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七个远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10篇

2018-07-19 04: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10篇

  《十七个远方》是一本由远子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一):回答

  按:《十七个远方》出版后,曾接受了十几家报纸电台采访。一开始颇感新鲜,但慢慢发现大家的问题基本上和这本书没有什么关系,他们似乎很想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从我身上挖掘出点什么。可偏偏来回来去就那么几个问题,让人不胜其烦,我也答不出什么花样来。为此决定将常问的几个问题及其回答辑录如下需要请尽管拿走。我不想再接受类似采访了。(2014年3月)Q:你最初为什么想来北京?在你的笔下,北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那么你有考虑离开北京吗? A:其实我并不知道自己来北京的确切原因。我相信人在很多时候是被推着往前走的,一个人选择往往处于偶然。据说绝大多数自杀未遂的人都是在自杀前十五分钟内决定终结自己的,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我来北京也许就是在买火车票前十五分钟内决定的。 事实上我觉得,“苦”是人生的基本特征。认为离开一个地方人生就不苦了的人是幸福的,但这种幸福里也包含了因为盲目的乐观而带来的反复的挫折打击。在我看来,我们全都受困于同一个时空,如同受困于同一片苦海,往哪个方向事实上是无关紧要的。离开北京,正如来到北京一样,并不能终结生活之苦。

  Q:有人评价你是“北漂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你如何定义“北漂伤痕文学”的? A:“北漂伤痕文学”一开始是网友的戏称,是一个粗暴标签。在我看来,给事物加标签的冲动人们在面对复杂世界时的一种防御机制,是一种试图将陌生事物经验化、简单化的处理方式。给事物或人群一个标签,并不是试图去理解,而且在拒绝。我希望自己可以尽快摆脱掉这个标签,因为我相信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那种任何标签加上去都不合适的作品。

  Q:你的作品都是你的真实经历吗?你现在已经有了一份稳定工作,你觉得现在的生活状态阻碍你的写作吗? A:我认为所有艺术作品都是虚构的(包括报告文学纪录片),人只能通过虚构来把握真实。因为真实是粗糙琐碎的。写过日记的人也许会有这样的体验:你根本没法完全记下一天之内发生事情,当你写日记的时候,你已经开始进行筛选、强化或弱化某些片段、重新排列组合,换句话说,你是在创作一个虚构的作品。写日记尚且如此,事后回忆就更不真实了,因为记忆带有欺骗性。在我看来,引发人们进行文学创作的一个最强烈动机就是试图摆脱生活那令人痛苦的粗糙和琐碎的状态。所谓的“真实经历”是很难再现也没有必要再现出来的。 我很欣赏毛姆说的那句话,他说,写作中最重要的不是丰富材料,而是丰富的个性。有的作家经历很单薄,但是由于内心生活很丰富,所以一样有写不完的故事王国维在评价李煜的时候说: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就是说,有时候对于一个作家而言,阅历越少,他的性情反而越真实,写出来的东西反而越有力。所以说经历多少与写作好坏并不是直接相关的。

  Q:成为作家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心态上有没有什么变化? A:我的偏见是并非出过书就能成为作家。我理解的作家是一种生存状态,意味着承担一种责任,不管是政治上的还是美学上的。我现在充其量还只能算是一个作者。 书出来后,心情还是挺复杂的。因为没有和编辑打交道的经验,这本书的封面、装帧、排版、校对等等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当时整个人的状态也比较浮躁,没有静下来心来好好修改一遍。“市场上烂书那么多,多我这一本也无所谓吧”——我只能用这个想法安慰自己了。

  Q:你觉得你的经历可以代表80后或北漂青年的生存状态吗?你是怎么看待80后的? A:不能。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想过“80后”“北漂”或“伤痕”这样的标签或主题,我只是恰好来到这样一个时间地点,恰好遇到这样一些事情,又恰好有了把这些事情写下来的冲动。 “80后”在我看来是一个伪概念,将79年出生的跟80年出生的人划分到两个年代,将喀什的80后跟上海的80后划分到一个年代,这本身就不太合理

  Q:你现在是全职写作吗?如果不是,你怎样平衡写作和工作的时间? A:不是,我不是畅销书作家,靠写作是养不活自己的。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作家”似乎有一种误解。我去年过年回家的时候,一个高中同学得知我出书的消息,就兴冲冲地问我,那你是不是已经在北京买房了。我说稿费没多少,他说韩寒郭敬明不都挣很多么…… 其实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平衡。我觉得如果充分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是可以做成很多事情的,但因为自身的懒惰,目前我的业余时间基本上都被浪费了……我的梦想其实是有人能包养我,支持我写作。不过眼看着就要三十岁,年老色衰了,这个梦想基本上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Q:你会在北京一直待下去吗?你是否会找到一个有归属感的地方定居呢?对于未来的写作和生活,你有什么计划安排? A:不会一直待下去,但也很难讲,如果哪天不小心死掉了,那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变成肯定的了。 福楼拜说,一个人的国籍应该取决于他所喜爱国家而非他的出生地。木心说他是绍兴的希腊人,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按照这种说法,我应该是法国人、日本人或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所以巴黎、东京或纽约都会让我有归属感。如果能去那里定居,自然是最好的了,但目前还看不到这样的可能性。 没有什么计划。如果能继续写下去的话,会尝试写得更长一些。生活上,像我这样身无一技之长的人,去哪里都差不多,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二):孤独的人是可耻

  当我得知远子的第一本书《十七个远方》正式出版的时候,我并不感到特别意外,只不过比我预想来的要早。我本以为,远子处女作的面世是艰难而漫长的,就如同他自己的命运必须背负世界给他的重担一样,第一本书应有的开头应该是命运多舛的,乃至是一个夭折的开端

  幸运的是,驼背小人打了盹,就在这疏忽间隙,远子便站在远方喊出了自己的名字。远子的声音微弱的,他没有任何的扩音器、大喇叭替他发出人工声响,他靠着自己的喉结发声。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这个弱小的声音太容易被掩盖,就像我们可以随意抹去一个街头卖唱的,散发传单的,地下商场里的滑冰的人,而世界依然如其所是地存在着。但远子的声音和这般芸芸众生,都在用自己真实的生存体验对抗着无情世界,他们不是无情世界的叹息,而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感情

  于是,远子是有力量的。在我眼中,《十七个远方》展现给我的不是所谓“北漂的伤痕”,也不是坚硬生活中柔软文艺。远子似乎要告诉我们的是:活下去。一条人命要与众生争食,这条人命要像一个人一样的活下去。读者们,不要将远子看作是你们的诗人,你们的麦克风。他在与你争食,而你也在时时刻刻摧毁着远子。我们都在挣扎,都在活着,每个城市,每个空间都是我们彼此凝视,彼此吞食的场所

  然而,《十七个远方》了不起的地方是,远子是温存的。他接受着生命的拷打,但他时刻知道神圣诗意还能让他成为一个人,而众生在拷打中大多成了野兽,野兽是现代世界所要求我们变成的样子:驯服而没有思想贪婪而自我满足。整部书,也即远子的生活,展现了世界强制规定着远子,而远子不自由地打量世界和审视着自己。

  终于,在《十七个远方》中,这个冰冷世界裂开了一条大口子

  首先是空间。现实界限定我们的空间,不是身体,而是心灵。远子一再提醒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去远方,却日复一日地在原地挣扎徘徊。”不同于卡瓦菲斯,在远子的故事里,真实的地名想象的空间交织在一起,以至于怪诞和真实变得不可区分了。这是多么巧妙啊!在平日里,我们是怎么样接受这个世界的荒诞不经,而在远子的书中,那个坚硬无比的世界,只要我们能意识到它是假的,世界的怪诞离奇就会自我瓦解。《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奇遇记》中那句“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拙政园给炸平了”(注:远子会在沉默突然大吼一嗓子这种话),肯定不是恐怖主义宣言,而是社会暴力强加到个人身上的力量,被个人以同样的暴力加诸到社会空间之中。远子不会去爆破,他不懂也不敢去爆破,但《十七个远方》所炸掉的混凝土远远比他自己想象的要大。

  与空间相关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流浪。从字面上来看,流浪是离开家园,前往远方。《眼望着北方》中主人公的被一股强烈的流浪欲望所淹没。他要逃离人烟走向荒凉,甚至在想“如果我一直往北走,是不是就可以走到世界的尽头”。可正如卡瓦菲斯及时跳出来提示的那样,咱们的作者远子还有北京跟着他,黄冈跟着他,就算走到了尽头,那里也还是北京还是黄冈。所以,肉体跑的再远,放不下那些刻在你心头的地方,自我放逐是一桩不可能的任务。远子和那些跑去西藏尼泊尔的驴友们一样,最后不得不再回到他所厌恶的地方。结论:这种浪漫反抗无济于事的,文青们要从远子的教训中杜绝自我矫情的无限泛滥。

  可能现在的远子还需要在流浪中寻找素材,在我看来,一个作家在寻找素材的时候需要想到两件事情:

  1、 去写那些常人所看不见的世界

  2、 去写常人经历着,却没法用文学所表达出的故事

  第一件事情是作家的天空,第二件事情是作家的大地。两件事情并行不悖,例如我最喜欢的《消失在大北窑北》中的李少云(阴险地笑一下),远子就替他说出了故事,不然他的传奇是没有机会呈献给大家的。远子是大地的儿子,他站在大地上,心里却装着天空。这就是他的路。

  在我眼中,远子有一个佩索阿般的生命,白天做一个无趣的小职员,晚上去写作摧毁白天的自己。而属于远子的黄金时代是八十年代,那个我们生于那一代,却从不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岁月。现在远子肩扛着“北漂伤痕文学”的招牌,逐渐以作家为业,这或许是世界的一次善意示好,也可能是凝固远子的一块琥珀。我期待着远子的再度出发,离开《十七个远方》,离开现在所憎恨的和所喜爱的,做一个不孤独的人。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三):此岸即彼岸初心故乡

  从上周起,在天通苑北站乘坐地铁乘客,将不得携带电动及气动工具进站。那些携带电锤、水钻的工人们,将不得不改乘地面公交进入市区。我是在上下班途中的5号线车厢里,读完远子的这本书的。但身边少了那些提着“危险”工具的同伴

  去年某个偶然的机会,在豆瓣读到《国贸的地下王国》,非常喜欢他文字缓和、不张扬的气质,还有一点冷幽默的叙事风格文章的结尾,有一抹淡淡的忧伤,像电影结束时伴随舒缓的音乐渐渐淡出的黑屏。那时,就盼望他的这些文字要出本随笔集

  “十七个北京”、“十七个远方”,34个故事。

  从他初到北京,去工体与网友一起求职,在雍和宫发传单,到六郎庄的奔波,从国贸某书店的经历到乘坐K295一次漫无目的的出逃……求职、兼职、搬家、合租、卖唱、漂泊……这是大部分北漂族的状态,在为理想和生存抗争日日夜夜里,我看到作者的内心仍保有着最初的善良,并在这个销量为王的世界里坚守着自己的步调频率,不为外界改变

  “十七个远方”里作者回忆童年少年时光乡音玩伴中学过往,都是“十七个北京”的因。那些不可改变的,作者从未做出妥协——“离开是我坚守理想的方式。”“离”,是为了“不离”。但凡内心有所信仰的人都会明白,这样的人,存活下来有多难。

  这本书装帧精美,排版很讲究,无一不透露出作者对美与生活的热爱,是一本难得的属于这个城市的佳作。地铁口的小摊,黑车,提着行李的人,车窗内外匆匆的身影,地下通道里回荡着的歌声,都是生活者在无奈绝望之中的抗争和努力

  特别喜欢作者引用的诗句

  你会发现没有新的土地,你会发现没有别的大海

  这城市将尾随你,你游荡的街道

  将一如既往,你老去,周围是同样的邻居

  你将待在同样的房子里,白发丛生,慢慢老去

  你所抵达的永远是同一座城市……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四):这么近,那么远

  这本书读起来有点酣畅,里外时间加起来不过一天。好读的原因是作者的写作方法原本就简单平实,像大晚上有个人一边抽烟喝啤酒啃烤串,一边在耳朵边儿给你讲他这个月又有什么新鲜事。

  事情倒也没有那么新鲜,都是发生在这座大的随时可以吞掉任何人的城市里的一个个小角落里的事。从上大学到工作将近四年,刨去中间出国的两年,好歹也在这个大人堆儿里过活了七八年,对“十七个北京”那一章里每一个标题出现的地名都熟悉的不用查地图就知道在那五个大圈圈的什么位置。每个故事里的人,又好像昨天或者前天出门的时候在公交车、地铁站或者马路边遇到过一样,只不过忘记了打招呼。

  这本书封皮上,除了卡瓦菲斯的那句略显矫情的话,还有一个更加矫情的对这书的定义:“北漂伤痕文学代表作”。起初看见这几个字时胃里一阵泛酸,想象着作者肯定一头长发不修边幅,偶尔能写几句酸酸的诗,突发奇想的时候还能扛个吉他去地铁卖个唱。果不其然,他里面就写了一个在地铁卖唱的故事……但读完又觉得简单的词句背后,有种什么东西压在胸口,闷得有些喘不过气。

  离娃出生还有50天的时候,我请了病假在家写稿,身子已经有点不堪重负,每隔半个小时就要起来活动活动,不然腰酸背痛的厉害。

  在家写稿更是为了逃避这个城市可怕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以前四号线没有那么长的时候,从小区门口的地铁站下去还能有找到座位的机会。自从四号线终点变成了天宫院,一个听起来就好像远在天边的地名,我每次下去都默默的被一股一股的人流冲走。似乎一天当中每时每刻都是高峰期,扛着大包小包的人早就在前面的站台把一趟趟列车塞的没有了缝隙。

  据说,现在天宫院那边还在有新的楼盘陆续开盘,而且卖的不错。

  我肚子小的时候上班坐地铁没有人让座,只能被挤着心里默念一定要站稳一定不要被人挤到。肚子大了以后有的人看见故意低下头装睡,我就默念着人家上一天班了太累,家又远,互相体谅;有的人看见想让座给我,我再抬头看看周围的人,个个皱眉叹气,好像都在心里说这哪是孕妇该来的地方,本来就挤,你还上来添乱。我顿时觉得除了CBD, 中关村那些高档写字楼,地铁才是这座城市里年轻人拼搏进取怒吼厮杀的战场,我这个孕妇,早就归档于地铁广播里“老弱病残孕” 那一拨退下阵的人了。

  那天午休的时候,隐约听到从对门出来几个人在聊着房子结构的话题,一个声音兴高采烈的介绍着,还有两个声音在问东问西,猜想着就是中介又在带人看房子了。这才想起来对门有好几天没有动静了,这种安静是不常有的。

  其实到现在,我也没有搞清楚对门住的是什么人,只知道总有送外卖的在夜里很晚的时候敲他们的门,然后第二天早晨门口堆起一个巨大的黑色垃圾袋,有白色饭盒露出来。偶尔半夜还会被对门高频率开门关门进进出出的声音吵醒,所以一直对他们没有好感。彭先生说,里面至少住着四、五个租户,都是年轻人。他也是有一次在对门换锁开着门的时候向里张望了一下才看到的。

  还有一次晚上十点半,我和彭先生准备睡觉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女孩子在楼道里歇斯底里的喊了起来,还有些外地口音,意思大概是“张XX你明明在家为什么不给我开门”, 听起来是因为情感上的问题让两个人的关系有了什么误会,然后女孩在对面的门上一顿疯狂的拳打脚踢。接着楼上老奶奶家的狗也给吵醒了,不满的狂叫起来。

  女孩子的疯狂砸门和疯狂叫喊一直交替着,我无奈挺着大肚子想开门安慰一下她,心想要没人开门就给她接自己屋里来劝劝,毕竟年轻人身在外乡挺不容易。结果我打开门后不由自主就说了一句:姑娘,这大半夜的街坊邻里都睡了,你能不能冷静一点,楼上还有老人。

  也许是这冰冷冷的话更加刺痛了女孩的心,哭的声音更大了。这时候对门终于开了门,出来个一米八的小伙儿,赤着上半身,一把把姑娘按住给掠到楼下去了。他开门的时候,我听到了对门传出来的电脑游戏的厮杀声。

  写着写着就写多了,才想起来还有个正经稿子要写,关于分析央行会不会在近期调整存款准备金来拉动经济增长的。

  有的时候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资格操这么大的心。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五):到不了的才叫做远方

  有一句歌词唱的那样好,“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从家乡到远方,从过去到未来,从一无所有走向一无所有。书中分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十七个北京,讲了十七个北漂的故事,另一部分是十七个远方,讲的却是十七个过去的故事。

  其实不管是未来还是过去,距离现在,都是远方。

  有关青春的漂泊的故事永远都是动人的。《十七个远方》里的故事不至于惨烈,却也几乎全是沉郁的色调。唯一一个美好的邂逅,竟然还是故事中的我意淫出来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的女孩,念着彼此的诗句,讲着全国旅行中的奇遇,最美好的终究是在梦里。与书有关的故事太多,在杂志社打电话约“艺术家们”来投稿,在办公室苦苦的码字攒书,这是生活的另一面,带着痛和辛酸。

  大望路的地铁卖唱记着实很有趣。有多少人做过流浪歌手的梦,而现实的无奈就是:我只能给你一间小小的,一扇朝北的窗,让你望见星斗。也许流浪歌手的情人里还有苦中作乐的浪漫,作者的流浪歌手世界里,只有被保安驱赶的无奈,以及四块想要留作纪念的念头。

  在十七个过去的故事里,有一篇巴西,主角叫二毛。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很早以前的看的一篇韩寒写的傻子,其实我不太懂农村里的傻子这个主题想要表达的寓意,是想表达愚昧还是同情怜悯,或许更深。当然,韩寒也许写的更好些。朝鲜一篇也很让人印象深刻,外婆的表哥,一个抗美援朝的志愿兵,从荣耀到满是屈辱的离开,故事里好像有太多线索,又留下了太多想象。金沙河的故事,似乎讲了一个非常宿命的故事,无论男生做任何改变,似乎和他喜欢的女生只有越走越远,大概这就是生活。这十七个故事,大多是欲言又止的,也许读得懂,也许并不很明白作者的意思。我不愿做太多过度的解读,但愿有一天阅历到了,自然可以懂。

  回望身后,眺望远方,小说带来的痛和思考可以无限延伸,沿着生命的路线,时时都会有新的感悟。作者把一切铺展在我们面前,没有过多的诠释,有的只是生活的种种细节和痕迹。

  到不了的才叫做远方。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六):吐几个槽

  这本原本希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看的我有几次忍俊不住,在这里就稍微吐槽一下远子老师。

  1.《博卡拉》中警察脸上的刀疤,你确定这不是黑社会而是警察?

  2.形容美女喜欢用“顾盼流光”;

  3.对做图书编辑编伪书的经历一直耿耿于怀,分别在《十七个北京》和《十七个远方》中都有提到。可能“面对现实的压力如何坚守理想”对年轻的北漂人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

  4.孤独时,时常意淫(邂逅美女)。(我也是呢)

  5.165页第三行第一个字,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应该是“他”,而不是“她”。

  6.在远子的作品中总是女生主动,男生被动,总是女生憋不住先问“你到底愿不愿意做我男朋友啊?”

  嗯,远子应该属于闷骚型的。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七):风景不止在远方

  关于高中的记忆-黄冈篇

  拿到《十七岁的远方》,我首先翻看了黄冈篇,惊喜的发现远子的高中生活和我的高中生活是如此的相似:躁动,忙碌而充实。文章平实而接地气,不禁平添了一份亲切感。不同的是作者高中的记忆是青涩难忘的初恋,若即若离的友情,又敬又怕的师长,略显压抑的沉重......当然,这只是我眼中的远子的高中生活。而我的高中生活爱情缺席,友情愈见浓厚,对师长永远怀着一颗崇敬的心,生活急促却目标坚定,壮志凌云,那是我二十多年的时光中少有的状态。也许是因为大学毕业第二年,我仍然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因此怀恋起那段有目标的日子,记忆自动过滤掉了高中时光中阴沉的画面,呈现出一片艳阳高照生机勃勃的花季雨季。虽然,我还记得当时背书背到昏天黑地,做数学试卷后因为用脑过度脑袋生疼的感受,还有我们租的雨天漏水的房子墙上那条长长的裂痕。我记得我当时每次记东西记到感觉脑袋要爆炸,最后却似乎阶段性失忆,常常头脑一片空白,于是觉得自己记忆力有问题,央求老爸花了几百大洋让亲戚给我买了一盒所谓的增强记忆力的药,最后喝了几瓶后感觉喝了之后似乎起了反作用,于是就扔在一边了。还有我告诉老爸我做数学题会头疼,是真的,没有任何夸张成分,爸爸每次却只是笑笑,让我觉得不被信任很受伤。尽管有这些不好的记忆,我还是很怀恋那短短的几年。

  当看到作者写的五点半起床,迟到碰到站在教室门口的周老师的情景时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记得那时我和一同租房的梨落也经常五点半起床往教室里飞奔的,有几次因为早上洗头发去迟了,也是在在门口站着的班主任的注目下低着头走进教室,印象中好像那时我们班主任胡老师也没怎么批评迟到的同学,其实也没迟到,只是比他晚到教室而已,他只不过是死死地盯着我们,一言不发,一直目送我们到自己的座位上。他的目光是如此之深长,以至于我们从偶尔一两次晚一点没关系的心安理得到最后终于转化为深深地愧疚,我们最多只是高二高三一两年需要早起,而作为高中老师的他陪着每一届学生早起,最后我们终于自觉地站了一个早自习。相比之下,远子的老师就要严厉多了,那迟到惩罚手段之高明,让读者拍案叫绝,却又忍俊不禁,能想出那些整人方法一定是一个思维活跃的老师。只是,我想多年之后他的那些学生肯定会释怀,当有一天你的一举一动都无人问津毫无存在感的时候,你是否会怀恋那个时时管教你的老师呢?依然记得高中毕业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高中时喜欢跟老师作对的一个男生,在聚餐时醉醺醺的说:我爱胡老师,我真的爱他......此言一出,满座皆大笑,坐在他旁边的男生起哄道:真是喝醉了,你不记得以前怎样气他的......记得后来他们几个玩的好的的男生带着醉意的在那儿讨论,每次他们犯错,虽然胡老师很罗嗦,每次都将他们叫出去跟他们讲一堆道理,但确是真心实意对他们的,不像其余老师那样巴不得他们被学校开除,这样他们就不会拉全班平均分拖班级后退了。他们后悔没听班主任的话了......多年以后的今天在想起那次聚会,我能模糊记起的只有那群男生的酒后之言了。如果看到此情此景,周老师们胡老师们该欣慰了。

  作者叙述的那场离高考三个月时的校长致辞是相当精彩的,可能部分是实录部分是作者创作,我读后倍感熟悉,觉得那段话就像是我高考时学校百日誓师大会上的主讲老师念出来的。读到那句“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高考多一分,压倒一个军”,当场笑喷,各个学校老师们讲话太没创意了,居然用一样的句子。不过高考差一分真的会差很远,那是我们几个玩的好的半开玩笑的说要考一个大学,可是分数相隔一点点,我们就被划分到不同的层次,注定读不了相同的学校。

  想来远子对高中的初恋还是念念不忘的,因而对像她的初恋的女性都抱着好感,并在书中几次提到。看过一个瓜农卖瓜广告打的是“甜过初恋”,印象深刻,想想那种感情是美好单纯,甜蜜温润如仲夏的西瓜吧。不过高中老师好像都喜欢“棒打鸳鸯”,远子写的将男女同学分别叫出去谈话这种事估计我们高中老师也做过。不过,我高中还是相当相当单纯的,以至于听到我们班主任在一次班会上欲语还休的说道“你们还小,青涩的果子不要摘”时,我扭头问同桌班主任什么意思,座位被调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中间时,才发现原来他们是情侣关系,以前一直以为他们是玩的很好的死党,当然,我很识趣的跟老师说我想换到里面因为比较安静一点,其实我是实在不想当那个发光体。后来大学毕业后大家闲聊才知道原来我几个很熟悉的同学都有过“地下情”,而我一直只是以为是很纯粹的异性朋友关系,不禁自嘲我还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过那时我确实是不太关心外面的风风雨雨的。一次和三姐堂妹三个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觉,三姐问我们高中时有没有暗恋高中同班的男生,我说没有,她反问:三年一个都没有?我答道没有啊。她大笑:你个猪头,你读高中时脑袋里想什么啊,我说想学习啊!三姐顿时石化.......高中时我确实幻想过要是我有一个喜欢的学霸,就可以追赶他的脚步,或者有一个暗恋的老师,这样就有动力学习了。可惜都没遇到。后来大学时暑期兼职时我忍不住将以前的这种想法说了出来,当时同寝室几个女生集体吐槽,你高中真爱学习啊,哈哈哈。后来得知我的那对情侣同桌现在还在一起,为他们祝福。

  书中的十七个远方之黄冈篇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高中的事情,无论怎样,那花季雨季的年华总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斑驳的痕迹。远子说他想起高中时光会最先想起初恋,你又会想起谁?

  2013.12.27夜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八):想象远方的方法

  想象远方的方法

  刚从远方归来,在路上读完了这本远子的《十七个远方》。或许只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便果断地把它装进了行李中。这样篇幅不长的短篇集着实适合在旅途中阅读。

  于是,在天津开往北京的慢车上,我读完了PART ONE“十七个北京”。一点点靠近北京,也一点点回忆着在北京的点滴。

  远子的文字真实动人,单是每一篇的题目——《招聘会里的海底世界》、《夜幕笼罩三里屯》、《跑步逃离中关村》等,都很有画面感,让人浮想联翩,更产生共鸣。我也曾有过短暂的北漂经历,在北京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读到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感同身受。北京就是那样神奇的一个地方,遇到地铁二号线上永远有乞丐、路上还会遇到莫名其妙让我请他们吃饭的兄妹二人、还有某天晚上按照百度地图找超市差点迷路在某产业区的诡异经历。在北京,我的周末基本上都是像《工体巴黎》中描述的那样,去看各种免费电影、免费话剧,参加免费新书分享会,并为此乐此不疲。谁让那些活动几乎只在北京才有呢。而《国贸的地下王国》中说的应该是PAGE ONE吧,我也去过。北京有足够的理由吸引你,却也有足够的理由拒绝你。

  当然一些情节不仅会出现在北京,我去过天津的招聘会,在天津发过传单,也充当客服打过无数电话,《走在青年路上的老人》中讲述的被大妈拉去做调查然后送毛巾的故事,我在上海经历过,不过是关于某洗衣粉,送的是三条装的毛巾套装,出门后没走多久,又差点被一个大妈拉去,这次是送拖鞋,我心想我不需要拖鞋,快步走了。其实这五花八门的人生体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但是需要更多地记录与表达。作者在这些小说中,并非单纯地记录,更表达出孤寂之感与无奈之情。文字哀而不伤,带有文艺腔,利奥波德、克里希那穆提、佩索阿等拗口人名不断出现,虽然有点装,但表现出在现实与理想中不断挣扎徘徊的矛盾心态。沉浸在书籍和电影的精神世界中,形而上的东西并不能满足温饱,但作为知识分子总有着自己的一份坚持,放不下架子,或许也是北漂一族的共同之处。

  后来再读PART TWO“十七个远方”,风格与前文一致。有的故事也延续了前面小说的情节,比如攒书的故事,写得更加丰满复杂,人物也丰富立体起来。这部分很有意思,每一篇的名字都是一个地名,但没有一个故事是发生在那里,在小说文本中,那个所谓的“远方”可能只出现在某个人物的一句话中,抑或是歌名。总之,远方只存在于想象中,我们只会口口声声地念叨着远方,不停地期待不断地神往,说什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说什么有一天我也要去XX地,其实都只是虚无,缺乏的不仅是离开的勇气,更是生活的勇气。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九):远方的感觉

  每天我沉溺思念的空气中,感觉到了,但是却摸不到抓不到,

  努力尝试放眼能够看到你的身影,却是徒劳无功;

  每天我陷落在手指的跳动中,敲打着我内心的每丝的苦痛,始终不能把自己打醒,

  努力让你透过古老的汉字望见我的心跳动,却言不由衷;

  远方的感觉,是否像我一样,苦涩而快乐,

  天边的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思念你而忘却了伤痛;

  人啊,总是对上帝乞求太多,

  何不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行动;

  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海枯石烂,

  唯有一份远方的感觉促使着你我他她对彼此的忠诚;

  现实的无奈和痛苦把我向地下推去,

  我却努力着让自己的脚印落在幸福的途中;

  拥有幸福的人为什么还不珍惜,

  难道失去以后才知道那才是珍贵的感情;

  漫长的路途,遥远的时空,

  珍惜你我幸福的人生;

  天堂的人们为分开的人感到伤痛,

  他们不想在世的人再把幸福断送...

  远方的感觉.

  请你我好好的珍惜,

  不要放松.......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十):我们都有一个未曾抵达的远方

  年前我们出了一本书,《十七个远方》,作者是远子。那个时候我也没有留意,只觉得名字很有感觉,就像海子的那首《七月不远》一样,虽然它们俩没有什么关联,但是感觉真的特别相像。

  临近过年的时候,跟豆瓣对接的姑娘要离职了,领导让我接替她的工作。本来我们俩都图省事儿,心想有了QQ、电话这些联系方式,也就可以了,但是因为领导莫名的重视我们跟豆瓣的合作,非要让我们俩去请豆瓣的人吃一顿饭。

  那是临放假的最后一周,我一直在外面跑叶渭渠选题的事情,几乎不沾公司。最后我们选择了周四。那天早晨我油盐未进的做地铁去叶老师家签合同,没成想,他还送了我一套川端康成的书,外加五本样书。对于书,我是非常欢喜,但是要拎着十几本书,从劲松做地铁到三元桥,再做公交去豆瓣,这着实让我非常忧愁。从老师家出来,我风风火火的赶着去跟姑娘汇合,生怕再迟到了,头一回挺不好的。一路上,几乎我就是要死的状态。

  本来我只知道是要请跟豆瓣合作的这个人,不知道还有远子。姑娘说,远子也在,一块叫上吧。我说行啊。

  在此插播一段,之前有一个跟我特要好的云南姑娘离职的时候,我出去跟她吃送别饭的时候,还吐过槽,我说现在公司出的书,真没几本可看的。她那时候说,有一本《十七个远方》挺好的,你可以看看。那会儿我心想这姑娘平时也不爱看书,品味不靠谱,但这一茬我是放心里了,并且屯了一本在我的书架上。但由于每天驴一般的节奏,导致我除了看到书的封面之外,一个字都没看过……

  去吃饭的路上,说到书的事儿,我说我有一本, 远子说,你看了吗?我这人天生不爱也不会撒谎,并且缺少溜须拍马的精神,我就说我还没看,但同事推荐来着,说是很好……

  后来接头的哥们领着我们去了附近一家的越南饭店,整个一不适应。从进豆瓣的办公楼开始,就已经觉得自己各种矮穷挫了。因为跟我一道去的这个姑娘要辞职了,主要是对工作的各种不满,对谁谁的恨之入骨。整个吃饭的功夫,她都在吐槽公司的各种糟心的事儿,糟心的人……为了表示我俩是一路来的,以及有点感同身受,我也跟着吐槽,甚至不顾形象,一个劲儿的骂街。

  幸好他俩应该属于豆瓣高级男士中的随意男士,拥有着无比宽容且无所谓的心态,有时候还附和我们几句,说我们真的是太苦逼了。

  后来结账的时候,我去付钱。远子也要去。我说没事儿,来了就是请你们的,公司给报。然后那顿饭,我们点了四五个豆粒大的菜,花了三百五,而且我估计他们俩是没吃饱。

  因为远子和姑娘下午要去央视广播录音,时间还早,我们又折身回豆瓣,接头的哥们给我们找了一个房间,目测是专门接待来客的,但是好像刚装修,各种漆味儿,我俩一进去就被呛出来了。我俩最后选择坐在豆瓣来回走的那个过道里的桌子旁边。后来哥们出来的时候,发现我们在外头坐着,有点乱,然后姑娘赶紧说,那屋里一股漆味儿,她受不了……

  后来远子和我们就四仰八叉的在过道里坐着,然后姑娘继续开始各种吐槽、骂街,说公司多抠门,领导多苛刻,我们多苦逼。以至于远子说,你们吃饭真给报吗,要不我把刚才吃饭的钱给你?。

  完后姑娘去了趟厕我因为无话可说,俩人竖着怪尴尬的,我就只好问远子,你有没有微信,我加你吧。现在想想我找话题的本事还真是够烂的,说话都感觉像是想泡人家一样。

  后来我们仨打车去地铁,我提溜一袋子书,继续前行。远子说,沉么,我来吧。我说算了,不沉。其实如果身边要是一熟的朋友,不等他开口,我早扔给他了。但是这可不行啊,头回见面,必须低调。到地儿的时候,他还要付车费,我说,你甭管了,公司都给报。

  回来后,我想我一定要看一看《十七个远方》,现在都有人家微信了,以后不看书,都搭不上话。而且我看了一期他发在微信里的采访,我觉得他应该是一思想很丰富,且很怪的一类。有点像大学时候的那个学弟,喜欢陈奕迅。

  大年初一的时候,大家各种拜年去,然后远子去了他们家附近的那座桥底下,去给那个住在桥洞里的老人拜年。也许别人可能觉得他这行为很糟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挺喜欢。

  挺逗的是,我给他发了一个拜年的消息,他回复我的除了是新年快乐,还有一句“好好生活”。于是我顿时感到很尴尬,这都是因为见面的时候我跟姑娘死命吐槽种下的恶果。他一定认为我难死了,就剩下考虑怎么活下去了。

  但是一直我都没有看他的书,尽管我开始觉得他很有性格,并且相信他能写的一手好文章。因为过完年,我又开始了驴一样节奏的生活。并且在搜狐又接了一个兼职,于是我的节奏,由驴变成了狗。

  直到今天,我在设计那边聊一本书的封面,然后找到《十七个远方》,趁着那会儿的功夫,我看了书的装帧、设计,还有前两篇文章。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封面用的是卡瓦菲斯的一句话,封底是卡夫卡的一句话(他曾说他大爱卡夫卡),目录前面是卡瓦菲斯的一首诗。这就是整个气质。

  首先他的文字我愿意读,然后,他的文字,产生共鸣,甚至胸腔会很堵。北京、理想、考研,全是中枪的点。

  就像我不想去关注郭敬明一样,除了他的文字不再适合我看以外,还有一种诡异的东西在我的胸膛里,比如我去百度经典语录的时候,看到“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 ”这些潸然泪下的句子,还是止不住的难受。尽管这个你,说到底并不干我什么事。

  那真的只是一种情怀,如果非要一个总结才能交卷的话。就像每次我去天涯发我的《执子之手》,我会惊讶我曾写过那般绝望彻骨的文字。每次第一个被感动的,都是我自己。

  也许我会一口气读完《十七个远方》,也许就此不再把它拿到手上。因为我还有被狗追一般的工作,还有考研要看得各种参考书,还有莫言,还有余华……究竟我能花多少时间在这本书上,我不知道。

  我很想告诉远子,我看了他的书,但是我觉得这样太矫情,但是我又总是不吐不快,于是在这儿邹了那么一篇文章。好吧,现在我要继续校对我的稿子,说是五点之前要交,现在可特么的已经六点三十七了。

  2014.3.3 于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