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死之墙》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生死之墙》的影评10篇

2017-11-11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死之墙》的影评10篇

  《生死之墙》是一部由道格·里曼执导,亚伦·泰勒-约翰逊 / 约翰·塞纳 / 莱斯·纳克里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死之墙》影评(一):一部比低俗小说还喜欢说F**K的电影(大量剧透)

下班前被同事告知,替她去参加一个新电影的点映。她走得急,交代了我几句就飞出了办公室,以至于我到电影开始之前都不知道自己要看什么。

点映地点在市中心的AMC,AMC自从被万达收购后,为华语电影开拓了不少海外市场,影院门口会很及时得贴上华语新电影的海报。最近该影院就贴了好几张《我们诞生在中国》(Born in China)的熊猫大脸照。我在放映厅找好座位,距离电影开始还有半小时,旁边寥寥数人都是老大爷模样,后来又进来了几个中年大叔,而电影还有不到十分钟就开始了,我心想,按这个人头数和观影年龄层,大概就是Born in China了。

在我都准备好要静静欣赏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美美的金丝猴和萌萌的大熊猫的时候,大屏幕正中间出现了一条字幕,“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不久.....” ("▔□▔) 具体字幕记不清了,大概是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吧。电影开场我是一脸懵逼的,毕竟本来都做好看两小时动物世界的准备了,突然画风一转到了中东大沙漠,怎么,陆川是拍沙漠拍上瘾了?拍主题之前还要领着摄影班子先去伊拉克沙漠转一圈?

画面从广袤无垠的大沙漠对焦到两个黑脸美国狙击手,两人为了执行任务在草堆里趴了一晚上,身心俱疲( ✘_✘ )。狙击手B开始和狙击手A吐槽出这个破任务令他非常难受,这样尬聊了大约十分钟,且句句不离F**K。好吧,就在我开始思考要不要撤的时候,狙击手B大概是趴着难受得不行,豁然起身决定要去不远处的案发现场溜个湾,高潮终于来了,狙击手B遭偷袭,被不知道哪里飞出来的枪子打趴在地上,狙击手A飞速跑下来支援队友也光荣中弹,一边撕心裂肺地干嚎,一边踉踉跄跄地翻到了一堵墙后,这里终于出现了影片题目的这堵“墙”。而我在看了近半小时电影后终于发现,这一脸煤灰的男主,狙击手A好像是。。亚伦·约翰逊?当初那个毫无特技还喜欢除暴安良的平民英雄海扁侠,美出天际的安娜情夫,年初电影夜行动物里的变态反派,刚拿了金球奖最佳男配的亚伦·泰勒·约翰逊??好的,就冲他,这电影我肯定得坚持看完。(๑•̀ㅂ•́) ✧

男主在呼叫上级求救无果后,只能对自己的伤口做简单粗暴的处理(此处Aeron男神再次演技爆发,古有关公刮骨疗毒,今有Aeron匕首剜肉取子弹!觉得他发自肺腑发泄疼痛地飙脏话也很好看呢(⁄ ⁄•⁄ω⁄•⁄ ⁄))但作为迷妹观众也默默捂住了双耳,原来没发现男神声音那么刺耳呀。

男主和伊拉克狙击手隔着一堵墙的较量,并没有电影兵临城下里同样也是两名狙击手的pk那场戏那么紧张刺激,毕竟伊拉克狙击手不仅地理位置(坐拥一座垃圾山),各个方面都占优势,让我在知道男主是我超级喜欢的演员后对他感到莫名的心疼。

整场电影看下来,剧情合理,演员到位,结局完美。虽然出电影院的时候一挂着记者证的美国大叔表示The Ending is So Dark,哈哈。

  《生死之墙》影评(二):以军事之名行荒诞之实

中东战场上,烈日当空的一片荒地中,两名美国狙击兵和伊拉克哈吉的对峙,一场猫与鼠的游戏。 这部场景单一、对手见声不见影的电影,其实硬伤很多。不但一个哈吉用半自动步枪30秒搞定8个人,随随便便就能入侵你美军通讯系统钓鱼,就算你逃进直升机里,对手也能把你一枪一个,让你机毁人亡。 这难道不是外国的手撕鬼子神片吗?

  《生死之墙》影评(三):狙击手的猫鼠游戏

这是一部完全靠对白推进的电影,影片完全不见了道格·里曼(《谍影重重》系列导演)式的快节奏,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各种冲突矛盾以及最后的爆发都围绕着一堵危墙发生。但是本片凭借扎实的故事使得一个半小时的观影时间完全不觉得长,全片主要人物就是一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伊拉克狙击手和两个美国士兵。约翰·塞纳饰演的美军狙击手开篇不久就中枪倒地,此后,影片基本成了亚伦·泰勒-约翰逊饰演的观察手赛斯的独角戏。影片大部分剧情都是通过赛斯和神秘狙击手通过无线电对话展开,从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人的身世、对这场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理解以及参加战争的原因等。同时,被困于围墙之下孤立无援的赛斯一方面与神秘狙击手“周旋”一面想办法求救。
看完全片才发现,整部个电影就是一个猫鼠游戏的故事,神秘狙击手就是那只狡猾的猫,而赛斯就是那只完全被其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老鼠,一次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希望破灭。可以说赛斯的每一步都在狙击手的掌握之中,甚至两人貌似坦诚的对话,也不过是狙击手为了进一步伪装自己以唤来更多美军救援人员的诡计。而且这个由美军一手训练出来的伊拉克狙击手调转枪头用美国生产的武器对付美国士兵,不能不说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最后在说一下表演,说实话,要不是看演员表,我真的没有认出灰头土脸的赛斯是由“快银”亚伦·泰勒-约翰逊饰演的,不过这倒让人更能关注他的演技而不是颜值,而且亚伦也确实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前美国摔跤冠军约翰·塞纳饰演的美军狙击手戏份不多,不过即使包裹在厚厚的军服里,也还是能看出他的大块头,镜头里那段扭屁股舞也够“骚”,是全片仅有的几个笑点之一。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一分钟影评”

  《生死之墙》影评(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垃圾堆里面躲着的就是黄雀

两个美国大兵,收到输油管求助信号,在旁边埋伏了一天,美国狙击手说蛋蛋要烤融成一个了,于是拿着狙击枪下去看看,腹部被敌方顶尖狙击手打中,他的小伙伴一看赶紧支援,在风骚的走位下无线电台天线,水壶,膝盖静脉都被敌方狙击手打中,他小伙伴一翻,跳过一个墙,<生死之墙>就顺利的开始了剧情,中间的对话就不说了,大概说的就是谈谈你被我射中的感受之类的话,最后的20分钟,第一个倒地小伙伴苏醒反击失败被爆头,墙后小伙伴惊讶的发现,对方顶尖狙击手冒充他自己呼叫基地支援。于是他赌了一把,推翻了墙,和敌方狙击手钢正面,打完枪中仅有的一颗子弹他站了起来,如果他中了,敌人就不会开枪射他,如果没中,敌人就会开枪射他。敌人最后没有开枪,他成功的被直升机接到了空中,伴随着‘砰…’的一声,他和直升机一起坠毁在沙子上,对方狙击手没有死,而是他想杀死更多的美国大兵。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主角是对方的顶尖狙击手,而不是这两个瓜皮美国大兵,建议滑动观赏,以节约时间。

  《生死之墙》影评(五):烂

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

  《生死之墙》影评(六):后期第一部分很棒,第二部分不够写实,结尾虽然有想象力,但热点不够

看到最后很多人有疑问,男二号为什么不告诉队友有文献,那是因为直升机的噪音是非常大的,然而男二号严重脱水已经没有太多的力气大声说话(即使是喊对方也未必能听到,参考另外一部电影,也是队友中了中东份子埋设的地雷,队友用过肢体语言告诉直升机不要落地,由于噪音大,听不到,以及沙尘大,看不清对方的肢体语言,导致沙砾再次触发地雷爆炸),而且也没有太多的力气去用肢体语言告诉队友有危险,而且之前男二号也用自己的生命去测试对方狙击手是否被击中,这也降低了自己对敌方狙击手的防范心,然而上飞机后,由于没有佩戴任何电子通信设备,同样也是听不到队友说的是什么,这也基于男二号对男一号的防范心理,最后解救队友的时候是不严谨的,从小队下直升机后,就是个错误,典型的美式手法,真正的是直升机应该在半公里外(这个是有专门评估的)降落,然后是无人机侦察,然后再设障,最后再出动部队解救战友,另外一句题外话,从美国招兵宣传上看,解救受伤战友怎么没有空投?

  《生死之墙》影评(七):这是艺术电影,不是技术探讨!

这是一部对战争进行反思的电影,他把本来应该很牛逼的狙击手,放到了弱势的地位,因为要表现这样的弱势,就安排了很多狙击手不应该犯的错误——冒失的走进敌方狙击手的陷阱,被敌方狙击手击中后观察员冒失的过去营救,连望远镜都会在战场上出故障,甚至于挖个墙洞都会把自己的手伤了……电影终归是电影,要是真实的战争场景是这样那美帝的军事训练就太弱鸡了!好莱坞电影就是要玩儿这种让观众一眼就看得出来的蹩脚失误,然后让你在银幕前干着急!如果你还要跟导演探讨什么“一个狙击手的个人修养”,那你就输了!就像好莱坞电影里总是会有主角被大反派暴揍得奄奄一息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大招迭出,反败为胜!总是会有漂亮的女主角在危险面前惊声尖叫暴露位置……这些都是套路,你完全可以撇开这些不管。

  《生死之墙》影评(八):生死之墙影评,严重剧透慎点,小透明作不喜勿喷_(:з」∠)_

关于《生死之墙》 《生死之墙》是2017.05.12在美国上映的一部战争片。 与其它战争片不同,导演将本片的时间拉到伊拉克战争后两年,美军大都已经撤离,没有飞机、坦克,没有宏大的大规模行军场景,只有一片荒芜。 影片的开场是一个正在瞄准的狙击镜。两名装备精良的美国士兵,身着伪装蹲伏在一处草丛中——然后我们逐渐通过对话知道,他们接到通知,奉命调查一名活跃在输油管建造基地的狙击手,此时是他们等待的第二十个小时。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美军,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也已放下戒心,马修决定上前查看,留下艾萨克一人远程协助(此处有一点令人疑惑,为什么由狙击手上前查探)。 至此,两人的插科打诨将观众由开头的紧张气氛中带离。马修继续闲庭信步探查,变故突起,一阵沙尘吹糊艾萨克的视野,马修被隐藏多时的狙击手瞬间放倒,而后狙击手又三枪将来支援的艾萨克击伤并逼退至掩体(墙)后面…… “墙”的存在贯穿整部影片,从开头二人怀疑狙击手是否会在墙后,墙是未知的,属于狙击手布置的烟雾弹;再到艾萨克被打中膝盖躲到墙后,墙变成艾萨克短暂的庇护所,此时的墙履行着墙的原始意义——保护。 而从另一个国家利益角度,开始墙代表伊拉克人的墙,而后又代表了美军的墙。故事发生在伊拉克战争末,美军占领了属于伊拉克人的墙来抵御伊拉克狙击手(尽管墙体松散),又参考到双方交火处是一块石油田——我认为墙分明代表着一条脆弱的遮羞布,讽刺美为了掠夺石油所挑起的战争。 最后从剧情推进上,影片后段狙击手在调戏精疲力竭的艾萨克,用枪轻松打穿大部分墙面,事实上片中他在开始与艾萨克通话后有无数次机会可以射杀他,由此我们得以确定:艾萨克的墙其实并不能保护他,使他暂时幸免于难的只是狙击手更加疯狂的计划——利用与艾萨克聊天套到的信息将美军派来的增援一锅端。 除去主线剧情,影片中还出现了三个巧合。 第一个巧合是沙尘破坏了艾萨克的视野,编剧通过“沙尘”这一巧合使影片达到一个小高潮,使我们见识到了对手的恐怖——试想,如果没有沙尘遮蔽敌方视野,狙击手是否永远不会开枪,最终引出“墙”。我认为这里过后才是故事真正开始的地方。 第二个巧合是重伤昏迷的马修偶然醒来,在用狙击枪准备射杀狙击手时不小心暴露,死于非命,这使得艾萨克悲痛万分,也是他崩溃的开端,因为结合后文我们知道这是他害死的第二个挚友。 第三个巧合存在于艾萨克的回忆中,艾萨克在巧合中射杀了迪恩,为了自己不受惩罚,他选择谎报了迪恩的死讯,这也使他在后面面对狙击手的质询时彻底崩溃。 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然而人们所看到的悲剧大概只是:尽管艾萨克费尽心思与狙击手斗智斗勇,狙击手还是干掉了所有人,包括赶来支援的直升机。 并不单单是这样! 首先导演充分利用了艾萨克,使他不停的挑起冲突,各种看似能翻盘的动作最终都在狙击手的高超技巧下尽数化为泡影,而马上又会出现新的情节带给观众新的紧张感——直到直升机到来,我们以为“哦美军最终还是战胜了恐怖分子”之时,飞机被击落,狙击手还是最终的胜利者…… 其次,这里不得不重新认识一下狙击手朱巴:朱巴原来是一个普通伊拉克人,战争爆发前他是一所学校的教师,从与艾萨克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热爱诗歌,处事冷静,健谈并且对信息获取十分在行。这样的人才,在和平国家一定会很受欢迎,无奈的是他存在于乱世,只能放下一切背起保卫国家与维护真理的狙击枪……由此我发现,这样一个似乎很罪恶的狙击手居然有着如此悲情的身份与正义的价值观。而反观艾萨克,他为了不受罚,让自己的兄弟死不瞑目;为人做事大手大脚,容易慌乱;甚至于他至死仍然认为美国挑起的石油战争是为了建设伊拉克经济——将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孰是孰非想必已经非常清楚。 于是故事是这样进行的,朱巴代表着许多英勇的伊拉克民族,面对战乱,向着来掠夺石油的资本家举枪;而艾萨克是参战美军的代表,他们或许是清醒的又或许受到政府命令同伊拉克人作战,最终伊拉克人战胜了强大的美军,成功保卫自己的家园。 可是事实却是,伊拉克人失败了,朱巴只是一个人,尽管他干掉了三十五个美军,但对于强大的美军阵营这一点人微不足道,毁灭他赖以藏身的垃圾堆或许只需要一搜轰炸机——战争迫使一个民族放下他们的一切参与其中,然而面对霸权主义,微小的胜利,三十五人看似“巨额”的死亡仍然改变不了战败的事实。就像艾萨克,最后鼓足勇气将墙推倒射击,但仍然逃不过死亡。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生死之墙》影评(九):一部恐怖片式的狙击手电影

伊拉克战争末期,美国一队石油管道工程师与佣兵安保在工地遭遇伊拉克狙击手攻击,一个美军狙击小组受命前去与敌方狙击手对决。在潜伏了20个小时之后,美军狙击手终于耐不住沙漠中的高温,并且错误的认为地方狙击手已经撤退,于是前去遇袭地点侦查,却没有想到中了隐蔽起来的伊拉克狙击手的圈套。美军狙击手中弹倒地之后,在后方隐蔽掩护的观察员迅速上前营救,却没想到伊拉克狙击手技术十分高超,在观察员作出战术规避动作变向之前就估算出了提前量,随后精准的射中了观察员的电台天线、水壶以及右腿静脉密集区。由此,观察员营救狙击手不成,反被困在了一堵随时可能倒塌的石头矮墙之后。《生死之墙》正式开始。。。。。。
总体来说《生死之墙》是一部还算不错的狙击手电影,在我心目中大致可以与《兵临城下》、《生死狙击》以及《美国狙击手》相提并论。但与上述这些电影《生死之墙》最大的不同与特点就是剧情的区别。我们往常看到的狙击手电影,我们的主角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角色,往往都是占据战场主动性的一方,即便是被大Boss打入被动,往往也可以通过智慧或者是高超的狙击技术以及生存能力反败为胜。
但是《生死之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角度,当我们熟悉的在好莱坞电影里战无不胜的美国大兵在炎热的沙漠中被一名枪法入神的伊拉克狙击手伏击,队友中弹负伤倒地不起、电台被打坏、水壶被打漏、右腿中弹流血不止,并且被逼入一堵随时可能倒塌的矮墙之后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原本是猎人的狙击小组,现在反成了猎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主角还能不能像其他电影中一样反败为胜呢?正是电影中的这个问题,吸引这观众一直看下去,也弥补了《生死之墙》虽为战争电影,但场面却不够宏大、没有刺激的爆破、没有炫酷的打斗动作、场面单一、节奏缓慢等等诸多不足。
同样弥补这些不足的还有美军观察员与伊拉克狙击手的交流。在双方的交流中导演让我们看到他对战争的认知以及战争对美国的影响。比如:在交谈中美军观察员告诉伊拉克狙击手战争结束了,可是伊拉克狙击手却反问:“战争结束了,那为什么你还在这里?”又比如:在电影中伊拉克狙击手说着流利的英语,使用北约的制式子弹与美国的枪支,还可能受过正规的美国狙击手训练,甚至是利用从战场上取得的美国人的电台,一次又一次的引诱美军出动,从而“围点打援”杀死更多的美军。
同时这部电影比较少见的让美国士兵陷入长时间被动,让“敌己“进行了角色对调。终于,美国大兵也会犯傻了(电影中美军观察手多次被玩弄)、子弹也会打不准了、敌人也不会被简单的招数给骗了。这也是这部电影比较新颖的一点。《侏罗纪世界》里说:“对于金丝雀,猫就是怪物。我们只是太习惯做猫了。”这部电影终于让美国大兵做了回金丝雀。
除了以上三点,我认为剧情的波折以及只在剧中以“瞄准镜视角”出现的伊拉克狙击手(也是为什么我说《生死之墙》是一部恐怖片式的狙击手电影,真正的主角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我想也是使得《生死之墙》的变得十分有看头的原因。
首先说剧情的波折,在观察员被逼入墙后之后,剧情出现了几次翻转的动机,例如:狙击手的第一次反击,观察员的单兵电台中传来声音、佣兵安保的单台的出现、狙击手的二次反击等等。但是伴随而来的都是在不久之后的希望的破灭。个人认为 “先有希望再希望破灭”的剧情要比“直接绝望”的剧情虽然节奏上慢了一点,但是可以给观众传达一种更加强烈的绝望情绪。
然后说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伊拉克狙击手,我认为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恐惧的往往不是“已知”,而是“未知”。只有来路不明,状态不明的东西才能带来恐惧(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与生具来的怕黑,因为黑暗里你什么也看不见,即便是熟悉的环境,往往也无法确定你面前的是什么)。这一点《生死之墙》就做的很好,在整个电影放映的过程中,观众都如同受困的观察员一样没有见过伊拉克狙击手的样貌,只能听见他的声音,唯一的不同就是观众偶尔可以看到伊拉克狙击手的“瞄准镜视角”,同时这一点也增强了观众对于影片情节的带入感。尤其是结尾:伊拉克狙击手的瞄准镜中两架救援直升机已经被伊拉克狙击手双双击落,电台中又一次想起了伊拉克狙击手伪装成直升机飞行员的声音回报基地。让观众不免细思恐极。我想这样的拍摄手法也与一些欧美惊悚片或恐怖片类似,比如《黑暗侵袭》和《阿波罗18号》。
同时,《生死之墙》还利用了在战争电影中不常见的“单一场景”进行表现与拍摄,我认为这一点与软科幻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方面,因为场景少,剧组免于在全世界奔波,还省去了来回布景的麻烦,降低了拍摄的成本(《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制片成本仅为2万美元,《生死之墙》的制片成本也在战争片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另一方面,不同于其他惊险刺激的战争战争电影的炮火连天,士兵们在各种环境下战斗,给观众很强的视觉与听觉刺激,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快速的遗忘,仅仅是看完就完了(爆米花电影),甚至是看到结尾开头的起因就已经忘记了。反观场景的单一可以增加观众对于整部电影的印象,同时也使得整部电影更加耐人寻味。
总结下来,《生死之墙》确实算得上是一部比较清新的一部战争电影,也是一部不错的狙击手电影。不过一些军事细节上还是有些缺陷(比如电台没有加密之类的)。但是,电影嘛干嘛考虑那么多呢?毕竟《战狼II》中钢丝床垫都能充当栏栅装甲了。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凡眼航拍”,里面有我的一些航拍作品,也会不定期发影评

  《生死之墙》影评(十):观影体验很好 但看完查阅了一些数据发现细节还是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

午休时看了一些这部影片,工科直男,挑重点表达,文字不够优美大家见谅。
其实前半段甚至前四分之三看的都很过瘾,细节描写还是比较到位的,比如服饰、武器、配件等等。但看到最后.....跟大家的想法一样...太扯了。故后期做了一些功课,跟大家探讨一下:
一、数据部分:
影片中已经明确提到敌方狙击手使用的是7.62X51 北约弹 从这我们切入:
1.猜测弹药类型:M118狙击弹
主要用于M21、M24和M40A1等狙击步枪。这是一种铅芯、船形尾结构的比赛弹。根据测试,在M14NM上发射10发一组,在600码(550米)的散布小于12英寸(305mm)。
2.然后以影片中提到的M24狙击步枪为例
M24狙击枪发射7.62mm M118特种弹:
距离m、速度m/s、时间s
100、733、0.1
200、680、0.2
300、630、0.4
400、580、0.5
500、533、0.7
600、488、0.9
700、446、1.0
800、408、1.3
900、372、1.5
1000、340、1.8
1000米时,速度下降到音速,1000米开外就是亚音速飞行.7.62mm狙击弹在800米左右进入跨音速阶段,稳定性急剧下降,这就是为什么 7.62mm狙击步枪有效射程只有 800米的原因.
二、结论:
1.我看很多人说狙击都是前中枪,然后听到枪声,是的,但不适合这不影片,第一部分已经说明,超过1000M之后子弹就是亚音速飞行,如果真的是在1500M距离上狙击,先听到声音还是先中弹咱们不说,但至少绝对不会像影片中先中弹然后差不多0.5秒才会听到声音,这一点也请懂得大神答疑解惑。不过反过来说,1500M的7.62击中腿部后的效果还是比较真实的,这点点赞,
2.根据数据结论,在1500M的距离上,击中我方狙击手,我认为也许还有可能,毕竟是先敌发现,先敌射击,但在击中我方观察手这点上,我觉得就有点扯了,击中一个已经在做规避战术动作的人身上的水壶和电台??还需要子弹至少飞行2S以上??真当自己是上帝么....
当然,如果抛弃这些细节问题,这部影片看的还是挺爽的,亮点不少,就不多剧透了,大家看完可以多讨论一下,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