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影评10篇
《芭比》是一部由李尚宇执导,李天熙 / 金赛纶 / 金雅纶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芭比》影评(一):观影后对顺子这个角色的印象
很想先说一些跟影片剧情无关的话。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听到一部叫《一斛珠》的有声小说,小说作者朵朵舞,里面有个叫文嫣的角色让我印象很深,小小年纪遭遇家庭重大变故,心计变得成熟,有着令成年人也瞠目结舌的志向——成为皇宫中有权势的女人。当时听小说时脑海中就想构建了一个文嫣的形象:首先这个小小年纪的女孩并不坏、并不太大恶意,只是家中的变故让她早早成熟起来,很小就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且目标宏伟和困难重重。已经成年的人知道,这种目标的实现必然不会让其他人舒服。今天看到电影《芭比》里面金雅纶饰演的顺子,一下就让我想起文嫣这个角色。
顺子也只是想要得到她向往的生活而已,和其他那个年龄的孩子一样。其实,顺子和顺英都要比同龄幸福家庭的孩子要成熟的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真的没错。想想电影中那些在海边玩耍的男孩子、教室里认真上课的同学,有几个会和顺英一样知道照顾家里爸爸妹妹、承担家庭经济负担的?有几个能像顺子一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的?
其实不看到影片最后,我也不讨厌顺子这个角色,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更何况在影片设定的那样一个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得不赞一下金雅纶小盆宇的演技,一点也不逊色于姐姐。她刻画的顺子这个角色,有心计但没有坏心、有心计却还拥有孩子一样的不伪善的笑容(芭比说她的脸很假,但我觉得她的笑容还是打动了我)影片最后,顺子对姐姐说:“你别打过来,我打给你,电话费贵”的时候,真是不折不扣的小大人形象。
这部影片我打了四星,电影画面干净、构图精美,那样破烂的海边小镇和那样穷的家庭在剧组人员的努力下也能让人觉出美感很不容易。
看完《芭比》、《道熙呀》我其实有几个问题,像金赛纶这样的小演员过早的接触跟性有关的电影情节是好是坏?这样的过早的性认知教育是否能普及到平民百姓对子女的教育中去?电影剧组有专门的导师对小演员进行这方面的开导和教育?
我一直在纠结到底是给三星还是给四星,之所以最后给了四星,是觉得三个小孩子能演得这么平实,已经很不错了。而我看完之后,也是对顺子的印象特别深刻。说实话,我到最后都没有厌恶顺子。很多人说她是追逐自己的梦想没错,我本来也是以为顺子只是被虚荣蒙蔽了,可是,顺子叔叔有在知道心脏移植后会死掉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是说顺子明知道会是这个结果还要去,然后我就又恍然大悟了,原来顺子是为了不让姐姐受伤害,可是她在梦中还一直嚷着,她想去美国,非常想非常想。我就困惑了,顺子之所以会那么想去美国的原因难道很复杂么?——因为即使知道自己去美国会死,还是狂热地追逐,因为那是她的梦想;因为去美国可以过好日子,也可以帮助这个家;因为想让姐姐好好活着。可是她还那么小,会这么成熟得想到这些么?如果真是这样,我觉得这个把小孩子写夸张了,如果不是,那就写得不明不白,导演只顾表现姐姐的善良,其实越阴暗的东西才越值得挖掘,就像鲁迅先生的《药》,黑得圆滑。
而且,从她最后的懂事,对这个家的爱,到底是小孩子演的,没有完全黑暗,其实,顺子本质也是个善良的孩子。很多人因为她买了化妆品、洋娃娃、衣服裙子而蔑视她的虚荣,可是,就电影里表现他们家的经济来源大部分还是他叔叔仅有的一点生活费吧,顺英卖的那点手机链子能值多少呢?有一个片段是顺子去帮人家买烟而赚钱,由此看来,其实顺子的零花也绝大部分是靠自己赚来的吧,她为自己梦想攒的用的,能有多大的错呢?她能补贴多少家用,她叔叔才是主要的生活支撑。可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垮了,每天晚上会发烧会流鼻血的顺子,能将自己虚弱的身体撑到明天么?
想到一点是一点。
还有一地方不明白,当叔叔得知顺子代替顺英去美国时,情绪的异常激动,让很多人都说是因为顺子是亲生女儿,可是就因为顺英描述两个人母亲逝去时间的不契合就这样推断,我觉得不够严谨,而剧情也没有其他的提示了,所以我才想评三颗星。我觉得将顺子这个角色表现得太粗略,可能是演员不够名气吧。
那我觉得就整个来看,顺英才应该是女2,因为三个小朋友,就顺英从未表现过对芭比有一丝的喜爱。芭比在这里应该暗示着一种比较富裕的,美好的生活,是令人充满向往的。可是全剧,顺英既不愿意去美国,因为那边没亲人,没有家,表现得很是清心寡欲,完全就像是一味来压制片剧腥臭的香菜。
片尾行李托运只有美国人和他女儿的行李的场景也非常奇怪,为什么不显示顺子的行李呢?有些人说顺子根本没走,这根本说不通啊。如果有看懂了的,欢迎讲解。
那总的来说,还是不错,我避开讲一些比较深奥的严肃的问题,因为也有很多人讲过了。每个人都有一种宿命。不是迷信,而是你散发的磁场会吸引特定的人。我们只有积极、乐观地看待,为生活而生活,在出现变化时,发现并抓住机会。我觉得,你若为人善,必将会有更多幸运的事发生,说不定就改变你的命运了。如若时常不怀好意,就现在聪明如诸葛比比皆是,一眼看破,你也不会从中得到什么。
《芭比》影评(三):纯真与成熟
韩国的伦理片题材确实是越来越引人深思了,之前看的熔炉也是这类题材的片子。将现实一电影的方式展现在幸福生活的人的面前。
童真是确确实实存在在这个物质生活中的。孩童们讲交往看的单纯至极,而大人们多多少少会混杂着一些不一样的色彩。而后芭比讲的一句话并非没道理,她说“智障也可以抚养孩子”。顺英的爸爸会知道女儿被送走,和女儿生病的美国人一样明白什么叫做痛心。
其实即便家人性格如何,家人始终是家人,她们彼此相爱与依赖,就算顺子极其渴望去美国,但最后她做的一系列行为还是让人觉得温馨的。有的时候也许孩子和大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她们敢于认识自己的错误,她们知道抱歉这两个字怎么写,她们起码会因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而感到抱歉。
美国迅速的独立,让许多落后国家知道美国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可是呢,生活在落后国家的单纯孩童怎么会料想美国人的奸诈。我想很多时候,孩子为什么与大人不合拍,也是由于本性不同吧。
其实看完片子之后,还是有很多想法是不知道要怎么表达的,内心会有一种莫名发现很多东西的感觉。芭比是我认为现在比较好的一部作品。
《芭比》影评(四):一个民族的致命伤
又一部探讨韩国亲美意识的片子,观影过程中不断想到另一部同是探讨韩美但取材截然不同的《梨泰院杀人事件》,比起这部全然符号化的片子是要好看些。
顺子怀有幼稚虚荣的美国梦,但同时又阴险残忍,从她身上几乎看不到儿童的天真,她的天真是成人化的,像大多数虚荣的成年人一样,唯一儿童化的地方是她还会直接地表露自己的坏。(谁说金雅纶演得不好,在演技上简直完胜姐姐了好么!)
顺英则淳朴善良,但懂事的孩子也始终是个孩子,对成人世界的反抗必定是无力的,在片中面对喝醉客人的骚扰她也是无力的。
她们的父亲作为智障,注定了无力保护自己的女儿,并且无力反抗来自其他人的无情掠夺,这与韩国何其相似。
她们的叔叔是个典型的坏人,对处于弱势的好人进行无情的掠夺,仅存的人性只剩下怜悯。
芭比像加州的阳光,灿烂美丽,友好仁慈,她就像顺子心中真正的美国梦,富饶美好,但讽刺的是,最后这美国梦也背叛了顺子。
芭比的父亲则是权力的象征,以牺牲其他人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小女儿,恰似殖民统治。
从这符号化的6个人全部出镜后,悲剧便已无悬念,没有任何转折的余地,这是现实的悲剧,也是民族的痛。
曾与在釜山待过几年的朋友吃饭时聊到韩国,朋友的评价令我印象深刻:什么大韩民国,那是宣传,在骨子里,这个国家应该已经默认了自己作为美国附属国的地位,并以此长期生存下去吧。片中的孩子们看到美国来的芭比,表现出狂热的喜爱与崇拜,看上去如此幼稚,但却恰恰是韩国人意识中真实存在的一面。经济军事和政治上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导致一个国家民族意识的亡失,在韩国再真实不过,也是不折不扣的殖民。一个民族的致命伤,正是对强权全身心的屈服。
《芭比》影评(五):愛面前我們都很荒唐
芭比父親和順英叔叔是知情者同樣是受益者,在各自動機的趨勢下他們策劃了這個交易,始作俑者不討論。 順英是家裡的主心骨,要照顧智障的父親和任性的妹妹順子。她會把最好的留給妹妹,包括去美國。美國是順子的夢想,是她和父親永遠遙不可及的承諾,縱然有千萬個捨不得,她唯有成全。不知情者不討論。 順子從小沒了媽媽,家裡的一切她都想擺脫,一心想去美國。你可以說她咎由自取來減輕事實的痛心程度,作為直接受害人也不討論。 我想說下芭比,她起初不解為什麼父親不讓她和未來的妹妹順英相處;也不解為什麼又把寄養對象換成了討厭的順子。當她偶然聽到父親的電話一切都清晰了。 道德標準告訴她這是謀殺是犯罪,所以她偷走順子的護照想終止這場荒唐的交易。 但當聽到妹妹蘇不停的哭泣和感同身受的病痛,她動搖了,選擇跟父親站到一起。即便寫滿了sorry,她也不敢面對順英,因為她成了犯罪同夥。芭比的屈服就證明她默認了犧牲順子救蘇的瘋狂做法。不得不說順英的善良孝順或許救了她一命。 一邊是道德準則,一邊是親情家人,如何選擇。正因為有那麼多無助走投無路的病人家屬在盼望在等待在祈禱,器官交易這個灰色地帶才會一直存在。也正因為始終無法承認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所以總會認為一些人死得其所。 這個故事只是現實的冰山一角,也是最溫柔的一計小刀刺痛心裡最柔軟的地方。但如果你是芭比,你要怎麼選?
《芭比》影评(六):爱有时是多余素材
很多人表示看过《芭比》后,会想到《大叔》或《熔炉》,因为这三部都是韩国电影、都是悲剧故事,主角都是命运多舛的孩子。但是……原来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跑偏——我竟然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讲它,因为《芭比》让我想到了《爱情与灵药》,一部杰克•吉伦哈尔与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爱情喜剧”。
这天,叔叔把来自美国的史蒂文和他的女儿芭比带回家,顺子问姐姐顺英:“那个美国叔叔是来做什么的?”
“我也不太清楚,好像是,要把我带到美国。”
“为什么要带你走?你走的话,我和白痴爸爸怎么办?”
“你放心,我不会去的。”
“你说不去?”
“我得照顾你和爸爸啊。”
“那我替你去吧。”
“想去……美国吗?”
“那还用问吗?这世上哪有不想去美国的人?”
“美国又没有家人,你想去那里生活吗?”
“家人?我很烦我们家人。”
“就算再烦还是家人最好了。”
是啊,在影片的开始我们就知道,顺子是和顺英完全不同的那个,她从来不想属于现在的生活,不喜欢这个由混蛋叔叔、白痴爸爸、“天真”姐姐组成的贫穷家庭。所以当史蒂文出现在她面前,当去美国可以不必是一块硬币一块硬币积攒的梦,顺子当然会牢牢地抓住机会。
于是,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英语,把姐姐打算还给芭比的钱骗来,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找史蒂文,毫不掩饰地表达着对美国的热情向往……
虽然看着她在海滩给史蒂文灌红酒时,你会觉得她到底是没分寸的小孩子,但听到她说,“不用翻译了,她(芭芘)不是说了hate么,不就是讨厌么?那丫头讨厌我也没关系,只要史蒂文叔叔喜欢我就可以了。快告诉史蒂文爸爸,说我想和她好好相处,说我真的很喜欢芭比。”而后,面对芭比怨恨的眼神露出一个灿烂的微笑,那时,你就会觉得,有时一个人的心智和年纪真的不成正比。
早熟的孩子其实总是多少让人有些厌烦,所以大概开始的开始,很多人都会讨厌顺子,但绝对的角色不存在于生活,也不存在于一部好的电影中。
当耍尽了心计的顺子终于如愿拿到护照,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她,甚至她的“真相”让我们不得不有些震惊。
她向叔叔要了两部手机,其中一部给了姐姐,“不是一直想要手机么?”她说你不要打,只要接就好,跨国话费很贵的,“别哭了,你这个傻瓜”,她说,你拿什么赚钱买机票?你自己做的手机链么?等着我给你买机票就好了。
她取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沉甸甸的一小堆硬币,去照相馆和家人拍全家福。当她为姐姐铺上粉底,她为爸爸梳理头发,她的笑与之前并无不同,在观影者的眼里却完全变了。那时候我甚至觉得,她才是姐姐、是家里的支柱。
很多人表示,看过《芭比》后会想到《大叔》或《熔炉》,三部都是韩国电影、悲剧故事,主角都是命运多舛的孩子。但是……原来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跑偏——我竟然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讲它,我想说说我的困惑,我想说,虽然全世界都告诉你,爱是最重要的、爱能战胜一切,但在强大的现实面前,“爱”到底能改变什么?或者,只有“爱”能改变什么?
如果是在一个糟糕的境遇里,没有力量的深情,是否终究会是“痛苦的羁绊”?
就像是电影《爱情与灵药》中,一位老者劝吉伦哈尔的话:“我建议你上楼去收拾好,然后好好写一张便条,找一个健康的女人。我爱我的太太,但若能重来,我不会这样做。没有人跟你说,这种病会偷走你爱她的一切,她的身体、微笑和记忆,她迟早会失去一切活动能力,最后连自己穿衣也做不到,然后,事情变得更有趣——清理她的排泄物,冰冷的脸孔……帕金森不是疾病,只是一本苏联小说。”
彼时,美丽的安妮•海瑟薇过早地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而吉伦哈尔在听过这段劝说后真的选择了离开她——没有人能怀疑那位老者对妻子的感情,但他也不能否认,“若能重来,我不会这样做”。
虽然——虽然在《爱情与灵药》的最后,吉伦哈尔终究回到了安妮身边,准备与她一起承担这终将残酷的生活,虽然有人评价,那一刻他们是真爱就好。可是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何尝不是,吉伦哈尔终究有一天会后悔甚至离开,因为他曾经有过选择,因为那时他们之间并没有一定要负担的责任。
这结尾终究毁了个好题材,让电影只是一部电影,甚至是一部泡沫爱情喜剧。
不妨试想,若这样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么样?除了不能离弃的亲人,若它发生在未出世的孩子、未结婚的恋人身上,那时,你会怎么样?
你能毫不犹豫地说坚持么?你能保证自己不会后悔么?越是了解生活,大概越难笃定,真正的生活是“久病床前无孝子”,是细微末节可以磨掉最深的深情,你爱他,希望他好,但是如果你有选择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道德”,但无论如何,请设身处地后再做评价。
看《芭比》时,拥有全能视角的观众、知道事实真相的观众,当然能轻松地说出批判,但如果《芭比》的故事不涉及那些“罪恶”呢?如果它真的只是个跨国领养的故事呢?
如果是这样,如果顺子离开后,真的可以如愿以偿,这个家的负担因此减小甚至从此拥有一份希望,如果没有那样让人纠结的恶,你之前的判断是否依然成立?
不管,顺子的白痴爸爸有多难过,不管,姐姐顺英对顺子有多舍不得,你是不是也会些许认同顺子的叔叔说的,“爱?喂,你那是爱么?那不是爱,而是拘束、束缚、扯淡的命运的羁绊。”
你是不是,起码也会有一点认同,选择为了家人留下的顺英固然值得称赞,但顺子这样“实用”的爱,也是爱呢?
甚至是一个更好、更真实的选择,电影中的顺子只是有些“极端”的个例,但若究其本质,在异地求一份更好生活的人们,与她,其实是多么的相似。
所以,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爱”即使再深刻、深厚,其本身却是力量薄弱的,爱即使再单纯、纯粹,也需要“不纯粹”去做保护。
是为俗世的爱,当然了,如果你非要说自己是在天上,那我也是没有办法的。
还是说回《芭芘》吧,其实这部电影想讲的,并不是我说的这些。
在影片的结尾,顺子摇着美国国旗踏上旅程,她笑得很开心。
她想着芭比娃娃,想着在美国的好日子,想着要赚很多钱,给爸爸、姐姐买机票,想着一个与从前不同的未来。但她不知道叔叔为什么会对她说“别怨我”,她不知道史蒂文和他留在美国的那个女儿的对话,她不知道,她心心念念的幸福永远不会来……
(本文修改稿发于《东亚周刊》,声明声明)
《芭比》影评(七):请容我说两句,一个简单的故事,一首压抑的歌
一、关于姐姐
只能说她是一个完美的姑娘,让人无法与她的年龄联系在一起,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对生病的妹妹怜爱有佳,并且用自己弱小的身体经营着这个清苦的家庭;清澈的心灵,天真无邪的笑容,当芭比被一群调皮的男孩围攻时挺身而出,并与芭比建立了纯真的友情;对去往美国毫无兴趣,一心只想和家人在一起,有好的也总是想着家人。
二、关于妹妹
贫寒的家境加上病痛的折磨让她性格上早熟,伪装的笑容替代了儿童应有的纯真,喜欢漂亮衣服,希望到美国过好的生活,这又有什么错呢,只不过是想过的好一些罢了,只可惜等待她的将是一条不归路;对姐姐无理取闹,嚷嚷着要远离这个破败不堪的家,但是当知道要去美国时,还是留下了温馨的一幕,谁不爱自己的家人呢,可爱的小姑娘,拉着爸爸和姐姐,一起去合照的场景,让人心里情绪万千。
三、关于舅舅
这的确是一个不称职的舅舅,虐待他智障的哥哥,使唤着幼小的侄女,甚至做出把侄女推向绝路的天理难容之事,但是,舅舅或许也有他自己的悲哀,无奈的表情也几次浮现在脸上,开始选择送出去的也是健康的姐姐,虽然也可以理解为生病的妹妹不符合器官捐献条件,但也许是不忍心让已经患病的妹妹再遭受这样的痛苦。
四、关于芭比
虽然片名叫芭比,但其实她应该算一个穿针引线的酱油角色,除了长相可圈可点外再无其他亮点,她喜欢天真的姐姐,讨厌做作的妹妹,这应该是每一个孩子基本择友取向;结尾的她做了一个选择,她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妹妹,留下了一封写满SORRY的信,如果老外选择的是姐姐,她又会做出什么选择?结果不得而知。
五、关于老外
看似冷漠的老外,总是一次又一次对芭比说NO,一次又一次对姐姐摆出冷酷的嘴脸,他讨厌肮脏的韩国,讨厌韩国的一切,此行,只有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病危的女儿,他,只是一个为了亲情丧失道德的父亲。
六、关于脑残爸爸
爱吃香肠但更爱自己女儿的智障,当他快乐的抱着两个女儿跳舞的时候,他也在享受着做父亲的快乐,他念叨着只想和女儿李顺英李顺子生活在一起,但他又能做什么呢,他终究只是弱势群体,无力的抗争已经说明一切,也许最后的拍照的一刻也就从那时成为永恒。
七、关于电影
小女儿到了美国后会怎样,她与芭比、与老外,又或者是芭比的妹妹之间会发生什么,不得而知,她走的时候很开心,但她的未来却又那样前所未有的茫然;当姐姐看到芭比那封写满同样内容的信之后,她也明白了一切,姐姐此时又是什么心情,她又该如何承受这一切;万恶的源头,是这种以领养为名的器官买卖,世界上又有多少个同样悲惨故事发生着,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无奈。。。
:脑残爸爸为啥能生出两个漂亮的娃。。。这不是坑爹么
《芭比》影评(八):不一样的选择 呈现不一样的结局
喜欢金赛纶饰演的姐姐的纯美 干净的脸庞中没有多余的杂志 只有为艰辛生活的而沾染的灰土
而妹妹却满是逃离心思 一脸的化妆品 不该在一个年纪有的伪装 狡诈 惺惺作态 反而让影片颇为精彩
导演的安排 确实很用心
剧情没有什么很多的故事情节 表现比较流畅 就只有一个主旨 生活
想要原来的生活 继续这样 还是想要逃离去往一个不一样的环境生活
每种生活都是一种选择 一种来自本身人性的选择
可悲 可叹 每个人的人生剧本早就被其性格所撰写好
你是什么 样的性格 你就会选择什么样的路
路怎么走 是你的事情 怎么选择 如何选择都是一种生命的命题
《芭比》影评(九):《芭比》看似美好却是谋杀
很多情节是戳中痛点的 妹妹那么希望能去美国 可他们都不知道领养的背后是一场谋杀 芭比知道了真相 可是他犹豫了之后 还是把顺子的护照给了爸爸 她在纸上写了那么多sorry给顺英 我不知道 是否顺英追出去是知道了什么 故事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 会不会有转机 会不会叔叔突然良心爆发 可是没有 顺子在机场的电梯上笑着回头挥舞着美国国旗 她想的是无比美好的未来 可是姐姐顺英说的最后的一顿饭就成了现实 电影在这里戛然而止 留下太多感触 顺子只是想过的更好一些 她那么笑着 让芭比觉得很虚伪 可是苦难让这个孩子想过的好一些 也许并没有什么错 顺英爱家人 芭比喜欢她 那么真诚善良的孩子 可是她的处境以后会好吗 也许哪一天 她那个内心在善与恶中挣扎的叔叔 还会让别人领养她 这不是谋杀是什么 一场人性的谋杀
有歌词说做一个傻子多么好 现在我觉得不一定啊 像顺子顺英的爸爸那样吗 想保护自己的家人 都那么无力 明明知道些什么 可是只能左顾右盼 没法说出来内心的痛苦纠结 旁边的人看着 又无比的闹心
我觉得这一部电影想表达的很多很多 需要揭穿的真相 需要拯救的人性 我们该怎么做 我不知道 这也是虐心的一部分感受。。。
《芭比》影评(十):比悲剧更残忍的是现实
影片一开始的氛围就很诡异,芭比粉红色的包上印着一张大大的芭比娃娃的脸,配上低沉的音乐,有一些毛孔悚然,说到底,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就像贯穿全片的背景音乐一样。
影片中不断出现的芭比娃娃是美国梦的象征,就像影片中不管是沙滩边还是教室里的小朋友,见到金发碧眼的美国小女孩芭比,无不一哄而上觉得美极了。在韩国生活的人就会知道,大部分的韩国人有多么的迷恋美国,英文考试的成绩直接决定了你毕业之后可以进大企业小企业还是失业,甚至像服装设计师这类所谓时尚类的工作没有留学背景是绝对不可能的。美国在政治军事上扶持韩国的结果是,一定程度上也扭曲了韩国人对美国的态度。
所以影片中妹妹顺子的做法其实根本无可厚非,一个人目标明确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原本很正常,只是电影中给到了无数次的镜头,妹妹顺子对着镜子浓妆艳抹。原本一个清纯可爱的小脸被折腾的花枝招展,与其说看着让人厌烦,其实更多的是心疼。倘若生活不是残酷到如此地步,她有怎会沦落至此。我其实很讨厌妹妹的笑,觉得好像芭比娃娃一样,太美太僵硬,觉得很诡异很可怕。其实会讨厌顺子不符年龄的心机和浓妆的笑,或许是我们很难面对和承认,我们生活的社会原本真的如此可怕吧。她其实也是一个简单的小女孩,就好像后面她以为自己要去美国过公主般的生活的时候,会买手机给姐姐想着帮姐姐节省话费以后买机票给姐姐。倘若生活多一点儿善意,或许她就真的只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吧。
对于姐姐,细想之下,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如果还保持着那样的纯真乐观积极孝义,真的合理吗?影片中有一个喝醉酒的大叔调戏姐姐顺英,在弱智爸爸的帮忙下才得以逃脱,可是这样的境况以后真的不会发生了吗?还有一个更可怕的镜头,就是妹妹顺子笑盈盈的帮大叔们买酒而拿到几百块韩币的跑路费,如过妹妹没有被送去美国,在小旅馆里怀着美国梦存钱去美国,难道真的会比较好吗?看过《熔炉》等电影的人才会觉得,就算没有美国大叔的出现,姐妹两的生活会美好也只会存在电视偶像剧里吧。所以我想,导演,应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吧。
叔叔、美国大叔、芭比,都不过是普通人的真实写照吧。叔叔是自私冷血的无知小市民,为了钱卖了侄女的器官,知道移植心脏人会死的时候虽然也有挣扎,可最终良知被金钱打败。
关于为什么叔叔执意送姐姐顺英去的原因,个人的理解是他无知的因为移植心脏是不会死人,只是会伤身体,就像他后来说的一样,他不懂医学,甚至不知道心脏移植会带来什么后果,所以他觉得送一直劳作却身体强壮的姐姐去比较好,至少即便对身体不好可是完成之后她还是可以在美国过好日子,所以叔叔才会对弱智爸爸说把女儿留在身边是束缚什么的。但愿真的只是他的无知吧。
美国大叔一直僵尸脸没有人情也不笑,我本来一直以为他是个变态的,要把韩国小姑娘带回去做实验什么的,所以才竭力反对芭比跟顺英建立友谊。后来出现他跟重病的小女孩通电话的温柔语气,才知道原来他也是一个可怜的父亲,虽然这也无法抵消他的残忍和变态,可是我们却不得不否认,损人利己,我们生活这样的人真的存在,甚至可能不少。
芭比,刚开始很单纯,喜欢姐姐纯真讨厌妹妹虚伪,说明她有辨别的能力,所以最后她也选择现实的一方,牺牲顺子救自己的妹妹。我们可以站在道德的角度去指责她,却不能否认她内心的挣扎,虽然并没有什么用,却也是更多的人更真实的内心写照吧。
影片最后,传送带上同样放着爸爸的旅行袋和粉红色的芭比书包,书包上赫然写着“李顺子”三个字,跟单调悲沉的音乐配在一起,真是让人心痛。
现实如此残酷,人性如此脆弱,直面苦痛之后是否还能义无反顾的一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