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象棋的故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10篇

2018-08-27 04:3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10篇

  《象棋故事》是一本由[奥] 斯台芬·茨威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10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一):一个人博弈

  很遗憾,在国内,他的《一个陌生女人来信》最为出名,或许是因为徐静蕾拍过同名电影

  初次相遇,是十多年前,依然记得燕山出版社的封面。我是一个相信缘分的人,所以十多年后才开始读这个故事。

  这不是一个愉悦的故事,也不是一个励志的故事,甚至都不算一个畅快的故事,正如《指环王》中弗罗多所说:“经历了那么多事,怎么可能有快乐结局?”

  有本书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但真正的孤独是什么?《象棋的故事》里营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独,只有一间房、一个人。是的,一本书、甚至一片纸都没有。当一个人连一滴水也会看的聚精会神时,这份孤独,是否还虽败犹荣?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只要你找到自己信仰,因为信仰是指路的明灯,可以让你我不再迷茫。和故事里的“我“一样,我也好奇热衷于某一样事物的人,因为“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狭小,他在一定意义上就愈接近于无限。正是这种表面上看来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漠不关心的人,像白蚂蚁一样顽强地用他们特殊材料建筑着自己稀奇古怪的、然而对他们来说却是独一无二宇宙缩影似的小天地。”

  不是很想谈论政治,但法西斯却是这个故事以及作者人心挥之不去阴影坚持民族主义是好的,但我坚决反对民族沙文主义。我们不能因为日本的侵略,就对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拍手叫好;我们也不能因为讨厌美国,就对9.11幸灾乐祸。我们反对和抵制的应该是法西斯主义,是军国主义,是霸权主义,而不是简单地吵着抵制日货。关于我们这个近邻,有这样一个词形容的很好:玉狼,一个如玉般晶莹剔透,又像狼一样残忍的民族。《菊与刀》就是这个民族最真实写照

  在《昨日的世界》中斯蒂芬-茨威格这样写道:所谓作家,就应该是人类一切人性维护者和捍卫者。所以说伟大的作家都是敏感的,就像骑驴的修士,是的,就是那位送给冉阿让银制餐具的主教,他们一生致力于修建巴别塔,但最后我们会发现他们自己就是那座通天塔。

  有一些遗憾,作者给了B博士救赎机会,但对于自己,他没有,或许当他离开维也纳的时候,他的世界就只存在于昨天。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二):精彩又短小,一天就能看完的短片经典

  文/书单来了丨2018-1-17 → 阅读原文

  这是一个对抗孤独的故事。

  一个被长期软禁的博士,面对环绕一切的空虚与孤独,他用尽一切办法抵抗,背诵诗歌、推演算数。偶尔得到的一本棋谱让他从此走进了象棋的世界。但也因此,他从正常人变成了一个精神分裂者,整日幻想出另一个自己,并与之对弈。直到后来得到释放,在与别人对弈中,他才得到点拨,于是幡然醒悟离开了象棋。

  在作者茨威格的笔下,人总是在对抗着孤独,这本书也把人的对抗写到了极致。在这个极致的故事中,书单狗看见了一个人对抗孤独所要付出极大代价,却也从中看见了一个永不放弃灵魂,是多么的强大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三):胜负有何要紧风骨才见气度

  博士猛地一下子站起身来。“我请您原谅愚蠢错误,”他又用他原来那种彬彬有礼声音说道,并且向琴多维奇鞠了一躬。“我刚才说的话,当然纯粹胡言乱语不言而喻,这盘棋是您赢了。”然后他又向我们说道“诸位先生,我也得请求你们原谅。不过是我事先已经警告过你们,不要对我指望过多。请诸位原谅我出丑——这是我最后一次尝试着下象棋。”他鞠了一躬就走了,那神气就跟他最初出现的时候一样谦虚而又神秘。Stefan Zweig 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作家,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始一直追随(徐静蕾和姜文翻拍的那个再另说吧,我现在都搞不明白为什么选择姜文当男主角,但我跑题了)。他的写作中有一种不缓不急、慢慢讲述感觉——讲故事的人稍微着急,故事就不好听了。对心理描写更是出神入化,以至于很多人怀疑哥们是不是本身就是女人,真是有趣极了。

  我没太过多解读历史,当时纳粹对人的摧残是如何严苛,《象棋的故事》吸引我的是B博士和琴多维奇下的最后一盘棋:后者已经掌握了B博士心理的障碍,就故意用“拖”字诀打心理战想要以此打败对方。虽然我们知道棋艺本身就是诡诈的艺术,但也没必要诡诈成这样。现实中碰到这样的人我是忍不住内心厌恶,觉得下作、腌臜、小家子气、为什么不去死,也常常想要压制对方的气焰、拆穿那些下三滥的小把戏。然而我又是什么呢?谁有能说一个人相比另外一个人高贵多少。不过是双方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对事物的理解并不相同,所以我是寻常平庸的人,遇见高手想要膜拜,遇见剑走偏锋的想要死磕。

  然后就为了输赢,伤了气度。

  因为在我心里起了要和对方一争高下压制他人的时候,想必我的脸孔一定是狰狞诡诈的,比人家也好不到哪儿去。我在想B博士可能是Zweig自己内心的一种境界:在迷狂中可以被人点醒,节制住内心的欲望低下姿态承认自己技不如人或是确实具有某种缺陷,然后带着一身凛然不可侵犯的风骨尽快离场,留给江湖的尽是一些传说

  结尾的那句:“他是一个挺好的业余棋手!”好像是古龙的经典:“江湖上有关我的传说,有些连我自己也未听说过。”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四):亲爱敌人

  茨威格自己是个蹩脚的棋手,但这并不阻碍《象棋的故事》成为名篇。因为他想讲的,与棋局无关,而是一场心灵的博弈,对手,正是另一个自己。

  1941年从纽约起航到里约的轮船上,茨威格阅读一本棋谱打发时间,他也不知道出发前怎么就把这本密密麻麻写满符号文字的小册子揣进了口袋里。于是,就有了这位奥地利籍德语作家生前最后一个短篇。

  故事继承茨威格作品鲜明传统,以一个旁观者口吻叙述并推动情节发展。一艘从纽约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客轮上,“我”通过朋友介绍,发现乘客中有一位名人年轻的象棋世界冠军米尔柯 琴多维奇,并对他产生浓厚兴趣。近乎二分之一的笔墨都花在了研究琴多维奇古怪性格传奇的发迹经历上,以至于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他是故事的唯一主角,直到那位B博士出现为止。

  借故事中“我”的口,茨威格也做了一次自我剖析:“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琴科维奇和B博士都是偏执狂的典型案例。前者是单项型发展的天才,除了象棋,对其他任何事情反应迟钝,漠不关心。后者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痛苦经历,通过自己创造的精神分裂法才得以生存。

  对于他笔下的主角,茨威格几乎不做正面评论。只是通过细节观察和侧面描写来体现自己的喜恶。比如对那位从贫民迅速晋升为贵族的世界冠军,“我”最初是报以同情的,一个丧父的不知世事少年,除了每天旁观别人下棋,没有丝毫的人生乐趣而言。可是在他跻身于世界冠军之列后,这个曾经愚钝质朴的少年学会了掩藏自己的缺点,滴水不漏地旋转于媒体和仰慕者之间,已然被荣誉冲昏了头脑。对于这个披着虚荣外衣的,视金钱目标的人,茨威格用“狡猾农民”来称呼他。

  至于“我”对B博士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我”倾听这位历经劫难的人回忆往事,并在他徘徊于再度崩溃的边缘之际,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把他拉了回来。理解茨威格这样的安排需要探究写这本书时候作者的处境。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酣,希特勒手下的纳粹军队在欧洲疯狂的施虐,成千上万犹太人被逐出家门,像货物一样装箱运往纳粹集中营,迎接黑暗命运。被称为“厄运先知”的茨威格,作为犹太裔作家,先是在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前,离开了祖国,却由于在避难的英国被认为是“敌侨”而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之后又因为妻子绿蒂的哮喘病,再次启程,来到南美巴西。有人责备茨威格是逃避主义者,殊不知,战争带给他的创伤一样噬心蚀骨。作家与他笔下的B博士同病相怜,都承受着纳粹的精神摧残。他的书在欧洲被禁,被搜集了聚众焚毁,虽然人在南美,却每天被关于亲人朋友失踪和死亡的新闻包围,对于自己的无能为力,心中无比愧疚。借《象棋的故事》里B博士的讲述,茨威格狠狠地揭露了纳粹对无辜的人施下的罪行,作为他身为文人战斗反抗

  在被纳粹拘禁期间,B博士虽然有食物,不服劳役,却要接受肉体苦痛更加残忍的折磨-精神的虚无。他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床,一个桌子和一个洗脸盆,其他什么都没有。没有钟表可以判断时间,没有笔可以写字,没有书可以看,只能每天面对同样纹路的糊墙纸。在这样的虚无中度过三四个月之后,他偶然偷到一本棋谱。从此,他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开始了自己与自己对弈,从痴迷到疯狂,直到最后意识混乱昏厥。

  人在面对虚无的时候,往往需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假想敌。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派的对手老虎理查德 帕克,这个生于自我,根植于思维之中的敌人,帮助他在茫茫海上得以生存。B博士将自己的思维,分身成黑白两方的棋手,昼夜不休地下棋,用来保持意识的清醒,防止精神彻底的沦陷。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与其说是敌人,不如说是朋友。

  恩斯特 费德,德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茨威格的好朋友评价这位作家的时候说过“你(茨威格)将插叙法运用到了极致。”在《象棋的故事中》也是如此,一个故事包裹着另一个故事,两个并列的主角,每个人都由一段非凡的经历来塑造,然后让他们相遇,所谓棋逢对手。

  看似两个人的棋局,实则各有心思。世界冠军琴多维奇的敌人是那个他想极力伪装笨拙卑微的多瑙河船夫的儿子,而B博士面对的,是曾经被纳粹酷刑所逼而癫狂的笼中之囚。后者弃局而退,看似是失败结果,却是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五):在被无限拉长放慢的时间里演变偏执成癫

  置身于虚无之境,每分每秒都在被无情无限地拉长。

  “你在房里踱来踱去,你的思想也跟着你走过来走过去,走过来坐过去,一直不停。然而,即使看上去无实无形的思想,也需要一个支撑点,不然它们就开始毫无意义地围着自己转圈子,便是思想也忍受不了这空无一物的虚无之境。”眼睛没了停留的地方,思想没了发散的方向,人的整个系统也就崩溃了。

  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了支撑点。

  “每一个患过偏执狂的人,是永远受到伤害了。”偏执狂所受的伤害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在思想精神的层面上曾剧烈极端地演变过自己所想。因为极端,所以深刻。因为极端,所以痛苦。因为极端,所以疯癫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六):从卑微的狭隘,到无限的永恒

  再过二十来天,规划了很久的东欧之行就要落实了,作为一个对书有执念孩子,一直坚信高尔基所说的"读书是心灵与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结合过程", 读书需要先做到知人论世,那反过来,读书本身也是知人论世的一种途径,没有哪个伟大的作家可以完全摆脱生活环境对自身创作影响完成一部绝对零度的作品,从这个层面看,读一个作家的文字,只要有心就能够读出这个作者身后的一群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年初游法国之前恶补了雨果,加缪,萨特的书和《旧制度大革命》,事实证明,当我真的身在法国时,眼中所看到的一草一木都与本来所想象的大有不同,最后一天,独自一人疲惫不堪的登上蒙马特高地俯瞰整座巴黎时,抚今追昔,我总觉得自己真的明白了雨果流亡前后的心情,如《诗经 采薇》所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假以此番经验,东欧之行前,便计划看一些东欧文学家的作品,算是给人文之旅提前预热了,计划读的书选择茨威格,卡夫卡和裴多菲的作品,另外还有孔寒冰教授近70万言的煌煌《东欧史》,今天先从茨威格开始。史蒂芬 茨威格是从小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初中课本里学过他的那篇《伟大的悲剧》,当时带给我的震撼经久不息,至今犹存,于是当年十多岁的我巡着这篇文章,找遍了全城大小书店,最后从我们小城的新华书店里寻到了藏在最不起眼角落里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从此这本书成了我最珍视的宝物,出远门时经常带在身边,书中那些描写伟人和伟大历史的文字与百科全书里全然不同,文学与历史结合的印记从此烙在了一颗求知的心上。再次读到茨威格就是去年的事情了,那本脍炙人口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坦白地讲读完以后感触了了,却不想竟然读哭了我的女朋友,再与另外一位女性书友谈起此书时,也引来感慨万千,说这书中写出了我们男人无法懂得的爱,写出了女人的敏感,无助,自卑却又情愫满满的守望与憧憬,果真如此,我确实是难以真正体会得到,但为什么这最真挚的女性之爱会是一个男人写出来的?当时以为答案理所应当是作家细腻的情思和敏锐的观察,却没想到今天看过了这本《象棋的故事》,也许我又找到了另外的可能的答案。故事篇幅不长,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大呼过瘾,讲述了一次越洋客轮上的象棋对决,对决双方是秉性怪戾的世界冠军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象棋爱好者,两人都有过异于常人的经历,高超的棋艺背后都有不平凡的故事,世界冠军是不世出的天才棋手,从小便是孤儿,不经意的机会,他的生活被象棋改变,但他只会下棋,其他方面甚至连常识都不具备,而一鸣惊人的挑战者背后的故事则更加耐人寻味,其人原本家世显赫,二战爆发后被党卫军囚禁,在绝望的虚空里他侥幸得到了一本棋谱,这拯救了他已然化为荒漠的生活,在几经波澜的情绪挣扎后,他学会了与自己对弈,实则是催生出了分裂的人格,他高超的棋艺背后其实是一段不忍回首的悲剧,故事最后这样两个不寻常的人在游轮上展开了一场耐人寻味的对弈,至于结果,就给还没有看过的朋友们卖个关子!故事线索简单,但却能带来很好的阅读体验,从我个人的感触来看,这种体验得益于茨威格对那位挑战者囚禁生活的描述,内心描写非常细腻,张力十足,空间感极强,最精彩的部分是描写“主动精神分裂”的过程,所经历的绝望,恐惧,挣扎和折磨与奥维尔笔下能温斯顿如出一辙,只是温斯顿最后被摧毁了,而茨威格笔下的棋手变成了疯癫的精神分裂者。如果能将此情节描写的如此真彻,我斗胆猜测作者也许拥有分裂内心的能力,可以在必要时使用书中人物的人格去写作,若果真如此,《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只有女性才能懂得的爱便由来可循了。事实上这本《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遭到纳粹放逐,流亡巴西时写成的,也是他一生的最后一部小说,写作的当年他便自杀身亡,客死异乡,了解他生前的人生轨迹,似乎果然能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茨威格,一个是永远在逃避的浪人,另一个是永远在抗争的战士,流亡中的作家内心所经历的挣扎是难以想象的,热爱和平所以要逃避,为了和平却最终要战斗,最后浪人和战士一起在佩德罗波利斯这个鲜有人知晓的小地方魂飞魄散了,这结局是堕落也是解脱。小说里作者说“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越小,他在一定意义上就越接近于无限”,茨威格生命的最后一刻选择永远的将自己的灵魂滞留在巴西边陲的一个小地方,其中一定有无奈,但没准这也正是他坠入无限和永恒的宿命吧!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七):几句短评,博君一笑

  《被遗忘的梦》:年月即久,便忘了浪漫是一场人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谁说时间是愈伤的良药?时间不是药,陌生女人的药分明在时间里,可惜,她吃错了。

  《一颗心的沦亡》:心不再为爱沦亡之时,便是爱终止之日。爱止,心死。心静如水,大智慧也。可无爱无恨的人生,要了又有什么意思?

  《灼人的秘密》:恨一个人往往比爱一个人需要投入更多感情。

  爱的反面不是不爱,不是恨,而是无视。哪个“相忘于江湖”的潇洒自如背后,不是脱了几层皮?

  你以为我恼你?不,其实我恼的是对你无能为力的我自己。

  《象棋的故事》:一个超凡的人背后,往往是命运在冷笑。有多惨烈,就有多荣耀。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理性的读者的悲哀在于再多铺垫也很难理解这种说走就走的私奔,过于戏剧化的二十四小时,只因缺了一道道德闸门。

  《看不见的收藏》:一个一战背景下的温暖小故事。为热爱之事倾注心血,哪怕耗尽心血,都是幸福的。被家人偷偷变卖了的藏品既已深深镌刻在盲人收藏家的脑海里,这些藏品就是永不消逝的,它们给予他力量、光亮、希望。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反战反战反战。

  茨维格,可以用来佐证弗洛伊德,可以用来学习心理刻画,可以用来分析犹太民族,还可以呼唤爱与和平。

  “当我们试图进入心灵迷宫时,路上就亮着他的智慧之灯。”这句他形容弗洛伊德的话,用来描述他自己,正合适。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八):与自己博弈

  1.虽然写的是象棋的故事,实则是对纳粹德国对人的一种摧残和迫害。原本以为那个象棋冠军是主角,然而并不是这样的。

  2.象棋冠军,除了下棋和通过下棋圈钱,别的好像没啥出息,其实这就够了,人的思维和意识越局限,往往越容易满足和创造。当然可能造就的是一种病态。

  3.把人关在一个屋子里,没有纸和笔,只有简单的一些东西,我估计能呆一天就得发疯,难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那种虚无,那种无事可做真的很吓人。OK,有些人为了参禅找个地方呆上1个周,没有手机,让自己的思想放空。一个周或许还可以,当你面对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事物长达几个月,你不得疯了?期间还得夹杂着对你的审核,隔三差五让你神经紧张一波,想想真吓人,比成天让你干活还吓人,至少干活你痛苦,你不会无聊,不会空虚,在虚空的环境下你会空虚的无所适从。

  4.偶然偷来了一本棋谱,自己在脑海里跟自己下棋,你既是选手,也是敌手,真的很难想象怎么能够做到,一定是那种特定的环境造就的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分裂,不然自己跟自己下棋,你的脑海如何形成两种不同的思想,如何见招拆招,少了揣摩敌方计策的乐趣,少了别人中招后的快感,而且无论最终如何都是自己亦是赢家,也是输家。

  5.故事性很强,很喜欢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九):疯有头 癫有主

  茨威格是个疯子。他笔下的人物多多少少都带有他身上的疯劲。在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我怀疑那样千回百转的细腻手法是一次偶然,这一次在《象棋的故事》上,同样的手法又一次席卷了过来,读来有侦探小说般的引人入胜,不自觉地屏住呼吸。但这种细腻又和《人间失格》不同,具体哪里不同,很难分的清。《人间失格》让我自己痛苦,《象棋的故事》让我看到别人的痛苦。茨威格一本书里的心理描写的量,比我脑子里一年胡思乱想的量都要多,它太细致,细致到怀疑自己大脑的运作是不是还能在复杂一点,是不是有无与伦比的细节在在我脑子里偷偷藏着没被我发现。茨威格的确有疯劲,有完美主义倾向,他要把一件事描写地细碎到癫狂才肯罢休。这一点不正和unknown woman还有奥地利的B博士一样吗?

  关于这本书的主题,一开始我定义为反战。纳粹对他们想利用的对象施加的最残暴的惩罚是身体与外部隔绝及自我毁灭。B博士在房间里度过的暗无天日的几百天,竟让它一举打败了世界顶级棋手。这并不是在宣扬独处或重复可以使某门技艺修炼的高深莫测,而是恰恰反映了战争和人心底无休无尽的欲望对那个冰冷的世界撒上的最后一把盐。正是人的思维创造着运转着,也正是另一部分人的精神被虐待着被碾压着,多么讽刺。

  临近结尾,我以为B博士将要成为象棋届的程蝶衣,让自己鲜活的生命倒在这个让他醉生梦死的地方。但是没有,他赶在自己真正走向癫狂之前离开了象棋,又一次发誓再不相碰。人的渴求与客观条件之间横亘着多少鸿沟啊!自己最最熟悉的,不分白天黑夜都在魂牵梦绕的象棋,却无法再一次与之相伴。真正拥有一样神乎其技的本领又是多少时光的锤炼,重蹈覆辙只会伤得更痛,视而不见也会如泣如诉,无法两全的结局,只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最好阐释了吧!

  书中摘抄:

  我喜欢研究那些性格偏执的人,尤其是在单一的某方面有固执的思想,这种人通常会让自己身处狭窄的境地,而这时候也是最能接近于极限的时候。这样的人对周遭的一切都不甚关注,像白蚁一样用坚固的壁垒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城堡虽然小,但他们却觉得充满乐趣,再没有比这个小宇宙似的城堡更合他们的意了。

  象棋并不是玩游戏那么简单,用游戏来概括它的话,可能会有些贬低的意味。其实它也算得上是一门艺术,或者一门科学,或者是综合了这两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就好比穆罕默德的棺木,悬浮在天和地的中间。它蕴含了各个领域的知识,没有别的东西能和它相比:你可以说它历史悠久,也可以说它是个新兴事物;它的规则一板一眼,容不得改变,但需要想象力作为发挥的基础;它只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活动,但却有无穷的技巧;它并不是一成不变,但永远也没有终点;它让人无休止地探索,但答案未必会出现,就像一栋没有实体的房子、一张空白的答卷、一种虚无的艺术。

  即使这样,它依然能在时间的洪流中存活下来,比一切纸质作品更容易获得成功,不管在哪个国家,不管在什么时期,人们都对它痴迷不已,有一点让我们很不解,究竟是谁把它带进了人类的社会,让人们从它之中得到快乐,缓解低迷的情绪,还能让颓废的人振作起来。它始于何时何地?又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停下来?要想学会它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孩子们肯认真学习,每一个人都能试着去学,而且,在它活动的狭小空间里还出现了一种特别的人——对象棋无所不知、对其他领域一无所知的人。这些人天赋异禀,数学家、作家和作曲家的想象力、耐心和技能完美地融合在他们身上,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些能力的组合形式不同。

  按理说,思想是不受控制的,没有形状没有实体,但它也需要一个能让它集中起来的东西,否则它们就会四处游荡,毫无意义地到处乱闯,总有一天它们会因为空虚和寂寞而变得疯狂起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