因为倒叙的力量。那如果想让你的文章有力量是不是以后在记叙的方法上要更讲究技巧呢?

  抒情,作者讲到抒情是不能用理性去衡量的。更明白地讲,抒情就是为了把感情抒发出去而把一些事物或者感情夸大了。大人容易明白,小孩子也许看了这个就会明白吧。

  描写,作者举了个例子写做包子爸爸,两篇文章一改,真的就有化腐朽为神奇地方。你会感觉到技巧的力量。

  归纳和演绎,作者说归纳是已经完成的事情,演绎是对未来的演绎,写文章把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就像一个漏斗,就可以解决没有话说的问题了。

  最后讲到写文章是各种技巧的综合。把苏轼的《赤壁赋》拿来举例。第一次发现原来《赤壁赋》如此美,都有点想把中学时代学过的古诗歌全拿出来再慢慢品读品读了。

  《作文七巧》读后感(二):写作的七个技巧

  上学考试时,根据作文题目写上xxx字的内容,对于我总是捉肘见襟的事情,写完了上句没下句,写完了第一段总想着怎么写第二段、第三段,那种感觉有点像跑步十几公里,刚刚跑了三五公里就开始盘算着还有几圈,或者计算已经跑完了全程的四分之一还是三分之一,其实简单地一除就能算个差不多,写完了几段还得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跑题等等,反正作文是一个没有标准又得让你往标准上靠的一件事情。 这本《作文七巧》是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传授学生写作技巧书系列中的一本,其它两本是《文学种籽》、《作文十九问》,统称《作文三书》,因为是写给学生看的,所以本书更像是一个老师的教案,写得很细很开,分析也很透彻,同样也值得工作的人学习写作,毕竟,我们离不开文字,哪怕日常写封邮件总结,能否写得明白能打动别人也能看出你的能力高低,写作是最好的知识输出,能锻炼和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慎密程度。当一个学生还没有更多的社会阅历,却又不得不陷入应试教育的“魔掌”,看看这样一本讲述写作技巧的书也是非不错的,毕竟这本书不是某个重点中学老师教学心得,王鼎钧先生在台湾可是赫赫有名的大家,前两年曾在大陆出版过他的“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和《文学江湖》),写他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少年离家到投身那场浩浩荡荡的抗战,将个体遭遇与当时混乱社会背景融为一体,更真实地谱写那段“历史”的故事,让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那段历史。 一位作家在本书中序言说道:王鼎钧先生在给你”一瓢水“的时候,其背后拥有汪洋大海,说得一点不为过,他有那么多年的写作底蕴,写作技巧更像是对他多年写作经验的一种回顾,是”信手拈来“的事情;从另一方面,他过往经历不是从应试教育过来,是在颠簸流离的环境完全靠自己的自学、琢磨和修炼而成,所以,写作的“技巧”更多是从情、理、意等方面来描述,书中提到了写文章的七种基本技巧: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每一篇中都拿出了具体的文章来进行剖析,比如讲直叙,说到三项重要的技巧:起落、详略、表里,故事不能太平淡无味,要有起伏,文字也不能太平均,该细化的地方就要细化,该略过的就要略过;一定不要用平均论的方法来写一篇文章,最后一定是平铺直叙流水账,新手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啥都想表达,最后啥都表达不好。请看下面从书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那天水来得太快。我正坐在桌子旁边写文章,觉得鞋子湿透了,回头一看,水正在把我的脸盆冲到门外去。我赶快站起来穿上衣,水已浸到膝盖。当时来不及收拾任何东西,赶快往外跑,跑到后面的大楼上避水。在楼上,可以看见我的箱子从后面漂出来,先是一只,不久是第二只。水涨到九尺深,过了两天才退。水退以后,回到家里,什么都没有了:十年的藏书完了,十年的剪报完了,收音机、电唱机、咖啡壶这些电器最怕浸水,浸了水不如破铜烂铁。内衣、皮鞋,都不知道哪里去了。你问我损失了多少东西,我现在也不知道。昨天晚上想到今天得早起,用得着闹钟,可是闹钟没有了,这才想起来还损失了一个闹钟。究竟损失了多少东西,得慢慢地发现。” 简单地一件发大水事情,里面写得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其中有: 触觉:觉得鞋子湿透了 视觉:脸盆冲到门外 触觉:水已浸到膝盖 视觉:箱子漂出来一只,两只 视觉:水九尺深,两天才退 视觉:十年的藏书完了,十年的剪报完了...... 心灵感受:损失了闹钟等很多东西,早起要用,因为它有普遍应用价值,更让人“情同深受”。 所以好的叙述文字一定不仅仅是让读者读了,而且要调动读者的身体器官全方位地听到、看到、闻到、摸到、尝到,事后还能让读者“吧嗒”下嘴闭上眼睛回味到。 书中关于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的大段分析,更是让人对以上的写作技巧有了更深地认识,仅仅说理论,只是让人知道而已,但拿世人皆知的佳作分析,让人不仅仅知道了庖丁如何解牛的方法,还让你看了庖丁现场拉出一头牛来一刀刀地肢解,你说印象会不会更深刻?“精炼的文章里,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对读者产生强弱不等的刺激。”写出这样的总结文字,就不单单是从如何写好文字拿高分来写了,更是向读者传授写作之道。 关于这本书,别的就不多说了,还是自己去看看书中的介绍吧,不管您是孩子家长还是初入职场想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人,看看这本书会有让你意想不到收获,没准你哪天也能写出像王鼎钧先生一样的大作呢:)。 20140808

  《作文七巧》读后感(三):一本奇妙的作文书

  读书是需要机缘的,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年龄碰到合适的书,才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悟。 这是我首次主动去阅读一本教人写作文的书。近来,我常常被自己蹩脚的书面表达能力所折磨。我迫切需要一本写作秘籍,给我点指点,这时我遇到了台湾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三书》。王先生的书推翻了我对写作的固有观念。我一直觉得写作这种事是靠多读多练,自己领悟的。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偷窥到了作家们的不传之谜。

  《作文三书》分为《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和《文学种籽》三本。 我读的本套书的第一本。所谓,“七巧“就是写作的七种技巧,分别是“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和“综合”。王先生将每种技巧独立成章,用生动的例子指出每种技巧的关键点。这就好像打拳,如果没有名师指点,练上N久,还是不得章法。如果有名师传授给你内功心法,你就会步入一个新境界

  除了学习作文技巧,我学会了从布局谋篇的角度看古文。书中多次用《桃花源记》、《琵琶行》、《前赤壁赋》等古文举例。相信每位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会对那片“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心向往之。为什么能够达到这种引人入胜效果呢?经过王先生的分析,原来本文通篇都遵循了记叙文写作的起落、详略、表里等原则,故事起伏跌宕。“一篇短文,居然有这么多起伏,这是大文豪才办的到的事”。还有我们熟悉的长诗《琵琶行》,白居易用描写、比喻、烘托和想象等各种手法描写了琵琶的乐声,才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如果让一般人来写这种听得见摸不着的虚无缥缈的乐声,一定会觉得词句匮乏,语言苍白,描写无力。我读的当代小说里只要涉及到音乐描写的,无一例外借鉴了白居易的描写手法。我之前只知道这些文章是传世名篇,却看不出门道来。 有了王先生的指点,我终于知道该如何向古人学习写作技巧,如何和大文豪们进行思想交流

  这本书只有寥寥百页,但是已将写作基本技巧全部囊括了。“ 纸上读来终觉浅, 须知世事要躬行。”如果想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光掌握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写去练,相信日久天长,必有所成。

  《作文七巧》读后感(四):《作文三书1:作文七巧》书摘笔记

  作文三书1:作文七巧

  《作文三书》总序

  推荐启迪心智 助人聪明

  记叙的技巧

  直叙

  我们用记叙的文体记人记物记地记事。我们记下我们所发现的动静常变今昔表里。我们赖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及心灵思想发现它们。发现的过程一段时间,我们先发现什么,后发现什么,有个先后的次序。文章按着这个次序写,就是直叙。

  直叙是最难写的一种写法,不幸又是最基本的写法,情形多半是,在作文课堂上首先要努力“禁止”直叙,后来要完成的则是善用直叙。

  照着自然地顺序写,有时十分必要

  我们在作文课堂上哪来这么多的“鲜”事?那么且说另外的例子。

  记叙文本来都是“应该”直叙的,不论记人记事记物记地,不论记动静常变今昔表里,不论材料来自视听嗅触味思,“秉笔直书”就好。这样产生了许多记叙文。

  每一代都有许多有心人。有心人发现,某一篇记叙文所以生动,多半是因为那件事情本身生动。

  什么样的事情才是生动的呢?条件可能很多,其中最要紧的,也许只有三项,就是:起落,详略,表里。

  有起落,有详略,有表里,就用直叙。

  直叙并不是恶评,“平铺直叙”才是。采直叙手法最忌的就是“平铺”,平铺就没有起落。

  “起落”是从读者反应的强弱产生的。“平铺”的缺点就是读者的反应一直很弱,弱到“不起涟漪”,弄成死水无波。

  精炼的文章里,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对读者产生强弱不等的刺激。作文课堂上恐怕无法考究到这个程度。姑且先用心区别大段文字的强弱起落。

  读者反应的强弱=文章的起落

  记叙文除了不可“平铺”,还有一戒,是不可“平均”。

  我们常常听见人家批评一篇文章写得不好,说那篇文章是“记流水账”,多半因为那篇文章犯了“平均”的毛病

  作文在下笔之前要考虑安排什么地方写得详细一点,什么地方写得简略一点,有简有繁。

  取材有主从,所以文笔有繁简,不宜平均。

  记叙文不可平铺,不可均匀,也最好做到不平滑。不平滑,文章才有表里。“表里”的意思是,我们通常看事只能看见一面,就像看戏,只看见戏台上张飞对刘备很恭敬,没看见他俩刚刚在后台互相指着鼻子叫骂。

  乡下老太太都说世事有“里三层外三层”。简化一下,姑且说里一层外一层吧;倘若既能见其表,又见其里,文章就格外生动。

  图画不但把立体的事物固定在平面上,也把时间停止、空间切断。

  世上不知有多少事,只因为多出来一丁点儿,我们才得到好文章

  作文的材料有隐有显,可以形成一表一里。

  文章的起落的没有固定的标准。总之:

  它有起有落;

  你认为起落在何处就在何处;

  你写文章时也应注意起落。

  这就行了。

  “里层”就是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推论。

  倒叙

  我们要借着这些材料,写出“开学”的动、静、今、昔、表、里、常、变。

  文章,先出现哪个字,后出现哪个字;先告诉读者哪件事,后告诉读者哪件事,颇有讲究。

  必要时改变记叙的时间顺序,以补救直叙的“平铺”之弊。这就是:

  后面发生的事移到前面来写,

  前面发生的事移到后面再写。

  第一个可能:把整件事倒过来写。

  第二个可能:把事件的一部分倒过来写。

  按照一般通行的说法,这颠倒时序的写法叫“倒叙”,倒叙是使文势变化的基本方法。

  但是请注意:倒叙毕竟是不自然的,如果读者觉得它违反自然,就不容易接受。所以:

  “倒叙”经常伪装成好像也是直叙的样子。

  倒叙是直叙的变化、调剂,整体倒叙的散文很少;局部倒叙的散文,其倒叙的部分多半不会很长。而且,倒叙完毕回到直叙以后,文章也快要结束了。这就是说,倒叙的部分多半在文章的后半段,甚至有人定出比例,认为约占三分之一的篇幅。

  在想象受限制或想象力不够的时候,写散文的人宜乎用“观察”来补救。

  身在局外,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去发现可写的材料,都算“观察”。

  我们怎能知道他们以前的生活呢,又不能观察他们一辈子。或者你得跟他们谈谈,你得?访问。访问是观察的一部分。

  发现了“有意思”的现象,好比找到“矿苗”;

  进行访问,就是“开矿”。

  人多半喜欢谈他自己,所以访问多半会有收获。倘若碰了钉子呢?你不是想把文章写好吗?那就不要灰心。

  抒情的技巧

  抒情

  抒情文写的是情

  记叙文毕竟以所记叙的事物为主,议论文以所议所论的理为主,两者都比较客观。如果说文学作品都是主观的,那么记叙议论是“主观中的客观”。

  抒情文以情为主,它可以由事由理引起,但文章里的情“淹没”了那事那理。

  我们中国人把人的感情区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望”七大类。

  情与人事结合,又生出许多名目,如亲情、友情、世情、爱情、思古之幽情、出世之逸情、慷慨之豪情。

  人是感情的动物,由一片黄叶飘落到一个亲人死亡,都使你“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有些事物引起的情感特别强烈。

  咏叹的调子是抒情的。

  抒情文是以作者的内心感受为主题的

  抒情文多半是“情”比“事”要重,“情溢乎事”的。

  在“以情为主”的原则之下,我们无可避免地要接受两点:

  就作者而言,叙事不宜详细,甚至有时不必清晰。

  在抒情文里,“事”只是豆之棚,瓜之架,要预留适当的空隙,情感才有发抒之地。这和音乐剧相同,音乐剧的情节多半简单松散,以便安置音乐。

  怎样抒情呢?抒情是需要一些寂寞冷清的。

  身为读者应明白,抒情文是不能“考据”的

  抒情文里的记事其实并不是记事。

  散文是年轻人的文体。

  抒情文是年轻人最易表现特色的一种文章。

  散文的形式上最自然,最自由,可以随意挥洒,不拘一格。它恰恰配合青少年身心的成长。

  记叙文,议论文,都要建立在可靠的根据上,这根据无论如何是外在的,是比较客观的,是有赖下一番功夫的,相较之下,抒情文的真性至情,是自内蕴蓄、天然流露的,是人同此心、尽其在我的,是天分多于功力的。

  年轻人不但有喜,有悲,有爱,有憎,而且能在文章里喜其所喜,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为什么文人多半“穷而后工”呢?因为文人既“穷”,就会对自己忠实,对文学忠实,他对别人无须敷衍了,也不必矫情了,能像年轻时代一样全神贯注,心口如一。

  年轻人天然属于文学,尤其是抒情的文学。

  把自己的感情当做羞耻的人,怎能走进文学的世界呢?

  抒情散文很少写“怒”,简直避免写“恶”和“欲”。七情中没有“恨”。

  散文要“抒”的是人的“高尚感情”。

  作家为了“精于艺事”,必得努力提升自己,这是写作对人的良好影响之一。

  记叙文可以增进我们的知识,议论文可以增进我们的见解,抒情文对此二者“应该”无能为力。抒情文“应该”给我们情感教育,使我们由无情而有情,由卑劣之情而优美之情。

  情是肺腑真诚,无情也是。卑劣之情是肺腑真诚,优美高尚也是。这种改变是自内而外的改变。

  情感是有高下之分的。

  文人作家大概都有一个抒情的时代。其中有些人,年纪大了,理智增长了,往往“悔其少作”——后悔从前写过那些文章。

  描写的技巧

  描写

  描写,写的是景

  “景”不限风景,而是包括风景在内的种种“景象”。一山一水是景,一颦一笑也是;一春一秋是景,一生一死也是。写景的方法用“描”。

  我们“描”,并不借重线条,而是使用语文。

  好的描写可以使我们对久已熟悉得事物有新的感受。

  好的描写使我们对陌生的事物恍如亲见亲历。

  “说明”之难在说得简洁明确,“描写”之难在描得生动新鲜。

  描写,写出来的是一种精神,而不仅是它的物质构造。

  我们找到三个可能:

  说明眼前的景象;

  描写眼前的景象;

  描写心中的景象。

  有些地方我们得立刻向他们(作家)学习。

  你正在写拨浪滔天,忽然放下波浪,去写群山万壑,因为山峰山谷和波峰波谷有些相像。

  两件事物不能完全相像,比喻只取其近似的一点。

  比喻是以熟悉喻陌生,以已知喻未知。

  “语言是银,沉默是金”,不用“像……一样,”用“是”。

  还有一个变型可以叫“想”型,“云想衣裳花想容。”

  还有一种变型可以叫“成”型,例如“雨水加上霓虹灯的倒影,柏路面红成晚霞。”

  比喻的最高技巧是,被比喻之物完全不见了,只有“喻”在发挥。

  许多成语乃是变形的比喻。

  暂时放下要写的景象,去写那景象周围事物的变化。就是烘托。

  烘托是“烘云托月”。

  在画家口中,“烘托”和“白描”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但是在写文章的人嘴里,烘托仍然属于描写,他们把“描”的意义引申、扩大了。

  烘托之法常用在不便直接描写或不易描写的地方。

  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里充满了比喻。

  用比喻描写;

  用烘托描写;

  再用想象描写。

  想象力是一种无中生有、推陈出新的“巫术”。

  比喻、烘托和小巫的想象可以在一篇文章里混合使用。

  议论的技巧

  归纳

  “议论”是发表意见、提出主张,这是跟记叙、抒情不同的另一种表达。有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当然最好也是正确的)议论是知识分子的专长。

  记叙文使人“知”;

  抒情文使人“感”;

  议论文使人“想”,使人“信”。

  写议论文,难就难在你的主张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呢?你的意见是根据什么发挥的呢?也就是,你的“论据”是什么呢?

  光是“我觉得”不行。“我觉得”是抒情。

  所以发议论、提主张要先找参考资料。

  “道理”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归纳”出来的,写论文的人都很了解归纳法。使用归纳法的人先去搜集事实,把一件一件事实叫“个案”。

  个案多了,从其中找它们共同之处。

  这就产生了意见和主张。

  知识、经验使我们知道事物和事物之间有哪些共同的关联。小时候不知道,长大了才知道。读书少的时候不知,读多了就知道。

  读书,可以多知道世上的事物,并且发现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联,找出其中的道理来。世界上的事物太多,太复杂,人的精力时间有限,一个读书人要有高深的成就,多半要选定一个范围,希望了解这个范围以内的所有的事物,这是“从少少中知道多多”,这是“专”。也有人“从多多中知道少少”,了解得比较周全,这是“博”。博也好,专也好,都是将来的事,写那种文章的规矩十分严谨,那不是“作文”,那是著书立说。那是另一个层次。

  归纳法好比是一个口袋,你把相关的事物放进去,加上标签。

  平时看书多准备几个口袋,袋袋不空,作文的时候把袋里的东西倒出来。

  有时候,“个案”之外可以引用名言助阵,或者在“个案”不够的时候用名言代替。名言大都修辞甚佳,足以使文章醒目生色。

  引用名言的一定要记得是谁说的,否则就减少了可信的程度,读者大都有“因其人而信其言”的习惯。

  看起来,集用名句也可以建立论据。名句十分精炼,写出来像个大纲,有骨无肉,补救的办法是对名句的意思先略作解释。比如,将名言扩充成一百字或其他数目字数。再加以归纳,又是一段文字内容。

  论据可能有几种方式:

  两者并重——“文武之道不可偏废。”

  两者选一——宁可选能。(或宁可选贤)

  两者合一——传统是由不断地创新形成。

  两者因果——安定始能进步,进步始能安定。

  你只有几十分钟的时间作文。你只有几百字到一千字可写。在这种情形下,你得讲究方法。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把题目上的两件事看作一件事。同时写两件事,难;写一件事,易。明明两件事怎可说是一件事?因为事物和事物有共同的关联,读书明理,就是要找出这种关联来。东圣西圣都有人说,天下万事其实只是一件事!他们说是找到了万事万物的总开关!

  如果你已经学会了使用归纳法,你得注意:我们归纳出来的论据并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世上万事太复杂了,我们的“个案”不能完全代表,我们归纳出来的论据也就不能完全涵盖。

  论到“人”,和人所生出来的“事”,就更复杂、更变化无穷。

  所以,用归纳法作议论文,不要把话说死了,说绝了。

  演绎

  归纳法是化繁为简,多种求一,演绎法则恰恰相反。

  演绎要先有“普遍原理”,用在写议论文上,就是先有论据。

  演绎法有一个用处,就是帮助我们探求“未知”,而归纳法所归纳的,限于“已知”。

  用归纳法“温故”

  用演绎法“知新”

  如下就是演绎法例子:

  甘井先竭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远离烟酒为强身之本

  在“学然后知不足”这个论据之下,演绎及于孔子、苏格拉底、爱因斯坦,发展出好几条线来,线与线是平行的,这叫多线演绎。

  将未知变为已知,这种一步一步的推论,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你可以用这个方法发表反对的意见,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发表赞成的意见,这就是方法的“中性”。

  一线演绎有时像抽丝,——“绎”字可不就有个丝字旁?从前文人有“抽丝剥茧”的说法。

  但说到人间完事,有许多因素是我们不知道的,有许多因素是随时变化的,推理就往往只能局部正确,相对的正确。

  有人问,为什么格言和格言会互相冲突呢?

  格言都是归纳产生的,有时也只能归纳一部分事实。

  所以,议论自来免不了“争论”。

  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应该知道可能发生的谬误,力求避免。

  我们写议论文,可以先列这么一张表,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发挥成篇了。

  值得注意的是,演绎、归纳常常是并用的。

  归纳、演绎并用,不但产生了好诗,也发展了一套“观人”的方法来。

  你可以想想计时的沙漏。它是一个X形的玻璃瓶,细沙从上端“归纳”在一起,通过一个小孔,缓缓地“演绎”下去。我们可以从它领悟议论文的思路。

  大作家并不故意遵依“沙漏”式的布局,他们是“以意运法,莫之为而为”。

  “沙漏式”的布局,特别适合用于“回顾与前瞻”、“过去与未来”之类的题目,这种题目天然把内容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以用归纳法处理,后一部分可以用演绎法处理。

  四种写法的总和运用

  综合

  议论、叙述、抒情、描写,四者综合。

  纯粹的议论文,纯粹的记叙文,纯粹的抒情,或是纯粹的描写,在理论上有,在我们做练习的时候有,在我们写作的时候却是极少。我们经常把这四种写法综合使用。

  记事、抒情、说理、写景,常常在文章里交织得十分细密。但是,

  以记叙为主的,仍是记叙文;

  以议论为主的,仍是议论文;

  以写景为主的,仍是描写文;

  以抒情为主的,仍是抒情文。

  通常,我们先考虑写什么题材,也就是采用生活中的哪一部分经验。

  如现实生活没有这个经验,那也必须要知道:幻想也是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在正常的情形下,究竟抒情、记叙、描写抑或议论,要看生活经验的内容。

  所以,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来选定作文的题材。

  题材选定了,接着得决定,文章是以哪种方法为主?这篇文章是以记叙为主呢?还是以抒情?还是以描写或议论?

  倘若训练有素,几乎什么题目都可以作文。

  一般来讲,文章除了整体效果,还有局部效果。

  可能的情况是,抒情是这篇文章的整体效果,“亲密关系”是局部效果。想写出“亲密关系”,他得记叙。

  局部效果加强了整体效果。读者在“知道”和“感到”的帮助之下,对“见到”的环境和人物,就印象深刻,久久不忘。

  同理,在“见到”和“知道”的帮助之下,我们的“感到”可能刻骨铭心。

  在“见到”和“感到”的帮助之下,我们所“知道”的就更确切更真实。

  综合各种局部效果,“立方”似的形成整体效果。

  议论文是要使人想,使人信。

  把记叙、描写、抒情融入议论,可以增加说服的力量。

  议论文的骨干是一“条”普遍原理。(有一张议论文只推翻别人提出的普遍原理,只攻破别人的主张,自己并不建立什么。作文课堂上大概不写这类文章)。

  凡是“普遍原理”,其中都包含若干同类的具体事实。

  如何由具体的事情,而来产生“普遍原理”。将句子的各类词语升华、抽象,那就会包含许多东西在内。

  “普遍原理”眼看就要产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是,你在你的句子里下了判断,表示出是与非、对与错来。它可以判断许多事情。别人听到你的判断,举一反三,又可以用它判断其他同类的事情。

  叙述、描写、抒情的句子通常不下判断。

  要说的是,人各有异,所以“普遍原理”也会发生赞成与反对的问题。

  也由于这个问题,写议论文的人常常互相辩论。

  注意各种文体的侧重点问题。

  以抒情为主的文章,其中的议论必须能帮助抒情而不扰乱、打断抒情。

  目前最“安全”的办法是,使用议论帮助抒情时,说理的句子要少,以防喧宾夺主。

  同理:

  用抒情帮助议论时,抒情的句子要少;

  用记叙帮助议论时,记叙的句子要少;

  用描写帮助议论时,描写的句子要少。

  加以归纳,似乎可以得到一条“普遍原理”。

  虽然很少,效果却可能很好。

  下面举一个例子,察看议论文综合使用各种写法的情形。这个例子比较平易。

  它的写法是,先标出“普遍原理”来:

  睦邻可以得到好邻居,好邻居使我们安宁快乐。

  然后引用已经得到众人信服的“名言”,支持此一“原理”:

  所谓睦亲睦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里凝聚而得的智慧。

  此处所谓“凝聚”,就是归纳。下面的写法是用反面的材料支持正面的原理,写出不睦邻的后果:

  反面例子内容(一般是叙述事实)

  下面就这一段叙述,以反问的语气作一评断:评断内容。

  下面以抒情帮助评断,以比喻抒情:抒情内容,比喻内容。

  下面从正面发挥议论:正面议论内容。

  下面用描写帮助议论:描写内容。

  下面用诗句支持描写,再用描写支持议论:诗句内容,作描写,再议论内容。

  下面回到议论:议论内容。

  附录

  问答

  假如你投稿

  希望你来做

  曲路上的指标

  文路无尽誓愿行

  人经风雨阴晴 文成鼎鼎滋味

  王鼎钧小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