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丧家之女》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丧家之女》的观后感10篇

2017-12-02 21: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丧家之女》的观后感10篇

  《丧家之女》是一部由亨利·霍伯森执导,阿诺·施瓦辛格 / 阿比盖尔·布蕾斯琳 / 乔莉·理查德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恐怖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丧家之女》观后感(一):陆拾柒岁的阿诺只杀了三个僵尸开了一枪打死了个狐狸

作为忠实的阿诺粉丝,<震撼杀戮>之后就开始期待《丧家之女》,又是电影资料网上面刷来刷去,丧家之女应该是很久之前就排出拍摄计划了,制作完成之后又等了很久才上映,估计是为了投电影节所以迟迟不发。在上映之前被宣传在翠贝卡电影节上展映,说明此片的独立精神应该还是值得肯定的。
再说电影之前应该说一下最后生还者,自从买了屁艾斯三之后,唯一一个从头玩儿到尾不愿意停手的就是这个游戏了,非常喜欢这个游戏的剧情和互动感,最后一幕反反复复的玩儿了很多遍,虽然我操作非常的菜,每次只能用最简单的模式,并且每次一开打还是手忙脚乱,子弹马上扫光。导演亨利霍伯森是最后生还者的开篇的故事导演,此前并没有查到他有什么别的真人长短片。所以作为处女座,亨利的这份答卷可以达到令人满意了我觉得。
僵尸电影已经玩儿不太出花儿来了,往温情,往暴力还是往搞笑都已经有太多的范例,所以很容易就搞出一个俗套的东西,在这里我觉得可以暂且不提行尸走肉或者其他大家耳熟能详的末世题材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单从最后生还者来看,丧家之女的设定完全的受其影响。病毒肆虐,庄稼烧毁,但是社会文明还没有完全消失殆尽,城市机能还可以继续运转,被感染的人们会被送进隔离区,在隔离区度过最后的日子。一句话来概括这个片子就是,麻吉被啃了一口,然后他爸阿诺不愿意让她在隔离区死,小姑娘自己也不愿意在隔离区死,所以在家里干耗着,跟朋友们都永了别,自己也被感染折腾得够呛,看着自己一点儿一点儿要不行,阿诺下定决心要来个快的一枪打死的时候,麻吉自己跳楼结束了。
全篇充斥着大量的手持镜头,并且景别非常的紧,各种面部的特写,侧脸的跟拍,后脑勺加后背的跟拍。看起来文艺极了,但是形式大于内容,演员们的表演并不是非常的尽如人意。阿诺的满脸皱纹在各种特写的逼迫之下可以看出来在努力悲伤,使劲儿地挤眼泪,我都快替他哭了。台词量并不多,可以看出来导演尤其在克制阿诺的台词,转为更多的特写,特写,滋光特写,从上往下拍的,从下往上拍的,肩扛着的,斯坦尼康的,轨道上的。但是这样一来全篇的节奏出了大问题,本身这个故事就可以一两句话说完,非常的简单,每一段都有点儿用力过猛又有点儿草率,所以全片非常的平,我想如果去掉音乐的话,很多情绪根本就带不出来。
也不知道他们是资金短缺还是刻意追求这种呈现的模式,可以感受到导演是一个很有想法很有雄心的人,他拍了一部并不是僵尸片的僵尸片,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世界的设定来讲父女,人跟人之间的东西,但是就好像一幕一幕的折子戏,随着麻吉的感染变严重强加给观众,但是并没有彻底的打动,就那一下儿挠不上,铺的再厚实也不舒服
阿诺六十七了,不禁又问自己还能看多就,现在一年一年过得这么快,等他七十了之后还能看到他演么?等我回国之后我还能在他片子上映第一天就去电影院么?谁知道呢。在玩儿最后生还者最后一幕的时候,当主角毫不犹豫的把医生,萤火虫首领杀掉带着小萝莉走的时候,我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就对丧家之女有这种期待,虽然我知道不太可能事实也证明确实也并没有,但是我还是认为这是一部比较成功的独立影片,一部阿诺演得不是阿诺片的片,虽然这听起来不像是在赞美。我觉得更像是一部制作非常不错的美国电影学院的学生作业长片。
希望导演下一部可以更加成熟,貌似我在这儿把电影和游戏都剧透了,见谅。
下一部是终结者!!!!
I'll be back,
...What?
我会回来的,
。。。啥?

  《丧家之女》观后感(二):《丧家之女》:依然记得你

  能够将僵尸片拍成剧情片,电影本身就是一种题材上的突破,揉和了亲情爱情多样性的元素,将电影打造成了剧情故事片框架下的僵尸片,可以算的上是一种思想突破上的成功。我们看这样一部电影,充分的感受到了导演将灾难降临到普通家庭时的抉择,更将灾难面前人类的亲情与自私杂交到了一起,让人内心里面最强大的求生欲望以及最强大的保护欲全部挖掘出来,顺便加强了对感情上的渲染,让人的内心感到震撼,同时直击心灵,让人们感受爱的力量与强大。电影在形式上用纪录片的方式来讲述故事,用时间线的延续来开展对剧情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丧尸变化的过程去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以及周围人们心理的变化,那种面临死亡与绝望恐惧,以及害怕伤害亲人的担心,还有眼睁睁望着自己家庭的破裂都反应出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苍白无力。电影大胆启用阿诺.施瓦辛格来扮演父亲角色,作为一个感情细腻且丰富的这样一个人物,阿诺的表演显得有点吃力,他显然过分的注重了去演绎一个充满父爱的父亲,而忽略了去诠释维持家庭和谐丈夫,让这个家庭核心人物在面临家庭分歧的时候显得手忙脚乱,难以维继,虽然电影故事的走向是朝着破裂的方向发展,可是相对于家庭暂时的和谐,很显然阿诺处理的相当被动,相当乏力,以至于到了故事的后半段,故事能够继续维持的主要动力成了小女孩演变成僵尸以后已然散发出对自己父亲关爱的控制力与强大意念。
 
    电影用一种较为缓慢的节奏来烘托电影所营造出来的那种消极与压抑,导演用上帝的眼光去主导这场悲剧,他没有给电影一点令人看到一丝希望的惊喜,反而冷漠的按照命运的罗盘去导演这场悲剧。电影中小女孩的表演是一种极为内敛的表现,简单到纯真,用一种冷淡的方式去处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她将所有的害怕与恐惧隐藏在心里,用极度的平静来制造出最痛苦情感,但我们看不出她想要表达的情感,更无法捕捉到她的内心感受,但我们却能够强烈的意识到在乖乖女形象背后的那一份触动,会将我们的内心撕裂与击毁。无论如何导演将故事的剧情发生在一个纯真美好的小女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结果会是多么的残酷,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景象已经把观众放在了审判台上不断的拷问,它一面拷打着人们在道德上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又惹得人们同情心爆棚,在同情无奈之间相互纠结,残酷的将观众的心蹂躏成麻花,让人看完整部电影不仅感叹人生坎坷,世道不公。电影在人物感情戏丰富的基础上也添加了很多人文方面的情怀,做到了一种现实的描述,让人们能够理解,能够感受这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另外一种痛苦的描述,电影如果换成一种绝症而不是感染丧尸的话,也许故事会在剧情片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只是电影借用了丧尸题材的模式与套路,让人们的感触稍微变得远了一些,不过电影在细节方面做的也十分的精细,充分全面的为我们展示出来丧尸程度各个阶段的形象变化,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做疾病一样的去了解,从而满足了我们对所谓丧尸的求知欲,而且电影每一处细节的描述都是非常详细而富有深度,认认真真的真正将丧尸当做科学一样进行研究,不得不说导演对于选材方面看的出做的是十分的考究与深入。
 
    作为一个格局较小的电影来说,围绕家庭来阐述人性伦理故事,本身就是一种琐碎而又痛苦的过程,导演深入的把握住了家庭之中各种人物关系的权衡,并将它通过一场灾难来由圆满幸福转变成分歧破裂,这两种不幸同时发生的过程表达出来了人性难以取舍又纠结万分的尴尬境地,每个人都必须面临选择,每个人都会舍弃生命中的某些东西,没有什么万全之法,只有拷问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幸福,而所谓的幸福也是相对具有选择性的,电影就为我们表现了一场选择苦痛的磨难,但他追求的却是内心里的一场平静,理智不能弥补情感的缺失,正确的选择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我想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但这也恰恰证明了故事的背后所呈现出来的人生处境,导演显然比我们平常人经历的太多太多。
 
    这并不是一部好的丧尸片,因为电影里面并没有为我们呈现出太多的血腥镜头,这也不是一部好的剧情片,因为它也没有反应出现实社会里面真正所要面对的一切人性,因为电影里面的一切只是在追逐消极的面对,一切苦痛只是存放在内心里面独自忍受,不管是女儿还是父亲,都没有勇气去面对真正的事实,但这是一部有感情的电影,遭受了一切磨难以后仍然能够不离不弃,这是一个非常伟大且自私的举动,是爱为我们证明自己究竟拥有哪些力量,是爱让我们控制住了自己最后的良知,更是爱挖掘出来了我们的潜力,但这种爱却不是我们提倡的!

  《丧家之女》观后感(三):《丧家之女》:依然记得你

  能够将僵尸片拍成剧情片,电影本身就是一种题材上的突破,揉和了亲情与爱情多样性的元素,将电影打造成了剧情故事片框架下的僵尸片,可以算的上是一种思想突破上的成功。我们看这样一部电影,充分的感受到了导演将灾难降临到普通家庭时的抉择,更将灾难面前人类的亲情与自私杂交到了一起,让人内心里面最强大的求生欲望以及最强大的保护欲全部挖掘出来,顺便加强了对感情上的渲染,让人的内心感到震撼,同时直击心灵,让人们感受爱的力量与强大。电影在形式上用纪录片的方式来讲述故事,用时间线的延续来开展对剧情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丧尸变化的过程去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以及周围人们心理的变化,那种面临死亡与绝望的恐惧,以及害怕伤害亲人的担心,还有眼睁睁望着自己家庭的破裂都反应出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苍白无力。电影大胆启用阿诺.施瓦辛格来扮演父亲角色,作为一个感情细腻且丰富的这样一个人物,阿诺的表演显得有点吃力,他显然过分的注重了去演绎一个充满父爱的父亲,而忽略了去诠释维持家庭和谐的丈夫,让这个家庭核心人物在面临家庭分歧的时候显得手忙脚乱,难以维继,虽然电影故事的走向是朝着破裂的方向发展,可是相对于家庭暂时的和谐,很显然阿诺处理的相当被动,相当乏力,以至于到了故事的后半段,故事能够继续维持的主要动力成了小女孩演变成僵尸以后已然散发出对自己父亲关爱的控制力与强大意念。
 
    电影用一种较为缓慢的节奏来烘托电影所营造出来的那种消极与压抑,导演用上帝的眼光去主导这场悲剧,他没有给电影一点令人看到一丝希望的惊喜,反而冷漠的按照命运的罗盘去导演这场悲剧。电影中小女孩的表演是一种极为内敛的表现,简单到纯真,用一种冷淡的方式去处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她将所有的害怕与恐惧隐藏在心里,用极度的平静来制造出最痛苦的情感,但我们看不出她想要表达的情感,更无法捕捉到她的内心感受,但我们却能够强烈的意识到在乖乖女形象背后的那一份触动,会将我们的内心撕裂与击毁。无论如何导演将故事的剧情发生在一个纯真美好的小女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结果会是多么的残酷,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景象已经把观众放在了审判台上不断的拷问,它一面拷打着人们在道德上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又惹得人们同情心爆棚,在同情与无奈之间相互纠结,残酷的将观众的心蹂躏成麻花,让人看完整部电影不仅感叹人生坎坷,世道不公。电影在人物感情戏丰富的基础上也添加了很多人文方面的情怀,做到了一种现实的描述,让人们能够理解,能够感受这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另外一种痛苦的描述,电影如果换成一种绝症而不是感染丧尸的话,也许故事会在剧情片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只是电影借用了丧尸题材的模式与套路,让人们的感触稍微变得远了一些,不过电影在细节方面做的也十分的精细,充分全面的为我们展示出来丧尸程度各个阶段的形象变化,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做疾病一样的去了解,从而满足了我们对所谓丧尸的求知欲,而且电影每一处细节的描述都是非常详细而富有深度,认认真真的真正将丧尸当做科学一样进行研究,不得不说导演对于选材方面看的出做的是十分的考究与深入。
 
    作为一个格局较小的电影来说,围绕家庭来阐述人性伦理故事,本身就是一种琐碎而又痛苦的过程,导演深入的把握住了家庭之中各种人物关系的权衡,并将它通过一场灾难来由圆满幸福转变成分歧破裂,这两种不幸同时发生的过程表达出来了人性难以取舍又纠结万分的尴尬境地,每个人都必须面临选择,每个人都会舍弃生命中的某些东西,没有什么万全之法,只有拷问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幸福,而所谓的幸福也是相对具有选择性的,电影就为我们表现了一场选择苦痛的磨难,但他追求的却是内心里的一场平静,理智不能弥补情感的缺失,正确的选择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我想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但这也恰恰证明了故事的背后所呈现出来的人生处境,导演显然比我们平常人经历的太多太多。
 
    这并不是一部好的丧尸片,因为电影里面并没有为我们呈现出太多的血腥镜头,这也不是一部好的剧情片,因为它也没有反应出现实社会里面真正所要面对的一切人性,因为电影里面的一切只是在追逐消极的面对,一切苦痛只是存放在内心里面独自忍受,不管是女儿还是父亲,都没有勇气去面对真正的事实,但这是一部有感情的电影,遭受了一切磨难以后仍然能够不离不弃,这是一个非常伟大且自私的举动,是爱为我们证明自己究竟拥有哪些力量,是爱让我们控制住了自己最后的良知,更是爱挖掘出来了我们的潜力,但这种爱却不是我们提倡的!

  《丧家之女》观后感(四):很有诚意的一部片,配乐真的美翻了

无意间在B站看到推荐就立马搜了下豆瓣评分6.3,还以为是烂片什么的,结果看起来发现不是。
刚开始没几分钟我就已经知道不是惊悚片了,再往下,所有的场景和配乐都在告知我这是一部关于丧尸的文艺片。很可惜没能在第一秒关掉弹幕有些朋友就已经说了“我是为了《阳光小美女》来的”,这也让我对这部片有了信心她一定不止6.3。然后慢慢看下去发现这小妞真的长大了,也还记得一年前看《阳光小美女》时就为这小妞的自信给打动。
其实在看这部片的时候我脑海在和《温暖的尸体》做一点点比较,后来发现不太能比,但是难免想一下,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一部。
有一个泪点在玛姬参加完和朋友的聚会,她的朋友带她回家,下车后她们之间的对话,最后一句“我爱你”和拥抱,这是我猜到的,也看到友情的可贵。
看到快后半也就知道波比和茉莉和玛姬是同父异母,因为开头还在想为什么发色不一样,但是后来就很明了。
感觉亲情友情爱情在这一部电影里都说了个通,特别流畅没有一丝疲倦,画面很美到快结尾的雏菊园真的是惊艳了。
就像最后的那一个吻,有害怕,有亲情,有再见,还有怀念。
还有配乐真的美翻了。

  《丧家之女》观后感(五):世代孤独与恐惧:《丧家之女》与《盲流感》

在我看来,人类的各种知识中,对我们最有用却掌握的最少的,是关于人的知识。
——鲁索:《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A Discourse Upon The Origin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equality Among Mankind)
这是两部关于孤独与恐惧的电影:
《丧家之女》(Maggie)描述的是一个殭尸病毒蔓延的社会,Maggie遭到殭尸攻击,染上病毒。社会对于患者已经有一套执行的机制,将患者强制送往隔离区,说是安置,实际上每个人都知道是等死。其他人有权力将患者击毙,且无须负担刑责。Maggie的父亲将女儿从医院接回家,在她的疾病达到必须强制安置的强度前,好好照顾她。和Maggie一起染病的还有其他同学,他们共同面对他人对他们的排斥与另眼相待。最后Maggie在彻底失去自我前,以自杀结束人生。
《盲流感》(Blindness)描述的则是另一种疾病肆虐的社会,一种如感冒一般快速蔓延的病毒,感染者会失明。刚开始,盲者们被送进一个如监狱一般的病院安置,但随着疾病快速蔓延,整个国家陷入失控的状态。女主角是一位医生的妻子(Julianne Moore饰演,我们就称呼她J),她是整个社会唯一没有失明的人,她一边守护丈夫,一边在社会求生,甚至为此装瞎好融入群体。就在整个社会的人们逐渐适应失明,失明成了一种「正常」的状态,慢慢有人从失明的疾病中无预警的康复过来。
§ 孤独的身影
咨商多数是一对一进行的,在一个独立隐蔽的空间。在那个空间里头,所有的秘密都得以敞开,就像两个人不是在一个钢筋水泥的四方体,而是在一个树洞之中。咨商师是树洞中的精灵,来谈者是和精灵交流的普通人。走出树洞,回到现实世界,树洞中经历的一切像是一场梦,却是一场会影响现实的梦。
一个人不等于孤独,咨商师是一个人,来谈者也是一个人,但来谈者却是一个孤独的客体,烦恼往往是来自自身在关系中被孤立。和父母发生冲突、和伴侣貌合神离、和朋友之间暗自较劲、和自己内在的不同声音拉扯。
孤独不是坏事,因为孤独,我们能够好好整理自己的心。就像读书、写报告,旁边有电视和其他人干扰,就没有办法专心。必须让自己进入一个能让心静下来,心无旁鹜的状态,才能把注意力完全投注在眼前的事务上,进而把事情做好。
可是最难的,就是在这个注意力的焦点上,以及持续的方式。很多外在的干扰,已经被我们内化了。
Maggie的父亲很爱她,即使其他人都警告他,要他早点把女儿送到安置区,甚至连妻子都因为害怕而不告而别,他还是一个人坚守着家。在Maggie重病之际,他抱着猎枪坐在沙发上,饥饿的Maggie走到父亲身旁嗅闻他的头发,随时好像就会夺走父亲的生命。可是最后Maggie没有对父亲露出她的獠牙,像是内心的意志力最后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她走上屋顶,纵身一跃。
§ 恐惧的反面
表面上,Maggie是被疾病杀死的。她看见和自己身患同样疾病的伙伴,就像她听到其他人的故事,和她同年纪的患者,死在自己父母手里。被自己的父母杀死,这本是令人恐惧的一件事,但理性的声音,社会的价值观又告诉社会中的分子们,「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大家好」。Maggie内在的理性听见了社会的声音,却同时又要面对内心的恐惧。
实际上,Maggie注定得死,社会容不下她,她是社会中的「他者」,不被当成人对待,而是被当成物对待。她是东西,不是人。唯有在Maggie的父亲眼中,她是人,是女儿。他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女儿,用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安抚女儿的恐惧,就是「无私的爱」。
在我看来,这部片在呼应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Illness as Metaphor),就像桑塔格所说的,疾病本身并不如我们所认识的那么简单,疾病背后有着各种隐喻。
Maggie就像早期的HIV带原者,人们畏惧她,不只是因为病本身,还包括HIV背后传达的信息,「不洁的」、「不名誉的」、「邪恶的」,并唤醒人们自身对死亡的恐惧。
恐惧本身如同孤独,并非一种负面的内在活动。恐惧保护我们的心,让我们远离可能会让我们受伤的事物。就像患有罕见疾病「先天性无痛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的人,他们的身体无法警觉各种痛苦的信号,反而使他们失去对各种危险的防御。
恐惧的反面,是对安全感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这种需求,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某个角度来说,国民对于执行死刑的看法,也是一种安全感的表现:赞成执行死刑的民众,他们认为死刑能达到惩戒作用,以及抚慰受害者家属的心灵;反对者认为死刑无法解决社会安宁的根本问题,丧失监狱教化的功用。看起来双方立场冲突,其实共同的都是在寻求对社会安定——同时也是个人内在安全感——的稳固基础。
§ 疏离的风险
和Maggie不同,J是一个身心健全的女性,但她的健全反而在身处的社会成了少数。当其他人一一陷入失明,她为了保持在群体中的和谐地位,掩饰了自己眼睛雪亮的事实。这双雪亮的眼睛让她能够看清周遭的一景一物,同时看透社会整体被疾病控制所产生的变化。
人们的需求降低,光是为了求生就要耗费很大的努力。本来属于社会弱势的盲人,因为提早拥有失明下对环境的适应力,反而成为其他人仰赖的对象,被推上领袖的地位。拥有权力之后的堕落,以及旧有价值被打破的个体关系,人们变得十分丑陋,所有本来看似有秩序的一切,原来如此不堪一击。
如果《丧家之女》的社会中,殭尸的数量达到压倒性的多数,或许那些正常的人们便得扮演殭尸,好继续在社会生存。反观我们身处的社会,有时蓝营胜了,有时绿营得势,而不管哪一方获得胜利,成为多数,不变得是「多数暴力」。
J本来只想默默的隐身于社会,照顾自己的丈夫,以及少数几位心地善良的朋友。可是当社会公义不在,她只好拿出她远优于其他人的身体条件,维护社会正义。
我想起电影《超人》,超人拥有超出一般地球人的能力,但他一心只想当个普通人。可是社会逼得他不能当一位普通人,欺善怕恶的人们伤害社会,等于同时伤害他的权益,以及他所爱、所关心的人的权益。
超人是那么的孤独,就像J一样。他们被迫对社会做出一个违反自身个性的行为,并且这个行为同时并不被多数人所乐见。能力的背后是危险,危险引发的是恐惧。人们对超人又敬又畏,当他们视超人为超越人的存在,其实也等于没把他当人。
超人被从熟悉的社会中排挤出去,成了他者。
§ 世代之间:我、你、他者
孤独与恐惧,在世代之间引爆各种冲突。上一代人用「草莓族」等负面的语词诠释对下一代人的理解,下一代人用社会环境与资方的不义和不均反击。世代之间的矛盾,就像疾病,其实每一个世代都有每一个世代的疾病。曾经肺结核盛行,曾经HIV是死亡的代名词,如今又有新的疾病,每个世代面对不同疾病,都得有不同的方法。拿着治疗肺结核的成功经验,套用在治疗HIV上不见得有帮助,反之亦然。
不同时代(世代)间,都在追求对于社会安定的解药,背后还是为了满足自身安全感。当年轻人面对十年不变,甚至更糟糕的起薪和大环境,茫茫然的投身社会,就像跳入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海,那是多么令人害怕的一件事。上一代人告诉他们,「不要怕,我们就是这么游过去的。」但问题是这片海和那片海已截然不同,空有安抚的形式并无法达到实际的作用。
曾有来谈者提出者这样的问题,「他很关心他的朋友,但经常他的朋友习惯用沉默来面对内心的问题。这让他很困扰,因为他不喜欢默不作声。」
我问他:「你说你想帮你的朋友,那么是不是可以思考一下,对你的朋友而言,怎么样才是最舒适的状态,而不是对你而言最舒适的状态?」
文章开头,我引了鲁索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的一段话,最后我要再引另一段话做为完结:
我们之所以拥戴一个君主,是因为他可以保护我们不受另一个主人的奴役。
孤独可以帮助我们反省,恐惧可以保护我们远离危险。安全感不建立在其他人身上,唯有建立在我们自己身上。无论我们拥有多少能力,我们都有权力寻求安全感的满足。在这个寻求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一度迷失,以至于我们受了伤或伤了人。但这就是人生的过程,「人在江湖闯,哪能不挨刀。」
然而,安全感所需的是更多的情感关注,而不是理性的批判。同样地,当我们排斥某些人,也许我们该正视我们内心的孤独与恐惧,而不是将我们的孤独与恐惧以各种暴力的方式投射出去。
也许有天我得了不治之症,也许有天我变成一位瞎子。如果我们的心能感受到他人诚挚的温暖,比起身体健康却无比冰冷的活着,也许更能给予我们活下去的勇气。

  《丧家之女》观后感(六):温情丧尸片

丧尸片,我喜欢的类型,又是施瓦辛格主演,必须先睹为快。全片比较沉闷,缺少故事和冲突,预计票房不会太高。但这部片独特之处在于,讲的不是人类和丧尸大战的故事,走的是温情路线,讲述了一个女孩染上丧尸病毒,在慢慢变成丧尸的过程中,她的父亲如何陪伴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这个的情节设定其实是非常耐人寻味,对我们的启示在于,当我们得知一个在不久的将来注定发生的悲剧时,我们将如何去面对,比如说,你最亲爱的人得了绝症,那剩下的日子,你们将怎么度过? 愁云惨淡,强颜欢笑,其中一定是交叉着欢笑和泪水,有着很复杂的情感在里面。这部电影则把这种情感更加放大,因为父亲将要面对的是一个要变成丧尸的女儿,丧尸啊,人不人鬼不鬼,相当危险。父亲内心其实很挣扎很无助,但他毅然选择了继续和孩子一起生活,哪怕危险系数一天天在增大。所以里面有个情节让人印象很深刻,就是到了最后,一天早上,儿女从楼上慢慢下来,镜头的特写,能看到她已经基本完全变成了丧尸的模样,眼睛完全看不到了,她闻到了父亲的”香味“(对丧尸来说,眼睛是看不到的,他们能闻到人类的味道,这种味道对他们来说是很食欲的),她慢慢走向正躺在椅子睡觉的父亲,此事父亲已经觉察,但没做声,一动不动,只是暗中做好防备意识。儿女慢慢俯下身,靠近父亲,她会一口咬下去吗?犹豫了很久,最后凭藉残存的一丝意识,她最后还是选择了亲吻了父亲的额头。这一段当时看的我都捏一把汗。
  
  最后要赞一下施瓦辛格,真的把一个父亲对女儿那种深沉的爱,诠释的得很成功。特别是最后一个镜头特写,他意识到女儿真的彻底要变成丧尸了,缓缓地从地上捡起子弹,塞进枪筒,他决定要去亲手去了解女儿的生命。当时是一个从下往上拍的脸部特写,那个镜头,哇塞,内心里的复杂情感,那种痛苦,矛盾,颤抖,坚强,全部都同时写了在脸上。那个表情,绝对是影帝级,大家可以留意下
更多影评,请关注我新浪微博:恨水不成冰_

  《丧家之女》观后感(七):毫无违和感!父爱诠释无耻和贪婪,恐怖僵尸包裹温情和文艺!蜜糖滚臭豆腐,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记者:导演,这部片子很感人啊,你是想表达父爱吧!
导演:you too young too naive!
记者:。。。那是表达?
导演:我其实是早前看到了一则关于某些没有素质的家长在香港大街上让他们的孩子随地大小便,读完这个新闻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遂想用一部电影来表达人性的自私。
记者:我怎么没看出来啊!?
导演:智商堪忧啊!你还是去采访下阿诺丝袜哥吧。
记者:袜哥,您可以介绍下您这次为嘛可以把一个伟大的父亲表演的如此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不?为什么导演这次会选您这个肌肉男来演绎一个感情细腻的父亲呢?
丝袜新哥:哦!是这样啊,我这次演的很好吗?(笑)至于为什么选我,导演说因为我有生活体验呗!
记者:怎样的体验呢?
丝袜新哥:是这样的。有一次俺全家在香港玩,娃突然就尿急了,然后我就让娃在街上尿,你想啊,人有三急,憋尿为大吧!我当时可顾不了那么多,毕竟我是一个父亲,那也毕竟是我的娃儿啊!后来也不知怎的,我就上新闻了,然后导演就找到我来出演了!并嘱咐我,一定要演好自己,保持这个调调就可以了。
记者:。。。
记者:您觉得如果是您,您会杀死手无寸铁的内森一家么?杀死他们后当她老婆上门要人你也会报警么?
丝袜新哥:那必须会啊!你想啊,他们违反隔离法都成僵尸了还在外面游荡,还把主人公的女娃吓得不轻,像这种毫无素质的僵尸就得搞死他们先!至于他老婆这种人根本就是太自私了,为了多看他们一眼还把他们留在家里,这多危险哪,这也就算了,竟然还拿着枪跑来找我算账!现实中的确有很多这种蛮不讲理的人,无视公德还胡搅蛮缠,对这种人我必然是要报警的。
记者:那您怎么看崔德父亲这个角色?
丝袜新哥:这个角色很无耻,尼玛崔德肯定不是他亲生的,亲生父亲会自己把儿子送去隔离所等死?
记者:对走后门这种事您怎么看?
丝袜新哥:父爱吧,主人工父爱的多么伟大,如果是我,我也会让医生报告作假的。
记者:。。。

  《丧家之女》观后感(八):丧家之女

近未来,可怕的丧尸病毒蔓延全球,数以万计的平民遭受感染,许多人失去了生命,许多人化身为嗜血如命的活死人,也有许多人从此得到尴尬的身份。农夫韦德(阿诺·施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 饰)忧心忡忡地开车驶向位于隔离区的医院,他的女儿麦琪(阿比盖尔·布蕾斯琳 Abigail Breslin 饰)不久前被送到这里。麦琪遭到了丧尸的攻击,从而感染病毒。虽然离完全变成丧尸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她的悲剧命运似乎就此注定。韦德取得院方的同意,带女儿回到了家中。熟悉的环境和气息,对麦琪来说却平添了几多忧伤与烦恼。她与家人的维系不断,然而那距离正一点点地来开。
时间流逝,麦琪身上生的气息不断消逝,死亡的味道与日俱增,她和彼此深爱的亲人终将迎来痛苦的诀别时刻……

  《丧家之女》观后感(九):《丧家之女》:依然记得你

  能够将僵尸片拍成剧情片,电影本身就是一种题材上的突破,揉和了亲情与爱情多样性的元素,将电影打造成了剧情故事片框架下的僵尸片,可以算的上是一种思想突破上的成功。我们看这样一部电影,充分的感受到了导演将灾难降临到普通家庭时的抉择,更将灾难面前人类的亲情与自私杂交到了一起,让人内心里面最强大的求生欲望以及最强大的保护欲全部挖掘出来,顺便加强了对感情上的渲染,让人的内心感到震撼,同时直击心灵,让人们感受爱的力量与强大。电影在形式上用纪录片的方式来讲述故事,用时间线的延续来开展对剧情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丧尸变化的过程去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以及周围人们心理的变化,那种面临死亡与绝望的恐惧,以及害怕伤害亲人的担心,还有眼睁睁望着自己家庭的破裂都反应出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苍白无力。电影大胆启用阿诺.施瓦辛格来扮演父亲角色,作为一个感情细腻且丰富的这样一个人物,阿诺的表演显得有点吃力,他显然过分的注重了去演绎一个充满父爱的父亲,而忽略了去诠释维持家庭和谐的丈夫,让这个家庭核心人物在面临家庭分歧的时候显得手忙脚乱,难以维继,虽然电影故事的走向是朝着破裂的方向发展,可是相对于家庭暂时的和谐,很显然阿诺处理的相当被动,相当乏力,以至于到了故事的后半段,故事能够继续维持的主要动力成了小女孩演变成僵尸以后已然散发出对自己父亲关爱的控制力与强大意念。
 
    电影用一种较为缓慢的节奏来烘托电影所营造出来的那种消极与压抑,导演用上帝的眼光去主导这场悲剧,他没有给电影一点令人看到一丝希望的惊喜,反而冷漠的按照命运的罗盘去导演这场悲剧。电影中小女孩的表演是一种极为内敛的表现,简单到纯真,用一种冷淡的方式去处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她将所有的害怕与恐惧隐藏在心里,用极度的平静来制造出最痛苦的情感,但我们看不出她想要表达的情感,更无法捕捉到她的内心感受,但我们却能够强烈的意识到在乖乖女形象背后的那一份触动,会将我们的内心撕裂与击毁。无论如何导演将故事的剧情发生在一个纯真美好的小女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结果会是多么的残酷,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景象已经把观众放在了审判台上不断的拷问,它一面拷打着人们在道德上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又惹得人们同情心爆棚,在同情与无奈之间相互纠结,残酷的将观众的心蹂躏成麻花,让人看完整部电影不仅感叹人生坎坷,世道不公。电影在人物感情戏丰富的基础上也添加了很多人文方面的情怀,做到了一种现实的描述,让人们能够理解,能够感受这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另外一种痛苦的描述,电影如果换成一种绝症而不是感染丧尸的话,也许故事会在剧情片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只是电影借用了丧尸题材的模式与套路,让人们的感触稍微变得远了一些,不过电影在细节方面做的也十分的精细,充分全面的为我们展示出来丧尸程度各个阶段的形象变化,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做疾病一样的去了解,从而满足了我们对所谓丧尸的求知欲,而且电影每一处细节的描述都是非常详细而富有深度,认认真真的真正将丧尸当做科学一样进行研究,不得不说导演对于选材方面看的出做的是十分的考究与深入。
 
    作为一个格局较小的电影来说,围绕家庭来阐述人性伦理故事,本身就是一种琐碎而又痛苦的过程,导演深入的把握住了家庭之中各种人物关系的权衡,并将它通过一场灾难来由圆满幸福转变成分歧破裂,这两种不幸同时发生的过程表达出来了人性难以取舍又纠结万分的尴尬境地,每个人都必须面临选择,每个人都会舍弃生命中的某些东西,没有什么万全之法,只有拷问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幸福,而所谓的幸福也是相对具有选择性的,电影就为我们表现了一场选择苦痛的磨难,但他追求的却是内心里的一场平静,理智不能弥补情感的缺失,正确的选择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我想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但这也恰恰证明了故事的背后所呈现出来的人生处境,导演显然比我们平常人经历的太多太多。
 
    这并不是一部好的丧尸片,因为电影里面并没有为我们呈现出太多的血腥镜头,这也不是一部好的剧情片,因为它也没有反应出现实社会里面真正所要面对的一切人性,因为电影里面的一切只是在追逐消极的面对,一切苦痛只是存放在内心里面独自忍受,不管是女儿还是父亲,都没有勇气去面对真正的事实,但这是一部有感情的电影,遭受了一切磨难以后仍然能够不离不弃,这是一个非常伟大且自私的举动,是爱为我们证明自己究竟拥有哪些力量,是爱让我们控制住了自己最后的良知,更是爱挖掘出来了我们的潜力,但这种爱却不是我们提倡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