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好与最坏的时代:局中人(第1部)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最好与最坏的时代:局中人(第1部)的读后感10篇

2018-07-26 04: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好与最坏的时代:局中人(第1部)的读后感10篇

  《最好与最坏的时代:局中人(第1部)》是一本由王学斌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3-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最好与最坏的时代:局中人(第1部)》读后感(一):变革时代 史家何为

  中国史学写作,有着历史悠久的叙事传统。比如最早的通史范本《史记》,除了帝王世系之外,司马迁用饱含情感笔触,为我们描述荆轲、聂政、项羽、陈胜等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性情故事命运,即便是两千年后的普通人读起来依然深受感动。但是,随着现代史学研究范式的建立,这种叙事传统似乎有中断的危险——史学研究日趋细密专业,离大众也越来越远。甚至有学者断言:大众认知落后专业史学界15至20年。反而是在西方,从希罗多德时代开始的叙事传统一直还在延续,唐德刚、黄仁宇、史景迁、孔飞力、艾柯等人的著作,乃至新近出版的沈艾娣的《梦醒子》,都可以看到这一传统的影子——他们的著作都兼顾了学术性和可读性二者的平衡

  那么,专业学者应该提供怎样的文本给大众读者?换句煽情点的话就是:变革时代,史家何为?王学斌这本《最好与最坏的时代:局中人》(以下简称《局中人》),给了我们一个讨论契机

  学斌和我算网络之交。9月份的某天他找到我们,说打算写本徐世昌的传记,想先聊聊。当时我愣了一下:徐世昌的《韬养斋日记》手稿尚未公开出版,缺了这份关键材料,要写好这本传记还真没那么容易。此人微博认证“80后作家,著有《大漠荒芜》、《别样风流》”,“文艺人士”写史学传记靠谱吗?于是抛了个话题过去:“徐定茂你认识吗?”“联系过的,日记是我整理的,整理得我眼睛都快瞎了。”“号脉”至此,我才知道他居然是“纯学院派”出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现在中央党校任教。不久,《局中人》一书出版,关注的是晚清民国史政学两界人物

  1872年6月,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以“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描述自己深处时代的剧烈变化。可以说,李鸿章时代开启的社会转型,到现在都尚未完成,我们每个人都栖身于这条河流之中。剧变时代本身的复杂性,加之与当下时代的勾连,使得这一领域成为近十年的出版热点,要在这一片鱼龙混杂的出版红海写出新意来,殊为不易

  《局中人》承袭的是《史记》列传的写法实际上就是为荣禄、载沣至邵飘萍等21人每人立了一个小传。因“内心世界前后相隔,政治理念判若霄壤,文化主张古今不同”,这些人虽然都处于同一时代,却最终为时势所迫,化为彼此对立的“异代人”。王学斌又以“局”字结构全文,以“守局、毁局、破局、出局、殒局”把这21个人加以分类,最后附了一组文章冠以“格局”收尾。在每一章的开篇之前,还以“时论”和“观局”两段引子,强调了历史和当下的关联。比如“铁良”一节,“时论”部分引了辜鸿铭对他的评语,“固执,却有强烈的廉耻感和责任感……”“观局”部分则是作者自己的评价:“体制如同一张大网,每个官员都好比网中之鱼。所以,若想在体制内游刃有余,不受窒碍,就得善于塑造个人形象……”

  结构和语言是这本书的优点所在。因为自大三开始作者就在《书屋》等杂志发表文章,这使得他的行文流畅,叙事时也较为注意历史与当下社会的共性,“穷二代”、“霸气外露”等词汇让人不时会心一笑。自身经过的学术训练以及体制内的便利,也使得学斌比常人掌握更多的材料,这本书引用了文集、日记、笔记报刊档案等共计106种,用力不可谓不勤。

  但是,如此众多的人物,以这种结构成书,还是会产生一些问题。首先,这组文章最开始应该是为报刊所写,这是我读完之后的第一感觉,这也是为何每一篇都限定在一万多字。一万字想要写清楚一个荣禄、端方这等人物很困难,这使得作者只能采用白描式的跳跃写法,而很难有篇幅展开深入时代背景和人物的内心。阅读时我时常有这种“跳跃感”,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衔接出现“断裂”。如果选取的人物能够减掉一半甚至再多一点,每个人的篇幅加长,更加注重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时代的勾连会更好。这种写法,更为精彩的先例是李洁的《文武北洋》。其次,个别细节也值得再商榷。如邵飘萍篇提到《京报》揭露曹锟贿选一事(P274—275),四川大学杨天宏教授最近就依据民国《议院法》和北洋时期适用的《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进行推理分析,得出“由于相关举证存在瑕疵,曹锟‘贿选’尚难视为法律意义上的结论”。(《历史研究》,2012年6期,第132—152页)

  《最好与最坏的时代:局中人(第1部)》读后感(二):此时代与彼时代

  如是书所说,当下流行民国热,所以关于民国的书汗牛充栋。但历史都是连续的,今天是昨天的延续,又是明天的过去,将视野向前推移,还原清末明初的社会生态实在很有必要。民国知识分子面临着救国的任务,徘徊于各种救国思潮中,而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面临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何去何处,如何选择,其中的彷徨犹疑一定不亚于民国中人。

  是书题目很形象地揭示了清末民初时局的特征——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处于存亡绝续的晚清给了知识分子众多选择的机会,给了他们表达主张的机会,给了他们参与其中的机会。对于历来就关心国事民瘼以天下己任读书人来说,这该是多么好的时机啊!但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即将崩塌的晚清、纷乱的政局、动荡国家局势,使得读书人的表达和言说都表现得那么无力,留恋清朝者必然会顶着那头长辫子被人嘲笑遗忘和淘汰,力图改革想要作为者在摇摇欲坠的清廷中找不到用武之地,空有救国志而无实践法。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王学斌凭借自己对近代知识分子史的熟稔,借该书活灵活现还原了清末民初一有识之士的选择、努力迷茫。该书文笔优美富有才情,读起来朗朗上口,不舍释卷。但笔者以为,好的书不仅是给人阅读的热闹欢愉,更应该带来思考反省,而这本书恰恰也做到了此点。反观今日之中国,似乎也是一个最好时代与一个最坏时代的结合体,经济高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加,但各种社会问题也应运而生,社会矛盾冲突也日渐增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想,每一个有社会良知的读书人,也如清末民初中的这些前辈一样,也在思索与寻求让这个时代更好的良方吧?

  《最好与最坏的时代:局中人(第1部)》读后感(三):非常棒的书,强烈推荐

  《最好与最坏的时代:局中人》是知名历史著作家王学斌继《民国底气》之后的又一力作。行文文笔流畅,寓意深刻,结构严谨。最重要的是,文章通过生动的故事,揭示了许多哲理,里面蕴含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当今社会的认识。

  拿到该书,迫不及待的通宵读完。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民国是一个充满机遇,但同样是危机四伏的时代。那么当今社会呢?当今社会好还是坏?该书逻辑中充满了辩证的思维,在故事中,见大智慧

  我们都是局中人,但是局中人容易被浮云遮望眼,有时还要点风,吹走雾霾,方见天日。而这也是书中着力体现思想之一。做好自己的角色,对人生、社会、时代也要有通篇的拿捏。否则,迷失的是自己,悔恨的是心情错过的是机遇,瞅见的都是最坏!

  文章在说历史,实际上对我们当今为人处世,找准定位理性思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好书与大家共享,希望大家也给我推荐好书。

  希望能看到更多类似的书,同时期待系列的第2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