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碟中谍》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碟中谍》观后感10篇

2017-12-21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碟中谍》观后感10篇

  《碟中谍》是一部由布莱恩·德·帕尔玛执导,汤姆·克鲁斯 / 强·沃特 / 让·雷诺主演的一部动作 / 冒险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碟中谍》观后感(一):二十年后才看

  在2017年才看二十年前的片真的是不能更晚了,轮经典过程中也会认识一些经典明星吧。

  本来以为碟中谍应该意思是间谍中的间谍,看来这部片是影碟中的间谍了。奇基设的局意想不到变成了大屠杀,叛变者吉姆和其妻子没有拿到真碟片,替罪羊幸存者伊森被奇基所怀疑,但其主动出击取得了对立方max的信任,去总部偷了真正的碟片。最终吉姆、伊森、奇基、max四伙人在高铁上完成了最终交易。

  没有一个明白人的局中局,并没有真正的看懂,留下了不少疑问,例如奇基什么时候信任的伊森并替他隐瞒总部盗窃的疏漏?jim为什么不杀死cruise?不知道是一些主角定律下的bug还是自己智商不够用,但细思之下诸多细节皆有铺垫作用,还是非常经典的一部电影吧。

  《碟中谍》观后感(二):改剧本,把《碟中谍》做成悬疑片吧

  当初是听朋友说这片子很悬疑,才看的。有点小失望。算是动作片的经典,但要说是悬疑片就有点勉强了——导演没有有意识的误导观众,留了很多观影时就能看得懂的线索,剧情也不复杂。大卫芬奇的电影看惯了,阿加莎的小说看多了,难免口味有点重……

  主角打开圣经扉页时看到了该书所属的酒店名字,又回放了Jim在影片初召开小组会议时说自己下榻地点的话,再加上接下来发现的他妻子还活着,基本就可以确定了Jim就是JOB,他妻子可能是帮凶。

  后面阿汤在想象中复现当时的情景中时,我们可以知道,阿汤早已明白特莱尔(Jim妻子)是帮凶,但是出于情感上的因素,他仍幻想她没有参与此事,这不禁让人替他捏了把汗啊,这女人可能在关键时候利用他的这个弱点置他于死地。可惜该片太温柔,最后一刻女人表露出了良知,使得整个影片的仅停留在了动作片的范畴内,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

  不如大家来改写这片的剧本,加点悬疑和黑色调进去,让它变成真正的悬疑片。

  依个人浅见,改写原则是:

  1、首先,主角不要太聪明,主角越聪明,观众看得就越明白,越没劲。主角在依照自己的推测努力的追查真相,但是最后才发现自己是在别人的操控中,不过是小卒一名,所有出于本意的行动都在别人的预谋之中——这也应和了叔本华在《意志与表象》中所想表达的——世界依其客观规律运转,人的意志也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所有偶然都是必然,人就是人而非上帝。这样影片留给人的回味、引发的思考会更激烈一些。

  2、不要留太多的明显线索,有价值的线索全都一带而过,藏某个镜头里,但不要有意识的强调。影片结束了,观影者才略有所悟,再看一遍,才恍然大悟。当然也不能太晦涩,不能过分戏弄观众,曲高和寡的剧本是票房毒药。

  3、终级BOSS要时刻不离观众视线,观众看后,觉得越是熟人越危险,这样才有震慑效果。并且,对终级BOSS人性的刻画要加强,他也在无形中受到操控,最终落得杯具结局,引发观众同情和感慨。

  哪天找个文笔牛的人把剧本写了,就算写的再差,估计也比去年的那部213电影《绝命岛》要好看

  《碟中谍》观后感(三):《碟中谍》系列

  名气很大的一个系列,小时候在电影院门外看到海报还以为是“飞碟中的间谍”以为是科幻片…Orz……最近终于一口气看完了3部。

  整个系列都有一些一脉相承的不变的元素,看完即自动销毁的讯息、以假乱真的易容术、指派的合作队员、每次绑着绳子从高处跳下都在落地前一瞬间惊险地停住……都是很有特点的。故事嘛肯定算是比较老套的,不过有阿汤哥的耍帅和精彩的动作场面,看得还挺爽。

  精彩程度个人认为是3≥1>2。第1部给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悬疑的气氛营造得最好,而且有一种复古的感觉。第3部场面最火爆,中国元素的加入增色不少。而第2部基本不是间谍片,倒有点像枪战片了,据说是因为剧本太烂,吴宇森导演能拍成这样已经很强大了,我比较不解的是,吴宇森导演几乎每部电影里都有鸽子群飞的慢镜头,他怎么那么喜欢放鸽子?

  “碟中谍”这个译名真是经典,极为巧妙地扣住了第1部电影的情节,相比之下原名“不可能的任务”反而挺傻的,不过这个名字沿用到系列的后续几部时,就让不知来龙去脉的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碟中谍》观后感(四):重刷《碟中谍》系列,才发现阿汤哥如此牛逼!

  假前被阿汤哥的《碟中谍5》刷了一下高潮,至今犹如余音绕梁,畅爽滋味不绝于每一处黝黑的肌肤。既然有了这样一个可以随意挑片看的体验机会,最先想到的自然就是把整个《碟中谍》系列都刷一遍了。要知道,赖在沙发上用55寸高清大屏看大片的感觉,当然要比看电脑屏幕来得要爽很多。何况,《碟中谍》系列又是那样劲爆带感的电影,用所谓的LG有机自发光像素技术来呈现电影的画面,用电视自带的哈曼卡顿音响来传递电影的震撼声效,实在再合适不过了。

  还别说,多年以后再次刷看《碟中谍1、2、3、4》,观看感受的确有些不一样。为便于更好的理解这个系列的“重刷价值”,且容我在细说每一部《碟中谍》电影之前,再啰嗦几句,讲讲这个如今风靡全球的系列的“前传”。

  《碟中谍》根据1968-1973年在美国CBS电视台播出的同名电视剧改编,故事围绕美国“不可能的任务情报署”(MIF)展开。该情报署的特工都身手不凡,又在高科技武装下智斗强敌,成为《碟中谍》系列最大特色。一经播出,大受欢迎,连拍七季。上世纪80年代,考虑到其受欢迎程度如此之大,ABC重拍了此剧,果然收效不错,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到了1996年,这个系列才首次被惊险片大师布莱恩·德·帕尔玛搬上大银幕。到了新千年,有着暴力美学大师之称的华人导演吴宇森执导《碟中谍2》,为汤姆·克鲁斯饰演的伊森·亨特披上一层意气风发的东方豪侠气质。6年之后,身为制片人的阿汤哥将导筒交给了当时还未拍过电影大片的JJ·艾布拉姆斯,再掀特工狂潮,其中的中国元素,也一度引爆国内观众的热情。直到2011年,《碟中谍4》迎来全球口碑和票房双丰收,令彼时处于事业低谷的阿汤哥重振雄风,也让《碟中谍》这个系列在银幕上迎来了如今的第五部。可以说,从几十年前的电视剧到如今的银幕大片,《碟中谍》不仅塑造了一个令人着迷的特工形象,也创造了一部可以和《007》系列、《谍影重重》系列共同为影史奉献精彩的谍战大片。

  如今重刷,精彩依旧,不如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

  《碟中谍1》:阿汤哥没打一枪一炮,照样把票房赚了

  像所有想要成为一线明星的人一样,汤姆·克鲁斯没有错过扮演动作英雄的机会。要知道,彼时的阿汤哥,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是很大,接拍《碟中谍》不仅让他事业得以晋级,也让他初尝了当制片的滋味:找来了惊险片大师布莱恩·德·帕尔玛,共同为《碟中谍》系列来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作为一部谍战片,本片不乏精彩刺激的场面,但与其他谍战片不同的是,主角伊森·亨特在本片中居然没开过一枪,没放过一炮!这对于习惯了动作电影必须在枪火中横冲直撞的观众来说,这样的方式显然是冒险的。要知道,阿汤哥唯一使用过的所谓武器,基本就只有那个口香糖炸弹了,其他基本都靠高科技来搞掂。

  这种智斗多于武斗的电影,若没有那些看起来无比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带给彼时的观众不少震撼,估计很多人是不会买账的。好在影片剧集环环相扣,有着精巧布局和连环悬念,亦有不少电脑包装的视觉效果,让观众过了一把瘾。那个阿汤哥吊在空中窃取情报的镜头,已成为影史经典画面。

  不过,现如今再看,也会发现,这部近二十年的经典在剧本层面,实际上是比较糟糕的。无论是剧情上的故作“高深”导致的“绕”,还是台词上过于一板一眼的欠缺幽默感,都是影片的瑕疵所在。只是,现在回看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注意力有可能会被那时的阿汤哥的年轻容颜所吸引。那时候的阿汤哥真是年轻帅气啊,甚至有一丝的青涩!

  《碟中谍2》:吴氏暴力美学来袭,阿汤哥攀岩飚车帅到哭

  相比于《碟中谍1》最大的不同在于,影片开始有了火爆的动作场面,不再只是依托高科技来智斗,而是实打实的来了一场又一场的打戏。尽管大多数打斗场面都略显做作,却也不损影片带来观影体验上的畅爽。当你看着影片一开始那几乎惊掉下巴的攀岩镜头里,阿汤哥亲身上阵秀出的那些坚实的肌肉,你不会不被吸引的。尤其当阿汤哥飚着摩托横冲直撞险象环生时,你甚至会觉得这部电影简直太嗨了。

  关键是,这样的嗨还夹带了不少我们中国观众颇为熟悉的元素:鸽子、双枪、墨镜、风衣,我们可以看到吴氏暴力美学包裹下的阿汤哥,拉风到无以复加。吴宇森导演的确是会玩视觉的大师,虽然没能在影院感受那种视觉冲击,但透过LG OLED高清电视的画面,那种呼之欲出的镜头效果,的确带来不小的视觉震撼。当阿汤哥帅气地飚摩托飚得正爽时,丧心病狂的朋友竟然特地暂停,向我展示LG OLED电视动感画面无拖尾的表现力,还拉着我上前仔细观看。所以,硬广就来了:果然!不仅画面清晰、颜色逼真,就连火焰迸发出来的小火星都被清清楚楚地定格在画面上,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非常炫酷!尤其是骑着摩托穿梭游走那几场戏,简直帅酷到爆。

  可是,电影不能只追求视觉,更不能只追求耍酷,还是得有实实在在的故事内核。由于影片不少地方露出了《007》的痕迹,加上不少过于耍酷的镜头,让影片在收获好票房的同时,并没能收获好的口碑。而今再看,大概也就看看那些劲爆镜头以及阿汤哥搏命般“徒手攀岩”的戏份吧。反正,还算是一部不错的爆米花电影,适合假期赖沙发上观看。

  《碟中谍3》:大胆起用新导演,中国元素成亮点

  这部电影至少证明了一件事情:阿汤哥的眼光和胆识还是不错的。敢于起用未曾拍过电影的JJ·艾布拉姆斯做导演,这本身就是一件颇为冒险的事情,但他还是那么做了。要知道,《碟中谍3》最早想要合作的导演是大卫·芬奇(是的,就是那个拍过《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等电影的家伙),但大卫当时想拍别的电影,就推掉了。于是找来了乔·卡纳汉(非著名导演),但因为创作意见不合,主动退出了。百无聊赖的阿汤哥在家里看电视才发现有个叫JJ·艾布拉姆斯的,于是大胆聘用了他。显然,《碟中谍3》不仅延续了第一部里面的智斗和高科技元素,也延续了第二部里面的火爆动作。除此以外,还加入了不少充实内核的元素,譬如伊森·亨特开始展现领袖力了,也开始通过爱情传递人性温情一面了。

  本片在剧情设置上,实际还是没有大的突破,但它胜在节奏的把控,让影片有一种扣人心弦魅力。而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不少的中国元素让观众看着有一股奇妙的亲切感,不仅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影体验,还给部分地区带动了旅游业。即便如此,影片的硬伤依旧明显,那就是故事内核的虚弱无力,导致影片无论阿汤哥多拼命,也还是只能当做爆米花电影来消遣一下。而当你做这种消遣时,如果能够有条件搞部大电视观看,感觉还是很赞的。虽然还是会有硬广之嫌,但还是得说句实在话:比起用手机或者电脑看电影,用LG OLED电视看大片的感觉还是要好很多的,先不说屏幕大带来的宽视野,单说那清晰度,感觉就很不一样啊。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碟中谍3》质量上还不错,但其票房是失败的,不知道是不是隔了太久才上映,导致了观众的生疏?不过,另一种说法是,这部电影的票房失利很大程度上也与派拉蒙的宣传不当有关。我更倾向于后者,要知道,电影的宣传还是很重要滴~

  《碟中谍4》:票房口碑双丰收,阿汤哥终于硬了

  如果说《碟中谍1》只是给这个系列做了一个平庸的开张,而《碟中谍2》因为过多的动作戏差点让这个系列提前终结,《碟中谍3》又只是让迈入中年的阿汤哥重新展现了一把魅力的话,那《碟中谍4》则是一个让阿汤哥扬眉吐气的作品了。本片不仅收获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也得到了观众的大量好评,赢得了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大好局面。

  跟前面三部一样,这一部《碟中谍》同样给了观众不少印象深刻的场景,尤其迪拜塔的精彩一幕,简直让粉丝们为阿汤哥尖叫不已。一方面,阿汤哥亲身上阵,保障了影片的真实感,却也让不少粉丝为之担心。而他这种亲身上阵,奋力拼搏的精神,也得到了圈内圈外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影片通过这种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场景设计,丰富了影片的精彩度,也为影史贡献了堪称经典的银幕画面。可以说,如果你喜欢谍战片的那种跌宕起伏的味道,又喜欢男女主角帅酷的表演,那你肯定也会喜欢这部电影的。

  综上,不难看出,一部好的系列作品,往往不局限于其中的一部,也不完全要整体,只要有那么一两部能够让你感受到观影的乐趣,哪怕只是爆米花电影,也是值得一看的。何况,像《碟中谍》系列这样的电影,更多的时候,就是去体验它的“爽”,以及那些精彩画面的冲击。

  当我们用LG OLED电视观看这样的好莱坞大片时,那种曲面屏幕带来的真实的临场感,以及清晰画面和高品质音响带来的视听享受,的确是能够接近于影院感觉一般地去感受电影的刺激的。朋友还介绍了这款LG OLED电视一个特别牛逼的地方,在于它的“有机自发光像素技术”。我反正听不大懂,按照朋友的说法,就是说“每一个像素格都能独立打开或者关闭,是目前唯一能够准确显示黑色的电视,像素格亦可直接呈现真实色彩,令画面更加细腻”。尤其在关掉灯的环境中,简直与背景墙融为一体,特别适合看电影大片。

  尽管上面一些话的确是很硬很硬,但就我个人的观看感受而言,很实在的体验就是:那些清晰得逼真的画面,会给你带来一种真实感,以致于你看电影的时候,能够更加专注。你看,连喵星人都表示认同。

  而我们看电影,不就是需要更多的专注吗?

  《碟中谍》观后感(五):十几年前的阿汤哥好嫩啊

  依照惯例,为了看《碟中谍4》,从第一部重新看。小时候看过一遍,现在我还能回忆起来的也就是悬空窃取情报这个桥段了,如今看来虽没有以前看的那么刺激,但还是看得我呼吸不畅。如果真能把自己代入电影,那感觉还真是刺激。

  直升机隧道之战颇为过瘾,原来直升机螺旋桨转起来竟然那么牛逼,我知道它能杀人,只是没想到真有驾驶员用这招的。

  我最喜欢那个口香糖,跟红绿灯似的,威力尼玛太大了,摧枯拉朽,破屋拆房。我很想知道,要是特工一下子忘记了,把它当口香糖吃了是不是死的可惨了。。。

  阿汤哥像个正太,真是卖的了萌,耍的了2,偷的了情报,当的了特工,阿汤哥威武啊!

  《碟中谍》观后感(六):回顾《碟中谍》系列:多年以后再看,还是很爽!

  一个月前被阿汤哥的《碟中谍5》刷了一下高潮,至今犹如余音绕梁,畅爽滋味不绝于每一处黝黑的肌肤。前段时间趁着放假,把整个《碟中谍》系列又刷了一遍(后来还刷了一遍《谍影重重》系列,好看呐),一个字,爽!

  还别说,多年以后再次刷看《碟中谍1、2、3、4》,观看感受的确有些不一样。为便于更好的理解这个系列的“重刷价值”,且容我在细说每一部《碟中谍》电影之前,再啰嗦几句,讲讲这个如今风靡全球的系列的“前传”。

  《碟中谍》根据1968-1973年在美国CBS电视台播出的同名电视剧改编,故事围绕美国“不可能的任务情报署”(IMF)展开。该情报署的特工都身手不凡,又在高科技武装下智斗强敌,成为《碟中谍》系列最大特色。一经播出,大受欢迎,连拍七季。上世纪80年代,ABC重拍了此剧,果然收效不错,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到了1996年,这个系列才首次被惊险片大师布莱恩·德·帕尔玛搬上大银幕。之后,华人导演吴宇森执导《碟中谍2》,为汤姆·克鲁斯饰演的伊森·亨特披上一层意气风发的东方豪侠气质。6年之后,身为制片人的阿汤哥将导筒交给了当时还未拍过电影大片的JJ·艾布拉姆斯,再掀特工狂潮,其中的中国元素,也一度引爆国内观众的热情。直到2011年,《碟中谍4》迎来全球口碑和票房双丰收,令彼时处于事业低谷的阿汤哥重振雄风,也让《碟中谍》这个系列在银幕上迎来了今年的第五部。可以说,从几十年前的电视剧到如今的银幕大片,《碟中谍》不仅塑造了一个令人着迷的特工形象,也创造了一部可以和《007》系列、《谍影重重》系列共同为影史奉献精彩的谍战大片。

  如今重刷,精彩依旧,不如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

  1、《碟中谍1》:阿汤哥没打一枪一炮,照样把票房赚了

  像所有想要成为一线明星的人一样,汤姆·克鲁斯没有错过扮演动作英雄的机会。要知道,彼时的阿汤哥,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是很大,接拍《碟中谍》不仅让他事业得以晋级,也让他初尝了当制片的滋味:找来了惊险片大师布莱恩·德·帕尔玛,共同为《碟中谍》系列来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作为一部谍战片,本片不乏精彩刺激的场面,但与其他谍战片不同的是,主角伊森·亨特在本片中居然没开过一枪,没放过一炮!这对于习惯了动作电影必须在枪火中横冲直撞的观众来说,这样的方式显然是冒险的。要知道,阿汤哥唯一使用过的所谓武器,基本就只有那个口香糖炸弹了,其他基本都靠高科技来搞掂。

  这种智斗多于武斗的电影,若没有那些看起来无比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带给彼时的观众不少震撼,估计很多人是不会买账的。好在影片剧集环环相扣,有着精巧布局和连环悬念,亦有不少电脑包装的视觉效果,让观众过了一把瘾。那个阿汤哥吊在空中窃取情报的镜头,已成为影史经典画面。

  不过,现如今再看,也会发现,这部近二十年的经典在剧本层面,实际上是比较糟糕的。无论是剧情上的故作“高深”导致的“绕”,还是台词上过于一板一眼的欠缺幽默感,都是影片的瑕疵所在。只是,现在回看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注意力有可能会被那时的阿汤哥的年轻容颜所吸引。那时候的阿汤哥真是年轻帅气啊,甚至有一丝的青涩!

  2、《碟中谍2》:吴氏暴力美学来袭,阿汤哥攀岩飚车帅到哭

  相比于《碟中谍1》最大的不同在于,影片开始有了火爆的动作场面,不再只是依托高科技来智斗,而是实打实的来了一场又一场的打戏。尽管大多数打斗场面都略显做作,却也不损影片带来观影体验上的畅爽。当你看着影片一开始那几乎惊掉下巴的攀岩镜头里,阿汤哥亲身上阵秀出的那些坚实的肌肉,你不会不被吸引的。尤其当阿汤哥飚着摩托横冲直撞险象环生时,你甚至会觉得这部电影简直太嗨了。

  关键是,这样的嗨还夹带了不少我们中国观众颇为熟悉的元素:鸽子、双枪、墨镜、风衣,我们可以看到吴氏暴力美学包裹下的阿汤哥,拉风到无以复加。可是,电影不能只追求耍酷,还是得有实实在在的故事内核。由于影片不少地方露出了《007》的痕迹,加上不少过于耍酷的镜头,让影片在收获好票房的同时,并没能收获好的口碑。而今再看,大概也就看看那些劲爆镜头以及阿汤哥搏命般“徒手攀岩”的戏份吧。反正,还算是一部不错的爆米花电影,适合假期赖沙发上观看。

  3、《碟中谍3》:大胆起用新导演,中国元素成亮点

  这部电影至少证明了一件事情:阿汤哥的眼光和胆识还是不错的。敢于起用未曾拍过电影的JJ·艾布拉姆斯做导演,这本身就是一件颇为冒险的事情,但他还是那么做了。要知道,《碟中谍3》最早想要合作的导演是大卫·芬奇(是的,就是那个拍过《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等电影的家伙),但大卫当时想拍别的电影,就推掉了。于是找来了乔·卡纳汉(非著名导演),但因为创作意见不合,主动退出了。百无聊赖的阿汤哥在家里看电视才发现有个叫JJ·艾布拉姆斯的,于是大胆聘用了他。显然,《碟中谍3》不仅延续了第一部里面的智斗和高科技元素,也延续了第二部里面的火爆动作。除此以外,还加入了不少充实内核的元素,譬如伊森·亨特开始展现领袖力了,也开始通过爱情传递人性温情一面了。

  本片在剧情设置上,实际还是没有大的突破,但它胜在节奏的把控,让影片有一种扣人心弦的魅力。而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不少的中国元素让观众看着有一股奇妙的亲切感,不仅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影体验,还给部分地区带动了旅游业。即便如此,影片的硬伤依旧明显,那就是故事内核的虚弱无力,导致影片无论阿汤哥多拼命,也还是只能当做爆米花电影来消遣一下。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碟中谍3》质量上还不错,但其票房是失败的,不知道是不是隔了太久才上映,导致了观众的生疏?不过,另一种说法是,这部电影的票房失利很大程度上也与派拉蒙的宣传不当有关。我更倾向于后者,要知道,电影的宣传还是很重要滴~

  4、《碟中谍4》:票房口碑双丰收,阿汤哥终于硬了

  如果说《碟中谍1》只是给这个系列做了一个平庸的开张,而《碟中谍2》因为过多的动作戏差点让这个系列提前终结,《碟中谍3》又只是让迈入中年的阿汤哥重新展现了一把魅力的话,那《碟中谍4》则是一个让阿汤哥扬眉吐气的作品了。本片不仅收获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也得到了观众的大量好评,赢得了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大好局面。

  跟前面三部一样,这一部《碟中谍》同样给了观众不少印象深刻的场景,尤其迪拜塔的精彩一幕,简直让粉丝们为阿汤哥尖叫不已。一方面,阿汤哥亲身上阵,保障了影片的真实感,却也让不少粉丝为之担心。而他这种亲身上阵,奋力拼搏的精神,也得到了圈内圈外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影片通过这种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场景设计,丰富了影片的精彩度,也为影史贡献了堪称经典的银幕画面。可以说,如果你喜欢谍战片的那种跌宕起伏的味道,又喜欢男女主角帅酷的表演,那你肯定也会喜欢这部电影的。

  《碟中谍5》:刚下映不久,无法在电视上看到哦~想看评价的话,可查之前影评《碟中谍5》:再不看他就老了 - 木易聊影 - 知乎专栏,么么哒~

  综上,不难看出,一部好的系列作品,往往不局限于其中的一部,也不完全要整体,只要有那么一两部能够让你感受到观影的乐趣,哪怕只是爆米花电影,也是值得一看的。何况,像《碟中谍》系列这样的电影,更多的时候,其实就是去体验它的“爽”。

  希望阿汤哥还能让我们多爽几次~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知会,谢谢。个人公众号【木易的岛】(muyidd2015)持续更新中,欢迎交流。

  《碟中谍》观后感(七):特工无处不在

  2012年,看1996年的电影,相当的怀旧啊。那个时代的音乐和画面,让我相当的穿越。其实,我们都是从那个年代经历到现在的,不需要挑剔是不?那个时候的汤哥很帅,看到碟中谍4里的汤爷,不得不感慨,岁月是把杀猪刀啊。好在,阿汤的脑子没有老去,依旧好使。所以说,内在美很重要哇哇。场景最后的的隧道大战,看的精心动魄,不得不佩服编剧的构思。当然,前面的故事,看的人昏昏沉沉;中后段开始精彩起来鸟。PS:都说女主很漂漂,可是为毛我从女猪的身上看到了凤姐的影子?尤其是那个嘟嘟的香肠嘴。阿米豆腐~,凤姐荼毒太深鸟~~~

  最后最后,原来电话亭是特工通信的工具,这么神奇。是编剧编的捏,还是真滴呀~~~

  《碟中谍》观后感(八):喜欢 碟中谍

  二十多年前的电影,依然看的我惊心动魄,没有铺天盖地的特效,依然把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丝丝入扣的讲完。一开始总有些情节觉得似曾相识,比如王牌特工的眼镜,柯南中常看到的易容术,还有湄公河行动中的那种集体分工协作的行事方法。不过很快我就明白,这不是一部普通意义上的特工电影,开头的铺垫不是为了展示特工们行动的高超敏捷,因为所有特工的主要人物,二十分钟之内几乎死绝。事实上,这部电影是一部在所有人怀疑自己的时候证明自己清白的电影,作为第三者的观众总是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畅快之感。更何况于我自身,被他人误会甚至污蔑的事情不在少数,但毕竟事情尚小,不值得大动肝火,甚至觉得别人爱怎么想怎么想,与我无关。所以我太能理解Ethan所面临的困境,也太为钦佩他能够证明自己的勇气。

  还有就是,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知道那最有名得音乐片段竟就是出自这部电影,还有汤姆克鲁斯这个好莱坞金字招牌到底是什么模样,百度的时候发现他的同性恋传闻,竟然还是和贝克汉姆,不过这两个人在一起,不但不让人觉得排斥,甚至还有那么点甜蜜,哈哈哈。不过传闻归传闻,贝克汉姆都有四个孩子了,应该就是好基友吧。贝格汉姆家的老二真的好帅啊,虽然还没成年,就有棱有角的,而且据说特有时尚品味,人家这基因真是好!哎,好像说跑题了,说回汤姆克鲁斯吧,这个演员我蛮喜欢,应该会在几天之内把碟中谍系列刷完吧。

  《碟中谍》观后感(九):扒一扒碟中谍1的剧情,漏洞百出。不知道豆瓣为何有7.9分的评价

  就引用豆瓣的剧情简介

  碟中谍的剧情简介 · · · · · ·

  中情局获得情报,得知他们的特工中出了一个叛徒,准备将中情局布置在东欧的特工名单出卖给外国特工组织。在特工头目吉姆(乔恩•沃伊特 Jon Voight 饰)的策划下,伊森(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饰)所住的一组特工赶往了他们交易的地点。

  岂料,当他们按计划赶到时,却中了埋伏,一组人中除了伊森和吉姆的妻子克莱尔。这时,伊森的账户无端端多出了12万美金。伊森成了内鬼的最大的嫌疑犯。

  无奈之下,伊森只能凭个人之力独闯龙潭虎穴去找出出卖他们的内奸。他和外国间谍组织的接头人麦克斯取得联系后,答应帮麦克斯偷出中情局的间谍名单以交换中情局内鬼的名字。 ©豆瓣

  看了我指出的这些漏洞百出的剧情以后会发现,碟中谍1的剧情的漏洞之大与该片的悬疑风格不太相称,另外还会发现之后的碟中谍系列片再也不走花哨的悬疑套路,没有好剧本就老老实实用其简单的故事情节,重点都放在动作画面上,俗话说得好不作不会死。如果不是这部电影的制作拿下U2乐队的编曲,以及各种画面噱头,估计票房是要玩完的。漏洞围绕片中三位特工两条主线进行,会发现一群智商下限的人在忙活得头头转。

  剧情漏洞1:漏洞总结,最大反派吉姆是个傻逼。

  1.1:中情局知道由吉姆带领的特工队伍有叛徒所以设计了个圈套,吉姆是该特工小队的领导(乔恩`沃伊特 Jon Voight 饰 以下简称吉姆 就是该片大反派),该片男主角伊森也在该特工队伍里(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饰)。圈套说有个间谍会在固定时间、地点窃取一台电脑内的本国特工人员名单并卖给别国情报网,任务要求是把这个间谍人赃并获(记录他窃取名单的全过程并阻止名单外泄),但剧情漏洞就出在名单外泄的这个假设上,既然知道有人要偷名单,并且名单在己方手里,谁还会把真名单放在原地让人来偷呢?这么大的破绽特工头目吉姆竟然没有察觉,作为大反派的吉姆是这个圈套的抓捕对象,他还肆无忌惮地在执行此项任务的过程中做手脚,获取到名单然后卖高价,这完全是傻逼才能想得出的逻辑,果然在后面的剧情中犯罪组织在购买名单时会验证名单真假,所以假名单不但拿不到钱还会引来本部门的追查。吉姆这个角色为故事傻兮兮地开了个头。

  1.2:有人说吉姆之所以在桥上假死就是为了让伊森看到,是希望伊森能够活着把自己的死讯传递给出去,但实际上传递了又怎样呢?就算伊森活着也会成为怀疑对象,中情局不会轻易信任何没有证据的口供,所以吉姆应该制造自己死亡的客观假象,但是既然有客观假象又何必让伊森向别人转述呢?而且自己在桥上表演假死,目标那么大,不担心被路人看到吗?更别提设计这个圈套的人居然没有人跟踪吉姆让他大摇大摆地在桥上自拍。还有人说吉姆一开始就知道这是圈套,如果这样他更没必要冒险,因为没有证据抓他,而且吉姆到底以啥名目嫁祸给伊森,片中没有交代,就因为事后只有伊森一个人向总部报告圈套任务失败了?怀疑一个人肯定是要有前因后果的嘛。

  剧情漏洞2:漏洞总结,本片最大纰漏,反三观,汤姆•克鲁斯饰演的伊森是个大活宝,智商短路,但四肢发达。

  对伊森而言,既然组织怀疑你是叛徒,你就乖乖向领导解释清楚就行了,还私自开展行动试图洗白自己,方法居然是要和购买名单的犯罪组织(以下简称该犯罪组织为max)联手以中情局内真实的名单为交易找到奸细,乖乖简直是脑子秀逗了,如果名单泄漏了找到奸细还有啥意义?难道向领导解释,如果不是因为抓奸细自己也不会去偷真名单?这个伊森到底有没有大局观?奸细的身份在经历这次圈套以后已经失效了,奸细已经无法再搞破坏了。伊森是不是把自己是谁、要干什么全搞反了?把个人得失和国家利益放在了错误的位置。而且更搞笑的是,本来伊森只要躲起来什么都不做,真正的奸细就会露出马脚,因为max起初拿到的是没脑子的大反派吉姆给的假名单,既然伊森已经在逃亡过程中知道假名单是中情局设计的圈套,打开假名单就会暴露max的位置,但是伊森偏偏要去提醒max名单是假的,帮助其逃走。假设中情局顺利抓到max那么是不是要从其口中审问出内部奸细?至少找到一些奸细的蛛丝马迹吧。这样伊森给自己开脱也方便一点对吧?但是伊森偏要按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有这么一个胆大妄为不计后果的下属,领导一定很愤怒,无论事后伊森如何弥补也是要拉去枪毙的,这部电影到底在宣扬啥价值观?这个漏洞成就了故事的后续所有动作场面,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剧情漏洞3:漏洞总结,奇基(亨利·科泽尼 Henry Czerny饰演中情局抓捕奸细的特工队长)是个蠢货+无能。电影中也是这么表现的。

  3.1:作为抓捕小队长,估计针对吉姆小队的圈套就是他设计的,他把叛徒想得太愚蠢了,也只有吉姆才会相信任务中的名单是真的。

  3.2: 因为他在圈套计划进展顺利的时候吓跑了任务中唯一幸存的人——伊森,通常在这种情况下要连哄带骗地把伊森关起来问清事情经过对吧?起码自己可以写一个完整的行动报告嘛,否则人都死干净了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就这样他还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伊森,并且让伊森跑了。

  3.3:奇基可以怀疑任何人包括伊森,但没有理由确认伊森就是叛徒,如果行动中最后活着的人是叛徒,死掉的人都是清白的,那么事情简单了,从一开始解散这个小组让他们全部回家种地就行了,反正最后清白的人都要死光光,只留下叛徒有啥意义?还要大费周章。

  3.4:作为布置圈套的清剿小队居然没人跟踪吉姆,吉姆大摇大摆地在桥上自拍假死也没人看到(也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确认尸体的)并且清剿小队还不知道吉姆的临时指挥所,让伊森能够事发后回到这里收发几个小时的电子邮件,真是服了。

  《碟中谍》观后感(十):【84】《碟中谍》——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超级任务

  《碟中谍》 Mission: Impossible 年代:1996年 / 国家:美国 /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 主演:汤姆·克鲁斯、强·沃特、让·雷诺、艾曼纽·贝阿

  去年上映的《碟中谍5:神秘国度》有点让人失望,因为对于这个系列来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最大的看点,而第五部除了他扒了几秒钟飞机以外,就再也找不到能让人血脉愤张的地方了。20年前这个特工系列的首部曲,由布莱恩·德·帕尔玛拉开帷幕。由于帕尔玛视希区柯克为自己的精神偶像,因此《碟中谍》将侧重点偏向逻辑推理,这也跟他之前的《剃刀边缘》《凶线》等影片一脉相承。伊森所在团队被排除异己,导致队员几近全军覆没,而在事件层层推进之后,真正的“内鬼”也逐渐浮出水面。与其说这是动作片,倒不如说是有动作戏的烧脑片,它缜密的推理过程是此后四部电影难以企及的。在技术层面,帕尔玛运用荷兰角度拍摄,让对峙的场景更具有逼迫性;执行任务时的主观镜头,也增加了现场感,同样绝迹于该系列后作之中。当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要数片中的那些极具创意的任务。伊森吊着钢丝来个鹞子翻身、一滴汗的惊险瞬间、螺旋桨差点刮到脖子,这对于热血年轻人来说简直都能看到燃起来。正是延续着“任务”的主题,这个系列才得以继续走下去。只是越往后看越难过,因为咱们的阿汤哥,在第一部里还是个干净利落、英俊潇洒的帅哥,那风采迷死人不偿命。至于后来的那些造型,都有点不忍卒视了。

  经典

  第61分钟,伊森悬在空中窃取磁盘的段落已经成为这个系列最具表示度的经典。这一段之所以好看,首先是它没有运用任何音乐和音效,完全在安静的氛围里进行,这更容易让人屏气凝神,窃取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一只老鼠来捣乱,险些让伊森坠向地面;头上滴下的一滴汗,简直是惊心动魄;最后那把从天儿降的匕首,再次把气氛逼向高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