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路》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路》的观后感10篇

2017-12-15 21: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路》的观后感10篇

  《大路》是一部由费德里科·费里尼执导,安东尼·奎恩 / 朱丽叶塔·马西纳 / 理查德·贝斯哈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路》观后感(一):《大路》:最朴素的手法演绎最笨拙的爱情

  费里尼在1953年完成的《大路》讲述了一对流浪艺人的故事

  若将这样的故事交给阿莫多瓦,必定是色彩艳丽的对比和紧扣眼球的剧情叙事;若交给安哲,必定是史诗一般的长镜和永远雾霭的追寻;若交给布烈松,必定是冷静的固定镜头和令人深思的社会影响;若交给昆汀,必定是疯狂的暴力美学盛宴。但偏偏交由于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热情浪漫于一身的费里尼。他镜头下的这个故事没有值得引起关注的技术成就——大量的固定镜头,屈指可数的摇镜,更别提推位摄影了,内容也看上去陈芝烂谷,无非是寻求不得的爱情故事

  许多论者对此不大看好,因为《大路》既不如《卡比利亚之夜》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映射,也不若《八部半》漂亮的意识流,仅是简单的古典叙事,朴素的电影剪辑,随意的场景搭建——但真如此我何苦在这里浪费口舌?

  故事起于海边,哪儿都突突作响的机车带着傻姑娘,辗转反侧与各地——这和公路片有些许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寻找和离开是公路片永恒的主题,这里的赞巴诺却走着不同的路,过着循环的生活,他的开场白永远一成不变:“这个铁链有6毫米粗,生铁铸成,比钢还硬,只要我胸口一用劲,就能把它挣成两段......血管可能会破裂,鲜血飞溅,建议敏感的观众扭过脸去,可能会流血。”粗鄙的男人脑子里也仅有粗俗的蛮力。

  而杰索米娜,那个看上去不太灵光,实际上也的确有些笨的姑娘相较就更为可怜。她在懵懂的时候就被母亲用1万里尔的价格卖给了野蛮人。她和其他姑娘不太一样,她有大大的眼睛和洋葱似的脑袋,她实在不聪明。她把和野蛮人一起过的一夜看作是一种仪式,熟不知“如果你和我在一起,就不要说这些傻话。”她希望有个家,希望在经过的地方播下番茄种子,熟不知“怎么,你还想在这里等到长出番茄来吗?”后来,后来她不了,她觉得“和你在一起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一个野蛮粗鄙,一个单纯痴傻,这样的组合从一开始就已既定了结局

  若是一般导演也就罢了,但我们这里说的是《大路》,费里尼的《大路》。既然是费里尼的爱情剧,定是要赚足眼泪然后在你心里狠狠树上一面旗,自此何种爱情电影都难以代替。

  在这里,我想就“狗”的意象来开始对影片的解读,导演实在太狡猾,一丁点的蛛丝马迹都要藏得很深。影片开头,“狗”这个字就由赞巴诺口中说出:“放心,我连狗都教的会!”而后中期小男孩指指篱笆的另一头对杰索米娜说:“一只狗死在那儿......”刚开始我并不明白这个看似多余的男孩的突然出现究竟有何意义,直到后来,杰索米娜这么孤独地死去。傻瓜对着杰索米娜说:“他就像一条狗,见过那种明明想要说话,结果却大声吠叫的狗没?”简而言之,这就是两条狗的爱情故事,这样说出来未免太过直白,但的确如此,粗鄙的男人遇上愚蠢的傻姑娘,这样产生的爱情能不原始野性么?影片中最为深刻的话都是借由傻瓜的嘴里说出:“我没上过学,但读过一些书,你也许不相信,但世界上一切都是有用的,即使是这块石头......”这类“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话放在当下,怕是连初中生都不屑一顾,但它偏偏是杰索米娜听到的最富哲理的话,这让她相信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和那个粗莽的大块头在一起,因为“如果我不跟他在一起谁还跟他在一起?”

  谁都不知道傻瓜的真名,赞巴诺不知道,我们不知道,杰索米娜更不知道,好像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带来那几句任何人都有其使用价值的话,这似乎注定了他只能以炮灰甲的姿态悲剧收场——他显得过于聪明,而我们的《大路》讲述的只是两条“狗”的爱情故事。

  费里尼的象征体系不仅仅这一个,不知有没有人注意过从影片一开始到二分之一处,但凡杰索米娜经过的地方必有孩童出现,大人们总将自己失去天真和烂漫寄予孩子,并称之为“天使”,这点在傻瓜出现时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宛若轻盈的精灵,踩着钢丝从天而降地出现在她面前,聚光灯照得他通体发亮。

  再就是声音的运用,影片前二十分钟就是一部黑白喜剧,滑稽的配乐滑稽的姑娘滑稽的动作滑稽的发型和赞巴诺滑稽的表演......导演将他的浪漫天赋在一片滑稽里表现得一览无遗,以至于我认为也许就会在这一片滑稽里走向结局——然后便开始了转变,首先变化的是同期声:小号源远悠长的哀调映到杰索米娜的眼里,吹到观众耳边,穿到整个影片,留在赞巴诺心底——以至于很多年以后,他拖着疲惫身体,木然地向观众们展示完“钢铁般的肺”,听到悠扬的小调声还是不可避免地眼睛一亮四下寻找......噢,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言犹在耳,人何止已天涯。

  平凡陈陈的电影语言像一根线把一颗颗珍珠拾掇串联起来。

  酒馆里的一幕,赞巴诺和杰索米娜的貌合神离被费里尼发挥到了极致——红发女人在赞巴诺身边坐下,三个人的对话景框,导演特地避开一人一个景框的手法,独将杰索米娜置于赞巴诺的镜头外,似乎被什么东西阻隔了一样,她无意识的笨拙的笑容同红发女郞还有赞巴诺显得格格不入,显然她不懂什么是调情。

  与开篇始于大海遥相呼应的,片子终于大海,赞巴诺一个人倒在海滩上痛哭流涕,镜头从全景慢慢移至大全景,难以抑制的啜泣声也逐渐被海浪的声音掩埋,广阔的沙滩上只剩他一人,而唯一愿意陪伴他一生的人早已不知魂归何处。

  私以《大路》为最喜欢的费里尼的影片,没有之一,若有人问为何,那便是简单,简单到了极致也就诠释到了极致。

  “如果我死了,你会哭吗”

  “怎么,你想死了吗,快睡觉!”

  《大路》观后感(二):孤独

  聚散离合,流浪在大路上的马戏团;以及马戏演出时,偶然相会的观众--似乎这是个隐喻,一个关于人生,尤其是关于孤独的隐喻。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们总是试图架起彼此间的桥梁;亦或是甘愿成为浮岛,随波逐流,找寻偶然碰撞的震撼。而孤独就在那里,一个躲不过、绕不开的命题。

  赞巴诺是孤独的,孤独的骑行,孤独的表演,孤独的寻欢作乐,孤独的买来一个女孩--以抵抗孤独,却仍然孤独。冷酷放纵是他抵御孤独的盾牌;急躁暴力是他抗击孤独的利刃。曾有那么一瞬,他仿佛即将赢得对孤独的战争;但最终,或许自私并怯懦?他还是将那女孩遗弃,遗弃在孤独里;同时也将自己遗弃,永远的向孤独叩首称臣。

  傻瓜是孤独的,孤独是他眼角永远噙着的一滴泪。在钢丝绳上吃意大利面,在赞巴诺表演时插科打诨,在众人欢笑中意气风发--他仍然是孤独的。就连叫女孩跟他走时都是那么孤独--那是他唯一一次卸下了毕生面对孤独所练就的铠甲,那由嬉笑与嘲讽、尖酸与刻薄所编织的铠甲,那将内心真实、爱恨遮蔽起来的铠甲--但孤独的淫威、孤独的诱惑是如此强大;而他,早已不再自信满满,早已无力抗争索取。

  女孩曾是孤独的,但从踏上大路,成为一名小丑起,她就不再孤独。她爱这一切,爱这生活丰富的滋味:赞巴诺的暴行与伤害,是一种似爱又非爱的苦涩;傻瓜的温柔善良,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甜蜜;她表演,她赢得掌声,如美酒般醉人;她逃离,她获得和解,如浓茶般回甘。她不孤独,却被孤独之人包围;她勇敢的追寻,却最终被遗弃。她被孤独所嫉妒,被孤独所毁灭。然而,孤独并没有征服她,也无法征服她--她的真,她的善,她的美。

  孤独,是同样的渴望与抗拒,是如一的患得与患失,是得不到也丢不掉。我们往往爱自己自尊,胜于爱他人;害怕失去,胜于给予与付出。我们练就了各自的十八般兵器,或咄咄逼人、或矫揉造作、或孤芳自赏、或冷漠无情…;我们期寄以此自我防卫,结果总是痛苦与互相伤害。其实,孤独不过是“我”,是“我要”;痛苦来源于斯,伤害来源于斯。而爱,是“你”;勇气,是“我给”;唯有爱与勇气,能给我们力量以抵抗孤独,哪怕最终粉身碎骨

  我们都是大路上的过客,或表演、或观看、或相聚、或分别。在这孤独的人生路上,我们或许应不奢望情人终成眷属,而唯愿有情人永远爱、永远有勇气去爱…

  《大路》观后感(三):如果我不和你在一起,谁还愿意

  她扮演着小丑,总是傻笑;他叫“傻瓜”,但他一点也不傻。后来“傻瓜”死了,小丑也不笑了。

  杰索米娜有点傻傻的,她像一只小狗一样一直可怜巴巴的跟在赞帕诺身后,化着小丑妆。她好像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自己想成为街头艺人,还有渴望浪漫的爱情。但是在遇见“傻瓜”之前,她连什么是爱都不知道。

  赞帕诺最初买她的时候也只是把她当成一只可以听话的小狗一样。他是个活脱脱的粗鄙不堪的野蛮人,他不懂浪漫,对待杰索米娜就像调教小狗一样,听话就摸两下,不听话就打。

  起初在赞帕诺眼里杰索米娜跟她扮演的小丑没两样,她的笑是滑稽的,哭也是滑稽的,就连她为了得到浪漫的回应而讲的话也是滑稽的。她试图跟他讨论一场浪漫的雨,他却在那炫耀自己睡了一个女人得到的衣服;她想告诉他自己慢慢发现有他的地方才是家的时候,他却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想法,因为跟他在一起她才不会挨饿。后来她问他,如果她死了,他会难过吗。他却让她闭嘴睡觉。他真的就像一只狗一样,不会说话的时候只会狂吠。

  《大路》观后感(四):大路与松子

  重看一遍“大路”,是因为忽然间把大路和松子的一生串联了起来。在听“la strada”的时候突然泪盈满眶,大路女主人公的脸容浮现眼前。这其中竟掺杂着松子的影子,而我仔细一想,竟也发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和“大路”的相似性。或者更确切的说,前者完全是搬着后者的内容放进一个新的容器里。对于少看老电影的普遍观众来说,本身对“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了解已经甚少,更别提“大路”了,但我却不得不说的是,“大路”在艺术等层面上比松子是更胜一筹的。

  而事实上,松子的一生确实和大路有着相似之处',至少女主人公的刻画实在是相似。但不同的是,大路是描绘个人而至整个无法掌控的虚无,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油然而生,这也是费里尼从现实过渡到现代的里程碑作品吧,而松子的一生也在借松子着力渲染一种现代悲观主义,但表现出来的更像是一种归属感的追寻——这也恰好印证了现代人的虚无的心理吧。两人表现的内容一样形式却是不同的,而说实在的,大路比之松子的张力更十足,一看便涕零。

  从内容上看,大路和松子都是以女性的角度去诠释一种悲观感。大路中的女主角扮演着一个善良的小丑的角色,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一块石头也有他的用处”是每个人都希望不被忽视,也即寻找存在感的表现吧。而女主人公也因此而注定悲剧。三次受邀请而对生活依然抱有希望,所以最后崩溃疯掉。大路所刻画的正是这样的一个现代主义的角色,而不是像费里尼之前的作品那样倾向于表现环境而不是人物,所以在看大路的时候就很有代入感,这种代入感又全然和等待戈多那种不同。后者的代入感更多的是经验的共鸣,而前者却是真正的一种人生悲观虚无的弥漫。松子的一生同样是通过松子这个角色去阐述一种悲观的归属感,但不同的是,松子更倾向于表现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即更倾向于批判大环境——这就更倾向现实主义而不是现代主义了。所以说在艺术层次上体现的张力差别,从内容上已经显现出来。毋庸置疑的是,大路和松子所要表现的主题的相似性,甚至在内容上,大路女主角经过三次依然选择陪伴男主人公——也即追寻归属的心始终不变的体现,松子也经历五次的选择而始终不变初心。大路描绘得更细致,而松子则更像一个人的成长史,甚至可以这样形容,大路像是人间失格里的主角,松子则是整个人间失格。

  大路里,男主公作为历史搬运工的形象出现,他就是一个生活每天重复的代表,没有更高的追求。我们可以想象在罗莎和他一起时的所有日子,都是与现在毫无二致的。在内容中充当的角色是反衬作为小丑的女主角的地位以及追寻过程的悲哀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在善良与美好面前,我们看到的是世俗以及金钱、欲望,男主人公简单粗暴得让人作呕,而仔细一想:这不正是人真实的反照么?松子中的男性角色则更走向一个极端,他们所代表的都是社会,都是松子走上绝路的推力。同大路一样,男性角色也是人性丑陋的展现,甚至在结尾处男性角色的醒悟以及对女主人公的追思达到悲观的高潮都一模一样。但不同的是,大路中男性角色本身有其自己的性格发展史,而松子中的男性更趋向于一个群体的表现。一个是个人一个是群体,这就是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从张力的角度上看,现代主义是远比现实主义要强的多的。

  从形式上看,这是大路和松子最大的不同之处。大路选择的是叙述方式娓娓道来,松子则选择了回忆式的叙述方式——这瞬间的形式感让我想到的是公民凯恩和永远的零。论艺术性的话,两者各有长处,且身处不同时代毕竟不好比较。我只能说,松子只不过是把大路的内容打乱了重新排序而已。大路的剧本我没有看过,但松子的一生的原著我是看过的。导演在改动方面还是挺大的: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叙述。不得不说的是,电影比原著更有灵魂,电影塑造了松子而原著仅仅是描述了松子——原著以“我”的视角去叙述,但在看起来却更客观,而电影在以“她”的视角进行叙述,却更主观。从塑造的角度上看,还是偏好于电影。虽然这塑造相对大路来说还是偏弱的。

  还有一点需要阐述的是,大路和松子都选择了环形的叙事——这个环形不同于低俗小说那种,而是首位呼应。大路以海作为连接点,从女主人公离开海边的家到男主人公哭倒在海边的结尾相呼应,表现人生悲观。松子则以家庭矛盾点为衔接点,从松子离家出走到最后间接的和解,更多的表现出的是一种温情。这也是大路和松子的不同之处吧,虽然二者都表现了相同的主题,但是前者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而后者只是过程表现了一点悲观后而最后给予人以希望。论艺术感的话,大路要更值得让人反思,松子的一生更需要花心思去看,否则就成了变相的喜剧电影。

  最后想说的是两部影片的镜头风格。大路没有刻意地去采用什么技巧性的镜头,更多的是采用客观性的镜头,这在现代主义作品中是比较重要的。唯一突出点是在表现人内心与外界的冲突时,像描绘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等外界环境产生冲突时,镜头就表现出了一种无力感。松子的一生则更倾向于主观化的镜头,很多画面像是面对面跟你讲故事。两位电影导演本身的创作风格就不同,虽然地位差异大,但我始终认为能有自己风格的导演已经足以称作真正的导演了。大部分情况下,导演只是搬运工而已。关于镜头风格的细致我记得也不甚清楚,就不一一举例子去阐述了。

  若论感受的话,大路是看了多次每一次都让我流泪的——这其中当然也有贯穿片子的音乐的作用。松子的一生代入感并不那么强烈,配乐有点做作过度了的感觉——是要让人走上“回家”的道路,迷失感却不明显。看官更多的是不愿意烧脑的居多,所以松子的一生往往会成了爆米花电影。这无疑给拍片的我们一个惊醒。(如果拍片只是为了纯艺术,那另当别论)深夜三点多,因为想写这个很久了一直没能静下心来写。而许久未动笔,文字生疏不少,就此打住吧。

  《大路》观后感(五):糟糕的爱情

  有些爱情并不美好。如果那能叫做爱情的话。

  他不过是胸口碎大石的杂耍大叔,胡子拉渣,满口脏话,大块头有大贪婪。

  她不过是顶替死去的姐姐卖身的白痴少女,黑眼珠转动,怯怯地跟随他离开家。

  亚平宁半岛赤裸的荒地,一辆破马车就开向天涯。

  然而这里没有亨伯特叔叔,没有舌尖上婉转甜蜜的洛丽塔。不是所有的萝莉都会受到大叔肆虐狂滥的宠幸,自保难求的生活里只有利用与被利用。人说到底是太脆弱的动物。因为脆弱,才要装作野兽的样子,不要靠过来。不要靠。

  我没有能力接受你。

  这么说藏巴诺未免太文艺。他不过是个惟利是图的小丑,心早在无数次胸口碎大石的把戏中震得稀烂。有什么所谓,有什么无所谓,用身体换钱买饼吃,这才是生活,你不懂。

  是的,她不懂。杰尔索米娜是白痴。所谓白痴,不仅仅是智力愚笨而是相信生活如同冰激凌一般甜美,可以幻想可以笑。以及,彼此温暖。以及,爱。

  可是我们有什么资格幻想有什么资格笑,不过是供人调笑的小丑。所以要更凶暴一些来反击时时来袭的伤害,要更绝情一些来无视脉脉的温情,害怕一转身就被放逐,如雾又如电。

  那也是个小生命,大大的黑眼珠,可爱的翘嘴巴,神气地打着小鼓吹着号,叫着他的名字,藏巴诺。即使他是个浑身是刺的怪兽,也会有这么一只不怕死的小毛球一点点蹭过来吧。

  可是真的好讨厌。生活不过是一团乱线,不需要什么温暖,你是你,我是我。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成年人都太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更何况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可她不过是个孩子,眼睛发亮时常憧憬不属于自己的未来。她从怕他到离不开他,即使遇见那个真正的王子都没有离开。即使那是爱,圣徒一般的爱。

  她要守着这个残暴的大家伙,她以为两个人不可分割。

  他杀死了爱她的人,他进了监狱。她等他,等来的是一个不辞而别的背叛。

  因为这里是电影,生命消逝不需要任何理由。多年后他知道,她独自病死在路边。

  他用粗糙的大手捂着脸,跑到海边跪在沙滩上,哭了。

  如果我死了,你会为我流泪么。这是日式漫画用烂的对白,可是终究想知道,我死了,谁会为我哭。

  可是这个时候的眼泪,又代表什么呢。

  那是爱吗。凶暴粗砺的伤害算不算得上爱。

  靠不能给予任何的自私才能苟活于世,这样的人配不配怀有微弱的感情。

  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要我推荐国内国外电影各一部给她。中国电影我忘了我推了什么,但清楚地记得是把这张《大路》塞在了她的手里。

  有萝莉有大叔,有美少年有谋杀。有流浪有背叛,有底层有人性。费里尼大叔是个天生的情圣可以把这么美好的一个故事送给自己的老婆。当然,我们必须羡慕费里尼娶了全世界最好的萝莉。她的黑眼珠翘嘴巴,微笑的时候一脸小可怜样,让人忍不住想俯身一吻再吻。

  《大路》观后感(六):《大路》中的两处超现实

  “在费里尼的作品里,早已明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主观、心理画面,如回忆或幻觉。如果这种回忆不变为客观的,不进入幕后,不走进‘场景,以及制造场景、以它为生、热衷于它的人的真实性’中的话,这种回忆就不能构成场景。”(《时间-影像》,12)

  德勒兹的这段话提醒我们的是,在费里尼早期的“新现实主义作品”中,其实已经存在了他在中后期将发展为个人风格的超现实元素。这种超越日常生活实际的既可能是主观的心理画面、也可能是回忆,梦或幻觉。在电影资料馆重看《大路》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了在这部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代表的作品中,已经具有的超现实场景,它们连通着《甜蜜的生活》或《八部半》。

  第一处是杰索米纳与藏巴诺前往一处农庄为一场婚礼表演杂技的时候。在表演结束后,杰索米纳被孩子们引到楼上,看望那位躺在病床上不能下床的孩子,希望她逗趣的表演可以为他带来快乐。在这一系列场景中,伴随着诡异的梦幻般的配乐,镜头与光影随着人物的移动而发生相应的转变。如果曾看过《八部半》的话,就能发现这些场景与《八部半》中通灵者让男主人公圭多对童年生活引发的回忆,实则是同一种氛围和音调。我在看《大路》这一幕的时候,瞬间跳接到的正是《八部半》中的这一幕回忆画面。

  《大路》中杰索米纳上楼探望孩子理应是不该引发任何回忆或幻觉,它只是日常现实的一个片段。但费里尼在此却将其处理成了类似于回忆或幻觉的超现实画面。他所使用的手法与在《八部半》中如出一辙,即通过让镜头的移动配合人物的移动和光影的变幻,并通过适当的剪辑节奏来获得的。而这种手法在《阿玛柯德》中则发展成一种完成的影像美学的构成方式,它可以轻松地构筑某种如梦似幻的现实情境。正如德勒兹所言,如果费里尼不把这种回忆或幻觉进入客观,进入场景,放置入现实生活中,那么这种回忆或幻觉就不能构成场景,也就无法被真实地体验到。

  《大路》中另一处超现实画面出现在杰索米纳赌气出走后,一个人在田垄间逗留。伴着画外响起的音乐声,一对吹着小号的乐手从杰索米纳的身后经过。这些穿着正式服装的乐手理应不该出现在乡间田野,但他们又为何能出线在这个场景中呢?如果按“新现实主义”的美学逻辑去分析,是无法理解的。我们只能讲起看成是杰索米纳头脑中的想象在现实中的显现,这位神经不太正常的女孩有她自己的世界。这也许是费里尼为何总是表现像杰索米纳、卡比利亚这类角色的原因,因为在现实的生活之外,她们有着自己想象的世界。

  《大路》观后感(七):用心感悟

  一定要到了年龄才能看出费里尼电影的好,20岁左右的认他不知道孤寂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很多甚至连慎独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外行看电影看的是感触,不去分析他那些镜头,远景中景的运用,交叉剪辑的好,这个外行看不出,只能通过直接的感官。

  赞巴诺这个粗俗的人,没文化,只会用他的胸膛去撑开铁链,重复那么多遍,自己都数不清他演过多少回,多少个春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之前都觉得没什么。从杰索米娜死后,还是那个表演,还是那个人,虽说黑白电影,但隐约看到赞巴诺白了点头发,这时候再也控制不住了,眼泪打转转。然后海边结束,微不足道的人,东野圭吾也喜欢去写社会底层的人,就算再粗鄙的人,感情这东西也没法控制,粗旷的声音

  《大路》观后感(八):什么能够让一个荒废的人有了心?

  片子看的越来越多,心却越来越麻木。 那些黑暗中的光影仍然轻而易举的把我带进一次次疲惫或躁动、绝望和快乐的荒诞旅程。 却很难再有感动。 动眼动脑已经足够。心,安安静静的伏在胸中,期待被打动。 这天,我看到了你。 黑白的影像提示着你我世界的遥远,却不能把我们隔绝。 在这之前,我忍不住看了封底的介绍,已经知道你会在影片的结尾死去,知道有个人会追悔莫及,悲痛不已。是的,我已经明了了你的命运,但是我还要狠心的亲眼看着你再一次经历。 一万块钱,你被母亲交给了那个粗暴的流浪艺人。 当你跪对大海,默默祈祷,残酷的命运已随着轰鸣的浪涛向你迫近。无可闪躲。 很喜欢一句歌词:“想说的说了,想做的做了,让泪水在前方等候。” 这是一种平视命运的选择以后的无奈,宿命里依然蕴含着骄傲和执著。 而你呢,是在懵懵懂懂之中被生活那一双无形的手推了出去,没的选择。 这个世界有多少人没有选择的权利。能做的只是走向前去,向那个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结局。 这条大路,虽然宽广却无所依傍。 你却还快乐着,那流浪艺人的滑稽衣裳,演出赢来的孩子笑声,路边相遇的野花枯树,都能让你开怀。 就这样怀着如此纯净的心和快乐的向往你走上大路,好像一只娇小的蝴蝶迎着狂风暴雨展翅起飞。每一个下一秒都可能毁灭了翅膀。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样的爱情最简单,也最深沉。你就是这样的女人。 所以不用探究爱情的起点。 他把你占有以后,你单纯的以为,那是一个仪式,从此不同,你们就是一起的了,你醒来的时候,他还睡着,你那样甜蜜的望着他,一个女人对她的男人的爱,全在望着熟睡的他的眼神里。 你就这样和他开始了艰辛的生活——流浪艺人的生活。你们逗笑,出丑,他一次次把自己置于绝境,又一次次用他强壮的身体战胜钢铁换来了继续活下去的权力。 他确实强悍,而且野蛮,粗暴,麻木。你从他那里几乎得不到温情。还要忍受嫉妒的煎熬。 “你随便和女人睡觉吗?只要是女人就行吗?” “如果和我在一起,就不要说这些傻话。” 后来你遇到了那个走钢丝的人。你第一次感到被尊重,被关心,平等的温情的对待。 “我这样一个女人,到底能怎样活下去啊?”野蛮人进了警局,你在那个面临选择的夜晚哭泣着问。 是啊,你不聪明,不机敏,不漂亮,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然而这个人回答你: 每个人都有用的。 就像一块小石头,如果它没用,所有的石头就都没用,那天上的星星也都没有用处。 你破涕为笑,那块小石头就像你。 他告诉你,除了你,没有谁会和那个野蛮人在一起。如果你离开他,他就是一个人。 你的眼里闪着光,你知道了自己的价值:可以让另一个人不孤单。而且除了你不会有别人能做到相同的事。 这种唯一性让你感到无比神圣的责任。 于是,你做出了你的选择,留下来,等他回来。 于是,你用低头沉默拒绝了这个背着天使翅膀在天空上行走的人。 他默默的摘下贴身的项链,带在你的颈上,做个纪念吧。他说,滑稽的笑脸已经颤抖。 我哭了,为了你,你们,流下第一次的泪水。 是他帮助你做出了选择,鼓励了你,却也让你违背了他的本意。他本来是想邀请你和他一起走的,从此相濡以沫。只因为他的善良,你们都太善良。 你就这样选择了受难。 你就这样走向你的命运。 他从警察局里走出来,你为他递上开车时穿的夹克。就像一个妻子。 你骄傲的说马戏团请我去来着,他面无表情,那你为什么不去?你只是笑笑。 然后你们又上路了,大路迢迢,宽广而无所依傍。 第二次流泪是当你们在清晨离开借住一宿的修道院。 那个帮你们申请留宿的小修女低声迫切的问你:想留下来吗?让我去求求院长吗? 你不看她,摇头。吃力的推动车子。跳上去。 你向她们挥别,别的修女都走了,只有小修女站在路边,基督像旁,深深的望着你,那眼神真的让人不胜悲戚,里面有太多的东西:命运同悲苦的互相怜爱,对你未来的忧虑,甚至对她所爱的主的一丝怀疑——也许她在想,万能的主啊,如果你真的存在,为什么会有这样多善良的人受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运? 你哭了,前一天晚上,你住在温暖的屋子里,善良的修女给你吃食,帮你洗碗。那姐妹亲人一样的爱一定让你想家。对你来说,世界上只有两个地方,故乡和别处。 可是你忘不了小修女的话:我们按照神的指引到各处去。 你又找到了继续下去的依据。一切奔波流浪都是神的指引。晚上,你对他说,我们该像夫妻一样。你坚定的知道自己做的,你受苦,你还幸福着,渴望着苦难中的相亲相爱。 可是在车子开动的那一刻,什么信念也没法阻挡你的泪水,我的心简直被你揉碎了。你喊着再见再见,埋下头哭泣,手里继续挥舞着白手帕。我的眼泪又一次流下来。 又是挥别,又是再见,再见即是永别。就在这一次次的挥别中,你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温柔的喜欢你的好男人,离开了大家庭似的马戏团,离开了姐妹似的善良修女。你又上路了,那无比宽广又无所依傍的迢迢大路啊。 命运,接受她,并且怀着一颗善良的牺牲的心。 你的勇敢和坚强,纯美和善良,是你甚至永不自知。 第三次流泪是在你被抛下的时候。 野蛮人用他的拳头杀死了走钢丝的男人。虽然是误杀。可你无法原谅,不能接受。那是多可爱的一个人,多聪明,多善良,多乐观。也许这个世界上只有他愿意对你好。是真的好。相依相伴的那种好。 我知道野蛮人其实也不是坏人。只是他的心太愚笨麻木了。 其实他并不想抛下你,可是你病了,身体和精神。你脆弱的神经终于承受不了。你不住的提醒着他所犯下的罪孽。 他问你想不想回家,这时你还在说:如果我离开你,那你就是一个人了。 他仿佛受了侮辱,气愤的嚷:我可以独自流浪,我还要工作。 就这样他任凭你静静的躺在雪地上。为你盖上一条毯子,放下一些零钱,还有你心爱的小号,你喜欢用它吹出一首美丽而忧伤的曲子,是你求他教给你的。 就这样你一个人 静静躺在雪地上。 在睡梦中还喃喃自语。 镜头缓缓远去。 远去…… 最后。当他衰老,听到那首歌和你的死讯,思想起,种种回忆。你留下的印记。早已追悔莫及。 这时他已尝够了孤寂。 比死更可怕的是孤独悲哀的活着。 可是,上帝绝不会给他派来另一个天使。 这个胸骨胜过钢铁的男人,胸中有什么东西,终于塌陷了。 他伏在夜色中的海滩,哀声痛哭。 是怎样一种彻骨的悔恨才能生发的哭泣啊,从这样一个男人心中。 在那一刻,他的灵魂得到了你的宽恕。 碟片从机箱轻轻滑出,梦,结束了。 然而当我拿起包装,望着上面的,手握鲜花的你,那么年轻,纯洁,满怀憧憬的面容,还有你身下的大路,终于流下了第四次的泪水。

  《大路》观后感(九):我们能做的就是守住心中的一份单纯

  《大路》中的女主角杰索米娜一直是我心中一个特殊的存在。是的,她并不漂亮,甚至有几分小丑般的滑稽。是的,她并不聪明,人物最初的设定就是一个弱智的女人。但这个既不漂亮也不聪明的杰索米娜却在我的心中悄悄流下一滴眼泪,以至于当她再一次跨时空与我会晤时,我才发现那滴眼泪早已成了心口的一颗朱砂痣。

  杰索米娜的扮演者是意大利女演员茱莉艾塔·玛西娜,而她正是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相伴一生的妻子。她在片中饰演的是一个被粗人臧巴诺花一万里尔(1953年时的物价,相当于15.6人民币)买下,从而成为“小丑”的低智女。马戏团、流浪艺人、大篷车是这部电影中出现最多的三大元素,也是费里尼艺术生涯中不可分割的“视觉化的诗意”。他也曾表示电影中的杰索米娜和臧巴诺其实也是他自己的影子,因此,电影从构思到拍摄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他在一次采访中说:“在刚刚着手拍摄《大路》时,我其实对整个故事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我心里一直以来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让我总是感到莫名的伤感,那仿佛是一种歉疚感缠绕着我,看似平淡却又不可抗拒,因为里面有太多的记忆和直觉。这种感受引导着我必须讲述一段两个人共度的旅程,命运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相互依赖。”

  有人说《大路》是古典的,它的含蓄在今天正常地成为意外,我很赞同这样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杰索米娜的悲剧就是她错误地以为自己了解粗人臧霸诺,她带着异乎寻常的纯真去渴望爱与被爱。在电影01:02:50处,她和“傻瓜”天使的对话,应该是整部影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也是杰索米娜质朴与单纯的最佳体现。傻瓜告诉她虽然她很丑,像一颗洋蓟一样,还不会做饭、唱歌、跳舞甚至和男人做爱,但即使是一颗石头都有它的作用。所以,在“傻瓜”天使对悲伤的她说:“如果你不留在他身边,谁还会?”时,她才会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才会下定决心一心跟随臧巴诺浪迹天涯,从而为悲剧的结尾埋下了伏笔。玛西娜用她星星一样明亮的眼睛,展现出了这个从灵魂深处开始就如此质朴的“小丑”,一个“不适合生活在如此残酷和艰难世界里的弱者”的形象,她也因此被冠上“女卓别林”的美誉。就像诗人安德里亚·赞佐托所赞美的:“平凡中寓含着超凡。”

  此外,最值得一提的还有本片中的配乐,尼诺·罗塔(Nino Rota)是费里尼长期合作的音乐伙伴,《大路》中的主旋律曲《La Strada》可谓是神来之笔,成为贯穿全片的线索,不仅丰满了杰索米娜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将整部影片中悲痛的以至于心碎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影片结尾,当那个如同野兽一般没有灵魂的臧霸诺卧倒在海边沙滩上失声哽咽时,《La Strada》的适时出现,将全片推至一个情感的高潮。我们仿若看到了那个无辜单纯的杰索米娜一个人孤独死去的情景。在满是质朴的寂寞长路里,让积聚所有的残忍都化作悲伤,我们能做的就是守住心中的一份单纯。

  《大路》观后感(十):野兽,小丑和天使

  先是一片大海,然后是狂奔的少女。

  我总想着这大概又是一部有关流浪艺人的公路片,费里尼是那么一个热爱马戏团和欢乐的人,他的电影中鼓点和进行曲的配乐,让我老是沉浸在此,忘记了悲伤,直到最后再次面对大海,失去和懊悔击中心房,无法弥补。

  女孩杰索米娜是以一万块钱卖给粗鲁男子的商品,只是作为奴隶,陪他表演睡觉。她总是喜欢睁着那双大眼睛,无邪地张望着这个黑白的世界。纵使这个世界把她交给了一个男子,野蛮机械,一遍遍靠着蛮力获得生存。可是你还是快乐的,起哄的小孩子,路边的花花草草总能吸引你,赢来你的开怀大笑。单纯得让人心疼。

  男子用近乎强暴的姿势占有了你,你以为这是爱,你起床后温柔地望着他。

  破烂的三轮摩托,长路漫漫,你用最简单地赤子之心去包容一切。

  野蛮的男子赞帕诺,他的爱是简单和粗暴,他教她打鼓,好不耐烦又打又骂,他带她去餐馆吃饭,自豪地告诉别人这是他妻子,他们一起表演滑稽的马戏走过许多地方,他时时挂在嘴边的两句话:你不想活了吗?闭嘴!他的爱是粗鲁地占有,你是我的,少说废话。

  路过的某个婚礼上,女孩都会出神地望着很久,然后像孩子般蹦跳着走开。杰索米娜像极了一个大儿童,她纯净地不受污染,又敏感地固执己见。她会执着地待在一个地方等了一晚,只因为赞帕诺抛弃他和别的女人走了,她傻到一根筋,不会去多想,她说听她的话于是她就会傻傻地等待,不离不弃。她的爱是执着和单纯,她画着可笑的睫毛,又说又跳地表演,她会死等着这个男人,即使打骂也不离开,她的爱是陪伴和付出,没有了我,你会孤独的。

  终于,她说她要走了,野蛮毫无感觉只是睡觉。那么再见。杰索米娜走到拥挤的广场,遇到了背上有翅膀的男人。是的,那个玛托,是那么阳光和开朗。只有他会肯定杰索米娜,他说你是有用的,他让你觉得尊重和理解,他不像赞帕诺,他会笑着叫你吹号,也只有他会说,除了你,没有谁会和那个野蛮人在一起。如果你离开他,他就是一个人。他的爱是微笑和放手,他拾起的石头一直被女孩攥在手里,他会把她送回野蛮人的身边,他笑着说再见,然后给她戴上了自己最珍贵的项链。

  一切都毁在了爱。

  赞帕诺是吃醋了吧才会那么生气地打向玛托,我只允许她为我表演,她是我的人。赞帕诺会这样冲马戏团老板咆哮。玛托死了,一切变得那么糟糕,他扔下了她,独自躺在雪地上喃喃自语。很多年以后,某一个小镇,有了稳定工作有了体面西装的赞帕诺,听到了那首小曲,只是那个时候什么都结束了。

  这是一个关于野兽,小丑和天使的故事。天使,选择了野兽,小丑在强颜欢笑。杰索米娜,我想你是知道的,生活就是这条大路。你一次次选择了上路,不知前路迢迢。多少次可以留下的机会,你总是记着野蛮人,他会孤独的,在餐馆外,在婚礼上,在马戏团外,在修道院里,你总是在想他会一个人的,你哭泣你不走,你受苦可是你幸福。因为心地简单,信念也只是信念,心无旁骛,你只是一次次去面对苦难然后慢慢咀嚼幸福。野兽,你是多么得笨,傻姑娘才不是白痴,这个世界上只有她能陪你走完大路,你一次次用鄙陋的打骂去掩盖你的孤独。这条大路上你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直到她触碰到你的心了,可是你还自卑地不敢接受。小丑,你是会飞翔的小丑,谢谢你给了天使信念。你摇摇摆摆走向远处,背对心爱的人的时候。我哭了。

  大概这个世界上懊悔总是晚的。他喝醉了跑向那片海,她曾经在这里说过,有你的地方就是我家。他坐倒在沙滩上,嚎啕大哭。

  电影结束了,海报上你看起来活泼憧憬的眼神,我想这就是天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