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读天下无字书(增订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读天下无字书(增订版)》读后感10篇

2018-04-27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读天下无字书(增订版)》读后感10篇

  《我读天下无字书(增订版)》是一本由丁学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读天下无字书(增订版)》读后感(一):一本书一个世界

  简单的两个字“天下”就能让我们看到一种无限,那是一种没有边界的,凡天之下尽是之意。古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这讲诉的恰恰是一种边界,因为所谓的天下是有主的。即使到了如今,中国、美国、英国等等,依然是壁垒分明

  丁学良教授自己游学经历以《我读天下无字书》来命名,一个“我”字明确了主语,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看法。而天下二字也明确了他走了出去,不局限于一域,无字书让人想到了武则天的无字碑,千秋功过,任人评说。天下之大,人之多,见解繁杂,所谓的天下真的是一本无字天书吧。而丁学良教授有游学的经历,美国、台湾、澳洲、缅甸、老挝等等,他游历了,并在游历过程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将这些汇集成书,向我们讲述他游历过程中让他有深刻感受的人和事。

  如今科技发达教育也已经是远程化的。然而丁学良教授会告诉我们,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在海外亲身接触相处人身上,从这些人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我读天下无字书》中,丁学良教授描述了很多位对于他来说有很大影响的人。马若德教授是哈佛大学政府讲座教授,是西方研究中国文化革命的第一人,在丁教授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若德教授的理性客观,他并不偏激的下结论,而是深入探讨现象根源

  再如哈佛大学社会系讲座教授贝尔、匹兹堡校长波士瓦,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还有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宿舍的那些个性各异的同学们,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人们在“天下”这本无字书上添些东西。

  国立澳大利亚亚太研究院的东南亚高手,汪老爷子,丁学良教授与他们探讨,游历研究,也让我们看到研究者的视角是怎样形成的。

  王惕吾老先生、于光远老先生,在丁教授笔下是上一代追求理想典型人物,他们的待人接物,他们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让我们对于老一辈革命者有了深入了解

  与丁教授做过邻居的王小波,在丁教授的笔下也是另一种模样

  中国有“盖棺定论”的说法,但是真的盖棺就能定论了吗?对于一个人的认识,我们可能会从他的光环、他的成就讲起,一本历史就那么点厚度,对于一个人认知也就寥寥几笔。但是对于跟那个人真实相处过的人们来说,却有着太多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情感想表达

  《我读天下无字书》从某种程度就是丁学良教授对于影响过他,也曾给这个天下带来过一些色彩的人们的回忆录。可能在字典中我们看到这些名字只会看到他们的成就,但是丁教授却在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人。

  《我读天下无字书(增订版)》读后感(二):行不尽的路与读不完的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传统读书人的求学践行方式。读书与行路二者互为补充,在行路的过程中丰富见闻,利用所学的知识思考人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增长知识,结合生动更丰富的见闻并形成理论体系。为自己增加游学的机会,尽量多地让自己看得更多,了解更多,无疑是增加见世面的最佳方式之一。

  而在这本书的作者丁学良先生的心目中,游学又有了一些新的意义,丁先生以自己的实际经历告诉大家,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从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只是很有限的一个方面,而从周围的同学朋友那里学来的知识更是不容忽视。作者在书中引用了法国教育家涂尔干的观点:一个人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他的收获不仅仅来自那些名教授,还来自他的同班同学以及校友们,而后者给他的教益不会少于前者。作者自己就能回忆出很多学校中的“奇人”,比如精通数学博弈的人类学生通过赌博去赚生活费啦,还有祖祖辈辈都是天主教的虔诚学生其实并不保守接受世界各种宗教还非常尊敬庄子啦,香港同学并非他们想象中那样是阶级敌人,其实他们又认真真诚谦虚啦,还有同学们之间一本正经讨论神学与哲学问题,一脸凝重的讨论生死问题啦。所有的这些多元文化是在国内无法看到的,作者的眼界被打开,这样更容易角度看问题,思想不再狭隘同时熏陶海纳百川胸怀,这些收获又怎么能从书本中得到呢?在游学的过程中,作者又认识了很多不错的朋友,比如和王小波成为邻居,又比如和马英九是校友,这些宝贵的经历成为人积淀,又是多么难得和有趣

  这本书本身可以看作丁学良先生的回忆录,作者非常真诚地记述了自己的求学过程,真实有料,读过之后感到很受益。作者本人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在接受了小学中学课程之后,进入复旦大学读书,继而进入中国社科院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求学,后来到哈佛大学并顶着压力顺利完成学业。国外求学的难度远远超过他的想象,一方面作者本人认为国内基础教育不错,完成国外的课程应该不难,另一方面作者认为美国学生的求学生活应该是轻松惬意享受的。但是当他真正开始攻读学位时候发现情况并非想象的那样乐观。一流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轻松可言,繁重的学习压力险些让他招架不住,根据作者的估算,如果顺利完成导师每周布置的课程任务差不多每一个小时阅读量要达到30页,对于外语基础并不算出色的他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经过了各种痛苦挣扎、煎熬、反思努力突破,作者用了两年时间突破了求学的障碍,打下了扎实的功底,成功地迈上新的台阶。这一段描写非常真实,让读者看到了真实的留学生活。

  作者能够成为哈佛大学宗师级导师的学生,在书中也写了不少对于不同导师、校长、校友的点点回忆,这些人不仅学术成就高,更是有迷人品格,他们都值得写写,也值得更多人了解。本书是以人物分章,每一章一个回忆的人,思路清晰,记述了很多轶事,同时也夹杂了很多有趣的见闻,看似是在拉家常但是却在其中夹杂严肃的学术观点,还有些会通过一个人讲述出一个国际热点事件背后的一些深层原因,在书中不少地方都有从各种角度提到一些国内外的对比,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读过这本书之后,也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读书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实在是各种肤浅物质享受所不及。而读无字的书更是能让一个人得到更全面提高,每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可以悉心的学习,真诚的完善自我,每个人身旁都有一本无字的大书。

  《我读天下无字书(增订版)》读后感(三):我读天下无字书

  《我读天下无字书》,丁学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标题加分很多,实际是以回忆师友面目出现的半回忆录了。作者游学天下经历固然难得,但内容并非如何了不得。不过,在书开始处,作者说自己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这就很重要了,不管讲什么,会讲故事都是必需的。

  以下两处记录倒是有趣

  一、(哈佛教授马若德)虽然出身外交世家,但他这个人一点都不口是心非。他不虚伪,不做作,倒有几分赤子童心

  二、(联合报系创始人王惕吾)说我们中国人常常讲“大德”、讲“大节”,说只要一个人有大德、大节就好,对他的小节就不要计较了。他说我看人用人不是照这个道理,我是重小节不重大节。。。拿破仑当年挖苦他手下能干、最有实权的高官之一、外交大臣塔列朗的时候,说他“随时准备出卖任何人包括他的的父亲在内,只要价格合适”。这位外交大臣果然后来把拿破仑也给出卖了,而且卖给不止一家

  《我读天下无字书(增订版)》读后感(四):今日周游列国为哪般?——读《我读天下无字书》

  文/岸晓风

  如果说到游学,我想中国最著名的两个人可能就是孔子和孟子了。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部论语也多半是在游学中师徒所碰出的火花。孔子的后继者孟子也是一个非常出名的游学者,在当时一些国家也被待为上宾。

  不过那是春秋战国时期,是知识分子天堂。到了封建大一统后,尤其是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游学的反而少了,到了徐霞客时代,那就不叫游学而叫游历了。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游学在现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认可。大家都知道的余秋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游学的人,并且还是有一定的成绩的。

  当然,我们今天说的不是余秋雨,而是另一外一个人。那就是著名学者、哈佛大学博士、现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先生。丁学良教授在国内受过不完整的小学、初中高等教育,于1984年夏赴美读书,到目前已经32年过去了。作者将这三十多年来的游学经历娓娓道来视野宏阔,论述精到,是读者们不可多得的学术文化大餐

  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不是其最重要的出版物,因为它对作者的范围没有什么影响;也不是最费心的出版物,因为它不涉及理论或概念的修正、构建,但这本书却是作者投入最深的著述,因为它浸透着作者游学天下的三十春秋情怀

  说到“情怀”这两个字,我们知道,问题大了。作者动情了,认真了,那么书也耐看、耐读了。

  我想,这本书至少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为何留学、怎么留学的问题。作者当年是复旦大学的硕士生,工作第一站就在中国社科院,获得过全国社会科学文学科首届青年学术一等奖,但是作者却放弃这样一帆风顺的生活远渡重洋,到美国的匹兹堡大学和哈佛大学读书,作者也经历了苦闷彷徨,也曾经历过崩溃的边缘,但是最终却成就了一个具有世界视野的优秀学者,这个其中的滋味历程我们都可以子啊书中读到。

  二是如何做学问的问题。作者学的专业是社会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但是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我们和西方的尤其是美国的顶尖大学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那么,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我们到底该如何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专业,成就自己的事业,这些我们也能在书中获得满满的“干货”。

  三是学术人格的问题。这本书虽然是作者的游学经历,但是基本都不是在讲作者自己,而是都在写顶尖学者的故事,写与他们的交往,他们的学术造诣,他们的逸闻趣事,他们的人格魅力,等等,和这些高人“零距离”接触,我们也不由自主的感觉高大”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还是一本优秀的励志书。

  (转载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