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奔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奔月》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8 20: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奔月》的读后感10篇

  《奔月》是一本由鲁敏著作,平装出版的2017-10-1图书,本书定价:366,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奔月》读后感(一):女人来自月球

  小六是一个普通公司职员,在一次翻车事故中侥幸生还。哦不,她没有返还,而是把装有自己人物品的绿挎包扔向了一具黑水河里身份不明的“尸体”,另择了一个“吴梅”女士的包慌不择路地奔向了另一段未知人生。以上大概是本书偶数章节的内容。这个小六落荒而逃的庇护所乌鹊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带有鲁敏印记的“温柔敦厚”之乡(相较于小六丈夫所处的南京——一个实在界与乌有之乡的遥相呼应吗?)。不知道小六存款几何,因为换一个身份却完全没有确凿的原因已经使这本书带有很浓的存在主义意味。在这里你看不到“正常”的行为逻辑和许多人看到“都市题材触景生情八卦曲折,而是充斥了大量意识流的思辨。这种写法固然让人容易进入角色,但每个个体都如同存在主义大师的写法不知对读者诸君是何种阅读体验了……

  乌鹊的人是最“行为离奇”的,至少我读来的感觉是:太过伤情了,人们似乎都带着隐秘痛苦画地为牢。加上鲁敏的文字,熟悉的人应该能感觉到流畅极了,一泻千里,声嘶力竭,有宛转悲鸣之效,所以读来有时候有些恍惚等待永无归期的国外儿子的老夫妇,白白向小六献殷勤的林子,怀了私生子执意要生下的聚香……大概“我执”的概念都不知所起地深深扎根于此地的芸芸众生……但不如说更像是面对一个个无法说服、执着如许的夏日女朋友,让读者如我爱恨交加。

  我想起鲁敏曾说自己写作的缘起是一天看到楼下行人如织的街道感慨于普通人的生命涌动。其实我大多数时候觉得陌生人温暖遥远,但终究并不可介入。这次她写得很动情,但我想普通人的行为逻辑不必被作者过度的同情所掩盖和简化(对父亲缺席情结的热衷让我想起了她的《镜中姐妹》)。

  好了再说说奇数章节,小六丈夫先是跑关系保留妻子“失踪”的权益,拒不承认她已经死亡。然后狗血发现妻子有婚外情,并和她的情夫结为知交,共同回忆、守护他们共同的女人(唯一的话题)——小六。小六的母亲也是同谋,坚信小六只是逃离,并未亡故。这个设置同样离奇,本来可以处理得有些喜剧色彩,但由于“失去”的主题笼罩其上,我读来只觉伤感。吊诡的是,鲁敏尽管奉劝人们“唯有失去,是通往自由之途”,但暗地里却擅长放大失去的各种情状(舒姨夫妇、小六母亲),不惜令书中人物显得脆弱又无限诗意乃至神经质,比如情夫张灯竟然爱上了网络中虚拟的小六……

  由于鲁敏本人可能比较虚无,小六成了读者尚可寻求代入的最合适的双眼。“小六突然意识到自己这冷冷然的无情之态,对那边的世界,对抛下的亲人友爱以及一己之在,她竟毫不伤感,亦无愧疚,好像全身都上了最高级的麻药,明明知道这一刀下去,必会皮肉破绽、鲜血溅流,却无一丝痛感。”“她真不甘哪,为什么竟会对一个不相干的人、一个老警官说出这些?她一直留着的,她多么渴望向一个至爱的血肉相连之人说出来呀——只是时至今日,她难道还相信等待着,世界上果真有这样的一个人吗?”既然有未满足的渴求,毕竟是不够虚无的。书中有个小闲笔,小六竟然一瞬间爱上了一个在一棵树下抽了一夜烟的陌生男子,爱上了他的颓然与失态。我觉得很有趣,难道这位思维高级的女士的共鸣也挺容易唤起的么?哈哈。

  小六最后回到南京,却撞见丈夫和新人求婚,实在是又撒一波狗血。鲁敏催促“小六快跑”,不免让我想起《兔子快跑》(厄普代克)。为何小六不像哈利先生那么混账?因为她不够清醒洒脱,还很脆弱,很纠结,自我意识却没有少一丝半毫。电影《纽约提喻法》里凯顿的女友说,我要找一个不把性爱当作一桩如此苦涩的难事的男子。小六对和林子的性爱也不缺少迷惘啊,所以终究不会跻身于享乐主义吧。

  《奔月》读后感(二):奔月|你会找我吗?会一直找吗?

  “我要从这个世界消失,我要我是我自己……” 这恰恰是最近一段时间想法 和小六挺像的,我也喜欢伪装,虽然并不擅长,并未准备消失,钟情的是消失的目的: “我要我是我自己。” 这太难了,难到小六最终也未曾做到。在现在的社会里很容易就失去自我,屈服于他者。

  看书之前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自己就斗胆做了一个假设: 如果有一天,我消失不见…… 这事情听起来并不像毛不易《如果有一天我变有钱》听起来那么让人欣喜 然而还是有些激动,毕竟很刺激。 我消失的第一天,也许会有人察觉,也许不会 我消失的第二天,也许会有人察觉,也许不会 我消失的第三天,也许会有人察觉,也许不会 …… 并不具备可以一眼被人发现的自信

  然后是发现消失的第一天, 也许是轩然大波: uc头条:某高校女生离奇失踪,这是人性缺失还是…… 也许消息压制封锁 迎面而来的是亲人的哭泣和守候 朋友惋惜和震惊 成为某些人的谈资 收获某些人的同情…… 第一个月,大家互相安慰 第二个月,部分人互相安慰 …… 半年后,剩下父母想念 一年后,两年后, 父母学会习惯而处之淡然 就像,我从未来过,更别说离开 时间一定是最治愈的药 也是最毒的杀手

  想起来《苏州河》里那段对白: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找我吗?

  -会啊。

  -会一直找吗?

  -会啊。

  -会找到死吗?

  -会啊。

  -你撒谎。 ……扯远了,这只是一个假想 但是在《奔月》这本书里实现了 小六在一次偶然的大巴失事中“主动消失”,成为一个“下落不明人士,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就已经等于死亡。丈夫不相信妻子的离开,将妻子小六所有的身份保存下来,不愿申请死亡证明,他总要觉得,妻子还在,即使全世界都劝他放弃吧,要认清现实。他也决定要与全世界对抗,找出小六,然而在这中间,牵扯出了妻子的情人“黑师傅”、妻子的“闺蜜”绿荫,丈母娘对于家族性失踪病的叙述……一个他似乎从来不认识的妻子也浮现眼前。 然而小六在偶然事件中终于完成自己多年的夙愿,可以痛痛快快玩一把消失,在大巴失事附近的乌鹊镇安身下来,又相继认识了林子、舒姨、籍工等人,似乎,开始了自己的逃离,好像可以做一把自己…… 一章与一章之间,一边是寻找的丈夫,一边是逃离的妻子,两边状况相互呼应,似乎完成了一次次的对答,两条线索交织,甚是巧妙荒诞温情、逃离、现代人心理困境……我觉得鲁敏老师在这部小说中其实向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值得作为现代都市人的我们对自己内心来一场大的拷问,即使很多时候,是失望。 1、逃离——从一个困境到另一个困境 小六的遭遇其实是很讽刺的。她本来想要逃离,她本来来到乌鹊这蝼蚁国就是想对过去那种生活告别,过去过得是哪种生活呢,是与对手竞争上位拥挤繁忙的快节奏都市生活,或者说,其实她甚至并没有这种告别的概念,她甚至只是突然间下了个决定,就是要消失,要籍籍无名,她甚至连身份证都没有带,就那样以三无人员的身份来到乌鹊,成为一个黑租户,做着一份不需要身份证的广场卡通人物,躲在面具后面,窥视着来来往往,而别人不知道这面具后的三无,这一切,已足够她满足和兴奋。可是最终,她却因为一系列偶然事件,被裹挟着从头套后走到柜台前,直至做到所谓的吴梅吴助理,再一次重复了她之前的应酬与竞争的生活,当林子终于给她搞了一个可以“证明”她身份的身份证的时候,她也是时候离开了——又一次逃离,或者说是归属到原来的生活。 想逃,却无处可逃,这是现代人生存的困境之一。 你跳槽,你换城市,到头来,你发现,都不过是重复罢了 就像你去乌镇、去凤凰、去丽江,最后买到的特产和纪念品居然都是一个样。 2、熟悉的陌生人 枕边夫妻几年,到头来竟不识。 你认识我吗?认识。 你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知道。 你知道我喜欢吃什么菜吗?醉……泥螺? 除此之外呢? 除此之外好像也不知道了。 丈夫见惯的妻子在家的慵懒模样,竟不知在外是如何光彩照人和讨人喜欢 讲好的我平步青云养你,你不必太有事业心,没想到也是如此有野心么? 只觉得妻子安分守己,不知道外面还有情人? 看起来平平淡淡,居然搜索词条如此猎奇? …… 还有,果真,喜欢吃醉泥螺么…… 你看,你果真是不识。 纵使夫妻都如此,更不用提现代社交模式了。 你以为,看了他的几条朋友圈点了几个赞你就了解他了? 以为社交网络已经知道这么多了,你就熟识了? ……现在反过来了, 你知道他姓甚名谁,家住何方,几亩地几口人做没做过奸犯没犯过科? 你看,你还是不识。 退一万步讲,你真的与他朝夕相处,无话不谈,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了解自己,是不是习惯性自我隐瞒?他连自己都瞒天过海,你又算什么? 这是一个包装的社会,其实每个人都有人设。 3、荒诞不经而永不成全 生活如果总是好过那就不叫生活了,你放心,生活就是永不成全。 在小六最不想揭穿自己的身份,想就以三无的身份在乌鹊呆下去的时候林子一个劲儿地探求“你的名字”——知道了你的名字,我才好真的和你恋爱; 然而当小六想要揭穿自己的身份坦荡荡的时候,林子怂了,老警官劝阻了。 当初逼我说的是你,现在不让我说的也是你,所以到底要我怎么样嘛 贺西南(小六老公)当初一心想延缓小六“下落不明”身份,却遭到一众不解,人们劝他放下,接受现实,不要这样痴情,他执意与全世界“为敌”,孤零零地寻找小六的下落; 然而当他终于放下,或者说找到“真爱”,需要开具小六的死亡证明时,又一次遭遇不解,人们说他绝情,可恶的负心汉,他又一次站到全世界的对立面…… 说我痴情的是你,说我绝情的也是你,到底如何才能得到你们的成全? 然而更走不出的是贺西南与绿荫之间的矛盾的关系。绿荫找上贺西南,是因为贺西南是一个痴情寻找小六的好男人,于是她愿意照顾他。她不能和她在一起,因为这样是对“下落不明”小六的背叛,于法律,也不允许;而当贺西南开具死亡证明,解除与小六的婚姻关系时,于法律上合理了,可这样贺西南就变成了一个放弃寻找小六的丈夫,他的痴情不在,甚至变成了背叛,这就不是绿荫爱的那个贺西南了。这样的悖论一直绕,两个人就在其中斡旋。 贺西南一直寻找小六时,小六没有回来,贺西南终于放下小六办了死亡证明,向绿荫求婚的时候,小六回来了,于是两边都没有了小六的位置…… 听起来似乎荒诞,时机、巧合…… 看似平淡而没有心机的生活下面永远都潜藏着危机和不肯成全 4、扮演——我只是一个演员 这个故事里的演员还是很多的。 小六的母亲在扮演,演一个嫁给了一个有家族性遗传失踪病的男人的女人,演一个拥有一个家族性遗传失踪病女儿的母亲。 舒姨和籍工在扮演,演一对生活很好,不需要儿子操心的夫妇。 舒姨和籍工的儿子在扮演,演一个在密苏里的高材生。 黑师傅在扮演,扮演一个爱上了小六的痴情人 …… 然而真相是什么呢 小六的母亲,只不过是一个被男人抛弃、又失去了女儿的单身母亲 舒姨和籍工,只不过是一个对儿子充满思念病态孱弱的老夫妇 舒姨和籍工的儿子小哥,只不过是一个少年天才老大失败,在外不敢归家的少年(插一句,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这几个字真他妈美好啊!!!!) 黑师傅,说到最后,我很怀疑他是否真的爱上了小六,是的,连他自己都怀疑,这种通过技术手段了解了一个人全部暴露在网上的信息之后产生的迷恋,对一个已经消失的人,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依赖信仰罢了,这个早已不顾爱情只有性的男人,只不过将小六作为为数不多的爱情的心思交给了他塑造出来的小六保管。但他怕小六回来,真的小六回来,又怎么会和那个QQ里的小六一样呢?真的小六回来,只是打破了这份信仰罢了。 每个人都给自己设置了一个虚假的空壳,自己在自己设定的角色里怡然自得 换句话说,这又何尝不是精神胜利法的另一种演绎? 现代社会将每个人倾轧,物质世界饱和的同时是精神上的极度空虚,每个人都有问题,跳脱却是跳脱不出的,你解开了一个疙瘩,它又在另一个不知名地方打结,看起来好像只有服从,一双不知名的手似乎总是在头顶上把控,我们跳梁小丑般,尽力表演人类思考上帝就发笑…… 人固然是渺小的,这无可辩驳,无论是与时间还是和宇宙对抗,都不足称道…… 可越是看清这些问题,越是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吧,既然人人都是如此,又有什么好沮丧的呢,对生活宽容一点就好了 回到开头, “我要从这个世界消失,我要我是我自己” 难吗? 很难。 那就算了。 可是很爽诶! 顾城有篇文章

  《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人的生命里有一种能量,它使你不得安宁。说它是欲望也行,幻想也行,妄想也行,总之它不可能停下来,它需要一个表达形式。这个形式可能是个革命,也可能是个爱情;可能是搬一块石头,也可能是写一首诗。只要这个形式和生命里的这个能量吻合了,就有了一个完美的过程。” “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和你的憧憬无关,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憧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 “自由并不是你不知道干什么好,也不是你干什么都可以不坐牢;自由是你清楚无疑你要干什么,不装蒜,不矫揉造作,无论什么功利结果,会不会坐牢或者送死,都不在话下了。对于惶惑不知道干什么的人来说,自由是不存在的;对于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人来说,自由是不可及的。” “一个人,生活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个艺术家,也可以锯木头,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有一点是重要的,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变成一个鬼,他不能说鬼话、说谎言,他不能在醒来的时候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或许我们这一生,都在追逐于做自己和摆脱他者,逃离,可是文明社会越发达越不现实,完全摆脱他者就会陷入疯癫,生存的困境从根本上是摆不开的,然而一切都是相对的,在你可能的境况下,还是要追逐自我,不是吗?小六虽然最终一无所获,可她实际上还是过了一段“逃离”的日子,到底也算完成了多年的夙愿。

  逃离不是目的,做自己才是。

  你呢,纵使有一天你消失不见,在另一个世界,你想怎样的活着?

  《奔月》读后感(三):失踪是人类的绝症

  “所有疾病的根源,并非疾病本身,而是生活。”----摘自《奔月》

  这是一本名字和内容既相去甚远,又巧妙呼应的书。奔月绝不是一个生活化的词,但《奔月》讲的点点滴滴却都是最平凡的生活。奔月好像带着点虚无缥缈的仙气,《奔月》却犹如在带着俗世生活气息的泥沼中跋涉。作为一个尚未成家立业,还没反复有体味人生中一切平白如水寡然无味的读者,妄谈“生活”二字似乎有点托大了。但尽管内心似懂非懂,作者鲁敏的这句话还是让人毛孔一凉,仿佛就生活刚在我面前展现的一点边角余料,做出了一个预言。 

  这个关于失踪的故事,起源于一场事故和一个悬念。小六遭遇车祸,丈夫贺西南不肯相信小六的死亡,执意踏上路途寻找“失踪”的小六。侥幸从车祸中生还的小六则坐实了丈夫的执念,选择了就此出走,消失在原有的生活中。一个看似惊心动魄的开头,在随后的抽丝剥茧中露出了底层生活中最烟火气的真相。以丈夫贺西南、妻子小六和小六的情人张灯三人为主要视角,故事的多条剧情线同时展开进行,虽然繁多却并不显得纷乱。情节和人物看似各自独立,却又在某些情感和逻辑上相互呼应,写实而具象,正如一面镜子,观照着最普通的生活里最普通的人。

  我曾经在书的开头以为这是个离我遥远的故事,婚姻和家庭的波澜,事业和工作的厮杀,还有生活每一个琐碎的细节带来的碾压,人物透出浓重的倦怠和无力感。这是中年生活,想到这里我还长长地舒出一口气,带着看客们惯有的冷眼和不入戏。但随着小六过往生活和心理的展开,我渐渐察觉到,这是写给每一个人的故事,给每一个即将和已经在个中沉浮的你我。小说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投影着我们的父亲母亲,妻子丈夫,朋友同事。在绝望中幻想出希望,自欺欺人偏执等待的小六母亲,对妻子一无所知却力图维系家庭平衡假象的丈夫贺西南,流连花丛最终却只愿意和假想中的小六谈恋爱的情敌张灯,为了500万未婚先孕的聚香......还有企图在逃离中寻求自由和自我的小六本人。这众多的人像影影憧憧构成了一副现世图,图中的每个人身都有我的影子,我的身上有每个人的影子。我们和故事的不同,只是没有付诸实践的失踪,没有恰到好处的事故,也没有脱离秩序的勇气。

  小六有些微的与众不同。因为父亲自她幼时失踪,母亲固执地认为失踪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近乎精神变态的执念给她带来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成年后的她对世界有一种“冷冷然的无情之态”,无论是对丈夫、母亲,抑或情人。觉得生活中一切既可匹配成套,也可随意替换。她对待自主选择失踪的态度,比起逃离更像是追求,几乎没有犹豫,也没有情感压力。

  但小六又和大众没有什么不同。她看到生活中的困苦,对于日复一日的庸常难以忍受。一边迷恋生活中一切吸引普通人的纸醉金迷,一边又迫切地审视自我怀疑自我,妄图摆脱世俗中的意义和正当性。她像许多沉浸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虽然满足于平常,但仍然幻想自由。所以她才会告诉尚不谙世事的聚香,“没有黑暗、性与秘密的一辈子仅仅是半辈子”。她也乐于遵从于此,她有一个秘密情人,没有名字,不问来处。她割断缠绕在身上的线,为消失而消失。

  生活塑造了小六,也塑造了你我。唯一的区别,是生活曾经在小六身上留下的蛛丝马迹,允许乃至迫使她能够践行逃离放飞自我。而其他人,你和我,还在内心的拉锯中挣扎,对一切妥协和糊涂,最终将逃离的念头和自己一起困于牢笼。

  “......但他们装着对此一无所知,只管笑呵呵地让自己浸泡在这童话般的嬉闹中。” ——《奔月》

  可是,逃离了原地的小六并没能走到别处,或者说,她在别处对自由的探寻和自我的重构都失败了。处于社会生活中的小六无论走到哪里,不过是花时间从头构建起和原有生活本质类同的场景,有新的外壳,旧的内里。当她想要回归自己的原点时,却发现回不去了,没有故人等待,也没有往事回顾。离开的时候她走得无牵无挂,归来时也依旧孓然一身。这究竟是她所追求的自由,还是逃离的代价?

  叔本华说,“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 只要人们尚沉迷于对自由和自我的探寻,不满足于生活所得,那失踪就将是人类不可避免的绝症。但,假如生活的本来面目,即是淹没在这些无趣、有序、纷扰的现实中,那弥漫着仙气高高悬空的月亮,究竟是一个可以抵达的目的地,还是奔跑的驴子面前那一根永远也吃不到嘴的胡萝卜?

  《奔月》读后感(四):月之虚妄,心之所望

  活着,我们究竟是什么,究竟在追求什么?这一系列充满哲学思考的拷问,可以在个人的生命长河中次第呈现,就像鲁敏的《奔月》故事中“小六”的戏剧化经历一样。

  鲁敏的《奔月》是一个有些费解的故事,正因为充满哲学思考和矛盾,可能只有当我们身处其间有所动摇和纠结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小六”的心情吧。

  看完小六的这一段失踪的经历,我在想故事为何取名为《奔月》,这个奔月又和神话嫦娥有何关系呢?小六看似自主选择,实则是环境所造就的失踪,这和嫦娥看似被迫实则早有此心的吃灵药之举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小六后来厌倦虚假之后的回归,和广寒宫的嫦娥对望后羿是否也有一样的心境呢。

  一场有些惨烈的车祸过后,女人公“小六”坚定了出走的决心,她丢掉了一切的身外物质,一切的身份证明,还有一切的社会交际关系 ,包含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母亲,和自己有婚姻习惯的丈夫。套用封面的一句话,“小六”抛弃这些已厌倦的身份和关系,只想证明“我是我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呢,如果是一个生活真正投入和幸福的女人,不应该会突然有这种想法,事实上这是积蓄已久的爆发,从小六的生活过往可知一二。

  小六从小生活在母亲对于失踪症的臆想和矛盾中,她一面要应对和失踪症的害怕和无休止的偏方治疗,一方面缺乏目前直接和真实的爱的回应。这样孤独又害怕的童年,造成了成年后小六对婚姻关系的无力,造成了小六对男女关系的混乱。

  反观小六出走之后,周围的世界又有何反应呢?母亲坚持了自己对失踪症的判断,并且有自己对抗女儿出走的安慰方式,少时母亲在女儿这找到失踪症的认可,这一次她在张灯这找到失踪症的认可,一旦得到认可,便让失踪症变得理所当然,她已经不需要小六的回归,反而更加将自己的臆想更加深入。她似乎已经不需要小六的回归,这会让她不知所措。

  与小六保持长期婚姻习惯的贺西南,虽然彼此谈不上爱,但这是一种不可打破的婚姻家庭的需要,小六显然打破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所以他想要知道一个答案。直到绿茵踏进这个家,在另一个女人的关照下,贺西南明白自己找寻小六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习惯,而自己最终是要找一个女人占据这家庭主妇的位置,要命的是她比小六做得更好。在旧有的婚姻中,似乎也没有了她的位置。

  虚妄的小六还有一个长期的秘密情人,他们不谈爱只有男女交合之情,荒谬的是他竟因小六的隐私虚构一个幻想中的小六,并且将其视为自己唯一的真爱,可惜那个终归不是真实小六,他也不需要一个真实的小六。看起来,就连这个链接原来世界的入口,也关闭了。

  小六在失踪之后,又去往了哪里,经历了些什么呢?她丢掉了旧有的身份,却被迫不及待的众人换上新的身份,她成为一个众人眼中意外幸运的吴梅。因特立独行获得了林子的喜欢,因毫无在意反而被赏赐更大的职位。在这趟无所谓成功的失踪之旅中,她再一次重新体验了一把混迹在人世的感觉,这一次她忽然就明白了小时候的自己,情感上割裂的伤口开始有了愈合的迹象,是不是这样才想到回去试试呢?

  她用出走的方式来寻找和重建自己,但结果似乎是徒劳的,直到她折腾了一圈回到出发的原点,小六真的搞明白了来去的意义吗?就如那个老猫说的那样,有很多人在被迫回归或主动回归之后,却选择了自杀或再度出走,因为生活网络已经没有了当初的位置,也不在需要你的回归。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沮丧和无辜的事情呢。

  或许我们在某个时刻也有这种疲惫和追问吧,这是注定的,也是无所避免的阴影所在。或许我们也有一刻想要像小六这样,谁又没有过《奔月》的念头呢?

  《奔月》读后感(五):真实与深刻

  近期,追了一段号称网络神剧的《白夜追凶》;严顺开老先生驾鹤西游,又重温了一遍《阿Q正传》;再加上鲁敏的新作《追月》,今天就把这三者,揉一块说说。

  写悬疑小说或是拍悬疑电影,为何最后都成不了大家?(别和我说,东野圭吾和希区柯克呀,他们就是大众流传度高,各自的主流圈,都是不认他们的)因为悬疑类的东西,最后必然以失败收场。写悬疑,就像编瞎话,前面的瞎话得编的好,才能勾着人往下看,一个瞎话,要靠百个瞎话来圆,前面的瞎话编的太好了,后面自己就圆不上来,只能靠胡想瞎编来圆,最后只能是失败收场。

  小时候,看不懂《阿Q正传》,大了再看,鲁迅先生写得真好。好在呢?每个人物、每个情节,都不是胡想来的,都不是自己编出来的,用句下棋的话来说,每步都有根。由于真实,每个人物都立得住;由于真实,每个情节都合逻辑。

  深刻其实就藏在真实中,能不能从真实中发现深刻,把深刻用真实表现出来,就看作者的能力,有了,就是高手;没有,就得继续修炼。

  读罢鲁敏的新作《奔月》,我觉得鲁敏还得练。

  几年前,偶读鲁敏的《六人晚餐》,挺是惊艳。文笔不错,角度立意都新颖,(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城、工厂大院内,两对中年丧偶男女,各带一对儿女,六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但又觉得真实可靠。这事确实存在,大家能有共鸣;但这事很少,以前还真没人写过,新鲜;这种关系很特殊,特殊才能在日常的菜米油盐之外,写成特殊的味;作者文笔再一好,这味就能从特殊变成独特了。做到独特了,就差不多成了,我们到各地旅游吃小吃、吃特殊,就不是吃个人家的独特嘛。

  我觉得鲁敏的《六人晚餐》,应该不是自己脑子想出来的,应该故事有原型的,而且这原型离她还很近、很深。

  一人一本成名作,为何大量存在?作品其实还是来自于见识与积累,见识与积累够了,文笔再足够好,写一本关于自己的书,其实并不太难。难就难在,一本成名作后,掏空了自己之前的见识与积累,如何再写出第二、第三本;更难的是第二、第三本怎么比前面更好。

  这就像中等收入陷阱一样,大部分人逃不开,只是逃不开的方式不一样,这一次,我看鲁敏也陷进去了。

  我知道,《在望月》中,鲁敏想说的是逃离——适应——新生——回归,这一过程的不可逆性。这些东西,我也相信是鲁敏自己在脑子中悟出来的。我也相信,鲁敏一定是个多思的人,一般人不想那么深,也不想那么久。

  自己脑子里想出的东西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东西,还是不一样的。鲁敏现在这手艺,从现实存在中写出点小深刻,还没问题。但把脑子里想出来的东西,写进现实生活中,还得写深刻了,我看她现在还没这个本事。

  这本肯定是着急了,脑子想了一事,就直接往现实中装了,装是装进去了,但装得不好。 继续好好练吧,别着急,慢慢来,也许能成的,千万别再着急出作品了,再这样出下去,就真废了。

  《奔月》读后感(六):我们时代的暗疾

  写作如摆渡,渡人,也是渡己。鲁敏以小说之虚妄构建起一个暗疾丛生的世界,然后全身心地贴近那些哀戚与慈悲,同她笔下的众生一起经受困惑与考验。

  在《奔月》中,鲁敏将笔端对准了模式化生活下空虚、迷失的本心,以小说之虚妄对抗存在之虚妄。

  一辆旅游大巴翻车坠崖,南京女子小六成为失踪者,丈夫贺西南在寻找和守候中察觉枕边人柔顺外表下乖张不羁的多重面目。与此同时,小六借这场车祸不告而别,在偏远小城乌鹊改名换姓开启新生活……

  小说以一场车祸为“传送门”,割裂出两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又以人和人性为纽带建立起两者间循环往复的内在联系。

  小六逃离南京,无非是想跳脱出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范式,寻回自我。可是偏僻落后、风光秀美的小镇乌鹊真的就是传说中的“桃花源”吗?

  殊不知,乌鹊地方虽小,但“五脏俱全”。南京高级写字楼里的明争暗夺也在小镇的“蝼蚁”超市里上演着。是以,洒脱快意如云游走,小六不可避免地陷入人情捆绑、利益纷争之中。

  覆水难收,逃无可逃,当小六带着领受一切真实的决心回到南京时,恍然发现与她有关的人和事早就脱离了原先的轨道。不,应该说,是她先脱了轨……

  两年零四天,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这是赤裸裸的折腾,也是鲁敏的大胆实验:以“逃跑”来“寻找和建立”,以“打破”来“弥合”,以“有所失”来“有所得”。“她将确切的戏剧性形式赋予涣散、难以言喻的经验,探测和呈现精神生活的结构、深度和边界。”(引自李敬泽)

  《奔月》是一面镜子,照见现代都市人内心的焦虑和躁动,照见我们这个时代的暗疾。

  “我相信可能每一个生而为人者,都会在生命中的某些阶段,有过对自我存在、自我人设、自我处境的反复追问,哪怕这种追问是无奈、疲劳也是无解的——这正是我们共同的命运阴影所在。我想写出这种疲劳与无解感。”(引自鲁敏)

  小六,只是群像中的一个特写。其实,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或多或少存在自我回避,或者说类逃离的举动。

  小六失踪期间,已婚女子绿茵以小六闺蜜的身份悉心照料着贺西南(小六丈夫)。两年不离不弃,贺西南内心的天平逐渐偏向绿茵这边。而绿茵呢,一方面扮演着“女主人”的角色,另一方面却严禁越界行为。追问再三,她终于将一切道破:原来她是小六与闺蜜们常去的绿茵咖啡馆的服务员,因为听小六聊起过丈夫的体贴,又被贺西南坚持寻找小六的事情感动,所以冒名来到他身边。绿茵之所以向往在婚姻里忠贞不二、有道德洁癖的贺西南,说到底是为了抵挡自己在婚姻中遭受的惨痛背弃,而一旦真正“得到”贺西南,就意味着她心目中“完美丈夫”人设的崩塌。

  同样的焦灼也发生在房东籍工一家身上。籍工的儿子小哥——曾经羡煞旁人的天才少年,在成年后沦为凡夫俗子。他不得不编织出在国外深造、申请绿卡等一串谎言,瞒过众人,“逃”居异乡。“我现在这样,真要回家了,他们会恨我的,尤其是我父亲,尤其是他生前。”籍工弥留之际,小哥接到小六的电话,尽管有太多的不舍,却还是无奈地选择了做“不孝子”。

  一个人经历得越多,会越来越懂得很多事情不是“对错”的问题。《奔月》不是一部评判道德高下、孰是孰非的小说,对于那些暂时“不在场”的“同类人”,鲁敏展现出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既然有一种方式能够暂忘不快,然后继续有耐心地跟生活较劲,又有何不可呢?

  《奔月》读后感(七):《奔月》:“我偏爱不存在的荒谬胜过存在的荒谬”(林霆)

  鲁敏的写作常常是始于物质始于肉身,但从不限于物质也不囿于肉身。虽然她也会写到现实的种种重负或者生活的种种烦忧,但她不会真的沉浸于此。因为,那些平凡甚至平庸的物质世界,总是令她心意难平。她总是能在丰满、温暖、热气腾腾的世俗生活中发现那些虚妄的所在。

  从近几年的作品来看,她思考最多的大概就是人的存在问题,特别是人所无法避免的被复制的生活。这不关乎政治、不关乎性别,不关乎贫富和阶级。因为,所有的人生都是可以复制的、与他人重叠的,世界上并没有唯一的命运。

  2012年的短篇小说《铁血信鸽》就是一部从关注身体开始,去关注人的存在的小说。鲁敏以一颗敏感、有重量的心灵,体会到了这个“无心”的时代的荒谬之处。她试图追问没有心灵的生活还要持续多久?她力图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被格式化的身体、被格式化的人生,指给我们看。《铁》要回避的是被统一化、被集体化的存在方式,哪怕是健康的、有意义的。甚至就是因为太健康太有意义,才是要回避的!

  看到《奔月》的时候,才发现那“信鸽”像是一个报信人。它早在五年前就已经传递出了消息,告诉我们作家的思考方向,而鲁敏的创作在此期间也经历着日益深化的过程。

  我们会发现,《奔月》在精神向度上是《铁血信鸽》的延续,但这一次鲁敏走得更远。这是一个逃离的故事,却不是被动躲避什么,而是被由来已久的力量所推动的一次奔赴。这是一个出轨的故事,但却与道德无关。它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讲述了一个荒谬无比的故事,这部小说看似不真实,但却以虚妄的构思,来穿透和刺破被包裹的真相,构建了人的存在的可能性。

  这一次,作家发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充满偶然性,所有的编码都是无序的、无逻辑的,没有必然性的,甚至圣洁的爱情也不是非你不可的,虽然听起来有点冷酷,但难道不是吗?人们的相遇是偶然的,相爱是偶然的,这就导致人的生活,具有太多的相似性,甚至都是可以互换的。

  不仅如此,作家还指出了人生的无意义,争名逐利、过日子、生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看似有意义的生活,却是小六无法忍受的。相反,只有“看似’无意义’且’不正当’的生活,她才乐意为之、反复为之,这才让她有一种完全’我’的感觉。’我’才存在了、成立了,有感知了”。

  实际上,《奔月》所有的情节都在提供一种假设,假设没有外界的种种标识,没有熟悉的同事和上级,没有丈夫和情人、没有母亲和家人,那么我是谁,我在哪?

  结尾时那个奔跑的小六,是奔向无人之境、奔向虚妄的无意义,更是奔向她自己。也许她永远无法解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哲学追问,但是她用自己的方式曾经努力寻找过答案,就仅仅是这种逃逸、奔赴的姿态就已经足够迷人。

  《奔月》这部长篇小说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区分了鲁敏的写作状态。奔月前的鲁敏是多么渴望自由,而奔月时的鲁敏是多么自由!就像她在《铁血信鸽》里曾经写到的那样:

  “绝不苟且、绝不合作,径直地往冷里飞,往饿里飞,往荒原和偏僻里飞,流离失所着,过上他本人、他自个儿的生活!”

  我觉得,鲁敏这次真的做到了。

  《奔月》读后感(八):独一无二的鲁敏

  才看完鲁敏的长篇《奔月》。一种清醒的绝望如海水没顶清醒地活着真是一件残忍至极的事。处处是鲁敏的味道——寻父与暗疾,网络与养鸽人(来自于他家人的直接经验,后者曾在《铁血信鸽》里主演过),张灯的疯狂与颓丧(有《西天寺》里符马的影子)……这样用心用情的长篇好多年没有读到了我们都是“小六”,日光下每个影子都有无处诉说的暗疾……“逃离”这个主题多少作家写过,这是鲁敏独一无二的气息。

  比《六人晚餐》更加轻盈、开阔,一面读,一面咬牙……那种狠而准的角度和力道,残酷至美,像车辙平静地驶向每一个无地反抗的明天。

  有些作家的名字就是免检产品的标识,譬如鲁敏。

  《奔月》读后感(九):一场乘兴的失踪

  “我们在这儿看到的现代人原型,是一个被抛入了现代城市车流中的行人,一个与一大团厚重的、快速的和致命的物质和能量抗争的孤独的人。”——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

  一场车祸,一位生死未明的女性,一位寻找妻子的丈夫,两条线索,分离,聚合之后发现一切都是无意义。

  女主人公“小六”在遭遇了一场车祸之后,幸免于难。她发觉自己大难不死之后,没有选择与自己的家人会合,而是她丢弃了所有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断绝了一切社会关系,只拿了拿着可能已经遇难的人的皮包,来了一场“盛大的逃离”。

  小六的“逃亡”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长期平凡和压抑积蓄的爆发。小六绝对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女性,她有自己的情夫,在职场表现得很好。一个偶然的车祸,触发了她内心逃亡的冲动。

  小六的这样选择,隐喻了现代社会中人对于身份的另类认同。如果没有了一切证明自己身份的材料之后,“我还是我吗?”

  她可以打打零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不需要再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建立自我认同,她就是她自己。

  在外人看来她无家可归,十分可怜,可是她却乐在其中。与她做着同一份工作的人看不起她的乐在其中,对她报以敌意。

  “小六吸吸鼻子,一股齐心协力的敌意,流动着,煤气一样泄露了出来。她知道,她这种没原则的享受般的表情,伤害了他们看待劳作的基本原则,冒犯了这个小小国度的阶级本分。她赞同他们的这股敌意。”

  她丝毫不在意,她已经受够了勾心斗角的职场,现在这样的底层的环境中,她无需再去经营那些虚假的关系。

  或许是骨子里的真性情,她在超市里当清洁员被领导赏识,升职为收银员,然后再一步步地爬升。她在这个新环境里又认识了新的情人。重复,有一次重复了她原本庸碌的生活。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只是换个环境继续重复相同的模式。

  小六是人,是个普通人,她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抗争,发现最后还是无意义的循环。一个西西弗斯式隐喻就是诞生。

  当她发现一些还是一样的,生活又回到原点之后,她选择回去,回到她曾经选择抛弃的家。

  可是,他的丈夫已经娶了别的人,她的母亲生活十分平静。所有人没有了自己依旧有可以生活下去的能力。

  这个世界离了谁都是照转的,谁离了自己都是可以继续生活下去。

  这样看来,小六的逃亡的确是没有意义了,因为到最后她什么都没了,她效仿嫦娥要奔月,月亮上没有后羿了,可是还有吴刚啊。在地球上走到那里的模式都是一样的。似乎跌落下来,一地鸡毛,自己没了丈夫、没了妈妈、没了工作,甚至连自己都没了,她不是嫦娥,是行走于人世间的“孤魂野鬼”。

  可是,她的逃离就是对现实规则的抗争,而抗争本身让她充实,这就是小六的快乐,也是她的幸福。

  《奔月》读后感(十):每个人都是一枚按部就班的棋子

  “我们这一生,在艰辛地经营自己,也在层叠地禁锢自己。唯有失去,是通往自由之途。”这是印在《奔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版)封面上的一段话。而人们在现代都市生活下的“不自由”,正是作家鲁敏所观察到、并且在这部新作中要表达的东西。

  小说的主要情节并不复杂:“小六”的故意失踪,让失去她的丈夫、情人、母亲等人,以及得到她的县城青年、超市同事、落寞老两口等人的生活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这么一念之间的恶作剧,却一下子打破了生活原本的常规,在失与得之间,一切开始变得吊诡、荒谬和讽刺。

  拿一副象棋来举例吧。一副棋子丢了一枚车,那么可以拿一颗石子、一块橡皮都能替代,因为象棋规则里有车。鲁敏敏锐地观察到了生活所存在的结构和规则,而每一个人都是这么一颗按部就班、可被替代棋子。一如书中的小六对聚香所说:“我与底楼这位主妇,或其他任一主妇,可以分饰A、B两角,交叉运行于不同的家庭。我和她,都能够在对方床头找到睡衣,很快掌握不同型号的数字洗衣机……丈夫们也一样。对此,没有人会觉得有任何异样。”(p.96)

  丈夫贺西南更是这种结构主义哲学的践行者,在故事进行的过程中,逐步将绿茵认定为小六的替代品,他对张灯说了这样一番话:“说到底,我原先跑她失踪,并不证明她真的就还在;我现在办她的死亡,也不代表她就此死了。”(p.285)书中,张灯并不理解贺西南在说什么。但作为读者,读到这里会感到一丝悲凉。小六对于贺西南来说仅仅是一枚“妻子”,她的失踪完全不代表爱情的消亡和留恋,而是贺西南自己的生活结构中缺了这么一枚,他感到无所适从。与他相对应的是绿茵,一直以来缺少一枚“丈夫”的人物,她愿意为丈夫做牛做马,并为此感到快乐。

  与此类似的是小六的母亲,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人。她不断通过编故事、给小六寻找治疗“失踪症”的偏方、给小六寄礼物的形式,强化着“丈夫失踪”的设定。所以我们很诡异地看到,这个年迈的女人需要的“失去”,而非“得到”,并且最后竟然在女儿的失踪事件中得到了一丝宽慰。此外,那两位儿子“远在美国”、曾经引产过一个女儿的房东老两口,何尝不是在等待着一枚“女儿”呢?

  林子和张灯有些不同,其他人是失去了一枚棋子,而他们的棋盘里却增加了一条规则。就好比原本只有车马炮的象棋盘上,突然摆上了一枚坦克,任谁都会感到新奇。在林子的生活里,都是县城里“有点土气”姑娘,他从未离开过乌鹊,也从未想像遇见小六这样神秘、甚至有点疯狂的都市女性;而在张灯的生活里,只有性,他从未尝试过进入某个女人的内心世界,小六留下的电脑却让他第一次拥有了爱情,尽管非常畸形。

  回到鲁敏所要表达的母题,什么是“不自由”?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无比发达的今天,我们好像有了无穷多的选择,但可悲的在于这些选择的本质没有改变。可以吃披萨,可以吃煎饼果子,但它无非是一顿饭。这就是鲁敏所要揭示的“不自由”,我们艰难地努力啊、艰难地选择啊、艰难地让自己变得更好啊——却就在一块规则确定的棋盘上度过了一生。

  因此,小六的逃离其实是一种勇敢的反抗。小六是书中最有勇气的角色。她说道:“平常你晓得自己有十个手指头吗,数钱也好、洗衣服也好,都不晓得的吧。可要是被针刺一下、开水烫一下,一疼,就感到手指头在那儿了。”(p.134)她不仅抛下了过去的规则,并且通过惩罚式的自虐和变态的情侣游戏去证明自己的“存在”。但可惜的是,在故事的后半程,她开始变成一个真正的吴梅,变成另一枚新的棋子。因此在故事的最后,小六决定回到南京,却猛然发现失去她的所有人都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时的她才“从固有的躯壳和名分中真正逸走了,她一无所知,她万有可能……”

  似乎很难想象,一部长篇小说的所有张力都源自于这么一次小小的“故意失踪”。但以鲁敏的笔力,这样一个点足以让故事中所有人物的人生陡然开阔、趣味自来。除主要人物外,许多次要人物和他们所带来的小故事也非常出色,比如宽眼镜框男的上门安慰,比如聚香和渔夫的结合,比如若干位贺西南的拜访者所带来的失踪故事,为整部小说带来了十分畅快的阅读节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