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批评的窄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批评的窄门》读后感10篇

2018-01-31 20: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批评的窄门》读后感10篇

  《批评的窄门》是一本由王达敏著作,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批评的窄门》读后感(一):最是书香能致远——王达敏先生新著《批评的窄门》

  《批评的窄门》——王达敏教授新著

  打开包装,一本古朴、现代、质感的32开本,装帧精美的图书《批评的窄门》跃入眼底,突然有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瞬间又回到了蓝天白云、清茶、校园读书香的纸时代。贴在脸庞,古朴典雅的封面有一股淡淡的墨香。文章既有理论的哲思,更有人文学者的情怀,“另一个‘古拉格群岛’”、“他恨他,他也想他”、“大别山不会忘记”、“梦中的洛神”“我们都是朗读者”“枪口下的人性”……恨不得把这些元气充沛、思飞文丰、文质兼美的文章一口气读个干干净净,但即使读完了,仍想一读再读,坐读卧读。富贵、家珍、许三观、仁德大叔、康巴阿公、‘叛徒’阿曼、汉娜、金陵十三钗等,一个个血肉丰满灵魂隐幽毕现的人物时时跳出来与我对话、争鸣,读其文,品其味,是一件多么有意思有意义事情!马克思·韦伯曾说:“惟有那发自内心学问的献身,才能学者提升到他所献身的志业的高贵尊严。”是的,这是一部凝聚着作者高贵品格与学术尊严的著作,此书使我得以把生命花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对此,这要感谢王达敏先生奉献的书中珍品。

  《批评的窄门》读后感(二):一本真切之作——读王达敏先生《批评的窄门》有感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深深地被书名吸引。“窄门”一词可追溯到《圣经》,意含越是永生的路越是难进。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幸福的,有文学信仰的人也是幸福的。茫茫众生,只要对文学有热爱,都可以拾起文学加以玩味,而文学的至境却难以企及。王达敏先生的这本书,便可以带领我们一起寻找文学“窄门”的去处。

  如果说《理论与批评一体化》、《余华论》、《稳态学》、《论文学是文学》让我们领略到作者渊博扎实的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那么《批评的窄门》则尽情地展现了闲适文人气质与文学旨趣。阅读每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充沛的情感,抑或忧伤、抑或惊喜、抑或坦率、抑或惋惜、抑或期望……在享受着文字阅读的畅快感之际,不禁感叹达敏先生深厚的文学修养

  翻开目录可以发现,书中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对于本哈德·施林克、余华、方方、杨少衡等作家单篇作品的解读,有对张贤亮、刘克、丁帆个人经历与著作的评价,也有为《顾盼集》、《许辉研究》作的序,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还有对独具个性的文人的趣味刻画。《仁德大师人间情怀》、《多公小记》、《现实的质疑者——沈敏特其人其作》刻画人物极为有趣,是我最喜欢的几篇文章。从现实生活出发,于中品味人生与文学的哲理悲天悯人的苦行僧——仁德大师,毕生都在用身体践行佛学事业自由不羁的大学教师——王多治,为人豪爽做学广博;自大尖锐的学者——沈敏特,直面质疑现实的勇气令人敬畏。

  生动自然语言,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达敏先生采用不同于以往的语言形式,使这些文字变成能腾飞起来的翅膀。序的文字最为特别,偶尔出现的古文,使文学意境兼具苍劲古朴之感。其中,达敏先生结合自身经历,表达了对文学与生活的感悟,对逝去父亲的深切怀念。最是真情流露能让人生感动温暖人心,点亮黑暗。“我以文字为生,这里记录的是我作为一个学人读书读人的感悟和思考,内中喊话着我的情感、经历和性格。”在文字中寻找依靠,这是读书人共有的精神港湾

  沏一杯清淡的茶,读一本真诚的书,解一时难解的惑,回味一生永恒的美。当达敏先生将自己的文字建筑成一座座港湾时,男男女女愿在此停泊、驻足、回望。我们能在这本书里汲取的精神食粮,又岂止是充足?人世很短,哲理却很长。有了一盏指引的明灯,四海漂泊的游子便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但愿达敏先生的这部著作,能在夜深人静时点燃你的文学梦,成为你的人生知己

  《批评的窄门》读后感(三):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王达敏先生的新书《批评的窄门》在腰封上写了这样一段话;“说到底,治学为文——以文字为生的人,与工人农民商人演员导演编辑管理一样,都是形形色色的‘手艺人’,活做得漂亮不漂亮,与一个人的能力和精神状态有关。‘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以文字为生,这里记录的是我作为一个学人读书读人的感悟和思考,内中涵化着我的情感,经历和性格。”这本随笔的内容,也大致被涵盖于这短短的一段话中。这本书不同于先生早期《第三价值》、《稳态学》这样艰涩的理论著作,也不是后来《新时期小说论》、《理论与批评一体化》、《余华论》、《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这样严谨的学术论文,而是一本蕴涵着作者的感悟和思考、情感、经历和性格的文学随笔。先生浸淫文字数十年,文字与文字背后的思想早已与人息息相通,于是先生感叹,“读书读人,最终读出的是自己”。

  这是一本由22篇随笔组成的书,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类:

  《我们都是朗读者》、《世界因为她的离去损失良多》、《枪口下的人性》、《另一个“古拉格群岛”》、《青楼女子生死绝唱》是先生阅读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以及电影《金陵十三钗》之后对于战争、人性的感慨

  《梦中的洛神》、《一个不该被遗忘的作家》、《中国故事西游记》、《“他恨他,他也想他”》、《从“半部好小说”到“一部好小说”》是先生对张贤亮、刘克、方方、杨显慧等几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一针见血、精彩纷呈评论

  《从小说结束的地方开始》、《关于<余华论>的通信》、《离间“乌托邦”》则可以看作先生写在《余华论》之后、抛开学者身份的几点真实感受

  《仁德大师的人间情怀》、《现实的质疑者》、《多公小记》、《从乡土小说出发的文学史家》、《高山流水自写心》、《非经典时代的经典》、《大别山不会忘记》写的是先生所熟悉的身边人和身边故事,尽管在自序中先生谦虚的说这几篇文章“有意把文思和韵味做足,结果只及此境界之半”,然而作为读者的我却私心认为这是先生这本书中最好的几篇文章,简洁而趣味横生,笔端流淌着的,是先生对生活、对文学、对朋友、对安大的诗意感受。

  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结果显而易见,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文学时,并不是知人论世,更不是用艰深复杂的理论来试图解释些什么,先生的这本书,带领读者克服理障,直指本心——我们谈论文学,更多的是谈论文学背后的人生。对于一部出版的随笔集来说,《批评的窄门》没有阳春白雪的语言风格,也没有动人心魄的见闻趣谈,显得如此格格不入。读这本书,需要的是温和心境,来潜入王达敏先生笔尖满载的睿智,也许在这个微博微信的时代,在尖酸的金句最容易流行的时代,这些东西也是少有的吧。

  《批评的窄门》读后感(四):一本“学中有文”、“文中有学”、“文中有‘道’”、“文中有情”的著作

  这是一本“学中有文”、“文中有学”、“文中有‘道’”、“文中有情”的著作。该著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有灵动优美的文笔;既有对Humanitarianism的论述,又满含作者的深情。《我们都是朗读者》长于学理分析;《仁德大师的人间情怀》、《高山流水自写心》文思韵味蕴藉;《读余华小说序跋》、《关于的通信》用Humanitarianism阐释了生命的意义;《漫谈电影》、《梦中的洛神——重读张贤亮》显示了对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同情理解”、“理解之同情”。该书既运用了“互文性”等西方理论,也使用了传统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批评方法思路开阔见解独到,给人以很多的启发,是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研究者、爱好者的必读书目。

  《批评的窄门》读后感(五):推荐阅读:王达敏教授《批评的窄门》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马太福音》

  窄门,一个充满的宗教气息的词,当它与批评联系起来,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几年前,小说家余华的那部充满争议的《兄弟》上问世时,封底也曾引用过经里的字句,但若联系作品内容看,总觉得不太服贴。至少,它离纪德的《窄门》绝不是三步二步的差距

  因此,很难说《兄弟》让余华通达了小说的窄门。达敏先生是研究余华的专家,对《兄弟》亦有腹诽之语。巧合的是,此番,与熟悉的研究对象一样,他用批评话语走向了文字的窄门。

  评论家的文学随笔,或如季羡林、金克木,学中有文;或如王元化、陈平原,文中有学。《批评的窄门》自谓,对这两种随笔,皆心向往之。让我们看看这样的表述:

  “平生无长技,只配亲近文字。文字有生命,在文字里呆久了,文字亦成为我的生命形式。我与文字朝夕相片,至今仍难及它的神韵。说到底,治学为文——以文字为生的人,与工人、农民、商人、演员、导演、编辑、管理员一样,都是形形色色的“手艺人”,活做得漂亮不漂亮,与一个人的能力和精神状态有关。春耕秋收,寒往暑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以文字为生,这里记录的是我作为一个学人读书读人的感悟和思考,内中涵化着我的情感、经历和性格。”

  好吧,必须承认,我们天然地亲近这样温厚的文字。它们低调、谦和,经过了岁月的陶洗,带着生命与情感的温度。达敏先生精通哲学与西方文论,如果读过他早年的代表性专著《理论与批评一体化》,你绝对会心生疑窦:这两本书,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么?《批评的窄门》总不离批评,但那些令人目眩的批评术语统统隐退了。每一篇文章都似老友谈心,知己话旧。以平等姿态启迪读者,教会你应当如何读书识人看世界

  《我们都是朗读者——读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世界因为她的离去而损失良多——读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枪口下的人性——第〈四十一〉与战争文学》、《另一个“古拉格群岛——读杨显惠〈夹边沟记事〉》——每一个话题都包含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梦中的洛神——重读张贤亮》、《一个不该被遗忘的作家——重读刘克》、《中国故事西游记——读方方〈刀锋上的蚂蚁〉》、《从小说结束的地方开始——读余华小说序跋》——每一位值得尊敬的作家都得到了批评的礼遇。

  《现实的质疑者——沈敏特其人其作》、《多公小记》《高山流水自写心——白兆麟〈顾盼集〉序》——窃以为,最见作者心性的文字都在这里。如果不是深爱安大,深爱文学,深爱安大的文学岁月,断不能有这些鬼斧神工般的篇章。

  敬畏文字,信仰文学。以深邃的洞察和悲悯的关照接通学人学术,倘不如此,怎会找到“批评的窄门”?

  一切的言说都变得多余。不如让我们沉默下来,安静些。一起进入批评家的文字世界。

  《批评的窄门》,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版。相关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7709861.html

  王达敏,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代表著作有《新时期小说论》、《理论与批评一体化》、《余华论》、《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

  《批评的窄门》读后感(六):一本真切之作——读王达敏先生《批评的窄门》有感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深深地被书名吸引。“窄门”一词可追溯到《圣经》,意含越是永生的路越是难进。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幸福的,有文学信仰的人也是幸福的。茫茫众生,只要对文学有热爱,都可以拾起文学加以玩味,而文学的至境却难以企及。王达敏先生的这本书,便可以带领我们一起寻找文学“窄门”的去处。

  如果说《理论与批评一体化》、《余华论》、《稳态学》、《论文学是文学》让我们领略到作者渊博扎实的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那么《批评的窄门》则尽情地展现了闲适的文人气质与文学旨趣。阅读每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充沛的情感,抑或忧伤、抑或惊喜、抑或坦率、抑或惋惜、抑或期望……在享受着文字阅读的畅快感之际,不禁感叹达敏先生深厚的文学修养。

  翻开目录可以发现,书中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对于本哈德·施林克、余华、方方、杨少衡等作家单篇作品的解读,有对张贤亮、刘克、丁帆个人经历与著作的评价,也有为《顾盼集》、《许辉研究》作的序,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还有对独具个性的文人的趣味刻画。《仁德大师的人间情怀》、《多公小记》、《现实的质疑者——沈敏特其人其作》刻画人物极为有趣,是我最喜欢的几篇文章。从现实生活出发,于中品味人生与文学的哲理。悲天悯人的苦行僧——仁德大师,毕生都在用身体践行佛学事业;自由不羁的大学教师——王多治,为人豪爽做学广博;自大尖锐的学者——沈敏特,直面质疑现实的勇气令人敬畏。

  生动自然的语言,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达敏先生采用不同于以往的语言形式,使这些文字变成能腾飞起来的翅膀。序的文字最为特别,偶尔出现的古文,使文学意境兼具苍劲古朴之感。其中,达敏先生结合自身经历,表达了对文学与生活的感悟,对逝去父亲的深切怀念。最是真情流露能让人生发感动,温暖人心,点亮黑暗。“我以文字为生,这里记录的是我作为一个学人读书读人的感悟和思考,内中喊话着我的情感、经历和性格。”在文字中寻找依靠,这是读书人共有的精神港湾。

  沏一杯清淡的茶,读一本真诚的书,解一时难解的惑,回味一生永恒的美。当达敏先生将自己的文字建筑成一座座港湾时,男男女女愿在此停泊、驻足、回望。我们能在这本书里汲取的精神食粮,又岂止是充足?人世很短,哲理却很长。有了一盏指引的明灯,四海漂泊的游子便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但愿达敏先生的这部著作,能在夜深人静时点燃你的文学梦,成为你的人生知己。

  《批评的窄门》读后感(七):一本真切之作——读王达敏先生《批评的窄门》有感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深深地被书名吸引。“窄门”一词可追溯到《圣经》,意含越是永生的路越是难进。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幸福的,有文学信仰的人也是幸福的。茫茫众生,只要对文学有热爱,都可以拾起文学加以玩味,而文学的至境却难以企及。王达敏先生的这本书,便可以带领我们一起寻找文学“窄门”的去处。

  如果说《理论与批评一体化》、《余华论》、《稳态学》、《论文学是文学》让我们领略到作者渊博扎实的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那么《批评的窄门》则尽情地展现了闲适的文人气质与文学旨趣。阅读每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充沛的情感,抑或忧伤、抑或惊喜、抑或坦率、抑或惋惜、抑或期望……在享受着文字阅读的畅快感之际,不禁感叹达敏先生深厚的文学修养。

  翻开目录可以发现,书中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对于本哈德·施林克、余华、方方、杨少衡等作家单篇作品的解读,有对张贤亮、刘克、丁帆个人经历与著作的评价,也有为《顾盼集》、《许辉研究》作的序,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还有对独具个性的文人的趣味刻画。《仁德大师的人间情怀》、《多公小记》、《现实的质疑者——沈敏特其人其作》刻画人物极为有趣,是我最喜欢的几篇文章。从现实生活出发,于中品味人生与文学的哲理。悲天悯人的苦行僧——仁德大师,毕生都在用身体践行佛学事业;自由不羁的大学教师——王多治,为人豪爽做学广博;自大尖锐的学者——沈敏特,直面质疑现实的勇气令人敬畏。

  生动自然的语言,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达敏先生采用不同于以往的语言形式,使这些文字变成能腾飞起来的翅膀。序的文字最为特别,偶尔出现的古文,使文学意境兼具苍劲古朴之感。其中,达敏先生结合自身经历,表达了对文学与生活的感悟,对逝去父亲的深切怀念。最是真情流露能让人生发感动,温暖人心,点亮黑暗。“我以文字为生,这里记录的是我作为一个学人读书读人的感悟和思考,内中喊话着我的情感、经历和性格。”在文字中寻找依靠,这是读书人共有的精神港湾。

  沏一杯清淡的茶,读一本真诚的书,解一时难解的惑,回味一生永恒的美。当达敏先生将自己的文字建筑成一座座港湾时,男男女女愿在此停泊、驻足、回望。我们能在这本书里汲取的精神食粮,又岂止是充足?人世很短,哲理却很长。有了一盏指引的明灯,四海漂泊的游子便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但愿达敏先生的这部著作,能在夜深人静时点燃你的文学梦,成为你的人生知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