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哈姆雷特》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哈姆雷特》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17 21: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哈姆雷特》经典观后感10篇

  《哈姆雷特》是一部由Gregory Doran执导,大卫·田纳特 / 帕特里克·斯图尔特 / Penny Downi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姆雷特》观后感(一):Hamlet

  忧郁的王子,黑暗的宫廷,痛苦的复仇,忧伤爱情,无常的命运,注定的死亡......

  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受欢迎的作品,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悲剧。莎翁剧及古典戏剧的权威——英国皇家莎士比亚话剧团(RSC)演绎,将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尽显深厚功力。

  C2009年的古典剧压轴之作,横跨舞台与影剧展示独特风格;David Tennant演绎哈姆莱特王子,卸任博士的难忘魅力再现戏剧领域。

  破烂熊UK区2010年英剧古典剧开年大戏,字幕组精益求精力求再现名著神韵,字幕母版以朱生豪先生译本为主,参考所有名家译笔。

  它是一本绝妙的戏剧。

  ——《哈姆莱特》第二幕 第2场

  【原著下载】:

  (包括英文原文+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田汉译本,其中田汉译本请用包内自带阅读器打开)

  http://www.brsbox.com/filebox/down/fc/03af39cb160aab919726ef345bc43c50

  《哈姆雷特》观后感(二):《哈姆雷特》2009:具備現代元素 少了先鋒勇氣

  看莎士比亞最大的好處就是劇本都熟,用不著字幕,反正我知道你演到哪兒,專心看演出就是。文本相同,演出完全不同;都拿這套動作,看誰做得好,誰的風格闡釋到位。這要求導演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美學,基於自身對莎劇的理解,把戲劇或影像變成認知手段,演繹帶有明顯個人風格的作品,為古典注入陌生、先鋒的元素。就像高聳的杉樹對抗風暴的場景,這種把思想付諸語言的努力讓人敬畏。

  一個憂鬱的王子,慾為父報仇,卻遲遲不能行動。灰色調的佈景下,密閉的房間內,由大衛·田納特飾演的哈姆雷特一時溫文爾雅,一時裝瘋賣傻。王子獨白之時,其他演員匆忙下場,只留身後四張高背椅子,一派嚴肅待賓入座。這是2009年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哈姆雷特》電影中的一幕。整部劇以現代的方式訴說了王子的復仇之路,沒有過多的場景切換,只是在一個簡單而又奢華的宮殿內完成了所有的表演。

  舞台劇的形式下,肢體有了更多的情感訴求。演員們就像激情的舞者,舒展、跳躍,導演還讓發瘋的王子換上T恤衫和牛仔裤,生怕內在情緒受服裝限制,不能大方地展現。儘管原著中奧菲莉亞的角色很輕,然而本劇中飾演奧菲莉亞的女演員尤其讓人印象深刻:與哥哥臨別時,在哥哥行李箱中搜出避孕套,兄妹鬥嘴的情節增添了一點幽默;王子變瘋,借由奧菲莉亞之口向觀眾訴說,此番間接描寫富有張力;遭王子狠心拒絕,她聲淚俱下,摔在光亮而冰冷的反光地板上。女演員利用她的語言和姿體優勢,結合角色善良的天性,博得觀眾的憐愛。

  《哈姆雷特》的複雜要求演員的演技需要特別有層次感,老王很僵化,新王和母后篡位是求變,哈姆雷特是要撥亂反正。大衛·田納特對哈姆雷特的靈動詮釋,以與母后那段矛盾關係的刻畫來說,自白層層遞進,交錯著憤怒、恐懼、失望、留戀;再配以極強的“移動感”和豐富的小動作,從地上到床上,椅上到鏡後,表演極富感染力。正是舞台語言所獨有的誇張與強烈,帶給人物極強的張力。

  監視器的加入是本劇的最大亮點。監視器有監聽、調查、找出真相的功能。在監視器的幫助下,監視活動變得更加神秘,我們無從得知誰是幕後的指使者。每次場景變化,監視器便給我們一個全景,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地點。在“捕鼠器”這一戲中,哈姆雷特自己攜帶了一個攝像機,以假裝錄像來觀察國王和皇后的表現。監視鏡頭作為探索人物內心想法的工具在現代仍為人津津樂道。去年在北京觀看比利時舞蹈長片《境外》,裡面加入了攝像師的身份,監視著主人公一舉一行;後來看孟京輝《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演員手持DV自拍自白。無論是主觀的監視行為還是客觀的被監視行為,正如林兆華所言“人人都是哈姆雷特”,影像時代私密不再,人們無時無刻被冰冷的機器控制。

  09年版的《哈姆雷特》於今天,其成功之處在於對莎士比亞台詞原汁原味的呈現,演員們流利且自然的念詞為人讚嘆。保守與現代融合,使此版成為改編的經典之作。同時,誕生於英國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有點中規中矩,具備現代的元素,少了先鋒的勇氣;與原著的契合度很高,所有安排基本都在觀者意料之中,缺乏大膽的嘗試。筆者相信,隨著人類的生活經驗和表達技巧愈加豐富,莎劇也必定歷久彌新,人們仍保有強烈的願望,積極尋找前人足跡,迫切表達對新世界的困惑,然後展開新一輪的對話。

  《哈姆雷特》观后感(三):结果,我决定无耻地夸夸DTT~

  这版哈姆雷特是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RSC) 应BBC的邀请将他们2008年的舞台版拍了电视剧改编。据说当年舞台差点就做了live broadcast(类似于NT Live),最终没成,还挺可惜的。

  这版在改编上没有动什么大手术,稍微删减了一点台词,以及将to be or not to be一场提前,总体而言算相当忠实原作的改编。

  先来说说这个版本的评价。

  因为这部的主演David Tennant 2008年还在主演贵英国民剧Doctor Who,所以这版媒体关注度非常高,等着看笑话的也不少。结果媒体日critic出来相当不错,在RSC主场演完之后移师伦敦继续口碑爆棚,DT还因此拿了2009 Critics' Circle Theatre Award-Best Shakespearean Performance。

  喜欢这版的critic把这版捧得相当高,有的说这版是新世纪最好的哈姆雷特版本之一(Simon Russell Beale, Ben Whishaw, Rory Kinnear是其他几个比较常被提到的版本),甚至还有宣称DT是“我们这代”最好的哈姆雷特。不仅紧跟其后的Lude Law版(2009) 和John Simm版(2010) 被拿来跟这版比较,到了2015年Benedict Cumberbatch版critic中仍有不少拿DT这版出来作为参照对象。

  简单来说,这版让人印象深刻,而大部分剧评人很喜欢DT的表演。

  C拍的这部观感,对我而言颇为神奇。

  这版是我最早看的两版完整演出来的哈姆雷特之一,看之前只是小时候看过剧本。因为评价很高,我第一次看时相当期待。结果,完全不明白好在哪,倒是很明白一些表示不喜欢的review,以及critic的批评点(比如不够有哲学层面深度之类的)。

  至于为什么接受不能,简单来说就是,感觉哈姆雷特不是这样的。年少看剧本时,脑子里是有自己的想象的,觉得这位丹麦王子应该是一位高贵忧郁深邃挣扎的少年。结果DT的表现简直跟我的理解180度相反。他本身没有什么贵族气(不像bc),完全当代的服装还帮了倒忙。他离忧郁深邃简直十万八千里,对情感的表达完全是外放的。要说相似,大概也就情绪反复的挣扎和少年感是对的。再加上,我那时刚看完Doctor Who十任的那三季,对他演疯狂,迅速流畅的情绪切换,以及不稳定的少年气息的天赋有点熟视无睹。结果,第一遍大致印象是,这版是doctor疯了变成master的故事。

  但非常神奇的,大约四个月之后,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连看了8版的哈姆雷特,在看的过程中不时会回忆起DT的一些表现,对比之下越来越觉得某些地方DT处理的似乎更好,这版可能真的还不错。于是为了确定是记忆美化还是我第一遍看时对其评价不公平,顺便关注一下某几个个人认为是哈姆雷特表演起来特别有难度的段落DT是怎么处理的,前几天我又把这版翻出来看了一遍。

  在被数位深沉的,或全程眼中含泪,或靠肾上腺激素怒吼三小时的哈姆雷特洗礼之后,这版的感官简直眼前一亮。而且在这几个月间DT的片也看了不少,不再看什么都像doctor,甚至有些记不得小十是什么样的了,于是能相对比较没有预设地看他的表演。

  结果这遍看完,我被惊艳了。

  DT的哈姆雷特离这剧传统很容易产生的沉闷感十万八千里,可以说是戏剧性和张力十足,且丰富多变。他的表演现代、肢体语言丰富。传统哈姆雷特的演法是站那几乎不动,最多锤锤胸走两步,电影只能给大特写或者像伊桑霍克版那样一边独白一边放空镜。DT的哈姆雷特几乎是全舞台跑,没事滩在地上打个滚,偶尔摔个椅子,能量满满(说起来2008年12月DT紧急住院做背部手术,1月复出之后的几场有review提到相对肢体语言少了很多)。这版可以说难得地根本不需要舞台/摄影的特殊设计或者其他什么意外的细节安排来吸引人,演员表演和带出来的故事张力本身就足够让人轻松地集中三小时,而且还越往后越入佳境。

  同时,虽然不是古典演法,但DT的表演非常细腻,甚至在细腻程度和层次上不输传说级别的Derek Jacobi爵爷的表现。这版从第二幕开始往后,随便找一段大独白跟其他相对现代演法的演员对比一下就能感受到,他表演的感情层次之丰富令人惊叹,几乎每句话都按着对句子的理解相应地在转变,人物形象在疯狂悲伤痛苦挣扎纯真中迅速自然地切换。既然提到爵爷顺便多说两句DT和爵爷。DT是爵爷的大粉丝,很多场合说起爵爷都是崇敬之情滔滔江水,感觉他可能受爵爷影响真的挺大的(虽然他自己在说哈姆雷特时没提过是否看过爵爷的版本)。相比其他人,DT这版的演绎其实有某些地方跟爵爷的处理很相似(他的理查二世的理解跟爵爷也几乎是一样的)。但他演疯狂实在太信手拈来了(我不时担心王子是不是真疯了,会不会回不来了),演愤怒时的气场也是天赋点之一,再加上他的表演自带少年天真任性有些自恋和轻狂的气质,所以虽然在悲伤和深度上输给了爵爷,但因为爵爷疯狂让我很出席,整体上看起来对我而言DT的表演竟然更享受

  以及,DT这版虽然笑点很多(被critic称为最聪明幽默的哈姆雷特),情绪却也意外地非常强。我在看完了8版之后重看这版,居然还能在最后感受到某种感情上的震撼,也就这版和伊桑霍克的电影做到了这点(而且伊桑霍克那版是靠某个让观众意外的细节安排达成的)。

  个人感觉DT这版对之后偏现代演法的哈姆雷特们的表现多少是有影响的,起码2015的两版舞台看上去演员的肢体语言都相对放得开,而且在“幽默”这点上下了不少功夫(包括各种发扬光大颜艺事业)。

  当然DT这版的表演并不是没有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看电视剧从来不觉得,但一到舞台DT演悲伤和爱就总差点什么。哈姆雷特也好理查二世也罢,在这方面的情绪表现力上都感觉有些欠缺。也因此,个人觉得他这版开场处理地相当不好,宴会后的那场重要独白表现得近乎浮夸,前半小时不太能抓人入戏。感觉一直到他见过鬼魂开始装疯卖傻,才算是正式进入状态。

  以及,要说哲学层面的沉思挣扎,这版是没有的(不过公正地说,感觉演到哲学层面深度的我个人看到的也就只有劳伦斯奥利弗、Jacobi和肯尼三位爵士)。

  这版的摄影在所谓哲学深度方面也完全没有帮忙(或者说帮倒忙)。虽然能理解如今RSC的艺术总监(这部的导演)处于“居然能拍电视剧了,我要用镜头表达不断被监视的感觉”这个思路,但镜头语言实在是很不成熟。而且演员演法完全照搬舞台,在监视器角度里看一个成年男子哭天喊地在地上爬简直不能更傻。个人觉得,其实这版有完全不需要画蛇添足地试图做一些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分散注意力(所以想看舞台版呀,唉)。

  以及,艺术总监还在采访中说过他个人不太喜欢哈姆雷特,而且台词大家太熟悉了(对于贵英人民来说),念起来几乎句句都像在引用,所以之前他一直不敢碰。他觉得DT应该可以把这部剧演得有趣,并且能够做到把每句台词演得像剧中角色说出来的话,这才决心开始排这部戏。以及他个人理解,哈姆雷特应该是个thriller,他希望第一次进剧院看这部戏的人能在哈姆雷特第一次要杀叔父那个地方真的相信他就要动手了(因此他的舞台版破天荒地把中场休息放在这里,虽然我怀疑真的有进戏院看哈姆雷特的人会不知道叔叔不是中场就死了的么。。。)。

  个人觉得艺术总监想要的,DT做到了,而我个人看来DT的不足点是艺术总监所不重视的(或者说是哈姆雷特打动我但没打动他的地方)。所以其实DT诠释的方式,虽然毋庸置疑是非常有他自己风格的,但起码偏向性上多少是有监督的取舍,这其实也是件有趣的事情。

  此外,这部剧绝对不是DT的个人秀,甚至正好相反,这版大概是我看过所有版本中演员表现最平均的一版,几乎所有角色都有一定的存在感,没有沦为讲故事用的路人甲。这版演员,个人觉得除了奥菲莉亚我不太理解之外表现都不错,尤其是x教授演的叔叔,演老谋深算的villain简直是出神入化,电视剧还能捕捉到细微的面部表情,绝赞。还有Oliver Ford Davies的大臣,那种说不上无害与否的啰嗦和昏庸水到渠成,跟DT对抢喜剧担当,效果相当好(说起来这位爷爷在13年版理查二世的表演也是相当赞)。

  至于奥菲莉亚,其实也是很有存在感的,只是疯劲跟DT不相上下,对着王后一通吼叫之后把衣服一脱,着实把我吓到了(个人看书想象中的奥菲莉亚是很如水柔弱美好的妹子,虽然看过的8版中也有几位刚毅的奥菲莉亚还算合心,但我还是不太理解这版近乎疯狂刚烈的奥菲莉亚是怎样一种解读)。

  总的来说,这版是一个很不一样的哈姆雷特。能不能欣赏,大概一方面要看个人理解和审美,一方面也要看对这部剧的熟悉程度。

  完全不熟悉,印象中觉得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很闷不好看的新观众,可能会喜欢这版(有一群年轻观众因为这部剧开始看莎翁或者开始看舞台),以及熟悉这部剧看过很多哈姆雷特版本并且接受不同解读的老观众也可能喜欢这部剧(不少theatergoer和critic喜欢它)。

  然而,如果你本来是喜欢哈姆雷特的,心中有一个清晰的哈姆雷特形象,并且还没有看腻心目中那样哈姆雷特演绎的话,这版则可能会是个很难消化的奇葩存在。

  **补充**

  经提醒想起来,有一条八卦值得一记。这版Yorick的头骨是一个真的人头骨。波兰的一个作曲家将自己的头骨捐给了RSC用于舞台表演,并且表示希望能用来演哈姆雷特。他1982年过世之后,头骨在RSC呆了这么多年,但因为演员和导演们都觉得用真人头骨有些惊吓,所以只是偶尔在排练时被拿出来用过,从来没有真的在演出中使用。直到DT这版才第一次在舞台上使用。这件事情在RSC主场演出时媒体报道了出来,所以公司号称在伦敦场时将不再使用真人头骨,免得太分散观众的注意力。结果最后其实那版哈姆雷特的所有场都还是用的真人头骨,且在BBC这版拍摄时还是用的真人头骨(大家看时可以注意,其他头骨都被乱扔,只有Yorick的被DT小心地拿走了)。艺术总监说他认为真人头骨是这版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DT自己也说,觉得拿着真人的头骨演坟墓旁著名的段落帮助他对这段过于著名的台词产生了实感。

  以及,艺术总监之所以想到找DT来排哈姆雷特,也跟头骨颇有关系。DT在2006时上了一档叫Who do you think you are的节目,这节目是帮人追根寻祖的。DT找祖先找到苏格兰高地,追寻到了一个已经荒废的教堂,那里讲坛的地板是掀开的,下面有很多人骨。他当时穿着一件黑色风衣,顺手就捡起了其中一个头骨看了一翻(后来才意识到其实不应该随意徒手碰触),这一幕被艺术总监看到了,顿时觉得让他演哈姆雷特是个好主意。据说节目播出时,艺术总监给DT发了条信息说,我刚在电视在看到你哈姆雷特的audition tape。虽然DT之前也因为演舞台剧Lobby man被看中而被找去演了哈里波特里的小巴蒂克劳奇,因为演卡萨诺瓦被直接邀请去演了十任doctor,这个应该还是他最神奇的一个意外的“audition”。

  《哈姆雷特》观后感(四):Sweet Prince. Adieu.

  一开始是为了former Doctor Who,也就是David Tennant去看部戏的,说实话,以前我是真的没有看过真的演出来的Hamlet,就连对于劳伦斯·奥利弗的崇拜也只是由于那张经典的王子手托骷髅的照片。看完这个版本后,我真的体会到了莎士比亚的伟大以及那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剧情太经典了,这里不做赘述;RSC加上BBC,所以硬件不用猜也是顶级的;至与演员,我只有一句话:they are born actors!David Tennant诠释的Hamlet少了些许优柔寡断,多了些许神经质,与其他版本很不一样,但是是好的不一样;Patrick Stewart这位老戏骨真的是把阴险毒辣演到了骨子里,当他祷告完后那阴险的一笑真的能让人吓得出一身毛毛汗;Oliver Ford Davies演的弄臣一会儿可笑,一会儿可恨,二者的转换根本看不出瑕疵;Mariah Gale的Ophelia纯真圣洁,歌声也很优美......

  但看Hamlet,演员真的只是一个载体,最最重要的,最最引人入胜的还是莎士比亚的那些magical words。每一句拿来都是经典中的经典,真的是genius!

  虽然这只是部电视电影,但效果不仅不比舞台差,还有很多地方要比舞台版更强,一些内心独白可以不用念出来,而用画外音,这样的真实感更强一些。

  观影建议:虽然是Hamlet,但这部戏的确是穿越了...至少是穿越到20世纪了,大家都是西装革履的,所以如果你强烈的追求复古感,那这部戏可能不适合你。但演员演得都很棒,所以还是推荐啊!

  《哈姆雷特》观后感(五):虽然抱着正直的心看了莎翁但是写下的还是槽点

  hakespeare的台词+dt的表演+破烂熊的字幕=无法抵抗的看过的最喜欢的一版哈姆雷特。我原来总觉得奥菲利亚是看着哈姆雷特疯了有样学样跟着疯了但是这一版里感受到了奇怪的美感。这一版国王叔叔的笑容也十分有意思……虽然国王的角色只有在祷告的唯一一个场景下出现了深度其他时间都很扁平在演没想太多事的坏人。奥菲利亚爹也是,本来他在奥菲利亚他哥出门前的那一串教导让我觉得是个体面的人呢(笑)(当然也的确是‘体面’的人,只是这个体面下的复杂度……)总之人物塑造很迷人很成功。唯一一个我觉得一般般的角色就是奥菲利亚她哥,先是教导妹妹不要跟哈姆雷特往来结果回来拿枪指一下国王就顺利导向国王了对妹妹除了看着也没有什么表现。

  hmmm哈姆雷特呢?...Well...

  ...Well...

  ...我已经粉dt粉到了读着他的采访稿就可以想象出他接受采访时候皱着眉张着嘴几个词几个词一蹦带着上旋的苏格兰腔说这段话的样子,说完话也不好说是鼓着眼还是眯着眼待机听着的样子。而且我查到过两个采访的原视频的确想象中的停顿腔调都踩上了甚至连手的动作都踩到几个。所以看着这张脸/这个表演方式会出戏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顺便一说虽然我没那么粉白尼迪克特,但是他的声音和他的脸总让我觉得我看他演的非夏洛克角色会出戏但这家伙真的是戏路广演什么像什么,看他演绎就不会出戏。)而且这个是09年,是不是刚换下10th的没多久的时候啊?

  让人出戏的地方都很有槽点。

  *出去看见了鬼魂两个跟班追上来要他们发誓,跑来跑去下蹲用手搭在剑上发誓的那里。你当你们三个开tardis呢!

  *dt演起有点疯疯癫癫不按照理智和人类社会规则的角色的时候其实装疯的方式是一样的。

  *一开场大背头还好,我的眼睛一直在告诉我“嗯这个是哈姆雷特",后来头发散了头上那一戳竖起来了!就整一个doctor你别闹!你的头发已经暴露你了就不要再鼓眼睛拜托了咖喱星人!

  *其实不是特别控dt的颜,但是他整个人动起来就非常有魅力。在他抱着Horatio说

  Give me that man

  That is not passion’s slave, and I will wear him

  In my heart’s core,

  ay,

  in my heart of heart,

  As I do thee.

  真的是深情到我都要哭了……

  虽然截屏下来感觉画面一般般,但是Shakespeare这种词汇渲染夸张浪漫的台词本来就已经够厉害了,dt再具象出一个这样阴郁的王子形象抱着Horatio这么深情地说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dt抱着摄像头说话那里。doctor who special里的节目吧!绝对有人一看到那个镜头就想起dt在那个节目里有一次一开头就是趴在床上还是怎样,拿摄像机对着自己,然后特别疲劳的样子在那边说不知道今天dw拍的东西拍出来怎么样……!

  *最后击剑Hamlet是穿牛仔裤去的,还有头盔,你们这样真的杀的死人吗国王你是做了什么准备啊。

  *说起衣服我就想说Hamlet装疯穿一件有肌肉印花的红T桖是怎么回事???像Much ado about nothing里面那件超人T桖一样不能理解。

  *Shakespeare的台词也容易让人出戏。Hamlet那一段一个人靠在墙边(?)说戏和人生那一段。感觉像recursive function calls(啊呀不小心程序员的那部分脑子跑出来了)一时stack overflow了。

  *戏中戏那里的表演也好棒!剧组刚到,Hamlet让那个老者先演一段那里。但是一边觉得好棒一边也开始注意到自己在观看的是一个稍有夸张的,虚构的表演。明明都进入电影这么久了开始忽略一些夸张的部分了又忽然通过戏中戏这里想起自己的观众身份来。虽然我觉得Shakespeare原本写在舞台上的剧本的时候觉得这样出戏很不错吧?那个时候没有别的媒介,只有在舞台上表演,突然给了一种跟平时看表演不同的感觉。但现在这个弹幕满天飞的时代还故意让观众出戏就很微妙。

  *Hamlet抱他妈的时候我一直在想"Oops awkward hugging position"然后他们居然一直那样抱了一阵。所以我一直在这么想以及有点在意在哈姆雷特背上那只有点不知道往哪放、怎么顺毛、想要捏东西的手。

  *我不记得是哪里了但是我觉得有一幕dt完全露出了那个”我是时间领主我爱人类但是人类死掉之后只有我还要一个时间领主自己活下去“那种10任专有的寂寞眼神好吗。收敛收敛。落寞也有不同的落寞啊。(虽然可能只是我看太多他了= =)

  *比起违反物理定律不说还无法逻辑自治的外星单词来说,我喜欢dt念这种做作夸张又有感染力的台词多多了!

  *拿上剑的样子真的没有人脑补10任重生一出来就斗了一次剑砍了一只手的事情吗w 那时候是真帅啊穿着睡衣但都年轻又充满期许的出tardis溜达上一圈就rose也认了我也认了。

  *绷紧的白衬衣。Gugh.看到那个就完全出戏了。一方面是荷尔蒙 ,另一方面平常看的Shakespeare绝对不会看到这种绷在皮肤上的上衣的感觉。

  ……想起来再加。总之就是不会完全投入剧情,一直在看戏跟意识到自己在看戏之间不断切换的经历。

  《哈姆雷特》观后感(六):一千個導演有一千套《哈姆雷特》

  一千個導演有一千套《哈姆雷特》,最終選了BBC 2009年Gregory Doran導演版的《Hamlet》,由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The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製作的,David Tennant飾演哈姆雷特,開首對他很不滿,後來有幾幕演得極好。畢竟哈姆雷特異非常難演,可能是難演角色榜上名列前茅的幾位吧,所以我也不苛求。我選這一套看,是因為看了不同版本的簡介,這一套結合了古典和現代,也把舞台風格融入電影之中。作為現代觀眾,自然希望欣賞到一些新意吧。不過,改編和翻新之處不如預期多,但它確是穩中求變,守舊者也比較容易接受到的。劇本上,跟足原著,只是刪減了一些枝節,還有把一些場景前後調動而已,例如第三幕的「to be or not to be...」的經典場面移前了。誤殺大臣的也由劍改做手槍,加快了速度和衝動感。另外有兩處翻新,一是哈姆雷雷特穿著印有肌肉圖案的淺紅衣,應該是象徵他柔弱的內心要裝出剛強的外表,擔負重大的任務的呈現。二是電影中加插了眾多偷拍鏡頭,以強調叔叔的皇權與命運的操控,即使哈姆雷特曾經一度拆毀了其中一部,也曾用輕巧的手提攝像機拍下叔叔心虛的神情,但最終還是在被監測的宮殿之內,個人在命運之輪面前也許就是如此軟弱,突出主題。

  《哈姆雷特》观后感(七):现代的哈姆雷特

  不是影评,纯属感受。

  穿越和后现代就不说了,看过电影的都能感受到。整体上还是很忠实于原著的,个人觉得也非常好看。在忠实于原著的情况下,用现在人能理解和接受的情感、肢体语言、神情等方式演绎了《哈姆雷特》,比起之前虽然广受好评但始终有种距离感的表演及华丽的台词,让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可能是我对原作的理解能力很有限,这个版本让我对哈姆雷特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哈姆雷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个版本的哈姆雷特的表演很另类,也很到位,确切的说非常棒!看完突然觉得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心机好重。当他见过父亲的亡灵后,瞬间压抑心中的悲愤恢复理智想出了发疯的办法,并且要求别人不准说出去。为什么发疯?是害怕自己的愤怒暴露出来遭到杀害!发疯是可以掩盖他愤怒起到保护的作用。

  《哈姆雷特》观后感(八):悲剧之所以为悲剧

  《哈姆雷特》与《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莎士比亚最富盛名的剧本。莎士比亚(Shakespeare)说:“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说《哈姆雷特》是一部悲剧,不仅仅是因为有那么多人死去,否则任何一部有人死去的剧本都称得上是“悲剧”,悲剧之所以是悲剧,是因为这个剧本揭露了现实的不公和残忍。为什么一个伟大高尚的君王不能善终?为什么小人当道杀父夺母?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终成眷属?为什么最终只能与仇敌同归于尽?为什么王室贵族惨遭灭门?即使我们想象不出当时的情景,看到这些人生所追求的不能实现,事与愿违,也会情不自禁的产生怜悯,对现实进行反思,这就达到了悲剧的演绎效果。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顾名思义,此剧是讲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向自己的亲叔叔复仇的故事。这部剧著中有三个人物的悲剧命运使我映像非常深刻,第一个自然是哈姆雷特,第二个是丹麦葛簇特皇后,第三个是欧菲莉亚。

  哈姆雷特在失去了父亲不到两个月后,其母与叔叔克劳地结为夫妇。他父王生前对其母的怜爱无微不至,“甚至不肯让强风吹抚於她的脸颊”,而现在他们却“如此敏捷的跃入乱伦的褥中”,他说“软弱,你的名字就是女人!”人生总会有生离死别,丧亲之痛人人都要经历,但是当他父王的亡魂告知其是被其叔叔谋杀的以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这便是杀父夺母之仇。

  “生存或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装疯,寻找机会复仇。装疯不失为是在危险中寻求生存知道的良策。在此期间,哈姆雷特误杀了御前大臣波隆尼尔,欧菲莉亚伤心过度疯了,最后失足淹死了。欧菲莉亚是哈姆雷特心爱的姑娘,曾经他多少次表达了对她的爱慕,一切来得太突然……

  他从英格兰回来,面临的依旧是险境——叔叔和雷欧提斯要联手杀死他。在他接受了与雷欧提斯的挑战后,对赫瑞修说“死之来临,不是现在,即是将来;不是将来,即是现在;只要对它有所准备就好了。既然无人能知死後会缺少些什么,早死有何可惧?任它来罢!”仿佛他已经预知了他的命运。丹麦王和雷欧提斯已经准备的万无一失了,哈姆雷特不是被雷欧提斯的毒剑杀死就是被毒酒毒死。比试时哈姆雷特始终占上风,国王想方设法的劝哈姆雷特喝下毒酒,他万万没有想到葛簇特皇后会饮下毒酒……第三回合,雷欧提斯趁哈姆雷特不备刺了他一剑,混乱之中双方捡起对方的剑,雷欧提斯被哈姆雷特刺中,此时皇后的毒性发作了,哈姆雷特逼丹麦王喝了那被毒酒,中毒死了。最后的结局是,雷欧提斯、葛簇特皇后、克劳地国王、哈姆雷特都死了。

  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哈姆雷特最终是杀死了仇敌,但是自己也没能善终,并且连累了母亲和心爱姑娘。

  这部悲剧里的两个女人引起了我很大的关注。首先是葛簇特皇后,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应该是母仪天下,具有很高的素质。她首次在剧中亮相就是克劳地登基并迎娶她。很难理解,一国之母怎么会在丈夫去世不到两个月就嫁给下一任国君,而这位国君竟是先夫的亲弟弟。通过哈姆雷特的叙述,葛簇特皇后与先王的关系并没有裂痕,先王爱她如珍宝,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趋势她在丈夫尸骨未寒的情况下下嫁给别人。她跟克劳地真的爱她吗?我跟人觉得不是的。剧中克劳特对她的态度更多的是命令,他们并不是相敬如宾的。我推测可能是因为克劳地要挟她顺从于他,否则对她和她心爱的儿子有什么不利,而她自身又没有能力扳倒克劳地。我认为葛簇特并不是像哈姆雷特想象的那么不堪,不敢说她多么爱先王,但是可以肯定他是很爱哈姆雷特的。当克劳地“邀请”哈姆雷特留在丹麦时,葛簇特很急切的恳求儿子留在她身边,或许她是想儿子留在自己身边能更好的保护到他……剧末的时候,葛簇特毅然喝下毒酒,我想她并不是不知道就有毒,克劳地叫她不要喝的时候一个正常人都能猜到酒有问题,她却喝了,难道这不是她想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儿子的生命吗?

  悲剧之所以是悲剧,葛簇特虽然牺牲了自己,但她的心愿却没能实现,儿子最终还是惨遭杀害。

  欧菲莉亚,虽然在剧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是她的角色为一个成功的悲剧发挥了和大的作用。欧菲莉亚出场时给人的影响就很好,年轻、美丽、听话、大方得体。哈姆雷特装疯后否定了对她的爱,即使有碍于她的颜面,她也没有生气,反而求上天保佑哈姆雷特恢复正常。后来父亲被误杀,对她的影响着实很大,以致精神失常,最后不幸溺水而亡。

  悲剧之所以为悲剧,一个那么好的姑娘为什么要承受那么多?为什么不能让她幸福的过完一生?

  对于2009版影片,感情演绎的十分到位,但是我个人觉得,用现代化的场景不能还原出剧本中表达的场景,所以不能带给观众更大的震撼。但剧本本身的悲剧主题已然淋漓尽致的被表现出来了。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足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