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死亡回声》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死亡回声》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23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死亡回声》经典读后感10篇

  《死亡回声》是一本由[瑞典] 约翰·希欧林 / Johan Theorin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回声》读后感(一):久远的回声

  当我们谈起欧洲的推理小说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英国,是的,大多数耳熟能详的大侦探都来自英国作者笔下。不过,近年来瑞典作家似乎有成新宠的趋势,如:早些时候引进的斯蒂格•拉森的“千禧三部曲”。现在我手上的这本的《死亡回声》,其作者约翰•希欧林也是来自瑞典。

  推理小说被人为地分成若干流派,流派的分类至今仍有争论,我觉得达成共识地无非有两大类:本格派与社会派。前者注重公平性,小说需提供线索,让读者参与。而后者则注重人性描写,批判社会。而其余的“变格”、“法庭”“硬汉”“写实”等等,不过是这两大类的派生。而我所阅读过的那几本瑞典推理小说,好像清一色地都属于“社会派”,他们并不单单热衷于跟读者一起玩纸上游戏,在设计案子的发生与破解的过程时,总是会寻机把现实中的疮疤撕开,摆在读者面前。摊在面前的这本《死亡回声》,亦可归为此类。虽然,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美好,包括让小孩子卷入刑事案件。但是小说中让一个六岁大的孩子成为受害者,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阅读过程实在是有点虐心的。这样的安排,其实是在提出一个疑问,什么样的人会挑弱小无助小孩子下手?据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这类案犯大多冷酷懦弱。在《死亡回声》中,一个小孩子在一个大雾的天气里,离奇地失踪了,二十多年来毫无线索。此案的第一嫌疑人是一个名叫尼尔斯•坎特的人,此人自小寡言少语,但是一旦与人起争执或是感觉受到危险,便出手狠辣。其性格的形成与他母亲从小对他的灌输有着密切关联。他的母亲从小就不断地跟他说,这里的一切都是他的,他是这里的主人。久而久之,他越来越自私,什么都是他的,包括领地、包括他的母亲的爱,他容不下任何触碰“他的东西”的人,哪怕是他的弟弟,哪怕是仅仅从他面前路过的几匹马。这让我想起我认识的一个人原本,他与自己奶奶父母住在一起,后来,谈了恋爱准备结婚,可又无能力买房,于是,将他的父母与奶奶赶出去租房,而他自己则将奶奶的一套老房装修一新(奶奶在多年前,已将房子的产权过户给了自己的儿子),用来作为结婚的婚房。无悬念地,人们众口一词地骂这个人不孝,但据我所知,这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将爱吃的菜端入自己的小房间,独自享用,而做父母的却未曾警觉,听之任之。把好吃的东西让给自己的孩子吃,这是很多中国父母都会做的事情,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变得这样自私,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不得而知,不过,按照自然规律来说,在多数情况下,种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一场悲剧的产生,其起因比我们想像的要早的多。咳,只要一涉及到小孩子,话题就不由自主扯远。言归正传,大凡一部犯罪小说一开始就推出犯罪嫌疑人时,一般情况下,那么,这个案子要不就是凶手有特别的犯案手法或奇异的犯罪理由,再不就是峰回路转,凶手另有他人,至于这部小说是什么类型,看官自己去看吧。

  《死亡回声》读后感(二):回声久久不息

  看完<<死亡回声>>合上书后久久不能平静。书中每个鲜活人物形象一一再现。尼尔斯坎特,延斯的母亲朱莉娅,延斯的姥爷耶尔洛夫,警察伦纳特,就连死去的人(尼尔斯的母亲)他们就像在你身边倾诉一样。让读者也加入其中无法自拔。本书的作者在人物刻画上可谓是经心设计,身体多病的外公失去儿子的母亲,背负罪孽而一心想回家看母亲的尼尔斯,游走在爱与狠之间的警察。为了利益的不择手段商人。都聆淋尽至的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对他们有狠有爱有同情

  作者还巧妙的运用双线来推进故事的进程。一条现在时,和一条过去时。让事件变的真实可信。还有作者文笔沉稳语言简练不托拉。书中章章有悬念让读者都无法合上书。不得不配服作者的驾驭故事的能力。

  最后书的结尾让人悲伤。但足以告慰死者了。但读者却被回声久久萦绕。

  《死亡回声》读后感(三):深埋的真相——评《死亡回声》

  意外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它要来了,你想躲也躲不开,它会把你从自己的生活轨迹中抛出去,坠入未知的、无助的、万劫不复深渊。当这种意外是爱子的失踪,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意味着人生的毁灭,而当这个母亲历尽身心折磨、苦熬过破碎岁月,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与愧疚,以及由此产生的幻觉——爱子冥冥中的回声,终于发现了深埋的真相后,她会得到慰藉么?享誉全球的当红犯罪小说作家约翰•希欧林在其成名作《死亡回声》中,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意外的故事和这个故事背后深埋的真相。

  二十年前,一场大雾和雾中未知的意外,让朱莉娅失去了爱子,从此她的生命变得支离破碎、了无生机婚姻破裂了、与父亲关系破裂了、工作没有了、健康没有了,当然这一切她早已不在乎,支撑她苟延残喘于这个无情世界力量,或许就剩下了爱子延斯到底是死是活。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的残酷,给你的所谓希望却是让你彻底的绝望,而在这之前,你还要充满渴望的为之付出所有。当朱莉娅接到她不愿见到的父亲的一个电话,得知有人神秘的寄来孩子出事当前穿的一只鞋,她那如死灰的心又一下子被那希望点燃,当然,她也十分清楚,这希望将会给她带来的是什么。

  人们在看不穿某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十分渴望找到真相,认为真相不论找还是不找就摆在那里,然而,现实却无情的告诉我们,真相经常会被人为的深埋。当朱莉娅回到了她发誓再也不愿踏足的、自幼长大却也是失去爱子的故乡——厄兰岛时,发现事情并没有她想象得那么简单,孩子的失踪只是冰山的一角。这是一场有着庞大内幕的游戏,知情人接二连三的死去,令人无法看清真相,对与错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直到线索将她和一直锲而不舍追寻真相的父亲带回到厄兰岛的陈年宿仇,朱莉娅才意识到,她们其实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暴易暴的无辜牺牲品。

  节奏紧凑的情节引人入胜文字功力和独特的叙事方法,让《死亡回声》成为一个过程精心设计、结局出人意料的悬疑故事,作者通过对受害者变为施暴者、施暴者死于暴力、无辜的人成为牺牲品的剖析,让我们对以暴易暴有了深层次的认识,让这个悲剧故事有了深度和厚度,而最后当事人说出真相,朱莉娅对九死一生找到真相的父亲冰释前嫌,依稀让我们看到了结束罪恶途径,因为以暴易暴只有让罪恶以彼此报复并伤及无辜的形式无限循环

  《死亡回声》读后感(四):淡淡的北欧海水的风味

  在看《死亡回声》之前,对于该书的作者,瑞典作家尤翰‧希欧林,还完全没有听说过。查阅了资料,才知道他在2007年,以处女作《死亡回声》而被瑞典犯罪作家学院评论家和作家票选为年度最佳新人作品,英译本则勇夺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约翰‧克里西新人匕首奖。

  希欧林准备写四部「厄兰岛组曲」,以他童年成长的瑞典厄兰岛作为推理舞台,导线则是一年四季季节变幻。第一部《死亡回声》是秋之书,第二部《极暗之室》是冬之书,在瑞典现行发售的《血色地带》则是春之书。很期待看他的下一部作品,相信一定更加精彩

  今日往返地铁间看着此书,突然想起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的一首诗:“阴冷的地窖深不见底,命运之神已将我遗弃;玫瑰色的欢快阳光从此别离;惟有夜神相伴,她面色阴郁。”

  我觉得,那是对小说的主角之一——朱莉娅失去儿子这二十年的形象描写。

  对于很多人来说,失去孩子,比任何事情都痛苦。而不知孩子的下落,又远远比知道已经死亡,会来得加倍的痛苦。(在此诅咒那些贩卖孩子的人渣。)

  在很多个日夜里,每当她想起六岁的孩子在自己父亲的家门口失踪的情景,会一遍一遍的重复播放自己的悔恨,会痛恨自己在那一天离开厄兰岛,去找丈夫的情景;会埋怨她的父母亲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而除了悔恨,在痛苦之余又夹杂着期盼等待等待着孩子的奇迹般的回来。

  这样一种煎熬,使朱莉娅在文章的开头,便一直呈现着恍惚憔悴、崩溃、自闭、焦躁状态。二十年过去了,她始终没有走出当年孩子失踪的阴影

  引子里,朱莉娅的六岁儿子延斯,遇到了尼尔斯*坎特,而后失踪。故事便是在这样吸引人的状态下发展的,带着一种外表看似平稳,却又令人惊悚的气息开始。小说分成两条线,一方面,是事隔二十年后有人寄来一只当年延斯穿过的鞋子后,朱莉娅和她的爸爸,住在老人院的七旬老人耶尔洛夫开始追查事情的真相;另一方面,则是传说中可怖的尼尔斯的一生

  在阅读中,我很好奇。好奇于作者的笔力,当凶手从一开始就被摆上台时,这种故事还值得一看吗?然而,作者的想象力显然远远超过我,随着故事的发展,才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和想象中的不一样。

  到故事的结尾时,只感觉很伤感。在故事里,没有真正完全值得痛恨的人,但正如一块接一块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意外和巧合重叠,悲剧一幕幕上演。

  唯有看到朱莉娅终于放下过去,和爸爸重归于好理解姐姐对她的关心决定重新开始她的人生时,才感到淡淡的喜悦

  是如此精彩的一个推理悬疑故事,带着淡淡的北欧海水的风味,融化着人性、社会,有惊悚之感,又温情脉脉

  《死亡回声》读后感(五):死亡的回声,亲情的悲歌

  近几年来,在欧美的推理文学界,瑞典等北欧国家的犯罪小说异军突起,成为一股新的流行趋势。这其中最为著名莫过于斯蒂格·拉森的“千禧”系列三部曲。随着“千禧”系列的全球热销以及相关作品的影视化,北欧的犯罪悬疑小说也逐渐受到读者们的青睐和出版商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北欧犯罪小说被译介给了国内读者,这本《死亡回声》正是其中之一。

  本书是瑞典犯罪小说家约翰·希欧林出版于2007年的成名之作,被瑞典犯罪作家协会评选为年度最佳新作,英译本又勇夺英国作家协会的匕首奖。虽然这是第一次阅读约翰·希欧林的作品,但想到本作能斩获诸多奖项,肯定并非凡物。作为新人新作,刚一出版就备受专业人士好评,本书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本书的阅读。

  同之前读过的《下一个就是你》一样,本书也属于开门见山式的。九月的一个大雾天,六岁的小男孩延斯·戴维松迷失在一片灌木丛中,从此杳无音讯。而他的蹊跷失踪,似乎一开始就与一个名叫尼尔斯·坎特的神秘男子有关……

  本作的开篇十分干净利落,短短几千字的楔子,既交代了故事背景,又埋下了贯穿全书始终的两大谜团——延斯的失踪之谜和尼尔斯·坎特的下落之谜。作者采用了双线叙述的手法,一条线叙述了延斯的母亲朱莉娅和外祖父耶尔洛夫追查事件真相的过程,另一条线则详尽地描写了尼尔斯·坎特——这个神秘男人的人生历程。(双线的叙述手法、现实与过去的相互交错,看到这样熟悉的桥段,我曾一度怀疑作者是不是运用了那个诡计,不过事后证明是我自己多虑了-_-!)

  尽管作者似乎一开始就已经点明了延斯的失踪是尼尔斯·坎特所为,但相信有一定推理小说阅读量的读者是绝对不会买账的,事件的真相往往不会如此简单。随后作者笔锋一转,不吝大量篇幅,详细地描写了尼尔斯·坎特从青年时代再到中年的坎坷经历。尼尔斯的人生经历看似与破解延斯的失踪之谜风马牛不相及,但实则与案件的真相有着千丝万缕联系。读到最后,真相可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此外,还不免有些令人扼腕。

  据悉,作者约翰·希欧林的童年是在瑞典第二大岛——厄兰岛上面度过的,所以本书的故事背景也自然而然地设定在了厄兰岛上。书中不乏对厄兰岛风土人情的描写,作者对故乡那份饱含真挚情感溢于言表。正如“五月风筝”在其书评中说的那样,整个故事的氛围仿佛弥漫着一股令人怀旧的淡淡的北欧海水的味道,十分地独特,与一般的犯罪小说有所不同,让人读来别有一番味道。

  《死亡回声》读后感(六):《死亡回声》声OR 生;死OR 回

  也许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个人在读出这些同类的犯罪悬疑类作品时总能感觉到二种类别间截然不同风格特色。根据心得,国产的基本都是讲述公安干探或者某个能人的追踪索迹,让凶手绳之以法。而外国的书可能并不是如何地惩治罪犯。更多的可能是讲述犯罪的人性,伦理之类方面的探讨。

  一如此类的风格,在《死亡回声》这部小说中,我倒并没有读到太多的笔墨纠缠于如何惩治罪犯。相反的,我更是看到了案件之后的人际关系心情感悟等等诸如此类的描述。事实上,本小说的书名首先在气势上就很是营建了一种恐怖的气息。“死亡”这个名词背后掩藏的更多的是生命的终结。然而,书名之中却是在终结的潜台词之下还有回声的环绕。那么,这样的声音又会给读者带来一番如何的震撼触动呢?个人很是喜欢作者可以以这样的形式作为全书的命名。不仅恐怖,而且还让悬疑在恐怖之后还声声入耳般地蜿蜒持续许久。也或许说,这便是作者设置的一道伏笔。让我们可以静下心来体味那份死亡寂静背后的潜藏话题。

  事实上,全书的恐怖气息在行文的最初便得到了最为完美的展现。孤岛,大雾,迷失的灌木丛,一切的一切注定了将会有一个寻常的开始。六岁的小男孩因为溜达出了外祖父的庄园而迷失在了大雾弥漫的灌木丛中。伴随着这种人口失踪案的导火线,这个小说中的其他有着牵连的人们一一先后出现在故事情节之中。不难想象的是,任何一个孩子的母亲在遭遇面对孩子失踪的事实时很多的时候会情绪失控或者丧失理智。不断地找寻,不断地失望,不断地追悔,不断地怨愤,摧垮的不仅是孩子母亲的内心,而且也在摧毁着她的希望。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而完结。相反的,二十年后的某一天,这位目前却又意外地收到了孩子的一只凉鞋。悬念再次得以提升。在这其中,不仅搀和入了相关的亲情,爱情,真情,伦理,人性等元素,而且更夹杂入了神圣而又庄严的关于人生的探讨。尽管死亡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但是在这个严肃之下,我更感慨作者写作时候用意的深厚。一个失踪人口案件可以通过两条完全不同的线路有条不紊地进行描述。原本就是迷雾重重,但是真正的缘由和凶手却在如此的两条看似不同的线路之下浮出水面。

  对于这本《死亡回声》,我更觉得它是某种话里有话的深意。所谓的回声又或是生者的追忆,所谓的死亡又或是死亡的回顾,都尽在此中精彩地展露无遗。

  《死亡回声》读后感(七):凄清北欧的岛屿四季:《死亡回声》( 作者/灰鹰 )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篇介绍《死亡回声》的文章,顿时对这本书充满期待~~~

  原作者:灰鹰

  瑞典作家约翰‧希欧林的崛起,绝对堪称近年来「拉森狂热」之外最闪亮的一则传奇。2007 年,他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死亡回声》(Echoes from the Dead),被瑞典犯罪作家学院的评论家和作家票选为年度最佳新人作品,英译本勇夺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约翰‧克里西新人匕首奖。

  隔年,他推出第二部作品《极暗之室》(The Darkest Room),被瑞典犯罪作家协会选为年度最佳长篇,更一举拿下北欧犯罪书写最高的殊荣玻璃钥匙大奖,就在今年,此书英译本再次受到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青睐,荣获邓肯‧罗利国际匕首奖。不到三年时间,仅仅凭着两本书,希欧林已经拿下瑞典本国、北欧五国和推理原乡英国的所有最重要奖项,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成就。

  《死亡回声》原名《暮色时分》,小说的背景是瑞典东南方的厄兰岛(Öland),也是希欧林儿时的成长所在。每年夏天,这裡游人如织,许多人离开城市,到乡间的度假小屋避暑,享受海岛风光。可是一旦假期结束、天气转冷,他们便又回到城市,岛上寂寥冷清,小屋一间空过一间,观光饭店也门可罗雀。岛上的工作机会日渐稀少,曾经的造船、锯木和採石工业都已不复存在,年轻人纷纷前往城市,因为那裡才有工作机会。厄兰岛有如一个迟暮的老人,只有在每年儿孙前来探望时恢复往昔的风采。

  希欧林计画写四部「厄兰岛组曲」,以岛为舞台,时序正好分为一年四季。《死亡回声》是秋之书,续集《极暗之室》是冬之书,甫在瑞典出版的《血色地带》(A Place of Blood)是春之书,四部曲将在夏日划上句点。贯串《死亡回声》与《极暗之室》的是耶尔洛夫‧戴维森(Gerloff Davidsson),这位年过七旬的退休老人曾经是驾船出海的船长,如今在老人之家安养天年,虽然四肢不如年轻时俐落,脑筋却依然清醒灵光,而他充满好奇心、喜欢凡事追根究底的性格,竟让他成为厄兰岛上的业馀侦探,是极为特殊的角色安排。

  《死亡回声》的女主角是耶尔洛夫的女儿朱莉娅。二十年前,她带着六岁儿子延斯(Jens)回岛和父母同住,白天去上护士课程进修,孩子就由退休的父母照顾。某天岛上漫起大雾,耶尔洛夫到海边的船屋修东西,太太在屋裡打盹,延斯隻身外出游玩,走进茫茫雾中,从此下落不明。岛民全体动员,仍然查不出半点下落,这件悲剧彻底毁了朱莉娅的人生,她始终走不出延斯失踪的创伤,与丈夫离异,再也无心工作,只能靠领救济金度日,而且还开始酗酒。

  小说开始时,朱莉娅接到父亲电话,敦促她回岛上老家一趟,说有要事相告。原来耶尔洛夫收到未署名来信,裡面装着延斯当年的一隻凉鞋,他认为凶手还在人世,而这条线索将引领他们破获疑桉。这个开场有如《龙纹身的女孩》,但《死亡回声》的结构更类似挪威作家尤‧奈斯博的《知更鸟》,採用古今交错的双线叙事,逐步揭开桉情真相。

  《死亡回声》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希欧林的笔调沉缓,却丝毫不拖泥带水,读者会为了想知道真相而一页页翻下去,直到心痛的结局。《死亡回声》仅在瑞典便狂销 27 万册。

  希欧林自小热爱鬼故事,自承受到美国恐怖大师彼得‧史卓伯(Peter Straub)的影响深远。《死亡回声》并无超自然的恐怖元素,但希欧林笔下的厄兰岛浓雾瀰漫、森冷而荒凉,几段写朱莉娅独居、勇闯倪尔斯母亲宅院的章节,都让人读来发毛。到了《极暗之室》(瑞典文原名《夜间风暴》),「鬼故事」的成分更加明显。这次的故事舞台是厄兰岛海角两座灯塔畔的大宅「鳗鱼角」(Eel Point),相传当初乃是为了供造灯塔工人居住所建,使用了搁浅船难的木料,因此招来诅咒,居住此地的人世代不得安宁。

  小说依然採取类似《死亡回声》的结构,一边叙述鳗鱼角的过去种种,一边写「现在」发生在这座豪宅的悲剧。教师乔金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离开斯德哥尔摩,买下鳗鱼角,想要宁静度日,结果妻子凯特琳离奇溺毙,只剩下他和儿女在偌大的阴森宅邸裡相依为命。耶尔洛夫的姪孙女蒂达警校毕业后自请远调家乡,为的是要寻根,她时常造访安养院的伯公耶尔洛夫,想从他口中听到家族的过往,结果却被捲入凯特琳的命桉调查。《死亡回声》写的是丧子,《极暗之室》写的则是丧妻,希欧林融合了谋杀推理、鬼故事和家族故事的元素,笔法更臻成熟,结局也同样令人叹息。

  《死亡回声》读后感(八):回声在哪儿

  很一长段时间以来,总是不明白为什么英国的推理悬疑小说很高产,也名家辈出,今天读了约翰 希欧林的《死亡回声》后才突发发现以前一直忽略掉的一个要点,凡是招他们喜欢的悬疑小说总要起雾,这一本中起的尤其糟糕,是厄兰岛难得一见的大雾。而耶尔洛夫的外孙,也就是茱莉亚的儿子,刚刚六岁的小延斯,随着妈妈来外公在厄兰岛上的别墅小住时,偷偷从围墙上爬出去玩后,就消失在了这场大雾中,而后悄无讯息。二十年后,他们意外的收到了延斯失踪那天脚上穿着的凉鞋——其中一只。

  茱莉亚始终无法忘记对父亲的怨恨,如果那个起雾的天,父亲不是在船库里修补那个什么用都没有的破渔网,他就会在家呆着,陪着延斯,那么到今天,延斯就要快三十岁了,每当站在窗边,看到外面走过的年轻男孩时,她都会忍不住想起延斯。二十年来对儿子四年,让曾经光彩照人的她如今形销骨立,母亲去世后,她再不肯主动与父亲联系,即使他住进了养老院,而姐姐和姐夫也已经对她反复的提到延斯充满了厌倦,也许所有人,都想要忘记那个可怜的小男孩,不论他的尸骸究竟是躺在迷雾中的某一棵树下,还是距离别墅仅几百米的海中,延斯,你究竟在哪呢,是死是活?当年的夜晚,所有人出发寻找时点亮爝火时的星星点点如烟头一般日日夜夜戳在茱莉亚的心上,这让她每天喝上几瓶红酒都无法平抑内心的焦躁与痛苦。

  读完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标题是死亡回声,延斯的死因毫无疑问与回声并无关联,那么这四个字是对全书思想境界的凝练概括?算了吧,北欧人不喜欢来这套,百思不得其解,也许是因为尼尔斯 坎特,这个少年时就无恶不作“少小离家老大回”的男人,为了几颗太妃糖就充满恶意激完全不会水的弟弟下海,被淹后也不肯施救。那时他还仅有10岁,当弟弟沉入深海时,他做的绝对与他的年龄不相称,冷静的消灭痕迹,还试图验证自己回到家后能不能成功的在母亲眼前挤出几滴眼泪表示“后面发生了什么他都不知道”。当少年第一次做出了这种事以后,后面的所有暴戾与惶恐交织的行为也就不在奇怪,枪杀德国士兵,逃跑时杀死了当地探长……近三十年的背井离乡,终于他决定要不顾一切的回家看母亲,这个让他坚信整个厄兰岛都是属于坎特家族的瘦小傲慢的老太太,为此,他再次杀死了一个人,一个同乡,然而,当他重新站在那片土地上时,却再没能回到母亲身旁。也许这就是一种回声,或许延斯与尼尔斯的相遇是意外,但作为母亲,这种失去唯一孩子的痛苦犹如回声一般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剧终目的揭露的一霎那,所有人的命运都被逆转,除了父亲。

  《死亡回声》读后感(九):回声久久不息

  看完<<死亡回声>>合上书后久久不能平静。书中每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一再现。尼尔斯坎特,延斯的母亲朱莉娅,延斯的姥爷耶尔洛夫,警察伦纳特,就连死去的人(尼尔斯的母亲)他们就像在你身边倾诉一样。让读者也加入其中无法自拔。本书的作者在人物刻画上可谓是经心设计,身体多病的外公。失去儿子的母亲,背负罪孽而一心想回家看母亲的尼尔斯,游走在爱与狠之间的警察。为了利益的不择手段的商人。都聆淋尽至的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对他们有狠有爱有同情。

  作者还巧妙的运用双线来推进故事的进程。一条现在时,和一条过去时。让事件变的真实可信。还有作者文笔沉稳但语言简练不托拉。书中章章有悬念让读者都无法合上书。不得不配服作者的驾驭故事的能力。

  最后书的结尾让人悲伤。但足以告慰死者了。但读者却被回声久久萦绕。

  《死亡回声》读后感(十):人性的回声

  一个叫延斯的六岁男孩和妈妈到外祖父家度假。整整一个夏天,他都被限制在这个石头墙围着的花园里。花园外的世界并不美妙,那些包裹在浓雾中的景物灰暗阴沉,朦胧不清。但延斯还是禁不住好奇心的诱惑翻过了围墙。在浓雾中,延斯怎么也找不到来时的路。在他惊慌失措的时候,一个叫尼尔斯的男人出现了……

  延斯的母亲因为孩子的失踪终日活在痛苦中,她借酒浇愁,她拒绝与父亲来往。直到有一天,延斯失踪时穿着的一只鞋子意外出现,朱莉娅觉得,该是搞清事件真相的时候了。

  《死亡回声》共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延斯的母亲和外祖父明察暗访探寻延斯的下落,另一条是杀人魔王尼尔斯从小到大的一生的经历。这两条主线经常巧妙的交错来写,使小说的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悬念十足。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翻译水平也不俗,使得本书画面感极强,读着读着,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了小说中的人和事,像看电影一样。

  在欣赏书中推理部分的精彩之余,书中对于人性、亲情的描写也让我非常动容。朱莉娅意外失去了爱子,她把一切都归咎于父母亲对儿子的疏于照顾。作为一位母亲,我非常能够理解朱莉娅心中无尽的痛苦与无法排遣的怨恨。当其他人都对不友善的朱莉娅有意疏远,心生反感时,朱莉娅的父亲,延斯的外祖父却一直没有放弃这个女儿。其实他对于当年的事的自责并不比女儿少,但出于一个父亲的本能,他勇敢的压制下了自己的痛苦,全心全意的把剩余的生命都放在了寻找延斯失踪真相上。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一个确实的结果,女儿的一生就都要在悔恨、纠结中渡过。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朱莉娅其实已经在慢慢的原谅父亲,接受父亲。最终,当朱莉娅终于知道了事实的真相,并且勇敢的接受了它,父亲哭了。那两行纵横的老泪中有几多懊悔,有几多欣慰,有几多释然,就让读者来自己体会吧。

  再来说说杀人魔尼尔斯,他杀人无数,但却独独钟爱自己的母亲。他外表像个大人,但内心似乎还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为了母亲多给了弟弟几块太妃糖,他就恶作剧的把不会游泳的弟弟骗到了大海深处的岩石上,又激弟弟跳下海,最终导致了弟弟被溺死的意外。我们平时常说的手足之情在尼尔斯身上根本找不到,在他身上只有根深蒂固的独占意识。其实在尼尔斯的心中也有善良的一面,只是这小小的善良早就被大大的独立欲、控制欲淹没了。尼尔斯的故事不止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他的父母,整个社会的悲哀。因为尼尔斯从生到死都没有人真正让他感受过什么是爱,什么是分享,什么是安全感。尼尔斯的一生都在和自己和世界较劲,他想得到的越多,结果失去的却越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