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妹》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妹》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6 04:5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妹》读后感精选10篇

  《我妹》是一本由石一枫著作,外文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3-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妹》读后感(一):读过让你想要想点什么的一本书

  坦白的讲,我不敢看这本书,因为知道点这本书里说的是什么,反而不敢看了,因为怕看到自己哀伤。对于一些坚持梦想,不断在梦想的路上走着的人来说,我则悲惨的多,我一直在坚持,但是却屡遭打击,几乎是风雨飘摇不知所措,只是在夜深人静时候自己一个人回忆伤口,即使这样还没有完全磨圆,或者说反而更锐利坚韧,只是那股韧劲是那么渺小,不得不让我觉得自己是个更加可怜

  曾经朋友说,如果不想变,那么就这样好了,简单点,没什么不好。我执着于简单,但是人世间的人都太过复杂,自己一句无心话却让他人辗转难眠,不是人家的错吧,我自己有问题才是,但是实在是不想承认,因为这些都好难好难。所以我在游离。和书中的我妹小米就差远了,一个人可能很“正”但是可以一时正,但是很难一直正,但是她做到了。  

  小米是很让人打从心里疼惜孩子,而这并不只是因为她眼睛的先天色盲之疾引人同情,而是因为她那固执倔强得没有转圜余地的“轴”脾气,也是因为她用耳钉、鼻环、染色的板寸头和破牛仔裤掩饰她的脆弱不安,更是因为她不辨色彩的眼睛却执着地想要看清这个世界真相。小米的到来不止影响了她的哥哥杨麦,还影响了刘苜蓿、他们共同的母亲、她另一个哥哥大帅及其生母的人生,为杨麦的人生和思想带来莫大的正向的改变

  这些都是一种坚持,一种很难得到坚持,不管怎么样,她做到了。我就是佩服她。

  我打心里想要能和小米一样,但是其实我自己却再和她的哥哥靠近,这种感觉奇妙,的确我们往往过的都不是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而是生活让我们过的日子

  那天,和办公室的人聊天,评论某位领导,人家过的日子是我所唾弃的,鄙视的,甚至是想想都觉得龌龊的,用美丽身躯去做肮脏事情,还尽量做的不让人看出来,这简直就是极品啊,不过人家乐在其中并且勇敢前进,那不是因为人家的人生目标不就是如此么,我一直都不明白怎么会有这么活着的人,终于有人说我的思想“二”我才明白是自己的问题。

  自己没有自己的目标,却认为所有人和自己一样,那岂不是太滑稽了。

  石一枫用犀利的有点猥琐语言叙述中一个平常人物,但是却让我觉得很震惊,我对这个作者刮目相看好书需要多看几遍,所以我尽量告诉自己,多看看吧,至少能给你当头一棒,或者温柔一刀,让你想起点什么,或者想要想点什么。

  《我妹》读后感(二):喜欢这本书,与爱情无关

  一开始考虑要不要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一直很犹豫不决,后来果子说了一句:“石一枫的书还是值得一看的。”我才下定了主意。现在想想,要感谢果子呢,不然可就错过了一本这么合我口味的好书了。

  小说日渐读得多了,方才能慢慢确定自己的口味。真心不懂欣赏那些过于精心雕琢堆砌的词句,也实在啃不下抽风般梦幻的非主流语言,更无法接受某些矫情伪饰离奇剧情桥段我喜欢的是或者冷静克制,或者自然清新,或者平实诚恳,或者有趣好玩,这样的语言必须有真实的生活气息作为基底,方才更能引人入胜。“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在这个时代听起来确实相当老土,却是十分接近真理的一句警言,时时提醒码字为生的人们:脱离群众绝对是你所追求的艺术枯萎的开端

  本以为《我妹》也是某种以耸人听闻的夸张语言追求眼球的小说,所以才会在初时生有抗拒之心。没想到,石一枫用他那种痞痞的玩世不恭调调无处不在诙谐幽默彻底地俘获了我。刚读完这一本书,马上上网搜索,毫不犹豫地购买了几本石一枫的作品,完全打破了自己不将所屯之书读完之前不再买书的剁手誓言。(衷心希望老天爷最近比较忙,暂时没空监督我的小小誓言。)

  《我妹》讲述故事看起来离我这种普通人的生活很远很远,可是那种80后的心理历程,对世界的看法,却多多少少能得我同感(——当看到杨麦在干正事前要先磨蹭一个多小时无聊琐事时,我止不住扑哧笑出来,简直是看到我自己啊!)。复杂的家庭背景,小时被母亲“抛弃”的经历让杨麦对亲情、对家庭甚至对稳定感情生活充满了畏惧和抗拒;而在工作上,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因社会现实等的磨砺而丧失了对理想的坚持,虽不似李无耻那样几近堕入魔道,却也慢慢过起了庸碌无为得过且过的日子。直到同母异父的妹妹陈小米找上门来,一切似乎才有了改变。

  小米是很让人打从心里疼惜的孩子,而这并不只是因为她眼睛的先天色盲之疾引人同情,而是因为她那固执倔强得没有转圜余地的“轴”脾气,也是因为她用耳钉、鼻环、染色的板寸头和破牛仔裤掩饰她的脆弱不安,更是因为她不辨色彩的眼睛却执着地想要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小米的到来不止影响了她的哥哥杨麦,还影响了刘苜蓿、他们共同的母亲、她另一个哥哥大帅及其生母的人生,为杨麦的人生和思想带来莫大的正向的改变。

  必须带一句,大帅虽是龙套角色,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天生智弱使体壮力大的他显得十分单纯可爱。他的走失被拐卖使我非常揪心,真怕作者要生生喜剧写成悲剧收场,还好还好,固执如牛的小米最终还是找到了大帅,我方才放下了心。

  我喜欢这本书,纯粹的喜欢!

  《我妹》读后感(三):谢谢你,帮我穿越人生的黑暗

  我一直在想,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共同回忆到底是什么,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到小学香港回归,到高考遭遇非典,到大学迎接奥运……每个标志性时间节点似乎永远连接着历史事件,我们循规蹈矩的念书、考学、就业、成家……我们永远跟着时代的脚步往前,我们没有时间回头看,去坚持最初的信念,还有理想,去感谢那些一直陪伴我们的人。

  我们总是不能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勇往直前不够坚定的理想在无奈的现实面前显得那么单薄不堪一击。我们总过得亦步亦趋,稀里糊涂,感觉已经没有力气再往前走一步,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不再碰触外面,特别是身在异乡的人。“在外漂着”,这样的生活,被无数人提起。《我妹》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人公杨麦大学毕业留在北京,他爱这座城市,他虽然有房子,有工作,有生活圈子,但他终究不属于这里,因为没有家。被母亲遗弃,发生童年家庭的波折苦难,给过他的只有心灵上的伤害。没有家,便没有根,虽然外表排斥,杨麦骨子里对家和家人态度始终怀念向往的,所以当小米来到他的生活,他既欣喜慌乱,他爱这个妹妹,因为这个妹妹给了他一个家,即使他想尽办法表现得不需要,但仍然心存感激

  小米的出现,也让杨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还有情感。那些清心寡欲冷眼旁观、得过且过的日子,因为这个妹妹的到来得已改变,那些平凡普通不起眼的家庭琐事所留下的温暖,那些对爱情的重新追寻和与母亲的冰释,也因小米重被新串起……虽然先天色盲,小米带给杨麦的生活却是那么的多彩多姿,让他原本紧缩、疲惫身心舒展开了,小米虽然执拗,但是善良;虽然眼睛不辨颜色,却能看见最真的世界;虽然总是懊悔把事情搞砸了,却总能想为别人做点什么;杨麦看见的小米,实际上也是曾经的自己,所以杨麦在最后找寻小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找寻真我的旅程

  一本好书的定义终究是能勾起一段回忆、一种情感认同。没有花里胡哨的营销包装,也没有一干公知联袂推荐,唯一的噱头恐怕只是“我妹”这个名字。而故事中那些关于亲情的依恋关于爱情憧憬和关于成长迷惘,每个章节酸甜苦辣无不深深触动着我,感谢作者石一枫为我们塑造了杨麦这个有血有肉典型80后人形象,感谢小米,让我们重新回忆人生。

  特别喜欢小说后面的附言:

  二十岁时,愿望单纯,理想丰满,与现实死磕到底……

  三十岁时,欲望丛生,信念单薄,与现实握手言欢……

  十年之间,你变了吗?

  十年之后,你还在吗?

  《我妹》读后感(四):有没有想过你妹?

  《我妹》讲了一个特别清纯的故事。

  我也非常清纯,可是美中不足,我始终都没能有一个妹妹。这不能怨我,也不能怨计划生育政策

  我也是有故事的。每次回到住所,我都特别地抑郁,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房东,她是个女人。对于性感的女人,我向来都既惧怕又向往。这种想法一直在我的肚子里关着禁闭,然而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的,还是忍不住地发一下声表一下达。所以,我想到,对于真正性感的女人是并不需要用“性感”两字来描述,任何文字在她们面前,都太粗糙轻薄了。从此,我对我房东的形容都是无语无言。

  大学的时候,我特别地专一,除了小红、悠悠、东京,以及小卖铺的卡玛姐姐外,我再未喜欢过其他女生。现在的她们都过起了婚姻生活,可我对她们的爱却更加猛烈。我也因此而自责:快停止对有夫之妇的爱恋吧,少年

  因为没有妹妹,所以我的寄托就都放在了我的女房东,以及我的小红、悠悠等女同学身上。这非常地变态

  一开始,我就以这种变态的眼睛审视着《我妹》这本小说,企图弄出点关于“兄妹乱伦”的材料来。然而,作者石一枫却非常地清纯。他不仅清纯,还很励志。至少他的故事非常励志吧。这励志还是那种非常风趣的励志,但跟所谓的成功学是没半毛钱关系的!因此,也有的知识分子,可能是出于善意,遂在石的脸上贴了一张标签——“新一代顽主”。

  对于“顽主”的定义,我始终不能明确,是特别调皮成年人?读完这本小说后,倒似曾相识,像某著名导演的贺岁电影一样,从头到尾都是呲着大嘴笑。等笑完了,你并不明白你在笑什么东西,又仿佛是在笑自己,冷冰冰、硬邦邦,一点都不温柔、不直接。

  然而,当我回头再咂摸这故事的时候,又觉得它是某电视台播送的“致富经”栏目,告诉我们什么方法致富最快最稳当。《我妹》里面的那个哥,以一种非高富帅方式成为了高富帅,这让人怀疑小说太过虚构。可小说之所以成为小说,正在于它的虚构,而不是新闻调查、纪实文学等其他东西。另外,想象空间也是不可缺少的。

  这是我的价值观,所以我从不支持现在的电视节目要多么地富有教育意义。电视职责在于提供消遣,传达一点必要信息。同样,我也从来不强迫自己去做那些拯救世界的事情,一方面我不是美国人,另一方面我也的确不具备那个能力。但是,你必须要有拯救世界的想法,以及争取超能力的盼望。

  所以,作者又说,还是很严肃地,“十年前后,人们的境遇和想法就天差万别了。我希望用在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度过青春的三拨人人的关系,反映改革开放的中国城市家庭。我也希望在‘反映’之外,还能沿着生活的蛛丝马迹,从我们自己身上追寻中国人日渐丢失的东西:是非之心、谅解之心、斗争精神。”这句话太严肃了,而且完全占据了道德高地,以致于彻底改变了我对这本小说原有的期待。可见作者虽表面放浪形骸,但其内心的寄托仍旧是非常坚实的。

  那是作者的追求,也是我们广大群众的目的——致富。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我们都渴望致富,我们也可以致富。问题在于,当我们在致富道路上的时候,还没来得及走多远,就已经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是,作者稍微地感慨了一下:“亲人之间的关系真麻烦,比谈恋爱麻烦多了。”

  我有一些创业的朋友,他们的艰难我非常清楚,让我困惑的是他们大多都拒绝来自家庭的爱与帮助,他们觉得丢面儿。觉得离家十年,不闻不问突然一天衣锦还乡,才足见他们的高大,他们的自食其力。当然,也有的是离开爸妈妈就完全拉不到生意。不管怎样,亲人就是我们之所以存在理由。正所谓我妹,你妹,大家的妹。

  《我妹》读后感(五):亲情的损害修复

  这是近几年来,我看到的国内青年作者中,难得的一本好书。不见穿越,不见第三者,不见婆媳大战,不见无病呻吟,聚焦于亲情的修复。

  主人翁杨麦的经历在80后中也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姥姥不爱舅舅不疼的孩子,母亲抛弃小城的父亲儿子,自顾自回到南京重新组建家庭。父亲也和后娶的妻子移民他乡。这俩奇葩父母,谁也没想到要对杨麦负责任。

  因此,杨麦被锻造得神经粗糙,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自己上大学工作,还在房价高得吓死人状况下,在完全没有后援的时候,于首都北京买了间小房子。这个男孩,无论如何得赞一个。

  一个没有亲人的人,往往活得随心所欲稀里糊涂。这就是故事开始的杨麦,若不是天上掉下个妹妹来,杨麦的日子还可以这样混下去。这个妹妹是真妹妹,不是“你到底有几个好妹妹”中那些含义暧昧的妹纸。或许不用说出谜底,读者也可猜得出,这真妹乃杨麦母亲再婚后所生。

  妹妹也和今天的独生子女不一样,她一副太妹的形象,但单纯还有点“耿”,能干家务会照顾人。她的到来,让杨麦的窝像个家,让天天在外胡吃海喝的杨麦,不得不回家吃饭,因为有妹妹烧好了等候他。妹妹还接过杨麦丢掉的职业——记者,干得很不错。

  妹妹注定是杨麦生命中的贵人,是妹妹矫正了杨麦的生活习惯,他渐渐学会了在家里与亲人相处,但他最终还是把妹妹气跑了。只是把好运留了下来,杨麦经营了多年的美食网站获得资本青睐,迅速致富。然后怀着对妹妹的牵挂,来到南京。妹妹与母亲的真实状态,令他大为吃惊,导致久久盘桓于南京,经历了种种变故,终于收复亲情。

  也许像杨麦这样的经历缺乏代表性,多数家庭都是在四平八稳中运行。但是,亲情的损害和修复,是很多家庭都存在的问题。国内作家对这个主题关注极少,即使关注,也聚焦于冲突,博人眼球。让一个家庭成员从相互的隔膜,走向融合,获得救赎的过程往往缺乏令人信服思考。石一枫的这部作品,从突然出现的妹妹和妹妹代表的亲情,这一角度切入,比之用恋人来实现情感的化学反应,更加独特。人物的转变,有水到渠成的说服力。

  《我妹》读后感(六):有关亲情 有关理想

  ◎木木勺

  时下有一款挺流行的手机找茬游戏叫《找你妹》,乍一听来还以为这名字具有什么侮辱攻击性,其实大多网民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除了代替屏蔽词语的问候对方,“你妹”这个词还被广泛应用于调侃、不满、反驳和调戏。在网民们粗鲁烦躁耍无赖的这你妹那你妹你妹啊个没完的时候,石一枫写了本小说,关于亲情和理想,取名《我妹》。

  《我妹》的文字京腔十足,作者一副北京大爷的贫嘴,油滑而高傲,讲究而夸张,煞有介事。小说中的我——杨麦是一个美食版的媒体混子,他自称知识分子,经常夸耀自己胸怀天下悲天悯人有伟大的梦想,实际上却很享受懒散庸碌不求上进蹭吃蹭喝的昏暗生活,有想法却迟迟没有行动。

  杨麦经常卖弄知识分子的忧郁和颓废,拿社会的不公和满腔的正义骗取女青年的崇拜,但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陈小米要在新闻单位实习的时候,他却嘱咐好友肖潇“给她讲讲业务上的注意事项就行了,至于那套‘理想操守’之类的劳什子就别跟她说了”。

  杨麦似乎看多了人们坚持理想的代价,不想自己的妹妹重走弯路。但“我妹”陈小米可不是一个听话的好妹妹,她是一个留着棕黄色板寸头发,戴着鼻钉和很多耳环的朋克女生。她桀骜叛逆又倔强,一家人都拿她没办法。

  妹妹陈小米忽然来实习,打乱了杨麦的生活。有个妹妹在身边,哥哥总要摆出做哥哥的样子来,不管多么不服气和看不惯,亲情总是剪不断的关联。这个哥哥原本还想着教育无知单纯的小米,后来却发现倒是自己被改变了……

  小说还有另外两条主要线索,一个是“我”和抛弃自己改嫁的母亲的关系,从怨恨、相互伤害到谅解和好珍惜;一个是坚持正义的新闻界前辈老岑的遭遇,从孤立无援到渐有起色,到星火燎原。两条线既为小米的故事主线服务,也加强了小说亲情和理想的主题。

  起初我还担心这本书要流于石康式的颓废、牢骚,或者冯小刚式的讥讽自嘲、机灵滑头,但渐渐读下来,我发觉石一枫明显有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其中的真诚让人感动。

  “我”以多年混迹江湖的经验断定:理想是害人的,而青春年少的小米必定会不知深浅,吃亏上当后悔不跌。谁知“我”一片好心,她却并不领情,后来“我”没能唬住小米,倒被她刺激的开始奋发向上。坚持自己的想法,开始行动,总会好起来的。我想这是这本书所传达的简单的正能量。

  是妹妹改变了哥哥,就像封面的画,小米是温暖的阳光颜色,而我是蓝蓝的冰的颜色。阳光照射下,冰总要融化。

  除了别致的封面和插图,小说的开本和版式设计也都很用心,相信大多数读者都不会失望的。

  《我妹》读后感(七):北京的味道

  北京的味道《我妹》

  读过几本石一枫的书了,挺喜欢的,后来才知道他是《当代》的编辑,编辑出书不算什么,不过写得好的编辑也不多,并不是编辑,并不是文学编辑就可以写得好的。

  看过《红旗下的果》还有《恋恋北京》,加上《我妹》是第三本了。挺喜欢这个风格的,和十几年前的新写实有所区别,不仅仅是因为叙事和语言上更现代,更紧跟时代,还是因为对传统的一种抛弃,就是不那么看重戏剧性,就是讲故事,虽然也讲究讲故事的技巧,也设置悬念,但是却没有戏剧化的冲突和结尾,故事算不上是平淡,也算不上是惊天动地,不过却让你感觉这样更真实。

  《我妹》讲的不是爱情故事,而是我的一个真实的妹妹,只是不是一个父亲的同母异父的妹妹。男主人公杨麦依然是石一枫笔下的屌丝男的形象,活脱脱一个长大了的“顽主”。一看就是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味道,虽然在这本小说中,男主人公是北漂,但是语言中的那种调侃,解构,带有很鲜明的北京色彩,虽然胸无大志,虽然同流合污,虽然不思进取,但是在关键时刻,还是很有底线的,虽然有时候看上去挺低俗,但是却能低俗出一定的水准和文化,这就变成了我们说的屌丝吧。

  虽然书中的杨麦靠着一个不靠谱的中国吃货网站,和好得不能再好的运气,就混入了上层社会,看似荒谬,却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并不感觉到奇怪,中国社会中的很多有钱人就是这么突然间就有钱了的,没什么理由,更多的是这个时代创造的机会。不过书中更多的并不是在讲杨麦发家致富的故事,而是讲述的是这个社会中最稀缺的亲情。不仅仅是这个只见过一次的妹妹小米,还有一个自己的亲妈养着的,和他既不同父,也不同母的,这么一个兄弟“大帅”,还是一个智力残疾,就是这么奇怪的一个家庭,就是这么奇怪的四个人,彼此之间那么多年没见面,却因为血缘和亲情,很快就融为了一体,不真实吗?其实挺真实的。

  上网一搜才知道石一枫的作品还有很多啊,有时间可以继续看看,当代作家写农村的比较多,很多规模宏大的作品,都是写农村的。写城市的,尤其是写城市并且写得比较好的很少,能够写城市写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味道,自己的特色的就更少了。也许是越城市化我们越怀念农村吧,但是我们都已经进城这么多年了,怎么能没有记录我们城市的故事呢?

  《我妹》读后感(八):难舍的血亲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唤醒你潜藏心底的力量,让你重拾梦想,成为你一直想要成为的自己?-题记

  我用作者的话来作为自己文章开头的题记,因为这是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初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差点脱口而出:你妹!幸好还是忍了下来,细细的看了一下书的简介,于是才知道,这本书距离网络的那些用语是毫不相干的。而是一本亲情的励志小说,一部重拾亲情完整人生的温馨故事。

  如果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种痛苦,那么相识却不相认是一种更大的伤。这种感情,尤其的是在亲情方面,只能被隐藏在心里,无法诉说。有人在享受天伦之乐,而有人在背井离乡,形影单吊!自立和伪坚强,让人不甘颓废又乏力改变,在岁月中蹉跎自己的杨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渴望亲情又恐惧亲密,浑浑噩噩的混着日子。直到有一天有个人来临,他的日子慢慢的开始了翻天地覆的改变。而那个人不是别人,真是他同母异父的妹妹-小米。

  杨麦对于小米大多数时间是没有印象的,毕竟他们留在脑中的印象还是少年的时候,距离现在已有十年。十年间能发生多少事情已经不好诉说。只是现在他们相遇了,或者说是小米过来找哥哥,才开始成为一家人相聚的引线。小米不仅仅对杨麦生活的有了深刻的影响,对杨麦的的职业甚至感情上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让杨麦开始正视自己的生活,开始了奋斗!也让他觉得,自己正式的长大了。也因为小米,杨麦而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一个是麦子,一个是小米,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兄妹的关系。而为他们启名字的正是他们的母亲,一个学富五车的女人,现在的她已经老了,带着一个温和的三十多岁的孩子。说是孩子,因为他是一个痴儿,亡夫的儿子,除了听评书就没有其他爱好了。他也是小米的哥哥,对小米一直很好。记得杨麦来找小米的时候,小米感慨说,如果你不真的不来,那也就算了,反正我也不缺哥哥,大帅也是我哥…可是我缺妹妹!杨麦差点就脱口而出,可见杨麦内心对亲情的渴望,只是孤寂了太久,他一直没有办法表达。大帅的丢失成为了这个家内心的痛,也让他们联系的更加的紧密。小米身上有着敢做敢当为别人找着的正能量,而当一个家庭拥有一个从凡俗生活挣脱出去的力量的人时,他们就应该有着更好的生活。

  亲情永远是我们心中的牵挂,迷茫、成长,无论何时请珍惜身边的亲人,血浓于水的感情会告诉你,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成长!

  《我妹》读后感(九):十年之后,其实都在呢。

  喵啊啊/文

  我的朋友石一枫老师又出了新作,叫做《我妹》,说起这个书名我还有幸参与了一把。我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中午,我和我的两个妹妹正在吃饭,他发来私信,列了几个书名,问我觉得哪个好,我投了《我妹》一票。后来没过多久,这两个字就出现在了这本书的封面上。

  石一枫老师近年来写了不少“古灵精怪女少年拯救内心彷徨犬儒主义者”的故事,这本也不例外。不过这个故事除了这个主线之外,更令我思考的是它的另一条线,那就是封底的这句话“十年之后,你还在吗?”

  今年我33岁,我的大部分朋友都超过了30岁,他们行事渐渐稳重,大部分有了孩子,对自己规划开始整齐起来,跳个槽需要考虑很久,口头禅是“我们已经到了什么什么的年纪”和“我们已经过了什么什么的年纪”。

  书里的男主角也是如此。石一枫老师似乎很擅长刻画这样的角色,曾有理想,最终退却,因为坚持理想成本太高,只好退出安稳度日,看似有些风光,内心却又不甘,觉得自己对不起谁,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恨自己那种。然后石一枫老师犹嫌不足,还要给这位男主人公加上少小缺乏家庭温暖,对母亲常怀恨意,家庭观念淡漠,既自诩闲云野鹤又自怜漂泊无依。这要是一心理不够坚强的估计早抑郁症了,可这位男主角擅长自我安慰,所以竟然也从各种矛盾的夹缝中存活下来,而且貌似活得挺好。

  好在在石一枫老师的故事里,他最后得救了,但我们并没生活在小说里,我们更多的人也没有一个天使一样的“我妹”。

  怎么办?

  反正在在这本书里有几个角色是用来给男主角作对照的,有依然坚持理想安守清贫的,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向黑暗势力作斗争的老战士,也有“自甘堕落”,层出不穷地造孽的老流氓。这两个极端反而都活得心安理得,因为纯粹彻底,也没什么睡不着觉的。但是在十年前,这几个人,全都是因为一个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的。

  十年前全都热血沸腾,想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十年后大部分人却开始谨小慎微,步步为营,十年之内,到底发生了什么。

  问你呢,回答一下我这个问题好吗?

  你这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谁把理想和现实对立了起来?是谁让我们相信坚持理想等于没饭吃?(甚至连书里也是这么写的)是谁既让我们觉得向现实妥协等于软弱又让我们觉得坚守理想特别傻逼?把我们逼到如此境地到底是何居心?还活不活了?!

  其实我们好好回忆一下,十年前谁不是热血青年,但是那会儿你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当宇航员科学家那种不算。

  十年前我的理想就是做出自己喜欢的节目,不昧良心说假话,不去做那些舔脚的事儿,不变成庸俗的妇女。十年后,我都做到了,而且还做得挺好——尤其是不变成庸俗的妇女这条儿。我挺骄傲的。

  谁说理想一定要惨烈高大,以牺牲个人为代价的。

  我最讨厌的一种人,就是以为自己已经看穿了一切,浑身充满消极力量,未说话先叹气,一开口就是生活的不公,好像受了生活多大的委屈一般。可惜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碰到这样的人就越来越多。怪不得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看不起比他们岁数大的人,原来人年纪渐长,真的可以越来越讨厌,最后成为他自己之前最看不起的那种人。

  至于么,谁怎么你了,你抱怨你的理想被生活磨没了的时候,你要不要问问自己,你有在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么?或者说,你自己非得把自己的理想定在一个高不可攀的高度,然后你自己做不到,你不怨自己眼高手低,却来抱怨社会的不公,你还真是擅长推卸责任呢。连这本书里那位最自甘堕落的角色都还在为自己曾经的理想默默地做着一些什么,你呢?

  其实很多人最初的理想不是都实现了么——做个好人,做个有用的人。大多数的普通人,可能各有小奸小恶,但都不失为一个好人,因为总还抱着善良的心,见到老太太摔倒第一反应还是要把她扶起来。大多数的普通人,可能没有造出原子弹,但是都在自己的生活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定有那么一些人,你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你影响着他们,他们看着你,这就叫有用。

  但大多数的普通人自己不觉得,他们太擅长自我否定,自我贬低,自我抱怨,他们觉得自己微不足道,却又心有不甘。

  石一枫老师通过他书里的各个人物告诉我们,“别抱怨”,抱怨没用,要么安心地认真地过平凡生活,要么放开手脚折腾去,不论结果如何,心里踏实比什么都重要。

  十年之后,其实我们都还在呢,只是我们觉得自己不在了而已。

  《我妹》读后感(十):京味十足,我妹和我弟

  这是一本北京味道很浓郁的小说,事实上本人还未能将双脚在北京的地界上丈量一番,对北京的概念和讯息可以很不直白的说是来自电视电影等大制作的,当然最初的了解还是要功归于我们的小学课本,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我们应该为之向往的地方!这是我从小在心底扎根了的概念!

  小说《我妹》中的男主杨麦和女主陈小米,这对因为错综复杂血缘关系而称兄道妹的两人,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洗涤,而忘却或者说未能感知“血缘”两字的神奇力量!

  可以说在小说中李无耻和肖潇等众人在食桌上的言辞种种,就是一种北京人及北京生活的一个比较真实的写照,不知道是为何,我甚至可以将这些画面很好的描绘出来,好似很熟悉,其实很陌生的生活状态!我知道很多人如我一样,没有去过北京,更不要说对京味,京韵有所了解,但却向往,却痴迷,却沉寂,却不知所云!

  两个人可以长时间不见,可以长久的生活中没有任何的交集,没有结点,却能在时间消逝的比谁都快,岁月横截在心间的距离比公交车道还宽的时候,却仍能身心合一的走到一起,感知到一处!

  读了《我妹》也自然想到我妹,也一并想到了我弟,在陈小米的世界思维里,有自己坚持的路要走,给哥哥大帅找到亲生母亲,把哥哥杨麦重新接回家来,自己呢?就按自己的思路去好好的活着,活出烟火一样的色彩!这一切好像很陌生,毕竟这是男女二主的生活写照,而我呢?虽不及男女二主的绚烂多姿,却也为有着弟弟妹妹而感到了幸福。我们的生活不会有小说中那样复杂的关系,我们的生活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意外事件发生,我们也不会因为中国吃货网而活的风投的注资,我们也没有在做媒体文化的有钱朋友......但我们拥有了彼此相互支撑走过的童年,我们拥有相互依靠,彼此取暖的经历,我们一同吃过苦,也一起流过泪,甚至也想着要一辈子在一起,永远的在一起!每一个触动心底的感动,往往都是最真诚,也是最朴实的内容,儿女对父母的孝敬,父母对子女的无限关怀,毕竟家是每一个人最向往的港湾,即使他已独自漂泊很多年!杨麦亦是如此,他没能逃脱心底最暖的感动,隐藏在心底最深处的期许!

  我始终坚信,北京我终有有一日会去那片土地,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它的宽度与长度,当然是和我妹我弟一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