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10-11 04:3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精选10篇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一本由[奥]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1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一):带入感不强的书

  《人类群星闪耀时》

  博一曰:

  不是很喜欢这类的书籍,放一大堆历史瞬间在一块就成了一本书,且还让人看得费力,豆友说是翻译得太烂,一大堆修饰词。确实,有些看不清主线剧情

  只知道这位作家,茨威格后来去了巴西,且深深热爱这片土地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二):金钱欲望促使人类进步和发展

  这本书对人性深处的刻画还是比较直观的,包含对金钱的欲望,对成名的渴望。或许不得不说,金钱和欲望是促使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动力。谁更有野心,谁对权利更加渴望,谁对金钱更加贪婪,谁的一样事物更加痴迷,那么谁成功可能性就更大。世界的进步永远不要放在那些现世安好,云卷云舒的人们身上,他们只会教你采菊东篱下,却不忘却了想要人人都可以过上采菊东篱下需要生产力平衡国家安稳,人们拥有财富达到一个安心界限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三):最好的史书,是让人身临其境

  初识茨威格,便为他字字珠玑出神入化的斐然文笔所倾倒。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既是是一部伟大史诗,又是一本动人心魄振聋发聩的的故事集,以至于读完全书,合上书本的现下,内心仍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印着那些扣人心弦文字,如怀揣着湍急流水涛声阵阵,翻滚着、汹涌着奔流向不知名的远方。

  《人类群星闪耀时》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四):你也没看过这本书吧?

  推荐书目:《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者:[奥] 斯蒂芬·茨威格

  推荐人:王小欢

  该怎样去评价这本书,或者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呢?

  老实说我已经忘记这本书里那些具体的史实了,当年被王利芬老师安利这本书,是被她的一句话吸引的,她说:这个世界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有很多历史的偶然和必然,而再细细的研究下去,你会发现整个历史进程改变其实就只在一瞬间,无论是拿破仑的滑铁卢还是拜占庭的陷落,之于个人也是如此,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次机会抉择,和瞬间,而真正决定人生走向的也就那么几个瞬间,你是否能够清楚意识到那个瞬间,并且抓住它!

  用上面那段话作为我的推荐理由

  大学时候看了这本书,然后总是在很多时候想起,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在每一个决定性瞬间,想起它,然后反问自己,我能把握好这个瞬间吗?

  今年春天,在扬州的一个小镇上的小酒店里看到这本书,惊讶慌张,拍照发到朋友圈说竟然在这个地方看到这本书,然后无一人回复评论,看来他们都没看过这本书吧?

  你也没看过这本书吧?

  王小欢

  2016-12-26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五):命运掌握上帝手里

  十四篇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小故事描述的是历史上特定又伟大的历史瞬间,讲述了该历史瞬间发生时及前后一段时间相关人物思想状态行为特点、与身边人的对话等。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译文水准也很高,文字非常有感染力

  虽然只是一则则简短的小故事,但作者选择的人物、事件和时刻极具代表性冲击力,且基本都是真实事件,因此揭示了历史和命运的残酷真相——命运这东西,有时候简直就是上帝的玩笑,除非这个人的意志精神力量钢铁强大;而历史,就是这些拥有比钢铁还坚韧意志的人类与上帝偶然之手共同推动形成的;此外,历史与命运非常相似,既有其大趋势上的必然性也富于各种独立事件上的偶然性。

  比如法国国歌马赛曲竟诞生于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市卫部队工兵上尉之手,除了这首曲子,此人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毫无作词作曲天赋士兵。比如德国作曲家亨德尔最负盛名的清唱作品《弥赛亚》偏偏诞生于作者生活困顿、满心沮丧之时;比如虽然拿破仑滑铁卢战败的必然性是其势力已经是强弩之末,他可用的元帅们基本已经命丧黄泉或丧失斗志,但偶然性则来自重要副手在关键时刻荒唐愚蠢又脱离常识军事决策;比如在“法律上”拥有加利福尼亚广大肥沃土地的冒险家“约翰*奥古斯特*租特尔”因为一则半是事实半是谣言的荒唐信息顷刻间丢失了稳定可靠的财富,即使在秩序建立后法律判定他的权益无可争议,但却恰恰因为这个公正判决招致千万暴民仇恨打击家破人亡……

  这些小故事既有趣、又富有激情哲理同时因为是活生生的历史而充满事实的力量。所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历史事实总能反复展现人类的无知与伟大、崇高渺小强烈推荐阅读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六):浪漫主义者的传记

  关于这部作品是小说还是传记

  小说和传记,就好比电影创作中,非现实作品与纪录片关系,其实都可以互相伪装。我没有见证过历史,没有底气去说真实历史里有多少是因为作者本人情原因而减轻加强了,但据看过的零星评论来说,他的故事片面化了历史。据我理解,就好比将许多人的功绩失败,全部缩影在一个“主角”身上,主角的概念不属于严肃历史,但是和传记似乎也并不冲突

  关于历史的戏剧性和生活的荒诞

  我在上个学期对于世界产生了一个justice absent的概念,因为我用许多案例证明了真实生活中并不是善恶有报的,这一点《白夜追凶》里也在哥哥的一句话中出现过。这个世界更多也许趋近于混沌,人类制定的制度:法律,实际上没有我们从小到大理解的那么有力。它只是一个粗糙的渔网,但是法网之外,有许多漏网之鱼,不论大小。「诗人有时也创作这种亘古以来一切悲剧中最壮美的悲剧,而生活却上千次创作了这样的悲剧。」这个概念延伸出去,可以窥见世界的荒谬性。生活使人产生荒谬感,创作者只是将真实的发生或灵巧笨拙地复述、简化与变形罢了。

  关于谁是创作者

  虽说在序中茨威格表示,历史是最伟大的诗人和表演家。但创作者实际上是人们。仁慈的说来,我此时应该表示所有努力生活的人的生命都是伟大的,就像我大二英语课上的义正严辞。然而不是的,真相是,平淡无奇人事多如牛毛,大多都会被埋葬,在未来的千万年中,这浩瀚的白骨都会无人问津,无人想知道他们的生活琐事,因为这些东西一直都会存在冷静残酷说来,只有这些“闪耀时”,这些在人类自己的神奇意志与思考,和神奇的手的推波助澜之下,产生的戏剧性的瞬间,才会成为对于现存者和未来者有意义”的东西。不如格局大一些,将自己想成是这历史中的一部分不可分割血肉,所有的个体闪耀之时,其实都是血肉的蓄力之下的集中爆发,似乎可以给自己强加一些意义。 当然,我们存在主义者不在乎自己有没有意义[:)]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七):清楚的知道自己那些重要的时刻

  王利芬老师推荐的书,写的是10个决定历史的瞬间。而这一瞬有的就掌握在一个无名小卒手里,有的因为意志的不坚定而做出错误的决定而把全人类推向黑暗

  拜占庭的陷落里,一个被遗忘的卡尔波尔塔小门,成为了土耳其攻入拜占庭的通道,使欧洲之后几百年的宗教,历史被改写。

  亨德尔的复活,这一篇看得我晕乎乎的,好几次要翻到前面去看主人公姓名,只怪自己欧洲历史和文艺方面知识匮乏,书中所提的他最成功的作品,也就是他遵照着上帝的指引,和上帝一些创作的歌剧:《弥赛亚》一定要看一看。

  一夜天才,写的是法国国歌《马赛曲》的作曲人鲁日的故事,他本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工程部上尉,为了鼓励莱茵军出击而坐的《莱茵军战歌》,自己在市长家的聚会演奏之后便无人知晓了,但却在不久之后在马赛被突然唱响,然后第二天就有千千万万的人唱起这首歌:“没有一个盛会不以高唱《马赛曲》结束,没有一次会战之前,团队不高唱这首自由的战歌投入战斗!”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松花江上》

  但是结果呢?词曲作者鲁日却反对这场革命,而当时让他写这首歌的市长,和第一次听歌的贵族们都被拉上了断头台,鲁日也变成无人知晓的人,知道他死去。

  滑铁卢决定胜利的一瞬,作者一上来就指名:拿破仑的胜败与否其实就掌握在格鲁希的手上,而且掌握在格鲁希思考要不要派兵的那一秒钟上,很遗憾,格鲁希是一个习惯接受命运的人,于是拿破仑失败了。这是从军事上来说,也有学者分析滑铁卢之战有经济因素决定的。对我的感触是一个人能否思辨,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快速做出挑战这很重要,而不是一位的等待领导指示,或者固守领导的指示。第二点是用人,拿破仑在无将的情况下选择了格鲁希,很大的用人失误,和诸葛亮错用人比较之,甚是可惜

  飞跃大西洋的第一句话,讲的是菲尔德铺设美国到英国的海底电缆的故事。感悟是:没有一件事是TM容易的!

  逃向上帝,个人比较倾向这一篇,是戏剧格式,写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逃离出家,最后死在一个无名的火车站的故事。

  之前有看过《最后一站》,所以看起来很熟悉,很亲切,有一点一直在思考: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在离开家离开富裕的生活,来到贫穷的地方,睡在破落的床上才觉得这是归宿呢?我想是因为,他一辈子都在召唤人们去反抗,去斗争,写的是贫苦农民的生活,而他自己却身为伯爵,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子,用银器吃饭,所以他说这么多年了,一直在想着逃离。在他抛弃了富裕的物质一无所有的睡在火车站一个床上的时候才感觉到他是言行合一了。“这种死法才充实了他的生命,才使他的生命变得充实。”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八):耀眼光芒,前方的指引——评《人类群星闪耀时》

  摘自《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图书馆》 作者:陈佳妮

  “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双臂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格鲁希在那一分钟内所做的错误决定,加速了滑铁卢之战的失败,也成为拿破仑命运的另一个转折点。茨威格在《滑铁卢的一分钟》这篇文章中,以独特视角,描述了那一历史性的时刻。这也是《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文章之一。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传世名作。这位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以他独特的笔法描绘了历史上十个伟大的瞬间。其中包括“穆罕默德二世:拜占庭的陷落”、“鲁热:一夜之间的天才”、“歌德:玛丽恩巴德悲歌”、“苏特尔:黄金国的发现”、“尼采:奔向宇宙之颠”等。

  这本书与其他的传记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首先,它并不是记载某位名人一生的书,而是选取了历史上十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来写,以此来反映事件中的主人公。其次,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去描写,他往往会在前文中渲染了好久,然后突然给读者一个意想不到结局,使人如同在阅读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此外,作者以不同于一般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历史事件,观点深刻,分析独到精辟,使人读后受到了不少启发

  有人说,每一部历史,都是一部当代史。所以人们乐于去研究历史,研究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他们就如同夜空中耀眼的星辰,让我们仰视、凝望。人类思索自身,思考社会,总是会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去学习,去汲取营养。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得出一种规律,获得自己想知道的道理。从科学上来说,每一个看起来偶然的事件,其背后都隐藏着它的必然性。因此,深入探寻事件的背后,去思考、探索,常常能够获得一些十分有益的信息。《人类群星闪耀时》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阅读书中的文字,仿佛进入了一个个伟大的灵魂当中,去感受那些伟大的思想。当我们在彷徨无措时,想起那些人物,总能明晰自己的方向

  书中的一个个故事,带着读者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以后来者眼光看待那时的人和事,总能看得更加清楚。不过,与此相比,那些耀眼人物的人格魅力也许才是更吸引人的。

  穆罕默德二世,这样一个不可一世强权人物,最终使拜占庭陷落,他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尼采,不为世人所理解,他是那样孤独,但正是孤独造就了他伟大的成就。他是走在时代前列巨人,必然不为同时代的人所理解。

  书中的这一个个人物,让读者惊奇赞叹,并且不自觉地去追寻。就像书名所写的那样,他们是夜空中闪耀的群星,指引前方。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九):改变历史进程

  这本书貌似高中时看过,前不久某人和我推荐《冰冻星球》时提到了它,我就又去看了一遍。

  看第二遍的时候比看第一遍印象深刻。总体印象是这本书的文章《不朽的逃亡者》、《一夜天才》写的最好,越到后来越无感觉

  《不朽的逃亡者》中最佩服的是那时代的冒险精神。总觉得这个精神现在渐渐沦丧,什么都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科技让我们视野范围拓宽了,但是也限制了我们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拜占庭的沦落》让我知道了越来罗马帝国是一步步走向衰亡的。我觉得作者有些夸大了小门的力量,拜占庭的沦落是历史必然,就算没有小门,战争还是会属于苏丹的。

  由于《亨德尔的复活》介绍了亨德尔,才知道管风琴这个乐器,它看起来好庞大好精致好神奇。那时代的人能那么容易由于一个音乐收到感动,但是现在的我们感官貌似慢慢麻木了,更不容易被感动。虽然亨德尔去的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最后还是潦倒的。还让我印象深刻是他半身瘫痪仍凭借毅力重新作曲。才能被淹没时他的迷茫也让我记忆犹新。激情的力量让其三个月完成了创作,完全不注意其余,什么事物能让我暴发如此的激情呢。

  《一夜天才》如果我们的天才只有在一夜才会暴发,其余时间都是碌碌无为的,我们怎么办?难道用一生去铭记那一夜?

  《马里恩浴场哀歌》让我忽然对歌德感兴趣。下一步计划去搜寻歌德诗歌,好好欣赏。八十几岁老翁爱上十九岁少女充分证明了爱情是盲目的!什么是爱情?面对得不到的爱情就变成创作激情吗?

  《黄金国的发现》祖特尔的一生真是充满跌宕起伏!一会达到顶峰一会摔倒谷底很惨很惨。我觉得最后他可以选择和儿子享受他们双手劳作成果还不是苛求赔款打官司的,最后三个儿子死了,当了那么多年的乞丐!原来人生可以更有意思的!

  《飞跃大洋的第一句话》真的佩服那个美国人毅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我有吗?

  本书记录了好多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历史在前进,但是有些精神消失了,这就是我的感觉。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十):茨威格的痛苦流亡之旅

  摘自《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 伟

  茨威格在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传记作品里歌颂了很多意志坚强的伟人。他盛赞托尔斯泰晚年的清醒和独立,也为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对不幸时的顽强生命力而叹息。在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里,每一个影响人类命运的故事,都饱含对强者的歌颂,对弱者的惋惜。

  但他却自杀了,1942年,在被希特勒放逐并度过了9年煎熬岁月之后。此时,距离他梦想的纳粹覆灭之日仅仅还有不到3年时间。他在与自己痛恨的那些事物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两次战争摧毁了他对人性的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流亡瑞士。1934年,希特勒将他驱逐出国。从此,他开始了自己不安定的余生。

  持续的战争以及人性向他展露的最丑恶之处,战胜了他对伟大精神的向往。“我已没有力量再重建自己的生活。”写完这段话后,他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与妻子服毒自杀。

  在为别人写了一辈子回忆录之后,61岁的茨威格生前写完了自己的回忆录。在这部在他死后才出版的《昨日的世界》里,他将自己始终坚持的孤傲归因于自己的父亲。

  那种内在的自豪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一贯拒绝任何形式的荣誉,“从没接受过一枚勋章、一个头衔,或担任某个协会的会长”。与他作品里表现出来的明亮与热情相比,现实生活里的这名流亡者孤僻得无以复加。他不但拒绝当研究院的理事或者研究员,连评奖委员会的委员也拒绝出任。

  按他本人的说法,“就是坐在一张盛宴的桌旁都是受罪,一想到要给某人献祝酒辞,我在说第一句话之前嘴唇就已发干。”

  茨威格喜欢用当时流行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剖析内心。在他看来,这种由父亲传给他的性格是无法摆脱的,即使他自己也很清楚这种性格是多么可怕。他将当时的世界形容为“一个只有通过手腕和逃避才能保持住自己的自由”,而头衔和勋章能使人免于挨打。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迂腐拘谨是多么不合时宜”,却不打算改变。

  到最后,在海外流亡多年以后,他认为自己唯一的财产就是他的自由时,他还夫子自道说:这自由应该归功于他的性格。

  正是这样一贯性格,使他无法融入纳粹统治的时代。他没有手腕在独裁的国家保持自由,也无法忍受奴役,结果,他只有走上了给他带来无尽痛苦的流亡之旅。

  固执的茨威格并不是个坚强的战士。尽管他也曾用自己的文字进行批判。他用剧本反对战争,也用来批判人们的道德缺失。然而,他留下的文字中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些精妙探索人类灵魂,颂扬人道主义和美德的篇章。高尔基曾经评价说,他“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写作,并让人在柔软的感动中获得力量。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除了强烈的感情外,没有什么是不朽的。这种强烈的感情被压缩在他并不高大的身躯里,看着他钟爱的欧洲文明被战争和独裁一点点吞蚀,这情感最终无法抑制,并吞掉了他的生命。

  茨威格很清醒。据说,列宁登上返回俄国的旅程,正受了茨威格作品的影响。但在1928年访问苏联时,茨威格从欢迎的人群和繁荣的表面,看到了一些潜藏的腐朽。他宣称,他对教条主义和政治感到厌恶,因此不愿意发表什么评价。当许多人赞扬苏联时,他只写了几篇文章。“我以为这样保留态度很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