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曾国藩:成大器的男人必六戒!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人生感悟 >

曾国藩:成大器的男人必六戒!

2017-11-30 03:51:19 来源:天天说钱 阅读:载入中…

曾国藩:成大器的男人必六戒!

  来源: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农家子弟出身,最终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恶劣、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优待,还让子子孙孙都能获福。

  这个人就是曾国藩。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曾国藩的半部家书,也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体现在他的人生“六戒”里。

  第一戒: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妄图长久得利之事不要做,人人趋之若鹜争抢之处不要去。

  “久利之事勿为”,其实说的是一种“知止”的明智选择,态度上是适可而止心态上是知足常乐。为什么要如此?因为压根就没有什么“久利”之事,人们希冀久利,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妄想。

  从天道上看,水满则溢、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事物变化循环往复,此为法则和铁律。从人事上看,重利之地,人人趋之若鹜,自己居之已是处于焦点和漩涡中心,已是惹眼遭嫉恨,还要久居就必然成为众矢之的,被众人围攻和算计,难免不被人害之并拉下马来,悲惨收场。人处利益的局中,第一重要的就是懂得权衡取舍厉害,这是自保和安全之道。

  “众争之地勿往”,众争之地往往就是重利之地、久利之事,这句和上句可以说互为呼应和补充,意在愈加强调。

  电影《孔子》中,老子对孔子说:“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内涵就在这里。曾国藩精熟《老子》,他的第一戒也正是一种高明的道家智慧。能吃透这两句,克制自己的心而知止,非智者不能为之。

  第二戒: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为别人小的缺点就忽视他的优点,不要因为小的恩怨就忘记别人的大恩。

  这两句话都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过失,一点道德上的小瑕疵,一点小恩怨,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恩情。

  《礼记》上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喜爱一个人但知道其缺点,厌恶一个人但知道其优点,这样的人世间少有。为什么少有?就因为以自己的好恶而全盘认可或否定一个人,乃是人性根深蒂固的弱点和缺陷,所以一定要警惕。

  看人看事,理性才能公正,理性则来自独立思考能力。这又是一种修养,因为克制得住自己的不良本能,不遮蔽良知中的与人为善之意,而抱有一份宽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所以每个人都要将心比心

  第三戒: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

  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那种经常谈论别人缺点的人,内心其实是想借此掩饰自己的缺点;经常夸耀自己长处的人,内心其实是嫉妒或者想掩盖别人的长处。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揭露别人短处与夸耀自己长处,本质上都是为了表明自己的高明,于是就会本能地去贬低别人,以恶意的对比实现自己狭隘的目的。

  鲁迅说过:“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真正的智者总是从自身寻找问题根源,正如孔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而非贬低他人来寻求自我的安慰

  经常说别人短处和夸耀自己长处的人,可以说是“存心不厚,识量太狭”。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这种人不仅是情商低,还必然给自己招来怨恨,埋下祸患的种子。

  第四戒: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利益要懂得与人分享,而不可独占;谋划事情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而不能示之于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是人人之向往。那些越善于跟别人分享利益的人,越容易得到大家的追捧,从而收获更大的利益,《大学》有云:“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而那些想独吞利益的人,最后往往会被群起而攻之,成为众矢之的,财命双丢。

  刘邦问谋士陈平:“我与项王有什么区别?”陈平答:“大王粗野傲慢,项王谦逊有礼。”刘邦又问:“那你为什么弃项王而归我?”陈平答:“对于有功之人,大王不吝惜恩赐,项王则很少封赏。”

  正因为项羽不愿与有功之臣分享天下的利益,也就没有多少人愿意追随他,最终就是一个独利则败的结局。而刘邦却把自己所得的利益与部下共享,于是得了天下。

  曾国藩早期以道义号召众人与他一起抵挡太平军,认为有道义就足够了,就能感召别人,必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但是他慢慢发现,最初投奔他的人都去了胡林翼那里,于是就问幕僚赵烈文为何。

  赵烈文回答:“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财,不走何待?”曾国藩这才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对有功的部下大力奖赏,特别是担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以后,经常利用一切机会保荐幕僚当官。于是曾国藩的幕府大盛,人才济济

  谋划事情则相反,一定要只跟有主见的几个人一起,而不要与众人一起。《战国策》上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因为越大的决策,越需要见识和主见,这样的人本就是少数;见识不够的人不能理解,只会拒绝、排斥和破坏。韩非子又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一些机密性的谋划,成败的前提和关键恰恰不是谋划如何,而在保密性,一旦泄密,谋划再好也已注定失败

  《三国演义》中的董承就是一个例子,董承四处游说文武能臣,要拿下曹操。刘备、种辑、吴子兰、王子服,甚至董承的小妾,都知道他的密谋。董承自以为滴水不漏,谁料他的小妾与家奴秦庆童暗通款曲,秦庆童出于旧恨,立即跑去向曹操告密。结果可想而知,一干人等都被曹操杀害。

  在今天就是工作中的一些决策,也不要四处宣扬,唯恐众人不知。很多事情要低调去做,不要太张扬,因为只有如此,阻力才小,障碍才少。

  对个人来说,决策一些人生里的重大事情,也不必与众人商量。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最多和几个信得过、有见识的朋友商量一下。如果和太多人商量,别人的立场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定理解你的想法,反而七嘴八舌动摇你的意志,破坏你的信心情绪

  第五戒: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大多数人一辈子平庸,只因懒惰。庸人败于懒惰,有才华的人则往往输于狂傲。

  《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与子侄们谈得最多的就是“勤”“谦”二字。勤能补拙,谦可受益,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常言说,笨鸟先飞,这“先飞”即是勤。庸常人要成功没有别的决窍,就在一个“勤”字上,否则没有任何取胜的机会。资质不高的曾国藩,就是勤能补拙、以勤致胜的最好例子。

  有才干的人,又往往容易骄傲。一旦骄傲,就总是过高的估计自己,也极易以轻慢的态度待人。前者导致画地为牢、闭门造车,后者招人怨恨。即便再有才干,到了这个地步,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曾国藩还告诉子侄们:“开口便道人短长,笑人鄙陋,好发人覆等等,都属于骄。”他更将这些归纳为“不轻非笑人”。好议论别人的短处,曾国藩认为这是“极骄极傲”,因为会无形之间助长人的骄矜自得之气,也让被议论者得知后更为反感愤恨。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杜绝骄傲之心的极具可行性的方法——不轻易议论别人,觉察有此心时,便反省自己的骄傲处。

  翻开历史,再想想身边,这一戒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平庸的人基本上都是好逸恶劳、怕苦怕累,最后只能一事无成。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往往恃才傲物,该低头时总是不肯低头,最后导致灾祸。

  第六戒: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凡是要做大事,首先需要深厚的阅历和识见,并以才能作为辅助;凡是要成大事,一半在于人的谋划,一半要看天意。

  这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前半句重点就是“尽人事”,后半句重点就是“听天命”。

  为何要尽人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事事尽力而为,积极进取,才合乎天道之刚健,也才有成功的可能。为何要听天命?世事复杂,变化难料,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控一切,很多难以预料的因素会决定成败。这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曾国藩这句话最珍贵启迪,就是告诉了我们一种立于世间最好的姿态——做事全力以赴,心中安详从容。入世与出世的圆融,以出世心做入世事的真谛,都在这里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