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 第一季》影评10篇
《黑镜 第一季》是一部由Otto Bathurst / 尤洛斯·林 / Brian We执导,罗里·金奈尔 / 鲁伯特·艾弗雷特 / 丹尼尔·卡卢亚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镜 第一季》影评(一):辞不足以达意,仅记。
第一集,虽然从一开始就觉得,从人性出发无论如何都应该做,去救公主。但是最后他妻子一个人上楼的情景让我觉得,没想象中那么简单。作为女生,能理解妻子的心情,但真心觉得首相很可怜。
第二集,开始的那些小情节,很喜欢。各种偷瞄各种小情愫像中学时代的暗恋一样美好。可是为什么要把他觉得最美好的东西,唯一的希望毁灭给他看。太残忍了。剧情的发展都是我始料未及的,那么麻木的拼命去换的门票,难道就只是为了在台上说出那些所谓真相吗?是不是站在强大地镁光灯下包围在万千观众“答应”的高呼声中,才真的感受到了Abi的那句“那好吧”的苦衷。真够讽刺的,最后就是站在更大的房间里看着虚拟窗外景色。
第三集,记忆这种东西是否真的越清晰越好呢。记性差如我看完这个突然觉得好庆幸,有些事情还是不要记得那么清楚才好。感觉或许并不真实,但是放大的记忆又是否真的那么值得再去细细揣摩什么是真实。
这个剧真好看啊真好看。
英国不愧为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在思考未来这方面,他们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黑镜》这个电视剧就是从现在引申至未来,给我们看看科技的可能。
第一集的公主绑架事件,一开始民众的反应是正常的,对公主的可怜,首相的同情,绑匪的愤怒,绝大多数民众都持有这些感觉。但随着首相的替身曝光,绑匪残忍的断指威胁,民意开始反转,都希望首相按照绑匪的要求,并且谴责首相为了个人利益而至一个生命于不顾。在汹涌的民意面前,首相不得不答应绑匪的要求。(我还看到在ml之前首相喝了点什么,难道是伟哥??)
在未来,不对。现在,每个人几乎已经谈不上什么隐私,只要有人想知道,你就没什么隐私可言,而且,一个事件会很快的传遍全球,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并且这是不可逆转的,面对网络暴力,即使是首相也无能为力。
第二集似乎提供了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底层的人每天就睡在一个小空间里,四周都是屏幕,屏幕还会不定时的推出成人广告来刺激你,你不想看必须花点数撤销,而大多数人每天的的工作就是原地骑车,通过里程数来换取点数,点数在这个世界里相当于货币,人们每天就这样机械的生活,男主角似乎对这样的生活提不起任何兴趣。知道有一天,他在电梯里遇见了一位明媚的女子,他似乎被女孩吸引过去了,开始关注她的一举一动,并且在厕所里成功的搭讪。他鼓励女孩去参加选秀,利用她自己美妙的歌声来脱离这样的生活,当女孩说自己买不起入场券时,男主把自己的点数花了来买入场券送给女孩。女孩去了,展现了自己的天籁,而评委却说你去拍av吧,这样的一个反差会吸引超多的观众,女孩在他们的淫威下屈服了。男主崩溃了,企图自杀,但女主的歌声让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他努力的赚取点数,最后买到了入场券,他拿出玻璃,威胁工作人员,如果不让他说完,他就自杀,在进行了一场声泪俱下的演说过后,现场的观众呆了,可是那评委却说这真是一场牛逼的演说,并鼓励他继续用这种形式的表演方式。男主最后还是接受了,把自己用生命激情带来的钥匙小心翼翼的保存了下来。。。
也许未来科技发展到那时,人类真的会这样生存,底层的人每天就只是机械的生活,干那些不需要脑力的劳动,而改变自己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参加选秀,给上层的人带来利益与娱乐,接受上层对自己的安排,失去自由,失去自由选择。而男主在自己唯一的一次机会面前,他本可以反驳,本可以惊醒大众,可是,他还是选择了屈服,毕竟,他是人。是人就会怕死,就会想要更好的生活。这样令人厌恶的局面似乎一定会到来,而我们自己却无能为力。
第三集讲了如果人能够过目不忘会怎么样。我小的时候背书时就在想,如果我能够过目不忘,那该多好啊。第三集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反例,生活中的一些烂事、羞事、痛苦的事,如果不忘,只会患得患失,就永远不会前进。
《黑镜 第一季》影评(三):在科技中溺水
第一集
一个消息传出,惊世骇俗,闻所未闻,点个赞,点个转发,同事之间哈哈一笑,“你有没有听说那个谁谁谁?”“哈哈,这下他要出丑了……"继续各干各的。
事态继续严峻,原本千千万万的 笑话中的一个突然吊起了你的胃口,这次的主角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绑匪的要求又是这么重口味,倒是挺有意思的,不知道公主能不能活下来,估计要挂……facebook,twitter,全世界各大媒体终于抓住这个千百年难逢的猛料,不想炒作就要被同行打压就要被民众怀疑,大肆宣扬,各种添油加醋。各路人物各显神通,为了获得一点与众不同不惜出卖色相。
”首相快点行动吧。”不知道这是真的为公主祈祷还是只是希望看一出丑剧,只要不是风暴中心的首相,谁都急不可耐地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尽管那个丑陋的景象早已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重现过了,但是当那一刻真正到来的时候还是没有料想到是多么的不堪。“请观众关闭电视机。”连官方都知道这句话是多么的无力,因为那些官员此时此刻也是猎奇的民众之一,万人空巷,寂静的街道,刺耳的啸叫声证明了一切,那些恶心的欲望,那些不轨的心思,那些伪善,那些冷漠都在这啸叫声中接受着审判。
没有人关心首相的死活,谁都知道这是多么恶心的事,这是多么丑陋的请求,可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愿意移开视线关闭电视机。丑陋的人们心中一定还在嘲笑首相居然真的会答应。不是无能的特种部队,不是变态的罪犯,而是重口味猎奇的每一个群众用他的关注用他的沉默推动着事态朝着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
我恨每一个人,不知道如果我身处那样的情形我会怎么做,可能我也什么都无法改变,但我希望我不会失去理智,不能被狂热的伪善所点燃,不能够因为所谓的同情就纵容。我可能只会选择沉默,选择不看,选择关掉电视,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为理智的抵抗。
不过这只是我此刻的代入。根据怪诞行为学的理论,一个不处于arouse状态的人是绝对不会理解一个处于arouse状态的人会做出怎样危险疯狂的举动,人们往往会把自己想象得过于崇高。最可怕的是这一切的外在条件就是因为科技力量社交网络的推动,每天沉溺于大量信心的刺激中,人越来越麻木,越来越病态,所有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也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消息“一个”话题“。消息话题天天都在出现,离我们生活其实又很遥远,谈何感同身受,谈何切肤之痛?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同情与关心的?
这次地震来袭的时候很多人在微博上悄悄点起了蜡烛,以示同情。这个不能批判,毕竟人家是出于同情,出于善心,应该赞扬。可是这种同情又有多深呢?当下一条搞笑的消息出现时人们马上切换进另一个状态了,哈哈大笑,忘了刚才还是沉痛哀悼的状态了。 长期以往,什么事情都变成了过眼云烟,人人都在寻求刺激,寻求安慰,给生活多点乐子,可是什么事都好像提不起劲来,只有像剧中这样的丑闻才能够在这一刻吸引十三亿人的眼球,让人愿意停下手中的事来看一看。即便即便是这样的消息,一年之后也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那下一次戳动人们的神经到底是需要怎样的绝世丑闻了呢?最后的最后,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提起人的注意力了,人类变成了一种不会哭不会笑不会爱不会痛不会羞耻不会骄傲的麻木不仁的状态。
于是就有了第二集加强版……
第二集承接上文而来,我觉得绝对就是今天继续发展下去的版本。按照马克思课上老师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发展下去,人类绝对就是这个状态的!劳动?变做梦了,早就交给机器了。物质极其丰富,经济基础绝对坚实甚至过于坚实,导致上层建筑已经疯狂生长到变态了。劳动变成了惩罚,苦力,下等人扫地,中层骑车,上层……我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劳动,估计他们不存在接受惩罚就像bing所说的只是吃吃喝喝个个肥头大耳。比较讽刺的是,这种劳动好像也是没事找事的,故意找点无用功来让这些下等人劳累一下。明明每个人都是悲剧中的受害者,可是每个阶层还是会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高下面人许多,下等人是多么可悲无耻恶心,自己是多么高尚,上层?那个是神啊!自己的命运说不定就被哪个神手指一点而改变了。于是每个人都拼了命得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中发出一点点声音。
可是呢,这个世界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喧嚣。一点点自我早就被抹杀,所有属于个人的痕迹早就被磨灭。
在最初一分钟的激动和新奇后,我就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从没想过还有这么一种华丽的诱人的牢笼让人难受到窒息。清静变成了奢侈品,是需要花点数买的(游戏党醒醒吧……),手工制造品成了奢侈品,需要小心地藏着掖着不能被人抢去。在这样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有越来越重口的刺激来满足你的感官心理,如果接受不了的话,不用担心,有化学药物可以让你适应这个世界。明明很无聊,可是每个人还是被这种奖励机制套牢了,不得不无聊地沉醉下去。(说到这里,我不知道谢耳朵同学是不是觉得自己来到了天堂= =这不就是他渴望的隔绝交流干净的充满化学药品味的世界么)
我从未感觉到一切本来的面目,所有真的东西是多么多么可爱,虚拟世界再华丽也替代不了真实世界的气味触感,和心的悸动。电子虚拟产品发展之迅猛,想必到那一天到来也不会很远,趁我还能活在真实世界里,还是多呼吸呼吸有毒有害的新鲜空气,多吃吃布满虫洞很快就腐烂的真实蔬菜水果,多和小盆友们面对面地聊聊天打闹打闹。如果此生有可能的话,我会去森林里造一座小木屋,就和最亲密的人蜗居一段时间,过过陶渊明式的生活,趁还有可能。我还想要过过了今天就想不到明天的生活,不想在现在就一眼看到头,把每一天会发生什么都想象透。有什么比住进时间的监狱里更可怕呢?(参考星新一的一个故事,好像就是有个人被判一辈子都过同一天)
最后,我写完了,我要关掉所有的网站,社交网站客户端,做个天马行空的梦。梦里没有任何显示屏,所有都是科技革命之前的模样。
TBC= =第三集来不及看了,看完一定要写。要好好记住这种恐惧!
《黑镜 第一季》影评(四):黑镜子,照的其实就是你
在如此繁忙的时候,竟然能抽出如此宝贵的时间来看这部短剧,看之前对于浪费三个小时的不安在看完后完全没有了。作为万年潜水党,仅仅说说我看完的一点感悟,抛砖引玉,欢迎拍砖。
三部里面个人最爱大家都不大喜欢的第三部,所以先说第三部。在最后发现女主原来真的出轨了之前,lz一直在心里说,何必呢,谁没有个过去呢,谁没有个罗曼史呢,既然都结婚了,都有娃了,女主的态度表明现在是爱男主的,那不就得了么,那么斤斤计较自己女人的过去,作为一个男人,累不累。但是等到最后发现女人原来真的是有问题,我不禁为自己担心了一把。又联想起天涯上万年不死的话题,处与非处的问题,其实介意非处的男人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非处不娶的传统保守派男人,这个今天不说;一种是怕女人难以割舍以前的感情纠葛,准备和女人好好过日子,但是怕过着过着帽子就绿了的一种。前一种男人固然可恨,但是后一种男人的担心万一变为现实岂不更可悲。片子的结局男主得到的不是希望的生活,但是又能怎么样。女主的态度是想好好过日子,但是既然要好好过日子,为什么那段对自己婚姻危险的记忆都不能删除呢。水至清则无鱼,但是感情这事儿还真是不要太浑了好。
第二部就是对于我们生活赤裸裸的讽刺,片中人们每天重复的蹬车赚点数换取一些虚幻的兴奋点,生活毫无新意,机械的重复,面对封闭的墙壁看不到一点希望,面对电子屏有人甚至安然自乐,麻木不仁,两个主角开始努力想要追求改变,最后还是在现实面前低头,出卖自己灵魂身体过着比以前好但是本质更加可笑的日子。其实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日子吧,每天朝五晚九,机械的重复工作,回家看看电视上上网,靠着虚无的东西刺激着自己,甚至怡然自乐,看不到一点改变的希望,除去一切虚的东西,还是冰冷的生活。有人受够了这一切,努力寻求改变,最后还是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或者灵魂,来换取安逸的生活。这就是绝望的生活,黑镜子照出的是你是我,是生活,是无奈。
第一部个人的理解没有十分明白,无良媒体在剧里的表现都不用讽刺,直接给你看了。个人感觉这个局应该跟公主个人是有关系的,其他的愿看大家的高见。看完这个我又想到前阵子的韩三篇的第一篇中关于革命的可行性,人民对于一些令人激动的大事总是十分兴奋的,不管结果的兴奋。片中一开始人民对于首相要受此耻辱的义愤填膺,断指之后人民的态度大转变,直播一开始时的兴奋,过程中的羞愧与难过,虽然这根本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他们也不知道首相受辱他们能得到什么。韩三篇中写大家义愤填膺想要革命,但是事情到你自己身上时候,态度又会九十度大转变。因为革命只是个口号,人民这个群体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这才是最可悲的。
以上一家之言,请斟酌。
《黑镜 第一季》影评(五):用操猪的嘲讽那赤裸裸的人性,带有哲学寓言味道的≪黑镜子≫。
我们平时从镜子里看到光鲜亮丽的自己是如此的虚伪,人性那卑恶的一面被我们掩藏在黑暗处,连我们自己也很难看到,除非我们遇到克尔恺郭尔说的那些非此即彼的选择,我们便无法逃避的面对自己那赤裸裸的人性。
看完后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深刻思考和绝妙的创意。
一个艺术家用全世界所有人完成了一幅艺术品,用生命创造它。让人看到那网络那恐怖的力量,政治那光鲜亮丽的背后,以及那些乐于看那么的恶心操猪的大众,而这些后面是所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品永恒的主题:人性。ps:最后手指头竟然不是公主的,我觉得是导演想把那艺术家完美化(或许暗指导演本人),其实天才总是疯狂的,生命都不要的人还会在乎可爱美丽公主的指头?亦或是导演心不够恨,想给大家留下点人性的希望。
首先我想说主角首相的人性。开始首相态度很坚定,决不会做那么恶心的事,确实,那是对一个首相,一个男人最大的侮辱。开始他怀疑恶搞,而后相信手下能差出来,并且民众支持率在给他撑腰,可这些一个一个破灭,后来女帮手叫av演员代替他的时候,他发那么大的火,一个英国绅士竟然想打女人!正因为这是男人最重要的:尊严,做出操猪那种事绝对不可能。可到后面支持率下降、舆论开始逼他,最后的行动也破灭,甚至政客们说要威胁他和他家人的生命,这时他面临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自杀或者操猪。或许他操猪是必然的,因为他做到了英国首相其中必然有各种手段。(ps我们不得不佩服英国敢用首相操猪这一话题拍剧,中国可能吗?)
而那形形色色的大众的人性更是赤裸裸的展露无遗。从一开始大家便分外的关注这件事,这件和他们无关的事,因为人人都离不开八卦的诱惑,这是本世纪最大的八卦,Youtobe上那么快的传播速度(这或许是一个警告,公众人物千万别做坏事,否则网络会杀了你);医院里所有人仿佛病都好了,一起站了一下午的看着电视;一个男人床都没有起来的等;繁华的英国中心伦敦大街上空无一人,桥上无一车,导致公主被释放没人知道。而他们都在等着看最恶心的事:一个男人操母猪。那么恶心的画面大家却呼朋唤友的看到最后,一些人看不下去了,可却被一些人拉住说这是“世纪性的时刻”又看了下去。操猪这个创意直指大众的八卦人性。想想那些艳照门、各种门的传播速度,或许我们每个人都照了次黑镜子,看见了自己的人性。
首相可能基于担心老婆生命安全去操猪,不敢接老婆电话去独自面对这一切,而操猪前说的唯一一句话(类似遗言)"我爱我老婆"。但影片最后却是她老婆在公众面前秀恩爱,回到家厌恶的原离他,女人啊女人,爱情啊爱情。或许所有人都这样,打心眼里恶心厌恶他,可在其他人面前又不得不夸赞那位操猪英雄。
另外还有英国媒体和高层的关系,那狗仔女记者的出卖色相手段,或许是对媒体的抨击,最后女记者的下场也是一个警告,一个导演对狗仔的警告,(本来可以设计成抓住她,却偏偏要开枪)。
最后事情过去了,大家恢复了生活,首相支持率也高了(用操猪换来的),美丽可爱的公主毫发无损的结婚了,大家继续虚伪的生活着,看过一个男人操猪后大家竟然还会喜欢他,选他做首相!舆论可悲,虚伪的人性更可悲。
整部电影唯一死的一个人就是艺术家,还是上吊死的,用那么和平,那么无声无息的方式揭露人性。他死那一瞬间大家仿佛照了面黑镜子,看到了自己掩饰了好久连自己也无法看到的人性。
整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便是:操猪!导演用操猪来嘲笑所有虚伪的人们!操猪的首相和喜欢看操猪的所有人。操猪的人性!
《黑镜 第一季》影评(六):公主、政治家和母猪
公主、政治家和母猪。
当三者之间产生了奇妙的联系。
呈现出来如同周氏喜剧般的无厘头,抑或是等待戈多的荒诞。
故事本身原本并不复杂。
绑匪劫持了英国公主并以此要挟现任首相。
似乎,这又将是一个曾反反复复出现在大荧幕上的营救题材的动作悬疑电影。
可是,当绑匪要求首相在全国的电视直播下与一只母猪发生性关系的时候。
你会发觉事情有那么些不对劲。如同一滴黑色墨水霎那间在平淡无奇的白水般故事里晕染开来。
故事的帷幕正式拉开,你会发觉无尽的黑暗开始缓缓流出,漫过你的脚踝、膝盖、后背直到淹没你整个身体。无处可逃,你已身处这无边的黑暗中了。
大海捞针!捕风捉影!
没有线索,时间紧迫而又没有丝毫谈判余地。你空有一身力气也只能白白攥紧拳头。世界上最可怕的从来都不是你有强大的敌人,而是不知道自己到底与谁为敌。
可是,最致命的却不仅仅是这些。
躲在黑暗的角落里的网络和媒体正长着血盆大口,一嘴锋利獠牙泛着寒光。
绑架视频被传到YouTube上。Twitter和脸谱上铺天盖地满是公主被绑架的消息。信息正在以裂变的速度复制传染如同病毒。
各大媒体蜂拥而至。在强大的魔弹暴雨中公众应声而倒,如同皮下注射,瞬间引发作用并加以连锁。
消息封锁的方法胎死腹中。
女记者色诱唐宁街的工作人员搞到内部情报,偷偷溜进营救现场却被特警当成犯人被枪击中。
替身演员也因为被人拍到并上传至Twitter而使本因秘而不宣的B计划的消息不胫而走。
紧接着,绑匪发布了一段切下公主手指的视频而使民调震动。绝大多数的民众反而认为首相应该满足绑匪的要求。
王室,民众,家庭的压力让首相几近崩溃。
为了捍卫自己的仕途前景以及最重要的保护家人免受苛责。
首相走进了直播间。
英国万人空巷,大家围在电视机前狂欢着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
可是随之而来的直播,却让先前欢呼雀跃的观众恶心不已。没有人再有笑容,所有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厌恶的表情。
然而,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公主早已被释放,绑匪割下的是自己的手指然后在家中上吊了。
一切,到头来似乎都可以不用发生。
可是,那些发生过的事总会在世上留下些什么,不是么?钉子可以拔去,墙上的洞可还是在那里。
一年之后,公主照旧风风光光的在电视上露面。
首相民调比一年前有所上升。夫妇二人在电视上大秀恩爱。
连那个绑匪也成了媒体眼中的先锋艺术家。
尘归尘,土归土。日子平淡如常,什么事情似乎都未曾发生过。
只是,回到家的首相只能面对婚姻破裂的现实,自己呆呆地坐着。
故事结束了。
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
是荒诞的故事?
是政治家的谎言?
是媒体的自由与责任?
是网络的福祉与伤害?
是艺术的底线与评判?
是公众的娱乐和道德?
是信息的无条件的公开与有条件的透明?
不关它是什么,在这面黑色的镜子里都无所遁形。
这一切都被裹挟着搅拌进这一幕黑色幽默里,像是烈酒让你一口干下。
在你胃里滋滋燃烧。
《黑镜 第一季》影评(七):黑镜让我通俗易懂且“重口味”的看到我自己
看黑镜我以为看到的是人性与社会的黑暗。但想不到看完后的回顾(经的起回顾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却让我看到的是自己真实的处境。口味重也许指的就是在镜子前直面血淋淋的自己吧。是我们自己生动的想象盖过了影视的特效。回顾小结如下:
1.娱乐媒体(或这个政府)在强奸我们的时候都在潜移默化,从一个小的虚拟到一个大的虚拟。直到让民众以为看到的是真的,从被迫到主动的接受这种对自我的强奸。(第2集)
2.记忆是我们自己的性格(或视野)对事实的再加工。(第3集)
3.当我们要重复高潮的时候,其实已经远离高潮了。(第3集)
4.事情在回放当中扭曲。误会在强调中走向另种误会。(第3集)
5.矛盾的激化,在于证明自己的正确,在于需要证明,在于不断的重复,在于自卑。(第3集)
6.不是真相并非就是谎言。也许是不要再伤害。嫁接,分隔,重组的记忆会演变成另外一件事情折磨着自己和别人。(第3集)
7.我们依赖科技,科技在改变着我们。(第1-3集)
8.为什么我们不能活在当下活在未来,老是被过去纠缠,是因为我们害怕当下和害怕未来的变化。(第3集)
9.失去的时候我们会回忆拥有时的快乐。拥有时候我们会想象未发生时的伤害。我们从不珍惜当下。(第3集)
黑镜让我通俗易懂且“重口味”的看到我自己。
《黑镜 第一季》影评(八):黑镜子照出你的阴暗面
英劇Black Mirror黒鏡子
讲述
人性的陰暗面
The National Anthem的Shame on u
15 Million Merits的Pathetic
最能令我淩亂的是
第3集
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
God! these could be me!!!
故事里
科技發展到人們在耳朵後面裝上一顆
記憶膠囊
能記下一切你看過聽過的事物
能放影眼睛看見的畫面
能隨意地倒帶放大
一切很方便 一切很簡單
因為所有發生過的都歷歷在目
然而也伴隨着社會心理等等的各種問題
很多懷疑的事情可以求證
不確定的事也能通過replay尋找不利方向的證據 放大焦慮感
那種不想被看見的自己也能在其它人的腦海里replay
擁有圖像記憶能力的人才擁有的噩夢一下普通人也可能擁有
完整的記錄令過去變得無比重要
最後
男主角最终承受不了一起
曾经快乐的笑声
摘下了膠囊
人生選擇什麼就必須承受什麼、得到什麼就會失去什麼
過去太重要
它不斷地影響着現在和未來
干擾着我們的視線
不僅別人從我們的過去評價我們
我們也從自己的過去評價自己
unk cost
報表上的要去掉很簡單
但人生上的談何容易
能做到的又有多少
虽说过去做了什么不代表将来就应该做什么
但现实中不重复犯错的人也没几个
我也是男主角
也生性多疑也会不断去求证心中的疑问也是个妒忌心重的人
唯有希望
希望我不會落入男主角那樣的處境
不要面對那樣的選擇
好梨儿
虽然知道你不会来这里看了
但还是想和你说
这是我们还一起的时候看到的
当时不敢写下来 怕你看见又不高兴
看吧 我其实也在意你的感受的 也对你蛮好的
为什么你就要离开呢
《黑镜 第一季》影评(九):快,该起床了
三个架空的故事都在讨论当下的问题,以及有迹象表明以后我们可能会遇上的问题,其中第二个故事我最喜欢,虽然猜到了结局,但是这个砸碎人的寓言的调子还是非常高。
总结一下,三个故事讲了三个道理:
一:
听说有直播时欢呼和看直播时假装掩面的是同一群人,渴望娱乐和趴着马桶呕吐的却不会是同一个人,他们不会有自律,他们戴着面具在黑压压的人群中一人推你一把。
首相的两句台词最简单准确
Fuck the public
Fucking internet
二:
所有人,包括坐在小屋子里的苦力和坐在台上面目光鲜的评委一起高喊“do it”,面带微笑起立为她鼓掌,女评委感动地抹掉眼泪。
每人一架破单车,请你蹬出美好的人生。
然后你的愤怒也变成娱乐,你的反抗变成脱口秀,你把玻璃片放在个小盒里小心保管,你不会再去反抗它,所有蹬自行车的人都不会去反抗它,因为他们看到你已经蹬出了美好的人生。
三:
有回顾过去的能力反而更难与过去和解,越有证据越容易揪着证据不放,细节让你痛苦,科技给我们的可能不会是高能然后清醒而会是放大然后难受。
谁都可能开过小差,不要因为科技或者自己的计较而让你失去了生活得刚刚好的机会。
一切的讽刺都是在向现实投石子,夸张的社会公众,夸张的未来世界,夸张的黑科技都是我们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更有甚者,可能这只是我们当下的变形,所以,该起床了,这个世界已经在等着你。
《黑镜 第一季》影评(十):媒体的力量
这似乎是个很俗的标题,既包括字面,也指代对这部短剧的理解。但其实想说些不同的东西。
按照我自己看得顺序写:《一千五百万的价值》、《你的全部历史》、《天佑吾主》(不记得最后一部的名字了,就按照豆瓣介绍来吧)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暗示现代科技发展下我们的生活:辛苦、单调地赚“钱”,然后依靠这些“钱”来消费,否则无法生存。我对于这种暗示的兴趣超过了大受热捧的结尾。当编剧和导演将他为了再上舞台而拼搏节俭的部分渲染重重我就猜到最后可能会是反转的悲情。然而用这样一种场景描述来提炼出我们如今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对较发达城市的上班族来说,可能会更有共鸣吧:日复一日,坐电梯到相同的楼层,相同的位置,机械重复的工作内容,虚假的娱乐和休息,并且生活的全部始终围绕着那不断增加的数字,而已。那就是现代人的生活么。如此血淋淋却犹如抽筋剔骨的清晰。而虚拟的媒体,就是这一切的核心。为媒体工作,在媒体中赚得报酬,在媒体中使用,在媒体中沦陷。这里的媒体,并不是通常意义的传媒,而是一种客观存在却又无法把握的价值体系。剧中将其拟化成一栋封闭的建筑甚是贴切而巧妙。那么,我们在这栋没有差异的楼中可以做什么不同的事情么?男女主角的境遇给了我答案。
《你的全部历史》:与第一部相反,也与多数评论者相反,这次我思考的是结尾。一个律师男主,堪称逆天的观察与推理能力将自己与妻子逼入绝境。他这样的能力和性格可能导致工作不顺,也可能是由于工作不顺情绪不佳的情况下如此偏执。无论哪种可能,他犹如福尔摩斯般的“断案”撑起了三部剧中情节最弱的这部。但正中我意。当随着他越来越多的怀疑使得与妻子的关系走向深渊时,我和多数人一样,认为这就是一部以此来讽刺那些吹毛求疵、捕风捉影、患得患失、纠结于过去无法自拔的行为时,导演着实给我上了一课。真正的讽刺,就是他的那些看似极端、无理、毫无风度的猜测,恰恰命中了现实。妻子确实在婚后出轨了,这令所有对于女人的同情,对强势男性的抱怨和讥讽,都化为泡影。最后随着记忆记录装置的拆除,所有的回忆消失了。这是三部曲中唯一我看完却没有立刻关掉播放器的一集,因为我在想到底导演希望表达什么,希望我们体味到什么。“记忆的不可靠”、“不要纠结于过去”都与结尾女主的眼泪和道歉相悖。在我看来,这隐晦地展示了在当代媒体下,任何的谎言和遮掩都无法永远存在。虽然这是个悲情的故事,但却传达了这样一种积极的信念。在原本的顺序中,这部是终结篇。它将前两部的黑色幽默继承并扩大,但主题反而走向正面。精彩的收尾。最后补充一句,女主因为和丈夫吵架而寻求身体慰藉的行为,我无法理解,但却反复出现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包括另一部著名的英剧《This is England》。现实里果真存在么?至少在我的逻辑,太可笑了。
《天佑吾主》:牵涉人物太重要,事件太重大,主题更直接,导致这一集漏洞百出。抛开剧情破绽,就主题而言,至少在编剧与导演看来,开放的网络社交与舆论是可怕的。那些认为批判人性的观众,难道看不到最后电视机前遗憾的一双双眼睛么。你不能指望所有人在遇到这种“大事件”能够第一时间不去关注,尊重正义。人性在这里有了过程和变化,但不是主角。网络使得任何秘密无所遁形,有利,自有弊。既然存在,仍在发展,就要忍受这种两面性,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
期待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