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八卦艺术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八卦艺术史读后感10篇

2018-06-18 21: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八卦艺术史读后感10篇

  《八卦艺术史》是一本由祺四著作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八卦艺术史》读后感(一):#当你逛博物馆时,你想谈什么#

  人生处处皆机遇关键时刻,谈资有多重要,你不可能不知道。#机会只留给会侃的人#

  高速发展社会,连阅读碎片化了,在普通交往中你有怎能期待人家慢慢品味你的高尚人格呢?第一印象很重要,能说会道对第一印象很重要。#厮杀中没人会需要一枚安静的美男子#

  乱侃不等于会侃,尤其当情景设定高大上的博物馆、美术馆中时,这种时刻,只有带知识含量的侃,才能脱颖而出。当你逛博物馆时,你想谈什么?《八卦艺术史》能为你提供分分钟提高逼格的谈资。#报不出一两个画家名儿的人时时有沦为屌丝的可能#

  千万别被书名中的“艺术史”三个字吓退,只要你有一颗八卦的心,便能速速融入本书的广大胸怀中。#八卦是任何凡人都无法拒绝话题#简单说,这是一本无门槛绯闻故事书,语言逗趣儿,笑点满布。当然也不是笑笑而已,厉害的是,逗趣儿之后,还给你留下了无限的谈资,走出门去,即便进了博物馆,也至少能旁敲侧击地指点一二。#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

  具体说来,《八卦艺术史》能在逛博物馆时,给你提供两种类型的谈资:

  第一,关于人物恩爱情仇。其中包括画家和画中人物的各类桃色、灰色黑色八卦。举例来说,80后的各位很多都看过《茜茜公主》的电影,本书开篇讲的也是这位王后的故事,从中你可以了解到她快乐童年不快乐婚姻,甚至是她保持了一生的三围数字。而讲拜伦的三篇文章,可以让你从拜伦祖父开始了解这个不正常家族疯狂往事,甚至还通过图谱的形式为读者描画出大神拜伦的丰富情感关系。#俊美、有才气的诗人才灵魂相通的好基友#

  第二,关于画的内容。这一点显得更为专业,可以让你分分钟假装修西洋艺术史。比如在讲述法奈西家族的章节里提到的米开朗琪罗的《末日审判》,此画右下角地狱大门处的人物有一个并非空穴来风的梗,为了不剧透,此处不点明。这个梗足够让你在此画面前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土豪旅客们拉开N个逼格的距离。#矫情中的战斗机#

  《八卦艺术史》一书,看起来嬉笑怒骂,没个正型,但写起来,真是需要非常深厚的艺术史功底,以及相当浩繁的史料积累。多少有些《西方文明另类历史》的感觉。#你还在等什么#

  《八卦艺术史》读后感(二):隔靴搔痒都算不上,劝作者微博就好不要出书

  艺术不是你想聊,想聊就能聊。

  自从《小顾聊绘画系列走红后,我想可能很多学艺术懂艺术的人发现了除了研究创作之外的商机——给庸众们普及艺术。这是个挺好的事儿,艺术走下高冷的神坛推广给普罗大众,是一种进步。比如《小顾聊绘画》我个人觉得很好,生动有趣,用很八卦的口吻介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即使是完全不懂西方美术史的人,看完也能有所收获

  但这本书,呵呵,我觉得题目起得并不到位,应该叫《随便扯一些八卦》比较合适,和艺术的关系并不大。《八卦艺术史》,看题目的话,应该是用八卦的方式讲艺术史,或者是讲艺术史上的八卦。。但通篇读下来,这书其实就是东拉西扯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人物讲一讲关于他们的故事,再配上几幅和人物有关的美术作品完事儿。这样的内容,根本谈不上艺术史。艺术形式也有多样,美术、雕塑音乐文学,这些都要算作艺术范畴。本书里的插图全是美术作品也就算了,关于作品的解读完全没有。。。

  再说说语言吧,我觉得作者既然是艺术史博士,一定是读过不少书,也真得懂得很多,但是懂得多和能讲出来讲得好完全没关系。看介绍,似乎这书也是一些微博攒起来的,所以也就只适合发发微博,出书还是不行。语言风格杂糅,一会儿“微博体”,一会儿琼瑶体,看得很不舒服

  总之就是,印刷虽然精美,但读完基本没什么收获。稍微对艺术有点儿兴趣的人,大概里面提到的人物也都略知一二。不懂艺术的人,看完书除了知道茜茜公主腰围一尺三之类的无聊信息外,对艺术估计还是没什么了解。

  劝作者就此收山,不要再出书了。写写微博发个朋友圈还是可以的。

  《八卦艺术史》读后感(三):教你如何狗血地谈艺术——评祺四《八卦艺术史》

  我怕给生人书评。怕批人太厉害,伤了人家的心。都在江湖上混,曾经拔过刀,将来就不好相见。但有些事情不拔刀,那是乡愿。如果有人误读孔子或者杜甫,刀就不能不拔。如果只是误读了张三李四,我只管走我的路。

  我更怕给熟人写书评。怕人家写得不好,那就没法评。说违心的话吧,不自在。直说吧,如果对方像我这么小心眼,就没法再一起玩耍了。所以有人找我写书评,能拒则拒。

  我跟祺四不算熟。认识前读过她几篇文章,觉得颇为流畅。她邀请我给《八卦艺术史》写书评,我答应了。但当时还没见稿,对于是否全书都流畅可读,我是有疑问的。因为我自己的第一本书就是按编辑要求东拼西凑的,我至今羞于提那本书的名字。我听到《八卦艺术史》是约稿,也有这个怀疑,但没敢直接问。因为当时坐在一起吃饭,要问也得找个对方不能随手操起盘子盖你脸上的时候才能问。后来我看到书稿,释然了:没有问题,我可以说实话了。

  我不懂艺术史,只能从文笔方面聊聊。本书的文笔,四个字:流畅亲近

  古代的说书人,今天的脱口秀,都是这类风格。前者比如单田芳的评书,后者比如高晓松的视频。这和古代的文章是两码事区别如下

  A:这本书的文笔,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流畅、亲近。#加上顿号是五个字符#

  :此书流畅亲近。

  A是说书,B是书。如果你生在古代,写书就得照B来。因为一张纸好贵的。但你生在今天,写书就最好照A来,因为三个原因:第一,不用担心费纸费墨,用的是电脑。第二,今天人看书都快,一秒钟几十个字,甚至边听音乐边玩电脑边看书,写成B那样,读者得把速度降下来才能读懂,会不适应。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稿费字数算钱。

  我本人一直为这个问题苦恼:一旦我的文章写成B,阅读量就大跌;写成A,阅读量就回涨。所以我不得不做一个A和B的折中。这样就很骑墙。但祺四,显然比我豪放得多,她才不管那些乱七八糟,她只信奉一点:老子有话就说出来!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自称老子,但显然我不能代她拟成“老娘”,因为人家一点都不老。但她的口吻实在是一种风风火火态度,不藏着掖着,不拐弯抹角,于是,《八卦艺术史》就呈现出这样的面貌:是一个粗犷的女汉子坐在你旁边大侃狗血八卦,而不是一个板正的老学究站在讲台上写满一黑板公式

  祺四书里,敢这样率性地写:“西顿斯当时激动鼻涕泡都快出来了……一上台就吓pee了。”(P60)而我的书里,“屌丝”都会被编辑和谐掉。祺四书里只是把“绿茶婊”改成“绿茶妹”。这种表达,虽然不规范,但有一种一把拉过你的袖子在身边扯的感觉。看到这样的句子,你会立刻觉得作者是个活蹦乱跳的人,不是道貌岸然的面瘫君。

  如果让我挑刺,也是有的。比如祺四说茜茜的腰围,“到死都控制在一尺三到一尺五”(P12)。我不太清楚这是根据茜茜体重不过百的估计,还是英寸的换算。如果是后者,那我实在得赞叹祺四言必有据。如果是前者,就容易给人落下粗疏的口实:万一茜茜是矮呢,万一茜茜是平胸呢?我实在不是有意这么恶毒,都是被《八卦艺术史》带的。另外比如,“她在同意与弗朗茨同房后,没过多久就生下了最后一个女儿玛丽•瓦莱瑞”(P16),单看这句话不看前后文,是充满遐想寓意的。

  读这本书无需对艺术史有太多的功底,只需带着一颗强烈的八卦的心,带着对狗血故事的好奇,就够了。陈丹青说,他读经典名著还没看美剧来得过瘾。如果你花在读《安娜•卡列尼娜》上的时间超过看《纸牌屋》,你最好读贡布里希。如果你是反过来,那你最好买一本贡布里希的书放在书架上,等客人来访时抽到书桌上翻开并折上两页。客人一走你还是看《八卦艺术史》比较好。

  如果你跟客人聊,应该聊《八卦艺术史》,而绝对不能聊贡布里希。理由很简单,装逼适度。适度的装逼容易得到他人的仰视和尊敬,而只消稍微过度一点,就会招致嫉恨与反感。一旦你聊贡布里希,客人会觉得你是在鄙视他偏狭的见闻而感觉受到了侮辱。但如果你聊《八卦艺术史》,客人会津津有味地听下去,并为自己也能和人谈论艺术而深感慰藉。你尤其要学会书中“#……#”部分的话,这是让你和客人一顿饭吃得开开心心精髓所在

  我写过三本书,加起来都没祺四这本《八卦艺术史》卖得好。这是一个沉痛领悟。用祺四的话说,#总之就是说哭一片#,#人生如戏,你们只不过没她演得好罢了#。

  《八卦艺术史》读后感(四):让艺术不再高不可攀

  上周五拿到这本《八卦艺术史》,周末一口气就读完了。这本书印刷精美,内含大量世界名画的高清插图;作者文笔尖锐辛辣,分分钟打碎各种玻璃心和心灵鸡汤。最为难得的是这本书的切入点很独特,它通过“八卦”这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元素,使原本庞杂、枯燥的艺术史变得妙趣横生趣味盎然,也为现今日益远离艺术的普罗大众提供了一个踏入门槛、亲近艺术的机会。

  现在很多人都对艺术秉持着固执偏见,觉得艺术太过崇高,太过艰涩,不好理解,没有趣味,且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一、艺术并不总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很多现在所谓的“艺术”,在过去也不过是街谈巷议的大众文化中的一部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宋词在当时不过是传唱甚广的流行歌曲小说家在明清时是不入流的,所以小说作者都用笔名来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可见明清小说之于当时类似网络文学之于现在;中世纪宗教题材绘画是为了向不识字的劳苦大众宣扬宗教思想存在的;而古希腊、古罗马的戏剧不过是普通民众节日庆典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再如本书中也提到,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创世纪》不过是教堂装修装潢的一部分,而提香、鲁本斯之类的大画家也会为了自己画作的销路而有意地增加情欲成分。所以,艺术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它是可以被我们普通人所理解,所喜爱,并装点我们的生活的。艺术应该是属于普罗大众的,只有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艺术才能够永远地传承下去。

  二、艺术并不是高深莫测、难以理解的。小时候我学了六年绘画,从素描到彩画,在全国小学生比赛里也得了不少奖。但当一个学姐拿了一本世界著名绘画的画册来到我面前时,我却一边说着“这太高深了,我看不懂”,一边试图躲得远远的。我想这是不少人面对艺术时的做法,在接触艺术之前,先在自己跟艺术之间预设一条鸿沟。然而,学姐却耐心地给我翻看每一副美轮美奂的画作,然后告诉我:“你不需要去懂它,只要尽力去感受它,感受它的美就够了。你觉得它想表达的是什么,那就是什么。”后来这段话在我学习文学理论的时候得到了证实,接受论认为文章一旦写成,就不仅是属于作者的了,它也属于读者,读者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去解读文学作品的权利。因为只保留作者给予的一种解释的做法明显是不合理的,这样会使作品失去了解读的空间。所以即使我们不了解印象派的历史,不知道印象派的技法特征,也可以欣赏并喜爱梵高的《星月夜》和《向日葵》,仅仅因为他鲜艳色彩产生视觉冲击力;所以即使我们不了解歌剧、《魔笛》甚至莫扎特,我们也能从《夜之女王咏叹调》中急切旋律里感受到复仇的火焰。所以只要对艺术保持开放包容心态,即使没有艺术领域的专业知识,我们也能感受到艺术品传递出来的能量和信息。

  三、艺术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前不久,我的手机彩铃被自动设置成了《拉德斯基进行曲》,好几个给我打电话朋友都说,我的彩铃很熟悉好听。同样地,你可能不知道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但是你一定听过《命运》的“梆梆梆梆”;你可能不知道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但你一定听过SHE的《不想长大》;你可能没看过比才的歌剧《卡门》,但是你不可能没听过斗牛士之歌;即使你不了解达·芬奇,你也可能迷上《达·芬奇密码》;只要你看过《樱桃小丸子》,一定会对蒙克的《呐喊》印象深刻。所以艺术离我们的生活一点都不远,它一点一滴地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滋养着现今的大众文化,也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只是需要我们细心去发现、耐心去聆听。

  四、艺术也可以很八卦、很有趣。其实我作为学文学出身的,除了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艺术品外,还总是难以遏制的想去探寻艺术中的叙事性,这不仅指一幅画、一座雕塑、一段古典乐中叙事性,它们本身所讲述的故事,还包括这件艺术品被创造过程中蕴含的叙事性,也就是它诞生的故事。这些有关艺术的故事甚至是八卦,本身就是很有趣的,它可以拉近我们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但挖掘这些故事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化障碍,我们不了解西方绘画、诗歌中常常引用的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也不了解西方文艺圈里的复杂关系和作者的生平历程。然而,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让我们从八卦的角度来了解那些画内画外的有趣故事。比如书里面提到的:亚当在夏娃之前曾经有个老婆叫莉莉丝;伟大的莎翁其实男女通吃;曾经描写过天下第一“情圣”——唐璜的拜伦,和他笔下的人物一样风流倜傥、浪荡不羁;卡拉瓦乔和他毕生的死敌怎样用绘画来撕逼;贝尼尼著名的《卡斯坦莎胸像》后面隐藏的狗血多角恋;以及女画家阿特米西亚怎样把受到奸污的悲愤表现在她的画作中。

  掩卷之后,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们走下了神坛,一个个鲜活而灵动的生命跃然纸上。还是那句话,只要我们保持开放而包容的心态,向艺术敞开胸怀,艺术也会回过头来拥抱我们,滋养我们的内心,净化我们的灵魂。

  《八卦艺术史》读后感(五):期待很好,落差很大

  之前除了小顾的聊绘画,也没看过什么调侃类的艺术相关的书籍,但是我能说看起来绝对是小顾的比较有趣。就单说一点吧,小顾的书里没有那么多的“现代语言”,比如说X丝这种不雅词汇。这词不管是打字还是说出口我都不会,作者就这么堂而皇之地放在书里出版了……大家再怎么在网上使用都不能改变它是个很粗俗的词汇的现实,而作者嘛……

  另外一点就是一页必定有1-2个# #。可能作者是外国留学的缘故?但我真觉得#用多了一点也不有趣,只觉得这根本用的不是时候,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作者的文风也没什么值得一看的地方,要说八卦艺术吧,也实在谈不上多少在谈艺术,不过就是配个图,介绍一下画的这个人,只能说八卦历史吧?我连有些图的作者是很难记住……亲爱的作者你这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啊:)

  反正蛮失望的,这书并不想留家里,看完适合二手转了,大家谁有兴趣:)

  《八卦艺术史》读后感(六):我觉得写的很好啊

  故事很完整、语言很幽默,而且还有作者不太成熟的一点点生活小感悟。不成熟又怎样呢?只是作者个人感想的表达啊。我觉得看书并不是单方面的吸收和接受,而是把作者要表达的东西跟自己脑子里固有的东西两面比较下,有共鸣的的部分拍大腿叫个好,不同的部分自己甄别着吸收或忽略就好了。所以不用纠结观点和内容的对与错——艺术和生活范畴的问题本就不是对错可以评判。只要觉得能满足下好奇或补充点知识或引发点思考就是好书。什么叫有深度?深度都是自己体会出来的,有深度的人从一粥一饭里都能体会出人生的意义,深度就像是智慧,是不可教的,是自己由内向外生出的东西。作者只负责把故事讲好就好了。我喜欢这本书

  《八卦艺术史》读后感(七):别具一格进入艺术的方式 ——读《八卦艺术史》

  这本“艺术史”与我看过的任何其他艺术类图书都不同,它给予我的陌生感和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艺术家的八卦,离艺术那么近又那么远。以至于看完整本书,我都回不过神来。它完全颠覆了我看艺术类图书的阅读体验。

  祺四绝对是一名绘画鉴赏艺术家,她对绘画的简单而精到的总评足以看出她肯定是一名相当不错的艺术评论家。但是,在这本书中,祺四是作为一名故事高手、一名八卦达人而让人开怀大笑、让人赞不绝口的,让人体味西方艺术史中各种离奇八卦,鲜为人知,绝对狗血。

  情爱故事无疑成为了书中绝对主角,而这些稍显悲壮的爱恨情仇又大多是一些不管多么努力都无法得到的爱。我往往情不自禁地认为,这种求而不得的爱恋往往是最容易产生艺术杰作的。从开篇到结尾,这类故事以各种别开生面的生猛形式反复上演。我们现实现实中一个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恋或者相思,书中的这些情爱故事大多能唤起我们自己曾经的海誓山盟与沧海桑田,进而自己的内心稍微那么触动一下,还能隐隐感觉到自己的隐痛。看到这些艺术家们的爱情,不知不觉会想到自己也曾经那样或悲痛或绝望或幻灭。仿佛,自己也有某种艺术气质了。进而觉得自己的心灵原来和艺术家如此近在咫尺。

  我们可以隐隐约约感觉得到,祺四在书中所讲述的所有“八卦”,都是有史料根据的,或许这些都是确有其事(在作者后记中证实,这些都是史料上记载的)。我们可以想见,祺四从这些枯燥的史料中整理出这么鲜活生猛的八卦,她花费了多少时间与心血呢?这又是多么寂寞又艰辛呢?而且,这些八卦从另一个人的口中讲出来则可能让人感到索然无味。这本书最关键的特点是有味、有趣、有意思,她除了把“八卦”用一种祺四特有的语言风格讲述出来,还强烈注入了她的深厚的艺术积淀。我们可以从祺四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她对艺术的无比热爱。我们知道,艺术家也好,艺术评论家也好,只对艺术有热爱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技巧也是远远不够的。祺四不仅热爱,她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艺术才情把自己对艺术的那份热爱与深入研究完美地表达成优美的艺术文字,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本来可能令人枯燥的艺术史实,发现这些史实的有趣,或者说用自己生动的笔触重新组合这些枯燥史实,使之生动而活泼,有趣而精彩,这就是超出了学院派那些故纸堆里的老学究。这是祺四最令我佩服的地方,我相信不止千个万个,甚至百万千万个像我这样热爱艺术的人,但是祺四只有一个,那就是她把那些情感都通过这些看似随意俏皮实则颇有深意的文字完美地表达出来了。

  在阅读这本书的某一个瞬间,我想到了我读的另一本书——毛尖的《非常罪 非常美》,她对电影典故以及明星八卦的穷追不舍与《八卦艺术史》如出一辙,毛尖文字的无与伦比的绝美惊艳,简直美得让人窒息,那时候真觉得所有影评都不值一提。读这本具有丰富知识储备的《八卦艺术史》,也给了我这种阅读体验。

  唯一对我个人而言有点不习惯的是,祺四运用了大量的网络语言,说实话我并不蛮喜欢。但是这可能都是当今网民所及其热衷,像《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那般,这也与这本书是脱胎于微信有关,我觉得,若没有这些太过于网络化的语言,这本书或许或许更加具有生命力,留存的更加长久,因为我实在是太喜欢这本书了。不过,如果正因为这些语言,又像《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那样,卖个三百万册,那就另当别论了。我只能说,我可能真的老了,OUT了。

  祺四让人佩服的地方还在于她说什么都是那么的让人拍案叫绝,这尤其难能可贵,一个人说出一句有意思的话都实属不易,能字字珠玑,妙语连珠地一直说精彩的话更是凤毛麟角,祺四在书中对爱情的段落的诸多描写让我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她对艺术史讲解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她在书中说的什么话都让我们感到有趣,有意思。一句话,祺四的艺术家八卦故事是给我们惊喜的,祺四的语言是给我们惊喜的,阅读这本《八卦艺术史》,你即将处处有惊喜。

  刊于《湖南文学》2015年9月号。转载请豆油联系,谢谢。

  《八卦艺术史》读后感(八):教你如何狗血地谈艺术——评祺四《八卦艺术史》

  我怕给生人写书评。怕批人太厉害,伤了人家的心。都在江湖上混,曾经拔过刀,将来就不好相见。但有些事情不拔刀,那是乡愿。如果有人误读孔子或者杜甫,刀就不能不拔。如果只是误读了张三李四,我只管走我的路。

  我更怕给熟人写书评。怕人家写得不好,那就没法评。说违心的话吧,不自在。直说吧,如果对方像我这么小心眼,就没法再一起玩耍了。所以有人找我写书评,能拒则拒。

  我跟祺四不算熟。认识前读过她几篇文章,觉得颇为流畅。她邀请我给《八卦艺术史》写书评,我答应了。但当时还没见稿,对于是否全书都流畅可读,我是有疑问的。因为我自己的第一本书就是按编辑要求,东拼西凑的,我至今羞于提那本书的名字。我听到《八卦艺术史》是约稿,也有这个怀疑,但没敢直接问。因为当时坐在一起吃饭,要问也得找个对方不能随手操起盘子盖你脸上的时候才能问。后来我看到书稿,释然了:没有问题,我可以说实话了。

  我不懂艺术史,只能从文笔方面聊聊。本书的文笔,四个字:流畅亲近。

  古代的说书人,今天的脱口秀,都是这类风格。前者比如单田芳的评书,后者比如高晓松的视频。这和古代的文章是两码事。区别如下:

  A:这本书的文笔,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流畅、亲近。#加上顿号是五个字符#

  :此书流畅亲近。

  A是说书,B是书。如果你生在古代,写书就得照B来。因为一张纸好贵的。但你生在今天,写书就最好照A来,因为三个原因:第一,不用担心费纸费墨,用的是电脑。第二,今天人看书都快,一秒钟几十个字,甚至边听音乐边玩电脑边看书,写成B那样,读者得把速度降下来才能读懂,会不适应。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稿费按字数算钱。

  我本人一直为这个问题苦恼:一旦我的文章写成B,阅读量就大跌;写成A,阅读量就回涨。所以我不得不做一个A和B的折中。这样就很骑墙。但祺四,显然比我豪放得多,她才不管那些乱七八糟,她只信奉一点:老子有话就说出来!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自称老子,但显然我不能代她拟成“老娘”,因为人家一点都不老。但她的口吻实在是一种风风火火的态度,不藏着掖着,不拐弯抹角,于是,《八卦艺术史》就呈现出这样的面貌:是一个粗犷的女汉子坐在你旁边大侃狗血八卦,而不是一个板正的老学究站在讲台上写满一黑板的公式。

  祺四书里,敢这样率性地写:“西顿斯当时激动得鼻涕泡都快出来了……一上台就吓pee了。”(P60)而我的书里,“屌丝”都会被编辑和谐掉。祺四书里只是把“绿茶婊”改成“绿茶妹”。这种表达,虽然不规范,但有一种一把拉过你的袖子在身边扯的感觉。看到这样的句子,你会立刻觉得作者是个活蹦乱跳的人,不是道貌岸然的面瘫君。

  如果让我挑刺,也是有的。比如祺四说茜茜的腰围,“到死都控制在一尺三到一尺五”(P12)。我不太清楚这是根据茜茜体重不过百的估计,还是英寸的换算。如果是后者,那我实在得赞叹祺四言必有据。如果是前者,就容易给人落下粗疏的口实:万一茜茜是矮呢,万一茜茜是平胸呢?我实在不是有意这么恶毒,都是被《八卦艺术史》带的。另外比如,“她在同意与弗朗茨同房后,没过多久就生下了最后一个女儿玛丽•瓦莱瑞”(P16),单看这句话不看前后文,是充满遐想和寓意的。

  读这本书无需对艺术史有太多的功底,只需带着一颗强烈的八卦的心,带着对狗血故事的好奇,就够了。陈丹青说,他读经典名著还没看美剧来得过瘾。如果你花在读《安娜•卡列尼娜》上的时间超过看《纸牌屋》,你最好读贡布里希。如果你是反过来,那你最好买一本贡布里希的书放在书架上,等客人来访时抽到书桌上翻开并折上两页。客人一走你还是看《八卦艺术史》比较好。

  如果你跟客人聊,应该聊《八卦艺术史》,而绝对不能聊贡布里希。理由很简单,装逼要适度。适度的装逼容易得到他人的仰视和尊敬,而只消稍微过度一点,就会招致嫉恨与反感。一旦你聊贡布里希,客人会觉得你是在鄙视他偏狭的见闻而感觉受到了侮辱。但如果你聊《八卦艺术史》,客人会津津有味地听下去,并为自己也能和人谈论艺术而深感慰藉。你尤其要学会书中“#……#”部分的话,这是让你和客人一顿饭吃得开开心心的精髓所在。

  我写过三本书,加起来都没祺四这本《八卦艺术史》卖得好。这是一个沉痛的领悟。用祺四的话说,#总之就是说哭一片#,#人生如戏,你们只不过没她演得好罢了#。

  《八卦艺术史》读后感(九):13/100如果不了解的话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艺术有多好玩

  摘录:

  流亡西西里的她,依然带着她那把七弦琴,边走边唱。当然这次除了赞美一路风光明媚,她也时不时的在诗里抱怨在西西里贫穷简陋且不方便的日子。记住,没有贫穷是方便的。

  这种男人,不管外形多么英武,心里也只不过是个妓院里的头牌,永远勾着一把,吊着一堆,但双眼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地看着四方。脸上就差印着待价而沽四个字了,他们无非是想用甜言蜜语和一张俊脸来娶以为白富美,然后用她的嫁妆一劳永逸地离开劳碌与贫穷。婊子这物种,从来部分男女。(没错,这就是书中的原话……)

  相传吸血鬼便是莉莉丝为了报复亚当夏娃的后代曲线救国所产下的子孙后裔。毕竟她虽盟誓不伤人类,可她的后裔没有。

  不是所有你真心付出的感情,就一定能得到回报,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敝履。

  但才华只是能力,不是手段。我一直认为光有能力却没有手段的人,不配享用那权利巅峰带来的荣华富贵。而让贝尼尼稳坐一哥宝座的手段,就是他的性情。

  艺术家这个头衔听上去体面,但从古至今其实就是个朝不保夕的行业。真正靠艺术发家致富,晋升上流社会的还是少数。跨越阶级,是件不分朝代种族地点都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历史长河中有太多人用生命告诉我们:光有才华那是不靠谱的。

  前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后有巴洛克的贝尼尼,这些艺术圈一哥都是靠着七巧的心思和过人的才华,以及那最重要也是最难得的运气,才爬上能与大贵族们把酒言欢,与小贵族们平起平坐的地位。

  从16世纪末开始,艺术家们就开始从意大利各地成帮结伙地拥入罗马城。那些画家雕塑家,这般不辞辛劳千山万水的跑到罗马来,自然不是为了看看教皇挥挥手就完了,他们之所以背井离乡千里而来,不为别的,永远只会为财。

  历史和人心一样,本来就是立体且易变的。

  一个人,一天也许会有成千上万条想法。但这成千上万种想法,真正能使人付诸行动、开花结果的,却少之又少。人的懒惰,外界的诱惑,自身才能的限制,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和等等的,都是这想法变成实物的重重障碍。

  感想:这本书可以用很多我喜欢的词来形容,好玩,过瘾,有趣,开心。想推荐给所有人去看一下这本书,找了好久才在书中找出十句能划线的话,还有很多事我生搬硬凑觉得好玩才摘录出来的。因为整本书都太八卦啦!

  对女人来说,生活中离不了八卦,尤其是文学作品和艺术中的八卦,现在还记得在学校和炫良讨论希腊神话以及红楼梦时的情景,太过瘾了。每个人都在艺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喜好、观点、态度,找到之后和其他人进行碰撞交换,一个开心的有质量的聊天就这样产生了。

  但是前提条件是要先懂一点才能玩起来嘛~我自己也知道我有事看的书和了解的知识蛮low的,但是你永远都阻止不了我low low地玩起来嘛~

  《八卦艺术史》读后感(十):八卦也疯狂

  初识这本书有点不敢靠近。其实很喜欢看希腊神话的。在大学期间曾经终日泡在社科馆。因为人少,所以就可以在里面看一上午的书。所以也有幸看到很多希腊神话和西方论著。尼采、柏拉图等都是那个时候看的。但都是泛泛的看,觉得很美,看过之后就没什么印象,外行热闹而已。对我来说觉得艺术史太高深莫测,我得俗人无法领略。而且看名字对本书并不看好,认为应该是言之无物、空穴来风,道听途说来的一些杜撰野史罢了。但是看了作者的简介和试读之后,我的看法发生了改观,很是佩服作者的见地。多年的学术研究和扎实的基本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八卦,而是从专业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学识,使本书变成了活生生的艺术绘本。对于很多名画,结合书中作者的八卦,很容易就记住其背景和画家。书正文之后的附录也是别具匠心,不但有书中涉及的各个人物的简介,还把书中的篇章按照不同时期加以排序,让读者对一目了然。

  作者语言风趣诙谐、语言凝练优美,通篇畅快淋漓。更有很多新潮的网络名词如影随形,因为本书的前身就是在微博上面开始的。所以这本书也更适合新潮的80后、90后等年满18周岁的青年人来读。本书也很有小资情调。连本书的序都才情四溢、活色生香。本书装帧精美,印刷考究,图片华美至极,喜欢这样精美的图书,看着就赏心悦目。每篇的标题下面配有一句对仗,还有本篇内容的概括,高度浓缩了本篇的主旨,足见作者编者所下的功夫。本书八卦的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有经典影视作品里面的主人公,更多的是诗人、画家、剧作家等各类艺术家们。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风光无限的一面,却不知幕后还有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其实作者要是写影评的话,也绝对可以一枝独秀。

  幸福永远没有外表那么光鲜亮丽。《茜茜公主》这部电影很多人都看过。当然影视作品肯定是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剧情都是唯美的。但没想到经过作者的“八卦”,茜茜公主的幸福生活也是另有隐情的,也算比较狗血了。造化弄人啊。可怜那位皇帝,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而茜茜公主却终终郁郁寡欢。直到儿子自杀身亡,她被彻底摧毁了。茜茜公主应该也会有情人吧,我更八卦了(嘻嘻)。

  作者也用大片篇幅八卦了莎士比亚和拜伦。的确,莎翁有史以来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无论是作品还是人品,都养活了很多人。就如同我们的红学会一样。莎士比亚的作品孰真孰假已经没有必要,我们只要喜欢他的作品就足够了。而我对于拜伦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他的诗,个人背景和品行知之甚少。却不曾料想他竟然有如此狗血的家族背景。书中说亚当的前妻莉莉丝竟然就是伊甸园里面引诱亚当和夏娃的蛇,也是吸血鬼的祖先,这我真是第一次知道。作者因专业的便利,有幸接触到我们无法企及的第一手资料,又能从大量的文献中搜集整理,我们才有幸得到见识到很多艺术史的八卦(幸甚)。

  这书读起来诙谐幽默,有史有据,深入浅出,语言犀利,让人不欲罢不能。书籍结合影视剧,配上作者学富五车的专业知识,做到让人信服。连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都被作者拿来开涮,真够犀利。我们也知道了我们所不了解的艺术家和艺术史诗。还有很多狗血的剧情,是我们认知之外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珍品,有的被保存的很好,我们才有幸得以一见。而又通过作者从专业的角度讲解和八卦,我们才能更好的记住这些作品。以后艺术会展咱也能装装样子了(窃喜)。

  其实这更像一部欧洲的情色史。自古以来,漂亮女人要么红颜祸水,要么红颜薄命,还有一种就是名垂青史。女人终归只是陪衬,让人听来多少有些落寞。如今真的要感谢那些不遗余力争取男女平等的人们,才能有如今我们女人的当家做主。其中的才女阿特米西亚的一生更是验证了 “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的真谛,更为她的不向命运屈服,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所折服。

  这不是抱着娱乐心态的八卦小道消息,而是增近你对艺术作品赏析水平的艺术书籍。高大上的艺术品也可以如此的平民化,这真是我想不到的。没有艰涩难懂的艺术术语,没有经过专业素养训练的人能明白其中的内涵,这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好书。对于艺术的普及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掀起一场平民艺术狂热指日可待了。

  后面的作品更值得期待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