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的意义》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生的意义》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27 04:2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的意义》经典读后感10篇

  《人生的意义》是一本由[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06(中)+106(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意义》读后感(一):《人生的意义》:人生有意义吗?意义由谁赋予?

  文/吴情

  人生有意义吗?如果确实有,意义是谁赋予的?对这两个问题思考,往往会有不同答案,最终形成通俗意义上所谓的“人生观”,而个体的很多行为举止,都或多或少从其中展开。而探索这两个问题,不免涉及另外三个经典学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历经数千年而没有明确答案,或者确切地说,形成了很多答案。实在让人疑惑,人生的意义问题,真的如此难以回答吗?

  《人生的意义》(The Meaning of Lif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著,一本追问“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的作品。《人生的意义》一书中,伊格尔顿纵横捭阖详细探讨了涉及人生的意义的诸多观点,比如犹太-基督传统存在主义,既有伦理学意义上的剖析,又有着形而上层面的追问,还有来自语言学科启示,且就我们当下谈论这一问题的困境挑战,给出了自己看法

  犹太-基督教传统下,人是上帝造物,本身并不具备意义或重要性,只因上帝的恩惠分享着上帝的理性因而显得特殊,但只有符合犹太-基督教教义的行为和思想才有完全正当性。存在主义者则认为,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区别于“自在的存在”,如自然界山石草木。人拥有着许许多多的可能性,他(或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并不像“自在的存在”由外界给定,相反,个体自己定义人生的目标、意义和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对自己的定义,实现一种或者多种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诚如萨特所言,“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可是,来自语言学学科的挑战来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结构限制着我们对世界理解解释,而语言是一种能指与所指结合系统。当我们谈论一个词的意义时,指的是词的所指;当我们在谈论句子的意义时,则包括语言义和语用义(在具体交际环境中的意思)。“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会产生太大的歧义,语用义暂无须太多关注,但其语言义是什么呢?一个漫长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经历事情万千,真的有一个能够涵盖全部事情的超越性的“意义”吗?

  于英美分析哲学家而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根本就是伪命题,“在他们看来,即使有解答的可能,也不只是难以回答;令人深深怀疑的是,也许没有任何东西需要回答。”可伊格尔顿反驳了这一做法,认为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当成与‘Nacht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同属一类”的做法显得滑稽荒谬。它并不能消解我们对生存反思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我现在做的事,真的让我觉得幸福吗?漫长而又短暂一生,该如何度过呢?

  伊格尔顿坦言,有时候,“难就难在提出问题,而不在于寻找答案”,因为某些答案有可能蕴含在问题之中,即马克思所表示的“人类只能提出他们能够解答的问题”。伊格尔顿强调,“人生的意义不是对某个问题的回答,而是关乎以某种方式生活。它不是形而上的,而是伦理性的。它并不脱离生活,相反,它使得生命值得度过——也就是说,它使人生具有一种品质深度丰富性和强度。”在某种程度上,“人生的意义有趣地接近无意义”,这倒并不是否定人生有产生意义的可能,而是因为意义已在个人集体(或共同体)的互动创造出来,只是意义并非通常理解的那般:静止、事先给定。相反,意义本身在不断变化,在追求和谐。就我个人而言,我赞同存在主义的观点,但也须铭记,为自己选择,也要准备为自己负责,在为维护权利同时,也得积极履行来自各个方面义务,毕竟,人生说到底是你的人生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人生的意义》读后感(二):过十年再读一遍。

  很爱斑斓阅读,这本也翻开看。

  书名很大,怀着不知名情绪就打开看了。

  我只能说前三十页我还勉强follow上,至第66页的时候(我只看了前面的中文部分)就感觉有点在逼着自己阅读了……洗了个澡又读完了最后一部分,诧异发现作者在最后一部分(part 4—人生是你创造的吗?)扬起来了,总体表达了一种积极的情绪。

  嗯,总之,观感如下

  1、就“意义”进行探讨,看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以及运用

  2、就此延伸到“人生的意义上”,问句。探讨这个问题的真伪、以及问题的内涵

  3、给出答案:人生可能没有意义。以及,可能有意义。

  4、若人生有意义,有什么样的意义,这种意义由什么/或谁赋予,是否可知,以及是否唯一。

  5、回答4: 1)有意义,但可能不可知。

  2)有意义,答案不唯一。多样和多重。

  3)有意义,自主能动性能够做功——即不排斥某种力量神圣安排的可能性,但同时目前对这种可能性的解释不可知或站不住脚,于是某种程度上看来“你的人生大约是由你来书写的”这个命题部分为真。

  6、继5,探讨你的人生多大程度上是由你所书写,以及我们能够在此做什么样的功。

  7、回答6: 普世通用的幸福和美德。在此小的命题探讨包括:快乐和幸福的关系。美德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信条么——给出答案:理想状态是如一支乐队一样,每个人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想法,但同时双向接收和影响他人,最终在磨合中达到和谐。

  8、开放性结尾:好好活吧,待你个人及你个人的人生去寻找。

  总之,在看书的时候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你每推进一步,作者就抽你一巴掌,然后把你拽回来说不是的,你再感觉感觉;然后我就这么坐着挨了好些个巴掌,然后感觉头有点昏,最后感觉被别人顺了顺毛,然后说了声,没事别瞎折腾了,没什么大事,赶快洗洗睡吧。= =。

  我觉得我短时内都只能在这个程度上止步不前,希望十年后再打开书,能稍微明白多一点。

  我画线的片段

  20-21 作者讽刺当代资本主义的片段。

  “资本主义现代性看起来把一套几乎纯粹工具性的经济制度强加给了我们……”

  29“人生没有既定的意义,这就为每个个体提供了自主创造意义的可能。”

  53 “在叔本华眼中,这个自我感觉良好物种身上有种荒谬的东西,其中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具有至高价值,追逐一些会在瞬间化为乌有启迪性目标。”

  75 “不单单是别人的人生意义会限制我的人生意义。我的人生意义还受制于我的存在特征,这些特征来自于我作为自然物种的一员的身份,并且在我的身体物质本质表现得最为明显。”

  93 “人生的意义不是对某个问题的解答,而是关乎以某种方式生活。他不是形而上的,而是伦理性的。他并不脱离生活,相反,它使生命值得度过——也就是说,它使人生具有一种品质、深度、丰富性和强度。”

  《人生的意义》读后感(三):一场意义重大思维盛宴

  作为一个存在主义的门徒,我既不同意加缪亦不同意萨特,我不同意加缪的“反抗”,更不同意萨特的“恶心”。但是我特别感谢他们打开的大门,亦即同意他们的基石,这为我们提供了除“泛基督教神学”与“马克思主义价值”之外的另一种强大的可能性。他们与同时代学者一道向我们展示哲学意义上的“虚无”,对于一个普通极致的读者来说,恰恰是我获得最坚实活力量的基本源泉所在

  而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学者之一,维特根斯坦在很多层面的意义上,都来得远比两位存在主义学者伟大,他做出的巨大贡献正在成为、而且我认为未来还可能会成为普世文明重要元素之一。事实上,我个人特别偏爱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消极甚至否定态度,这不是一种口味上的偏爱,而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自我辩驳而形成的小轮廓,虽然它目前还并不是那么鲜明

  本书作者在这么一部叫做《人生的意义》的小书中,展开了极大量的知识逻辑、思维的呈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涉及到了上述三位学者的观点。事实上,单就书名来看的话,很有可能让人误会成一部劣质的不知所云文字垃圾,但是这书中的内容 – 甚至是每一行字 – 都展现了闪闪发光的思维之芒!作者在引用诸多哲学家的学术观点基础上,一步一步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样的一个命题。请注意刚才这句话,这是本书的最精髓所在,我也特别同意这是“人生的意义”的精髓所在。其本质并非答案是什么,而是这个问题的提出、以及关于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的思考,才是其最根本的意义所在。这是一部思维之书,而非价值之书。

  思维的朝向,收敛到了它究竟是“内在的”,还是“被赋予的”。之于我个人来说,我还是坚定的认为(虽然曾有过极其严重动摇和怀疑):从来都没有业已规定好了的答案,也没有什么既定的目标在那里等着你,这一切的意义都是自己赋予自己的。甚至既定存在的事物都是完全无既定意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世界确实是彻底虚无的。然而,正恰恰因为如此,对于有充分自由度和自我意识的生命来说,每一刻每一秒都是意义重大的修行!生命本身亦不是只有起点终点的一场征途,我们度过的每一个时刻就是它向我们的本质展现,是有限可连续的,都需要我们自己去赋予。

  人生的意义,这本是一个无意义的伪问题,然而在提出和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它却具备了无限的伟大意义!所以,与其说“人生的意义”是一个“命题”,不如说是一种“实践”。如果真的有意义的话,那么似乎可以这样说:人生的意义,即在于追寻人生的意义。

  最后,再次向维特根斯坦致敬!

  《人生的意义》读后感(四):笔记:《人生的意义》,伊格尔顿

  其实到后面都不想做笔记了,对伊格尔顿如此折中的处理失望。第一章 提问与回答

  维特根斯坦进而认为,大量的哲学难题都源于此类语言误用。比如,“我有点痛”和“我有顶帽子”在语法上是相似的,这种相似性可能会误导我们去认为,能够像拥有帽子那样拥有疼痛,或者是拥有更一般的“感受”。但是,说“来,拿着我的疼痛”这种话是奇怪的。询问“这是你的帽子还是我的?”是有意义的,但要问“这是你的疼痛还是我的?”听起来就怪怪的。想象一下几个人在房间里,像玩击鼓传花一样传递疼痛;随着每个人轮流痛得弯下腰,我们大叫:“啊,现在他正在拥有疼痛!”

  维特根斯坦告诉了我们,语法如何蒙蔽着我们的思维;他的论断具有激进的,甚至是政治上激进的后果

  尼采认为,诸如上帝、醋栗等独特客体的理念本身正是语言的具体化效应名词具体化。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的歌队唱出了阴沉的尾章:“没有人是快乐的,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人才解脱痛苦。”

  现代主义思想的标志性特征是一种信念,认为人的存在是偶然的——没有根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必然性,人类本来很有可能从未出现在这颗行星上。

  宣称上帝凌驾于宇宙万物之上,意思也就是说上帝本没有必要制造万物。他造出这个世界是出于爱,而非出于必要。造人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人类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是一种恩惠或礼物,而非必不可少

  在西方资本主义与激进的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冲突中,信仰的缺乏直面着信仰的过剩。西方世界发现自己正遭受一种狂热的形而上层面的攻击,而自己却处于可以说是在哲学上被解除了武装历史时刻。关涉信念之处,后现代主义宁愿轻装上路:后现代主义诚然有各种各样的信念(beliefs),但没有信仰(faith)。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等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甚至认为,“意义”这个词本身就很可疑。“意义”预设了一个事物能代表或代替另一个事物——有些人觉得这种观念已是明日黄花。“阐释”这个观念本身因此饱受质疑。事物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而非代表其他东西的神秘符号。所见即所是。意义和阐释暗示信息机制的隐藏性,即表象与深度的叠加;但是对于后现代主义来说,“表象/深度”这整套思维带有陈旧形而上学意味。“自我”的观念同样如此,它已经不再关乎神秘的褶层和内在的深度,而是直观可见;自我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而不是神秘难解的精神

  在寓言中,事物的意义并未直接呈现于表面;相反,它们必须被理解为某种“文本”或潜在真理的符号,通常是道德宗教符号。在圣奥古斯丁眼中,直观地理解客体,这是一种世俗的、堕落的存在模式;相反,我们必须采用符号学的方式去解读它们,超越它们本身而指向宇宙这篇神圣的文本。符号学和拯救是连在一起的。现代思想在某种意义上与这种联系模式割裂开来,但在另一种意义上仍然忠实于这种模式。

  后现代主义坚称,只要我们还有深度、本质和根基,我们就仍然活在对上帝的敬畏之中。我们还没有真正把上帝杀死并埋葬。我们只是给他新换了一套大写的名字,如自然、人类、理性、历史、权力、欲望,诸如此类。我们并未摧毁整套过时的形而上学和神学体系,只是用旧瓶装了新酒。

  1870或1880年的英国某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这一问题的某些信条开始瓦解;所以,托马斯·哈代和约瑟夫·康拉德这样的人提出了人生的意义问题,其关切程度之迫切是威廉·萨克雷和安东尼·特罗洛普无法想象的。还有比这些作家年代更早的人,简·奥斯丁。艺术家们固然在1870年前就提出过人生的意义问题,但极少是作为整个追问式文化的一部分。20世纪前几十年,这一文化携本体论的焦虑,以现代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思潮产生了若干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文学艺术。几乎每一重传统价值、信念和制度都发出了挑战,时机已然成熟,艺术可以提出关于西方文化本身之命运的最根本的问题,并进而提出关于人性本身的命运问题了。

  这股丰富而不安的思想气质在不久前有一次余波,即存在主义;但是,到1950年代基本上就退潮了。这一思潮在1960年代的各种叛逆文化中有所展开;但到了1970年代中期,这种精神追求逐渐衰弱,在西方世界被日趋严酷和实用主义的政治环境遏制。后结构主义,以及随后的后现代主义,认为把人生当做一个整体来思考,这是声名狼藉的“人文主义”——或者说,实际上是某种“总体化”理论,而“总体化”理论直接酿成了极权主义国家集中营的惨剧。已经没有什么人性或人生可供沉思。只有种种差异、特定文化和本土境况才是思考的对象。

  现代时期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人类生命的所谓“象征维度”被一直挤到了边缘。在这一维度之内,有三个领域在传统上至关重要:宗教、文化和性。这三个领域随着现代时期的展开而越来越远离公共生活的核心。在前现代社会,它们的绝大部分既属于私人领域,也属于公共领域。

  宗教不但关乎个人良心和自我救赎,它还是国家权力、公共仪式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作为国际政治的一个关键因素,宗教塑造了从国内战争到王朝联姻等各个国家的历史命运。至于文化领域,过去的艺术家不是那种孤独地躺在粗俗的波西米亚咖啡馆中的局外人,他们更像是公务员,在部落、家族或宫廷中行使规定的职责。如果没有受雇于教会,他就可能是受国家或某个有权势的赞助人雇佣。性,一如既往地是关于肉欲之爱和个人满足的问题。但是,它与亲缘、继承、阶级、财产、权力和地位等制度的关联程度,也要比今天的大多数人身上所表现的更加深入。

  事实和价值似乎分离了,前者变成了公共事务,后者则属于私人事务。

  资本主义现代性看起来把一套几乎纯粹是工具性的经济制度强加给了我们。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追求权力、利润和物质生存条件,而不是培育人类共享和团结等各种价值。

  这里有一个讽刺。文化、宗教和性越是被迫充当衰落的公共价值的替身,它们就越无力扮演这种角色。意义越是集中在象征领域,这一领域就越是被意义施加的压力所扭曲。结果,生命的这三个象征领域都开始显出病征。

  性演变成色欲的沉迷。性是这个枯燥的世界中仅存的少数几种快乐源泉之一。性刺激和性暴力代替了已经丧失的政治斗争热情。艺术的价值也相应地膨胀。对于唯美主义运动来说,艺术现在完全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某些现代主义者来说,艺术代表了人文价值在人类文明中最后一片飘摇的立足之地——艺术本身对文明已经嗤之以鼻。然而,这只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上。由于艺术内容不可避免地反映着周遭的物化世界,它无法提供持久的救赎资源。宗教越是充当公共意义不断流失后的替代选择,它就越是被灌输为各种糟糕的原教旨主义。若非如此,则被灌输为新时代运动的噱头。简单地说,宗教精神变得要么硬如岩石,要么沉闷乏味。人生意义问题的解释权,现在掌握在宗教领袖和精神调理师、制造迷醉式满足感的技术专家,以及心灵按摩师的手中。

  现在人民的鸦片不是宗教,而是体育。

  第二章 意义的问题

  一类是心里意图做某事,或心里想着某事;实际上,“意义”(meaning)这个词在词源上与“心灵”(mind)有关。另一类关乎“表示……的意思”。第三类将前面两类结合起来,表示“意图”这个动作,或者心里想以这个动作来表示某种意思。

  由于意志纯粹由自己决定,它的目的完全内在于自己,仿佛是对上帝的恶意模仿。这意味着,它不过是在利用我们人类和世界上的其他生命,来实现自己的神秘目的。我们也许自认为,我们的生命拥有价值和意义;但真相却是,我们的存在只是在无助地充当意志的工具,为其盲目而无意义的自我再生产服务。不过要实现这一点,意志必须让我们产生错觉,误以为人生真的有意义;它的做法是,在我们脑中培育一种自我欺骗的拙劣机制,即“意识”,我们由此而获得一种幻象,觉得自己的人生有目的、有价值。它让我们误以为,它的渴望即我们的渴望。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眼中的一切意识都是虚假意识。就像老话说的那样,语言是我们掩饰思想的工具,同样,意识也是蒙蔽我们,让我们无法看到自身存在之徒劳本质的工具。否则,一旦直面屠杀与贫瘠的全景(也即人类历史),我们肯定会自我了断。不过,甚至自杀行为也代表了意志的狡黠胜利:它是不朽的,相形之下,它的人肉玩偶则将一一死去。

  “如果有人觉得他解决了人生的问题,”维特根斯坦写道,“并且想要告诉自己一切现在都变得简单,那么,只要他想一想自己过去没发现这个‘答案’的时候,便会意识到自己错了;而那时候也照样生活,现在发现的人生答案就过去的生活来看似乎是偶然的。”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认为,应该勇敢地分清是非对错。然而,18和19世纪之交,“救赎的谎言”或者说“有益的虚构”这种观念,逐渐流行开来。

  第三章 意义的没落

  文学批评界曾有过一场争论:到底诗歌的意义是已经在作品里,等待读者去挖掘,还是我们读者将其带入诗歌的?

  特洛伊罗斯:哪样东西的价值不是按照人们的估价而决定的?赫克托:可是价值不能凭着私人的爱憎而决定;一方面这东西的本身必须确有可贵的地方,一方面它必须为估计者所重视,这样它的价值才能确立。(莎剧)

  “内在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争

  第四章 人生是你创造的吗?

  正如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说,幸福充当了人生的一种基础,因为你不能问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幸福。它不像金钱或权力一样是追求其他东西的手段。它更像是希望得到尊重。

  巴吉尼与亚里士多德相悖的幸福观还体现在他借自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的一个场景中。假设你被塞进一个机器,类似电影《黑客帝国》中的超级计算机,它可以让你模拟体验到完全的、连续不断的幸福。大多数人难道不会因其非现实性而拒绝这一颇具诱惑的至乐吗?我们难道不想诚实地过自己的生活,没有欺骗,意识到是自己在做主,是我们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由某些精心营造的装置来满足我们的愿望?巴吉尼相信,大多数人真的会基于这些理由而拒绝这台幸福机器。他的想法当然没错。但他提供给我们的幸福观念再一次与亚里士多德相悖。它是一种心绪或意识状态,而不是生活方式。实际上,它正是亚里士多德可能无法理解的,或至少会反对的那种现代的幸福观。在他看来,你不可能一辈子坐在一台机器里体验到幸福——这不单是因为你的体验是模拟的而非真实的,还因为福祉包含一种实践的、交往的生活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可能实施某些行动的内在倾向,而是创造心理倾向的行为方式。

  弗洛伊德一开始相信人生的意义是欲望,或者是我们清醒时的无意识的诡计,后来觉得人生的意义是死亡。但这种说法可以表示多种含义。对弗洛伊德本人来说,这表示我们最终都屈服于“Thanatos”,即死亡驱力。但也可以表示,人生若不包含人们没有准备好为之赴死的东西,这种人生就不可能富有成就。或者可以表示,怀着人必有一死的意识生活,就是在怀着现实主义、反讽、诚实以及对自我有限性和脆弱性怀着磨炼意识而生活。

  我们称为“爱”的东西,即我们调和个体实现与社会性动物之本性的方式。因为,爱表示为别人创造发展的空间,同时,别人也为你这么做。每个人自我的实现,成为他人的实现的基础。一旦以这种方式意识到我们的本性,我们便处于最好的状态。部分原因是,以允许他人同样实现自我的方式实现自我,这可以排除谋杀、剥削、酷刑、自私等因素。我们如果损害他人,长远地看也就是损害自我的实现,因为自我的实现必须依靠他人的自由参与。由于不平等的个体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互惠互利,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压迫和不平等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这些都与自由主义的社会模式相冲突,对于自由主义来说,只要我的个人发展不受他人干预,就足够了。他人并非我存在的主要基础,而是危胁我存在的潜在因素。亚里士多德亦是如此,尽管众所周知,他认为人都是政治动物。他并不认为美德或福祉具有本质的关联。他固然认为,他人对自我的发展至关重要,孤独的人生只适合诸神和野兽。但据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的研究,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人不懂得爱为何物。

  认为人生的意义主要是一件个人事务,这种看法流行至今。朱立安·巴吉尼写道,“追求意义的过程本质上是个人性的”,包含“发掘,并部分地为我们决定何为意义的能力和责任”[8]。约翰·科廷汉把有意义的人生说成是“个体在其中参与……真正值得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他或她作为自主个体的理性选择”。此话一点不假。但这段话反映了在现代普遍存在的个人主义偏见。它没有把人生的意义看做共同的或互惠互利的事业。它没能意识到,就定义来说,可能不存在只属于我个人的意义,无论是人生的意义或其他什么意义。如果我们在他人当中并通过他人而存在,那么,这一定密切关系到人生的意义问题。

  按照我刚才提出的理论,人生的意义的两大选项——爱和幸福——在根本上互不冲突。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幸福是我们的能力的自由发展,如果爱是容许能力自由发展的互惠互利,那么,两者就没有终极的矛盾。幸福与道德之间也没有冲突,因为,公正而同情地对待他人,这就大的层面来说是自我发展的条件之一。那么,我们就更没有必要担心这样一种人生:就它是创造性的、有活力的、成功的、得到实现的这一面来说,它看似有意义,但另一方面它又包含对他人的虐待或践踏。按照这个理论,人们也不必像巴吉尼说的那样,应该在许多选项中被迫选择什么是良善人生。巴吉尼为人生的意义提出许多可能性——幸福、利他、爱、成就、丧失或克制自我、快乐、属于物种的更大的善,并以他自由主义的方式说,每个选项都有点道理。相应地,他提出了挑选加混合的模式。我们每个人都像设计师一样,从这些善中挑选自己中意的,然后捏合成独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

  《人生的意义》读后感(五):人生的意义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本书以最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哲学这个复杂枯燥的东西,向我们阐述了人生必然会经过的物理层、生物逻辑层、生物文化层和价值层。

  关于人生的意义的解答。作者抛出了一句话:“这是一个好问题吗?”

  “人生的意义与其说是一个命题,不如说是一种实践。它不是深奥的真理,而是某种生活形式。它本身只能在生活中真正为人所知晓。”

  “生命也许不过是一次生物学上的意外事件,甚至不是受到盼望的意外;但它在我们体内培育了一种随机现象,即心灵,我们可以依靠心灵来抵御由于知晓自己的偶然性而产生的恐惧。”

  “人生的意义不是一个深奥的解答,不是一种心理状态(满足感),也不是由满足感驱使的个人追求,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是简单的,但却有深刻的蕴涵。这种生活方式包含了“爱”和“幸福”,是自由的,交互的,包容的,向上的。这种生活方式最终通向死亡。”

  作者说“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悲剧最彻底、最坚定地直面人生的意义问题,大胆思考那些最恐怖的答案。最好的悲剧就是对人类存在之本质的英勇反思。”生是死的存在。“如果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那么,绝望就是不可能的。”

  人生的终极必然就是死亡,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里,而实际上世界是四维的,第四维就是时间。

  试想时间是一条线,站在终极就是死亡。

  站在现在,前面,看到将来,转过身,看到过去。

  过去已经过去,重要的是现在是可以影响到将来。

  以终极推向现在的思考,我们希望未来的我是什么样子的呢?

  看到你心中真正想实现的那个自己、那个目标。

  把未来实现目标的那个自己定格成一个画面,带入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可以很清晰的找到适合完成这个目标的生活方式,这是现在可以去做的,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a life which doesn't contain anything for which one is not prepared to die()is unlikely to be very fruitful.”人生中若是没有任何东西,因为这东西,人不愿意死,这种人生就不可能富有成就。

  真实的看到你心中想实现的那个自己,那个令你不愿意死想实现的目标。

  《人生的意义》这本书有两个着眼点,一是死亡哲学,另一个就是实践哲学。在这里作者写道:“爱表示为别人创造发展的空间,同时,别人也为你这么做。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成为他人的实现的基础。一旦以这种方式意识到我们的本性,我们便处于最好的状态了。”

  书中写道:“爵士乐队的即兴演奏明显与交响乐队不同,因为很大程度上每位演奏者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自由表现。但是,她在这么做的时候,对其他乐手自我表达式的演奏,怀有一种接纳性的敏感。他们所形成的复合的和谐状态,并非源于演奏一段共同的乐谱,而是源于在他人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每位乐手都用音乐自由地表达。每位乐手的演奏越有表现力,其他乐手就会从中得到灵感,被激励而达到更精彩的效果。在这里,自由与“整体的善”之间没有冲突,但这个意象与极权主义截然相反。虽然每位乐手都为“整体的更大的善”作出了贡献,但她不是通过苦涩的自我牺牲,而只是通过表达自我。这当中有自我实现,但实现的方式是自我在作为整体的音乐中消失。其中有成就,但不是自吹自擂的成功。相反,成就——音乐本身——充当着乐手之间发生关联的媒介。演奏的高超技巧带来快乐,并且——因为人的力量得到了自由满足或实现——存在着自我发展意义上的幸福。由于这种自我发展是互惠互利的,我们甚至可以宽泛地、比拟地说,这是一种爱。当然,把这一场景比做人生的意义大概是最妥当的——一方面,它使得人生富有意义;另一方面(更有争议一些),我们如此这般行事,便可实现最佳的本性。”

  走在人生的道路上,穿越时间,我们可以看到那个令我们有强烈吸引力的目标实现的时间点在哪里。

  现在,就把未来的实现目标的那个画面安放在那个时间点上。

  走入这个画面,去感受未来内心的感受。

  站在未来,告诉现在的你,应该去做到的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不是一个解答,不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人生的意义犹如一曲爵士乐,是一种生活方式。

  此刻,我们对于人生的意义,已经充满信心。

  《人生的意义》读后感(六):一点儿笔记摘录

  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正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就像我发表餐后演讲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说了多少个字,这反而有助于我圆满地完成演讲。也许正如马克思眼中的资本主义一样,人生就是依靠着我们不去理解它的根本意义而顺利进行下去的。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人类与其他存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具有反省自身存在的能力。对人类这种生物来说,不仅存在的具体特征有问题,连存在本身也有问题。按照他的理论,某些具体的处境可能会让一只疣猪感到有麻烦,而人类是一种特殊的动物,他们把自身的处境当做一个问题、一种困惑、一个焦虑之源、一片希望之地,或者是负担、礼物、恐惧或荒诞。这部分地是因为人类意识到他们的存在是有限的,而疣猪想来并不知道自己的有限性。人类也许是唯一一种永远生活在死亡阴影下的动物。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人类与其他存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具有反省自身存在的能力。对人类这种生物来说,不仅存在的具体特征有问题,连存在本身也有问题。

  原本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那些身份、信念和规则陷入危机之时,人生的意义之类的疑问就会浮现出来,变成严肃的问题。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往往也是在这些危机时刻出现,也许并非巧合。这不是要否认,人生的意义问题可能一直都是有效的。但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的写作时间恰好是历史动乱时期,问世是在一战之后,这与该书的观点无疑存在关联。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探讨的也是此类重大主题,出版时间是二战时期;存在主义,及其对人生的荒诞感,总体上正是在二战后几十年间兴盛起来的。

  如果我们的人生有意义,这个意义也是我们努力倾注进去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道格拉斯·亚当斯在《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有一段著名描写:一台名叫“深思”的计算机被要求演算出全宇宙的终极答案,这台计算机花了七百五十万年来运算,终于得出答案:42。接着就需要制造另一台更大型的计算机,以弄清那问题究竟是什么意思。

  弗洛伊德一开始相信人生的意义是欲望,或者是我们清醒时的无意识的诡计,后来觉得人生的意义是死亡。但这种说法可以表示多种含义。对弗洛伊德本人来说,这表示我们最终都屈服于“Thanatos”,即死亡驱力。但也可以表示,人生若不包含人们没有准备好为之赴死的东西,这种人生就不可能富有成就。或者可以表示,怀着人必有一死的意识生活,就是在怀着现实主义、反讽、诚实以及对自我有限性和脆弱性怀着磨炼意识而生活。

  《人生的意义》读后感(七):一次思想的连连看

  不出所料的美丽的大脑旅行。被书里的一句话打动了,哲学的作用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消除问题。所以每人在每次通读哲学的时候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化成果而把几个问题降维到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之后反复思考,最终把问题消化成为自己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部分。

  通过这本书第一次认识到语言学和语义学对哲学的重要作用,这一点也许我的很多语言学博士朋友和老师也未曾意识到。语言代表意思,意思通向意义,意义又通向认知,认知则在通向本质的同时又限制了本质。但我又隐约感觉认知不能成为感悟本质的阻碍,因为本质这个概念之所以产生也是从人类认知要无限趋近于万事万物的本源这一热情而来。

  另外,此书让我对宗教及佛学有了点更深入的思考。无神论者并不可耻,因为他们在追求人生意义除了来生和满足神明旨意外的更贴近此生的追求。在这一层面,说佛学是哲学是几乎贴切的,而说佛学和哲学不是信仰则是不公平的。

  《人生的意义》读后感(八):知道的越多,思考的越深,我才能越纯粹

  ( 原文收录:https://www.douban.com/note/664985727/ )

  书是一本小书,是整个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中的一本,书很薄很短,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篇学术分析论文。

  虽然书很短,但是文字里面蕴含的信息量惊人。有积淀的人说话,语言都是提炼的,水面下是他浩瀚的知识积累。

  刷书的时候,一方面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丝认同感:形而上学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每一个人的烦恼;哲学家们和社会学家们走在了前面,思考深入,逻辑缜密,而且用付诸于语言的形式呈现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结论。一方面越看越迷茫:虽然作者写的文字已经足够简单好理解,但是阐述的一个个哲学理论无疑都在表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固定的最终答案;每个人都经历着荒谬,每个人都是痛苦迷茫着的;甚至连寻找答案这个过程及其目的都是荒谬、存在疑问的。

  我自己的哲学兴趣一直对这些根本性的单词保持着极其敏感的关注,我以前怀抱着的一个信念大概是觉得去弄懂它们是我的一个人生追求。当这些单词在书中一个个浮现的时候,看着只觉得很“爽”。

  作者咬文嚼字地考究了“意义”这个词的"意义”,翻译突然就苍白了;除了这一点我找了英语原版翻了一下之外,其他的我觉得写的、翻的都挺好的。

  书是通识读物,但是我如饥似渴;做笔记时恨不得把整本书都抄下来;可见我离真正的“通识”和“基础知识”差距有多远。

  我希望用疑问句的形式做笔记,并提醒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

  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否只是一个语言层面的代表问句的问题? 还是“意义”是有自我本质的,“意义”自己就有自己的“意义”? 事物的意义是内在就蕴含意义吗;还是靠我们赋予的? 人生的意义是与生俱来、规定好的吗;还是人生的意义是人倾注、人自主创造的? 如果意义是与生俱来的,与生俱来的意义属于上帝吗? 如果与生俱来的意义是固定的吗?那它是什么? 倾注的意义是属于每个人自主创造的吗?倾注的意义对每个人都是确定的吗?还是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倾注的意义能不能代表无意义? 无意义算不算是一种意义?如果无意义是一种意义,是不是一种荒谬? 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找人生的意义的这个追寻过程吗? 如果人生是无意义的,难道这个追寻不也是无意义的吗? 内在的意义和被赋予的意义有冲突吗? 思考人生是有意义的吗? 人生有终极的意义吗?如果终极的意义也需要意义来解释,那还有终极的意义吗? “价值”是什么?“价值”和“意义”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能自我评判自我有价值或自我有意义吗?

  存在: 维特根斯坦说:“玄妙的不是这个世界的样貌如何,而是这个世界以这样的样貌存在着这一事实。” 萨特说:“自在的存在未经创造,其存在没有理由,与其他存在没有任何关联,它永远是多余的。” 万物存在,我们才能感受到。存在的本质是什么? 存在是什么?不存在是什么? 存在是个伪命题吗? 万物存在的基础是上帝吗? 如果是上帝,上帝创世的依据是什么?本意是什么?上帝为什么要创世? 霍金推出了虚时间,但是他也不敢同意把上帝赶出宇宙。 “上帝”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 人生是否已蕴含着“意味深长”的设计?“意味深长”意味着什么?

  语法: 维特根斯坦说:“语法蒙蔽着我们的思维。” 尼采说:“人生真正的意义对人类来说太恐怖了,我们需要各种安慰性的幻想才能继续生活下去。” “我有一顶帽子”和“我有一点疼痛”语法上一样吗?思维上能一样对待吗? 语法蒙蔽了我们吗?语法是怎么蒙蔽我们的? 人类是否有“语言”超越了具体化效应? “人生”是否只是一种“必要”的虚构?是一种“不得已”的虚构? 虚构是不是为了“省事”?省事是不是已经失真失实了? 语言符号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抽象能力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形而上学是否只是幻象? 语言是否需要解构?

  悲剧: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悲剧最彻底、最坚定地直面人生的意义问题,大胆思考那些最恐怖的答案。” “悲剧”是一种答案吗? “悲剧”是真正对人生透彻的理解吗? 人生就是悲剧吗?人就是拙劣的演员吗? 人类之苦可以被救赎吗? 人生的真相是什么?人生的真相就是痛苦吗?

  前现代主义: 前现代社会里的“寓言”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 指向宗教的符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宗教和神话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有信念,但是没有信仰。” “后现代主义认为:只要我们还有深度、本质和根基,我们就仍然活在对上帝的敬畏之中。深刻的意义总会诱惑我们去追寻那诸意义背后的元意义这种妄想,所以我们必须与之切割,才能获得自由。” “信念BELIEFS”是什么?“信仰FAITH”是什么?区别是什么? 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是什么?产生分别的原因是什么?变化过程是什么?为什么前现代会过渡到后现代? 宗教、文化和性在前现代和后现代被对待的方式分别是什么?它们起到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人的存在是偶然的吗?偶然意味着什么? “科学”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精神: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是什么? 精神是鸦片吗?还是可卡因?

  意志: 叔本华说:“所有的意志行为,都来自匮乏、缺陷,因而都来自痛苦。” 人的意志是什么?人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人被意志支配了吗?人被人的意志蒙蔽了吗?意志是虚假的吗? 意志的作用是欺骗我们吗?为什么要欺骗我们? 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的“无意识”是什么?“欲望”是什么? 意志是解药吗?还是毒药? 意志是荒谬的产物吗?

  心灵: 心灵是被“产生(培育)”的吗? 心灵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抵御痛苦吗?

  自由: “自由主义者认为重要的不是去寻找人生意义问题的确切答案,而是由那么多极为不同的解答方式这一事实。” “在某些人看来毫无希望的碎片化世界,在另一些看来则是鼓舞人心的自由世界。” 自由是什么? 自由的局限是什么?

  死亡: 死亡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死亡是人生的意义吗? 弗洛伊德所说的“死亡驱力THANATOS”是什么?

  幸福: 幸福是人生的目标吗? 亚里士多德强调的“福祉WELL-BEING”指的是什么? 幸福是真正持久的吗? 我们能实现幸福吗?

  爱: 爱是什么? 爱是人生的意义吗? 爱有意义吗?爱的意义是注定、固定的,还是后天倾注的? 爱和本性的关系是什么? 爱和幸福的关系是什么?有区别吗?有冲突吗? 爱或者爱的能力怎么得到?

  笔记是写给自己看的,我希望能提醒自己不放松思考。所有的日记都是自己在对自己说话。

  我给自己提了很多问题,这都是我关注的问题,更希望自己能一个个解答;即使得不出答案,也希望自己能透彻的理解。这些问题之所以只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是越看书越觉得自己渺小,越觉得所有的问题根本没有确定的答案。而我对生活中的一切又充满了不安全感的怀疑;我觉得背书就只是背书,背书不代表理解,而思考是从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这些问题只能自己去给自己答案。

  我在所有的问题里面寻找自己,我知道这会很艰难;但是我必须得捍卫我找到的“自我”,如果我自己都不捍卫自己,那“我”就不是我了。

  借用书结尾最后一句话:

  quot;In a world where we live in overwhelming danger, our failure to find common meanings is as alarming as it is invigorating."

  2018/4/10

  《人生的意义》读后感(九):人生的意义——笔记整理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英】伊格尔顿(Eagleton,T.)

  第一章 提问与回答

  2016-10-04 00:40:59

  一颗卷心菜或一张心电图,其本身没有意义,只有当我们谈论它们的时候它们才有意义。照此推论,我们可以通过谈论人生来让人生变得有意义。但即便如此,人生本身还是没有意义,就像一朵浮云本身没有意义一样。比如,声称一朵浮云为真或为假,这根本行不通。真与假仅是我们关于浮云所作的人为命题的功能。

  2016-10-04 00:41:27

  “为什么存在万事万物,而非一片虚无?”这个问题可以粗略地转换成“这个世界是如何产生的?”它可被视为因果论的问题:在此情形下,“如何产生”即指“从哪里产生?”但这显然不是这个问题真正想问的。如果我们努力通过讨论世界万物从哪里产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找到的那些原因就包含在这个世界当中;这就变成循环论证了。只有一个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原因——一个超验的原因,正如设想中的上帝——才能避免以这种方式被拖回论证本身

  2016-10-04 00:45:51

  在《哲学研究》这本著作中,维特根斯坦对真问题和伪问题的区分非常敏感。一段话可能在语法形式上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却不是。或者,语法可能会误导我们,让我们把两种不同的命题混淆起来。

  2016-10-04 00:46:58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家的任务不是解决这些疑问,而是消解它们——去揭示它们所产生的根源,即各种他所谓的“语言游戏”之间的相互混淆。我们被自己的语言结构所魅惑,哲学家的工作是祛魅,拆解开词语的各种用法

  2016-10-04 00:49:09

  语法允许我们建构一系列名词,而名词代表独特的实体,那么,似乎也可以建构一个位于一切名词之上的名词,一个被称做“上帝”的元实体,若没有它,我们身边所有的小实体都将崩溃。

  2016-10-04 00:49:39

  个体自我来说,他当然相信是这样的,“个体自我”在他看来不过是一种省事的虚构。他在上面的评论中暗示说,也许存在着一种人类语法,在这种语法中,不可能发生具体化效应。也许这将是未来的语言,说这种语言的是“超人”(德文叫做Übermensch),而超人已经完全超越了名词和单个的实体,自然也就超越了上帝之类的形而上学幻象。

  2016-10-04 00:50:40

  这段人生有意义,那段人生也有意义,那么各段人生加起来有什么意义?”可是,各个部分有意义,并不意味着整体就有一个超越于各部分之上的意义,就像有许多小东西,不能仅仅因为它们都被涂成粉色,就可以组装成一件大东西了

  2016-10-04 00:51:30

  。马克思曾经略带神秘地评论说,人类只会提出他们能够解答的问题——他的意思也许是说,假如我们具备提出某个问题的概念装置,那么理论上我们已然有了规定答案的手段。

  2016-10-04 00:56:52

  照这么说,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可能确实有答案,但我们永远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2016-10-04 00:57:06

  甚至还可以这样来设想: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正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就像我发表餐后演讲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说了多少个字,这反而有助于我圆满地完成演讲。

  2016-10-04 00:57:17

  过《悲剧的诞生》的尼采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对人类来说太恐怖了,我们需要各种安慰性的幻象才能继续生活下去。我们所说的“人生”不过是一种必要的虚构。如果不掺入大量的幻想的润滑剂,现实就会慢慢地停顿下来

  2016-10-04 01:03:45

  现在的恐怖主义问题已经没有解决的办法了——几乎所有的政客都不会公开承认这一点;绝大多数民众,尤其是向来乐观的美国人,都很难接受这一点。尽管如此,事实可能真是这样。为什么人们总是觉得,有问题就必然有解决方案呢?

  2016-10-04 01:03:21

  悲剧一方面描绘了一个亟待救赎的世界,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救赎观念本身可能只是另一种把我们的注意力从一种恐怖上移开的手段,这种恐怖可能会把我们变成石头

  2016-10-04 01:06:32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人类与其他存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具有反省自身存在的能力。对人类这种生物来说,不仅存在的具体特征有问题,连存在本身也有问题。按照他的理论,某些具体的处境可能会让一只疣猪感到有麻烦,而人类是一种特殊的动物,他们把自身的处境当做一个问题、一种困惑、一个焦虑之源、一片希望之地,或者是负担、礼物、恐惧或荒诞。这部分地是因为人类意识到他们的存在是有限的,而疣猪想来并不知道自己的有限性。人类也许是唯一一种永远生活在死亡阴影下的动物。

  2016-10-04 01:08:25

  20世纪的艺术家和哲学家远比12世纪的更容易把恐惧、焦虑、恶心、荒诞等当做人类处境的一般特征。现代主义思想的标志性特征是一种信念,认为人的存在是偶然的——没有根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必然性,人类本来很有可能从未出现在这颗行星上。这种可能性掏空了我们的现实存在,投射出恒常的失落和死亡的阴影。即使是狂喜的时刻,我们也颓丧地知道脚下的根基宛如沼泽——我们的身份与行为缺乏牢固的基础。这可能让我们的美好时光变得更加珍贵,也可能让它们变得毫无价值。

  2016-10-04 01:11:24

  你有专属于你自己、迥异于别人的人生意义——这种观点没有多少支持者。大致来说,你个人的人生意义就在于你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发挥的作用。离开这个背景,你只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个人”(individual)这个词原本表示“不可化约”(indivsible)或“不可分割”

  2016-10-04 01:14:49

  置身于发达的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用主义和市侩气息中,加上它对远大图景和宏大叙事的怀疑、对形而上事物的固执的祛魅,“人生”和许多其他总体性概念一样已经名声扫地。我们被诱使只考虑生活中的小问题,不去思考大问题——讽刺的是,与此同时,那些试图毁灭西方文明的人做法恰恰相反。在西方资本主义与激进的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冲突中,信仰的缺乏直面着信仰的过剩。西方世界发现自己正遭受一种狂热的形而上层面的攻击,而自己却处于可以说是在哲学上被解除了武装的历史时刻。关涉信念之处,后现代主义宁愿轻装上路:后现代主义诚然有各种各样的信念(beliefs),但没有信仰(faith)。

  2016-10-04 01:15:58

  “意义”预设了一个事物能代表或代替另一个事物——有些人觉得这种观念已是明日黄花。“阐释”这个观念本身因此饱受质疑。事物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而非代表其他东西的神秘符号。所见即所是。意义和阐释暗示了信息和机制的隐藏性,即表象与深度的叠加;但是对于后现代主义来说,“表象/深度”这整套思维带有陈旧的形而上学意味。

  2016-10-04 01:21:50

  不知道自己快乐时才是快乐的,这话是错的。那是浪漫主义者的天真想法,对这种人来说,自我反思总是让人心里疙疙瘩瘩。这可被称为“悬崖间走钢丝”的人生理论:你稍微思考一下,幸福感立刻就坠入谷底。但是,知道自己过得如何,这是决定自己是去努力改变生活还是维持原状的必要条件。了解境况是幸福的助手,而非敌人。

  2016-10-04 01:29:47

  现代时期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人类生命的所谓“象征维度”被一直挤到了边缘。在这一维度之内,有三个领域在传统上至关重要:宗教、文化和性

  2016-10-04 01:29:56

  文化、宗教和性越是被迫充当衰落的公共价值的替身,它们就越无力扮演这种角色。意义越是集中在象征领域,这一领域就越是被意义施加的压力所扭曲

  2016-10-04 01:32:56

  。体育包含不同团体间的忠诚和敌对、象征性仪式、炫目的传奇故事、偶像般的英雄、史诗般的战斗、华丽的美感、身体上的实现、精神上的满足、壮丽的奇观和强烈的归属感。体育还创造了人群的集体感和直接的肉体参与,这是电视无法做到的。失去这些价值,许多人的生活就会变得空空荡荡。现在人民的鸦片不是宗教,而是体育。实际上,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泛滥的世界里,宗教与其说是人民的鸦片,不如说是大众的强效可卡因。

  第二章 意义的问题

  2017-01-13 19:36:04

  研究语言学的学者有时把这两种不同的“意义”含义区分为作为动作的意义和作为结构的意义。

  2017-01-13 19:36:53

  发觉人生无意义的人,并不是在抱怨他们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或者抱怨自己是陷入了黑洞或是坠入了海洋。怀有那种无意义感的人不只是意志消沉,而且还有精神病。他们所要表达的是,自己的生活缺乏深意(significance)。所谓缺乏深意,就是说缺乏核心、实质、目的、质量、价值和方向。这些人不是在说他们不能理解人生,而是他们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为之生活。不是说他们的存在不可理解,而是空洞无物。但是,要意识到他们的生活空洞无物,需要大量的阐释,因而需要大量的意义活动。“我的人生毫无意义”是一句存在主义的陈述,而非逻辑陈述。一个感到人生无意义的人大概不会去找本字典来查意义,他更可能会去找自杀药丸。

  2017-01-13 19:38:01

  事物的短暂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悲剧: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事物存在的自然之道,不带有必然的感伤意味。假如美味佳肴终将消失,那么暴君和牙痛也将一同逝去。

  2017-01-13 19:42:59

  道格拉斯·亚当斯在《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有一段著名描写:一台名叫“深思”的计算机被要求演算出全宇宙的终极答案,这台计算机花了七百五十万年来运算,终于得出答案:42。

  2017-01-13 19:43:18

  接着就需要制造另一台更大型的计算机,以弄清那问题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不禁让人想起美国诗人格特鲁德·斯坦,据传她在临死前不断地问“答案是什么?”,最终沉吟的却是:“但问题是什么?”在虚无的边缘提出关于问题的问题,这似乎是现代人境况的贴切象征。

  2017-01-13 19:56:24

  我们也许自认为,我们的生命拥有价值和意义;但真相却是,我们的存在只是在无助地充当意志的工具,为其盲目而无意义的自我再生产服务。不过要实现这一点,意志必须让我们产生错觉,误以为人生真的有意义;它的做法是,在我们脑中培育一种自我欺骗的拙劣机制,即“意识”,我们由此而获得一种幻象,觉得自己的人生有目的、有价值。它让我们误以为,它的渴望即我们的渴望。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眼中的一切意识都是虚假意识。就像老话说的那样,语言是我们掩饰思想的工具,同样,意识也是蒙蔽我们,让我们无法看到自身存在之徒劳本质的工具。

  2017-01-13 19:58:06

  为什么有人想要知道人生的意义。他们是否确信,这有助于他们活得更好?毕竟,许多人虽然看起来不知道这项奥秘,却也活得不错。又或者,他们一直都掌握着人生的奥秘,只是自己不知道。兴许,人生的意义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就像呼吸一样简单,我根本意识不到它。如果人生的意义之所以神秘,不是因为它被藏了起来,而是因为它离我们的眼球太近,以至于我们无法看清呢?也许,人生的意义不是某个需要追求的目标,或一块需要发掘的真理,而是生活本身表达出来的某种东西,或者寓于某种生活方式之中。毕竟,一段叙事的意义不只在于它的“目的/结局”,还在于叙事过程本身。

  2017-01-13 19:58:40

  维特根斯坦对此有段恰当的表述。“如果有人觉得他解决了人生的问题,”他写道,“并且想要告诉自己一切现在都变得简单,那么,只要他想一想自己过去没发现这个‘答案’的时候,便会意识到自己错了;而那时候也照样生活,现在发现的人生答案就过去的生活来看似乎是偶然的。”在这个看法的背后,是维特根斯坦的一种确信:如果有“人生的意义”这么一个东西,那它既不是一个秘密也不是一个“答案”——这两点我们后面会继续讨论。同时,我们可以再问一次:如果人生的意义是某种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不去发现的东西呢?

  2017-01-13 20:05:43

  只有傻瓜才会想象人生值得一过,在叔本华看来这是自明的真理。对他而言,人生最恰当的象征是拥有铲状爪子的鼹鼠:

  用它硕大的铲状爪子使劲挖洞是它一生唯一的事业;无尽的黑夜笼罩着它……它历经充满困难、毫无乐趣的一生又获得了什么呢?只是食物和繁殖,即在新的个体中继续和重新开始悲惨一生所依赖的途径?

  整个人类的进程明显是一个可怕的错误,早就应该叫停。只有那些顽固不化、自我欺骗的人面对尸横遍野的历史时才会不这么想。人类叙事就是这样一种毫无变化的不幸,只有那些被意志的狡黠俘虏的人才会觉得人类的诞生是值得的。

  在叔本华眼中,这个自我感觉良好的物种身上有种荒谬的东西,其中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具有至高价值,追逐一些会在瞬间化为乌有的启迪性目标。这无意义的喧哗与骚动并没有伟大的目标,只有“暂时的志得意满、由渴望限定的瞬间快感、大量而长期的痛苦、持续不断的挣扎、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互相逃避和追捕、压力、欲望、需求、焦虑、尖叫和怒号;这是永恒的景象,或者等到地球土崩瓦解再重新展开”。叔本华所能指出的是,“没有人对这整场悲喜剧存在的原因有丝毫的了解,因为它没有观众,演员也经历着无尽的烦忧,极少有享受,并且只有消极的享受”。这个世界不过是一次徒劳的欲求、一场荒诞的烂戏、一个巨大的交易市场或生命互相厮杀的达尔文主义斗兽场。

  第三章 意义的没落

  2017-01-13 20:19:56

  如果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那么,绝望就是不可能的。一个模糊不定的现实必然要留些许空间给希望。也许,这就是流浪汉不自杀的原因。

  2017-01-13 20:20:25

  。意义也是一个无尽的、未完成的过程,从一个符号拖着脚步走到另一个,对于终结既无恐惧亦不指望。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意义总是越挖越多。逻辑上不可能有一个终极意义,一个终结所有阐释的意义,因为它本身也需要阐释。既然一个符号的意义来自于它与其他符号的关系,那么,就不会有一个终极的符号,正如不会有一个终极数字,或终极之人。

  2017-01-13 20:39:06

  一切意义都是人类的言语行为,而“内在”意义只是某些捕捉到了事物真理的言语行为。这个世界不是泾渭分明地分成两类人,一类相信事物具有“内在”意义,就像阑尾在我的身体腹部一样,另一类奇怪的人则相信“我有阑尾”这个观念只是关于人体的“社会建构”。(出于充分的医学原因,也不是所有这些人都能活着陈述经历。)这类“建构”是一种与世界的单向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是由我们来叙述事物的真相,就像美国人在伊拉克所做的那样。但是,实际上意义是我们与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文本与读者互相依赖。

  2017-01-13 20:46:30

  没有既定意义,这个消息既令人振奋,又令人惊恐。个体自我现在代替了上帝的角色,成为至高的立法者;然而,像上帝一样,他似乎是在一片虚空之中立法。它的法令的每一点都如同神的命令一般随意而没有目的。在道德领域,这有时采取的是被称为“决断论”的形式:杀婴之所以错误,是因为我,或者我们,作出了某个根本性的道德决断去禁止这种行为。正如尼采所说:“真正的哲学家……是指挥官和立法者:他们说,就这么办!”自我孤独地存在着,但却取得了胜利,在这个内在意义已经被消除的世界里,它现在是意义和价值的唯一来源。然而,这种无意义似乎也入侵了它自己的密室。就像上帝一样,它可以随意在宇宙的白板上刻写意义;但由于现在没有客观的理由决定它如何刻写,这种自由变得漫无目的,成了自我消耗。人类本身变成了一桩荒唐事。

  第四章 人生是你创造的吗?

  2017-01-13 20:57:34

  如果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类的共同目标,这个问题似乎就不难解答了。我们每个人追求的都是幸福。诚然,“幸福”是一个难以说服人的词语,像“假日野营”似的,让人联想起穿着花衣服狂欢作乐的场景。但正如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说,幸福充当了人生的一种基础,因为你不能问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幸福。它不像金钱或权力一样是追求其他东西的手段。它更像是希望得到尊重。想要幸福,这似乎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这里关系到某种基础性的条件。而问题在于,幸福这个概念太缺乏确定性。幸福似乎既重要,又空洞。什么能算做幸福呢?如果你恐吓老太太而感到幸福,这算幸福吗?一个决心成为演员的人可能一贫如洗,但还要花费无数个小时试镜,却徒劳无功。大部分时间她心情焦躁、低落,有时还要挨饿。她不是那种我们通常称之为幸福的人。她的人生没有欢乐。但可以这么说:她准备通过牺牲自己的幸福来追求幸福。

  2017-01-13 21:10:15

  这么说,幸福也许可以充当人生的意义,但并不那么一目了然。例如,我们看到,有人会宣称幸福来自于行事卑鄙。他们甚至可能变态地说幸福来自于不幸福,例如“他抱怨的时候最幸福”。换言之,受虐倾向总是存在。只要卑鄙的行为继续下去,一个人的生活就可能在形式上具有意义,即有条有理、前后连贯、细致规划、充满明确的目标,但在道德方面却不值一提甚至恶劣不堪。两者甚至可以联系在一起,例如心灵枯萎的官僚综合症。当然,除了幸福,人生的意义还有其他选项:权力、爱、荣誉、真理、快乐、自由、理性、自主、国家、民族、上帝、自我牺牲、沉思、皈依自然、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自我克制、死亡、欲望、世俗成就、周围人的尊敬、获得尽量多的强烈体验、好好地笑一场,等等。理论上也许并非总是如此,但实际上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是因为身边最亲密的人,例如伴侣和孩子,才变得有意义的。

  2017-01-13 21:11:57

  那么,说权力能构成人生的意义,看来就很可疑了。自然,它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没有权力的人都领教过。就像财富一样,只有那些拥有很多这一资源的人才有能力鄙视它。任何事物都得看谁在实施它、为了什么目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但与财富一样,权力也不是目的——除非你采用尼采意义上的“权力”,则权力更接近“实现自我”而不是控制别人。(这不是说尼采对过分的强制力不反感。)在尼采的思想中,“权力意志”表示所有事物都倾向于实现、扩张和增殖自我;我们有理由把这种倾向本身当做目的,就像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发展本身当做目的一样。斯宾诺莎对权力持有大体同样的看法。只是,在尼采关于生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中,权力的这种无限增长的过程也包含作为控制力的权力,每一种生命形式都在努力征服其他生命形式。那些把作为控制力的权力本身当做目的的人,应该想想丑陋而怪异的英国报业巨头罗伯特·马克斯维尔,那个骗子加流氓,他的身体就是他灵魂的可憎写照。

  2017-01-13 21:12:09

  至于财富,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当中,这种文明否认财富是自身的目的,并且在实际上也正是以这一态度对待财富的。对资本主义最有力的控诉之一是,它驱使我们把大部分创造性能量投入到纯粹功利性的事物中。人生的手段成了目的。人生成了为生活奠定物质基础的活动。令人震惊的是,人生的物质组织活动在21世纪和在石器时代竟然同样重要。本该用于在某种程度上将人类从劳动的迫切需求当中解放出来的资本,现在却被用来积累更多的资本。

  2017-01-13 21:13:48

  一旦警醒地意识到事物的易逝性,我们就会谨防神经质般地把它们揽入怀中。通过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事物原貌,并更充分地享受它们。在这个意义上,死亡提升和加强了生命,而不是取消它的价值。这不是什么及时行乐的药方,而是恰恰相反。抓住当下,有花堪折直须折,今朝有酒今朝醉,活得像活不过今天似的——这些疯狂享乐乃是一种试图胜过死亡的绝望策略,一种盲目地想要欺骗死亡,而不是借助死亡来创造意义的策略。这种策略通过狂热的享乐主义向它所蔑视的死亡低下了头。它虽然使劲浑身解数,但仍是一种悲观的观念,而接受死亡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2017-01-13 21:14:14

  另外,意识到自身的局限,也即意识到我们与其他人互相依赖、互相束缚的方式。死亡把局限丢给我们,给我们带来无情的宽慰。当圣保罗说我们每一刻都在死去,他的部分想法也许是,我们只有将自我与他人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活得很好,这是一种“小死亡”,即法国人所说的“petit mort”。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排练和预演最终的自我否定,即死亡。这样,死亡作为一种自我不断消逝的过程,乃是好的人生的源泉。如果这听起来过于软弱谦卑、自我否定,让人不舒服,那么,这仅仅是因为我们忘了如果别人也和我们采取同样做法的话,结果将形成互惠互利的局面,为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环境。这种互惠互利的传统名称叫做“爱”。

  2017-01-13 21:16:21

  然而,从字面意义上讲,我们也是每一分钟都在死亡。人生伴随着持续的否定,我们取消一种境况,然后进入另一种境况。这个永恒的自我超越过程叫做历史,只有拥有语言能力的动物才能做到这一点。然而,从精神分析方面来讲,它的名称叫做欲望,这就是欲望能够充当人生意义选项的原因之一。但凡有东西缺失,欲望就会涌上来。欲望与匮乏有关,它把当下掏空,以便把我们送到某个同样掏空的未来。在某种意义上,死亡与欲望互为敌手,因为如果我们停止欲望,历史就会停滞下来。在另一种意义上,作为弗洛伊德眼中的生命源动力的欲望,通过其内在的匮乏反映了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死亡。在这个意义上,同样,人生即是对死亡的预期。我们只有心怀死亡才能活下去。

  2017-01-13 21:16:35

  不过,如果人生确实有意义,那个意义肯定不是这种沉思性的。人生的意义与其说是一个命题,不如说是一种实践。它不是深奥的真理,而是某种生活形式。它本身只能在生活中真正为人所知晓。也许,这就是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说下面这段话时心中所想的:“我们感觉,即使所有可能存在的科学问题都解答完了,诸多人生问题还是完全没有触及。当然,那时世界上就没有问题了,这就是答案。从这个问题的消失中,能看出人生问题的答案。”(6.52,6.251)

  2017-01-13 21:19:55

  人生的意义不是对某个问题的解答,而是关乎以某种方式生活。它不是形而上的,而是伦理性的。它并不脱离生活,相反,它使生命值得度过——也就是说,它使人生具有一种品质、深度、丰富性和强度。在这个意义上,从某种角度看人生的意义便是人生本身。执著于人生的意义的人们通常会对这种说法感到失望,因为它通常不够神秘和华丽。它看起来太老套、太通俗。只不过比“42”给人的启迪稍微多些。或者,实际上是比T恤衫上印的“如果霍基——科基舞是意义的全部呢?”给人的启迪更多些。它把人生的意义问题从行家或专家的小圈子手中夺回来,放回日常生存的平常事务当中。这正是马太在他的福音中所创立的突降法,他在福音书中呈现了人之子在末日审判之际由天使簇拥着充满荣光地返回的场景。尽管有这个现成的宇宙意象,救赎最终呈现出来的面貌却异常平庸——为饥民提供食物、为口渴的人提供饮用水、欢迎陌生的外来者、慰问囚犯。这没有任何“宗教”魅力或气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宇宙的关键原来不是什么令人震惊的启示,而是许多正直的人都能做到的事,根本不用多想。永恒并不在一粒沙当中,而是在于一杯水之中。宇宙以抚慰疾患为中心。这么做的时候,你就在分享那铸就满天繁星的爱。按照这种方式度日,不仅是在拥有生活,而且是拥有丰富的生活。

  2017-01-13 21:20:06

  这种行为叫做“agapē”,即爱,它与情欲甚至是柔情无关。爱的律令完全是非个人的:这种爱的原型是对陌生人的爱,而不是去爱那些你欲求或欣赏的人。它是一种生活实践或生活方式,而不是心理状态。它无关温暖的热情或私密的温存。那么,人生的意义是爱吗?许多敏锐的观察家,尤其是艺术家,无疑认为这是最佳的答案。爱像幸福一样,是某种基础,可以充当自身的目的。爱和幸福大约都属于我们的本性。很难解释你为什么要费心把饮用水递给口渴的人,尤其是在你知道他们将在几分钟内死去的时候。

  2017-01-13 21:25:20

  不过,我们可以在巴吉尼列举的选项中画条线,然后就会发现这些善中的大多数可以被结合在一起。举一个好的人生的意象,比如爵士乐队。爵士乐队的即兴演奏明显与交响乐队不同,因为很大程度上每位演奏者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自由表现。但是,她在这么做的时候,对其他乐手自我表达式的演奏,怀有一种接纳性的敏感。他们所形成的复合的和谐状态,并非源于演奏一段共同的乐谱,而是源于在他人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每位乐手都用音乐自由地表达。每位乐手的演奏越有表现力,其他乐手就会从中得到灵感,被激励而达到更精彩的效果。在这里,自由与“整体的善”之间没有冲突,但这个意象与极权主义截然相反。虽然每位乐手都为“整体的更大的善”作出了贡献,但她不是通过苦涩的自我牺牲,而只是通过表达自我。这当中有自我实现,但实现的方式是自我在作为整体的音乐中消失。其中有成就,但不是自吹自擂的成功。相反,成就——音乐本身——充当着乐手之间发生关联的媒介。演奏的高超技巧带来快乐,并且——因为人的力量得到了自由满足或实现——存在着自我发展意义上的幸福。由于这种自我发展是互惠互利的,我们甚至可以宽泛地、比拟地说,这是一种爱。当然,把这一场景比做人生的意义大概是最妥当的——一方面,它使得人生富有意义;另一方面(更有争议一些),我们如此这般行事,便可实现最佳的本性。

  2017-01-13 21:25:28

  照这么说,爵士乐是人生的意义?不完全是。将爵士乐比做人生的意义,那就意味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建构类似的共同体,而那是属于政治的问题。自然,那是乌托邦式的奋斗目标,但并不更糟糕。这类奋斗目标的关键是要指出一个方向,不管我们将来会如何不幸地注定达不到目标。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毫无目的的生活,就像爵士乐演奏那样毫无目的。它不是要服务于某个功利目的或形而上的严肃宗旨,它本身就是一种愉悦。它不需要处于自身存在之外的合法性理由。在这个意义上,人生的意义有趣地接近于无意义。有些宗教信徒会觉得对人生意义的这种看法太过散漫、缺少慰藉,但他们应该提醒自己,上帝也是他自身的目的、根基、来源、理性和自我愉悦,人类只有这样活着,才能说是分享着他的生命。宗教信徒有时会说,有信仰的人和没信仰的人之间的一个关键区别是,对于前者来说,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处于人生之外。但是,即使对宗教信徒来说也并非全然如此。按照古典神学的理论,上帝虽然超越俗世,但会在俗世中以深刻的真理形式存在。正如维特根斯坦曾说的:如果真的存在永恒的生命,它必然就在此地此时。作为永恒之化身的,正是此时此刻,而非这样的时刻的无穷接续。

  《人生的意义》读后感(十):kindle笔记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48-5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18日星期三 上午11:45:28

  人生没有既定的意义,这就为每个个体提供了自主创造意义的可能。如果我们的人生有意义,这个意义也是我们努力倾注进去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第29页)不言而喻,人生的意义更不是由别人规定好让你去实现的。

  ==========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74-7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0日星期五 下午11:34:00

  “如果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那么绝望就是不可能的。”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88-8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0日星期五 下午11:37:28

  判断整体的合理性标准不是既定的“常识”,而是不断深入的洞见;人们据以决断的基础也不是对世界的“依赖”,而是对经验的历史回顾、认知和预测。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109-11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0日星期五 下午11:45:40

  如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203-20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上午12:19:20

  我们可以说“这个值一块钱,那个也值一块钱,那么两个加起来值多少钱?”似乎我们也可以说“这段人生有意义,那段人生也有意义,那么各段人生加起来有什么意义?”可是,各个部分有意义,并不意味着整体就有一个超越于各部分之上的意义,就像有许多小东西,不能仅仅因为它们都被涂成粉色,就可以组装成一件大东西了。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206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上午12:22:22

  我有我的生活和理想,为什么要被党的事业所统一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211-21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上午12:30:14

  马克思曾经略带神秘地评论说,人类只会提出他们能够解答的问题——他的意思也许是说,假如我们具备提出某个问题的概念装置,那么理论上我们已然有了规定答案的手段。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229-23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上午12:33:53

  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正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就像我发表餐后演讲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说了多少个字,这反而有助于我圆满地完成演讲。也许正如马克思眼中的资本主义一样,人生就是依靠着我们不去理解它的根本意义而顺利进行下去的。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232-23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上午12:35:03

  写过《悲剧的诞生》的尼采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对人类来说太恐怖了,我们需要各种安慰性的幻象才能继续生活下去。我们所说的“人生”不过是一种必要的虚构。如果不掺入大量的幻想的润滑剂,现实就会慢慢地停顿下来。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234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上午12:35:56

  尼采说到点子上了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234-23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上午12:36:55

  因为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美德,比如勇气、怜悯、正义等,这些美德有时无法互相兼容,有可能引发悲剧性的冲突。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245-24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上午10:00:21

  恐怖主义的唯一终极的解决方案很显然是实现正义的政治。在这个意义上,恐怖主义尽管残暴,却并不是非理性的: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237-23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上午11:57:29

  以赛亚·伯林曾以同样的笔调写道:“在我们所遭遇的日常经验的世界中,我们面临着一些同样绝对的选择,实施某种选择必然会牺牲掉其他选择。”[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242-24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下午12:12:37

  托马斯·哈代深深意识到人可能会在无意中把自己陷入道德困境,在此困境中,不管你作出什么选择都将对人造成严重伤害。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261-26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下午12:17:53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的歌队唱出了阴沉的尾章:“没有人是快乐的,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人才算解脱痛苦。”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269-27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下午12:21:10

  救赎观念本身可能只是另一种把我们的注意力从一种恐怖上移开的手段,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275-27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下午12:24:05

  人类也许是唯一一种永远生活在死亡阴影下的动物。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327-32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下午8:38:01

  “意义”预设了一个事物能代表或代替另一个事物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348-34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下午8:45:00

  原本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那些身份、信念和规则陷入危机之时,人生的意义之类的疑问就会浮现出来,变成严肃的问题。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399-40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下午10:47:42

  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追求权力、利润和物质生存条件,而不是培育人类共享和团结等各种价值。政治领域的内容更多的是管理和控制问题,而不是齐心协力塑造一种共同生活。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421-42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下午10:51:49

  如果说日常生活缺乏意义,那么,它就需要人为地用材料来填充。偶尔可以加点占星学或者巫术,就像给每日膳食添加几片维生素一样。你若正在无趣地为自己物色下一套配有五十间卧室的豪宅,这时候突然来研究一会儿古埃及人的秘方,这该是多么惬意的调剂啊。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434-43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下午10:54:14

  如果你问,是什么为现在许多人,尤其是男人的人生提供了意义,回答“足球”总不会错。也许,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但体育运动,在英国特别是足球,已经取代了许多高尚的事业——宗教信仰、国家主权、个人荣誉、道德归属;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愿意为这些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体育包含不同团体间的忠诚和敌对、象征性仪式、炫目的传奇故事、偶像般的英雄、史诗般的战斗、华丽的美感、身体上的实现、精神上的满足、壮丽的奇观和强烈的归属感。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440-44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下午10:54:54

  现在人民的鸦片不是宗教,而是体育。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487-48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下午11:05:38

  人生没有既定的意义,这就为每个个体提供了自主创造意义的可能。如果我们的人生有意义,这个意义也是我们努力倾注进去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599-60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上午10:31:10

  “我的人生毫无意义”是一句存在主义的陈述,而非逻辑陈述。一个感到人生无意义的人大概不会去找本字典来查意义,他更可能会去找自杀药丸。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645-64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上午10:39:09

  因为如果人的存在真的无法理解,你就不能对它进行任何道德评价,比如你不能断定它没有意义。这有点像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无法翻译某个外语单词而说这个词没有意义。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652-65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上午11:59:47

  在虚无的边缘提出关于问题的问题,这似乎是现代人境况的贴切象征。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711-71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下午2:05:06

  交通意外并非不可理解。它们并非完全毫无来由的反常事件,而是一系列具体原因所导致的后果。只不过这个后果并非当事人有意为之罢了。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750-75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下午3:17:35

  “真理是丑陋的。”他在《权力意志》中写道,“我们拥有艺术,是为了防止被真理摧毁。”[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803-80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下午4:58:41

  只有傻瓜才会想象人生值得一过,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819-82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下午5:00:28

  人内心的最底层搅动着一股力量——“意志”,它才是人的内在本质,但它就像搅动海浪的力量一样无情又无名。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921-92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下午5:21:39

  如果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那么,绝望就是不可能的。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1001-100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下午5:37:18

  写道,“人在事物中发现的不过是他自己所投入的东西。”[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1190-119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下午6:01:01

  这接近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的论点,他说我们不能判定人生本身有价值或无价值,因为我们所遵循的判断标准本身也属于人生的一部分。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1296-129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下午9:26:18

  就像财富一样,只有那些拥有很多这一资源的人才有能力鄙视它。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1309-131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下午9:32:45

  资本和意志一样拥有自己的动力,主要为自己而存在,把人当做实现自己盲目发展的工具。它还拥有意志的某些卑劣的诡计,向那些被它当工具使唤的男男女女鼓吹说他们是珍贵的、独特的、自主的。如果说叔本华把这种欺骗行为称做“意识”,马克思则称之为意识形态。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1319-132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下午9:38:07

  一旦警醒地意识到事物的易逝性,我们就会谨防神经质般地把它们揽入怀中。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1317-131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下午9:38:42

  对我们自己不会赴死的无意识信任,是我们大部分毁灭能力的根源。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1322-132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下午9:40:46

  抓住当下,有花堪折直须折,今朝有酒今朝醉,活得像活不过今天似的——这些疯狂享乐乃是一种试图胜过死亡的绝望策略,一种盲目地想要欺骗死亡,而不是借助死亡来创造意义的策略。这种策略通过狂热的享乐主义向它所蔑视的死亡低下了头。它虽然使劲浑身解数,但仍是一种悲观的观念,而接受死亡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1321-132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下午9:40:59

  死亡提升和加强了生命,而不是取消它的价值。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1399-140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下午10:06:49

  我们如果损害他人,长远地看也就是损害自我的实现,因为自我的实现必须依靠他人的自由参与。由于不平等的个体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互惠互利,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压迫和不平等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

  ==========

  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文版) (特里•伊格尔顿)

  - 您在位置 #1403-140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22日星期日 下午10:07:32

  他人对自我的发展至关重要,孤独的人生只适合诸神和野兽。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