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窄门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窄门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08 20: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窄门读后感精选10篇

  《窄门》是一本由[法] 安德烈·纪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1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窄门》读后感(一):窄门

  《窄门》是朗西埃所声称的那种闭合的书,从小说开始叙述就等待着故事的结尾。正是在回忆中的停顿中,叙述者将女仆手中的光从遥远的过去迎回到现在。那稳定持久生命之光,穿透一切,将整个故事照亮。在这一单独展开的时间空间中,光均匀地分布着,似乎逆转了时光流逝,杰罗姆沉浸在对爱人永恒的回忆中,乃至死亡也不能使爱人真正地与他分离。

  从开头对《路加福音》的引用到宗教化的爱情故事,《窄门》看似处处都在对圣经进行拙劣的模仿,它的叙述总会让人怀疑,阿莉莎是否为杰罗姆带来了足够的拯救?杰罗姆真的跨过了窄门了吗?在小说的一开头,这位故事的讲述者满怀疲惫地向聆听者说:

  我在这里要讲的事,别人本来可以写成一本书,然而,这段经历使我心力交瘁,使我的品德耗损殆尽。我只能将往事简单单地写下来,它有时可能显得支离破碎,但我不打算虚构任何情节来弥补和撮合,我盼望这番叙述能带给我最后的乐趣,而矫揉造作只能破坏它。

  这部小说开头插入的这段独白提示了读者而杰罗姆当时的心态,杰罗姆这位叙述者准备将过去的故事重新写下来,他向聆听者担保自己不会增添任何虚构的成分。但真实,并不意味真相故事会按照第一人称的视角如实所述杰罗姆回忆起的东西,它的真实仅仅符合他自己的内心感知。这是一份真实的内心独白,但它的聆听者不在场。杰罗姆有意或无意省略了很多东西,他只字未提他之后的改变,故事停止在了那个朦胧的黄昏。记忆已经精疲力竭,讲述者也疲惫不堪,时间永远停在了那里,无法抵达小说开始的时刻,就像他看到阿丽莎日记时候,阿丽莎已经不在了。他在讲述一段没有人聆听的回忆,甚或,他的讲述是对阿丽莎记日记的模仿。这份独白不再属于他,将是留给一个始终没有到来的人的自我独白。

  《窄门》插入的日记部分展示了阿丽莎内心的真实细节。阿丽莎并不信任书写。阿丽莎从一开始记述日记只是觉得寂寞,随着她自我反思的深入,日记的书写变成了阿丽莎的自我解剖,变成了她完善自我的工具。她在日记里记录自己对妹妹幸福看法,记录自己对杰罗姆的感情。她为对杰罗姆的爱感到困惑,到后来这种爱是她的讲述对象甚至不是上帝,反而成为了杰罗姆。虽然她表面对杰罗姆冷淡,但在后来这种感情愈发炽热,她曾经为了摆脱她而记日记,而后来日记成为了她对他倾诉方式。在日记的最后部分,阿丽莎在杰罗姆和上帝之间徘徊,她为杰罗姆的爱感到剧烈痛苦,日记粉碎了小说前半部分塑造的阿丽莎庄严形象,在书写里,这是一个深爱杰罗姆的阿丽莎,这是一个不虔敬的阿丽莎。直到最后,她唯一希求地是孑然地死去,她是否得到了她所想要的,我们并不知道。她放弃了日记的所有权,把它留给了那个要来的人。

  在记述完阿丽莎的日记部分以后,叙述的时间跳跃了十年记录了一次会面,这个结尾别有用意。在十年以后,杰罗姆再次见到了朱莉埃特。这位妹妹相较于阿丽莎而言,她早早出嫁过上了世俗生活,阿丽莎曾经在日记里就质疑过朱莉埃特的幸福是否太过轻易。朱莉埃特和阿丽莎走向了两条路,朱莉埃特转向了生活,而阿丽莎则转向了精神。杰罗姆呢?杰罗姆说他愿意怀着绝望爱情那样持续下去,他领受了阿丽莎带给她的东西,阿丽莎进入了他的心里。过去还能改变吗?太难了。他意识到了自己将永远孤独,那窄门只有一个人能通过。尘世的幸福终究是与自己无关了。这个故事的开始就是一份独白,朝着那个不在的人说话。叙事抵达结尾的部分,这份自我剖白最深层的原因被揭示了出来。

  他和朱莉埃特静静坐在房间里,黄昏像潮水一样上涨,像时间覆盖了房间里的一切,物品们像是复活了,轻声叙述着往事。朱莉埃特在黄昏中变得模糊,他静静坐在那里看着朱莉埃特的轮廓,觉得她很美,仿佛死去的阿丽莎在他柔情目光里回到了这个房间。她向他伸出手,又收了回去。她无力拉住他,他们有了距离,尘世的爱将与他无缘。他会在未来日子里一次次讲起这个故事,一次次试图靠近阿丽莎,就像这本书开头所做的那样。除了怀着无望的爱等待,还能怎样呢?一切静默无声。

  这时,一位女佣端了灯进来:

  有了光。

  《窄门》读后感(二):生活每天吹它

  生活每天吹它

  假如让两个人分开的一切阻力都没有出现,甚至,一切的情况都朝着希望两个人在一起的方向努力,那么,最终,那两个人因何没有一起?

  纪德《窄门》中的热罗姆与阿莉莎终于没能在一起。

  阿莉莎最终死去,但死亡也不是他们不能在一起的缘由

  那一本薄薄的书读得我很累。累是因为思索

  那两个年轻人自幼小时候存在的互相倾慕,直到他们成年,亦未减退。在分离中,他们用书信抒写着心绪,纸上写满了思念,读着那些文字,也可以感受到他们情感的炽热。但只要相聚,就可以看到他们的笨拙,他们的手足无措。仿佛见面抽掉了他们的灵性,使他们的每次相见都狼狈不堪。

  最后,我记下了这一段话:

  不,我的朋友,来不及了。那一天,我们出于爱情而彼此期望对方得到比爱情更高的东西,从那时起,我们就来不及了。由于你,我的朋友我的梦想上升到那么高的地方,以致任何人间满足都会使它跌落下来。我常常想我们在一起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一旦我们的爱情不再是美满无缺时,我就再也忍受不了它……

  这是阿莉莎信中的一段。阿莉莎坚持与热罗姆分开的理由,我想读了这一段,我是懂的。

  十多年后,仍旧孑然一身的热罗姆来到阿莉莎妹妹的家。妹妹问他:“你认为一个人可以长久地在心中保持毫无希望的爱情?”他答道,是的。妹妹说:“而生活可以每天吹它,但吹不灭?……

  不知为何,我非常喜欢这句话,生活可以每天吹它,但吹不灭。

  这个故事于是就脱离开纪德,脱离开宗教或者别的什么,使我思考爱情的持久。

  我经常在地下通道里看到唱歌的人,他们大多年轻,弹吉它,面无表情,我总觉得声音拒绝的东西甚于热情的东西。我想,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清高。有时,我有些阴险地想,假如那些歌者的面前,没有那个吉它套,没有吉它套里别人扔下的或大或小的纸币,他们只是单纯地唱,那有多好。

  可是,生活每天吹它。歌不能用来吃,爱情也不能。

  每一段感情都会平淡下来,如同燃烧过的木头,是焦黑的颜色暖意仍有,但只是余烬。最终,会熄灭。

  到底有没有超拔于感情之上的东西,如同阿莉莎追求的那种会上升到高处的东西。人间的满足就会使它跌落,那么,它是圆满的又脆弱的。这种东西人间稀有,所以,纪德把它称为“窄门”——只有通过它,才能得到。而那门,窄得只容一个人通过,两个人即使同心,亦不能。于是,阿莉莎用自己的死,来成全热罗姆。让他自信地对妹妹说出,即使生活每天吹它,也吹不灭。

  我不过是个凡人,虽然也曾有过高升到某处的某种东西,但我的那种东西,不用每天吹,只吹一段时间,它就灭了。大多数的人,也是这样的吧。

  前天,去了蓝色港湾的单向街书店,那里有个活动,给贵州的一所中学捐书。要求在书页上写下对孩子说的话。我捐了书,一个字也没写。因为,我捐书,也无什么善念,只是因为书太多了,无处安放,捐给需要它们的人,总比卖废品强。有什么可写的呢?

  爱情也是如此,不管你曾赋予它什么含义,最终的落点,总是一样的。生活是实在的,实在与超拔,是矛盾的。

  我想,假如我遇到一个深爱的人,最理智做法,是让他走,终此一生,只远远地关注他,与他的相遇相知,只在想象里,在想象里无限圆满。但事实上,我若真遇到一个深爱的人,感情上,我无法放他走。于是,只好由生活每天来吹,直到吹得各自认不出最初的样子。

  《窄门》读后感(三):离开窄门

  《路加福音》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我说,若有宽门,定不入那窄门。

  《窄门》中,阿丽莎和热罗姆,彼此相依,通过对方向神靠近,他们像朝圣一样去走自己人生路程。可是,不行啊!主指出的道路是一条窄路——窄得容不下两人并行。

  阿莉莎深信唯有在上帝那里方能寻得至福,她在遗留给热罗姆的日记中说“不错,超过人世欢乐超越一切痛苦,我感觉到了这种无与伦比的欢乐。我达不到的崖顶,我知道有个名称:幸福••••••我也明白,如果不追求这种幸福,我便虚度此生••••••然而,主啊!您曾许诺给放弃红尘纯洁灵魂。“在一种迷狂的宗教情绪下,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做热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她深深的希望能和爱人绕过尘世,在上帝身边团聚。

  可是,我们看见了,阿丽莎走了,留下热罗姆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她走入的窄门不过是她给自己的心灵枷锁,她不相信爱情平凡,她恐惧婚姻生活,她所以为的寻找“窄门“的过程并不能给她以幸福。《窄门》和《背德者》《田园交响曲》是法国作家纪德追求幸福的三部曲,其实实质上是记录通向幸福之顶峰的痛苦过程的三部曲。《窄门》的痛苦更能让我们看清真实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窄门》读后感(四):注定了,不可走进,只能无缘的等

  【摘抄】 似乎除了爱情,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追求,我于爱情是执着的,我只关注阿丽莎,其余的我从不期待,也不想期待。 “凡是真正希望有真实且永久荣耀的人,就不会只顾着世俗的光荣;凡是心底里将世俗的光荣看重的人;就不会热爱天堂的荣耀。” 阿丽莎:“有你在身边,我很幸福,比想象中还要幸福得多……但是相信我:我们生来就不是为了追求幸福的。” “不是追求幸福,那么灵魂要追求什么呢?”我迫切地喊道。她低声说: “圣洁……”声音异常低沉,好似不是我听到的,而是我猜到的才对。 我一生的幸福就这样扑扑翅膀飞向天空,离我而去了。 “幸福倘若不能让人满足,那就不是真正的幸福。”—你曾这样告诉过我,还记得吗?我那个时候无法回答你—不,芥龙,幸福无法满足我们。芥龙,幸福也不应该就这样满足我们。现在事事顺心愉快幸福这不是我们真正的满足。记得去年秋天时,这种满足其实隐藏着酸甜苦辣? 但是,亲爱的朋友,圣洁并非是一种选择,它是一种义务(她将这两个字用笔画了三道线)。要是你果真是我所相信的那样一个人,这项义务也是无法避免的。 “你干嘛要这么费心地做这种事情?” “这事儿也得有人做啊。” “在外面那么多穷女人以此为生。难道你要省钱,所以要自己去做这么费心的事情吗?” 她马上跟我说明,她对这件事情非常感兴趣,其他的事情都比不上。很长一段时间她一直在做针织的工作,其他的事情可能她也不会做了。她边说边笑,她说话的声音如此的温柔细腻,叫我听得心碎。“我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她的表情好像在询问,“你怎么会这么难过呢?”—我内心的挣扎一直往上涌就要将自己吞没,话到了嘴边却无法说出来—它们硬生生地将我的喉咙堵住。 “说真的,阿丽莎,这些就是你现在读的书籍吗?” “是的,很奇怪吗?” “我还以为一个吃惯了营养品的人,当她再去吃一些索然无味的东西时会感到恶心的。” “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她说,“他们都是一些朴实的灵魂。他们与我对话时都是简单明了,把自己的想法全心全意地告诉我。我喜爱与他们打交道。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不会花言巧语的招数。所以对于我,我看这些书的时候自然就不会对他们顶礼膜拜了。” “这样说来,你只读这一类的书籍了?” “差不多。—是的,我已经这样好几个月时间了。不过我现在读书的时间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我跟你说实话吧,这阵子当我还想去重读你让我看的一位大师作品时,我发现自己变成了圣经里描述的那个人,用尽全力要把自己的身材拔高一点。” “信不信没什么关系!”她回答,“我愿意这是一种不确定,这样就没有什么交易存在了。爱上帝的灵魂沉迷于美德,这不是想要获得报偿,是天性就是如此高尚。” “这样就是巴斯卡这些贵族说的那种神秘的怀疑主义了。” “这可不是怀疑主义,是简森主义,”她笑着说,“不过这一套跟我关系可不大是吧?这些都是可怜的灵魂,(她朝向书架的方向)如果有人问他们是什么主义?简森派?清静派?或者其他的什么。他们肯定无言以对的,他们臣服于上帝的跟前,就像风吹的野草,没有罪念,也不存烦恼,更不会逞强。他们没有觉得自己有任何一点过人之处,了解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就算在上帝面前也不表露自己。” “阿丽莎!”我大声喊道,“你为什么不要你的翅膀了?” 她依旧平静温和,自如,和她比起来我的大声喊叫显得如此可笑和不合时宜。她一边摇头一边微笑着说:“我最近读巴斯卡收获到的是……” 她突然停顿了,于是我问:“是什么?” “那是基督的一句名言:‘如果想要救自己的生命,就一定会丧失生命。’这类的”她继续说,她笑得更欢乐,她在对面望着我,“说实话,我真的是不能理解。我与这些卑微的人交流了一段时间后,真是奇怪,那些崇高的理想和抱负都让我有些喘不过气了。” 我觉得十分慌乱,这个时候难道我就找不到一句话来回应她吗? “要是我今天一定要跟你一起来读这些说教的东西,比如那些默想录什么的话……” “但是,”她打断我, “我要是听见你在读这些书,我会非常难过的!我相信有一些更好的东西你可以去读的。”她语气很随意,压根没有考虑过我听到这些话的感受,这些话将我们两人生生地分开,让我心碎。我怒火中烧,还能说什么?我快哭了,我的眼泪或许能打动她,但我沉默着,用手撑着壁炉架,用手捂住额头和脸颊。她一直在平静地整理着花,根本无视于我,或者是假装没有理会我的痛苦…… 在我想象中应该是过得非常幸福的时光就这样慢慢流逝。我对这段时光有些茫然,我既没有想挽留这段时光,也不想去延长这样的日子,我感到每一天我都过得很辛苦。在我走的前两天,在一个空明的秋夜,我们来到石灰泥废坑前的长椅,天空没有云雾,从这里到地平线的物体都染上了一层天蓝。往事也慢慢地浮上心头—我压抑不了自己的痛楚,我告诉她我是多么的不幸,之前的那种幸福已经完全找不到了。 “但是,我能怎么办,我的朋友?”她回答, “你爱上的其实是一个幽灵。” “不,不可能是幽灵。” “就是一个想象中的人。” “不!我没有想象什么。她从前就是我的女朋友。我要把她找回来,阿丽莎!阿丽莎!我的爱人。你为什么会这样?” 她半天没有做声,慢慢地摘下一朵花儿,低着头。终于她说:“芥龙,你怎么不干脆说你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爱我了?” “不,不是这样!我确定!”我大声地喊起来,“我比以前更爱你!” “如果你现在还爱我,那为什么要找过去的那个我呢?”她说,牵强地笑笑,耸了耸肩。 “我不能让我的爱情成为过去。” 她塌倒在我的脚下,我尽力地抓住些什么…… “它和其他东西一样也终会过去。” “我的爱情只会与我同归于尽。” “总会慢慢冷却的。那个阿丽莎,你以为你爱着的那个,她只是你记忆中的那个人了,在将来的某一天,你想起来的时候,你才明白她只是你曾经爱过的人。” “你说的这话,听起来像是在我信中有一些东西可以把她替代,好像是我不爱了一样。你也是爱过我的,你不记得了吗,怎么能用这样的话来折磨我?” 她那苍白的嘴唇颤抖了,她喃喃,声音似乎都无法听清楚: “不,不,阿丽莎在这一点上从未改变过。” “那就没有什么改变了。”我抓住了她的手臂。 她继续说,语气更坚定了: “其实就是一句话,你怎么不说出来呢?” “什么话?” “我老了。” “乱说!” 哦!肯定的,我们都老去了!那种诗情画意的画面消失了,然而,就是一切又回归了平静和自然而已。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她当成我的偶像,想象得很崇高,用我的爱来不停地装扮她,现在我做的这些都白费了,剩下的只有疲倦,我的辛苦不是白费了吗?……一旦消除这些影响,阿丽莎就回到了她自己的水平上,相当的平凡,其实我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如果我们都在这个水平上我就不会再想念她了。都是我用自己的力量让她提升到那个高度,然后又苦苦去追逐她,这种行为让她站在美德之巅,真是荒唐!我们的爱情,如果不是那么高傲就好了;如果我们的爱情没有追寻的目标那这意义又何在呢?那不是忠贞而是冥顽不灵。对什么忠实呢?—幻想的对象。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承认我的确是错了? 我气愤在我的牺牲以外她找到了幸福,我气愤她竟然不需我的牺牲就能得到幸福。 我再次拿起那本沉重的《沉思录》,随手翻到致格安奈小姐书的这一节: “只要你自愿跟随一个人前行,你就不会感到他手中绳索的束缚,可是一旦开始抵抗和离开时,你就要感到痛苦了。” 【简评】 阿丽莎,不是不爱,是害怕不永恒。 杰罗姆,爱的太深沉,近乎狂热,所以无法将阿丽莎视作一个普通的人,而是一直仰望她。很常见吧,将爱人当做偶像,想象崇高,爱的其实是自己想象的人。

  《窄门》读后感(五):通向永生的路容不下两个人同行

  trive to enter through the narrow gate, for many, I say to you, will seek to enter and will not be able. --Luke 13:24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 ——路加福音13:24

  《窄门》就是从这样一段布道者的布道所展开的。“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阿丽莎与热罗姆,他们的爱情就是以这样的基调——以相互搀扶着走向窄门、力求纯洁与高尚的美德、用一生的路程向上帝靠近的基调开始的。“于是,在一切苦行之上,一切忧愁之上,我想象,我预感到另一种净化的、神秘的、纯洁的欢乐,我的心灵已经渴望的欢乐。我想象这种欢乐犹如一首既尖厉又温柔的提琴曲,犹如一团使阿丽莎和我的心灵陷入衰竭的烈焰,我们俩朝前走,身上穿的是《启示录》中的衣服。我们手拉手,朝着同一目标……”

  然而,读完了《窄门》之后,我却陷入了深深的痛苦。我不禁怀疑我自己。偏也巧了,最近正是我读经的感触最深刻的时候,也是我感到自己距离上帝越来越近、自己愈加坚定自己信仰的时刻,却读到了这本书,我一下子被打入了世俗的炼狱,我开始徘徊与怀疑,究竟怎样才能通向幸福?究竟怎样才是幸福?

  纪德一生都在探寻这个问题。他的三部曲——《背德者》、《窄门》与《田园交响曲》——正是他对幸福的三种思考,但这三部小说,都指出了通向幸福道路上必经的巨大的痛苦过程。《背德者》是用痛苦的纵欲得到幸福,《窄门》是用痛苦的禁欲得到幸福,《田园交响曲》则是用痛苦的禁欲来救赎痛苦的纵欲获得幸福。当然,我并未读过《背德者》与《田园交响曲》,有人也曾说,这两部小说中的主题还可以让人理解与同情,但《窄门》,这一部最纯洁、最清高的爱情,却无法令人接受。

  阿丽莎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她相信通过对德行的修炼可以促使她和热罗姆心灵相通,但在这条通向窄门的路上,两个人曾经肩并肩、相互搀扶,但终究距离上帝咫尺之时,她才发现,爱情成为了靠近天主最大的障碍。于是,她通过痛苦的禁欲,避而不见自己的爱人,牺牲自己,请求他离开,通过对宗教的无限迷恋达到真正的依照本性而追求真正的幸福,可最终的结果,却是幻灭——是生命的幻灭,也是爱情的幻灭。在这样的过程中,痛苦是如此巨大,让她无时无刻不在焦虑与不安。

  而热罗姆正相反。纪德虽然在为主人公撒谎、隐瞒,但可以读出,如果说阿丽莎是为了走进窄门而依赖于爱情的扶持的话,那么热罗姆就是为了爱情而提高自己的德行以接近上帝。最终,热罗姆的爱情的幻灭,是欲望的幻灭,他期望与阿丽莎不仅只是精神的相通,更需要实体的婚姻来得到幸福。

  这便是两种幸福的形式。欲望,与高尚。我想,最完美的幸福应该是双重的,是欲望的满足与美德的实现。

  但这些幸福,都要经过痛苦。有时,人们总说痛苦比幸福更深刻,其实不然。痛苦是简单的,幸福才是深刻的。幸福之所以显得肤浅,是因为有一些幸福是如此唾手可得,但真正深刻的幸福,是必须经过痛苦才能够得到的。这种追求幸福的路程,就是通向永生的路程。

  但那条道路太窄了,它容不下两个人并行。

  于是,阿丽莎牺牲了自己,为的是让爱人最终达到与上帝的接近,可就如同我上面说的,她得到的却是幻灭。

  当我合上了这本书时,久久不能平静。如果为了追求永恒的幸福与美德而去禁欲、去压抑爱情的生长,那么依照自己本性而活又有何意义呢,既然已经如此痛苦?可是我又在想,如果轻易放弃追求纯洁的欢乐,而去像朱丽埃特一样获得平凡的幸福,那么幸福得到之时,又真能有几分欢乐呢?会不会就像朱丽埃特最后一样,还是只能为了阿丽莎哭泣?欲望、世俗、纯洁与高尚,在寻找幸福的路上,这一切都是那么难以选择。而正因为我最近正沉迷于宗教,如今对自己的怀疑就更加深刻。我怀疑自己的本性是向善与美的,还是向世俗与欲望的;我怀疑自己所追求的那些,是乌托邦式的美德与理想,还是走向灭亡的被奴役的思想;我怀疑自己所爱的人、所迷恋的情感,是真正的爱情,还是欲望,或者是对精神的向往?

  而我在通向幸福的路上,究竟该如何抉择?选择宽路,还是窄路?通向宽门,还是窄门?我究竟有没有如此强大的内心,可以孤独地抛弃一切地追随上帝?我究竟是热爱欲望,还是热爱高尚?我究竟要经历多少痛苦,才能换回所渴望的幸福?

  抑或,终究我会发现,一切都是幻灭。

  《窄门》读后感(六):爱而不能

  窄门

  窄门一词源于圣经,“你们尽力从这窄门进来吧!”,本书以此句开头,想必是大有用意的。

  杰罗姆少年丧父,随着母亲住到了舅舅家,和表姐妹们一起长大,在长大的过程中,他爱上了他的表姐阿莉莎。阿莉莎是个貌美,品性高雅的女孩,虔诚地信仰着上帝,而杰罗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阿莉莎,才努力追求着美德。对于他来说,阿莉莎才是他全部的信仰。而阿莉莎深信杰罗姆本就应是这样的人,她愿意为了让他能够得到最终的幸福,宁愿牺牲自己的爱情。其实,我不是很懂这里的逻辑,在我看来,明明他们彼此都很相爱,就算之前因为茱莉叶的缘故,不能在一起。然而后来茱莉叶已经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幸福,她仍然觉得要和杰罗姆分开一段时间。

  她日记里,不断反复地诉说着自己深深地爱着他,渴望他能早日回到她身边,却又不断地把他推离自己身边。由于我对基督教了解并不深,所以很难理解这种感情,她希望他们二人能够幸福地在一起,却又希望杰罗姆能够得到最终的美德,然而,对于杰罗姆,阿莉莎才是他唯一的美德。阿莉莎既感到幸福却又为此发愁,她希望他能够如此深沉地爱着自己,由于虔诚的信仰,又对此感到不安。窄门很窄,想要两个人并行通过是行不通的,只能一个人走,阿莉莎如此想到,便决意牺牲自己的爱情去成全他的大道。

  这有点让我想到了仙三的剧情,徐长卿转世三世,紫萱追寻了他三世的转生,前两生有着各种厄运,误会,这一生好不容易在一起了,却为了长卿的得道,两人分别假装喝了忘情水,相忘于江湖。

  而回到窄门来说,到底是真有这个窄门,还是阿莉莎自己内心的一个心结。有一回说到,他们二人长久热情地通信,然而等到见面之时,既是尴尬无言,然而彼此又充满了渴望与思念。阿莉莎总是有着各样的顾虑,担心两人没有办法得到幸福,在他们两人还年少时,阿莉莎有一次做梦,梦到杰罗姆死了。他们要分离很久很久,分离一辈子,而且一辈子都要付出很大努力。她说,每人都一样,必须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团聚。她说的,在后来全部应验了。他们二人不断地分离相聚,每一次的相聚都花费了很大努力,却仍然再次分离。像是命运中某种不可阻抗的力量,分离着他们,只有死,死后,才能将生前分离的两个人拉近。也许是阿莉莎太爱他了,爱到不能承受任何失意,爱到没有多余的爱分给她虔诚信仰的上帝。她既惶恐不安,却又无法抑制爱意。就好像很多恋爱中的女生,缺乏安全感一样,爱得过于尽力,反而会患得患失。更何况对于她来说,杰罗姆更像是另一个自己。

  我后来看了百度百科,觉得自己的理解过于肤浅,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要结合她的背景,经历去探讨,阿莉莎的妈妈是个貌美放荡的女人,在她年少时与人在家中私会,而后私奔,这让她格外地看重清教徒意味上的圣洁,追求那种理想境界。在他们二人之间的是追求的不同,一个向往尘世的幸福,而一个向往天国的幸福。虽然他们都深爱着彼此,但彼此对美德的追求,也分别束缚着他们,阻碍着每一次的接近。由于对基督教实在理解不深,所以很难去体会,借佛教来看,可能是一种戒嗔痴的感觉吧。一种爱而不能,却又无法不爱的内心的苦楚。

  个人一点肤浅的理解。

  《窄门》读后感(七):一道无法并行的门

  这是两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之间的爱情故事。对于对圣经和基督教义没有触碰过的我很难去体会主人公们的那种圣洁的爱情。先说女主人公心态完全是一种救赎式的去面对生活,在上帝面前请求所有邪恶念头的原谅,为了上帝的那扇窄门一直在忍让与牺牲。我甚至无法看到她想要的幸福。她心中的圣洁不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指责;所以她一直坚守着理想中的完美爱情,没有勇气去让那想象中的美好爱情变成平庸的生活。对于男主角,我只能说是有主见但是不懂女人心的纯洁男孩,当他几次置气离开女主角家的时候,悲剧就已经开始,而他还无法理解女主角的来信拿去给表弟参谋,这足见他在爱情中的情商远远不够。爱是什么?这个故事里一直在反复强调爱情与幸福是什么,爱是克制与牺牲,只有牺牲才能得到永生。两个相爱的人一直在精神世界里互相依赖,也相互折磨。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不多。”

  《窄门》读后感(八):纪德的卡夫卡之门

  卡夫卡有个很牛逼的法律门前的说法,上学的时候根本不懂,觉得很莫名,但是后来看周房正行那个关于地铁猥亵案的片子,一下子打通任督二脉懂到一塌糊涂

  看完这本书已经过了好几个月,突然想到,窄门这一部,可以说纪德就是把卡夫卡的法律之门变成了一个人在“爱”的门前徘徊的故事

  一下子,这本书也就打通了任督二脉,懂得一塌糊涂了

  敬请怀着诚挚的、神圣的心态阅读卡夫卡的名作,然后在看完窄门之后,将此文中的法律替换为爱即可

  ===========

  法律门前

  (德国)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再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窄门》读后感(九):爱情并不是一种方式,而是一种本能

  手边的咖啡已经凉了。我合上A.纪德的那本《窄门》,又出去泡碗了面,打开电脑时,已经是午夜1点34分了。

  扣去零星无用的时间,看完这本薄薄的书,我约莫只用了3个小时的时间。然而阅读的时候却非常吃力——只因为福州闷热得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天气,A.纪德令人喘不过气来的行文,以及,热罗姆和阿莉莎之间,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爱情。

  从前我看书时,举凡涉及宗教题材的作品,都会隐隐心生敬畏和抗拒。我虽然也读《圣经》,但终归只是留恋《雅歌》和《诗箴》别致和优雅,却对教义一知半解。因而初读这本《窄门》时,我一度对阿莉莎的所作所为无法理解,只把它笼统地归结为,一种纯洁的崇高的伟大的,却也愚蠢的爱情。然而随着叙事的流转,我渐渐明白,最终左右阿莉莎的,并非完完全全出于一颗热烈的心,而是出于更为冷酷、死板、根深蒂固的宗教和信仰。

  试想如果扣除对主和天堂无止境的向往和追求,这对表姐弟的爱情该是多么纯净美好——之于他们,宗教一开始是最好的桥梁和媒介,是他们最浪漫的共同语言,是他们可以感知和分享的快乐。然而最后,这信仰却变成了他们之间隐形的藩篱:

  曾经她为母亲的不忠伏在他胸前哭泣,最后却归还他送给她的、表达爱意的紫水晶;曾经她透过他的信笺一窥外面的世界,最后她只留给他残缺的日记,使他得以一窥她的深情;曾经她迫切地想了解父亲对他的看法,最后她对他闪躲、回避、抗拒,甚至以死来成全他——她所臆想的——高尚的灵魂。她拒绝与他订婚,拒绝与他见面,拒绝与他互通书信。甚至急切地将她妹妹推给他,急切地要他娶妻生子,急切地希望能成为他的头胎女儿小阿莉莎的教母。只因为她认为,她在年龄与美德上,无法与他匹配,只因她认为:“主啊!您指出的道路是一条窄路——窄得容不下两人并行”(P132)。

  在我看来,这个美好虚空的,关于爱和美德和谐统一的幻想,始终只存在于阿莉莎心中。热罗姆始终是被动的:与她相见时,他竭尽所能满足她的疏离和苛责;与她分离时,他“靠着对阿莉莎的想念”生活(P49)。因而我向对他而言,所谓的宗教,是他们相互恋慕和交流的一种方式:“我知道你崇敬的对象,我也崇敬他,这样做仿佛正是为了和你相聚”。但阿莉莎所要的并非如此,她认为,他们彼此“要先求上帝的国和他的义”(P20)。

  然而,阿莉莎却不明白,爱情并不是一种方式——人们或许能因之获得心灵的共鸣、灵魂的洗涤和再生,却无法以此为渠道或者媒介,接近上帝,从而获得不灭的永生和快乐——这一切皆因,不同于她所信奉的禁欲和克制,爱情是一种本能,它是发自内心的纯粹,是人生而有之的激情,是对美好事物的反馈,是对天性的表露和自然而然的释放。(如果可以,我也希望能在“本能”下加上三条下划线,以此呼应阿莉莎所言:“圣洁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职责”中“职责”的三下划线)。她身陷这种本能之中,却在这本能之上,加装了一个太过宏伟、也太过具有欺骗性的框架——这个框架,是她笃信的主和宗教。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服自己,自然也是想借此来说服他,只有摒弃了个人的爱与欲望,才能获得永生的愉悦和平静,才能获得窄门之上的,更为极致的幸福。只是这幸福是否来得太过于虚幻了些?以至于她在对这种幸福的期待和实践中,逐渐丧失了青春与希望,她日渐苍白、衰老、瘦弱。她依然爱他,却在爱的顶峰凄楚地死去,至死也无法得偿所愿——如文章一开始所言,这太过虚幻的幸福,和太过炙热真实的爱情,已经使热罗姆的品德损耗殆尽。

  然而这一切是她的错么?不。阿莉莎只是太过于相信宗教,太过笃信主的权威,太过醉心于来世的幻梦。于是她压制内心深处的渴望,以教义抗争心中萌发的冲动和激情。她行善,阅读,将自我的禁锢美化为她爱他的方式。她那颗因为信仰而保守苛刻的心灵不曾知道,尘世的幸福也许不算高贵,但爱情本身,才是那超脱于窄门之外的永生。

  因为有些东西,是死亡——或者永生——也无法打败或超越的。他对她的感情那样深,哪怕“生活可以每天吹它”,但他仍然“可以在心里长久的保留毫无希望的爱情”(P146)。

  相比这一对彼此仰慕却终生无法相守的表姐弟,我还是更为喜欢那个更为真实的朱莉埃特。她美丽、活泼、开朗、有才气。她是那样沉默地爱着热罗姆,甚至不惜为姐姐和他牺牲自己的幸福。文章的最后她变成了像普朗蒂埃姨妈一样的妇人,阔绰、富有、热情,却已经是六个孩子的母亲。只是不知她在那件摆满姐姐遗物的房间,与热罗姆两相对谈、直至泪流满面时,是否因曾经倾其所有,而心生痛意。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本是为了讨论宗教与幸福,最终还是落入俗套,通篇都在写所谓的爱情。那又有什么办法呢?向往并热衷于爱情和美好,对于我来讲,大抵也是一种本能吧。

  .S.我想我还是不够懂A.纪德的,因为整篇内容与其主旨似乎有些出入,但是如文末所言,我的局限和狭隘,我在行文中自己也无法避免。单纯地希望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也给大家提供一个不那么正统的视角。以上内容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教。

  迟晚

  2011年6月26日星期日 3:42

  《窄门》读后感(十):极致的爱搭建的空中神庙

  家中的书架上有纪德的背德者,却一直没沉下心看。到了国外,想要坚持阅读的习惯,分两次看完了这本《窄门》。看到一半,确实觉得这个故事索然寡味,除了那浓烈的毫无真实感的爱情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无尽的书信往来,心里的纠结,见面的羞赧,求而不得的姑娘。于是,放下了这个故事,因为确实不是一个让人有兴趣一直看的故事。几天后,才重新拾起,一口气读完了。

  很庆幸并没有把它就这样放掉,其实当读到故事的后半段,开始理解这个故事,理解其中的感情。当两个人崇拜追求那样极致纯粹的爱情时,悲剧的结局已经注定了。容不下不完美,容不下一点点缺憾,他们的爱情是一座神庙,是用来跪拜,朝圣,五体投地致以最诚挚的信仰。而且,那神庙不存在于地面上,只是悬浮在空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感,时时让虔诚的信徒们感到惶恐,他们的神庙是否真的存在,是否没有坍塌,是否依旧结实。

  所以,当爱的两个人见面时,链接彼此的纽带是如此脆弱不真实,彼此只依靠精神的交流所维系的爱就像黎明的薄雾,远远的看是那样美丽壮观让人心醉,然后走近了,走进了,什么都没有,只是尴尬,只是一种美得破灭,产生自我怀疑,自我贬低,正因为靠的近了,这美才消失了,我的德行并不能与对方相称。

  有人说这样的爱情并不存在于现代社会,但我却可以很好地理解其中的感情。我曾经有段时间,也追求那样虚无缥缈的精神恋爱,固执觉得靠近了反而会毁灭感情。现在的网恋那些的,在网上谈情说爱的山盟海誓,一切都挺好,但见了面,却是无话可说,不知如何开口,靠近来瑕疵不完美开始暴露,毕竟,距离隔得远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和那个自己想象中的恋人谈恋爱。

  通往幸福的路不是窄门,窄的是我们的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窄门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