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谋子司马懿》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老谋子司马懿》的读后感10篇

2018-04-03 21: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谋子司马懿》的读后感10篇

  《老谋子司马懿》是一本由秦涛著作,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华章同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一):三国乱世,司马家

  天下,有时就在问到底谁才是天下的主人了解中国历史的都会知道,没有人能一直当天下之主。可笑,世上千千万万英雄 枭雄厮杀,只为权利巅峰。三国的历史本来就如,罗贯中写的开篇开头那句,三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乱世造就英雄,有那东吴的周郎,大耳憨厚刘皇叔,也有一代枭雄曹阿满。最后呢?还不是让司马懿完结这一切,司马懿,字仲达,一生谋士,军事,政事竭尽所能,这是司马懿的时代。。到这里,你以为我会写司马懿?不会,虽然这本书是叫老谋子司马懿,但是我想要写的是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可以说如果没有司马朗的闪耀,或者庇护,司马懿也不会有年少安稳学习环境。 司马朗,字伯达,少年天才,一生作为谋士职位,曾官至兖州刺史,效命曹操账下,最后死于军中流行病。司马朗相交于弟弟司马懿来说,确实光芒不似那么闪耀。但是你要知道,那时候司马朗还年轻,就曾任职兖州刺史,什么概念,一方大吏,有职权的,在看司马懿也只是曹操幕后的谋士新手而已,别小看谋士,这是讲究辈分资历的职业。只是可惜司马朗病死于军中,再往前翻翻司马朗的历史,年轻时已是家中独挡一面家长了。怎么说?司马朗巧言哄骗董卓,举家搬离帝都,可见司马朗,处事不惊,有谋略,还有远见,这从之后司马朗到家乡河内郡温县后。与家族长辈商讨家族命运,今后应该怎么做。司马朗很有远见的分析到,不能待在河内郡,一是离帝都太近,今后很容易遭受战乱,兵祸,二是河内郡没有兵,军队,没有自保之力。建议去黎阳投奔赵威孙,怎奈家族父老舍不得家中田财。事情发展果真依,司马朗的分析发展。司马朗这招保全了,家族根本就是,世家招牌,以及人才。这才有司马懿年少时期能安稳的读书环境。可以说没有司马朗,就没有司马懿的今后。从这几个事件看来,司马朗应该是个有才识,有远见的人物。如果还有机敏,至少这个人在三国存活应该是没问题的。时间轴再往前翻,司马朗十二岁时,经学考试,考官看司马朗身材高大,询问,司马朗的回答让考官里子面子都很满意,此乃他的机敏之处。。 这样看下来,难怪司马懿前期没有任何的名气,那是他有个耀眼哥哥世人皆以为司马懿大器晚成。这本老谋子司马懿,是作者对司马懿的部分历史属实,基于合理的推断,个人思想为主导,写出的秦涛版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只是一个人,要想更详细的了解司马懿,就只能从他身边的人,来了解他的生活环境。。至于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有些曲解司马懿,不似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模样演绎终究饰演绎,扬刘贬曹魏孙吴之嫌。 在三国这一个时代的落幕期,英雄已经迟暮,姜维也不复壮年,司马懿也老了。对司马懿标上阴险标签,似乎有些不合理吧。他也只是时代影响下,所造成他 沉稳性格手段只不过狠厉了些,的司马懿。他也有柔情的一面,对于子嗣的教导也不曾落下,要不也不可能有,史上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谚语,司马家注定在司马懿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上帝位,晋。。。完,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二):不可爱的三国最大赢家

  因为电视剧《军师联盟》,对司马懿这个人突然有了兴趣。读罢《老谋子司马懿》一书,很有收获,大概是此人身上有很多东西戳中了此刻我的心境吧。

  司马懿最大的特点在于很能审时度势,他通过对局势精准判断有所为有所不为。他出生在汉末乱世,在那个波云诡谲、变幻莫测的时代,如果看不清时势,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历史的炮灰。而司马懿,从小就修炼了这个本领。曹操让他出仕,他高卧病榻七年,因为那个时候天下大势尚未明朗,他不能确定曹操就是理想老板,此时贸然出仕,影响自己一辈子的命运。七年之后,曹操荡平北方,荣升丞相,司马懿已经30岁了,他觉得是时候了,于是进入相府为官。在高手如云的相府,司马懿又看准了一个新主公并力挺他上位,这个人就是曹丕,借助曹丕“太子四友”之一的身份,他在丞相府平步青云。司马懿就是凭借着这种对局势和自己所处位置的精准判断力,高瞻远瞩,有进有退,从而历经曹魏四朝而扶摇直上

  司马懿善于韬光养晦,这一点大家都有目共睹,却往往是有才之人最难得的品质。曹操的猜疑,曹丕的刻薄,曹叡的果决,他们都不是善与的主。在这样的主公手下干活,隐忍才是上策。装病七年就足以见得其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他深知,谋国必先谋身,有那么多足智多谋之人功成名就之后却落不得好下场,就是不懂得韬晦。在相府的头七年,司马懿都没有过于突出表现;在曹丕时代,司马懿也没有任何一次史有明文的精彩献策。看到其他谋士无限风光,他一方面在学习他人的长处,一方面在观察局势,等待着自己的时机。即使献策不被采纳也没有关系,表明姿态显示能力足矣。只懂进谏,永远只能是一名卓越谋士;懂得不谏之妙,方能位极人臣。这就是司马懿韬晦隐忍的大智慧

  司马懿始终谦虚谨慎。易经有八八六十四卦,很难找出一卦完全吉利的,唯有“谦”卦,上下三爻皆吉。司马懿一生,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低调自持的作风才能久居高位而不败。在装病的七年里,司马懿饱读经书,加强自身修养。出仕之后,他为人低调,在人前不露“狼顾之相”。从丞相府的“文学掾”到曹芳时代的“太傅”,司马懿始终谦虚自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像曹爽之流,有了权力就膨胀至极。司马懿还善于从身边人包括对手身上学习,曹操的雄猜多疑,曹丕的谲诈多变,孙权的隐忍务实,贾诩的韬晦自保,甚至于诸葛亮的攻战之具和行军阵法都被其学习借鉴。这正是司马懿在群雄并起的三国时期立于不败之地原因所在

  研究司马懿,并不是要学习那些权谋之术。此书作者所言,司马懿之所以千百年来被世人评价不高在于他“只能救己,不能救时”,我再同意不过。但是,去发现理解这位并不可爱的三国最大赢家的生存智慧,以此来审视和改进自己的生活状态,才能读史明智吧。

  另外说一句,读书时忍不住感慨: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都活得过于压抑,时时猜忌和竞争,而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也是一脉相承的专权和算计才能得以自保。我想,这就是他们虽是帝王将相,却远不及作为文学家的曹植、作为人臣的司马孚那般洒脱可爱的原因吧。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三):历史、人性关怀

  纯粹司马懿的历史传记没看到过,关于他的传说更多的是通过其它人物的传记侧面的加以了解。配角很多时候是为了烘托主角存在,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法律史学博士秦涛在《老谋子司马懿》后记中,将该书定义为历史传记,这是作者本人对全书的撰写方向的基本定调,也是读者在阅读评价该作品时应该秉承的原则——这是基于史实的评价,而非个人好恶亦或是戏说野史。

  历史上对于司马懿的评价,基本是负面的。同样是有谋略,在诸葛亮身上就是“料事如神”,在司马懿身上就是“老谋深算”。如何通过认真梳理史料,打破《三国演义》在读者心中固化的反面形象,还原一个真实的司马懿,这是作者想通过本书达到的目的。因此,我们在书中看到作者以《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为据,参之以《华阳国志》以及汉魏晋史料的后人辑佚本,稽考钩沉出一代枭雄司马懿的传奇一生。

  《老谋子司马懿》以三国真实的诡谲政局为背景,再现了司马懿从东汉的基层小吏起步,如何混迹朝堂、如何谋身立世、如何攻心角逐,最终成为西晋的实际奠基者的历史过程。通过与同时期的谋士对比,凸显司马懿的政治智慧和谋生哲学

  《老谋子司马懿》给人很深刻印象就是秦涛将司马懿代入历史境况中,客观公允的看待,使读者感到事物的发展和司马懿的行为乃至性格养成之间有一种令人信服必然联系。比如司马懿最令人诟病的“老谋深算”,作者通过分析当时的时代变迁——通货膨胀、司法黑暗官员腐败、瘟疫横行、兵连祸接,指出作为家族出类拔萃青年才俊的他,只能在放弃灵魂抑或放弃生命两者中进行残酷抉择。他与诸葛亮不同的是,他选择了以权谋生存,以私德立身。这只是他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选择,有一开始无奈,也有后面的决绝。但囿于儒家君臣观念千百年来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权威理论话语惯性作用,司马懿与老百姓心目中“贤良公正,为民着想,干事精明,治国有方,能够让老百姓有饱饭吃,有安生日子过”的丞相目标差距。这就是历史。

  除了浓笔重墨地叙述司马懿及与司马懿相关的人在时代中的遭遇及其内心世界之外,秦涛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他一方面认为司马懿铲除曹爽王凌是为了自保,任何人在他这个位置都会这么做,但又对司马懿在处理中的残忍杀戮提出了质疑。此时的司马懿已被酱缸文化染透,高处不胜寒,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让他人性中的弱点得到了无限地放大。

  《老谋子司马懿》虽然聚焦在司马懿上,背后却是对司马懿所生存的社会及其在此社会遭遇和这种遭遇的社会意义的深刻关怀。秦涛用好玩抓人的网络语言与简白耐读史话将司马懿的迷茫、隐忍、奋争,百姓的疾苦、世族的挣扎,深人浅出、轻松散淡地表现出来。作者强烈的爱憎、悲喜、幽叹,随着司马懿的命运起伏扑面而来。这既避免了纯粹的人物生平叙述,又展现了史学的开放人文关怀。而司马懿的政治智慧、处世修身立业之道对当代青年亦有借鉴之处。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四):司马懿,一个被时代选中的收获者

  之前对司马懿的了解仅限于他是三国末期人物。还有是晋朝的太祖是三国最大的一个收获者。心机深沉。大多的评价偏于负面。若干印象。

  恰逢看此书时,也是电视剧《军师联盟》的热映期间。电视情节总是通过各种改编,并未依据史实,因此对历史上的司马懿的形象很是好奇

  而今才知道,司马懿的前半生大多属于一个韬光养晦的积蓄阶段。在东汉末年出生的司马懿,成长于战乱。应该是因为在战乱中成长,让司马懿从年幼就受到影响。和所有世族子弟一般,以读书做官为唯一目标。

  甚至在曹操让他出仕之际,他也为了有更好的前程采用了装病的方式。仅是为了一个更高的起点。而装病七年!试问,在二十余岁的青春年华,有几人能有司马懿这等忍耐

  在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战中,司马懿在其身后出谋划策。可以说曹丕的成功上位,司马懿功不可没。然而,曹操仍在世,手握大权。司马懿仍是在韬光养晦。可以说,曹操仍在世的期间,司马懿的光芒是很小的。很微茫。凡大有才华谋略之人都是韬光养晦,胸藏包吐天下之机,待时而动。司马懿在曹丕在位期间,即受到信任亦是受到猜忌。曹丕的谲诈善变世人有目共睹。直到曹丕病逝,让司马懿与陈群、曹真担任辅政大臣

  曹魏最终会亡于司马家。更多的因为司马懿的长寿。司马懿从曹操时期,曹丕,曹睿,曹芳经历了多次的当权者更换。曹操之后的两代曹魏当权者皆是短命之徒。宗亲与世族的斗争也是其一。司马懿作为世族一员,也是让宗亲所忌惮不以。

  司马懿的才能并不仅仅在于朝堂。也在于沙场。司马懿的祖上就是军事世家,而后弃戎从儒。司马懿在战场上也继承了祖辈的能耐。八日疾行军一千二百里斩杀孟达。多次抵挡诸葛北伐。平息辽东的公孙渊。一生的军事战争皆为其证。

  司马懿在战场上以其军事才能,折服了众人。以至后来曹爽执政,每逢军事之事说不过司马懿。毕竟不像司马懿已经指挥过这么多年的战争了。

  作者也在后记写到。

诸葛亮生前失败,却青史留芳;司马懿生前成功,却败在后人心中。

  孰胜孰败,谁也说不清吧。像是书中引用孔子六世孙子顺的名言

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起码司马懿生前并无篡魏之意。他只是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独善其身。他只是做到了时代的收获者的职责

  当然,许多人都要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又有几人真正能够做到。人是一种自私生物。能做到自知,自我,自立。我觉得,足矣。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五):司马懿,的谋算

  老谋子司马懿,光看这个书名还真有点唬人。不过从整本书的内容来讲,大致以真实的史实为基础辅以野史杂说,尽量还原三国历史中大致的司马懿形象。再一个其实我们所了解的三国史,大多都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搭建起来的三国史。中心即抑魏扬蜀的写法,毕竟在当时,刘备还是说到底,也是皇亲国戚后代,当皇帝很是正统。但毕竟小说还是小说,改编不了一些历史。就说诸葛亮真有呼风唤雨之能么?不见得吧!这样的妖魔化诸葛亮就是,小说家的败笔。 再说老谋子本身,就是行谋士之责任。这样说总给人种谋算计别人一样。说起司马懿这个人物,对于我而言,一是沉稳老辣,狡诈如狐,我的印象中是倪大红老师,饰演老谋子司马懿比较符合。。。 而历史中的司马懿是谁?或者说那些事情是有记载,可查询得到的。司马懿是在曹操府里,当曹丕的老师,当时的曹丕情况大概,和刚进曹府的司马懿一样。到处都是竞争对手,其次曹丕也是不得曹操的喜爱的,在曹操一生四个儿子里,曹昂为救曹操最后战死,曹丕武力不行,才气更不及曹植的才思敏捷。就连曹操都认为这是独传的才子气概,曹冲这个曹操最喜爱的小儿子,天资聪颖,却是最后病死。。 作为曹丕的老师,司马懿感觉这是个机会,一个飞黄腾达,能实现自己谋士理想的捷径。毕竟曹丕现在还是太子,将来也就是皇帝。。他所能带来的,不仅仅是改朝还有换代,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是这个意思。。这对司马懿而言特别有诱惑,要知道现在曹操的手下,荀彧,荀攸,贾诩。。等等,在就没什么能让自己这个新人,所能展示的了,这对自己这个谋士来说,阻碍是很大的,尤其是司马懿的目标是,自己的大哥司马朗,这个在司马懿一生中只能望其项背的人物。。 这样一来,曹丕司马懿的联手就顺理成章了,当然这些作为将来,他能军功从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要知道,司马懿一生能与诸葛亮一较高下,可见其手段不凡。而历史上对于司马懿的描述,有点五花八门 有贬有扬。当然晋朝肯定是大扬特扬了,毕竟是司马家的天下。 也许说到这,你还是觉得司马懿没什么成就,那你可就错了。。其实司马懿还参加过赤壁之战,这里可在曹丕自传中看到一二,之所以司马懿没有冒头出策,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司马懿是个新人,出谋还轮不到他,比他有经验的谋士多了去了,第二就是他现在的职责只是教导曹丕,换句话说就是谋士不是他的本分所在。其三就是在曹操这个枭雄的身边当差,一不小心就会徒增怀疑。当时的贾诩也是做的最好的谋士之一,大智若愚,智谋臻至化境。 这里说点司马懿与曹操的事情,司马懿曾拒绝曹操的招聘的。。。这个事情司马懿以病,不能下床来回绝曹操的,其代价就是在床上卧床7年,想想一个人有多少个7年来浪费,当然,司马懿也不是干坐着,他用这些时间来修心养性,阅读书籍。。为将来曹操的二次招聘做准备,第一次的回绝只是以退为进,增加自己的砝码。。。司马懿这个7年就可以看错,他是个很能隐忍的人物,也许可能与他成长的时代有关系,当时的人物重实务,弱肉强食才是王道,再一个司马家是地方世家,无论是家境渊源以儒家为本,当两相碰撞就造就了司马懿沉稳务实,隐忍的性格。。。俗话说得好,时代造就英雄,在三国末期,当时的风云人物一个老去,谁人能与司马懿,这个大器晚成,沉稳隐忍老谋子一较高下。没有了,三国最终结束在司马家。这本书精彩的部分在司马懿最后的,热血夺帝,看的很是热血沸腾。。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六):神一样的司马懿,苦难历练的人生

  在一次书单里知道有《老谋子司马懿》这本书,感觉很神奇也很幸运。司马懿,一个三国时期的谋士,他的出镜总是伴随着三国的血雨腥风,也总是伴随着诸葛亮等名士-他的对手们。这本书,给了司马懿一个专属的舞台,让读者尽情地感受这个曹魏帝国才子的谋略与癫狂。

  其实自己对三国的了解属于一窍不通的状态,可是这本书写的却让我这个第一次仔细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读的饶有趣味,不得不说作者对三国的了解程度非常高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再现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而且把司马懿一生涉及的非常全面,也是可以做参考书的一本书。

  苦难总是一个伟人诞生的必备条件,司马懿也不例外。东汉是个乱世,司马懿正是出生在这个鬼神俱出的时代。司马懿家族的出身可谓是高贵的,是河内地区的世族。从司马量这一代司马家族就开始从马背上的将军慢慢渗入文化人的气息。到了司马防他更是想方设法要把司马懿培养成一代名士。但是乱世终归是乱世,压下了黄巾起义又来了董卓的叛乱,乱世让司马懿变的沉稳,也让他读了许多今后在他军事生涯中颇有用处的书,甚至连作者也分析到,三国的牛人,和读过许多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年龄大了,也该为自己的工作找找出路了。司马懿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人物。他知道自己的人生经历不够丰富,所以就找到了名隐士胡昭先生,不仅得到了其保护,而且其提升也让崔琰发现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司马懿也非常幸运的被曹操看上,可是他知道,在现在这个局势不明朗的时候不能轻易“以身相许”。他做出了一个令人膛目结舌的决定:装病卧床七年。

  这个七年确实为司马懿带来了难以多的好处,不仅找清了未来的老板,他也将他的未来谋划的异常缜密。特别佩服司马懿的缜密与按兵不动等待时机,他的一生谋略生活是最让我佩服也是特别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曹操时期,他属于隐忍不发找到未来靠山的时期。曹操心狠手辣,他需要小心翼翼的干活。但是他也知道,在这种自负且多疑的上司手下,自己这个无名小卒是无法改变一些错误决定的,他选择对了,也找对了人,曹丕这个太子成为了真正的皇帝。在曹丕的手下时期,应该说是司马懿最幸运也是最出风头的时期,不仅官位步步高升,风头越出越大,更令他高兴的是他的官场上的竞争对手竟然一个个都先他而去。在此期间和诸葛亮的对决虽然不分胜负,但是司马懿确实成为了诸葛亮的劲敌,最终在一次次蜀汉不战上风的讨伐中诸葛亮离开了这个人世。不过司马懿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自己在事业上的追求与警惕,因为他是为自己而活,也是为自己的家族而活。老年的他再次上演年轻时装病的好戏,谁说老人就是与世无争人......

  都说司马懿神一样的才能,当然我也佩服,但是他真的不是神,他是那个苦难的乱世造就的枭雄,他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谋士在文明中留下的辉煌印记.....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七):职场达人司马懿

  职场作为生活中的一大战场,影响人一生的生活轨迹。得职场者,可谓是把自己的前半身都已经拿捏在自己手上。

  古往今来,能在职场上运筹帷幄者,往往晋升之路一帆风顺,魏国大军师司马懿便是如此。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人,出生于汉光和二年,大族世家,其父司马防(提拔曹操为官的)为朝廷要官,其哥司马朗是温县著名的少年神童 。

  司马懿的童年一直生活在他大哥司马朗的光环之下,想出人头地,但司马朗的神童光环太耀眼了,以至于谁都不会看到在影子里站着的司马懿。出人意外的是,十几岁的司马懿并没有锋芒毕露与其大哥争锋相对,而是避其锋芒隐世于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休养生息。这里便可知司马懿从小便懂得圆滑处世之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也倒是给了他充分的时间钻研书籍学术,为日后出山行军打战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后来拒绝曹操请他做官埋下伏笔。

  不过,圆滑处世不足以在那个年代立足,司马懿还有一绝招——忍耐力。

  纵观整个三国史,没有一个人比司马懿更能忍。曹操请他出山,他觊觎其大哥也在受邀名单,在床上装病忍七年;五丈原之战,忍诸葛激将之策;曹爽摄政,忍其政权压迫。忍到最后,晋朝就出来了(玩笑话)。忍耐力是能检验一个人对于时局把握能力,俗话说的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若要是当初,司马懿轻易答应曹操出山,恐怕他只能永远活在他哥的影子下,无疾而终;若五丈原之战司马懿赌气转守为攻,恐怕是后世也没有魏国之事;若一声号令举着旗子夺取政权,恐怕只能背负一世奸臣骂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隐忍的艺术,怕是只有司马仲达懂得最透彻吧。

  一个人的能力,不单单是智商上的博弈,更是情商和大局观的体现,司马懿的一生便是职场上教科书般的操作。《老谋子司马懿》一书与其说看秦先生谈论三国正史,不如说是秦先生个人对司马懿政治智慧一种解读,反观现今,拥有司马懿职场品质的人基本都是活跃在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八):还原一个真实的司马懿

  文/初晓

  近日,《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热播,更多人从电视剧中了解了司马懿的正面形象,这的确是一大幸事。为何如此说?想想《三国演义》便知,作者罗贯中是站在大汉的角度去写三国历史的,那很显然,他对笔下人物的描写并不完全属实。多少年来,人们对司马懿的形象认知存在误解。那么,如何解读这样一位历史上存在争议的人物?

  在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老谋子司马懿》一书中,作者秦涛分析真实的三国历史,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司马懿。在三国乱世之中,他的隐忍,他的睿智,他的审时度势,他的精准判断,让他从众多谋士中脱颖而出,成为三国时期最后的赢家。纵观他的一生,不难看出鬼谷子所言甚是正确,“谋之于阴,成之于阳”这句话在司马懿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让我们来详细的分析一下司马懿这个人物。

  一、隐忍

  三国时期的谋士数不胜数,陈宫、郭嘉、鲁肃、周瑜、杨修等等,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智慧,但能跟司马懿相匹敌的只有诸葛亮。若是分析其中缘由,隐忍能力最强的就数司马懿。年少时期,他就遇到曹操,他的才能当然曹操也知晓,可是他却选择了不出仕,这一忍就是好多年。他深知曹操的雄心,也深知曹操的多疑,因此他更知道时机对他而言最为重要。若是不合时宜的出谋划策,非但不能得到曹操的信任,还会遭到杀身之祸。关于这一点,看一看荀彧的遭遇便知。

  因此,他隐忍,一直到后来成为曹丕的老师。即便是在曹丕身边,他还是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不居功。或许是因为他的好命,他的隐忍一直等带来转机,等来的曹家势力的没落。但反过来想,若不是他的隐忍,或许他早就命丧黄泉。

  二、睿智

  关于司马懿的睿智,看一看他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便知,两人不相上下,旗鼓相当,若不是站在不同的阵营里,或许他们会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

  他的睿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他懂得何时进攻,懂得何时撤退,不会 感情用事。他的冷静,便是他的睿智。不过,他比诸葛亮更好命,他比诸葛亮年轻,因此他才能有后来的成就。但反过来想,其实还是他的睿智,若他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也就没有后来的司马懿。

  其二,司马懿与曹操的周旋,与曹丕看似深厚的情感。在曹操身边,他选择隐忍,但不代表他任何事情都不做。他洞察一切,将丝丝缕缕的变化看得一清二楚,他虽然没有实权,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争,但他的“争”,又是看起来的“不争”,即便曹操想针对他,都找不到任何理由。再者,他成为曹丕的老师,赢得曹丕的信任,数次救曹丕,其实也是救了自己。他看人,从来只看别人的野心,或许在那个年代,善良纯真本来就不能生存下去吧。他帮助曹丕上位,但又深知曹丕的为人习性,自然就知道他的弱点,这也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三、审时度势

  在三国时代,时机最为重要。不管是作战,还是出仕。诸葛亮如此,司马懿也是如此,但他们的区别在于选择了不同的主公,刘备是仁德为怀,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两者之间,他的选择,是认清了当时的局势。

  诸葛亮的选择不能说错,只能说“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而司马懿的野心或许从开始就有。站在曹操身边,即便是一直隐忍,也能更有利于他的计划与行动。

  他在合适的时机选择隐没自己的才华,甚至几次司马师提议他出手,他都不曾心动。当时机来临,他十分果断的选择将一切变为己有。虽然他不曾称帝,但他并非没有称帝的心,只是时机不适合而已。

  《老谋子司马懿》一书中,司马懿的智慧与隐忍令人叹服,这一点放在三国时期十分重要,若是放在现在,何尝不是?看一看,很多人不合时宜的开口、做事,最终适得其反。而一个人,在最关键的时候,学会隐忍,也是一种能力,这不是屈从,而是睿智,当时机合适,必然能够盛开出灿烂的花朵。

  从人性角度来讲述谋权,透视三国生存哲学的书,这些哲学道理,在今日仍然适用。喜欢三国的人可以一读,喜欢司马懿的人更需要一读,而更多不懂得隐忍的人,是非常需要阅读这本书。

  《老谋子司马懿》读后感(九):细读三国中的司马懿

  文:薇薇爱阅读

  第一次知道司马懿这个名字, 是在《三国演义》里面空城计这一集里。当时对于诸葛亮的计谋和胆识特别的崇拜, 而司马懿仅仅是在这一集里面作为一个反面配角出现的人物, 后面对于他的演义相对就少了许多。

  相比之前的历史演义的小说, 在成人之后,对待历史的看法也跟之前有了不同, 一部书中出现了正面人物或者反面人物, 多少与历史有关系,也与作者的态度有着关联。 所以,之后又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历史里面的人物。

  司马懿,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每与大谋,辄有奇谋”的人物,有着他作为谋士的冷静的观点和眼光。 透过历史我们已经不能特别全面的看透那段时空里发生的一切。

  读这本《老谋子司马懿》之前, 我读了一段同是三国时期另外一个人物的书, 蔡文姬,作为一个女人, 在战乱之中饱受亲人分离,被撸到异国长期漂泊的人生,乱世对于有着世家背景的她而言也是如此的辛苦。 都言乱世出英雄,但在战乱中,能首先保全自己和身边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这本书中就能看到司马懿称病的内容。 为什么称病? 保自己的安全。 第一次称病是为了不入仕,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去做谋士一来不能脱颖而出,二来在局势不是很明朗的时候,能保全自己才是上策。 等到他入了曹操府之后,也没有急于展现自己的才华。 对于多疑的曹操,对于已经在府中的谋士(荀氏兄弟,贾诩等等),对于初来乍到还没有了解清楚状况的司马懿而言,绝不是出谋划策的好时机。

  等待时机,有时候更是考验人。 在遇到合适的机会时,向合适的人以适合的方式谏言被采纳的机会才会更多。 终于,他迎来了自己的机会,曹丕,二人一起联手帮助曹丕坐上的新帝的帝位。 在曹操时代没有崭露头角的司马懿开始渐渐崭露锋芒了。

  后来与诸葛亮的对决中,两位同是三国时期顶级的高手的对弈。 于双方来讲,是两国之间的对弈, 于两人之间,是高手之间的对决。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有着军事方面的才华,这样的对战也不得不让人去期待。 然而, 并没有看到电视剧里面,两军厮杀的镜头。 司马懿一直跟在诸葛亮队伍的后面,不去打,却一直不远不近的跟着蜀军的队伍, 没有按常规对战的方式,因为料定蜀军没有足够的粮草,只需要拖延时间,等待粮草用尽,蜀军自然会退兵。 曾经借东风的孔明先生。面对这样的对手,在既有的实际情况下,也是束手无策。 操劳过度的他,在这次战役中,就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里程。

  这位深谋远虑的谋士,失却了自己的对手也可谓是一种孤独。 除了对外谋敌,内部的对手,也被一一击破。 在魏曹末年,他的孙子也以禅让的方式开创了西晋,并追封了这位乱世中的谋士。

  对于司马懿褒贬不一, 历史自有后人论断,但在战乱各国争雄的那个年代里,能一直以谋略保全自己、家人,最后奠定西晋开过根本,也不能不视为是一种成功。

  这本书的作者的写作风格,让人读这些历史的时候没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反而要拿起来就一口气读完才罢休。 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在包里装上这本书,坐车的时候能读上很多。历史的内容也可以写的很吸引人眼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