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绝命海拔》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绝命海拔》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0-16 21: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绝命海拔》经典观后感10篇

  《绝命海拔》是一部由巴塔萨·科马库执导,杰森·克拉科 / 乔什·布洛林 / 约翰·浩克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命海拔》观后感(一):绝命海拔,是珠峰的海拔也是人心的海拔

绝地海拔,故事旨在还原1996年珠峰事故(具体背景百度有),所以整个影片没有太多戏剧性的情节,前半部分稍微有点拖沓但是也一定程度上了更加还原了当时的背景。15个登山队员包括两个领队,背后都有着自己执着去征服这最高峰。有人说,比珠峰更高的,是那些登峰的人,这话不夸张。可是作为团队执行这个任务的时候,除了个人,团队精神更能成就彼此。网上有很多关于这次事件的背景然而最触动我的是Rob Hall的死亡。作为领队,他的责任是保证每个人的安全,甚至高于带他们登顶。可是他不光是一个严肃的领队还是一个深刻懂得这是多少人一生的梦想。多以Doug第二次来攀登的时候,他愿意为了经济状况不好的他折扣,最后在本来已经错过返程时间的前提下,Doug坚持要爬到峰顶,他挣扎之后还是帮着Doug到了峰顶,这也是造成Doug跟Rob都丧命的重要原因。有可以坚持追寻的事物并且能够去达成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毕竟我们多数人做不到。可是对“热爱“保持一定的距离,就给自己多一点“生存空间(不只是活下来这个实体意义,更多是精神上的)”,并且当知道自己的执念可能会危及身边的人,那时候是坚持还是说为了greater good暂时的走开,是一个我们都需要深思的话题

  《绝命海拔》观后感(二):Everest in Heart

再看电影Everest正赶上从尼泊尔出差回来,加德满都红砖砌成的机场里,色彩鲜艳的羊毛挂毯中间,随处可见蓝白色清冷的珠峰照片,神色疲惫的各国游客,眼里是遮不住的向往,在那一刻,似乎有点理解了这亘久矗立的自然之巅,对于如我一般迷惘生命的意义。

  《绝命海拔》观后感(三):绝命海拔

我对这部电影也算爱得深沉了,2015年上映期间看完,当时就深受震撼,尤其影片结束后那些相关人物的照片与简短文字介绍,让人不胜唏嘘。念想着要好好写写对这部电影的感受,还想着得多深入了解下攀登珠峰的相关介绍以及96山难的记载,所以一直拖着没有动笔。。。查阅资料后得知原著《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以及一些攀登珠峰的纪录片与电影,而事实上在动笔的现在,也不过是看完原著和又温习过一遍电影,其他纪录片及类似题材电影却还是没再了解。。不得不吐槽下自己的拖延症= =
看过原著后其实会发现电影由于时长限制还是删去了不少人物及情节,但也情有可原,即便删除后仍旧有太多登场人物和太多内容要去呈现,因此留给每个角色的时间并不多,这大概也是群戏的共同弱点,所以有些人物感觉就像匆匆过客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很难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但我觉得还是比较真实而有逻辑地呈现了96山难的概况,还是比较尊重现实也足够客观。从结构安排和纯粹电影角度出发可能还有不少缺点,但毕竟我也不是内行,我还是主要想谈谈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思考和自己的感受。
放在以前,我是绝对不能理解攀登珠峰这种吃力不讨好看似找死的行为,我认为未免过于自负,狂妄,缺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任。。。但是随着年龄渐长,再来看这部电影,我好像能些许理解某些攀登者的想法。对于登山狂热爱好者来说,攀登珠峰是毕生的梦想,是梦寐以求的事,是值得付出巨大时间、心血甚至生命来做的事,可能不是纯粹出于征服或不服输,而是抱着类似朝圣的心态去接近这座美丽的山峰,感受它的美景,在巨大的肉体苦痛中体验珠峰的不可亵渎和绝对权威,即便最终长眠于此,对于狂热爱好者来说却也是最高荣誉。“不是为了去送死,但如果不幸葬身于此,我也心甘情愿”。。。而对于其他人来说,或许也有不小的一部分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苦苦挣扎,迷茫彷徨,不知生命的意义,不知为什么活着,他们急需一次重大的身心洗礼,他们急需证明自己在世上的存在,毕竟万事万物中人类太渺小了,而作为庞大人口中的一员,我们更是微乎其微。我大概能理解这种想法,觉得生活平庸得令人窒息,觉得自身不过浑浑噩噩地活着,攀登珠峰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寻找到生活的勇气。我绝对相信登顶并存活下来的人接下来的人生必定会有所不同,对待事物的看法,生活的理念都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因此这么多人趋之若鹜也算情有可原吧!
回到电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攀登原因,道格出于曾经触手可及的登顶而心有不甘,这一次说什么他都不能再让机会溜走,而且他还承载着给孩子们做榜样“平凡人也能勇于追求梦想”;康子有登顶七大峰的信念,作为最后一大峰,绝对也是势在必得,更何况作为女性登山者对于康子这样的事业女性来说意义更加非凡;韦瑟斯从影片角度来看或许想要寻求生命意义。。。每个人自身的信念支撑着他们继续下去,以及不能放弃的原因。
再来看这次山难,明明都是经验丰富的登山爱好者,两只颇具经验的登山商业团队,却发生如此悲惨影响深远的灾祸,说到底还是各方面的因素汇集导致。当时登顶后的暴风雪无疑是最为主要的原因,每个人都筋疲力竭,在恶劣自然环境下并不是信念和决心就能抵御的。然后是登顶后的松懈吧,如果说支撑自己上去的是一定要登顶的信念,那么达成目标后人的精神和肉体都会丧失登顶决心的催眠,离开“登顶”这种精神鸦片,取而代之的是肉体的疲惫感和精神上的懈怠,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说登顶不难,难的是活着走下来。。。而细化到每个人就会发现各种因素交织导致了多人的死亡。康子虽如期登顶,但身体素质毕竟有限,在离营地短短距离下殒命确实令人惋惜。残酷的是其他队友在返回后发现她和韦瑟斯时,虽严重受损但仍还有一口气,只是生还实在过于渺茫,而那般情况下筋疲力竭的营救的人员只能选择更有生还希望的人,而放弃他们。。。再说道格,我完全能理解,甚至可以说他的死亡是存在必然性的,做着两份兼职才能支付高额费用,年龄渐长,背负着孩子们的期许,之前也有过离峰顶近在咫尺却被霍尔劝回的不甘心,此次登峰他就是抱着死也要上去的决心来的,而作为已劝其下撤一次,又劝他此次上来的霍尔,根本没有勇气和立场让他再次下撤,这也就是为什么离撤离时间已晚将近两小时,霍尔还是陪着他登顶,他根本说不出让他下撤的话,因为要劝一个离峰顶只有几十米的人放弃自己的执念实在太难了!而后来道格体力和氧气耗尽,霍尔误以为南峰没有氧气存留后也是在是没有办法离道格而去,出于领队的职业道德,出于对道格的愧疚感,他没办法自己离开,进而导致自己殒命的悲剧。然后费希尔,他太过大胆太过自信,太过疲累,上上下下太多趟却没有充分的休息,与自己的团队没有合作好等原因导致他必须身体力行,说到底还是过于大意,以及作为商业探险队领队的无奈与压力导致悲剧发生。。。所以总的说起来,领队和夏尔巴人以及向导的沟通不畅,恶劣的天气,同时准备登顶的团队以及人数过多导致由于等待耗掉大家太多时间体力与氧气,前期准备工作的不充分等原因交织起来,造成了这起悲剧。。。
最后说说攀登珠峰这件事,毫无疑问需要勇气,信念,过硬的身体素质以及当机立断理智等。能知晓自己的身体状况在必要时决绝的放弃返回是需要过人的自制力与理智的;虽然跟着团队但一旦进入登峰环节说到底靠的还是自己,没人感同身受,没人有余力去照顾他人,人性与道德在最危急关头也只能有所取舍。攀登珠峰是决绝而近乎残酷的活动,当意外和危险发生时,人们只能两害择其轻,残酷冷血但也必须当机立断。援救更有生存几率的人,如若无法挽救要决绝离开绝不转身。。。而作为商业登山队,两个领队大概也有登顶人数的压力和登顶能力展现的迫切需求,说到底商业元素始终会让他们无可奈何而陷入不得已而为之的窘迫境况,而最终也付出了生命的惨痛代价。
96山难说明了一些问题,尽管仍有大批人蜂拥而上,但敬畏之心和高度危机感大概是攀登全程最不能遗忘和丢弃的两种武器。毕竟心存敬畏才能避免侥幸行为!

  《绝命海拔》观后感(四):人,是脆弱的人,心,是坚强的心

《绝命海拔》,整整两小时,目睹了珠峰的凶险残酷、登山者们一个个为了登顶的毅力、电话另一头的Jan给Rob生存下去的鼓励、凭借着顽强魄力赢得第二次生命的Beck以及永远被冰封在山上的勇士们。

很多人认为这片并没有想象中精彩,可能因为众好莱坞明星的出演,看不懂主角是谁,我也是最后才看出来是Rob;也可能是因为故事情节过于单一吧,好莱坞式灾难纪录片。且不说本片的优劣之处,它是一部最真实的灾难片,它更多的是为了给广大登山爱好者们甚至是普通人传递一份情感,对山顶的渴望和征服欲。

在大山面前,人,是脆弱的人,心,是坚强的心。

  《绝命海拔》观后感(五):关于那些人类的自大

拍摄很真实 太真实所以给了四星 太真实让你觉得愤慨 让你觉得悲叹不已 但他发人深省 就像开始大家围在帐篷的桌子里 问 你问什么来攀登珠峰 有人打趣儿的说 Climb it or not, it's there. 有人说我已经征服了七座最高峰中的六座 现在我来征服最后一座 有人为了孩子 有人为了梦想 但终究逃脱不了两个字 征服 Conquer。征服——施加影响或运用力量使对方就范。讽刺的是,大自然运用它的力量使人类就范并给所有人留下了一抹夕阳,这是胜利者的炫耀。而人类呢,非死即伤,一身狼狈苟延残喘着回到大本营,留下一身伤疤,这是幸存者的代价。真的值吗?你用了55,000$,与妻女共度余生的美好时光,双手,鼻子,乃至生命来换回一次征服者的快感?没有体验过不知道该如何作答,但他们无疑是自私的,他们抛弃了爱他们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搭上同伴的性命、他们置他人的生命于不顾。珠穆朗玛像一位蛇蝎美人Femme Fatale,美丽、诱惑却充满巨大的危险,主动权永远在她手上,登山者永远只是棋子,任她摆布。看电影的时候,时常想着我也想去为那两个专门提供登山服务的公司工作,做什么都好,不要钱都干,只是想静静欣赏珠穆朗玛那种触不可及的美和残忍,了解哪些登山前的人的豪言壮语,归来者的心声,看看人为了欲望究竟能做出什么。

  《绝命海拔》观后感(六):对自己负责

封面就足够摄人心魄,悬崖峭壁,临时搭起的绳桥在暴风雪中摇晃,而地下是深不见底的深渊。又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尤为震撼。真心敬佩用生命挑战极限的勇者。尘世的纷扰对他们来说都只是浮云吧,拥有这一副躯壳就是不断用来挑战的。当顶峰近在咫尺,却不可得的遗憾又要再次重演时,有几人甘心放下眼前的诱惑,同时登山者所以Rob理解道格的渴望,也或许是因为他的自信让他放下自己的原则,带着道格往上走。自己梦想的完成是以生命为代价,这朝圣般的攀登很难评价值不值得。那为自己梦想赔了自己不算,还得搭上旁人性命呢?极限运动中,每个人都是对自己负责,担得起后果。道格如此,Rob在他带着道格往上走时,他也为自己的判断付出代价,负起了责任。

  《绝命海拔》观后感(七):生存臨界點的人生思索

最喜歡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雖然在重述、改編的過程中難免偏離真相,但輪廓還是在的。人世間的安排,看似有理可循,卻往往出乎意料。個性好又強大的人不一定活下來,自私也不一定有壞下場。

人是複雜的,正如同山的變化難測,沒有人總是對或錯,也沒有絕對的是與非。一時判斷失誤也許沒什麼大不了,但也可能直接結束遊戲。以功利觀點解讀真實事件,很容易就這樣陷入無解的沈默中。但若換一個角度,一切都明朗起來,善良、無私、堅忍、退讓,正是這些人性中閃閃發亮的東西,讓世界如此美麗,讓生命即使丟失了也不至於一無所獲。

所以說「真實事件」本身就是最佳劇本,是上天寫的劇本,對人類來說也許有點兒深奧難懂,卻藏著啟發的火苗,令我們反覆思索。

  《绝命海拔》观后感(八):人们为什么要去珠穆朗玛峰送死?

进入8000米以上的海拔,是死亡地带。
在海拔8848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如果没有吸氧,没人能在这个区域停留超过48小时。
由于空气稀薄而导致的最常见问题——高原肺水肿甚至并不是珠穆朗玛峰攀登者的第一大死因,极度缺氧导致体力不支、寒冷失温、脑水肿、精神错乱,以及迷路、失足跌落,还有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冰崩……都排在肺水肿的前面。
并且,大多数人死在成功登顶后下撤的途中,践行心愿的狂喜与葬身他乡的悲剧交织在一起。
死亡原因有一百万种,活下来的方式却只有一个:在氧气耗尽之前及时离开。对于攀登者而言它也许是精神的家园,但对于肉体而言却是无法久留之地。
两位攀登珠峰的史诗级人物说过同样的话,来解释为何要冒着死亡的风险登上珠穆朗玛峰,英国登山家George Mallory(1886.6.18-1924.6.8~9)和新西兰登山家Edmund Hillary(1919.7.20~2008.1.11)。
也许登山者们的理由都一样。Mallory说,Because it‘s there。他1924年与一位朋友一起向珠峰顶峰攀登,再也没有回来,他的遗体1999年才被发现,死因是跌落摔伤了头部。
Hillary也有同样的理由,The mountain is there. 1953年,他与向导Tenzing Norgay一起登上了珠峰顶峰并拍下照片,成为第一个被记录登顶的登山家。他所修凿的台阶,被命名为希拉里台阶,成为通往顶峰最后的一道险关。

曾经有一位登山家,在珠穆朗玛的顶峰,没有睡袋,没有氧气,而且是在暴风雪中,坚持了30个小时。一场暴风雪能够进一步将原本稀薄的空气含氧量再降低14%。所以他几乎挑战了生命力的极限。
他曾经是第一个非sherpe(夏尔巴人)而五次登上喜马拉雅顶峰的人,他也是备受争议的商业登山活动的开创者,他的名字叫Rob Hall(1961.1.14-1996.5.11),新西兰人。为了陪同他的一位迟缓的顾客,让经济拮据的普通邮差能够完成他的人生梦想,他冒险将登顶时间延迟了超过警戒长达2小时,最终与顾客包括前来救援他的朋友一同在1996年的山难中遇难。
Rob Hall的遗体至今留在距离顶峰仅100-200米的珠峰南坡,他的故事被写进著名的登山文学作品《Into thin air》,被拍摄成两部电影,包括2015年的《Everest》(中文名《绝命海拔》)。他留给人世间最后的一句话是对妻子说,“Bye my love.” 身体强壮的他死去时36岁,他次年出生的女儿Sara Hall如今已经19岁,在电影的最后,她笑容明媚,充满活力,是对20年前悲剧最令人安慰的治愈。

Rob Hall组织的商业登山队在1996年山难发生前有张合影,照片中有4个人在随后的山难中死了,其中2个人的尸体至今没有找到。还有一个人神迹般地活了下来,但失去了双手。

攀登珠峰,每年只有短短几天的窗口期,而攀登者要预先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地带进行长达一个月的体能训练,大多数人在顶峰只停留过不到半小时,必须当天下撤回营地,因为不迅速下撤会导致生命危险。目前有200多具尸体被留在了山上,其中绝大多数在8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带。

 
《绝命海拔》尝试还原一段历史,但中文片名的更改是一个巨大的败笔。因为这部电影是以传记片的态度,并不是商业片,更不是惊悚片,尽管片组真正登上了6000米海拔的取景地以至于没有公司愿意承保,但它并没有选择向人们一味渲染暴风雪中令人窒息的无能为力和绝望,而是花费大量时长展现并不惊悚的日常生活,完整地描述了登山者的家人,他们的人生选择,他们的归宿,以及他们留给人们的遗产,并且不以所谓身份的卑微或名声的显赫而加以戏份的区别。
所有这些精心的构想也许并不符合被中文片名所吸引来的观众,惊悚的死亡与性或者才是他们更想看到的。但再过二十年,惊悚片会陈旧地被人遗忘,这部传记片则会照亮很多人的内心。

在1996年的暴风雪中丧生的一位登山者TsewangPaljor,20年来,他的遗体成为攀登珠峰的一个路标,被称为绿靴子。当时共有8位登山者遇难。

由于Rob Hall的贡献,商业化登山得到普及,使得普通人也都可能登上珠峰,在夏尔巴人的服务之下。珠峰不再神秘,攀登者络绎不绝,经过最后的希拉里台阶,许多普通人并非依靠体能,也登上了珠峰,个别人甚至雇佣夏尔巴人把自己抬上去。今天从13岁到80岁的人都曾爬上过珠穆朗玛的顶峰。但登顶的荣誉,在今天也几乎沦落为一张可以被金钱购买的证书。
Rob开创的商业登山带来了诸多拷问,在普通人实现激动人心的梦想同时,带来的结果却是圣洁的山所根本无法承受的拥挤,被人们带上去的人类的肮脏,还包括一些自不量力的登山者,以及拿着菲薄报酬的夏尔巴人的生命。
极端的生死考验,也是对人性的极端拷问。在死亡地带,去救助别人等于送自己死,不救助别人又等于送别人死,如果Rob坚持不让Doug登顶,他们本有时间在暴风雪之前下撤,他的挚友Andy也不会救援他而丧命,在那个时刻,你该选择善良,还是理性?坚持,还是放弃?
人们为什么要去珠穆朗玛峰送死?那些死在山上的人,愚蠢地选择爬山,不顾家人感受,愚蠢地作出判断,逞能而不是果断地放弃。愚蠢地连累别人一起丧了命,成为山上的垃圾。为什么,不能让山好好呆在那里,自己好好呆在家里?
是的,有些人就是这么认为。

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Edmund爵士,在多达400多名夏尔巴助手和20名向导的帮助下,实现了31年前的Mallory的愿望。他随后还帮助夏尔巴人建立了医院和学校。
Tenzing的儿子就毕业于Edmund修建的学校,在1996年山难发生时,他是IMax拍摄队的向导,Imax队事后积极参加了救援。
今天,夏尔巴人成为全世界各地攀登高海拔雪山的最佳助手。尽管他们很多人由于为登山者服务而丧生(仅2014年就有15名夏尔巴人在为登山者做准备时,由于孔布冰川的冰崩而丧生),但他们的死亡率是登山者的六分之一。
但不可捉摸的珠穆朗玛并不按照人们通常的想法来决定人们的命运,尽管Edmund爵士自己在88岁的高龄去世,他的妻子和女儿却在前往夏尔巴人医院的途中死于飞机失事。他生命中的挚爱,为了他对山的挚爱而丧了命。
而现在,一些商业登山者们已经不具备这份对于山或者人的爱,他们把夏尔巴人看作是可以用钱换命的雇工,商业登山成了冷冰冰的交换,顶峰成了炫耀人生的道具。
那些为了炫耀而登顶的人,我不知道该怎么阻止他们,但他们确实根本不应该去。他们不是在登山,只是在践踏。如果不是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而是渴望一纸证书、几张照片不择手段地登山,甚至在山上丝毫不懂敬畏地刷存在感与高潮,我把他们命名为“伪登山者”。
对珠穆朗玛,人们是无法征服的,这些人上了山只是展现了被垫高的人性之渺小,下了山他们还是会被识破与嘲笑。
对于为什么要去珠穆朗玛峰送死,我很喜欢在影片中出现的俄罗斯登山家Anatoli Boukreev(1958.1.16-1997.12.25)出的答案。当时他是美国人Scott Fischer同期组建的另一支登山队的向导、1996年珠峰有史以来最大的山难发生后,第二年美国登山俱乐部Alpine Club给Boukreev颁发了最高荣誉,对他在山难中积极营救表示认可。也算是对包括《Into thin air》一书作者在内批评他认为他应对Scott死亡负责的一种平反。
然而,喜悦与悲剧再次交织在一起,仅仅3周后的圣诞节当天,他在冬季攀登尼泊尔的Annapurna雪山时遭遇雪崩失踪,此前,他攀登了18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创造了许多最短攀登时间和无氧攀登的人类记录。这位登山天才最终也葬身在自己的梦想里。
在Anatoli心目中,山峰并非追求个人野心的竞技场,而是实践信仰的教堂。


为什么要去珠穆朗玛送死?作为一名血氧含量很低、心跳缓慢并且有心脏病的亚健康患者,我曾经冒着会变智障和轻微的生命危险,在西藏爬上了一座五千多米的高山。这算是我最接近死亡地带(虽然还有二千多米的巨大差别)的一次人生选择。那时狂风大作,还下着雪,整座山到接近顶峰时并没有任何植物,但山顶上有一个湖。在几公里快要使人疯狂的山路中,我并没有想过为什么我要来这里。它就像一次安排已久的聚会,你没有不赴约的理由。在狂风中,有着巨大翅膀的鸟儿在我的头上盘旋,我能够感受到我自己的灵魂也在头顶盘旋。登上山顶,是难以言说的美好,突然发现大自然最威严也最慈悲的一面,突然感觉到山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和存在的意义,在大自然爱的光芒中闪耀。
山在那里,无论你登与不登,亘古不变,笑看来去,斗转星移,繁衍生息,都在这里。
山在那里,从不言语,它接纳和保存人类所有的痕迹,被谁挚爱,又被谁丢弃,都在这里。
山在那里,从不索取,它孕育万物,又偶尔收取,爱的神迹,残忍的断离,宿命或悲剧,都在这里。
世间也许有对于登山者们行为的各种荒谬说辞,在山脚下嘤嘤戚戚。
葬身死亡地带的真正的登山者们,与挚爱的山在一起,从此永生,不再老去。
山在那里,一切的生命冒险,都是爱与信仰的代价。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