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 第一季》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黑镜 第一季》是一部由Otto Bathurst / 尤洛斯·林 / Brian We执导,罗里·金奈尔 / 鲁伯特·艾弗雷特 / 丹尼尔·卡卢亚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一):关于第三集的一点想法
看完第三集总觉得我并没有完全体会到编剧的初衷。相比前两集的暗黑程度。第三集简直显得有点奇怪。
男主角过于多疑,对。但妻子出轨是不争的事实。对于细节过于锱铢必较,对,但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大概我也是这类人吧。从剧情上来讲本集就是一个主角利用高科技成功捉奸的故事。
当然对于人类对科技过于依赖的讽刺十分明显。尤其是男主角和妻子在床上做爱的场景让我头皮发麻。如果所有人都只能依靠记忆来度过当下。那么所有人就都只是行尸走肉。活着如同死去。
包括最后男主角选择把记忆颗粒挖出来,也在意料之中。他活在失去妻子的痛苦中,陷于记忆的牢笼无法自拔。这看起来是他唯一的解脱方式。
直到我突然灵光一现。产生了让我瞬间失去语言能力的另一种解读。
男主角的性格通过49分钟的画面展示已经相当鲜明。他苛刻,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忍受不了谎言。对真相的追求甚至有些歇斯底里,以至于残忍。
但是最后他选择了挖出记忆颗粒。他不仅是逃避过去。也同时放弃了过去自己偏执执着的权利。
知晓真相的权利。
早知痛苦,也要的真相最后变成了绝望。那要不要,干脆放弃吧。真相我不要了。一切还能不能回到终点?
这是个关于妥协的故事。对痛苦,对回忆,对于感官意识的迷失。对于内心情感缺失的妥协。
所以,你要血淋淋的真相,还是要虚伪祥和的假象?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二):《黑镜子》——欢迎来到景观社会
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的时候说:神学是用幻境取代了真实的生活。居伊•德波以这段费尔巴哈的话开始了他对景观社会的描述,我们通过这个线索进入居伊•德波所要描述的景观。这句话是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一句话的改写。原话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商品堆砌的世界。”德波在这里告诉我们,在他所面对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当中,马克思对于商品经济的分析全面过时了,世界不再是一个实物性的商品堆,而是一个表象性的存在。景观的表象胜过了实物,现象胜过了本质!这是马克思那个历史现象学批判逻辑的延伸,只不过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市场中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实为物化了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德波笔下,这种物化关系被景观化了。
在德波这里,景观是一种由感性的可观看性建构起来的幻象,它的存在由表象所支撑,以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显现形式。景观不是影像的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一、景观就是目标
景观已经成相对于过去人们追求吃穿住行的物质目标,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目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们今天追求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的景观秀。人之存在不再由自己真实的需要构成,而是由景观所指向的展示性目标和异化性的需要堆积而至。
这一切如何发生?
广告
我们不自觉的面对已经被修饰和制造出来得虚假的欲望世界。我们的欲望从来不是自己的真实需要,而是制造出来的。什么是“被制造出来的欲望”? 表面现象是广告是可以被拒绝的,但广告是永远无法抗拒的!为什么?广告的制作永远针对的不是人的意识层面!大家想一想大家去买牙膏,是不是受广告的影响呢?你会买自己从未听说过得牙膏吗?按照精神分析层面来说,广告控制的是人的无意识过程,广告是关不掉的。广告在制造着欲望,也制造着景观。影片中的广告是硬性插入的,只能以财富取消广告,大家可以联系下我们在视频网站如优酷、爱奇艺不也是如此吗。
(二)消费
消费的欲望是被生产出来的。消费不止生存。激发享受的欲望,商品的符号化,更多进行符号性的消费。如日常穿衣,得是某个品牌的,到底是人在穿衣服,还是衣服在穿人呢?再如喝酒必茅台五粮液,他喝得是酒吗,他喝得是一个符号。
此处发生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中物质生产物品与消费的真实关系了,而是景观,是由视觉映像来统治经济的秩序。所以,真实的目标(这包括社会历史的前进目标和人的需要)早已烟消云散,景观就是一切,景观就是目标。 德波说的是,在生活中,景象成了决定性的力量。景象制造欲望,欲望决定生产,也就是说物质生产虽然依旧是客观的,但却是在景象制造出来的假象和魔法操控之下劳作的。” 景象叠映景象,人就生活在这光怪陆离的虚假幻象之中,悲情地依靠幻象而活。
二、景观的意识形态功能。
德波曾经说过,景观的存在和统治性的布展恰恰证明了今日资本主义体制的合法性,人们在对景观的顺从中无意识地肯定着现实的统治。所以,景观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合法性的“永久在场”。这话指认了景观的意识形态功能。具体而言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它通过肯定性的表象,将人们锚定于资本家在生产和消费中“已做出的选择”。换句话说,如今,我们在生活的每个细节情境中,都不得不在广告炫示的情景牵引下,不自觉地面对一个已经被装饰过的欲望对象世界。在广告的统治下,我们无能为力,更无处可逃。优雅迷人的画面、窈窕的影像美女、时尚的生活样态和各式各样令人不得不信服的专家引导,使每个人从表层的理性认知到深层的隐性欲望都跌入了五光十色的诱人景观之中,万劫不复。德波说,“景观是一种表象的肯定和将全部社会生活认同为纯粹表象的肯定”。
其次,通过审查而展现出来的景观,也必然是现存体制合法性的同谋。景观,当然是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换句话说,无论是通过广告,还是通过其他影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各种景观,其本质都是在认同性的,或者是无意识地支配着人们的欲望结构。我们以对商品疯狂的追逐来肯定资本主义的市场体制,或者是在影像文化的引诱下,将现存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误认为本真的存在方式,自愿成为五体投地的奴隶。
其三,景观还通过支配生产之外的大部分时间来达到对现代人的全面控制,这也是德波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统治新形式的一个发现,即对人的非劳作时间的控制。景观的主要捕捉对象其实恰恰是生产之外人的闲暇时间。景观的无意识心理文化控制和对人的虚假消费的制造,都是在生产之外的时间中悄然发生的。由此,资本对人的统治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大大扩展了。并且,也正是由于景观能在一切闲暇时间中对人发生颠倒性欲望驱动,才使物质生产更加远离人之真实需要,从而更直接地服务于资本的剩余价值增值。
在景观所造成的广泛的“娱乐”的迷惑之下,“大多数”将彻底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景观是对人类活动的逃避,是对人类实践的重新考虑和修正的躲避。景观是对话的反面。哪里有独立的表象,景观就会在哪里重建自己的法则。
三、拟真与真实
让.鲍德里亚认为,媒介逐渐拉大了符号(景观)和人们所体验到的真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各种媒介用 !拟像"对人们进行狂轰滥炸,人们不再依赖于真实的人际传播和交流,而是被媒介所主宰.在剧中,媒介是上帝,主宰了人们的生活,hot shot、幻影xl、决战大胃王,这些短暂的缺乏逻辑的,肤浅愉悦,热辣劲爆的感官节目以及随时插入的色情片广告和各种好玩的虚拟游戏,它们带给人们的感受,比真实世界还要新鲜,由它们所建构的拟像"世界逐渐取代了真实的经验刺激,将真实世界与个人的感受割裂开来,人们在狭小的房间里,参与着同一个真人秀节目,彼此之间却不共享任何固定的信念和承诺!
1传递景观媒介的依赖
拟像"世界,使人们背离了真实的情感信任,转而产生深深的 !媒介依赖症!,社会上充斥着寂寞的人!媒体不仅是伴侣,更是拯救寂寞空虚、枯燥厌倦生活的上帝。
2、为拟象世界奋斗只为了能获得在闪光灯下的观众瞩目,选择做色情女星还是歌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与他所期望的拟像世界合二为一了。男主人公最后的成功看似触摸到了真实的生活,也不过是房间变宽了,电子屏幕变大了,企鹅变成了雕塑,也不过像《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一样(在思想方面,楚门的世界评价不高),走出摄影棚,却发现依然处在它创造的世界中.。
影片中女主角叠的那个纸企鹅是她自己才华的物化表现,一种不同于周围钢铁塑料和电子构成环境的物体,一个代表人类直接创造的朴素的符号,在那个世界里显得弥足珍贵。
影片中的世界有时觉得离自己很远,有时又觉得无比的近,我们没有必要对生活如此完全消极的看待,只是我们要拥有自己的生活,这个生活不追逐被制造出来的各种虚假幻想,而是我们真实拥有有非常快乐非常普通的存在。
参考资料:
张一兵:《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TY1MjIzNQ==&mid=241794034&idx=1&sn=1d701d0f0dab2a1e7b158bb6c78ccf92&scene=20#wechat_redirect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三):第一集
第一集。议员们的解决方法挺让人无语的。明明是面对那么紧张的绑架。明明是做假找了个av男替身。但进播放厅的时候居然那么明目张胆。被人拍了照第一反应不是抢手机而是快推替身进去。导致应该就是这一照引来了第二段。第二卷录像里附加一个手指。在盒子里干净的好像在被蒸之前处理过的一样。明明带子里有绑匪直接切下来的镜头。结果也不是血淋淋的(不懂医学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手法可以真的做到这样)。也不知道是真的紧张到那种男女的手指都看不出来程度。就算看不出来。在场那么多人难道就没有怀疑过手指真实性的?一个国家可以做到为国家高层服务位置的人应该还没蠢到以上那种地步吧。感觉就是因为矛头指向的是首相所以议员们根本也没想那么多plan bcd吧。第二段视频一出把首相直接逼上绝路。要么死全家则遗臭万年。要么上则流芳千古。无权被迫无奈懦弱的首选选择了后者。然而在事情结束后人们发现了公主。同时也知道了真相。在第一卷录像播出前公主已经被放出。所以绑匪是有预谋并且好像未卜先知一样知道他们会找替身?而刚好他们也是在首相不知情的情况下找了替身并很不巧的被人发现了。而最后扫过绑匪的镜头始终没给正脸。最后只是新闻爆了一张照片草草了事。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有内部人一直在策划这件事啊。而最后这个大乌龙根本没有实际上的谁救了谁。最后的讽刺是公主被放走了一天居然没人发现。反而是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结果后吃瓜群众才散去。根本没人真正关心公主的死活。而是全部站在了道德线上觉得他就应该这样做。最后妻子的态度好像应对了之前两人争执她的那段话。人前的假装幸福是因为她了解人性。知道如果她不这样做人们会怎么对她。人后的冷淡是因为这样懦弱的丈夫不值得她爱。《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四):首相的抉择,谁受了伤害?
在英国的政治语境下,首相之为应该不亚于中国的国家主席吧。由此这个故事讨论的应该是个体的不同身份认同与自我的尊严之间的问题。忽略掉故事本身对现实政治的讽刺效果,此种类型的选择着实令人首鼠两端。
且不论绑匪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智商讽刺当政者以获取某种快感,还是仅仅出于对首相个人的厌恶的一种恶作剧。能够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制造一种身份与自我的剥离与冲突也算是一种别样的启示。
作为首相,他维护自我颜面的同时必须同时兼顾整个国家的尊严,当然这在事实上并不完全冲突。然而,当把两种身份同时加到他的头上时,这种兼顾的尝试则陷入了感性与理性的争斗之中。如果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这种扭曲的侮辱要求甚至要比天价罚金更容易接受一些。但当名誉与金钱中的后者不在话下时,名誉的根基——尊严,似乎也随之变得更加昂贵。由此剧情也随着这种矛盾不断推进。
而下一个转折点则是公主的“断指”被寄到电视台。大众的舆论也由憎恨歹徒转向了希望能满足歹徒而救回公主。
终于迫于舆论压力的父亲战胜了首相。
故事的结尾,我们会发现,似乎首相受到的影响并不大,甚至民众对这样的一个有“人情味”的首相更加偏爱,父亲也似无伤而归,但丈夫确实着实受到了伤害。
当个体的身份认同越多,他确实会多了许多收益的角度,但其受到攻击的维度也就随之增加,面对伤害的角度越多,消化能力似乎也越强,但总会使系统的某个部分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五):罗生门横跨在记忆迷宫的每个出入口
仅针对S01E03
记忆粒的存在本身就让人毫无隐私可言,所有私人经历的时刻瞬间被记录和回放,人的界限被模糊,仅成为现实可感世界的复刻机:看见-存储-倒带共享。即便是回放给自己追溯过去,也是对过去自己极不友好的入侵。在记忆中搜寻放大,发现蛛丝马迹加以拼接试图得到真相;或回味沉溺往日来麻痹逃避现今,人们想方设法追求真相和美好,却永远无法获取平衡。
在《黑暗城市》中,整个城市的人们都被重新改造植入捏造的记忆,一觉醒来或许改头换面也浑然不觉,让人一方面陷入记忆的怀疑论时,也更确信人是凭借着记忆生存。
如果没有记忆人能继续生活吗?当然能。
《记忆碎片》中莱尼由于妻子的死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丧失了保留当下生活记忆的能力,只能凭着刺青和纸条做事认人,一心寻找杀妻仇人。记忆提供人的是经验、经历和为人处世的模板,如若全部抛弃也能没心没肺地过。但结局却是莱尼利用自己缺失记忆能力这点为自己营造了一个永远的复仇目标,从而忘却自己才是那个杀手。无论是躲藏在记忆中,或利用记忆缺失来掩盖自己,人们都幻想有块夏娃的遮羞布。
然而未知最迷人,罗生门横跨在记忆迷宫的每个出入口,人们独立又交集。记忆独特、残缺又易遗忘,无论真假,它使你成为你。
但那是真正的你吗?从未存在过。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六):黑镜第一季,问问自己
今天看完了第三集。前两集带来的感受也忘得差不多了。每一集都会让我自己问了问自己。第一集,当然是问自己,如果自己是总统,你是上吗?回答是不会,不只是为了自己的自尊,还有是别人,妻子,总统这个职业,或是与自己相关的一切的自尊,都不能随意地被道德绑架。第二集,问自己的是,如果你也跟男主角一样上了台,你会接受他们的邀请吗?会。没办法,有了一个机会,却再回去踩单车吗?那如果我是女主呢,就较传统的我是不会接受,但这两主角的选择,本质上不是一样的么。第三集,问自己的是,对于自己的妻子外遇的事,当妻子解释之后,还会一直追究下去吗?可能如果我有那种回放记忆的工具还是会的吧,她错在先,再被欺骗不就很惨?所以一旦发生这种事,信任就也不再。那如果真的是无意的呢,确实可怕。《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七):我们的未来是黑的吗
无论是ep1还是2还是3都是夸张与科幻的脑洞,但这正正是当下我们正在经历或者说即将经历的状况:被网络与舆论绑架,被消费主义统治,被自己的猜疑所蒙蔽双眼。我想ep1除了再讽刺舆论绑架和乌合之众心理也在挑战政府的自大,所谓的舆论封锁,有时候其实是不堪一击。
ep2中的女性去做了av女星我想不是因为屈从于消费主义,而是缺乏主见,有能力却甘于随波逐流,没有信念,反映出来的也是消费主义统治的强势,这种强权泯灭人性,扼杀想法,制造出艾这样选择都没有办法自己作的傀儡;而男主有想法,却受不了诱惑,结局实在可笑,却是再正常不过。
ep3看得我十分压抑,竭斯底里的男主的癫狂和执念是我所不解的,但看完一集下来,男主里面很多时候都在回放记忆,这无疑是在让莫须有的猜疑滋长。纠结过去的对与错、过去的小细节,只会失去自己,迷恋过去只会失去现在和未来。
编剧导演的良苦用心带来引人深思头皮发麻的冲击,难得的好剧,黑镜下饭是为一绝,可以细嚼慢咽有助消化,一顿饭吃一集。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八):一千五百万的价值是自由
最近这一集,看了第五遍,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这首歌也唱了一个星期了。 虚拟的架构。故事背景,猜想应该是 发 生了能源危机,所有先进科技都消失了,大多数人们只能在地下(因为最后选秀地点,电梯上行很久)踩单车发电(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rick and morty中某一集,rick的电池就是靠miniuniverse的人踩踏板发电),住在逼仄的单间,人与人关系淡薄。只有少数出名的人能享受大房子,和青山绿水。 现实的映射。其实把故事抽丝剥茧,和当今生活并无差异。 有人说是媒体综艺是祸源。不是仅仅只有媒体综艺造就了一切。人们生活三点一线,物质满足之后,精神空虚,分不清真假虚无,靠电视麻痹神经。没有了独立意识以后,被几个主持人牵着鼻子走。 人们只需要欢笑,只需要欲望被满足,不愿意看到悲伤等其它情绪,连愤怒都是难能可贵。然而,小黑哥有,然而,却又被主持人明知却故意曲解,转化成另一种消费和另类表演。真诚就这样变成了虚伪。 最后小哥终于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看到了青山绿水,拥有了企鹅的塑像。然而,一千五百万,换来了自由的死去。虽然不用蹬车,却不能爱,不能诉衷肠。这时的他,比起那个每天为了abi吃剩饭苦蹬车的那个他,还要不自由吧。 -为什么小黑哥会喜欢abi? 不可置否,美是第一点。其次是歌声,再者是她的真性情。毕竟abi刚满21岁,保留着鲜活真诚的人性。 -为什么男女共用厕所? 在被奴役的世界里,男人女人都是工蚁,一视同仁 -为什么Abi上场前喝了一瓶妥协水后意识变得晕眩且可控,而小黑哥没喝也会被控制? 水不是最重要的,起作用的是人的从众意识和自由意志的薄弱。 -为什么小黑哥拿着玻璃不去杀人,而是自杀威胁? 他架在自己脖子上,因为他从来都是被奴役,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反抗! 最后附上我心水的几句歌词 The world may think I'm foolish They can't see you like I can 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 will understand 除却你,谁能与我共高山流水 只有识真情之人,才能感同身受 I feel so sorry For people who pity me Cause they don't what love and happiness can be I know to let you ever go Is more than I ever stand But anyone who knows what lve is will understand 可怜我的人,我感到抱歉 因为他们不懂何为真爱和快乐 我只知,让你离开 是我今生最无法承受之痛 只有识真情之人,才能感同身受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九):当极具深刻也成为一种娱乐
抱歉各位,我拿出这一句看似绝望的标题吸引大家进来,接下来的话题,与申讨人类自身无关。当我们在冷冰冰的屏幕面前看完第二集,在最后极具讽刺的转折下,我想大家都怀着与标题相似绝望的心情。
然而,我并不想声讨什么,这部剧已经把我想声讨的诉诸于众了。
最具讽刺的一点,是我们无法改变。
是的,即使我们知道沉浸在虚拟中所带来的恶果,即使我们知晓舆论哗然所造成人性的扭曲,即使我们知晓我们所存在一切的劣根性。但我们无法改变,就如同俄狄浦斯知晓自己会“弑父娶母”,即使他知道,他逃避,躲藏,在命运的墙根下瑟瑟发抖,但终究一切归于命运,俄狄浦斯所做一切为了逃避命运的行为,恰恰又再一步步印证着命运。索夫克勒斯的作品,通过严谨的结构设计,成功的表现力“无法回避的讽刺“
莫大的悲哀,是吗?就好比孙大圣想逃离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在自己沾沾自喜远离那个如来老儿妄图撒花撒尿庆祝时,却踏入了更大的悲哀之中。
悲哀,着实悲哀。但我们就中西这两个神话故事为例,探讨这莫大悲剧性的源头。大圣命运的悲哀,无疑是他英勇盔甲下生长的猴性,劣根性。因为这劣根性导致他被纳入莫大的悲哀之中。因果轮回。
而俄狄浦斯王的悲哀的源头呢?与其说是起因于当事人的缺点,不如说是以其自身的优点而引发的。”人不是因为其缺点,而是因为其优点被拖入更大的悲哀之中。“俄狄浦斯王不是因为其懒惰和愚钝,而恰恰是因为其正直(破解斯芬克斯的谜题解救众人,途中杀了父亲),勇敢,坚毅而给他带来了悲剧,这里面就有着无法回避的讽刺
第二集中的黑人正是如此,因为他身上突出的优点,才致使最后的反讽极具威力。
我列举这些故事,说明这些问题,不是想说,在这部强心剂一般的剧的打压下,还给各位重重的一击,即使我与众多写评论的人一样,再补上一拳,我们自身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同时,我也不是在宣扬悲哀,放大这萦绕于空气中的无力感。
难道我们应该就此放下手机?离开屏幕?
不
我想诉诸的是这悲哀的合理性。我们无法逃离这个时代。
我们是无法逆时代而行的,任何企图逃离这个时代,逃离这个自身的念头,都会在伪装的厚厚的土层下探出头来,对我们打招呼。甚至连我们想逃离这个时代的念头,都是由这个时代而创造的。
被称为新世纪的我们,在科技质变而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总以为自己掌握了什么比前人多么了不得的东西,从而逃脱了历史的河流,开拓了新的世界。
可笑,我们就是俄狄浦斯王。以为逃离了历史的转盘,以为开拓了新的纪元。
但是,我能肯定的是,我们被纳入了更大的所谓的”历史原则性“的长河之中。
“科技的,新的”代替了“传统的旧的”,必然会产生旧有的传统的不会携带的东西。网络致使这个世界愈发浮泛荒唐,当劣根性到达某种程度,必然会有新的事物去deal,然而产生新的问题。
一步一步按照“历史原则性”踏步向前。在完善自我和产生新的矛盾中向前。
所以不要过度悲哀,这种剧的深刻,未尝不是一种娱乐。
什么?你问我那这部剧的意义在何处?申讨不会改变的合理性?
不,我们无法改变自身所存在的劣根性,但至少我们要知道,我们自身的劣根性是什么。
我们无能为力无法改变,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放弃思考自身
思考司芬克斯的谜底,即“人”本身
我想,这就是这部剧的意义在。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十):注意到这些细节才能看懂黑镜第一季第一集
首相其实是没有选择的,因为决定权从来都不在他的手上。 劫匪给了首相一个看似可以选择的死命题。他若是向劫匪妥协,他将面临的是名誉扫地、身心受创、家庭破碎的结局。对于这个结局,首相其实是可以承受的,他并不打算为了保全政治身涯而向劫匪妥协。因为当他的幕僚在给他分析这个结果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愤恨和反抗的。他在拒绝妥协,他想要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