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见识丛书·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见识丛书·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23 21: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见识丛书·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经典读后感10篇

  《见识丛书·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是一本由[美]格雷戈里·柯克伦(Gregory Cochran) / [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017-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识丛书·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读后感(一):文明与进化

  抱着对万物永无止境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一万年的爆发》,本书作者是美国的学者格雷戈里-柯克伦与亨利-哈本丁,书封后对作者的介绍十分简洁,只知道他们是研究物理学、人类学以及人口遗传学的专家,我带着对人类进化主题相关的好奇与疑惑走入了这本书中。

  《一万年的爆发》副标为“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是中信出版社“见识丛书”中的一本。对于装帧我个人是极喜欢的,至于这封面设计喜欢与否当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唯一让我在此忍不住想吐槽的是这个系列我见一本收一本之时遭遇了《基因传》,一本封面跳脱此系列的作品,在书城看到的时候瞬间感到心烦。

  翻开《一万年的爆发》,去了解学者笔下关于文明对人类进化史的影响,我期待有趣的阐述而不是生硬的数据专业名词的堆砌。在第一章开始就讲到了长期以来,科学家普遍认为四五万年前欧洲的“生物大跃进标志文化进步的开始以及人类显著演化的终止。而对于人类在近万年以来的进化存在停滞现象这一论点,作者在文中有着自己观点以及论述。他们通过对比物种驯化的过程结果,用最简单生动明析的例子来讲解,自身基因与外界环境方面对物种演化的影响及联系密切

  在第二章中开篇即见人类进化史上熟悉的尼安德特人,我曾经一度以为地球上的人类进化过程是由一个古老的人种进化到下一个人种呈单一射线的过程,后来才知道同一时期会有不同的古老人种生存于遥远的昨日。他们究竟如何从那一路进化走到现代人类的世界,万年时间单位对于这个星球来说是一瞬,可对于人类自非洲走出直到今日又何其久远,在如此悠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究竟经历了什么。

  前段时间我还在读房龙的那本《人类的故事》,好像从古老人种到人类现代文明的开始是极快速的,也许是篇幅的关系造成的错觉,所以在年表上去看又是惊人的。比起万物起源,人类文明的发源在其中可称之短暂,在第二章中看到基因渗入的例子,配图更直观的让人感受,在“思想变化”章节中,关于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在生活方式及所处环境上的差异影响其大脑发展之讲述读来有趣,原来抱有此类书籍会有一定枯燥之感的想法一扫而空,虽谈不上百分百的理解,但还是有极大收获

  书的第三章“农业重大的变化”与第四章“农业的意义”都围绕农业与人类进化互相影响的论述在一一解析,从植物动物的演化,农业最早出现在亚洲的新月沃土地带,人类耕种植物,农业的发展促使人口的进一步增长,而“吃什么决定了你是谁”更是将两者紧密的联系。随后第五章的“基因流”从基因史讲到基因决定的蓝眼睛,其实“基因”二字贯穿着整本书的始终。

  在最后的篇幅里看到了哥伦布也看到了犹太人,结尾的“结论”中又回味了这一本书读过来的各种情绪,对各种观点抱有了解的态度而不全然相信科学也是因着好奇与怀疑才不断进步,而对于人类来说,文明不止,进化不终。

  疯猴勿杀20180130

  《见识丛书·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读后感(二):“驯化”人类

  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它有两点伟大之处,一是击碎了宗教中“神造万物”的神话,二是将人类置于同其他生物一样的进化历程当中。

  如今,绝大多数人对生命起源早已有了共识,但学界一般对人类的进化还放不下“妄自尊大”的架子。应该说,这种“妄自尊大”也并非是有意为之,他们并不否认人类和其他生物在进化之路上曾经是“携手并进”的,却认为人类的进化在接近现代人类时便停止了,至多不过是在体貌特征上出现差异。

  这就出现了一种诡异的但容易忽略的矛盾——一方面承认人类同其他生物都有着进化而来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将人类从这条道路上剥离出来,同时认为其他生物还在进行着进化。《一万年的爆发》一书大胆地驳斥了这种思路,它认为,既然人类和各类生物都公平地处在进化的“游戏”当中,那么就不会有万物皆在演化而人类独处一隅情况;人类既然可以在距今一万年前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体貌等外观上的变化,当然也会在智力甚至情感等“软”条件发生着变化,只谈“表”而不及“里”的思维虚伪的。

  关于其他生物的进化或者驯化过程,狗的人工选择是最明显的例子,狗在不到五万年间不仅完成了从狼而来的转变,而且形成了从“大丹犬”到“蝴蝶犬”等性情、体征差异极大的品种。当然,也有如鲎一样古老的几乎从未改变过的生物一直存留至今,但其长期存留的环境保证了它们的生存,同时也“阻碍”了它们的进化。(但细微之处是否发生着变化也未可知,毕竟连细菌这样的生物都一直处于演变之中。)

  人类作为高等哺乳动物,面对环境同样拥有强大弹性和塑性。在人类驯化动植物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从一万多年前距今的这段时间里,特别是在农业出现之后,人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表征是文明呈现“爆炸式”的发展,使我们不得不注意这个时期,好奇这样的爆炸究竟源于什么样的深层因素传统的归因自然是人类的智力累积从而引发了爆炸,不过,也有惊世骇俗的想法,也就是《一万年的爆发》这本书的副标题所指,文明加速了人类的进化,而我更喜欢的是另一个浅显的比方,在一万年的时间中,文明,特别是农业文明“驯化”了人类。

  驯化一词可能让人会有些不习惯,但被文明驯化可能听来会舒服一些吧。人类自农业文明发展以来,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上去像是人类促进了这些变化,但反过来看似乎也顺理成章:首先,农业保障了生存能量需求,奠定了物质基础,人类较少进行迁徙或者游猎,形成稳定的族群,有了各自来源于农业生产的文化基础,同时个体身体结构发生了变化;其次,生产活动和驯养动植物也在激发和培养人类的智力,之后形成的社会活动也促使人类不再像远古将大脑活动主要集中于生存方面,而是进行更广泛的社交政治艺术创作等活动;再次,聚集的人口与家畜带来的疾病传播负面上对人类进行了“筛选”。

  人类不断改变文明,文明也在不断改变人类。承认后一点并不困难,但要深入到遗传与基因层面对这点的认同却并不容易,这可能是我们习惯于以文明的创造者自居,一时难以正视文明带来的变化也已深入到了我们的每一个细胞之中,或者更现实一些是担心关于种族主义的泛滥。

  其实,对于人类基因之间的差异,科学并无偏颇,甚至我们自己也在赞美欣赏着各个族群或者民族的各异特色误解偏见不过是人们自己上升到一定高度附加以私欲和利益冲突所酿成的。基因差异就好比绘画者面前的各种色彩,决定最终图案的并不是颜色本身,而在图绘的手。而且,人类各族群在基因上不同也并非就指向了一条消极的道路,我们用一万年的时间见证了文明给予各族群的起伏,说不定,下个一万年更加成熟理性的文明又将进行新一轮的驯化,给予它们各自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呢。

  《见识丛书·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读后感(三):3星|《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那些拒绝承认欧洲征服和定居美洲过程中生物学差异的人,事实上也是在否认达尔文进化论

  作者在书中向《枪炮病菌与钢铁》叫板,全书风格也有点类似《枪炮病菌与钢铁》的旁征博引,不过程度稍逊。作者认为不同族群之间在基因上的差异可能影响了他们之间的竞争结果,而且基因上的差异比较难通过学习来短期跟进。比如耐乳糖的印欧人很快扩张到欧洲大部分地区,智人能说话因此逐步挤掉了尼安德特人的地盘。

  读后感觉大部分章节都有点蜻蜓点水,以为刚进入话题,结果已经结束了,这一点比《枪炮病菌与钢铁》差了不少。

  第七章解释德系犹太人智商高的原因,论述与推理相对详细全面,基本的事实是2000年前犹太人没有比周围族群聪明,现在则平均智商非常高。作者认为原因是德系犹太人中世纪以来一直从事白领工作并且不与外族通婚,生存压力和族内通婚导致他们的后代的智商逐步提高

  总体评价3星。有点意思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我们的许多工作可被称作“遗传历史学”。这是一种新型史学:我们承认这些平常的事实,但我们用一种非常不同的框架来解释。#28

  2:在极端例子中,苏联科学家用40年就成功得到了一个驯养狐狸的品种。在每一代狐狸中他都选择(而且只选择)驯服的个体,于是这个品种的狐狸终于变得友善并喜欢和人类亲近,这和野生狐狸截然相反。#120

  3:我们将指出,人类不仅以一个很快的速度演化,而且不同的人类群体演化的过程是不同的。随着时间推移,当群体间的差别一直积累,人与人之间也变得越来越不一样。#155

  4:狗是单一物种,但如我们指出的,它们外形上的差异超过了所有其他哺乳动物,而且演变出许多奇特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而不同品种的狗学习的速度和能力大为不同。#174

  5:过去几千年间的遗传改变速度远远大过往数百万年间的变化速度,速度增加达到了100倍的数量级。如果人类一直以来都是以这个速度演化,那么如今我们和黑猩猩之间的差距会远远比现实中要大。#304

  6: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早在伊米亚间冰期(大约125000年前的间冰期),人类的生物特征还不足以发展出农业。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在伊米亚间冰期产生出农业,但在全新世(开始于1万年前)的最近一次间冰期以来,至少有七次独立的农业发展。#424

  7:如果一个等位基因带来s比例优势,那么它能够流传下来的概率就是2s。在一个稳定群体里,一个具有10%适应优势的等位基因的单一副本有20%的机会最终变得普遍。#535

  8:如果有谁还过分担心自己有可能有尼安德特祖先,那么这人最好记住我们肯定还是从病毒遗传下来的。像通常一样,事实和我们的感受无关。#598

  9:奶牛被驯化过至少两次,一次在中东(无隆肉的普通黄牛),一次在印度(有隆肉的垂耳瘤牛),也可能曾有在北非的第三次。#608

  10:一方面,安第斯山脉高地的美洲印第安人有桶状的胸和挤满了红细胞的血液;另一方面,藏族人只有低得多的血红蛋白,但他们通过快速呼吸来吸取更多的氧气。两个人群都比平原人要更好地适应高海拔,然而藏族人的适应明显要更有效,因为他们的宝宝更加强壮健康。#688

  11:从来没有从事农业或只从事农业很短时间的群体,例如澳大利亚原住民或美洲印第安人,在食用西方饮食的时候都会出现特征性的健康问题。目前这类问题中最严重的是得2型糖尿病的高风险。#1059

  12:大多数容易罹患2型糖尿病的人群同时容易发生酗酒问题,这并不是巧合。两种病症在生物化学原理上并不相同,但两者都出于同样的原因:先前与农业饮食有限的接触,以及对这类饮食有限的适应经历。#1082

  13: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导致浅肤色的遗传改变与在欧洲实现同样功能的那些遗传改变基本上不同。#1223

  14:乔治·克拉克(GregoryClark)在《告别赈金》(AFarewelltoAlms)一书中证明中世纪英格兰最富有社会成员大约有两倍于最贫穷成员的后代。[14]社会底层基本无法自我繁衍,因此,在大约1000年以后几乎每一个人都传承自富裕阶级。#1387

  15:一旦精英的存在变成了可能,那么他们在生育上的优势便发挥出来。这种最典型阶级斗争——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却往往被历史学家或被当事人所忽视。#1404

  16:有意思的是,那些从7R片段上产生的基因片段在中国是十分普遍的,尽管【与“注意力缺陷及多动症”有关的】7R基因本身很少在中国被发现。很有可能中国的文化就倾向于排除那些带有7R基因片段的个体。#1485

  17: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经历过,或者只是很少地接触过农业的人是很难忍受桎梏的,这正如我们在1636年佩科特战争(ThePequotWar)中白人清教徒所俘虏的印第安土著一样。同样道理,布须曼人,典型的狩猎兼采集者,总是被冠以“南非无政府主义者”的头衔。#1500

  18:尽管人们可以学习新的规则,但基因上的差异会让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自我限制。这对个性有一定要求——比如要有耐心、自控力以及对长远利益的考虑而非短浅的目光——自然选择逐渐让这些特征在长期从事农业的人群中变得普遍起来。#1511

  19:那些新近才从事农业的群体,或者还没有从事农业的群体,很难掌握新近的重要的社会及技术发展。对于印第安人来说就是这样,目前他们对南美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感到很是不满。#1565

  20:古老的农耕文明比起那些鲜有从事农业或经历过等级社会的文明而言,对于复杂的新技术以及社会组织方式接受起来容易得多。这说明在工业和科技革命的诞生过程中,在认知及个性上渐进的生物学改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589

  21:然而,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某个国家开始从事农业的时间对这个国家在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即便他们将许多其他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之后,这个结果仍然成立。#1598

  22:如果扩张的群体是因为更先进的策略或者武器而成功的,这成功就可以被他们的对手复制,但基因却是不能通过模仿得到的。所以生物学优势难以抵抗,而基于生物学优势的扩张持续的时间远远长于那些基于短暂文化优势的扩张。#2102

  23:根据估算,美洲原住民的数目在几个世纪里下降了超过90%,这几乎完全因为传染病。#2151

  24:那些拒绝承认欧洲征服和定居美洲过程中生物学差异的人,事实上也是在否认达尔文进化论。欧亚从事农业的人群经历了数千年的疾病高发,自然选择必然会选择拥有更高的疾病抵御能力。#2250

  25:然而非洲却没有成为另一个美洲:非洲人并没有被欧洲人所取代。要让数量有限的殖民者成为主要人群,本地人必须死掉大部分,但非洲人没有。#2294

  26:但是当乳糖耐受等位基因变得更常见时,大部分成年人能饮用牛奶,人们就可以采用一种新的畜牧模式了(养牛主要是取奶而不是取肉)。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因为制乳业比养牛取肉要更高效。#2400

  27:此外,有理由相信这一历史现象发生了至少三次。尼罗河上游地区的东非畜牧者和再往南的地区的人群是乳糖耐受的制乳者,他们身上带有比印欧人晚些的乳糖突变体。他们同样也扩张了,也变得好战,他们和早期印欧人的宗教和社会结构有许多神奇的相似之处。#2450

  28:阿什肯纳兹犹太人是所有已知人类群体中智商最高的,平均值在112到115,比欧洲人的标准值100要高多了。#2511

  29:比如说,在世纪之交的伦敦,犹太人在教育系统内获得的荣誉和奖项多得不成比例。而在古典时期可不是这样的:现存的古代希腊、罗马著作没有任何提示说犹太人异乎寻常地聪明。#2516

  30:我们认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在北欧逗留的时期在白领职业的自然选择中获得了成功,而这成功源自他们智力上的遗传优势。但对于智力的强势选择也产生了一些让人不愉快的副作用:提高遗传携带者智商的等位基因同时也对纯合体产生损害。#2524

  31:值得注意的是非德系的犹太人就没有很高的智商平均值。他们也没有在对认知能力要求很高的领域,比如医学、法律和学术界有超乎寻常的表现。#2818

  《见识丛书·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读后感(四):基因与人类社会

  不断适应着地球外部环境进化突变的基因构成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生物体系,也创造了最为智慧的生物——人类。从微观走向广阔,从族群部落走向一场场深入的社会变革,直至迈进越来越发达、高度文明的人类社会。基因的不断改变犹如人类不断向外界的探索,我们无法预测吉凶,但所走的每一小步,都对人类族群产生着巨大影响,它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也许,人类会在某一天消亡,也许,人类会在未来成为宇宙霸主,这一部精密的仪器不知会把我们带向何方…基因的变化、发展和传播通过人类不断与环境的抗争和与疾病的斗争而加速,而人类社会的精密分工和科学的不断前行也为基因突变提供着充分条件,人类从顺应天命到掌握命运,前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成竹在胸。

  两位作者用很大篇幅对基因的基础概念进行着阐述,从生物学到分子进化学中的突变概念,从科学与工业革命等社会变革影响到基因突变,选择压力、演化与变化、农业出现、人种替代、武器、争夺到语言传播交流后的贸易、联盟与革新等等,均带有极强的人类演化特征。类人猿身体各部分在强自然选择的适应下不断变异造就了远古人类,远古人类在自然界强适应性的挑战下,卵磷脂促使大脑发育,从创新力量中产生了语言。从此,远古人类可以用更为智慧的方式生存,他们彼此遇见,争夺,交易,融合。自然界和初级人类社会都促使人类自身及大脑急速发展,直到发展为现代人类对选择压力反应迅速,适应力超强,但也不得不看到在这一个过程中,始终隐藏着残酷的一面,人类每一次的抗争,都会带来巨大牺牲,但每一次的牺牲,又会把人类社会推至一个又一个顶峰。整个生命的形式,包括其他非智慧型生物,都是一场神秘的、充满未知的育种挑战。现在,人类的脚步遍布整个地球甚至宇宙,人类的急剧进化促成了文明的发展,文明的发展也促成着人类的进化。

  对基因的进一步深入了解,从一个侧面能对疾病的认知产生一定改观。生物学上的优势不一定都是好的,但人类可以从病毒得到有利的基因。单一基因的改变产生疾病,会让身体遭受痛苦,但身体在抵御疾病与病毒磨合的同时,亦或是在新生儿体内产生了新的基因序列时,正印证了整个生物体不断变化的这一观点。如此微观的一点改变,轻则导致人群外形的改变,重则会改变整个人类的命运,微小的生物学改变超过某个阙值,便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变化,不得不说,基因是一股强有力的进化力量。

  《见识丛书·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读后感(五):驯服与被驯服的,基因与文化的共同驱动

  人类进化史一直是人类致力于研究的课题,很多科学家都为探索其中奥秘做出了很多努力,贾雷德•戴蒙德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人类大历史三部曲中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给出了系统的分析,尤其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强调了地理、粮食生产等因素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更是得出结论:“不同社会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不同发展,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

  而当今社会科学的共识也是“人类的演化很久以前就停止了……在大约5万年前人类开始扩张走出非洲前就停止了。”这种主流思想就是正确的吗?格雷戈里•柯克伦和亨利•哈本丁在这本《一万年的爆发》中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

  区别于传统史学,两位作者从遗传历史学的这一新学科的角度论证了“基因”这一生物遗传学概念在人类社会历史演化过程中扮演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理环境重要吗?农业和粮食生产重要吗?文明与文化的发展重要吗?这些都很重要,但这些外在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的?从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基因”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

  贾雷德•戴蒙德强调的主导因素“环境的差异”,正是造成了生物差异才引起了不同的历史演进。不同的环境——温度、海拔、气候、干旱程度……对当地的动植物(包括人类)造成了不同的自然选择,人类和其他动植物为适应自然的优胜劣汰,必然做出相对应的改变,而反应到“基因”层面,就是适应的“优势基因”有更大的几率得以遗传并加大载体的生存几率;同样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在不同的环境中发展出不同的类型,有些引发了传染性的病例,而当地的动植物在感染与斗争中逐渐生出抗体,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能抵抗微生物的致命侵袭。已经有了抗体的当地动植物不惧怕致命病菌,而其他地域环境从未经历过改病菌的动植物往往对这种“司空见惯”的威胁毫无抵抗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最经典的正是欧洲人对美洲的入侵,真正造成当地土著大幅减员的不是欧洲人的坚船利炮,而是“外来人”带去的病菌。

  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农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原本狩猎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定居于某一特定环境成为可能,加之驯化的动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较之过去稳定的食物来源,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的改变都导致了基因的改变。因不同大陆的环境中可驯服的动植物品种的差异,造成了人类食物结构的不同,进而也就造成了不同的基因遗传方向。一个经典的段子说中国人天天吃地沟油没事,外国人来中国吃了地沟油就要出问题,虽是玩笑,其中蕴含的确是遗传学知识。

  人类的演化没有在走出非洲时停滞,也不可能停滞,因人类所处的环境始终在不停变化过程中。举个简单的例子,最近看到一则报道,研究称人类晚上超过11点还熬夜不睡的话,部分基因就会发生改变,而且是朝不好的方向改变。晚睡觉都会如此,何况是外界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

  那文明文化的发展会对基因造成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比如阿什肯纳茨犹太人在环境影响下智慧的进化。因特定历史等原因,阿什肯纳茨人大多从事的是极为费脑子的工作,世代如此,逐渐造成了优势基因遗传的改变,他们的智商慢慢脱颖而出,到目前为止,他们的族群在科技、商业等领域都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就。

  通过众多事例的证明,作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基因与文化共同驱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本书更多的是对基因如何参与人类的演化进程做出了阐述和详尽的论证,而基因与文化如何共同造就人类进步,以及对现代文明和未来的推动力,我们可以参考另一本好书——凯文拉兰德的《未完成的进化》。

  《见识丛书·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读后感(六):像祖先一样陌生的子孙

  今天的人类和5万年前的祖先一样吗?科学界的共识是,当人类扩张并走出非洲时,进化就停止了。我们可以历数出外表、体能、智力等方面的种种不同,但这些差异就如人种间的不同特点,不足以成为厚此薄彼的标准。“线粒体夏娃”的理论就是有力的佐证:全世界的人类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线粒体DNA追溯到同一女性祖先,时间和地域似乎都不能打破血脉上的联结。

  可是,《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一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人类一直在进化。这不是肤浅的主观臆断,作者把基因证据和人类文明的历史相观照,极具说服力。达尔文曾说,生物进化成不同的物种,不存在孰优孰劣,它们各自适应了不同的生存环境,能够更好地生存、繁衍,就是各自的成功。既然人类的生存环境一直在改变,社会形态也在改变,会持续的进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少数优势的等位基因可以帮助它们的携带者在生存中胜出,相应的,这些基因的出现频率也随之上升。极寒地区的高鼻梁、赤道地区的黑皮肤,是最易分辨的例子。不同群体的趋同进化不是随机的。

  《一万年的爆发》中还有几个更耐人寻味的例子。譬如,骁勇的印欧人是如何实现他们的扩张的?作者认为,他们的优势来源于一个基因的突变,它可以产生乳糖酶。“乳糖不耐受”在今天不是个新鲜词,而古时候,大多数人都缺乏制造乳糖酶的基因,人类只能消化粮食和肉类。少数乳糖耐受的群体——像是为数不少的印欧人——则可以喝动物的奶,在同等资源条件下,他们对能量的利用率更高。这进一步确立了印欧人军事上的优势:相比农民的高机动性、养活更多人口、吸收更好的营养,完全有赖于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基因。

  欧洲人殖民美洲是另一例。“枪炮、病菌和钢铁”,直观地点出了殖民大行其道的原因。然而,枪炮和钢铁或许关乎技术,病菌又如何能受制于人、分辨敌我呢?《一万年的爆发》将其归咎于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免疫系统并非越强越好,自体免疫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就跟免疫系统的草木皆兵有关。在极少病原体的美洲,较弱的免疫系统反而是自然选择的优势,当大量外来的病原体涌入这片土地,原住民自然难以招架。我们可以想见,面对新的问题,新一轮的进化又在悄然发生:免疫系统强大的个体将在这场战役中留下更多后代。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非洲人的镰状贫血基因、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的“高智商基因”、农业时代的“勤劳基因”、“自私基因”……人类基因的进化潜能,帮助我们从容应对周遭的改变。不过,进化真的没有尽头吗?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多元的,个体之间没那么容易趋同,何况我们还有现代技术的庇护——乳糖不耐受,可以摄取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或者药物;一种传染病高发,可以生产出疫苗;要节省力气,可以依赖机械——还有必要驱动进化来替我们选择吗?

  这样想是自大的。BBC纪录片《我们还进化吗?》提出过几个针锋相对的问题,诸如病毒会进化,倘若它们灾难性地进犯,我们未必能稳操胜券;哪些人不生孩子、哪些人多子多孙,直接决定了人类的未来;修改基因、筛选胚胎,会加速我们对世界的改变……恐怕有一天,我们跟子孙之间的对望,也会像回望5万年前的祖先那么陌生。文明在加速人类进化,我们憧憬着光明,更应谨慎地思考这些问题,在我们还能干预的时候,选择未来的道路。它们的真实,像一个正在倒数的时钟,正因不知即将迎来的是惊喜还是惊吓,随意摆弄是危险的。

  ——丁酉年读《一万年的爆发》

  《见识丛书·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读后感(七):人类进化,愈演愈烈

  文|轻禅

  人类进化是一部漫长的历史,尤其是从直立人到智人经历了一百多万年的时间。从智人开始,人类文明迅速发展,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相继出现,自然选择的力量看似减弱了。甚至最近100年内,社会科学的共识是人类演化很久以前就停止了。事实真是这样吗?如果是,人类从非洲大森林走出来,在世界各处分散栖息,也不会存在差别,可事实并非如此。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人类进化从未停歇,甚至愈演愈烈。对此,雷戈里·柯克伦与亨利·哈本丁在《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一书中提出人类演化加速的观点,并用相关例子予以证明。作者从基因层面出发,用等位基因优势阐述了为何农业革命开始后人类文明会加速人类进化。 

  人类走出非洲时,现代人为何能够取代古老的尼安德特人?在书中,作者梳理了科学家对此的相关阐释,但他们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在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相遇时,应该存在种间交配问题,使得一部分尼安德特人身上的基因渗透到了现代人身上。这类基因很可能对适应环境是有利的,而这种等位基因在种群中是呈指数增长的,很快就会蔓延开来。对于这个论点,作者在书中还附上相关证据,有骨骼证据、遗传证据等等。

  以上不过是人类进化加速的开端,当农业出现,人类学会种植、养殖之后,食物不再短缺,女性可以更好的生育,繁衍后代,这就势必造成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口增长,恰好为基因突变提供了数量基础,虽然变异并不都是有利的,但即使只有少部分有利的突变,在存在等位基因优势的情况下,就会呈指数迅速增长。但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显而易见,人类饮食质量不如狩猎采集时期,又加之人口数量增长,各种疾病也相应出现。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农业出现时,人类在身体机能等方面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生存方式。

  不过,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依旧适用于现代人,无论人身处那种环境,都在极力适应环境的变化。《一万年的爆发》书中提及人类从非洲走出来之后,分散于世界各地,所面临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也就不同,这些因素也同样影响着人类的演化。言外之意,从农业出现至今约有一万年的时间里,伴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演化速度加快,不同地域的人,其差异性越来越大。即使不懂遗传学的人,单看看如今世界各地的人,体型、肤色、头发等各方面已经明显存在差异,这足以证明,人类进化从未停止,反而进化的速度加快了。这也是为何作者选用“一万年的爆发”作为书名的原因吧。

  如果站在今日看将来呢?现代社会,人类文明迅速发展,身处世界不同地区的人都在极力适应当地环境,那么,这就造成将来不同国家、地区的人差别越来越大。如此状况,似乎是一种挑战,但同样也是一个契机,如何在人类进化加速的情况下,寻求一个更好的未来?

  这就是《一万年的爆发》书中阐述的内容,书中某些观点与丹尼尔·利伯曼所著《人体的故事》不谋而合。不过两本书侧重点不同,《人体的故事》一书还提出“失配性疾病”的观点,这一观点很新颖,也同样值得关注。有兴趣的人,在阅读《一万年的爆发》时,可以结合《人体的故事》一起阅读。

  《见识丛书·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读后感(八):加速进化

  猿类进化为人类用了几百万年,早起智人进化成现代人类用了用了几十万年,而现代人类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用了几千年,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仅仅用了不到三百年,人类的进化正在不断加速,相比于外形上进化的速度,基因进化掀起的浪潮更为汹涌。

  每天淹没在毫无变化的人海中,你会怀疑自己的独特性是否真的有自己想的那么大,你厌倦了每天看着与自己相似的人做着跟你一样要做的琐事,你期待自己拥有异于常人的特性,你甚至希望一只蜘蛛改变你的基因组···如果你读了这样一本书,告诉你你自己就是人类进化成超人的见证者甚至是参与者,你会震惊吗?格雷戈里·柯克伦的科学作品《一万年的爆发》就证明了这一点,人类的进化在近一万年并没有停滞,反而越来越快了。

  人类找到火源,吃到熟食,因而在进化中牙齿越来越小,胃肠耗能越来越小,而大脑却因此得到机会“膨胀”,人类依靠自己越发聪明的大脑发明了工具,从而解放双手,完成更多设计与创造,造福人类生活,但随着发明的工具越来越复杂,人类生物功能却不断退化,那些用不上的基因慢慢在进化中被剔除,进而更适应如今生活的基因不断涌现,人类越发依赖农业,抛弃狩猎,所以人类的速度和耐力要比大部分动物差很多·····人类的进化一步一步非常有连贯性和针对性,某种外在因素的变化最终都会导致人类的进化,有些时候人类可以间接控制自己的进化,但更多时候人类的进化要听从安排。

  本书重点介绍的农业对于人类进化的影响,多少有点人类追求改变的意思,尽管农业社会的确存在人类因农业受到桎梏、传染病因农业发展传播更甚、阶级差距因农业越拉越大等问题,但却为人类提供了秩序和保障,农业发展成为地区崛起或种族延续的坚实后盾,农业革命几乎是确保人类跃向更高平台的电梯。

  另外,物竞天择的生物法则同样适用于基因选择中。尽管人类可能出自同一祖先,但进化至今,不同的地区却演化出了截然不同的基因组,基因为适应当地环境会努力做出改变,导致人类在外观上与同类相去甚远,更别提内在基因了。非洲人抗疟疾基因要比北欧人强大许多,高原人的鼻孔普遍要比海边人的大,更别提常年肤色的传承了···更适应环境的基因将得以保留并可以很快在群落中传播,随着环境变化基因也随之变化,除此之外,基因也有“人为”选择的时候。比如最后一章提到的犹太人为何聪明的原因,一是种族被隔离,导致种族优势越来越明显,二是因为早期犹太人大多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迫使基因必须变得“聪明”,进而逐渐淘汰掉那些“不聪明”的基因。

  无论是农业还是基因择优,归根结底,文化才是改变人类进化的重要原因,人类的进化是推动历史的重要因素,而历史变迁也是人类进化的助力,形成如今社会的正是那些不知疲倦的基因突变,想起《太空漫游2001》的片头,一个基因突变带来的是一整个群体的进化,而突变往往来的很突然又令人意想不到,所以谁敢保障未来不会出现超人呢?只要人类尚未灭绝,谈进化停滞就为时尚早。

  《见识丛书·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读后感(九):人类不灭,进化不止

  本文首发于《文汇报》

  很多习以为常的事儿,细想总是觉得神奇,比如一颗小小的受精卵,怎么能长成这么大个头的,还有自我思想的活物?比如,不管从非洲,还是什么地方,那些茹毛饮血的猿类,又如何创造出今天这样的人类社会?比如,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类语言和习惯都有着一种不谋而合的相似,但是其社会发展路径却又最终大相径庭?

  探究人类的文明发展,一直是迷人的主题,切入角度也是多样,长期以来,这个领域一直被认为是“社科领域”,人们总是从很社会,很人文,很历史的角度分析着前因后果。而这几年,跨学科研究成为多个领域的新趋势,也带了太多激荡人心的成果。比如,这本《一万年的爆发》,便从基因突变的角度,从生物遗传学切入,却又聚焦其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形成了一个角度独特的“大历史”框架。

  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成果上,最令人脑细胞激动的往往就是从我们习以为常的细节入手,揭示其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惊人的作用。比如那本影响巨大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便认为环境决定了不同地区人类的社会结构、发展方向,让不同大陆的社会发展分道扬镳,并最终在不同阶段的各自扩张中形成碰撞,甚至冲突。这样的理论逻辑清晰,证据充分,同时,又与当前主流的政治正确性契合,因为这种理论天然的否定了人种论,充满了正能量。

  与之相比,《一万年的爆发》恐怕会引发争议,因为它恰恰提出了带有先天性特征的基因在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特别各自的发展的路径取向,甚至优劣中的巨大作用。而从作者的观察来看,人类文明的进程在近万年内快速发展,堪称一次人类文明史的“寒武纪大爆炸”,而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文明程度又加速了基因变异和自然选择,形成了一种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奇妙互动。

  本书中,对于农业的意义的基因遗传角度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农业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几乎得到了各种流派研究者一致性的认可,只是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在本书中,农业创造了一个基因突变更有效的沉淀和选择的舞台,它使得单位面积下可以生存的人口增多,增加了人口密集度,提高了生殖的效率和存活率,更多人的交往自然容易产生更多的突变,也更容易高效的传承。这个很容易理解,试想在人口密集不大,各个部落交流有限的情况下,就是出现了更有利于生存环境的基因突变,也可能因为有限的传播范围而“失传”。

  同时,从另一个层面上,农业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化,城市的出现,人类的职业选择多样化。于是,在采集形态下看上去不太有用的基因突变,在新的社会形态下,更多发掘了其价值,并在更高效的自然选择中沉淀。当然,人口密集,也带来了如传染病等负面效应,但是同样的,这也是一个残酷的自然选择过程,最终,更强的抗体通过基因传承。正如现代社会,城市正因为聚集了海量人口,需要形成更细的专业分工,并且有海量的人力资源替代,才让城市更具竞争力,而构成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类人才,只不过此时他们的“基因”更表现为智力优势、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工作经验,但是逻辑和一万年前人类文明迎来曙光后的发展是相似的。

  而当人类的基因发生变异的时候,自然选择中一些族群便可能产生优势,书中特别提到的一个例子就是乳糖耐受突变,这个突变到传播的过程,让乳制品成为了人类常用的饮食形式。咋一看这只是一个饮食问题,但是在本书中,作者做了更精彩的分析,率先产生这一基因的人群,将自己的摄食方式由肉食猎取,迈入了更高效的乳制品方式,显然通过驯化和养殖动物获得食物,比四处打猎要稳定的多,可复制性和规模化也更强。所以,率先获得这一基因的游牧民族在此基础上,也有能力扩张的更远,反过来又将这样的基因传播的更广,看,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互动过程。

  是的,在人类文明进程的解读上,常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如在本书中作者强调了基因遗传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双向互动,他也质疑了戴蒙德的一些观点,但是整体上也没否定他的主张。事实上,本书的理论体系,也强调了环境的作用,只是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基因认知能力的提高,加入了一个新的维度,这是对人类文明认知的升级,却并没有否定此前的很多理论。就如量子物理是物理学的伟大一跃,但是你不能因此说经典物理错了,也不必非要在爱因斯坦、薛定谔和牛顿间分出个高低。

  而面向未来,本书也会给你一种“正能量”,是的,咋一听,基因遗传,好像有些人种优劣论的敏感,但是,我们必须正视一些客观实在,而认识它的目的却又正是为了提供支持人类社会更好发展的理论和工具。正如本书的一个观点就是,人类的进化并没有结束,它还在继续,而环境对其产生很多正向作用,比如作者在本书最后分析犹太人基因的智商优势中体现的,一些职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所以,哪怕是类似平等的教育,这样看似不起眼的举动,也可能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更多人延续的后代产生更积极的作用。而同样的,全球化的交流,更多地区的城市化,不但在社会意义上让生产效率提高,也可能为人类正在继续的进化中提供更好的平台,让我们的后代变得更好。

  所以,人类不灭,进化不止!

  原文地址

  欢迎关注公众号:关于电影两三事,(ID:aboutfilms)

  《见识丛书·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读后感(十):先天遗传与文化习得,孰更重要?

  先天遗传重要,还是后天的文化习得更为重要,这是一个始终困扰着历代学者的复杂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无解的问题。支持任何一方的人,都能给出许多颇具说服力的证据,且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最终除了加深彼此的鸿沟,似乎并未分出胜负。不管是在语言的学习,还是科技创新,抑或文学艺术的创造,涉及的范围之广,令人叹为观止。也许,这正从侧面说明,我们理解的事物,其数量和深度,远远不及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事物。

  以历史为例,对熟悉甚至喜爱阅读史学著作的读者,即便已拥有一整套带有自我批判意识的历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可能还是会将着眼点放在人类的外在层面,比如物质文化的创造,精神财富的积累,很少会关注到人类本身,比如,人类的进化是否会影响到历史进程,如果不会,也就不必惊奇,大可以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进行解释,可如果会,那么又会以哪些方式或模式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这方面,美国犹他大学两位学者,格雷戈里·柯克伦与亨利·哈本丁一道给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

  在柯克伦与哈本丁看来,所谓人类的进化早已结束这一观念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并不可靠。相反,进化一直在进行,而且是在至关重要的基因层面发挥影响。为此,他们细致梳理出来人类历史上的诸多谜团,并从遗传学的角度进行解释。他们的关注点,不在于“战争、王国和伟人的故事”,也不在于“观念史和科技史”,而在于诸多“影响人类自然选择的历史因素,特别是那些有利于创造和传播新的等位基因的因素”。

  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的祖先走出非洲,来到欧洲,取代尼安德特人,这种说法占据主流。然而,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与尼人相较,在进化上的优势何在?各种解释都有。而两位作者主张,是尼人的基因渗入了前者,最终促使前者的基因库能够储备更为丰富的多样性,并最终在进化上笑到最后。

  至于人类为何会发生农业革命,即从狩猎采集的生活过渡到定居、种植、驯养家禽的生活,也是众说纷纭,毕竟,定居的农民,虽然生活稳定,但却往往会面临营养不良、疾病多发、健康状况下降等恶性结果。柯克伦与哈本丁认为,农业生活在文化上的成就,固然重要,但遗传学视角上的生物适应——比如终生能够合成乳糖酶——也是理解这一革命的关键线索,因为,肯定有“一些基因改变大概弥补了新的饮食的不足”。

  人类的漫长交往,经济层面也好,文化层面也罢,都书写了一部色彩缤纷的历史,但同时,它也是一部人类基因相互交流的历史。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实际上也改良了基因,为后代积累更多可能性;而战争、种族屠杀,甚至病菌,则从反面遏制了基因的留存与传递过程,北美殖民者从欧洲携带的天花,最终造成了北美原住民的大量死亡(见《枪炮,细菌与钢铁》),这一点,想必人所共知。

  欧洲犹太人,或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他们在科技、法律、商业领域的成功,让人艳羡不已。至于他们何以取得这般成就,一般都归结于种种社会因素。但是两位作者认为,长期的族内通婚,捍卫所谓的种族纯粹,施加选择压力,最终使阿什肯纳兹犹太人拥有更高的平均智力,这才是原因所在。先天遗传,文化习得,究竟孰更重要,这个问题也许永远无解,至少个体层面如此,但,理解各自的运行机制,或许才能帮助我们逐渐明了,人类怎样走到了今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