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路》经典观后感10篇
《语路》是一部由陈涛 / 陈挚恒 / 宋方 / 陈翠梅 / 王子昭 / 卫铁执导,罗永浩 / 徐冰 / 周云蓬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路》观后感(一):民谣在路上,故事在路旁
片子是盲人民谣乐手,诗人周云蓬的独白,从视觉角度来说他眼前是黑色的,但是他却说心中的光指引他前行。很明显,只是一个励志主题的片子。一个盲人乐手如何成长,如何生活,如何理解美。但是很轻松,很明快的基调。没有悲戚,没有哀怨。
这部电影还是纪录片?或者是所谓的纪录电影?我们不用去搞一场有关纪录定义的讨论,一部好看的纪录除了题材故事等等外,不可否认,真实是其灵魂。关于它的绝对真实,我当然是持保留态度的。但是手持拍摄本身就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真实感。我想这部短片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传达的精神,而非要我们去探讨它的拍摄技巧。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敢大胆向前迈出几步么?置身黑暗中人会本能的缺乏安全感,感到周围充满了“暗礁”。作为一个多年视野都是黑色的盲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让他自己讲述想必比再形象再生动的词汇都更能打动每个人的心。
关于老周本人,我之前就很喜欢他,对他也有一定的了解。老周一贯被人们冠以励志的头衔,当然这无可厚非,观片之初,我以为又是一个和那种煽情励志的写的关于老周故事的文章一样。然而,看了片子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镜头没有把老周拍成一个头顶光环的励志哥,不矫情,不造作。一个谦逊的歌者,用儿时记忆中的光亮,一直给自己照眀。关于在音乐道路上如何越过障碍,周的理解是“就像小时候摸索着回家一样,不断的破除障碍”。
全片都在放着一首歌《盲人影院》,这首歌是老周的独白,在社会最底层漂泊多年的周云蓬的歌曲歌唱的正是身边的这些故事。讲述自己的经历,也是贯穿全片的一个线索。与片子主题十分契合,大胆的去冒险,去破除人生道路上一个个障碍,一个盲人他去了中国许多个城市,我们很难想像这途中肯定困难重重,但是却没给我们呈现有多困难,就是忽视它,放弃这些所谓的安全,保险,迎来更开阔的世界。人生就是不断的解决,不断的破除一个又一个障碍。
记得周国平写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你的躯体只是上帝赐予你的一个容器,它会变得老化或者残破不全。然而只要你的灵魂是完整的,你便是一个高尚的人。 何为“灵魂的完整”?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以内心的强大来抵御外界的苦难,用精神的深邃去接纳世界的繁杂,即使在黑暗中,也能用想象去构造出一个精彩的世界。老周拥有光明,那光明是我们所无法看到的,无形的光。他看到这个世界的美丽与丑陋,甚至要比普通人看得更透彻。 在路上,一个盲人尚且如此从容不迫。闭上眼睛我试过倾听这个片子,没有丝毫障碍,火车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伴随着老周的讲述,让人心里特别温暖和踏实。开头和结尾都是车站,一个行走着的老周,一个旅者,一个漂泊的歌者。背上吉他,踏上另一列驶向远方的火车,生活还在继续,理想还未竟。他还会用更多的旅行去践行自己的理想和体验,也会用他的歌和故事慰藉更多无处安放的心灵,为他们点一盏灯,照亮远方。
《语路》观后感(二):贾樟柯的拼图游戏
贾樟柯是一位拼贴高手。将真实与虚构、几句诗、一座城市、一个房产广告拼贴在一起,有了《二十四城记》。一些老电影片段、18段人物访谈、一个“精灵”,合在一起,成为《海上传奇》。12支人物短片,粘在一起,就是《语路》。贾樟柯练习拼贴技能,对拼贴上瘾,大概是从《三峡好人》开始的,两个寻人故事合体,寻到了一个金狮。
作为一个导演,没点票房上的建树,底气总是不够。姜文放下身段,扎进商业的漩涡,幸好玩得漂亮,让姜子弹飞了很久。贾樟柯这两年出书、与房产结合(《二十四城记》)、与世博联姻(《海上传奇》),折腾不断,但在票房上,依然保持着第六代导演赚吆喝不赚票子的“优良”传统。2010年底到2011年初,子弹横飞、孤儿肇事、非诚硬扰,贺岁档好不热闹,贾樟柯跑哪去了?他没缺席,跟一威士忌品牌合作,曰“语路”计划,12个人物,12支短片。贾樟柯携一帮年轻导演,对媒体言之凿凿地说,他们带来了最好的贺岁片。网播效果不错,于是将每支短片由约3分钟变为8分钟,形成一部纪录长片。
这是一个缺少梦想的时代。房价一项就难倒了大批年轻人;户口改革喊了多年,外人进京入沪仍然如上青天之难;物价横飞,白领标准倒没提升,快跟白菜一个价了。“语路”计划拍的都是成功人士,或者在坚持梦想的人们。“语路”目标很明确,就是鼓舞时下的年轻人,坚持梦想、坚持自我。
从一山西小城出发,来到京城打拼,一跃为世界名导。他自个儿的故事就是一部励志大片。在京城,到处都是挤公交、递简历的年轻人,那些凝滞的表情,一点儿和幸福也沾不上边。回汾阳探亲,他看到村里的年轻人除了看电视,就是赌博。贾导良心不甘,他要行动,告诉年轻人:穷人家的孩子也能成功,外地人也能在大都市站稳脚跟。从事件的起因到成品,鼓舞年轻人坚持梦想,提携年轻导演,看起来像慈善家所为。
关于贾樟柯自身故事的励志效应,某通讯品牌已用过一次,那年《三峡好人》得了威尼斯金狮大奖。广告片中,他如是说:“不管别人怎样看你,用你自己的方式去看世界,坚持自己的选择,做最好的自己,我能!”的确励志,跟 “语路”计划一个模样。有种说法,慈善家的行为,其实只是虚荣心需求的驱动。“语路”计划的那些短片,和电台人物短片没多大区别。贾樟柯不好好拍艺术片,或去筹备他的商业制作《在清朝》,上窜下跳,就这么乐于充当成功学的推手?
《在清朝》的监制杜琪峰,带有罗永昌等一帮银河弟子。贾樟柯这两年推介新导演,以及这“语路”计划,也像杜琪峰一样,俨然一江湖大佬。什么俨然?戴上墨镜,他不就是大佬么。当大佬的感觉一定挺好。
一直充满热情,乐于参与各种事务,这或许不是什么坏事。李沧东当过韩国文化部长,侯孝贤主持过金马奖,北野武资助过贾樟柯。久远一点的如歌德,一辈子都有公职在身,公职不等同于政治,歌德认为诗人搞政治,就会同他的自由精神和公正见解告别。贾樟柯把他热情释放的地方,倒一直与电影有关。电影分多种,以浓度之分,贾樟柯掺和的电影,越来越稀。贾樟柯称,《语路》是在广告中植入电影。他现在是最熟练的趁势经营者。
《语路》中有商人潘石屹、民谣歌手周云蓬、老板罗永浩、作家兼赛车手韩寒,另有特色人物几个。贾樟柯作为监制,选择这些人物,显露了他的趣味,成功人士、自由立场、平民姿态。贾樟柯自然是成功人士,也算得上一位成功导演,但他目前的闹腾劲儿,离牛×导演渐行渐远。
贾樟柯最好的作品,还是那几部他的青春期、时代与日常的混合物。当《站台》、《小武》、《任逍遥》用完了他早年的生活经验,他像他的精神导师侯孝贤一样,准备进入历史、描述逝去的经验。侯孝贤一开始拍类型片,从《风柜来的人》确立风格,青春期资源耗完之后,开始《悲情城市》之类旧时代人情画卷,后来《千禧曼波》找不到北,对当下青年经验把握不好,也就不灵了,近来创作命题作文如《红气球》、《珈琲時光》,尝试类型片(武侠片《聂武娘》)。贾樟柯进入历史的途径,和第五代导演的做法一样,从小说下手。可惜不幸,《刺青时代》终是搁浅。有纪录片的经验,贾樟柯受到启发,以纪录片形式进入历史。即便动用赫尔佐格式的虚构方式,《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仍不乏断裂痕迹,如同透过破碎的窗纸,看到的都是影影绰绰的影子。一开始或许是被动,后来变为主动,贾樟柯左行右拐,开始步入上一代导演的老路。这曾是他批判的,于是他宣告要制造不一样的商业片。讲起动机,又用上了青春期——他一直喜欢武侠/动作片。
热衷时代人物,念念不忘自个儿的光荣之路,《语路》其实是贾樟柯青春期情绪的外化产物。切肤经验如忧伤,化为乡愁《站台》。而为人“树碑立传”,仿若在镜中观看自己一般——成功志的镜像。增一分嫌长、减一分则短,佳章当如此,从3分钟到8分钟,难道是未删减导演剪辑版?那碑那传,也是破的。贾樟柯一直声称不差钱,不去好好拍片,对“纪录广告片”如此热情,简直不可理喻。拼图游戏玩够了,还请回家去拍正经电影。若言励志,你贾樟柯牛片一部接一部,才是对青年最大的鼓舞。【搜狐娱乐】
《语路》观后感(三):向老罗致敬
老罗或许真的如他所说还是一个内向腼腆的人,看他的每次访谈,总是注意到他眼神中流出的疲惫和忧伤(果然神童都不快乐么?),和他在台上嚣张活跃的形象有很大出入。或许就是因为总是和各种不正,不公,不硬朗较劲太久累的吧。(相较之下,老毛那种与天斗与地斗的豪情真的只是愚蠢的自恋而已)
短片的最后,胖子迈着并不优雅的步伐走出镜头(春晚主持才在镜头前故作优雅),留下一句“做一个好人,就把世界变得好一点”扬长而去。正是这句朴素得近乎小学思想品德课本摘抄的句子让我唏嘘不已,每每在快要沮丧的时候就拿出来听听振作下心灵。在这个菜鸟甘为犬儒并且振振有词,高手争做奸雄还反以为豪的扭曲时代,敢于做一个简单的好人默默地把这个世界变得好一点真的是需要些勇气和担当的。
《语路》观后感(四):小资+励志+装逼+短片
小资,毫无疑问每部短片都散发着文艺风格味道;
励志,每个主角都是向你展现他多有梦想和追求;
装逼,光、影、声、音,不装逼怎能体现众导演;
短片,这就是十二部励志小电影虚无章法的组合。
诸位导演的水准真是参差不齐,有的玩味到了一定境界,有的还显稚嫩,而有的可能选择了自己并不能胜任的题材。当然,作为一部集锦,我们不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判,但作为贾导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我们至少可以检阅一二。
不想很装逼的去讲神马叙事云云,我感觉用主人的自说自话去纪录,只是很讨巧。这规避了导演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同时也给看客更多的思考空间。但扪心自问,你有勇气配上几句文字吗?如果我还要求你加进解说呢?或许,这可能会是贾导更高一级的考题。
这些电影还是纪录片?或者是所谓的纪录电影?我才懒得去搞一场有关纪录定义的讨论,一部好看的纪录除了题材故事等等外,不可否认,真实是其灵魂。关于这十二部短片的绝对真实,我当然是持保留态度的。几个角色的场景还原,几个特定的道具摆放,几个刻意为之的表情,还有每个人在片尾统一的走。即使有一点点的不自然,在我看来都会给真实大打折扣。可能你会沉静在怎么去实现梦想的道路幻想里,突然一个不真实把之前所建立的信心全部崩溃瓦解。
纪录片应该带有功能和作用吗?也就是你在看完这片子后有什么收获。反正我的收获是,在现场见了一眼老潘真人,开个玩笑。感觉,就是一种感觉,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观后感因人而易,对于我个人来讲收获挺少,我可能感觉我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会比片中有些人物的更加坎坷曲折精彩。看完片子走出moma后,立刻回归自然,火速去工体吃饭。很就没有那种感觉:看完一部片子后一语不发、沉静其中、不能自拔,良久良久。
我还要说说访问者。没有采访对象不回答的问题,只有不会提问的记者。我始终坚信这句话,并一直自省。人物的语言是这几部片子的支架,可以看出导演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有的效果不佳。故事,讲故事,演绎故事。当然这也有一个信条在我心中:清楚——生动——感人。关于故事讲清楚了没,要看个人的理解;至于生不生动,我还没有太深刻的细节印象;感人吗?我只好保持沉默了。
最后,高水准的工业团队,包括摄影、灯光、音乐、后期,被糟蹋了,如果没有你们,真不知道会惨不忍睹到什么地步。就好像几个小毛孩在指挥一群大叔做游戏。
这些短片其实本该更好的。
《语路》观后感(五):贾大导的本意是该击掌叫好的
老实说,一开始我根本没有管贾樟柯他要弄什么,我只是觉得贾樟柯和韩寒、罗永浩、潘石屹这些名字的组合很有意思。结果最尖锐的韩寒没有出现,老罗和老潘的光辉最终没有合力遮住贾大导的魅力。
———————————————个人崇拜分割线———————————————
从第一位开始,欣喜地发现并不是肤浅的成功人士访谈集。12位,称不上都是先锋,有些人其实过得并不好。每张脸都是沧桑粗野的(路上听到有人说了句:这里面潘石屹的皮肤状况最好了。。囧。)。“语路计划”听起来像某种规模性的精神传播。。但这个片子没打算让你崇拜伟人,也没打算用成功学给你洗脑。
也许挑选的12位人物的代表性会遭质疑,去了现场的卫铁导演说是几十个人物里面最终讨论决定下来的。我想片子的本意不是要来来来给你们讲几个励志好故事,而是最大程度地把形形色色的理想和苦难相执的姿态多面地展现出来,去坚持理想,去改变世界,可以是这样的或是那样的。
这些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人生观,并不需要你去认可或反对,甚至在你看来有些完全是何苦惩虐自己的错误选择,但每一段故事里都有叫做理想的微光闪闪发亮,只要能唤发起你心内一点小小的光芒,穿透一点点一直以来你挥之不去的迷雾,那就是语路的意义。
比如徐冰说:你做的事情要有创造力,最好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也许此时你心里那个一直不敢想的疯狂念头,受鼓舞一般浮现出来,你觉得你也可以为这个理想去头破血流。
比如老罗说:我做公司这两年,触动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在理想集团和利益集团的斗争中,最后总是理想集团获胜而告终的。
后来看到某媒体报贾导说:“我觉得中国需要一些非常彪悍的、个性的人,彪悍到可以独立地与这个时代共舞,参与到里面,改变它,影响它。而不是穿上盔甲,说我是独立的,眼睁睁看着所有的事情覆水难收。”
看来贾大导的本意更高层面,每个人不只要自顾自地追求理想,而是如老罗提的那样,其实没有人是单独改变世界的,最终是大家一起来改变世界的。
至于6位新锐导演最后交成什么样的作业,以及12位非演员非演讲家边演讲边演自己的尴尬,都是尝试道路上理想与实际产出的难免误差。
《语路》观后感(六):哪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神棍节后的第5天,我在电脑前花5个小时看一个腼腆、微胖的男人絮絮叨叨的讲他的创业史,他还是那么能说,但马克•大卫•查普曼看到会说:他已经变了!
初次认识老罗是在网上看到一段他抨击中国户籍制度的视频,情绪激昂,语锋锐利,因为我也在北京待过几年,虽然不会被人半夜一脚踹开门查暂住证,却也知道大学毕业时同学为了留在北京而饱尝的艰辛,所以对这个体态微胖的颇有好感,后来渐渐看了一些他的所谓的小段子和小故事。才气尚可,聪明不少,思想活跃,行动扎实,一个30多岁老愤青的典型代表,这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后来老罗从新东方辞职去办牛博网,网络被凤姐、小月月等一干人物所把持,了无音讯。我则沉浸在自己的工作、学业中,如航班固定来往,星辰只在舷窗上划下轨迹,逝去的只有时间。
直到昨天,朋友推荐我看他2011年在保利剧院的演讲,才知道这些年他办学校去了。其实这些年我也不止一次动过办学的念头,从四六级培训、到艺术类培训、最后到公务员培训,不是因为其它,只是我30年的人生几乎都在校园中度过,积攒的经验和人脉都在这个行业里罢了。但终究因为我扮演书生这个角色太久,只是思想中的行动者而非行动中的思想者而未能成事。事虽未成,但策划和营销方案却做了不少,于是听老罗吹牛讲到切合处就会心的一笑,有思想的人总是孤独的么。虽然我怀疑他办学的目的不纯,绝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人民教育家,只是为他拍电影筹措资金罢了。但老罗以他偏执狂般的性格践行理想,实现闪亮人格与成功商业运作的完美统一的行为确是我所钦佩的。有思想的人必须通过商业运作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人,这是现代社会价值实现的不二法则。老罗正是看到了这点,才义无反顾的投入到门徒所不齿的商业环境中去,其实只是实现理想的嫁衣罢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早已嫁人生子,但最初那份对美的执着与追求却依旧埋藏在心底。正如理想,就在那里,…
《语路》观后感(七):与现实主义差了那么一条沟
本来是要拍某红酒的励志广告,后来拓展为拍一部电影。
最好的摄影、最好的灯光,保证了贾导在培养一批年轻导演的同时,还可以有一个统一的拍摄风格。
7、8个人物,不同的人生,同样的采访式,同样的有光亮的人生。贾导说的大意是,他希望给社会一股气,鼓励积极向上的人生前景。看完片子以后觉得效果还不错,有让人热血沸腾,想迎着太阳努力向前。看过以后有以下体会:
1、类似于命题作文,设定了人物、事件、开头与结尾,放开过程,接受一切可能性,于是观众看到了纷繁复杂的人生。在选材和人物上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最后题材中艺术出现的更多,城市中兰州出现的更多,有意的仰或无意的?太多的聚集性会减少权威性,就是让人产生,也许在某几个行业,是这样的。
2、谈话式的语言方式。贾导说他近几年偏爱听人说话。我想我爱看他近几年的电影,缘于他悲天悯人的感性思维。人的话语分为很多类,诉苦、夸张、掩饰、认命、说谎、真实........全盘接受是没有意义的,我想贾导在拍电影时肯定会面对大段大段的话语,他从中检出自己需要的,也就是通过一个理性挑选的过程,展现自己感性而又韵味深长的含义。有挑选、有甄别、有抛弃、有放弃,才能在罗生门面前,做那个理性又激情澎湃的自己。其实想说的是,有几个导演年轻和阅历比较少,他们不一定能甄别掩藏的语言。更容易受人物的牵引而改变自我所见所想。
3、因为格调与采访方式的原因,很多苦难被掩藏了。大调调是励志,所以我们大部分看到的是牛逼闪闪的人生,贾导在拍第一短片的时候,用了汽车抛锚来艰难推车的场景,暗喻了人生路上的不易;然后就是跳舞的那个,辛勤的汗水和不断的练习,能让人感到那种不易;其他的就比较少了,尤其是从国外回来的那哥们儿,开好车住好房,有资金,创业只能让人羡慕。
其次是语言式的采访方式。人是很难说出自己的苦难的,第一原因是人性造成的,尊严与自卑感使人更愿意在述说时呈现出坚强的一面;第二是过去的事情,一般人倾向于轻描淡写,被渡过的苦难在一帆风顺的人生前会被慢慢的淡忘成只有回忆而已,对大部分人来说,过去的就过去了,前程更重要的。
我其实很有兴趣,各位导演在面对这个情况的时候咋克服的?其实能看出来,有几个还是有考虑过营造那种苦难感的。
《语路》观后感(八):语路语录
周云蓬:人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头脑中的障碍,人生就是在不断的破除障碍
徐冰:你做的事情要有创造力,最好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你才能够有足够的热情和足够的精力进入,年轻人必须要有野心,必须要有对成功的渴望
张颖:
罗永浩:其实没有人是单独改变世界的,最终是大家一起来改变世界的
王一扬:真正的梦想一定是跟自己最近的而不是最远的,就把现在做好吧
王克勤:努力了不一定会改变,但是不努力将永远不会改变
张军:我不要安稳,我不要平衡
黄豆豆:我越来越在乎自己在创作当中的那一个过程,因为好像每一个过程就是你在探索,你在追求,你在寻找自己
赵中:选择一个自己的方向,坚持理想,坚持不懈,同样可以获得成功,坚持先去,你也一定能成为英雄
曹非:人这一辈子就是为了争一口气
肖鹏:你一定要知道你想要什么,尽早知道 ,然后全力去追,全力去实现
潘石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像一只鸟的两个翅膀一样,如果只有一个翅膀,是飞不起来的,没事别惹事,有事别怕事
《语路》观后感(九):牛逼可以是个座佑铭
其实知道老罗还是挺晚的,想的这,觉得以前那十几年全TM白活了,但后来就不一样了,我开始在新浪关注他的围脖,在优酷上看他的演讲,在网上下载伤眼的电子书,老罗--《我的奋斗》(原谅我的钱如知识一样的贫穷)。
直到看了这部片子,清脆的背景音乐,老罗的侧脸,颇具艺术范的行走,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要改变这个世界,音乐再次响起,老罗再次走开,只留下仰望星空的我,拜倒在他划过的空气里。
如今,我就像一头牛一样天天啃着牛博上的茂盛的草,不为其他,只为做一个比周围人牛逼的人,就像老罗那样,本可以很有钱,但是现在为了生活,他还得努力奔波。
《语路》观后感(十):从语录到语路
大概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老师,都喜欢向我们传授一些所谓“名人名言”,我现在能一下记起的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据说这些简短有力的话都出自一些名人,有作家,有科学家,也有政治家,总之都是些成功人士,因为他们自身的成功,这些话不证自明,变成至理名言被广泛传播,更有甚者,将其结集出版,冠以《古今中外名人名言100则》之类的名字,大行其道。我曾经对能背诵大量名人名言,并不失时机的加以引用这件事非常着迷,为此曾在很多晨光熹微的早读课上背诵这些话,但我终究很少有机会能展示自己的能力,更没有因为会背大量成功格言而走向成功。
随着我渐渐长大,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大家都不再为一句话充满哲理或者饱含深情而叫好,恰恰相反,现在谁还玩儿深沉谁就是臭傻逼。在这种情况下,劝人成功的语录式书籍自然不会再吃香,但劝人成功这件事至少还不过时,于是他们纷纷改头换面,以励志的形象重出江湖,语录不再叫语录,巧妙地改为“语路”,旨在通过语言,讲述成功者的道路,并以此供人借鉴。
我觉得《语路》,就是一部语录~
卫铁导演昨晚在放映现场说,这部电影旨在展示而非教育,但是就电影来讲,我想这种展示本身对说教方面的倾向性可能很难让导演自圆其说,所以我依然坚持认为,这是一部廉价的励志语录片。
另外,感谢豆瓣活动的片方赠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