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读后感10篇

2018-03-21 20: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读后感10篇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是一本由张春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读后感(一):茫茫宇宙,感谢有人和我一同真实漂浮

  早上醒来的时候头沉沉地痛着,熟悉的耳鸣声在脑袋异常嘹亮。昨晚睡前读的这本书倒摊在枕边,我记得我读到眼睛一酸,在泪水流出来之前就闭上眼睛然后睡着了。读的是“一种度过人生艰难的办法”那章,每读一篇,不,是每读一段,都在心里默默点头:嗯,是呀,是呀,我就是这样啊。真的是这样啊。

  我是2015年9月确诊为抑郁症的,到今天,竟也已经28个月了。巧的是,我在张春的书里,看到我们都在试过好多种药之后,稳定地用了同一种药。这更让我觉得亲切。毕竟,当看到“我那种过载的、详细感受记忆,被强行整块地删去了……事实连同情绪,整块地脱落了”,我差点惊叫起来——原来这种感觉真的不是我的错觉,不是我为了推卸责任而甩给生病或用药的锅。并且,这种感觉竟然被这样形象描述了出来。

  那一幕幕对看病吃药的记录,让我完完全感同身受。第一次独自去看病的决心和崩溃,张春是在花坛间失声痛哭,艰难爬行,我则是缓慢地挪动到医院,然后坐在候诊室里崩溃地止不住流泪;在试不同的药的时候经历的副作用,张春是“吃有的药会吐得很厉害,有的会抖得很厉害”,我也是,我还有严重的眩晕,走在路上分分钟要晕倒,还有24小时不间断的影响到了听力的耳鸣(我也不知道是因为病,还是因为药,我倾向于前者,即便是后者,我也认为这个代价值得付出);不注意就会咬紧的牙关,因此颌关节留下咬合弹响的后遗症;还有那些整夜的乱梦。“记忆力,感受,欲望逻辑精力表达能力,所有方面都变差,但我想这是因为病,不是因为药。”

  生病前,我自认为记忆力算是很不错的,在社交场合擅长机智地临场应变;生病后,我的记忆力变得很坏,有时候我不得不在对别人道歉的时候解释一下,更多的时候,我不想解释,尤其当我见到了曾经我信赖的人对此的不屑一顾,认为我在找借口。和人交谈时也变得木讷——当然,也可能随着年龄增长,我只是显露出自己真实的面貌也不一定,没办法用排除变量法来确定。有时候我觉得,我脑袋里的血管大概都变得细细的了,血液、机智、氧气,全都供应不足,一切反射路径都被拉长了。这影响到我的工作生活了吗?我大部分时间是不去想这个问题的。

  我已经习惯了忍受这些。两年前,自己抑郁最严重自杀念头也最强烈的时候,我知道凭自己是没办法走出来了,努力地寻求朋友帮助;稳定用药之后,关于我的病,我没有再刻意和不生病的朋友提过。像张春说的,总觉得“谈论自己的病不是件体面的事”,另外我也不想无谓地消耗朋友的耐心,反正说或不说,都不会改变我正在经历的这些不适作为一名自诩为知识女性的人,我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自我陶醉,不要kitsch,要保持理智,正视一切。从前种种苦难,正是因为我太沉溺于情绪而来的。我时刻告诫自己,不要把这些不舒服,而为自己逃避责任找借口。要好好工作,承担一名社会人该承担的责任。我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一切,想让自己和别人都相信,我已经“好了”——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你还没好吗?”的关心。只是在有同样经历抑郁症的朋友询问我关于用药的副作用的时候,才想起来,自己也曾经经历着那些,然后一点一点地挣扎过来了。

  刚确诊那半年,我乖乖听着主治医生的话,去读了很多关于抑郁症的书,国外的,国内的,学术论文,科普自传,(包括国内那个得过抑郁症然后痊愈了写了本关于抑郁症科普书的张进老师的书,看完我被打了鸡血,但后来也一度很沮丧,因为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突然就好了……)。

  只是在两年多后,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一路走到今天,原来自己也很辛苦

“我仔细地想了一下,发现其实我的病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我身边最亲密的朋友,也都不知道我一直在忍耐这种疼痛,他们甚至已经忘了我有一种病。……这个病痛改变了我的性格,因为习惯了生理的不适,也就习惯了心理的不适,变得极其善于忍耐。”

  是的,当人们以为你的暴风雨已经过去,却往往忽略了,你还有一地狼藉,要重整旗鼓,恐怕还需漫长岁月。“没有什么神启般的瞬间,像传说里的那样,某个机缘之后,一切就开始顺利好转”。这之后,还要独自面对漫长孤单战斗。那也并不是任何人的错。每个人都在面对自己生活的难题。我也不例外罢了。这战斗到哪一天才胜利?也许没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有时候我也会沮丧地想,如果我啊,在漫长的未来依然有这么多问题,我是不是还会遇到愿意爱我的人呢?我的老板还愿意雇我这样的员工继续付薪水吗?(当然我自认是个很好的员工,兢兢业业失恋期间尤其热爱加班)——这些问题大概只有时间能解答。但张春的说法也给我了一些宽慰:“我已经获得了一些对付困难经验。”“我只能放弃一些对未来的幻想,不把它们看做我的选项,而是把所有的力气,用在此时此地,完成一件最小的事情上。” 还有“我原先以为它总有一天能结痂,成为一个伤疤……但现在我意识到,它可能是我的残疾”,“我可以原谅在艰难时刻离开我的人了,也可以原谅自己迟迟无法痊愈了”。嗯。

  今天看《请回答1988》第六集里,经纪人对连续比赛五天后,终于结束最后一局棋的天才少年阿泽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受苦了。”我的眼睛又一酸。

  当我开始吃药的时候,我的朋友曾经鼓励我用文字记录我的心情。可当我经历那漫长的黑暗低谷的时候,我写不出一个字,我也没想到有一天,写字也不再给我带来快乐。我只能整天整天地躺在床上,或者爬到电脑边,随便打开一部电影,开始哭泣。所以我感谢有人把这些记下来了,凭借着她的天分和勇气。当然了,我也很爱看张春写的那些琐碎小事,那些灵动又俏皮的文字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和快乐。

  泪水温暖的。谢谢你写出我们的挣扎。谢谢你写出我默默忍耐的孤单。谢谢你勇敢直视并记录了这所有的一切,谢谢你没有煽情也没有励志,出了这样真实的一本书,仿佛坦然地向全世界宣告,我们也许是很弱吧,可我们也没错啊,我们也受苦了。

“时间流转至今,我也无法更为坚强了。能说的都已说过,能寻求的都已寻求。……无论如何,我又赢来了一年。……在此之前,我仍将按捺着生,按捺着死,跋涉在影影绰绰漫天漫地的,繁华之中。”

  我也曾在自己的年末日记里写过这句:无论如何,我又为自己赢得了新的一年。我决心活下去,不去想所有的意义,我只是向自己承诺,要活下去。

  在这茫茫的海上,我被潮汐推着,尽力不让自己被黑色的浪卷走。我看到有人和我一同经受着这一切,也在远处漂浮着,发出一点光亮,这让我感到一些安慰。在宇宙孤独旅程里,谢谢你也在。

  北京的冬夜很冷,我在台灯下打下这些字,觉得很幸福。面对艰苦又温暖的人生啊,我的病友们,也许可以遥遥干一杯吧。

  (对了,我已经在下雪的箱根泡过露天温泉了,的确很治愈(尤其是当自己有钱的时候)。作为一个粉丝和一个病友,我买了几本送人,算作我为喜欢作家做的绵薄之力吧:)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读后感(二):超级无敌棒的书

  这本书就在我的手边 ,我突然有点舍不得拆开。

  往往在我拿到快递的第一时间就是粗暴的把当当网的塑料袋撕开,从来不用剪刀,然后扔掉,然后把书的塑封膜撕开,扔掉,然后把腰封拽下来,扔掉。我拎着一本光秃秃的书,有时候夹在腋窝下就回家了。

  今天,光看封面就够美,看封面都把我看笑了:封面上一个人举着烟花伸向蔚蓝无边的天,旁边是她的狗,两只活物站在天鹅头上,天鹅神秘的看着你。那个人就是张春,那个狗就是张春的狗,这就是她的世界

  之前看过张春的《一生里的某一刻》,你就会知道,张春是个多么有趣细腻,温暖的人,她是人类好朋友。这本书我还么有看,但已经迫不及待,从预售的时候就已经下单,心心念了二十多天,终于收到了新书

  我一定要好好读。

  她的朋友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动容的一本书。

  她的朋友还说:她是那个荒原里种花的人。

  她的朋友又说:这是我见过的最真诚的书,你只要看上几页就知道了。

  她的朋友也说:阿春会庇佑她所力所能及朋友们,包括去买她的书来读的朋友们。

  书里面的故事待我读完再来评论,我确信这是一本超棒的书,不信你可以买来看,你觉得不好,找我,我给你报销。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读后感(三):把爱写得最深情,把勇气写得最轻松

  如果按照一般书评的套路,我和张春又这么熟,这篇书评应该先上来说一点她的趣事,然后假把意思的欲扬先抑一下,最后再说一点感人的故事

  但我不想这样。

  因为这本书写的太好了。好到我想大声的喊,想拼命的告诉所有人(有的我不喜欢的人可以不用看),这是我见过的,最真诚的书。

  她没有在声嘶力竭,没有在大喊,我要活下去。是的,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有这种压力,没有担心作者是不是在伪装,没有担心张春是不是在欺骗你。你只要看上几页,就知道,你可以全心全意的信任她,她的每一个字都发自真心。她从来没有在这本书里,说过她一定要治愈自己,一定要坚强。她时刻都在想放弃了,但时刻都没有放弃啊。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感人的呢?她经历着我们所有人都可能经历的痛苦,这种痛苦如此的真实,不是那种惊天的太苦,但却是最让我们被折磨的。而且这种痛苦,你还不能和别人说,说了,可能只能换回一句,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在张春这里,这就是大不了,她会告诉你啊,真实的痛苦和真实的喜悦一样存在的,不要为痛苦羞耻。她没有在努力,但也是一种努力。我看着她在生活,在每一个放弃的瞬间,又回过头,看了我们一眼。因为对我们的爱,她又站了回来。

  这就是最大的勇气。勇气不只是身临千军吾往矣,那不太容易碰见。更大的勇气是,在每一个想放弃的瞬间,又没有放弃。

  一次可能容易,十次可能也能想象,但一百次呢,一千次呢。

  而再细想,哪怕一次,都是死里逃生,是拼尽全力啊。

  张春的这种勇气让我也相信,我会好好活着,不会死。

  张春说,如果说我长大了懂得了什么道理,那就是:重来一遍,我还会是这样。我看到这里,就大大的松了一口气。每个人应该都想过吧,我要是重来一遍,我会不会不这么丧,不这么时刻想吃屎。我们握着拳头对自己说,嗯,肯定会更努力更认真,肯定会不一样。但内心有个声音是在提醒我们的,如果就是一样,那会怎么办。

  好在有张春。她诚恳的告诉了我,她也是这样。

  这可能就是对世界和人类的爱吧。这样的爱让她敞开心扉,没有阻拦。把她体会到的一切都告诉我们。

  这本书应该卖十万本,或者五十万本。不然对不起这样的掏心掏肺和倾囊而授。

  还有还有,这本书从很好变成特别好的是什么地方呢。是张春的文字,也是非优秀的。这不是一本只有内核没有语言的书,这也是一本在文笔上非常优美的书。

她写生气:觉得整个心脏都在灼烧,如果拿个火柴划一下可能我就能被点着。她写吃冬瓜:甜香气味和冬瓜本身的清爽口感在嘴里流淌、弥漫,滋润着焦渴的灵魂,而这时我才惊觉——我的灵魂缺冬瓜。她写台风后的安静:环顾四周,地面已经勉强露出来,一只猫在梳妆台上,一只猫在桌子下面的抽屉里,一只狗在豆袋沙发顶上。电影里带着小动物的都是主角,都会活到结局的。然后,我就慢慢睡着了。她写爱情:爱情太好了,因为它充满作用力,所以就连令人痛苦的那部分都是好的。那让人们的呐喊有了回音,而不是进入茫茫虚空

  你们看,这是很好很好的文字,是具有灵魂,经过沉淀,带着张春独特灵性的语言。我很喜欢细细的读她写的东西,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吧,她不但写得巧,还写得好,写到人心里去,用她的一支笔,安慰我们这些内心偶尔摇晃不安,想听些真话的人。

  张春在书里写,她问她的妈妈,觉得她是什么样的人。她妈妈回答:有灵气善良纯洁

  这也是这本书的气质,有灵气,善良,纯洁。在惨痛中找快乐,在虚空找宁静,在激烈中找温柔,在梦中,找自己。

  张春上一本书,有一句推荐语——爱与勇气之书。而张春的确是这样,她是我见过的,把爱写得最深情,把勇气写得最轻松的作家,她再过四十年应该要获得诺贝尔,因为我想,全人类看过她笔下的故事,都会获得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促使人类活下去,并且活的不卑劣和猥琐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读后感(四):惊讶,写写写可能是我的宿命

  应爱豆要求来豆瓣发书评,实际上这不是一篇典型的书评!这是我个人受到的启发!

  十点半,小人儿睡着了。我犹豫了一会儿,要不要拿出电脑写点东西啦?是有两三件大事需要写一下,但是,有点累了。但是,这个机会难得啊,今天从早到晚也只有这个时候电脑可以见见光。于是开了电脑写了一个大话题,写了一半,虽然思路还在,已觉精神不济。算了,这种情况下只能写点不太正经的话题。

  这几天在读张春的新书,《在另一个宇宙里的1003天》。去年由于某个机缘我加了张春的微信,她真是古灵精怪,我没有见过她真人,只是在微信上一年中不断给她点赞,心理上觉得挺亲近的。(感谢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和喜欢的作家这样亲密相见。)然而当我真的看书的时候,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原来,2015年,这位我羡慕的开个冰激凌店作家还在重度抑郁发作,持续吃抗抑郁药物,精神不济,走着走着会昏倒,社交恐惧,还有严重的身体病痛。用她的话来说,多年来没有一个时刻身体不疼痛,不过她已经习惯了。她写到她在重度抑郁期间,不能集中精神画画,眼神无法聚拢(我喜欢她的画)。而这本书里很大部分文章是她在重度抑郁期间写下来的。写东西一定是她比较愉快的事情。她写的很精彩。我想,即便在我很瞌睡的时候,在我随便写写的时候,可能精神也要比她重度抑郁发作并服药的时候要好很多吧。所以为什么对自己在困倦时写下的文字不自信呢?

  所谓随便写写的,不太正经的话题,也许就是我们最想表达的,表达起来最轻松的话题吧?

  今天下了大雪。下雪使人愉悦,有种必须要做些什么来表达一下愉悦心情的感觉。我半夜想要写点什么的心情也与此有关——毕竟明天天就晴了,雪就化了。接下来我就说说我对写作本身的感觉。这个感觉其实也是在看张春的新书的时候出现的。(我也深陷手机碎片化阅读很久了。碎片化阅读,其实就是被琐碎的欲念牵着走的过程,本质上是顾影自怜,也缺乏定力,跟自我之间缺少一个审视的距离,很难有什么新的发现。)其实写作对于写东西的人很像是一种自发的舞蹈,不吐不快的语言就是舒展的四肢。我想那些真正的舞蹈家都是不跳舞就难受的,他们必须让四肢舞动起来。对于写东西的人来说就是让词句从笔尖流淌出来。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她的文字看起来是那么流畅,文采飞扬,甚至欢快,完全不抑郁,这就是黯淡中的一束亮光,照亮了她。

  从张春这本书里,我发现的一点是,写作是一些人的宿命——对一些人来说,这件事太自然了,太轻松了,太愉悦了。提起宿命大家往往会想起很沉重的东西,但我觉得这太片面了。你做什么事情高兴、流畅、物我两忘,那这也是你的宿命。然后我很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人。生命中有两个人曾经直接用惊讶的语气跟我表达过:“你写东西太快了,太流畅了,而且表达得太好了。你是怎么刷刷刷写出来那么多字的?”

  听到这话的时候,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不好意思,我是不是个话痨?

  去年,我跟胡素卿老师在“素与朴”公众号的的专栏中聊一个关于如何发挥个人优势的话题。她问我:“可是你想想,你为什么没有开始写作?你记得吗?几年前我也曾经说过你是可以写作的。但你的内心就一直没有觉得自己真的可以写作。你的内心觉得:是吗?我可以吗?”(天啊,有个什么样的高人在指导我的人生啊!)

  当时我还是有点迷茫,我说大概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不好意思给别人看,而既然除了自己没人看的话也没有太大必要去写了。在《社恐大王》这一篇里,张春有严重的社交恐惧,她是冰激凌店的老板,然而一旦有顾客跟她搭讪,她就语无伦次,假装她只是顾客,不知道谁是老板之类的。(说实话我在我的咖啡馆也有这样的倾向哈哈哈。)我也是一个非常害羞的人,小时候打死我我也不愿意当众唱歌或跳舞,最大的妥协是面无表情地背一首诗。写作也是一种舞蹈,一不小心就写得手舞足蹈很精彩,所以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但是!如果它是我不吐不快、不得不做的宿命的话,我也只好豁出去了。并且我突然知道为什么不会跳舞的我那么热爱杨丽萍老师了。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读后感(五):一字一句活下去

  大概就是1000多天前吧,我在去医院的路上给阿春打了电话。跟她说:“我要去医院了,不知道会怎么样。”她说:“你不要怕。”

  第二天上午,她跟东东从厦门坐飞机到了上海。那天,我带着女儿参加一个儿童剧的小演员海选。第一次吃抑郁症药物的我昏昏沉沉的,呼吸都感觉好累。阿春坐到我身边,跟我说:“你看看,这么多妈妈中,你是最漂亮的。”

  海选有一个环节,需要家长陪小朋友演一段小品,这种事情,放心交给东东就可以了。阿春和我在大厅等着,她打量我:“但是你这条裙子不好看。你应该穿更漂亮一点的裙子。”

  中午吃饭,阿春对我女儿说:“你妈妈很了不起,你要很爱她!当然了,我也很了不起。”

  吃完饭,我们走到地铁站,三个人拥抱了一下,然后告别。她们回去了厦门。

  阿春在帮我,做了她能够做到的一切。因为不能住院,我每天药物的剂量很大,情况不稳定。她给我打了很多次电话,让我把吃的药拍给她看,防止我胡乱吃药。让我开着摄像头,跟她一起写东西。有时候她根本不写,捧着书,躺在沙发上看。她并不是希望治疗我,她是,陪我一起病着。

  关于抑郁症,我很怕接触,也怕谈论。在医院候诊,遇到病人之间谈论病情,我都要走开。那时候,我的心脏已经是薄纸片了,他人的病痛,一毫克就能刺穿我。同一阶段,阿春已经在准备《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的书稿,看到她写的任何文章,我都会哭。她问我:“你为什么要哭??难道你没有觉得很治愈吗?”

  我觉得她很傻,自己都那样了,还要想着来治愈我。我只是打了一个电话,她就能来上海,还解释:“不要多想,我们很有钱,飞机票不算什么。”

  除了《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我可能不会再看任何一本有关此事的书了,我只相信阿春写的是真的。你也一样,能够完全信任她。她写的这个宇宙,蓝得发黑,住在这里面的人,有的偶尔对着宇宙外的空间回应一声:“嘿……我还在呢……活着呢……”有的人不想说话,有的人干脆死去了。

  阿春做了了不起的事情。她仔仔细细地写,写得详细透彻,包括我们最害怕的东西,她都没有逃,说不定逃过,又转身回来。

  这些,是一定要被了解的,否则,我们只能等着沉没。最终随着宇宙消失。这本书,是我们存在于此的证明。阿春让我心生巨大的嫉妒,又伴随着巨大的怜惜。我们把难的事情交给她去做,最难写的部分交给她写,自己躲在最深处一声不吭。

  她会富裕安宁地活着,在海边的大房子里,当我们这个宇宙的作家。我曾经去过那里,躺在她们家的地板上,阿春拿来一个枕头,让我躺得更舒服一点,大海就在窗外。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读后感(六):看了这本书,也许我会多一个起床的理由

  有一天,并没有发生什么新的大事,但整一天我都忍无可忍,感觉就像走一条路太久了严重怀疑它到底有没有头。很绝望。我躺在床上躺得腰酸背痛,还是忍痛躺着,因为不知道起来之后能干什么。我认为必须找个新的办法,但不想打扰身边的人们。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想到一个很得体和具体、很合适又合理的问题,于是就在微信上,调出张春的头像,问了她这个问题。

  平时我和张春有少量的来往,一起做过一次对谈节目。我看过她的书,看过她那个总在三更半夜更新的公众号。张春在微信上回答完毕我的问题,但我还是很想抓着她多说几句,却似乎没理由了。只能使用意念了。我在表面平静的对话过程,使用意念大声呐喊:“不要停下来,我们继续聊一聊吧。”作为一个得体的成年人,我总认为,太多打扰别人很可耻。大概意念真的是有用的,印象里很不爱说话的张春真的陪我聊了很久(后来我在朋友圈里知道她那几天很忙),直到我觉得从床上爬起来是有必要的,可以说是有乐趣的。

  这之后我们又没有什么来往。张春的新书出来后,我问她会不会来广州做活动。她说会的,如果来广州可不可以找你站台。我说当然很合适啊。她说,我担心你不够红。我只有拍胸顿足、指天划地地保证我真的很红。这事就确定了,我收到她的书,并志得意满地说我能写一个评论。

  读完之后我完全写不出来。张春给了我一个时间上的死线,我不想失去一个交往不多却能听得到我意念中无声的呐喊的朋友,不想在下次想不出起床的意义的时候找不到她。我必须写。我想赞美这本书,因为我是真的想赞美它。但我开了很多个头,都为自己的语气感到羞愧。

  于是我想先不说这本书了。想想为啥有这样的自我感觉。

  我已经写作了很多很多年了,完全靠它吃饭也很多年了。但我还是没法像张春这样写,或者说没有能力这样写,没有勇气这样写。但我是,非常想这样写的,甚至可以说,这是我最想写的,如果不是这样的写作,写作的意义要减少百分之八十吧。虽然它确实能让我吃上饭,但我真的只能靠写作才吃上饭吗?我真的不能通过别的方式——比如张春认为可以去要饭吃——而吃上饭吗?我知道这段文字我写得语无伦次,但这一段比较接近我想要的写作。

  在我微信找张春的那一天,并不是我人生里很意外的一天。近几年,并不仅仅是那一天,我想不出自己为什么要起床,思考这个问题直至起床后因为醒着躺了太久、血压的改变而有点头晕。这世界并不缺我这么一个起床——当然最终我还是得起床,因为不起床毕竟没饭吃会饿死。糟糕的是我总是习惯地装成兴致勃勃地起床(给自己壮胆和励志),更糟糕的是,我觉得如果我说,我其实很丧,不想起床,真相其实是巴拉巴拉巴拉。那么我身边的人们,会因为看到这么丧的真相,或觉得矫情,或觉得软弱,或觉得烦人,或觉得负担,或觉得倒霉,而离我更远了。

  意识到这一点我拿着张春的书大哭起来。新年之交,人人在微信上说着新年好新年好,很远的地方有鞭炮声烟花声响着,我哭个没完。我根本不敢写出这样的失败。就在此时我也想着,不,我写了也不会把这篇书评转发我的朋友圈。外面的门声响了,是小宝和他爸爸回来的声音,我飞快地摘下眼镜,把泪水往自己的整张脸四面八方用力地胡噜摊平,它就飞快蒸发了。这样我的脸看起来就平静如洗。

  这本书里让我失控大哭起来的地方有几个,其中有一个是,张春说她和她的狗交往也不容易,“狗趴在我腿上,我怕动一动它就走了,它怕动一动我就赶它走,于是我们都一动不动,陷入倦意,也陷入紧张。互相爱着,也互相不信任。都害怕做错,错就会被抛弃。”

  因为我就是像那条狗一样。还有一些地方,让我哭的原因更难启齿。真的,我难以承认自己多么嫉妒那些幸福的人。我多么嫌弃我的命运。我如果推诿为我可能有点抑郁,一定是好受很多吧?但不是。我知道最痛苦的地方是自己懦弱,是我那么想了但一直不敢认。

  像张春那样写作——是不可能的。起码我没有看过别的人这么做到了。说明我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做不到。但好歹世界上有一个人这么做到了。她以她的书——可能也包括她为尚很陌生的我付出过的时间——

  在犹豫和深思之后我决定用一个正面的态度起床活着,世界不缺这么一个起床,但我暖和很多,我有了些真实的力气,并且又做了很多具体的事。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读后感(七):我好希望我能写出来点什么

  “在写文章时,我记录一件事情,是块状地把那段记忆挖出来,然后对着它去描写,那一块记忆事无巨细。有人问我怎么能把对话记清楚,我其实就是对着那一块记忆,像看电影一样,边放边记下来。当我想写一些比喻的时候,我就停下来去感觉对象,然后那个比喻就成为一个画面浮现出来”

  是因为这些细节,我才被吸引来看张春的文字的。原来它们都是这样来的。

  我不是抑郁症。可是我的世界里从始至终都只有我一个人。

  我记得刚开始看张春的字的时候,每天哭,有时候一天哭几次。上班的时候,看着看着就哭了。我为每一个细节感动。因为我感受不到那些。

  我和张春的记忆负载过多完全不同。完全不同的意思是,我几乎不记得什么事。我没办法盯着一件事看,我看到的是事情最简化的轮廓+结论+情绪。27岁的人生里,让我有记忆的事情屈指可数。而且都是很伤心的一些记忆。

  我像漂浮在真空中,周围一团灰色包围着我。曾经因为感觉自己说错话,蹲在桌子下面,痛苦地感觉自己快死掉。找到咨询师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感觉我的未来只有我一个人,并且我没有未来。其实我从前的人生里也只有我一个人,只是活到了27岁的时候,我发现我再也受不了了,才决定去看医生的。

  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活着的假人,身上长出来厚厚的壳,我永远没办法拿掉它用血肉之躯看看真实的周围。

  我看不到别人,也不敢看自己。

  张春在知乎上有过一个关于小美人鱼的回答。里面说,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失去灵魂。我当即想到了自己。

  从十月份开始到现在,几乎每天哭,看了很多关于改变的书,又找了咨询师,很努力地和一个人建立了比以前真实的朋友关系,我在努力让自己恢复知觉,更真实的知觉,更细节的知觉。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读后感(八):如果一定要生病,抑郁症什么的——泡在箱根的温泉里看着飘雪落泪,一定比坐在马路牙子上的寒风中喝便宜啤酒要爽一些

  “如果一定要生病,抑郁症什么的——泡在箱根的温泉里看着飘雪落泪,一定比坐在马路牙子上的寒风中喝便宜啤酒要爽一些。后一种我已经试过了,感觉并不适合抑郁症病人。做一个有钱的病人,还是比没钱的好吧。反正写都写了,干吗不换点钱呢?我就姑且这么想。请你买这本书,送我去箱根泡温泉吧!”

  这是张春新书《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里的话。

  当文治图书的编辑联系我可否写书评的时候,我欣然答应了。

  因为我挺喜欢张春,2015年,我写了第一篇书评给《一生中的某一刻》,怀抱着“张春说不定会过来看”的心态,然后她果然来看了,还给我留言“我看见了!嗷!很好啊”,然而我却十分含羞,不知道怎么回复她。

  这本书收到的第一天晚上,我就看完了。

  看完后,我想聊聊抑郁症。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接触抑郁症。那时候“抑郁症”鲜为人知,就像同性恋一样,从未出现在我的字典里。   

  大年初二,一个远方亲戚坐在长凳里,他疲倦的表情和新年炮竹红色的碎屑相得益彰。我很好奇,问他为什么看起来心情不好。

  他说:我儿子得抑郁症了。原先很活泼的人,现在天天待在家里不出门,我觉得他上学上傻了。我不知道怎么接话,因为我对抑郁症一无所知。

  再后来,听说他去世了,去世前他儿子和他几乎断联,非常冷漠。我一直想问问他儿子抑郁症好了没有。

  后来我的好朋友们得了抑郁症。

  一个打电话问我怎么办,说他想自杀,感觉人生没有意义,不知道做什么才能开心点。另一个说她尝试过自杀,站在楼上,脚都打算抬出去时,想到了爸妈,又退回一步,活了下来 。

  我简直不知道怎么安慰,因为安慰就像一件毛衣,在寒风中显得千疮百孔。

  我也怀疑其他朋友得了抑郁症。我和R一起推拿,我发现她变得健忘,连衣服和包存在哪个柜子都再三确认,和她说话,她的反应速度比以前慢半拍,经常是我说完,她茫然的抬起头问我说什么。 她说身体变得很差,在喝中药调养,请了长假,因为工作事情一多她就头晕。不想见人,对什么都没兴趣,不想工作也不想旅行,只愿意一个人静静的待着,连最享受的喝茶都变成了应付,生活没有目标不知道要做什么。

  我也怀疑过自己得了抑郁症。

  有一年在香港玩我丢了充电宝、信用卡、衣服,退房的时候把租金条忘在房间,我一路玩一路丢。回来之后过了几个月,Z问我:你这种差劲的状态要什么时候结束啊?从2月底开始你就这样了。

  我诧异说你记得还真清楚。 他说你把灵魂弄丢了吧?我说没有,我自由活泼的独立人格还在啊。

  他说我不是说这个,你到底怎么了。我说我也不知道。

  后来有一天在星巴克恍惚疲倦的我,写了一张负能量的纸,回家的时候发现我妈拿着那张纸在看。我大惊,立刻抢过来。

  再然后,去别的城市,我心里很难过,默默的坐在床上哭了十分钟,朋友家的金毛很紧张的跑过来,把头靠在我膝盖上,又舔了舔我,我觉得它是在安慰我。

  我看过张春抑郁症时写的日记,她写:“我疲惫不堪,身心破碎,像段枯木一样神情呆滞也不说话,常常在梦里尖叫哭泣。因为这样,我不肯回家,怕他们担心,怕给他们添麻烦,怕家里人不喜欢我这个样子。哥哥和嫂子新添了宝宝,喜气洋洋的家里,会需要这个扫兴的我吗。回家的路上一路丢东西,外套,伞,帽子,一样样弄丢。最后甚至打电话问哥哥,家在哪里?我也知道这一关,没有人帮忙我应该是过不去了。”

  看完我又觉得太夸张了,我不是这样的,我是想多了。

  我不知道抑郁一般的情绪,是不是正常,因为谁能一直保持精神明亮热情天真呢?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我可以帮助别人纾解情绪,也愿意在朋友难过时付出陪伴,但很难愿意让别人实际帮助我解决情绪问题。

  情绪像我身体内一台吱吱作响的老机器,它有时精密有时却失灵,但我却不愿意让任何人插手其中,我更愿意每次都在一百个以上的零件中找出秩序,建立相互的关系,让它们发生化学作用,进而帮助生产出一个这个世界上从未存在过的东西,带着理性的骨架和想象力的血肉,为了保护这个转化的过程,大多数时候,我只能容许它们在我体内发生。

  这是一个耗电的过程,也许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我再没有一点多余的力气去使用形容词、感叹语、演讲体、客气话。需节约体力,节约外面的世界。

  于是在某段时期,我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 这是个自愈的过程,从小到大每次这台机器失灵的时候我都想过要不让别人进来看看吧,但每一次都提前自我否决这种可能性。

  最后,我是怎么好的?我不知道。

  人的自愈能力真是强大,不然人类早该在失恋、亲友离世、心碎的时刻都灭绝了。

  太宰治写过一句话,大意是,“我本想这个冬日就去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

  当你感觉不太舒服的时候,不太开心的时候,就和喜欢的人聊聊天吧。心情好的时候聊天,像充电,心情不好的时候聊天,像重启。

  或者,养一只狗吧。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读后感(九):如果无趣的话,亲妈的书也不要买。

  如果无趣的话,亲妈的书也不要买。有趣的话,赶紧给作者站台,毕竟,有趣的文字太少了,有些人真的是老天爷赏饭吃,但是老天爷的礼物岂是好接的。和作者有微信之交,上个月作者说要不要来厦门弄个见面会,我说不行、脸一直在肿,作者说切,脸肿算什么,我还没有门牙呢……我马上问跟春哥相熟的朋友,强直和抑郁症之外,她怎么没有门牙了?还没收到回复时,心情已经好了不少。

  因为和作者一点交往就写评推书,大喇叭狂吹点五星赞,显得世故,现在,我希望不认识春哥,就像不认识李娟,而集齐她的作品一样,她们都是一个路子的才华,写吃饭睡觉,写走路等车,写头疼脑热,写摄魂离魄,让你笑一会儿,琢磨一会儿,神伤一会儿。最好不见面,隔着层层白纸,绿豆大的墨水字,听她讲小半生遇到的人和事,自己的事,自己的病,病的最重时恨不得杀了狗。是不是安徽人都会讲平凡日常?远的有汪老,近的有风老,还有眼前的春老,汪老讲故里三陈,风老讲宣纸厂,春老和她乡亲不同,头发一拢,叼根烟卷,讲的故事是因为锁骨肿痛她去按摩,“那个盲人说,这是因为乳腺不通,说要按摩乳房……我真的很蠢,出了那间房,我才意识到那人在骗我。” 这篇文章叫《中医按摩也是爱,或别的》。

  “针灸、火罐、刮痧,这不都是SM的一种吗?SM里虐待游戏行为的本质,就是让皮肤变暖。”作者说中医按摩就是一场SM,“这,不就是爱吗?”听春哥这么一说,好像有人已经坐不住了……但盲人按摩那事,还是单说。

  《附近的夫妻店》那篇也特别逗,“你看这鸡,我拿筷子一戳它就喊呢!你听你听!”又说卖粉面肉丸的小夫妻,比福尔摩斯还有道行:“不好吃喽!”“这你都知道!”“太厉害了!那我为什么又来了呢?”“来碰运气喽!”这种对话为什么被春哥写出来这么好玩!《最喜欢一起吃饭的人》,“最近发现,我的朋友小蛮和她老公亦雍在一起吃火锅的话,他会在开吃前跟老婆唱个喏:‘老婆,你照顾好自己。’意思是说:现在开始,劳燕分飞,吃完火锅你我再做夫妻。” 这人有灵性,无论什么事,一被她说来就有趣,抑郁的人生不需要哀悼,赶走摄魂怪,还是有趣最重要。

  春哥的笔有质感,墨水浓淡随心,墨囊饱满,想想这个女人三十郎当岁,会唱会画,会婚变,会死宅,会演讲,会喝狗剩汤,会人来疯,会人情世故,也会用围巾包住头去一了百了,也会结交死党、情肠百年不腐,在知乎上“谁是张春”这个话题,阿紫、阿银一票人马30多个答案写自己的朋友“张春”,各施拳脚,细细读来,都不如张春的一篇《三个人,吃烤鱼》来的精道,三行五句,把人物关系和空气说清楚了,还有余味,邪了,安徽人最会写“余味”。

  网上看到有个见过作者的人说:“有次吃饭跟她约在北大,发现她跟偶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她有点凶巴巴的。不像她的文字那么温柔可人。”这是肯定喽,记得上一本书里,张春交代过自己有过黑社会的前男友,一看到这里,我就明白,而且很开心,作者绝对不是个弱鸡,港片里被喊“阿嫂”的,都是什么样的女人?!不过,现在,张春已经被喊张大哥了,网上网下,也没白担了这个虚名。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读后感(十):厦门像天堂似的

  一个晚上就读完书了,借一句陈海贤的话说,赶脚自己也像个在荒原里种花的人。

  阿春是个能讲故事的人,虽然她的故事没有那么感动人,没有那么让人一抽一抽的。

  她的故事不那么特别,甚至一回头你就忘了,但你总会不经意地想起那些故事。

  有次吃饭跟她约在北大,发现她跟偶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她有点凶巴巴的。

  不像她的文字那么温柔可人。

  厦门冬天最低温度也在零上,夏天最高温度一下水就凉快。

  阿春当面曾这么说,书里也这么说。

  但是五年前,7月,去厦门小住,前面四五天都是雨天,赶脚还挺凉快。

  最后三天,大太阳,只在外面逛了半天,肩上就脱皮了。

  从来没有脱过皮的人,一掉皮肩上火辣辣的。

  脱皮后的红,一直停顿了两个月,直到秋天来了才退去。

  “自由是很可怕的,彻底的自由就是孤独。爱也好恨也好,进步也好堕落也好,没有人在乎,这是自由,更是孤独。自己做自己撑自己鼓捣,就算开心,也辛苦

  “所以啊,要有些时间交给别人指挥。”

  读到这里,突然觉得懂她了,懂一个人了,懂得凡尘俗世里人的味道。

  也终于懂得了她的哀怜。

  甚至,我比她自在,因为我更俗些。

  因为前时期读了两遍文珍的《柒》,又见书上有文珍的推荐,就好奇:

  这两个南辕北辙的女人,怎么会认识,怎么会推荐呢?

  像李松蔚那么阳光的男生,怎么会和阿春熟识呢?

  所有故事,味道不在文字里面:

  番外的故事尤其惊心。

  说一伙人做了个app,叫花开,两个人种一株(虚拟的)花,但不!许!聊!天!

  不许聊天的社交软件,怎么让人社交?

  所以,后来,多日之后,这个app终于要死了。

  老板要彻底关闭的时候,发现,竟然,还有6个用户。

  这是6个什么人?

  像不像一个悬疑故事的开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