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3 20:3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读后感精选10篇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是一本由鱼爸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读后感(一):愿你慢慢长大

  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宝贝,是家庭民族未来的希望。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长盛不衰话题。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看法,都有自己的经验。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国家,家庭关系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最为看中的关系之一,我们主张家和万事兴就是家庭关系最好的诠释。而对于培养孩子,无疑是家庭关系中最为核心环节

  市面上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书籍多如牛毛,一方面证明国人对如何培养教育孩子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各种书籍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让读者不知如何选择实际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如本书作者鱼爸所提倡的——陪孩子慢慢长大,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爱母爱不缺位。

  鱼爸,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家庭教育研究者。85后爸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奶爸。本书将作者养育孩子的经验和心得倾囊相授,给读者很好的参考。

  本书指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如何正确地去爱,却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好,溺爱、缺爱、错爱,以及父母角色缺失,都会带给孩子一生难以修复的伤害。没有人天生会当父母,所以育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父母自我成长与提升的过程。

  作为一名家庭教育研究者,一名全职奶爸,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养育孩子的点滴心得,关于爱,关于如何读懂孩子,关于父母的修行,关于阅读……每一位父母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一幕幕熟悉情景,或使人猛然惊醒,或使人掩卷反思,或使人顿感温暖,或使人暗生决心。作为一名全职奶爸,作者深切认识到了父亲在育儿中的重要性,而反观当下的中国,有多少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在其位的。对此,本书有精彩的论述与分析

  阅读之于孩子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很多父母也希望孩子多多阅读,但阅读绝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作为一名儿童阅读推广者和坚定实践者,作者在书中单辟一篇做了分享,无论是方法还是经验,都非常值得广大父母借鉴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读后感(二):养育孩子也是父母的一种修炼

  文/王大宝

  前段时间在网上一个豆瓣小组很火,那就是父母皆祸害小组。这个小组的原意不是否定所有的父母都是祸害,而是指出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资格,有能力当好父母。

传统观念

  很多人觉得作为父母是一件自然而然,而且简单事情。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言谈举止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传统的观念里面,养孩子无非就是加一双筷子而已。孩子的成绩不好,能不能健康成长,那都是靠孩子自己的造化。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担负着怎样重要的角色。这样的父母,最多只能算作一个饲养者,而非养育者。

  在孩子长大之后,如果说孩子的发展方向,并不是父母所期望的那样。那些传统的父母就会把原因归结到孩子身上,而从来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些愚昧观点在这本书里得到了一一纠正。

父母的教练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介绍了我们需要教给孩子的第一门课——那就是爱与规则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熊孩子。在网上流传着一个熊孩子洗钢琴故事,在故事的最后这位熊孩子的家长不得不赔了28万。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讲的非常有道理《你不教育孩子,这个世界会狠狠的教育他》。

  而爱,是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一课。他要从小学会爱周边的人,爱他的父母,爱他的亲人,爱整个世界。爱发脾气的孩子往往是缺少父母的理解和接纳,也就是缺少父母的爱。

  孩子还需要尊重引导,从来就不应该忽视孩子的情绪

  很多时候夸奖比斥责更加有效

  如果养成阅读的习惯,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

  做父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需要修炼与学习。这些都是这本书要教会我们的作业父母的一些技巧。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有机会阅读到这一本书,因为这一本书有可能就会改变你孩子的一生。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读后感(三):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

  牵着孩子的手,伴着孩子慢慢长大,是每一位家长最大的期盼。可是,现实会这样吗?不会,我们有太多的束缚,有时候,为了生活,我们会放弃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对孩子的陪伴。尤其,在农村里,很多家长为了家庭的以后,许多人都外出务工,将自己的孩子给家里的老人带着,只管不让孩子饿着,却不管其他方面的关心。这就是现在中国比较热的一个问题——留守儿童。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教育部、各界都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努力,减少对一代人的伤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会发现,家长的陪伴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关于孩子成长的知识。正如常言道大道理每一个人都会说,可是实践起来却是十分难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这就是人的常态,我们避免不了,但是,我们可以尽力去做到完美,即使这真的很难,但是我们也会很努力去做。就好像,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害怕自己的孩子误入迷途,将孩子保护密不透风,可是,他们忘记了,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自己,靠自己去这个世界中打拼,没有那些打磨,没有一些必要的经验,孩子以后的路该如何去走呢?这就是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忘记的。

  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些经验,对于一些新手父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在作者的一些案例中,认识到自己父母以及自己身上的错误。你看这本书的时候,你在不知不觉中,你会觉得那就好像再说你自己一样

  就比如,在《妈妈,你生气样子可怕》中,你会看到很多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情绪的讲解?我觉得很是有用,毕竟我自己的妈妈就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家长,然而,在每一天的熏陶中,我自己渐渐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虽然每一次,接受到妈妈的暴脾气时,我十分想要逃离的。我甚至害怕自己以后对自己的孩子也像母亲那样,那样的话,我觉得自己会像一个张牙舞爪疯子。也许,当自己发脾气的时候,家长的形象在孩子眼中应该就像一个疯子吧,而且还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的疯子。

  对待孩子,作为家长,要学会很多的东西,毕竟,言传身教正常言道,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无辜地充当了父母情绪的出气筒。母婴关系心理研究者李雪说:当你控制不住想要对孩子歇斯底里的时候,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自欺欺人:我这是教育孩子,为孩子好啊。另一个是自省:我的内心有很多愤怒痛苦需要被知觉,需要被疗愈,我也曾经被父母这样伤害,这是我们家族代代相传的业力,我愿意经由亲子关系认识自己,成长自己。家族的不幸轮回,且让我承担,且于我终结

  这就是一些经验,虽然不能有彻彻底底地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可以少走一些弯路。虽然孩子成长的最终结果是让孩子成长,可是,让孩子少受一些来自家长的伤害,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结局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读后感(四):世间一种幸福叫陪伴孩子成长

  人们常说,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可是“陪伴”二字如何定义,仅仅是守在孩子身边就算是好好地陪伴他了吗?当然不是,只有懂得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去,这才是有效的陪伴。

  85后奶爸郑明生,童书编辑,在他的《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分享了育儿过程的想法和观点,从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了自我提升。

  读书完此书,你会发现家庭教育不是要教育孩子,而是自我教育,是和孩子一起进步成长的过程。

  孩子想什么

  刚出生的婴儿,饿了会啼哭,拉了不舒服也会啼哭。家长们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婴儿马上就不哭不闹了。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想“控制”大人的这种想法并没有变。书中分享了一个朋友的故事,朋友儿子每次吃饭都慢吞吞,还故意把饭倒进茶水里,说稀饭好吃。朋友总是责骂孩子,怪他不懂事,不听话

  饭后作者才了解到原来朋友夫妇都很忙,每周在一起吃饭的次数不多。孩子为了多一点时间跟父母在一起,故意搞破坏。

  后来,这对夫妇改变了做法,每个周末抽空带孩子出去玩一次,陪孩子一起娱乐,孩子再也不调皮捣蛋了。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把陪伴当成最重要的家长,自然会有很多陪伴的时间。别等到孩子长大了,想去陪伴,却发现孩子已经跟你很疏远了。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离不开父母,寄宿制的保姆、有爱心的幼师也替代不了亲情。孩子想的很简单,就是有更多的时间和父母腻在一起,享受他们作为孩子的“特权”。

  孩子需要什么

  朗读者有一期节目主持人董卿问作家梁晓声对于童年有什么回忆

  “贫穷”、“愁苦”、“无奈”梁老用这些词汇作了注解。

  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梁老的母亲还是鼓励他读课外书,正是这份鼓励与深情,才有了梁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如梁老所说:书架,是一个家庭的不动产。最好的家风是阅读。

  亲子阅读、亲子旅游、亲子运动,这些都是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内容。母爱给孩子满足感,父爱给孩子方向感,父母各司其职

  父母的爱,父母的鼓励,滋润着孩子自然成长。

  家长参与其中

  从孩子出生到满月,一步步的成长,他们每一次变化,都牵动着父母的情绪。每个父母都希望留给孩子足够多的财富、知识,希望孩子在未来依旧有资本被世界宠爱。

  然而,陪伴的是有期限了,过了这个期限,任凭你如何努力,脾气秉性都形成了,很难改变。

  作者认为:做父母的黄金期只有十年,错过了就会留下无尽的叹息。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刚入学很多字不会写,父母就带着我一笔一画的描红。写完后,又给我削个苹果吃。

  这让我看到了写字的价值:不是取悦父母,而是一件好玩的事。

  当家长放慢脚步,平复内心的焦急,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思考孩子的教育与人生。因为陪伴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

  后记:人生最美妙体验,就是把时光浪费美好的事情上。而阅读《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这本书,唤醒了笔者童年太多美好的回忆。这一切都是原生态家庭给笔者内心种下的温暖种子。直至嫁人之后,见丈夫在外打拼,也懂得挣钱的艰辛,会鼓励他,与之同舟共济。有了孩子,亲密的爱会给提供安全基地,给孩子构建一个不离不弃的关系,让孩子感觉不是孤单的。安全感,才是陪伴孩子最重要的核心.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读后感(五):父母需要给孩子一把名为“规矩”的刀!

  过年时间,亲戚朋友们聚在一起,除了七八姑八大姨的的催婚、催生等戏码,就是熊孩子上演无法无天的的“大闹天宫”了。

  面对熊孩子的逾距,我们总样被安慰

  孩子随意翻你的包,被家长解说为太小不懂事;

  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被亲戚说为性格活泼

  孩子吃饭时,只顾自己,不顾及他人感受抢先吃饭,被家长说道,没有关系。

  即使发生较大的冲突,也都会是大人的错,大过年的,为什么要这么计较。

  我们表面上被“说服”,其实真正地想呼唤地是“快给我一把刀吧!……一把名为规矩的刀!”

  其实,刚开始我也有这样的心态,总以为他还小,不能限制太多,等她大了,就会懂了!

  直到有一天被幼儿园老师侧面劝说,孩子在教室经常会大喊,显得没有家教。我才开始重视教养这个命题

  百度是这样定义教养的:

  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特别指出,人若没有教养,便是家长老师的失职。

  quot;教养",在西方文化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

  教养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怀。因为关怀,我们才能注意并准确地把握交往尺度,给别人留下了必要的私人空间;我们才会克服种种不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注意处处使用礼貌用语,努力营造文雅平和氛围

  我开始反思自己,给予了孩子的爱与自由,却没有给孩子建立必须遵守的“规矩”。

  “如果没有规矩,爱就是一把刀。你对孩子的放纵就是磨刀石,一年一年地磨,最后砍伤了自己”鱼爸在《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这本书中是这么评价规矩的。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的作者鱼爸是一位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家庭教育研究者。在中国普遍的“丧偶式婚姻”与“守寡式育儿”的今天,鱼爸能全职陪伴孩子,观察孩子,用心了解和教育孩子,实属难得。所以书中并没有长篇累牍的理论说教,而是来自一幕幕生活实例,有些是自家孩子的培养心得,有些是观察别人家孩子行为的反思。

  关于爱

  “教育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拥有爱。”

  小侄子从舅家回来,吃晚饭的时候看见奶奶端来了饭,立马跑到厨房去,奶声奶气地告诉奶奶:“我来给我爸爸、妈妈、爷爷端饭。”我想这就是鱼爸所说的从内心自然而然地萌发出来的感情。因为日常的爱与陪伴,小侄子也学会了爱的回馈。

  书中引用了德国著名哲家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话名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灵魂的教育 ,而非单纯知识的堆积,作为父母,应当拥有这样摇动和唤醒的力量。

  这样摇动和唤醒的力量,就是我们的示范作用。吃饭的时候,等着人到齐再动筷;善待老人,善待他人,爱护每一个生命。播种爱,才能收获爱。

  关于规矩

  “这个世界不是由你说了算,也不会因为你的任性而自动让道,成长是一件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你必须对自己负责,也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父母注意到,并要求孩子,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千万不要因为工作忙,日常陪伴少,就在过年的时候过度地放纵孩子的行为。

  老师向我反应后,我认真观察了女儿的行为,才知道错把规矩理解为孩子成长发展的桎梏。你不教育孩子,这个世界会很很地教育他。当她再次在公共场合大喊的时候,我会立马制止;公交车上不允许她任性地挑选座位或者爬上爬下;看动画片的时长约定好后,不得耍赖或者以哭威胁;及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完。

  刚开始孩子不适应,以前温和的好说话的妈妈,怎么突然间变得固执和凶恶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他人着感,遵守规则和公德是我们必须同孩子一起建立的教养。

  现在女儿即使在她自己房间里无法无天,在公共场合会注意自己的言行,甚至会主动提醒我,垃圾筒在哪,她帮我去扔;会在红灯前耐心等待,而不是一味地哭闹。

  一味地说教,无法让孩子乖乖地“遵纪守法”,那么就需要一些游戏力和阅读来帮助孩子来建立规则。作者在书的第四篇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我在帮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也受益于阅读。通过亲子共读绘本故事,能让孩子在趣味性中接受规则教育。比如卡尔小镇系列中的《上幼儿园》就可以帮孩子建立主动探索、遵守交通法规等安全规则。

  碰到熊孩子了,不要慌,与孩子平等对话,尊重他,与他分享一个故事,一本书,给予爱,也给予规则。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读后感(六):从男人的角度看待家庭教育

  “丧偶式育儿”是现在很多妈妈都反映出来的一个普遍的家庭问题,孩子出生后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孩子的妈妈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很多家庭因为无法进入角色而产生家庭危机,更多的家庭也是在忍耐。

  从我的宝贝女儿出生开始,我就自动的卷进了这场人生战役里。虽然婆婆帮了我很多,但是多数都是我在照顾孩子,哪怕是坐月子里都是。

  月子里我首先抗过了侧切的痛苦,然后抗过了喂奶的钻心疼痛,抗过了乳腺炎的发烧,抗过了每天晚上的喂奶。

  整整六个月的日日夜夜都是这样熬着过来的,此时父亲这个角色似乎从这个家里消失了,婆婆毕竟不是 我的另一半,代替不了孩子父亲的角色。

  在这半年里,我们都是处于分居的状态,他在他的书房睡觉,我和孩子睡在主卧里,我真的没有时间去管他到底在干什么,全部身心都放在孩子的身上,这样的状态我的心里怎么能没有抱怨。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也不能说他一无是处,很多小的片段都被那六个月的短暂消失所取代,即使孩子现在三岁多了,他能抽出部分时间陪着孩子玩玩游戏,我依然是觉得他根本没有做好。

  也许我和所有陷入焦虑中的妈妈们一样,从孩子的孕育中就在焦虑了。我们害怕自己养育不好孩子,害怕教育不好孩子,害怕孩子生病,所有的害怕都让我们处于崩溃的边缘,时不时的就会歇斯底里。

  真正的教育光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可不行,母亲会被压垮的。

  家庭教育类的书籍其实我在上学的时候就有所涉猎,我不是独生子女还有一个比我小八岁的弟弟,我上高中的时候弟弟已经上出中,那个时候弟弟处于青春期正是最淘气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青春期,饭桌上讨论的问题都是我的学习问题,几乎每天吃饭时等待我的都是父亲的责骂和督促,因为成绩的问题让我很痛苦。

  弟弟的成绩还不如我,在那个时刻他顶替了我的位置,成为了挨骂的接班人。我设身处地的理解他的痛苦,弟弟和我都成了粗暴家庭教育的受害者。

  我不想让他成为下一个我,因为我的心灵几乎都要封闭了。

  我开始读一些他们学校给家长发下来的家庭教育类的书籍自己偷偷的从中学习,我发现和孩子做朋友,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最好的教育方法,然后我就开始学以致用,平时经常和弟弟探讨他在学校里的事情,时不时的和他谈心,最后我们成为了关系亲密的姐弟。

  现在弟弟已经二十多岁了,很多次父母都打电话给我让我劝说弟弟,因为只有我的话他才能听进去,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血缘仅仅是我们亲近的前提,心灵的亲近才是真正的亲近。没有一个好的方式方法,即使是亲人也会形同陌路。我得感谢当初的自己,用善于学习的方法,找到了让自己打开他人心灵的方法,也在同时解放了自己的心灵。

  很多人在毕业后就放弃了让自己成长的机会,认为领取了毕业证就是学习的终止。其实人生的很多阶段都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为了成为一个好妈妈,我买了不少家庭教育类的书籍,在书本中我学到了很多,针对不同年龄段,针对不同的性别,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每个孩子的教育类形都有着不同的方式方法,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对症下药的,所以就得靠自己。

  成为一个好家长真的很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