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精选10篇

2017-11-28 21:2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精选10篇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巩俐 / 马精武 / 何赛飞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一):影评|大红灯笼高高挂:生和活本非不易

听过这样一句话,“现在这个时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果将这句话放在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中,因发展迅速,物质提高,人们生活日益变好,但若放在人类思想这方面来说,就我个人所看到的,其实很多人都还处在迷茫状态。

1

这次所看《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以封建时代为背景,讲述了大学生颂莲因父亲去世无人供养读书而下嫁于大户人家当姨太的故事

从电影最开始,我们看到颂莲屈从命运,听从继母嫁给有钱人的这段对话,她眼中分明表现出挣扎和不甘,可是嘴上却又说出“女人不就是这么一回事”的话语,如果放在现在,我相信很多新型时代的女性绝对会揭竿而起自己做主,但正是因为电影所设封建时代为背景,又为此给予了枷锁,使得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女大学生被迫开启了自己姨太的命途。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二):《大红灯笼高高挂》——听那个年代的歌声回荡至今

书的特色是翻着纸页的时候,能在方块字叠里处处留白,留出很多很多让人去想象补充的延伸,但是电影的优势,在于将书中的人物更加鲜活耀眼地搬到你眼前,他们的一举一动有声有色,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活性,让人物间的神情言语更加充满冲突力与碰撞感,人物互动间的矛盾,显得越发尖锐,尤其是这种嘲讽味道深刻的题材。
苏童的原小说名,可是叫《妻妾成群》来着。
随着颂莲加入陈家,这个封闭的陈家院子里,四个太太一个老爷,让曾经身为女大学生、充满倔强的颂莲显得格格不入,她不擅长捧着老爷,初时也跟出身戏子三太太梅珊特别不对付,就连自己的丫鬟雁儿都不敬颂莲,二太太看着慈眉实则阴狠,大太太上了年纪倦于争宠,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一个“家”中,颂莲像是掉在个无底的漩涡里,日子越过越惨淡,越看着院里的人是人非就越苦,直到三太太出轨被抓起来吊死,颂莲终是疯了。
什么是悲剧?悲剧是就将美好的东西撕烂给你看。
颂莲这个人呀,原来是个女大学生,在那个年代,哪个上过学的女子不是心高气傲的?颂莲却为着自己母亲所愿,嫁给了一个有钱人家,过上了太太日子,不过这个太太倒是四太太。新来的四太太在这么个院子里,日子怎么可能好过呢?我对颂莲最深刻的印象,是她冷着脸,跟母亲道自己要嫁个有钱人,那时候我就从颂莲的身上,看到了充满偏执的傲气与任性,这样的性格,注定了她要被封建的多妻制打折了腰,从心理层面上被捅穿肺腑。结果也如我所感受的,颂莲失了理智,深陷于崩溃中,恐惧长久冲刷着她的身心,恐怕颂莲余生都会被三太太梅珊吊死的场景所纠缠。
这样被折去棱角的人啊,不管是男是女,其实在哪个年代都不稀有,无法适应环境的人,但又却无法去让环境适应自身的存在,从而最终被环境所舍弃,物竞天择的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中被埋藏在了条条框框的法规下,却对每个挣扎求生的人,如影随形。这让我想起《尘埃落定》中的麦其土司一家,那说的也是被环境所摘掇的历程,最终麦其土司无法在新的历史洪流中立足,这群人们的结局走向泯灭。
再多的努力奋斗,就算一个人看得再透彻,在面对环境的压迫时,也往往变得迷茫起来,每一步往前挪动的感觉,都像是踏在悬崖边上,却除了自己以外无人可以依靠,甚至身边的人也都是这样的处境,自己好像在怕,却又不知道究竟怕些什么。颂莲在陈家的大院里,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的心情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角色,却不是试图我行我素的女主角颂莲,也不是面善心毒的二太太卓云,而是颂莲身边负责照顾她的雁儿,这个侍女身上既有着十足的谄媚,也有着单纯的恶意,是的,单纯的恶意。
为什么雁儿会恨颂莲?因为颂莲明明跟她年龄差不了多少,甚至雁儿容貌也不差,但是颂莲就是太太而雁儿就是丫鬟,这个身份的差距让雁儿又是嫉妒又是痛苦,她本人倒是十分的孩子气,往颂莲的换洗衣物里吐唾沫,还扎小人咒颂莲,但是于我来看,雁儿这个人物塑造得特别入世,正是展现了一个特别不甘心的小女孩,这小女孩满房间点着灯笼,一边心心念念跳上枝头变凤凰,一边又琢磨着毫无帮助的小心机,只是看了开头,一副媚上欺下的嘴脸便出来了,着实活灵活现
我初中的时候班上也有这么个同学,只是因为另外一个女生跟她买了同样的书皮,她就这么记恨对方记恨了好几天,特意在另一个女生负责打扫卫生的时候,打翻了别人桌上的水瓶。这同学平时因为打小报告,混上了学习委员的位子后,也不知哪来的底气就开始跟班长叫板,最后因为同学抗议她被撤了学习委员,成了个彻底的笑话。我觉得我这同学,活脱脱一个现代版的雁儿啊。
陈家大院里,另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角色,自然就是被吊死的三太太梅珊,其实在原小说《妻妾成群》中,那索人命的东西更加浪漫点,不是个屋顶孤零零的房子,而是口院子里的井,原文对那井的描写倒映着颂莲的心理感受,我觉得反而更加贴切些:“她听见井水在很深的地层翻腾,送上来一些亡灵的言语,她真的听见了,而且感觉到井里泛出冰冷的瘴气,湮没了她的灵魂和肌肤。”那口井所带来的沉重,在电影中被“死人屋”弱化了许多,但是三太太梅珊的命运,却是无从改变的。
三太太梅珊让我想起金丝雀,那可是花鸟市场最常见的品种,买一只塞到塑胶或者细密的铁笼子里,那娇软脆弱的身躯,就能一直为你歌唱,甚至有兴趣的人会弄来开放式的笼子,然后在雀爪上拴上铁链子,一旦带上,想要解开那链子就只有两种结果,金丝雀被主人所舍弃,或者是死。很残忍的禁锢,但却是广为流传且公认的“欣赏”方式,放在动物身上让人一笑而过,但是赤裸裸地放在人身上,就让人感到心寒了。
我觉得当三太太梅珊的声音,那婉转昂扬的京戏不再响起的时候,陈家大院那曲曲折折的回廊里,会是多么寂寥啊?这个骄纵洒脱的女子,这个被扼住了喉咙的金丝雀,还是没得踏出这院子,最终因为陈家大院的规矩而死。
“我就是不明白,在这屋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狗,像猫,像耗子,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
这是剧中颂莲的台词,我觉得用来给这个电影下总结,再合适不过了,灯笼挂起的时候,就是崇高的存在,灯笼熄灭了,就是下人也会对着太太指指点点,在暗地里说着戳脊梁骨的话,陈家大院的一切,都围绕着那个有点颓靡的老男人陈佐千转悠,毕竟他是老爷,而院子里这几个各有心思的女人,最终的下场,也只能由她们的老爷决定。
就是不像人。
将人物化的观念,充满了上个时代的不公与嘲讽,这种现象在女子身上尤为严重,而经受苦难的,也正是这些渴望自由年轻骄傲的灵魂,但是那个年代的环境,不需要她们的呼声,所以或是将她们关起来,或是将她们恐吓住,剥去了她们的筋骨,让她们在尘埃中匍匐而行,让那些本充满美好的灵活,活出一场场悲剧。
但是这种将人物化的观念,至今也还存在,从没完全消失过,它仍跻身在人们没有意识的角落,发出桀桀的阴笑。
我作为一个年轻人,也喜欢跟别人一样笑闹时说一句,“大清亡了”,用于表达时代变迁的感慨,用于抒发世事早已不同的感慨。但有的时候,大清或许亡了,但那种腐朽的影子仍然攀附在人类前进的脚步上,想要争取新的未来,就请不要任由那影子蔓延吧,那只会让历史的车轮倒车而已。
大红灯笼还挂着,要不要把它摘下来,将会是我们的选择。
一如既往,谢谢您听我的唠叨。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三):大红灯笼高高挂

 还记得那是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这个电影,可是,那个时候的印象真的很模糊,不知道巩俐是谁,张艺谋是谁。现在,当我再次去下载看那个电影的时候,实在是觉得这应该是我最喜欢的张艺谋的电影了。而不是像后来拍摄的商业片那样。越来越浮夸,没有内涵。然而《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影片让我对巩俐的印象又加了几分上去。
       该片真的很反应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封建制度下对女性的迫害。在陈家,张口闭口就是规矩二字,什么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谁都不可亵渎。更不能违背。仿佛任何的大宅子里总有死人的阴影,在屋顶的那个死人屋不禁给那栋宅子增添了不少的神秘和黑暗。到底谁曾经死在了里面?说是吊死,或许说被杀还更贴切吧。封建家族的大男子主义下,估计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可以正常的活着。
       封建社会的男子三妻四妾已经是习以为常。正房永远就是一个摆设的样子,象征家族里女性最高的地位,她一定是端庄,严肃,古板,传统的封建礼教下出来的女子,维护着自己丈夫和妾们的和睦相处。其实,我在想,作为这样一个角色,她的生活是多么可悲!必须忍受丈夫不再爱自己,只是作为一个装饰品,一个象征作用的人,在一个偌大的家族里发挥着自己权威的力量。然后,妾里面总有一个笑里藏刀的人物。比如背地里老是爱耍手段什么的。这种人物其实是最危险的了。不过,也总有露出狐狸尾巴的时候。好像那个年代的男子大多数家里都会娶一个戏子,可能那个时候的生活方式比较无聊,听戏倒是个很好的解闷的方式吧,也是的,几个女人中间,总会有个性格比较泼辣,爽朗的,往往这类人也似乎容易红杏出墙。说到这,我倒是觉得很多电视中都有这个戏码。而且,婚外情的人选无非就是能和这个家庭接触的一些男性了。除了下人吧。其实,当自己的丈夫很自然的三妻四妾的时候,为什么那个人又要自己忠贞不二呢?不知道这当中有没有一丝的报复心理,还是只是想怎么来消磨自己寂寞时光呢?毕竟,这首先就是一种很大的不平等,对女性来说实在很不公平,不过,一旦红杏出墙的女子被发现后,其下场倒也真的是太凄惨了,我这时候又很同情她的孩子了。那孩子将以什么样的心态生活呢?也许会受尽人们的白眼,也许心灵会慢慢扭曲,实在难说。
       谈谈颂莲这个人物吧,作为上过半年大学的洋学生。脸上还透着学生般,年轻的稚气,一直生活在单纯的世界里,直到有一天,她的父亲去世,她不得不辍学嫁人,她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试想想,一个接受了新思想教育的年轻女子一下子就被扔进了浓厚封建礼教的家族。正是这个杀人不见血的大房子里,一步步的扼杀了单纯的颂莲。影片的最后一幕确实让你心痛,“以前的四太太,脑子有毛病了。”一个下人那么轻描淡写的说着,只见颂莲就在院子里走来走去的结束了该片。她作为一个小羔羊一样的角色,怎么能斗的过那些厉害角色呢?她的悲剧从一进那个宅子时候就注定了。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她知道自己的威胁时候,她也使用过一些手段方法来为自己争取机会,只是虽然她尝试了,努力了,可是背后仍然有人算计她,她失败了,输得很惨,曾经也有风光的时候,只是这风华殆尽,男人变心的速度太快。当当她一个人的力量是做不了什么的。其实,疯子其实活得并不痛苦呢?只是我们正常人觉得他们活得不好,倘若你把疯子再拉回到现实世界,那对他们才是真正的痛苦吧。疯了就疯了吧,不用想着该如何面对那些虚伪的人情世故,不用再和谁斗来斗去,单纯的活在自己的世界,就留给世人一丝惋惜吧。
      老爷这的个人物,在我看来,真的是很讨厌,三心二意,还不分黑白。可是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制度居然在中国还存活了2000多年,我真的感到自己很庆幸是生活在21世纪女性,再不是男性压迫女性的社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夫一妻制绝对是明智的。男子喜新厌旧的速度实在太快了,才一年的时间,四太太疯了,三太太死了,五太太又进门了。原来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走了旧的,总有新的人来补上,从而继续上演新的不同的悲剧。其实,那个雁儿也挺可怜的。她不过是每天在做着太太梦,可很无奈自己只是个小丫鬟。当那几个红灯笼在她眼前活活烧光的时候,她生存的理想也没了,一个人没了一点盼头,就只有选择死亡了。这种体制下究竟愚昧了多少女子的心呢?往火坑里跳的人总是源源不断。太可悲了。
       那具有象征意义的红灯笼,确实亮的很美,一旦封灯的时候,整个的黑色,与之前的红色,产生了鲜明的对比。热闹时候和冷清时候,就是社会上很明显的人走茶凉了。太势利了的人们。那么大的宅子,实在是觉得侯门似海,高处不深寒。即使站在屋子的最高处,你也看不清屋子下每个人的心是什么样的。人心叵测。发人深省的一部影片,值得一看。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四):封建社会

个人认为张艺谋的好作品只有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和红高粱。三部黑暗式的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反思,那种通篇的压抑,最终也没能像现在电影那种和政治正确一样的结尾大逆转。其实生活中悲惨不如意还是大多数的。这部片子厉害之处在于通篇没有直白去表达却用捶脚、灯笼体现了封建社会男女的不平等,用点灯笼来体现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其说灯笼是电影名不如说是一个承载故事主线的角色。张艺谋配色是很妙的,片头鲜红喜人的灯笼,镜头放远在四房姨太太住所院子里那个支配着女人的红的有些讽刺的灯笼,燕儿的破破烂烂的辛酸的灯笼,四太太的黑灯笼。四太太是可怜的,也是电影里唯一称得上清醒的,她代表着新时代的女性,可是最终还是敌不过强大的封建力量。最后刚嫁来的五太太看着对面房里疯掉的四太太问准备替她捶脚的老婆婆那是谁,此时捶脚的声音又想起来。封建社会里注定还会有许许多多的人被摧残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五):和大少爷第一次见面时的镜头震撼到我了

对这部电影,以前是只闻名而未见其身,终于完整的看了一次了。
故事是足够震撼的,我最喜欢的一组镜头就是巩俐第一次见大少爷的情景,两人进行简单的寒暄之后,同时离开二楼的屋子,镜头拉远,一个固定的远镜头,同时回头望了望对方,然后依次消失在画面内。看到了巩俐这时内心的些许隐忍,不能说当时19岁的她对大少爷没有其他感觉,这样的一种不揭穿的表现,更符合封建社会的对人的压迫,那时的人只能遵从,是没有自己的。
在三夫人被处置前,颂莲躲在远处观看,等家丁走完之后,她左顾右盼的走到小屋子前,我有去想过影片的爆发,能够进去救下人。不过恢复理智想想,首先,她在外面徘徊的时间的太长,生还不具备可能性,其次,从影片之前的安排来看,她不具备这样的性格特征;就像红高粱里面的爆发,这样的事情只存在于中国人的幻象中。在颂莲走向小屋子的过程中,用了一组主观镜头来变现心理活动,摇摇晃晃的表现出当时的慌张与不知所措,也是对她内心防线的巨大冲击。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和大部分人一样还是为张艺谋的导演风格与能力所折服的,当然个人认为结尾的处理还是有些俗套,算是轮回吗?告诉我们这样的悲剧在当时的中国是要吞噬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的。当然大可不必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而结局。因为最近看的几部片子都是这样的结尾,所以难免会看的很乏味。
最后想说一句题外话,心疼点灯的家丁和管家,风里来雨里去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六):这是一个让人逃不出的牢笼

这是一部让人感到惋惜和黑暗的电影,在影片中,导演张艺谋用一种深沉的、压抑的手法,倾力将时代所隐藏的黑暗迂腐、阴森恐怖制注射在陈府上下每个人的身上。在四太太被“规矩”束缚的过程中,在一种表面看来风平浪静的环境中,探讨了封建社会礼教对女性自由的捆绑和人性的压迫。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对旧社会发起深刻谴责的命题。

影片对颂莲人性的变化和扭曲的描写可谓是入木三分。开头母亲与颂莲的对话便是对颂莲黑暗的一生最完美的开幕式,也交代给观众当时社会背景的黑暗,当时女性遭受社会制度压迫的现实。

起初的颂莲对这个封建的“规矩”是抵触的,她作为一个“洋学生”,即使被嫁入陈府也一定不坐轿子,她刚进去陈府大门眼里满是鄙夷和不满,她不接受自己即将被束缚的现实。在陈府她不适应锤脚,不喜欢其他太太的眼光,她渴望自由的爱,所以她避让,她抵触。

渐渐的她发现灯笼的到来往往能给她带来稳扎稳打的地位和权利,她开始与三太太争抢被老爷点灯的机会,锤脚的机会,在饭堂点菜的机会。卓云二太太的城府深到让这个迷茫的颂莲与其为伍,针对着三太太梅珊。天真的她直到看到雁儿草人上桌云的字迹才知道自己一直为鱼肉,她不停的随波逐流,不断的被封建同化,被“规矩”蚕食,甚至与雁儿一个丫鬟的关系的变化也微妙地改变着她的人格。

时间的推移,剧情被送到那年冬天,大院内颂莲与太太们勾心斗角的戏码愈演愈烈,颂莲也利用假孕来骗取老爷的特权,院子里那一盏盏长明灯照在晶莹的雪地上泛起的光亮好像是颂莲融入这“规矩”最明显的标志,这一直发展到她烧掉雁儿灯笼时达到高潮,她那时口口声声讲的“规矩”正式她初踏陈府时所抵触的。假怀孕事迹败露后她借着酒意向大伙摊了牌,捅出了梅珊和高医生的奸情,在糊里糊涂的看到梅珊被绑到“死人屋”又被吊死后,她彻底地看清了再如此黑暗的社会环境下,女人是多么地微小,她竭力呼救却无济于事,她的那点亮光怎么能照亮整片黑洞。

新太太过门后颂莲一直徘徊在灯笼的光芒下,好象挣扎在无底深渊的边缘,这使得它早已被“规矩”所摧残的片甲不留,她当初的那些属于一个“洋学生”的自由、民主、平等也早已荡然无存,她穿着那身民国学生装看着新太太,在这样一幅高墙大院的图景中显得格格不入,但历史的车轮滚滚辗过,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荼毒是永无止境的,它将永世轮回,万劫不复。

写在最后:电影用颂莲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女性在这个病态的封建社会大院里摸爬滚打求生存,最后却葬送了自己的现实。笔者在观影之前切身前往过这高墙大院的乔家大院,身处其中的确会给人带来压抑、沉闷的感觉,可想当时的太太们每天不尔虞我诈也是会无聊。

2017年6月21日 笔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七):大红灯笼高高挂

封建家族的深宅就好像一座微型的后宫。
有女人的地方就会有勾心斗角,这话没错,但说在这里恐怕略显单薄了些。如果说后宫佳丽需要算计的是如何博得皇上的宠爱以求富贵,那么这座陈家世代而居的深宅里,掀起风浪的不只是女人间的争宠,还有那个继承祖先家业的陈老爷。或者也不是他,而是那些从这个大院盖起来的那天起就有的“规矩”。
 
颂莲仅读了半年大学就不得不辍学嫁给一个有钱人,成为了他的小老婆。父亲死了,她没有能力再把书读下去;母亲爱财,她说,好,那就嫁个有钱人,做小老婆也无所谓。前面的路已经一片雾霭,伸手不见五指,什么文明,什么学识,女人最后不还是一个样?
颂莲是一个直爽的叛逆者,她有好奇心,也有胆量,但她的城府还远远不够。
迎她的花轿打她身边过,她不坐,自己提着行李走着去成亲。两条又粗又黑的麻花辫和学生装在青黑的院墙前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后来换了旗袍,与其他太太一样的装束,可眼神里的倔强还是十分刺目。后来的日子里,颂莲也加入了争宠的队伍,这也与她性格中固有的骄傲有关。
因为丫鬟雁儿冲撞了她,她便以牙还牙地报复回去;因为三太太故意找茬,她便针锋相对地回敬过去。二太太对她好,她便以为在这压抑的高墙里终于还是有一个可以相信的人的,但谁曾想,这个人却是最恨她的人。她想要保护自己,稍有异动便剑拔弩张,但最后却往往伤到了自己。说她城府不够一点都不冤枉,否则假装怀孕以争得一时荣宠这种站不住脚的事情她怎么敢去做?被发现假怀孕之后,颂莲一气之下违背诺言揭露了雁儿想要当太太的奢望,间接导致了雁儿的病死。酒后失言,说出了三太太的秘密,直接造成了三太太的惨死和她自己最后的绝望。不过尽管她和大少爷彼此有好感,但好在没有逾越。
三太太因为她死了,她回到已经被封灯的三院掀掉灯罩,点亮了灯笼,放着三太太当红时录的唱片。这个屋子的主人曾经跟自己斗过,也帮过自己,但却因为自己的失言而惨遭毒手。家丁都觉得是三太太闹鬼了,吓得四散逃开去。颂莲坐在一片猩红的光里,或许她该明白些什么了吧。
 
高挂的大红灯笼其实是一种腐朽的象征,它的高挂和尘封背后都牵连着一个女人的命运。那本该浸满节日喜庆的大红色,在这深宅大院里却仿佛充血的眼睛,耀武扬威地狰狞着。敲脚,连同那程序繁琐且讲究十分严格的红灯笼,都是封建家族得以延绵的束缚之类。老爷今晚去谁的院子,谁的院里就点灯,哪院的太太就能被服侍敲脚——陈家宅子里女人们最高的荣耀。亮灯的院主人得意洋洋,扫兴而归的其他人则在漆黑中度过一夜。
这么看来,女人最后确实也就一个样。
 
曾经是当红戏子的三太太梅珊模样俊俏,四个太太里算得上最爱叫嚣的一个。她很容易让人想起《雷雨》里反叛的周繁漪,但这个女人的悲剧在于太不知收敛,即使没有颂莲的酒后失言,早晚也会有其他人把她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虽然与颂莲的正面冲突最多,但梅珊其实不是人性最坏的那一个,甚至可以说除了喜欢争风吃醋之外她的人性并不算坏。戏子出身的浪漫奔放和囚禁般的生活带来的落差使她不满,在努力争宠稳固地位的同时,她还与常来宅子的高医生有私情。原本打算就这么苟且地活下去,但最后东窗事发,只落得一个惨死的下场。这也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冬天,大地白茫茫一片真是干净,梅珊在这样一个雪天被家丁们按“规矩”杀了,颂莲在这样一个雪天精神崩溃。
看似温和善良的二太太偏偏是心眼最黑的一个。这是个笑话吧?翻你白眼的人反倒内心脆弱,对你笑的人却心比石坚。为了比同时怀孕的三太太更早剩下孩子,她给三太太下过药,但三太太侥幸保住了孩子;临产时还惦记着压过别人,花大价钱打了外国催产针,折腾得半死却还是比三太太晚三小时——而且对方生了儿子,她生的是姑娘。斗来斗去,有什么好的呢?三太太死了,颂莲疯了,大太太构不成威胁,五太太又进门了……这真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循环。
大太太呢?作为陈老爷的第一个女人,院墙里的是非她见过太多,男人是指望不上了,好在儿子还算一表人才,于是别无他求,成天吃斋念佛以度残生。
厌恶颂莲的丫鬟雁儿有着与颂莲一样倔强的性格,虽然被分给颂莲做丫鬟,但对她的厌恶丝毫未减——在她看来,颂莲抢了本该属于她的四太太的位置。一个好好的姑娘,只是想着如何成为太太,如何在屋子里挂上红红的灯笼,她根本不知道当灯笼在屋子里挂起来的时候,她的一生就会亮起红灯。那并不是什么值得向往的地位,充其量算得上是一个鲜艳的牢笼罢了。认个错就可以免受责罚,她偏不,直到灯笼燃尽,直到晕倒在雪地里。
陈家老爷的扮演者马精武在整个影片中从未有过清晰的正面镜头,只是以声音和一个模糊的影像来完成角色,即便如此,还是把一个口口声声“祖上规矩”的斯文败类展现得十分明了,让人脊背发凉。墙上的祖先遗像,每天在祠堂用餐的祖传规矩,道貌岸然的背后散发着腐朽的气味,让人恶心。颂莲的到来使这些规矩渐渐被打破,但那又怎样,女人最后不都是那么回事么?
 
故事的最后,第五位太太掀开了红盖头。已经疯掉的颂莲穿着嫁入深宅前的学生装,直着眼,在挂着大红灯笼的青灰色院墙里转来转去,但无论怎么转,都走不出那片猩红的光晕和高墙。
这可真是个悲剧。
 
2014.03.27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八):旧时代的女学生

看完这部影片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总是觉得自己好像感受到的不够。
  巩俐很会挑电影,她拍得每一部都相当耐人寻味。
  
  ——颂莲
  在经历了点灯、锤脚、上床、点菜的循环,颂莲尝到了甜头,于是如同患上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开始离不开这套东西。
  听到别的屋里传来锤脚的声音,她紧闭双眼,浑身颤抖,宛若高潮。
  颂莲和陈老爷的夫妻生活是一场性交易,颂莲出卖肉体,同时又获得快感。
  这种事情在当时并不罕见,颂莲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是是一个女学生。
  民国文学家笔下对女学生有很多描写。
  巴金眼里的女学生剪短发,英姿飒爽。冰心的女学生更是高洁,这不是褒奖,反之我不喜欢冰心手下那种矫揉造作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女学生。张爱玲的女学生没有学生味,做的都是社会女子做的事情,只是上过学而已。
  但是事实上那个年代人们还是对女学生有憧憬的,我不记得那本书里提到过,一个童养媳在生下大胖小子之后,抱着儿子使劲亲了一口,看着路过的女学生,于是高兴地对儿子说“以后你也娶个女学生!”
  然而,以上的女学生更多都是城里人,家中大多也不事生产,他们想得是自由和旧家庭的矛盾。但颂莲不是,她的确读过书,却也只是仰仗父亲的宠爱,自己本无求知的愿望;或者就像《泰坦尼克号》里的Rose一样,读书只为接触富家子弟。总而言之,父亲去了,继母苛刻,颂莲性格软弱,便随波逐流。
  有人争执颂莲性格坚强。
  但她确确实实是个软弱的人,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一旦尝到了甜头,就忘记了自己是谁。
  没有人逼她做什么,她若是坚持也不会走到最后这一步。
  大红灯笼高高挂似乎告诉我们在深宅大院中一个新时代女性的悲惨转变,可是事实却是一个封建女子的必然命运。
  颂莲从来没有改变过,她就是这样的人,她这种人在那个残酷的年代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必然会拥有悲惨结局。
  第一次卓云问颂莲她怎么不读书,她回答,“父亲过世了,供不起了。”
  后来高医生也问她,她答道,“读书有什么用?”
  我们可以把两句话一起看,其实意思是一样的。父亲过世供不起和读书无用并不矛盾,可能父亲在世时颂莲也觉得读书无用,只不过觉得饿做女学生是件体面事儿所以愿意读书。——颂莲的确以读过书自恃高人一等。
  综上我可以大胆猜测颂莲的两个可能性:一、读书只是为了装逼,本身并无求知欲。二、真的很想读书但是生活困窘。
  
  虽然我啰嗦讨论了几段读书问题,但是在陈家的院子里知识完全无用武之地。这是个表面上女人的战场,本质却是封建大家长的屠宰地。
  颂莲是否读过书除了招人嫌之外并没有任何用处。老爷喜欢她更多的因为是年轻的肉体。
  
  有时候观众总带着一种主人公必然打破旧体制平衡的价值观去理解影片,我恰恰认为颂莲的出现完全没有破坏陈家的体制。虽然死了梅珊,但是这是她的必然结果,就算当初嫁进来的不是颂莲是别人,梅珊一旦被发现最后也就是这样。
  所以颂莲什么都没有改变。
  她只是跳进了这个迷宫,然后没有找到出路,一头撞死了而已。
  撞死的人,又何止她一个?
  ——老爷
  陈老爷从头到尾没有露过脸,但是他却是这场博弈真正的控制者。
  首先,老爷所在的陈家长久地塑造了一个古老的束缚女人的规则,陈家所有的女人都要根据这一方式生存。陈老爷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他自然懂得其中厉害。
  不论影视还是文学作品,男人在里面扮演的总是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上却最可怕的角色。女人总是高调入场,最后结果各异;而男人们一开始温言细语,存在感低微,看似总被女人的一言两语操控,但是到了谢幕时候,却只看到他们还在台上。
  玩的就是温水煮青蛙。
  陈老爷的温柔和宠溺让颂莲觉得自己在陈家的地位牢不可摧,所以她开始得意忘形,她以为不论什么事撒撒娇就可以过去,虽然陈老爷在大多数时候的确符合颂莲的预期,但观众可以清晰感受到那是一种宛如主人对待宠物的放纵。
 一旦越过了线,那就不一样了。
  陈老爷烧笛子的时候,颂莲倏地清醒,意识到这个家到底谁做主,她到底又是个什么地位。
  陈老爷烧笛子,他不事先问颂莲,而是烧了之后再提,这说明在他眼里颂莲只是他的所有物而已,并没有平等和人权可言。
  同时,笛子在影片中很有寓意,可以理解为颂莲和大少爷的心意相通,也可以阐释为颂莲对自由的向往,或者意为颂莲对父亲对过去的留恋。三种解释无论老爷想到的是哪一种,都是他没有办法容忍的。
  烧掉了笛子,就是了结颂莲的心思,他会担心颂莲恨他吗?他根本不在乎颂莲的爱,颂莲的存在与否对他而言实际上并不重要。不仅是颂莲一人,整个陈家的女人陈老爷而言都不重要,他甚至不是贪恋美色的人,进来一个有一个姨太太和女人们现在买进一件又一件新衣服一样,见不得多么喜欢,只不过换季就要进新而已。
  
  过去我总是迷惑,那些个男主角在深宅大院的争斗中长大,自然对其中曲折心目了然,又为何在妻妾争斗中总是被欺骗迷惑?后来我明白不论什么作品,我们的视角总是停留在女人身上,假如主人公是男人,就会发现其实自始至终他的利益没有丝毫损失,女人们斗来斗去爱的还是他一个,谁也不会想着伤害他,他的确看起来偏爱其中一个,但又总是对其中阴险狡诈装作不知。假定男主角不是弱智,那他必然是听之任之,为何如此?其实他本质上还是不在乎的成分居多。
  陈老爷就是深谙游戏规则,陈家的那套他早就看透了,但他的乐趣就是看着那些女人在里面挣扎,他唯一的任务就是时不时把空缺填上。
  
  我真是胡言乱语。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九):封建礼教下的“人性”

封建礼教下的“人性” —评《大红灯笼高高挂》视听语言 红色本是喜庆的象征。然而当红色成为禁锢的枷锁,那带有古韵古味的大红灯笼,刹那间变成了权利的象征。四四方方的大院,变成了牢笼的那一刻。所有的人都在挣扎,或屈服,或算计,当然也会害怕。封建的礼教,社会的批判,由人到鬼的路程。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片子,讲述了在封建礼教与摧残的双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颂莲。原本是女学生的颂莲,迫于家庭的胁迫走进了那个“黑暗”的院子,自此一步步的堕落,逐渐的迷失了自己,由此,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般的“鬼”。 巧妙的构图是这部影片的亮点所在。当颂莲走在那条路上时,封闭式的构图,为我们渲染了那种压抑,乃至一种苍凉感,油然而生。想走却走不出来的境地,将封建礼教的胁迫展现了到了极致。当颂莲来陈家大院,陈家的祖训家规,对她形成一种压迫感,那时的颂莲,显得多么的无力,以及无助。上帝视角下的陈家大院,将那个女学生框的死死的,似乎在暗示了我们,她是逃不出这种封建的迫害。 色彩的运用彰显了个性所在,影片中以黑、白、红的结合为主色调。黑色代表着庄严、压抑与恐惧,这也恰巧应和了本片的氛围。此时的陈家大院就是封建守旧的牢笼,各种条条框框般的规矩使人压抑,使人恐惧。而大院中的明争暗斗又为影片蒙上恐惧化的气氛。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宛如线索,一步步领着我们陷入。月光黯淡下的小院,被照的通红,妖异的红色又似乎使得一种恐惧之感缓缓升起。白色,本是纯洁的象征,在大院中却是一场谋杀的开始,纯洁的白色的与当时的“黑暗”的人们的麻木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他们早已丧失了“人性”,只是苟延残喘的活着一口气而已。 中国的古代,灯笼本是美好,喜庆的象征。而在陈家大院却成了权利的象征。点灯,似乎成了院里每个人的期待。点灯,也似乎拥有在这个院中最高的权利。当她和老爷吵架,当灯笼不在她的院中升起。她怨恨,她恼怒,甚至她早以疯癫。她却将这些负面情绪宣泄到了小丫寰雁儿的身上,她无情的揭穿了雁儿的“梦”,她冷酷且无情般的罚跪雁儿,似乎在向大院中的人们展现,她在这个家中仅有的地位以及剩余的一丝权利。 四季的轮回唯独没有春天的存在。春,本是充满希望的一天,万物复苏的一天。然而却缺少了复苏的一天。夏,绿色渲染了院中的和平 。而当萧瑟的秋风飘起,点点的黄色,逐渐的渗透。冬,冷清与悲凉,乃至黑暗的冬天。 这里有夏天,有秋天,有冬天,只是没有春天,没有希望。 那束缚人们已久的封建迫害何时将被打破?五太太的出现,大宅院又将热闹起来。点灯,灭灯,封灯……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十):封闭世界里的女(人)性悲剧

从头至尾压抑的,阴暗的,层层推进而扣人心弦。
    大红灯笼极具象征意义,它是原始欲望的代表也是得到宠幸的标志。点灯、灭灯、封灯,不仅代表着她们由得宠到失宠的过程,同时也是这些女子青春逝去的同步“仪式”。
    从头至尾,这位陈府最高的掌权者“陈老爷”都没露过正脸,很显然,张艺谋将他符号化了。因为他究竟是谁并不重要,他也已经不仅仅是这个人,而成为传统社会中封闭院落掌权者的一个集合化的代表。他所霸占的是青春女性的肉体,他所贪恋的是作为男人的“尊严”——对女人绝对的拥有、命令甚至是生杀予夺的权力。
    即便如此——女性不过是欲望的载体和生产的工具,她们还是甘愿为了这具衰老的肉体争得鱼死网破。在这个极度封闭的,上上下下奉行以得宠者为尊的院落里,她们生存的一切希望和寄托就是得到宠幸孕育子女。不对,是儿子。
    四女侍奉一男造成的巨大的机会不均成为了这些女子们明争暗斗的导火索。即使连丫鬟也未能摆脱,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人性之恶被彻底激发出来。它可以是两面三刀,可以是笑里藏刀,可以是刀剑无痕……总之,你不知道那些拥有着光线衣着的,温润面庞的女性身子里掩藏着什么,能让她们彻底沦丧与堕落。
    然而罪魁祸首却依然风光,他处死了通奸的梅姗又迎娶了新任太太。不得不说是一个大的讽刺。总之,在这样一个封闭腐朽的院落、家庭、系统里,女性的命运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循环。
    整部影片都在极力彰显人性的恶,让人几乎看不到一丝亮色,甚至连人性的微光都不曾闪过。即便是颂莲听闻燕儿死后流露出了震惊,在她看着梅姗被家奴架走时眼睛里流露出了惊愕与些微同情。
    影片比原著改编得更有张力,而颂莲这个人物的形象则比《妻妾成群》中的显得更为立体。颂莲的傲气、自尊、自怜以及因间接成为两个人的杀人凶手后的自诘,都使得这个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导演张艺谋添加的有关灯笼的一系列的“家俗”,则使得影片在表达情感、主旨时更加隽永令人回味:婚礼时的大红灯笼,洋溢着暧昧与喜庆,封灯后的灯笼则显得阴郁压抑——也代表着人物命运以及心情状态的变化。
    即使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技术条件比现在差了许多的年代,这部片子依然留下了很多精美的画面:大红色灯笼海洋里寂然而坐的颂莲,雪后陈府高墙上踽踽独行的四太太,以及院落中间翩然起舞萧瑟而歌的梅姗。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凄美寂寥的绝望。
    尽管我认为影片氛围过于压抑,太过集中展现人性的恶,但不得不说它所展示的就是人性中真实存在的一面,我们总归不能掩耳盗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