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家灯火》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万家灯火》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7-12-07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家灯火》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万家灯火》是一部由沈浮执导,上官云珠 / 蓝马 / 齐衡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家灯火》影评(一):不是你们不对,是这个年头不对

  《万家灯火》的最后一句台词是:不是你们不对,是这个年头不对。

  1948年,国民党在上海统治的末期,动荡的年代,社会黑暗,物价猛涨,穷人活不下去。这也难怪穷人要造反,要推翻旧社会了。

  现实主义电影是反映时代生活的有力证据,40年代末期的中国电影大师把摄影机对准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片中没有重要的政治背景,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没有传奇色彩,他们的故事之间甚至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

  用小人物的普通生活怎么拍电影呢?阳翰笙和沈浮义无反顾地从叙事和造型上追求写实主义风格。

  男主人公胡智清本是看上去比较风光一个小资产阶级分子,而当母亲带着一家6口人来投奔他时,这个家庭显得不堪一击了。投机的同乡老板打压他解雇他,本贤惠的妻子开始急躁,没本事的弟弟出去擦鞋被挨打,妻子的担忧和抱怨让母亲听到了,母亲终于愤怒了,要带着乡下人离开本以为会好过些的城里,这时妻子因为生气而流产了。善良单纯的胡智清手足无措,捡到钱后被污蔑是偷来,后又被车撞倒。最后一家人得到了和解,这一切的烦恼都源自于这个“不对的年头”。

  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是含蓄、朴实而严谨的,没有大的情节冲突,没有过于深恶痛绝的压迫,只是靠生活中一点点循序渐进的矛盾累积下,婆媳终于激烈的吵架了,矛盾的张力突然爆发,观众们眼前一亮,现实主义电影终于在观众最真实的感受中得到共鸣。

  影片中些许有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子了,熙攘嘈杂的街头,客观冷静的远景镜头,真实到绝望的社会风貌。只是,那时候导演确确实实还未受到新现实主义风格之影响。电影中分明传承着影戏的戏剧式叙事传统和好莱坞画面的构成。一对夫妻的相片在电影前后共出现两次,牵引着夫妻间同心恩爱真情。而在男主人公胡智清出车祸后不断出现的那把锁和那只目光孤独的猫,也是别有一番意味,对渲染气氛做到出了贡献。

  把社会问题严肃而自然地融入家庭故事片中,《万家灯火》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它代表着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现实和深化。

  把镜头对准普通劳动人民,是40年代后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可惜这样的好景不长,他们之后又遇到了“更加不好”的年头,当电影打着人民的旗号为政治服务的时候,能真正顾及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吗?

  :这部电影让我不由自主想到小津安二郎在1953年导演的《东京物语》

  《万家灯火》影评(二):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认真脸

  难得的一个耐心看下去的黑白影片,之前很多黑白影片都是硬生生啃下的,这一部却不一样,影片情感实打实传递给了我,甚至自我代入了一下(对不起最近太穷了……

  四十年代,是一个混乱黑暗的年代,资本主义招摇过市,物价飙涨,大部分穷人只有两个选择,饿死或者病死。影片初期的男主人公还算是个有良心的小资本主义,有个凑合的工作,也勉强支撑得起家里供给。

  但等到老母亲带着一帮亲戚来家里避难时,一切都改变了。没房子住,没衣服穿,没饭吃……在这个三百万都买不了多少米的年代,黑心老板还带着自己的小姨子跑了,男主人公失了业,这个家将破亡。

  电影算是good end,但我们都很清楚,如果这个社会不改变,这善良的一大家子最终也只能落得饿死的结局,能走的只剩下有一条路。

  事实证明,社会的选择是正确的(笑,至少2017年的我不至于露宿风餐。

  这算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其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其社会意义上,通过普通人来反映这个世界,让观众很自然融入其中,给予人们思想心理上的冲击。

  看片子的时候,我是十分揪心的,心疼这淳朴努力却被社会无情抛弃的一家之主,心疼这不舍得给自己和女儿买衣服的年轻母亲,心疼这一大家失业的老老少少身不由己

  剧情里的小司机是十分讨喜的角色,机灵,善良,为朋友两肋插刀,也证明了一点,这个社会是存在好人的。

  总的来说,还算是值得一看的经典,如果喜欢老电影的你,不妨一看。

  《万家灯火》影评(三):万家灯火处处悲

  四十年代的中国,因为内战而动荡不安的旧中国,一个普通又平凡的家庭在男主人公志清的支撑下有条不紊的过着简单的生活。原本按部就班的生活被远道而来的家人而打乱,年迈的母亲,憨厚的弟弟弟媳以及两个小孩子。本就拥挤的小房子因为这5个人的到来更显狭窄。在影片的开头,欢快的镜头出现较多,映衬了故事的平凡,也反映了当时大多数家庭的真实现状。男主人公志清在同乡的公司中上班,兢兢业业并时刻计划着自己当厂长的那一天,妻子又兰是一个持家又本分的贤惠之人,这是当时在中国十分普遍的家庭现象。在家人从远道而来时,志清作为一个中国标准型的孝子尽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丝不苟。可在战争年代的背景下,家庭的矛盾在影片中逐渐体现出来,从典当家中物品到给自己的孩子买不起新衣服,剧情逐渐深入,矛盾渐渐显现。影片中多次运用全景体现周围的工厂情况,而只有少数工厂在正常营业反映了当时战争所来的灾难以及人们所面对失业的痛苦无奈,为后来志清在被人解雇后无路可去的无助和绝望,是后来故事情节发展的铺垫,男主人公在一次次生活的打击中被摧残得焦头烂额,使观影者不得不为男主人公被生活被逼而感到愤慨。故事情节也像一条河流,最开始是平坦的流在山涧,而突遇落差极大的悬崖瀑布。在一个个事件后,男主人公也是一步一步被逼上绝路。故事进行到中间的时候,婆婆和媳妇的吵架成功影片中的一个高潮点,志清被夹在母亲和妻子之间无法调节的误会和摩擦中,两人摩擦的中心点又在于志清这个关键人物。而另一个XXX则和志清有了鲜明的对比,增加了深化人物形象的作用。XX在面对失业的时候,体现出的是年轻人的无畏勇往直前,和志清的不知所措有着年龄的跨距。XX在失业后能尽快重新找到职业并收获爱情,而志清在失业后只得赋闲在家并为家庭琐事而烦愁,在如此鲜明的人物对比下,志清的命运更增加了坎坷的曲折性。妻子小产失去儿子,母亲生气离家出走,志清陷入了对生活的无奈和绝望之中,在电车上的一场戏是志悲惨人生的爆发点,由于交还现金而糟到无理份子的群打,使志清这个人物的形象陷入最悲情的地步,是当时底层人民对于生活的诸多无奈。电影仿佛在拍摄一部记录片,记录的是在四十年代被生活动荡所逼无奈的小人物生活,记录的是在四十年代悲情的普通生活。同《偷自行车的人》所不一样的是,《万家灯火》的悲情是一步步达到的,是经历生活的未知变化而体现的,并非是由一个单独的时间而直接达到,仿佛是情感的逐渐累积,到最后的一刻淋漓的爆发,使影片处于一个慢节奏但情节丰富的范围中。同样也更能使人接受观看这种苦难生活的不幸。

  万家灯火,影片的名字似乎显示的是一片祥和欢乐之景,可就在着欢景之后隐藏着的是小人物的悲情生活,是无数个小人物为生活在奋斗绝望中一次次自我救赎的呐喊。

  《万家灯火》影评(四):万家灯火

  故事开头,一只猫,其乐融融的一家人。看似很美满幸福的一家人嬉笑着却因一封信改变。母亲携带着一家子来到上海。本来收入不多的家硬是多了五张嘴。祸不单行,男主失了业…… 剧情设计没什么特别,沿着叙事线直走。只是人物设计有些意思。尤其是上官云珠饰演的女主角,美丽端庄,家庭情况变化时她的持家能力让人没话说。是典型的新时代女性的代表。

  只是个小家庭的故事,十几万一天的生活费用让人唏嘘。 那个特殊年代黑白电影,没什么特殊技巧,简单的叠化,却硬是谱写了那个年代人民的苦难。但再想想,也许这只是那个时代的事情,就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底层人民生活也不见得容易。

  《万家灯火》影评(五):灯火映万家

  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大片上映,每天也都有大片开拍,国内国外,应接不暇。对于老电影,知道的人越来越少,看的人就更少了。这跟电影的好坏无关,老电影反而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我们的选择经常会有种就近的习惯,最近宣传得热的、大家讨论得多的往往会内化为选择的动因。

  我很庆幸,我没有错过《万家灯火》这部经典老电影。

  《万家灯火》是1948年上映的,那会子新中国还没成立呢。时隔几十年,而且又是一部时代性这么强的影片,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觉得好看?

  毫无疑问,是因为情感共鸣!

  不管什么时代,人性的一些基本的特征,社会一些固有的现实问题并没有太大的改变,都有其共通的元素,比如人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之间的较量,各种情感与利益之间的抗衡,人在现实社会中各种生活的艰辛,等等这些都是引起情感共鸣的契点。

  影片展示的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农民破产,因为在乡下活不下去的胡老太太带着二儿子一家到上海投靠大儿子胡智清。胡智清只是公司一个职员,寄希望于既是同学又是同乡的公司经理钱剑如建工厂,妻子又兰精简持家,日子虽紧巴但也还算幸福。上海物质飞涨,一大家子人生活越来越拮紧,家里的矛盾越来越多。不久胡智清失业,母亲与妻子的矛盾激化到顶峰,都离家出走。胡智清被打被车撞,几天都没了音讯,为寻找他,母亲和妻子都回到家里,最终一家人团聚。

  婆媳之间的矛盾在影片中处处可见,甚至成了情节发展的线索。但是,如果仅仅理解为婆媳矛盾,这必然不是沈浮导演的立意。它是通过一个普通老百姓家庭的日常生活来挖掘深刻的社会内涵,映射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除了个别情节有明显的人为操作、主观设置外,里面的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那么真实,都代表着不同的人群,表现不同的人生况味。其中有很多家庭矛盾,但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难处,特别是母亲和妻子这两个角色。

  胡老太太虽说是从农村来到城市,但不是很多作品中,特别是当下被很多人所歪曲的那种顽固、蛮不讲理的恶婆婆形象。她带着这么一大家子来到上海,看到儿子的生活,很能理解儿子儿媳的境况,一到上海就托侄女阿珍给二儿子春生找事做,跟春生说“人是应该随想随俗的,到了上海就要学上海。”物价上涨,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老太太叮嘱春生不能像在乡下那样,一吃就吃五六大碗。过冬了,又兰没给妮妮买布做衣服,老太太拿出零用钱悄悄给妮妮买了。智清丢了工作,心情不好,她没有唠叨儿子,跟又兰说“委屈你了”。知道钱剑如打了春生,自己一个人跑到钱剑如家“找他算账”,虽然这并没有帮到儿子们什么,但她的骨气和保护儿子的这种本能的母性的善良让促使她这么做。这些,我们都可以知道老太太并不是个冥顽不化的人,而是个开明、爱孩子爱儿媳的母亲。

  她的开明更是表现在觉悟上,可能我这么说有故意拔高的嫌疑。但是确实如此,在她看到阿珍有这么多好朋友时她很羡慕,她说胡智清应该学习阿珍,像阿珍那样靠自己来创造生活。

  又兰,我觉得她是个再好不过的女人,并不是生活中被妖魔化了的刁蛮自私天天吹枕边风的媳妇形象。得知婆婆要来,精打细算过生活的她深知在上海生活的艰难。她跟丈夫说:“我们的房子可就这么一间,你说怎么住?一个月你就赚这么一点点钱,怎么吃?转眼冬天就要来了,怎么穿?这些都是问题啊!要是来了,他们活不好,我们也不好活。”又兰说这番话,并不是盛气凌人的口气,她真诚平和忧虑的眼神让观众都感受到她的难处,因为这确实就是现实生活中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婆婆来了之后,她很是喜悦的,虽然心里知道生活压力会越来越大。这么一大家子,九口人,住、吃、穿都仅仅依靠胡智清。生活自然越来越不好过,她会有埋怨,但心里时时刻刻都在想办法解决家里的问题。她曾3次主动拿出自己的结婚戒指去典当,最后一次再也没拿回来。卖掉无线电得来的钱,她给家里每个人都添置了新衣裳,自己却没有,连她最宝贝的女儿也没有。做媳妇做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话说呢?

  作为妻子,他时时关心丈夫,知道丈夫孝顺,家里有什么难处也都不敢跟老太太弟弟他们讲,一心为着家里操劳。胡智清没了工作,她奔走着去求钱剑如帮忙,她能做的她都做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胡智清。他正直善良,孝顺爱家。母亲与妻子之间,无不为难,他孝顺母亲,也理解妻子。同时,这么大一大家人,都是依靠他。再苦再累他也要挺着。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慈善,慈善中隐匿着生活的愁苦、性格的软弱。蓝马把这个角色的各种酸楚演得传神、深刻,每个养家的男人都不难体会到胡智清的苦。

  很多人会认为胡智清是软弱的小资产阶级。在我看来,他的软弱来源于他的善良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他对钱剑如抱有幻想,呕心沥血写建厂计划,最后却被钱剑如背叛。我们不能指责他开始就信错了钱剑如,每个人都有改善生活的心里期盼,而他只能把希望寄托给在他看来很有能耐对他也不错的钱剑如身上。在生活没有让人绝望的时候,谁又舍得不顾家庭抛弃生活?多少人敢拿一家人的安稳生活做赌注去创造新生活?胡智清不像小赵和阿珍,一个人,一人饱则全家饱,革命的性价比高。

  还有二弟二嫂、阿珍、小赵这些人,他们的情感都很真实,说的浅白一点,就是普通人都有的情感。没有造作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也没有偏激的全盘否定的十恶不赦恶人,而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这是我最喜欢这部老电影的地方。

  当然,我认为把所有矛盾都集中在钱剑如一个人身上这种人为设计的痕迹太过了。如果钱剑如打春生是为情节发展所需,但是最后撞倒胡智清的也是他,这种偶然就太牵强了,似乎所有坏事都跟他有关,他顶多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买办资产阶级而已。有点脱离实际。

  电影作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但始终反映生活,所以我认为好电影就要紧紧联系现实生活,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没必要像当下某些大片那样生搬硬套西方的风格。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2NzMzMzYw.html挺清晰的这个版本

  《万家灯火》影评(六):现实主义力作

  电影版的《万家灯火》自然也让观众们有了更多期待。本片导演安战军曾执导过《看车人的七月》、《一年又一年》、《美丽的家》、《胡同里的阳光》等作品,向来以演绎北京胡同生活见长。他曾在首映礼上表示,“我熟悉胡同和胡同里的那些大爷、大妈、哥们儿、大姐,他们曾是我的邻居和亲人。身居破败房屋、为生计奔波的小人物们,在艰辛和烦恼中仍然保持着自嘲的乐观,保持着自尊与对生活的憧憬,这一切都让人们含笑流泪。”这些可贵的心态影响着导演的创作,让他给我们带来了《万家灯火》这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正如《万家灯火》中那些乱哄哄的笑骂场景,这才是社会底层人物的本色。老北京人特有的贫嘴和神侃,有时带有那么一点点自嘲,但又透露出皇城根脚下的自信。他们喜欢掰扯大道理,当着政府的面也说得头头是道。他们喜欢议论国家大事,有时也好讲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使身居陋室也不忘人类面临的三大生存危机。

  《万家灯火》影评(七):民国版“蜗居”与左翼正能量

  我经常是“被动”看电影,老公看什么我就跟着看什么,老公调到哪个台我就跟着看哪个台。这部名垂青史的《万家灯火》也是这么在央视怀旧剧场频道看下来的。

  这部电影出品于1948年,由阳翰笙和沈浮编剧,上官云珠、蓝马、吴茵领衔主演(都是名垂青史的角儿啊),看到这个班底,也就能理解为何这部电影会充满浓郁的左翼风格,比起今天各种充满凉薄琐碎感的伦理剧、社会现实剧,这部60年前的电影中的人情味浓厚得近乎奢侈,和今天的价值观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这部电影可以叫做1940年代版“蜗居”,甚至都发生在上海这个集合了最多社会资源和社会问题的大都市,也都发生在由小城镇(乡村)进入大都市的年轻人组成的家庭内部。但是与今天的”蜗居“又有所不同。电影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家破人散“的凄凉之后得以重聚、并纷纷进行自我反省的时候,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台词:

  ——不是你们错了,是这个年头错了。

  胡智清有什么错?他不过是一个本分的普通人而已,编织美丽的谎言安慰家人,努力替资本家卖命、希望自己的才干得到赏识,却被资本家一脚踢出门去。

  胡太太有什么错?她为让一大家子尽可能生活得好一些,勤谨持家、任劳任怨,能做的都做了,作为妻子,长媳,母亲,都无可指摘。但再精打细算的主妇,也赶不上物价飞涨的速度,原因就这么简单而无奈。

  胡智清的母亲有什么错?她在农村生活不下去、才带着家人投奔城里的大儿子,却没想到大儿子的生活也并不宽裕,导致给大儿子一家人带来了拖累。

  在这样的困境下从个人身上找原因,自怨自艾,哀叹自己”命不好“,那人生真是除了受苦就没有其他出路了。但这”命不好“不是自己造成的,也不是家人造成的,人性都有缺点,生活总有困难,但为这缺点和困难就让人承受家破人散的灾难性后果,也未免太欺负弱者。这不是“冥冥之中”的神秘主义和命运悲剧,也不是哪个人的性格悲剧,而就是人欺压人、人剥削人造成的社会悲剧。跟现在有什么不同呢?呵呵(冷笑中略去五百字)。

  这个家庭在处境最艰难时候,不是依靠资本家的慈悲和施舍、而是依靠穷朋友的鼎力协助和一家人的团结谅解才度过了难关,这是电影的“亮色”。——这里有必要谈到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在国民党治下的中国,左翼思想的存在形态很复杂,也和毛主义完全不同,不能把毛主义和左翼思想混为一谈。左翼的一个重要面相是这样的:具有人道主义的底色,不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而更类似于朴素的民间意识和道德观念:1、质疑和挑战不公平的社会现象。2、主张人与人之间增强团结和互助。《万家灯火》具有浓郁的左翼色彩,并不是偶然的,在国民党统治最黑暗腐败的1940年代,王佐良曾经说过,在四十年代,有良心的读书人都会有点左。左翼思想和今天的自由主义思想的社会影响力十分类似,代表着社会良知和批判精神,是一种社会正能量,对知识分子和普通市民都具有感召力。

  电影还有这么一个情节:胡智清遭遇车祸、昏迷不醒。医院在将他救治了数天之后,仍然没找到他的家人。从场景和人设能看出来,这是一家教会医院。我和老公都慨叹:如果是现在,如果没联系到家人、没人给垫付医疗费的话,伤者被送到医院来,有条件接受这样的治疗吗?

  今天年轻人所生活的蜗居时代,不比胡智清一家人更轻松些:高房价、环境污染、价值观扭曲,身心健康都遭到破坏。女人认为自己的不幸在于没有嫁到一个好男人,男人认为自己的不幸在于没有谋到一个好差事,父母认为自己的不幸在于没有驯化出言听计从的孝顺后代——当电视剧中充斥着家人内讧、同事互斗的内容和情节时,我尤其认同《万家灯火》的”正能量“。《万家灯火》里虽然也写到婆媳矛盾和夫妻矛盾,但解决矛盾的方式都是通过互相体谅、同心同德地面临共同的困境来解决的,而不是搞起一系列男女婚变和婆媳内讧来转移矛盾、发泄不满,陷入琐碎浅薄和软弱而津津乐道——这是小市民和肥皂剧最热衷的东西。不说官商勾结而说丈母娘推高房价,这是何等阴损的居心。我个人讨厌小资化的海派软性电影和软性文学就是这个原因。

  电影不是理念传声筒,演员的演技和电影情节的丰富可信才是支撑一部好电影的基础。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能被这些民国著名演员的演技所震慑,他们是真正的电影艺术家,上官云珠、蓝马、吴茵的演技自然不用多说,连配角的表现也都特别出色。电影里有一只猫,不知应属于道具还是属于演员,在烘托情节气氛上起了重要作用,在表现小家庭其乐融融时,这只猫扮演了调皮温柔的角色,在表现一家子人去楼空时,这只猫又扮演了寂寞哀怨的角色。电影的镜头语言也十分讲究,在表现胡太太为家庭精打细算、并引起了婆婆的不快时,导演是通过胡老母亲的视角、看到布帘上映出胡太太手拿算盘、和丈夫讨论的剪影这一个镜头来完成的。这部电影即使放到今天来,演员的演技和电影镜头语言的张力也是毫不逊色的。

  但电影中还是有一些比较简单化和过于乐观的东西,这个调子在最后的”大团圆“中显得有点突兀。我想起巴金的小说《寒夜》,也是具有左翼底色的叙述,对家庭中不幸的个体充满了同情和理解,对社会的批判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其中的理想主义色彩显然没有这么突兀。大概前者的故事背景是在充满多种可能性的上海而后者是在更加凝重和黑暗的陪都重庆。

  意识形态是个可怕的东西,会让人迷失在其中不知自省。左翼理论从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去意识形态化,它原本具有的生命力也不再被遮蔽,从而会让人意识到,这也是一种真实的、积极而温暖的正能量。

  《万家灯火》影评(八):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

  记得看《夜空中最亮的星》的MV,男主角在不一样的时空里命运交错,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向着同一个颓废而沉沉不能自拔的交汇点相交而去,却又在励志的歌词和黎明的曙光中看到了生活的勇气与希望,各自又在相交之后永无交叉可能地射线一般走向各自的美好人生。

  然而这并不是我想说的。

  看着《万家灯火》的结尾,恍惚间我好像也看到胡智清像是站在那个命运的节点上,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就此跳下去一了百了,还是继续挣扎下去。影片结尾的光辉色彩和激情上行的音乐旋律不能就此用新的生活希望与重新凝聚的家庭动力掩盖影片的城乡矛盾和资本生产逻辑的嬗变。问题不在于破镜重圆,而在于破镜重圆以后怎样。看到胡家老太太带着二弟一家来到上海投奔胡智清,我好像看到《新结婚时代》里何建国的父亲和建国哥哥一起进城的感觉。所幸的是,何建国和顾小西已经凭借几年的打拼迈进了中产阶级的大门,而胡智清的工作貌似保险却是朝不保夕。白天他西装革履地走进办公室,晚上回来还要一家三口挤在一间房子里。影片的开场几乎是一副完美的中产阶级幸福家庭指南,明媚的阳光,玩闹的孩子与父母,顺便还养了一只猫,虽然我有点奇怪为什么夫妻两人分床睡。但不看外面住的环境真的以为这就是幸福美好生活。

  总之这样的幸福生活被亲人进城而打破。胡智清穿的衣服也从先前的西装变为马褂长衫,外貌也越来越沧桑,当然是操劳过度的缘故。我原以为他们家够不上中产也能有点家底能维持几下,没想到一来就要去借钱,胡太太说最好能借一千万,可见当时通货膨胀到了什么地步。上官云珠演的胡太太又兰实在是个贤内助的典范,一直到影片中段脸上还经常挂着笑,想想我们的大小姐顾小西一开始脸上就挂着不乐意,真是强了太多。说起来,胡智清从接待母亲弟弟一家到失业,自己多少也是有些问题的。找不到工作,不好说是他自己的原因,还是当时的社会原因,当然影片是想归结到资本家阴谋阳谋耍手腕,心狠手辣连同乡也敢踢,钱搂够了分分钟宣布破产带钱跑路。胡智清自己或许也有些托大,或许也是不想让弟弟弟媳劳累,或者为了面子的维护。总之,弟弟来了以后就一直白吃喝,自己除了傻乎乎一厢情愿给人写工厂计划,解雇以后也基本整天游荡了。他弟弟其实还有些头脑,还知道给人擦皮鞋补贴家用,只是无奈被欺生。其实无非是觉得,万家灯火下,生活的逻辑也太简单了些,生产—雇佣关系和生活保障的表现也有简单了些。看完电影,觉得是那么回事,可又觉得差点意思。

  最后的结尾当然是留了个光明的尾巴,男性中心与男权主导简单粗暴地把城市经验和乡村经验的龃龉扔到一边。但也没办法,这个家确实是靠胡智清一手扛起来的,没了他大家都跟着乱,即便是他的“缺席”也能让母亲和媳妇重新认识生活,从而直抵“缺席的在场”。这样的亲情回归固然满足了中国人对故事结局的阅读习惯,真实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尽管这样的生活我没有经历过。

  影片最后以一个“万家灯火”的镜头呼应了题目,将胡家从一个个体呈现推送到了千家万户,喻示这就是每一家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命运。我喜欢这个结尾,几重风雨,千家暗弱。当时的人们大概还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还会在黑夜中迷失多久,即便万家灯火点亮。

  但我还是要给它打五颗星。这部电影放在现在也绝不会逊色多少的,它毕竟提供了一种真实。

  《万家灯火》影评(九):就是很好奇而已。。(内详)

  。。。。。。。。。。。。。。。。。。。。。。。。。。。。。。。。。。。。。。。。。。。。。。。。。。。。。。。。。。。。。。。。。。。。。。。。。。。。。。。。。。。。。。。。。。。。。。。。。。。。。。。。。。。。。。。。。。。。。。。。。。。。。。。。。。。。。。。。。。。。。。。。。。。。。。。。。。。。。。。。。。。。。。。。。。。。。。。。。。。。。。。。。。。。。。。。

  片子不错,暂时不想多说,

  就想知道片中 海报日历什么的 上面那几个美国象是女明星什么的人。。

  因为画面差,距离远,字是肯定看不清了。。只能干认。

  另外 解放后电影 “英雄虎胆”中 墙头也有几个 象是外国女星的照片。

  我这人就是很好奇, 不知道的事情一定要懂清。以后万里长墙倒了之后我找国外老电影高手问问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