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心者读后感10篇
《蚀心者》是一本由辛夷坞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不懂作者如此安排结局是为了什么?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为什么陆一的一家人包括他自己都如此巧合死于交通意外,这不科学!但要说这是小说,没什么不可能,那为什么不给主角一些美好的可能呢?
这哪里是暖伤青春?!这是一部后宫虐恋情深剧,而且还是悲剧结局。主角年少时就遭遇许多不幸,为什么奋斗这么多年,却渐行渐远,最后2个都落得那种下场?他们到底在为了什么?虽说欲望蚀心,但我并没有从小说中深切地体会到这点,只是觉得主角很悲剧,但却没有被打动。有些情节应该可以更好地进行细节描写,而不是像讲故事一样干涉地交代。尤其是女主在马来西亚三年屈辱生活,我有点怀疑女主的魅力,有点扯吧,又不是倾国大美女,还不如花三年从其它方面来获取胜利呢!
还有就是女主和阿照的性格,我觉得他们都很偏执,而且觉得他们之间的矛盾应该可以有更好的解决途径,完全不必要那样各种咆哮和威胁。尤其是小说把女主描述得挺智慧和成熟的(陆一他爸的想法),那么她怎么怎么把事弄到这样不可收拾呢?还有阿照,这孩子也太不成熟了,在那种环境下生活了这么久,又不是小孩子了,怎么会那么一根筋,因为一家人要在一起的想法,做那种傻事。这些人物的性格都是如此矛盾?难道是因为小时候以及长大后一直从事的事业,所以才会多多少少有点病态?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没法引起我的共鸣,因为那些黑暗离我太遥远了,作者描写的也不够立体,我没法体会。看完后,我只想说,可以不那么最糟糕。
《蚀心者》读后感(二):蚀了读者的心
不理解这么让人抑郁的一本书怎么会设计了这么有爱的一个封套!更不理解很有爱的封套下面竟然是一副葬礼上才看得到的黢黑的封面!单就包装而言,失败又添堵!
噱头里说作者认为这是她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小说,没有之一”,如果这是真的,那我只能怀疑辛大的趣味已经滑向我无法追随的境界,而我也只好从此放弃对辛大小说的执着。
否认自己喜爱的作者是件很痛苦的事,但否认自己的真实观感并且违心捧臭脚是件更更痛苦的事。尽管辛大的文笔依旧流畅,又有之前几部小说里出现过的人物露出蛛丝马迹带来的好奇和吸引,仍然掩不住这个故事从头至尾那种“编造”的刻意:从虚幻的豪门背景,到阴暗的小岛生活,从男主、女主的身世、性格到这二位初为生存、最终却害人害己的一路拼搏,过山车似的一路飚下来,却没能让我这个其实没什么原则的烂好人心生同情;不仅如此,看到最后我竟然产生了一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甚至是幸灾乐祸的快感。尤其是陆一这个炮灰男配的塑造,纯善到了逻辑不通的地步,他的死更是强化了以“虐”为宗旨的创作动机。小说当然需要虚构,但是真正的好作品应该让读者从中看到作者是用心在书写,而不是为了达成某种效果去费劲拼凑。那份心动的诚意,无需理论指导,读者感受得出来。
如果把辛大所有的作品列在一个由阴郁到阳光的坐标上,《致青春》位于0的位置,位于坐标右侧,带着阳光气息的就只有《原来》一部,其他故事的阴郁之气一部比一部浓重,绝大部分都是前百分之九十五让主人公该散的散,该死的死,最后百分之五来个勉强的挽回或悬念。还有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几乎个个家门不幸,要么父母离异,要么一方早亡,或者就是一通罗圈儿架,最后男的没娶对媳妇,女的没嫁对郎,连累得下一代不是性格不健全,就是奉了父母之命而断送了好姻缘。当然,我们不该就此揣测作者本人经历过同样的不幸,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一直有一份阴郁的哀伤和悲观贯穿了所有作品。悲剧的确更能撼动人心,但读者需要可信的悲剧让人警醒,更需要黑暗中绽放的光芒给人以智慧和希望。
《蚀心者》读后感(三):为辛大在豆瓣写的第一篇书评
辛大在《浮世浮城》后又大刀阔斧地转了一次型,不过一不小心转成了某匪式的虐心后妈,但不同的是,如果某匪来写这个故事会多出一倍的字,然后分成上下册分两年卖。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辛大的原因之一——不做作,分轻重。
一个没心没肺的男主,一个鬼迷心窍的女主,一个愣头轴脑的跟班,再加一个清纯圣母的男配。开头的四分之一娓娓道来甚至有点让人昏昏欲睡,而后的情节果然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但这辆车的轨道没有上扬,一路俯冲,不见底,只在男配出现时才有一小段的缓坡。
辛大绝对是一个大女子主义维护者,至少在爱情方面,她为我们一次次地揭露了男人的鄙陋。我自视也是一个鄙夷爱情之人,但在如此辛辣赤裸的袒露面前,竟望而却步了。有些时候,浅尝辄止,就够了。
《蚀心者》读后感(四):蚀心者,蚀骨的温暖与心伤
今天花了一天看这本书,在看第一页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这一定是个悲剧。之前看辛大的书,往往会被故事最后猝不及防的结局伤到,这一次,我早早地给自己打了强心针,边看边想,这又会是怎样一个让人怅然若失的结局。
故事就在我的期待中慢慢展开了,背景是我很喜欢的那种,莫名的小岛,破败的园子,潮湿的氤氲的空气,年纪尚小还未懂事的男孩和女孩,当然,还要有个命运同样悲惨的小跟班……如烟般缥缈和绝世,潮湿中泛着陈旧的气息,主人公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无知的懵懂的男孩跟女孩就像是被命运捆绑好的一样,注定要在这个小岛上发生些寻常或不同寻常的事。
似乎辛夷坞是相信命运因缘的,不然,为何在她书写的故事里总会出现求签的情节,往往一语成谶,戳中主人公的软肋。似乎在冥冥之中,上天早已把结局写好,只等故事里的人在凡世间将早已预想的节奏拉开,最终走向预定的轨道。就像这本书里”不离不弃,是谓真如“,真有不离不弃吗,也许吧,至少在早年方灯是这样想的,不然,她怎么会在第一次见到陆一时骗他说自己的名字是”傅镜如“呢?她自己又何尝不知道自己注定跟傅镜殊是云泥之别,明明奢望不到,只能自我欺骗。就像在他们还是懵懂和封闭的时候,傅七给她讲的那个故事,野狐狸对石狐再好,可注定要接受一千年孤苦悲寂的惩罚,因为心早就掏出来了,欲死不能,但也快乐不了。方灯年少孤独勇敢的力量来自于什么呢,她自己也不懂,但她选择执着地坚定地用匕首剜开胸口,献出自己血淋淋的、忠贞的心脏……难道是爱情吗,我觉得自始至终他们之间的感情非普通的男女之情,而这天底下也没有哪一对男女能像他们这样,最初曾是毫无保留地相信对方(即使是最初),将对方视为己出,看作最真实的自己。也许,在很久以前,在方灯对那座屋子和屋子里的少年好奇和向往的时候,她就早已交出了自己,幻化成了他的忠贞不二的野狐狸……
孤独的勇敢的,毫无退路可言的,方灯为傅七付出那么多是图什么呢,明明就知道,自己和他就是天壤之别,所谓的血脉亲情早就是昭然若揭的借口。丧父、丧失自己的清白、丧失自己的颜面,为了他可以放弃自己的感情,去接近、利用另一个爱着自己的男人……方灯是一个明白人,她执着,果敢,有小人之心但亦怀君子之腹,但是早年经历的坎坷和颠簸让她变得世故和狐疑。她付出过真爱,但又不相信真爱;遇到过爱情,但又抓不住爱情;破罐子破摔,但又孤傲偏执得让人心疼……真是,上天故意要这样的女子 吃尽人间辛酸,一方面给她勇敢,一方面又拽着她的救命稻草,迟迟不肯施予她承诺。
傅七呢,早熟的聪敏的傅七呢,是注定孤独一生吧。他迟迟不肯给的承诺,到最后,才终于化现成下半辈子的孤苦相依 。凄惨吗,这是命吧,在她为他奋不顾身的时侯,他的人生 ,就早已跟她脱不开干系了……至于最后他的阴鸷、世故,也是上一辈的孽缘带来的不幸,要么就不争,既然她把他送上了这条路,往往就身不由己,这么聪明的人会不争吗?会让家族里的冷嘲热讽打倒吗?当然不!所以,最后的情节就注定要以他来做引,点燃 这盏 ”方灯“。真正悲哀的是,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对于方灯到底是什么感情,是兄妹,当然不,是情侣,也不对,他只能对自己说,”我们是一个人“。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渴望的心脏,他自由了,但是不快乐。
而故事里总会有个遭人唾弃的,邋里邋遢的跟屁虫,他不起眼 ,被人嘲笑被人欺侮,但是长大后一定是个”青年才俊“(虽然这个故事里没有表现得太明显)。而他的剧本一定是给人以启发和叹惋的,因为小时候的经历太惨,长大后也难以摆脱年少长年累月积下的阴霾。所以,我最同情他。他为了输赢而生,死时也必定要一问输赢,其实输赢又有什么重要呢?但是因为”得不到的永远是心头的朱砂痣“,他再没有机会真正地去爱,去为自己爱一回,只能可怜巴巴地觊觎着自己视为生命的”赢“,即使那赢在他人看来并不重要。而决然如明子,在嫁作他人妻时,内心一定凄苦非常。她爱得就像飞蛾扑火,最后为情所伤,大概也在情理之间。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我觉得倒过来其实也是对的,可恨之人,也必有其可恨的缘由,而这,就是他们可怜 不幸的根源。方灯的父亲死的好冤啊,一辈子被人欺负,就连亲人也瞧不起他。究其根源,不也包含他对亲人深深的愧疚和自责吗?
终于看完这本书。感觉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都沾染上了潮湿的发霉的老屋的气息,催人难受,让人窒息。辛夷坞早就说,这本书是她最好的一本书,没有之一。现在想想,最好的,不过是借了一段老时光,讲述了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关于爱的道理。我们未必不知,但是,身陷其中,往往因此生迷。
《蚀心者》读后感(五):入爱成魔,迷失自我!
每一个在爱情行驶轨迹上寻寻觅觅的人,总会或多或少的迷失了自我!因为爱的执着,也因为爱的迷惑!我不是一个感情的经历可以丰富到拿出与之炫耀的人,因为爱了,便执手相依,爱的简单,也爱的淡然若至!
我是一个不孤独的爱者,在爱的旅途中,感受着爱,也付出着爱!因为爱,而不孤独,也因为孤独,去学会了爱,去付出着爱!
《蚀心者》是我在厌倦了电视机,厌倦了大屏幕之后,第一本仔细阅读,自我想象的有关爱情的文字!除掉炫目或是淡雅的背景,铲除帅哥美女的靓丽搭配,那或多或少的音符,恰如其分的字幕或是旁白,就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慢慢的回味,仔细的思量着!
方灯,我不爱你!不管你是方灯或是不是傅镜如,在爱情的迷途中忘却了自己的孩子,本都是可怜的天使!但你越走越远慢慢的忘记了自己年少的模样,忘记了曾经执着的原因!一个如此平凡,毫无特点的苹果,却最终成为了你走出心灵那个枷锁地的“最重的稻草”!
这是一个可怜的让人心痛的孩子,为了爱,也只为了爱,懵懂在少年,执着的却为此一生!
为了爱的疯狂,为了爱的无所顾及!一个本可怜的孩子,在本应快乐的时光里,感受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与世俗的男人交易,这让人讶异,更心痛的无法呼吸!
方灯爱傅镜舒爱的沉切,爱的魔妖,没有了自我,更忘却了睁开双眼看看这纷扰却多彩的世界!不管那沿途路上的万妙美景,只心为伊人,哪怕成魔,变妖!
方灯为了爱将自己重重的埋葬在孤独的深渊里!即便孤苦无言的付出,在心里仍旧是快乐温存的记忆!只是那记忆,那美好,似乎越来越淡,越飘越远!慢慢的,不复存在!
拥有的无限大,欲望的不断膨胀,让爱的美好,在这里变得无法再被透支!
方灯和傅镜舒,一个爱的无所畏忌,一个爱的谨小慎微,他们之间真的有爱吗?爱的包容,爱的体贴?到底在哪里?
谁将成为爱情世界中的石狐,心中只是万千绚丽的世界?谁又将成为孤苦的小狐狸,只为爱,付出真心,孤苦等待?即便千年万世,我依旧在这里,痴心为你!
那个傅家园的石狐
虽然爱情的世界里没有简单的对与错,没有轻易的是与非,但爱到如此,我心为之震撼!没有自我的付出,只为你能如愿!不论爱情的心是否依旧,不论今人的面目是否依然!爱情没了,感情尽了,人也终将会变成灰烬,即便曾经闪烁着光芒,现如今也变成了空心的壳,存在的意义仅是对过往的回望,或是对未来的无所期待!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但往往最终是没有了我!这本书是辛夷坞写的最好,没有之一的书!这本书是我读了又想再次阅读的书!这本书不虐人,虐的是那份相信爱情,执着爱情的无我的心!
《蚀心者》读后感(六):蚀人心 蚀己心
读完辛夷坞新作《蚀心者》,内心久久难以平复。苦辣酸咸各种滋味,唯独没有一抹甜。人生是一场旅程,每个人都是行者。爱和理想召唤出发,一路蒺藜伴鲜花丛生,风雨兼程。走得远了,渐渐忘却了为什么出发。目的地已面目全非。无边的欲望让我们偏离了爱和理想,利益蒙蔽双眼,狭隘偏执充斥胸腹,最初的美好变得陌生丑陋。每个人都是蚀心者,蚀人心 蚀己心。
女主角方灯,自幼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贫穷无助被轻贱到麻木。酗酒的父亲和卖淫谋生的姑姑是仅有的亲人。回归祖籍瓜荫洲,象征财富地位的神秘傅家园,那猩红色窗帘后惊鸿一现的面孔,强烈地吸引着她不知不觉去靠近,在“劫”难逃。方灯的欲望是要获得真正的温暖和爱,为此她不择手段。
男主角傅镜殊,荒芜傅家园里的留守者,自懂事起,就在等待认祖归宗。不知真实身份之前真心渴望像庶出的父亲一样被家族认可,知道自己身世之后妄图作为傅家财产继承人永远不要被揭穿。傅镜殊的欲望是被承认、永远被承认,主宰自己的人生。因此,他的世界不需要爱情。
傅镜殊与方灯,曾是彼此年少黑暗生活中唯一的温暖。从最初的靠近,方灯一直深爱傅镜殊,愿意为他做任何事,只要他快乐。傅镜殊不爱方灯,但又无比贪恋方灯给予他的温暖。他依仗方灯的爱不自觉地索取着,终于挖空了方灯的心。方灯的爱无私,爱你与你无关,只要帮助你得到你想得到的一切。傅镜殊将方灯当作另一个自己,对自己狠,能够信任不能失去的也唯有自己。
蚀心者,方灯与傅镜殊,方灯与陆一,阿照与明子,甚至酒鬼方学农、冤死的陆海宁,哪一个不是蚀心者?欲望蚀人心 蚀己心。贯穿全书直到最后一刻才现身的傅家掌门郑太太,即象征着人性中的欲望,手握傅家生杀大权左右着所有人的命运。欲望从来都是幸福的敌人和杀手。人们被欲望摆布,行为与天性道德价值观背道而驰渐行渐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看似得到了,却一点也不快乐,因为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早已遗失在不起眼的简单的人心和生活中。小狐狸很傻,没有心,怎么会得到爱?爱是以心换心,不是掏空填补。
辛夷坞功力太深,作品深度远非一般言情小说可比。辛夷坞描写赤裸裸的人性、按捺不住的欲望,冷酷无情,读者不愿面对却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人性中的阴暗。傅镜殊撕碎方灯精心准备的生日卡片;陆海宁面对方灯的色诱篡改亲子鉴定结果;方灯顾不上救人拼死挣扎要销毁最后的证据。。。。。人性的自私丑陋在辛夷坞的笔下鲜活地叩击读者的心灵。整部作品灰色调,唯一的亮点来自陆一,辛夷坞将人性的美好赋予这个角色,又让他死在幸福敲门的时刻。是否也预示着人生苦旅,不幸才是常态?欲望蚀心,人怎能斗得过心中的魔鬼?
心碎了,爱成殇。
《蚀心者》读后感(七):《蚀心者》读后感
两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如电视剧一般的雷同情节,也不便评述什么。富家的落魄少爷我没见过,不知道作者有没有这样的面缘。女主角方灯让我想起《悲伤逆流成河》里的易遥,而每当女方拼尽全力祭奠自己爱情的时候,男方永远将名利放到前面,最后美其名曰“当女人爱时,男人当知畏惧”。可只不过是应了那句老话:爱情,谁认真就输了。
我的童年谈不上多么愉快幸福,但也绝对平和安乐,所以故事中的纠结恕我无法体会。只有一样东西我勉强可以察觉,小时候孤独的人长大后会特别珍惜某种情感,“依赖”是一件值得幸福的事。
不知道别人如何,小时候我就常常被大人锁在家里,因为住在七楼,能看到的也都是被防盗笼过滤后的景象。野兽应该能够体会这种囚禁的感觉,钢筋把世界同自己若隐若现的隔离开,作为独生子,没有亲兄弟姐妹的陪伴,面对着不曾涉足的社会,的的确确能感到一种封闭和害怕,后来会蔓延成孤独。
亲兄弟姐妹是没有了,朋友的相处又充满变数,我们在开始前已经学会了防备,并不是一开始就把对方当坏人,而是我们深刻的知道如果相交,那于自身而言便是一辈子的相处。童年的友谊却是会让这种童话般的理想世界更趋强烈,对待感情会更加敏感和猜忌,因为不想确认社会上所说的人心不古。
友情如此,爱情如此。
阿照的心思我能够理解,只是遗憾谁能控制得了别人的情感,你可以单方面承认喜欢与恨,可对方未必能如你所愿。阿照将满心的希望都寄托在比自己复杂百倍的方灯和傅镜殊身上,他忘了自己也是握有主动权的人,他更加忘了自己也是充满私心的生物。
因为孤独,所以阿照更加珍惜自己与“七哥”和“姐姐”的亲情。又因为太执着和单纯,所以执拗的想要一切不去改变,他想保护的只是“家”的名分。
读《蚀心者》前,看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如阮婉一样,陆一是唯一把爱情放到首要位置的人,可在作者笔下,信仰爱情的注定被自己所爱之人伤害,而本来聪明的他们在此时选择单纯的装傻,愿意为爱付出一切。
傅镜殊这个人物似乎是“林静”和“陈孝正”的结合体,有前者的沉稳与心机又有后者的孤傲与脆弱。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同阿照是一样的,同时为了“家”的名分,区别在于阿照要的是家中的温暖,而傅镜殊需要的是一个家里的身份。
女主角方灯要的是什么呢?她习惯了走一步看一步,随着命运的摇摆而前行,唯一做出的选择只是为了爱人的幸福。这样的女人在无尽的小说和电视剧里比比兼是,童年的环境造成她们不愿相信别人,可偏偏又倔强的将终身幸福寄托在一个无法给予她们未来的男人身上。说她们傻当然可以,但最为重要的是源于缺少安全感。女人要什么,房子?车子?票子?这些东西所能给予的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而对方的关心和爱同这些物质一样给出了安全感的精神需求。
爱,很简单,却又很复杂。一切只是因为我们除了爱别人以外,最放心不下的居然是自己,很想全心全意的爱一回,可回头看才发现没有比我们更懂得趋利避害。
《蚀心者》读后感(八):《蚀心者》,当女人爱时,男人当知畏惧
昨天晚上熬夜看完了《蚀心者》,对这本书可以说是期待已久,辛大说是她最喜欢的一本,没有之一。网友对这本书也是褒贬不一,我也抽空来这边说两句,不喜勿拍。
故事讲挖掘人性的贪婪。
譬如傅七,从一个种花画画的少年,变为一个阴笃狠辣,不择手段的男人,任用崔敏行以及傅至时这样的小人。只因为他还没有手握大权。为了得到傅家的所有,他让方灯帮他一次又一次,他说给方灯选择的自由,可惜方灯的内心,根本无从选择。因为方灯从一开始就把心交付出去,为他赴汤蹈火。
譬如阿照,他从一个胆小懦弱的孩子,变为一个用拳头解决问题,崇拜傅七,崇尚权力,热衷名利的人,他劝方灯去找陆一拿证据的时候,何曾想过,会搞到四分五裂。傅七说的对,人是会变的,但也有人从未改变,比如陆一,从始至终的单纯。
而方灯,我想倘若当年她不去引诱陆宁海,帮助傅七认祖归宗,恐怕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他们是一对平凡夫妻,过着单纯的生活。她那天是否想过傅七会变成这样,变得不信任任何人,以至于在她提出和陆一离开之后,他还找人去翻她的家。方灯的确留了一手,她知道傅七已经变得不信任任何人。
陆一的死,可以说有力地打垮了方灯,尤其她看到撞陆一的人,竟然是阿照。她躺在医院不愿意醒来,然后拼命想杀了阿照的时候,我能体会,阿照他毁了方灯的一切。方灯为傅七活了这么多年,想为自己活一次。这个世上没有人比陆一爱她,她本可以得到幸福,可惜阿照受了挑唆,害死了陆一。让方灯变得无所依,方灯恨,因为她为傅七出生入死这么久,却最后连功成身退的机会也没有,这种惨淡收场,让她觉得从前是个错误,她不该教会阿照去反抗。
结尾,方灯以决绝的方式和阿照决裂,可以说阿照是最后的牺牲品,横死街头,他的过于崇拜,以及对傅至时这种小人的不设防,导致他走上死路。
方灯还是爱着傅七的吧,不然也不会选择跳楼,没有拆穿傅七。傅七是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可惜身边再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阿照死了,方灯半死不活。不过,他终究还是和另一个自己,方灯相依为命了。这或许就是他们该有的结局。傅镜殊,你可曾后悔?
整个故事发生在方灯的高中时期到将近三十岁之间,故事前半部分娓娓道来,到中间部分,一切都进行的很快,让人措手不及,很多矛盾冲突的发生,火候不到,前戏不够,矛盾激化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力度。一切的起承转合都是浅浅一扫,如隔靴搔痒。比如方灯和傅镜殊的决裂,显得有些突兀,比如明子爱上阿照,表现的不够。方灯和傅七的对手戏比较少,中间大段大段的叙述,比较平淡无奇。到后来矛盾的激化,就显得有些没道理。
而结尾处,所有的矛盾冲突又激烈起来,让人有了酣畅淋漓的感觉,也充分体会到了各个人物的心情。
或许是故事开头叙述过多,不然就是中间部分叙述不够,给人一种虎头虎尾蛇身的感觉。
认知比较浅,不喜勿拍。
《蚀心者》读后感(九):不得不吐槽
傅镜殊根本就是个笑里藏刀的伪君子,但是动机还可以理解,自私罢了,他和崔那些人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贪婪残忍不择手段的人,崔对自己的情妇都还不错呢,傅镜殊是把方灯利用的渣都不剩。从头到尾,傅镜殊追求的只是自己一个人的功成名就,而那条灿烂的大道,他从没打算领着方灯走。
但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方灯为傅镜殊做什么都愿意啊,我都不想说了。最搞笑的是她看到间接害死自己父亲的崔为傅做事时,惊讶的心理:在她心中小七一直都不是一个坏人。太搞笑了,她是一直自诩为我和我的小七是不那么坏的人?那笔财富那个地位本就不属于傅镜殊,他们为了得到间接害死了调查者,后来为了巩固地位也是什么招都用,居然还有这种自我安慰。在这点上傅镜殊比她坦承多了,从来没标榜自己是什么好东西,很有自知之明。
陆一这个人太蠢了,他被方灯的美貌与段数吸引我可以理解,毕竟拜倒的前辈比他精明的比他年长的还有很多,但是,看到他那副除了笑啥都不会除了觉得世界美好天真啥都不知道的样子,实在是喜欢不起来。作为一个成年人,就算是在呵护下长大吧,就算是不经世事吧,也不能这么蠢啊?如果说傅镜殊让人厌恶又害怕,方灯让人无奈又唾弃,那陆一就是让人无语又闹心,我简直觉得自己想冲进去把他打一顿。对着害死自己父亲的仇人大献殷勤,不过以他的智商和情商想要知道也是不太可能了。方灯也是病急乱投医啊,就指望这么一个小孩子都不如的家伙带自己走,这种就会傻笑的货?
《蚀心者》读后感(十):或许只是小说而已
或许只是小说而已。方灯与傅静殊相识十几年,最后却少不了互相的提防,互相的怀疑。三个人十几年的相依为命最后却是互相伤害。方灯失去了路一,或许方灯真的一点不喜欢路一,但是她想要去幸福,一种平淡的,柴米油盐的幸福。傅静殊给不了她,也根本不可能给她。
一直以来是方灯一直照耀着傅静殊吧,她是明灯。而傅静殊呢,他离不开方灯,只因为方灯是他最信赖的人。书中说傅静殊不爱方灯。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就像吃饭和睡觉。可以在岁月里浇灌成长的或许是亲情,或许是感恩和怜悯,或许是任何一种复杂的存在,唯独不是最最本真的男女之情,而后者才是她最为渴望的。
人会混淆很多情感吧。那时候在困难之中相伴的感情,以为人世间最辛苦的日子都曾度过,以后的日子相比而言难道不是轻松与幸福的吗?于是过于依赖那情感,但不曾想过分的依赖与重视其实已让我们走入深渊。世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因为放不下这份情感,所以才亲手葬送了它。
阿照在劝方灯离开的那一处,刹那间,似曾相识。阿照一味的认为,他,方灯与傅静殊应该永远在一起,于是认为路一是阻挡他们之间感情的绊脚石。这是多么愚蠢。就好比,待嫁的女儿要想出嫁,而她的亲人害怕失去她而偏执的留她在身边。或许比喻不够恰当。但是我们有时总认为自己做的多么的对,自己明明是要保护自己心中的那个人啊,于是就按照自己以为的去判断对错,去审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称之保护,何为保护,都已经伤害她了,都不曾考虑她的感受,这就是保护吗。
所以很能理解方灯当时对阿照的愤恨,那种感情是很难受的,自己亲近的人确实也是狠狠伤害了自己的人。
其实它不仅仅是本小说了,虽然个人比较喜欢看一些真善美的书籍,但发现或许不是,你也需要面对这个现实。但望常留相信美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