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隐墙》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隐墙》经典观后感集

2017-12-24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隐墙》经典观后感集

  《隐墙》是一部由Julian Pölsler执导,马蒂娜·格德克 / Karlheinz Hackl / Wolfgang M. Bauer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墙》观后感(一):隔绝、恐惧和自救

  一部描写被隔绝的孤独人心的故事

  一个无出处的女人,被隐形的墙(无所谓外力或内心产生)所隔绝的人生。同一只狗、突然闯入的奶牛、流浪的猫一起生活的2年的春夏秋冬

  在恐惧中,用最原始的劳作、写作和生活,纾解心中的孤寂和恐惧。在痛苦和自我解放中挣扎。在自给自足同时,给白子(白色的猫、白色的乌鸦)予不和自然进化的帮助,在猎杀和放弃猎杀间给自己寻找理由

  最终获得平静的时节,突然闯入的陌生男人生命中最亲近的狗杀死。女人失去了灵魂中的一部分,她的姐妹贝拉(奶牛)失去儿子

  女主人公虽然如行尸走肉般,用写作记录时间。最终在写完最后一张纸的时候,电影结束。

  结局根据观者的内心继续。是选择继续生存,还是死亡。

  剧中女主人公在恐惧和孤单辛苦的劳作;在春夏享受大自然;在秋天取得收获;在冬天记录时间。小心翼翼的保存,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的一切。

  时刻都在不停的同自己内心斗争。

  开始还关注墙是否存在或者小时,后面开始享受孤寂带来的存在感。

  时不时的,思考下那些不合社会群体的异类。是否有生存的权利

  最终因为突如其来现实,撕碎了灵魂里的一部分。

  在埋葬了那一部分后,不必再理会是否有人类的秩序,是否有道德和羞耻。在单纯的记录时间后,用尽了能作为人进行写作的纸张后。结果不言而喻

  黑暗美丽的奥地利山区风景相呼应,让人心里如同冰火两重天的憋屈。

  在失去自己一部分灵魂的时候,谁还会去在乎那堵隐墙。

  《隐墙》观后感(二):杂感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片《隐墙》

  首先,这女人活脱脱是女版贝爷,野外生存一只鼎。当然,这部电影讲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生存野外如何尽最大可能保全自己的生命,更是一份保全动物生命责任和相互慰藉,更是作为人类一员,该苟延残喘着拽紧人类文明在自己身上的最后留存,比如通过书写来保持逻辑思维,比如在残害生灵之时良知的颤动和徘徊,还是索性放开双手,任四肢如禽兽般爬行,任文明的痕迹被无情的自然层层剥去。女主角说,最可怕的,或许是模糊在人类和禽兽的边界。

  另外,此片生动阐释了社会环境在个体身上的投射和影响,是深刻的,甚至根本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社会性,尽管我们中的很多人常常声明:我这个人从不受旁人左右。事实上,脱离了自己的同类,任谁都会不安吧。

  我曾想过一种结局,女主角在山里生活了若干年后,她无意中发现,隐墙没了,她可以自如地跨出这座山,拥抱人类生活……那么,她会选择出去吗?还是,会装作没发现这把回归的钥匙?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当你在这真空的封闭环境里过久了,久而久之便也体制化了,心灵的桎梏被解开后 ,向外一望,阳光刺眼,吓得缩了回来。而安迪那般十九年如一日的抗争激情,相较而言,却是更费心耗力的。人类生存的意义,是服从还是抗争?

  本片将故事置于最极端的可能性:你孤身一人,流落孤山,全无可能逃脱,当何去何从。这样真空的情节安排,倒是为哲思提供了很纯粹的环境。

  《隐墙》观后感(三):隐墙:我们本就孤独

  未知名的女子,独自留在无人深山里的房子。第二天早上出门,想走出山里,却发现自己被无形的墙体阻挡。她的选择不过是自杀或者继续生存在这山里,独自地,孤独地。

  这个巨大的故事矛盾症结让人不安。女子的细细自语给人深入骨髓的寂寞和恐惧。

  为了让自己好过,不过是少点抵抗。

  女子写作记录生活的细小事情。她的动物朋友,卢克(一只狗)珍珠(白猫)和公牛。

  寒冬盛夏。她终于还是埋葬了她的朋友,继续这她独自地生活。

  电影抛出的问题,无疑是让我们面对自己。

  离开一个文明的世界,我们除了靠自己能力做些维持自己生存的事情,尽管也要付出努力。更多的是该思考,如果保持自己的作为人的心性。

  感受孤独,却不被孤独吞噬。

  “我送走了他们,但是我知道我即将迎来新的朋友。我对他们无法拒绝。”

  女子望向窗外。无论外头是白雪皑皑或者是阳光明媚,眼神无欲无求。抛开一切虚妄,无视一切威胁。

  自身结构的认知。也许我们本就寂寞,本就孤独。只是在这样的某些时候,我们才发现,程度是多么深。深到超出我们掌控能力。我们还是静默地去体味这一切。不是为了学习,仅仅是种本能。

  《隐墙》观后感(四):融入到自然中是多么美好

  这难道不是一部清新自然的片子吗?不是一部把人和人类社会分开,放到自然中去,像动物一样简单生活的片子吗?我觉得就是阿。太清爽,太舒服,太宁静了!为毛我看得好享受啊!那大自然的美景,那几个动物,还有一个普通的女人,(不是什么漂亮女人,那没意义),这里这个女人已经是一个最原始的动物了好吧,在大自然中和其他动物们一起本能的生存着。

  隐墙只是把她和人类社会隔离开了而已。

  她一步步融入到了自然里,和周围的一切浑然一体了。(就是老子说的道)

  开始她断不了作为人的属性

  后来和动物们有了牵绊和感情,尤其狗,虽然是动物,但是它有感情,沾有一点人的属性吧

  后来狗死了,纸也用完了,又脱离了一些人的特性,她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了,又像纯动物迈进了一步。

  里面她关于生命啊,时间的感受都是在这个变化过程感觉到的,我觉得大部分还是需要意会吧。

  后来那个男人的出现就是说明这个女人已经不属于人类社会了好吧,她是属于动物和自然的,当然要保护狗狗了。

  “也许人类更可怜吧,因为他们拥有智慧,刚好够他们抗拒一切以自然的方式运作,这让他们变得凶恶和绝望,且不怎么可爱。”对 ,以自然的方式运作。

  回归自然,以自然的方式运作,太舒服了,太宁静了。

  如果电影本意不是我看出来的意思,那我也宁愿按我看出来的意思来看,因为太美好了。看来我是一个热爱自然的孩子

  《隐墙》观后感(五):写部小说合适,但未必适合拍成电影

  它应该是根据一部意识流小说改编的,这显然不是件讨好的差事。全片由几乎只有一个角色,她絮絮叨叨的旁白贯穿始终。全片也只发生了一件事,女主角突然被困在了山间的一堵“隐墙”之内,嗯,顾名思义,就是隐形的墙。透明的墙的另一边是凝固的时空。没有交代原因,不知道她是到了异次元空间还是上了世界毁灭后诺亚方舟;也没有交代结果,她就从此这么在隐墙内自给自足的生活下去了。这些都不是影片的重点,影片要探讨的是,在这样被困在隐墙之内孤身一人的假想状态下生存,究竟会怎样?尤其是与社会脱离后内心的蜕变以及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她必须适应作为唯一人类的孤独。接着,她和动物(具体是一条狗、一头牛和两只猫)成为了朋友。同时,由于没有了社会分工,她必须通过繁重的低效体力劳动来养活自己。其中包括过打猎,第一次枪杀野鹿时也是经历了一番挣扎。最终她习惯了成为自然界的一员,靠猎杀其他生命求生。因此当另一个人类以一个恶意的形象出现时,她毫不犹豫以一个竞争者的身份杀了对方。接着,孤独的生活就这样继续下去。在纸张用完之后,她只好不再记日记而继续生活下去。而在这个割裂的时空,很可能永远不会有人能看到她的日记。

  其实,这应该是对现代社会的一个影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堵隐墙之内,人与人的隔阂愈发深重,而本片只是描述了一个极端情况。这个立意写部小说挺合适,但未必适合拍成电影。很多内心独白无法视觉化,只能通过旁白念出来,就丧失了电影的最大优势。相反电影却不像小说那样可以抓住一点延伸拓展,它必须每时每刻填充满整个画面,在这样的题材下这必然是乏味的,何况德奥的风景我早已看腻。电影版的唯一优势大概就是形象的展现那堵隐形的墙---拿块很干净的玻璃就能拍了。

  去年就看了一部奥地利闷片,不想今年又中招。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隐墙》观后感(六):生与死的思考,时间的长河,我为自己筑起了一道墙

  我想看完就要写一点,不然怕自己会忘记,但会忘记吗?应该不会,这部对很久没有看电影的人来说,如同久旱逢甘露。也许离去的两个人象征着父母,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还以为如从前般青春的人,只是说着,走走就不见了,于是我们被送上一块陌生土地,虽然眼前的场景熟悉,还有以往的资源,但他们都变了,只有我们自己了,这是第一次接触生与死的隔离,心灵的长,这道无形的墙,就这样提示着我们,以往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了。我们与这个世界就这样被隔开了,行走在这静溺中,只有我们自己。会突然增加一些伙伴,熟悉又陌生,慢慢接受他们,慢慢在这神秘的森林世界行走,慢慢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规则,但一切只能依靠于我们自己,慢慢习惯,偶然还会在山顶的牧场寻觅到放松,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仿佛又回到了以往,灵克斯的陪伴如同家人,一切那么亲切温暖。在山中静静地坐着,把心情放平静,或看看漫天繁星,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渺小到曾经的痛苦与悲伤都不再存在,而后越发的喜欢将自己沉入到这神秘而又熟悉的环境。日子就是这样的重复,虽然劳累,但开始渐渐忘却,这是活下去的本能,已不再与他抗衡,接受了现实,接受了生死,接受了曾经突如其来的成长。一个入侵者的闯入,打破了本有的宁静,试图将他的规则欲望带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本能的反应已不是曾经试图找到同类寻求温暖的灵魂,举起枪,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了闯入我们世界的异类。没有同情,没有纠结,没有后悔,因为他毁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平衡,我与另一个灵魂的平衡,这个灵魂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就如同自己般重要。而后的时间,我们已变得更加冷静,因为在我们心中,另一道隐墙已经筑起,要牢牢保护住自己对灵克斯亦或自己的这份爱,不会在轻易被谁打破。

  隐喻:

  离去的一对老夫妻象征着自己的长辈

  牛、狗、猫、乌鸦都象征着某一部分的自己。

  树上的衣服象征着逝者

  静止的老人象征着回忆中的长辈

  森林象征着时间与自我

  入侵者象征着外界的同类

  所写的纸张代表着一直对外界抵抗的思考

  仅以以上文字祭奠内心难得的平静与顿悟的心喜

  《隐墙》观后感(七):一部很闷却能让许多人产生共鸣的电影

  很多进口影片我们在观看的时候都感觉非常震撼,但大多数看过了许久之后再回想却想不起情节,我想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是它能让我们在看过许多年之后仍然能回忆起某些情节,无论看懂看不懂的人又似乎都能在其中找到某些共鸣。

  这部经由畅销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如此之闷,又为什么能成为畅销?我很想知道原创想法,但没有得到令我满意的答案,于是对于这部电影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

  影片的开头是一对老夫妻开车带着女主人公去度假小屋,女主人公包着头巾,似乎显得有些不自在,一路上与这对老夫妻之间没有交流,也可以说是没人理她,她的穿着打扮与环境似乎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第二天老夫妻去村子里,女主人公被独自留在度假小屋,还有一条被丢弃的狗。

  在现实的世界里,当我们不能融入群体的时候便会被这样孤立了,而被孤立的原因有很多,也许是因为我们很特别,也许是因为比别人优秀,也许是因为软弱,比如那条可怜的狗,即使群体中偶尔有人愿意接受我们,比如那个老翁,我们依然还是被排除在群体之外,于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世界会建立一赌隐形的墙用来保护自己,把我们与外界完全的隔绝,我们也曾争脱这样的束缚努力融入群体,但保护一旦建立则很难打破。

  影片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那是一片神圣之地,就如同我们的内心世界一样神圣美好而不可侵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仍然感到孤独,我们需要依靠某些信念信仰才能有勇气生存下去,在影片中出现的那条比女主人公还要无助的狗,一头牛和两只猫成为陪伴着她在这片孤独世界生存的伙伴。

  我们仍然改变不了要面对生存的现实,为了生存我们要去做很多辛苦繁重甚至是我们不愿意做的事,就如同影片中女主人公的那些劳动和杀死鹿,可即便是为了生存, 我们仍然要思考,在我们的内心仍然有不可突破的道德底线,所以影片中女主人公放走了狐狸。

  我们同情跟我们一样遭遇的人或事物,就如同影片中出现的白色乌鸦。它是因为美丽而受到孤立,而这样的美丽在它的同类眼里是不被接受的,它生活在群体的边缘,就如同我们一样,一个无法脱离生存环境而又无比孤独的世界。

  我们曾经为内心的这片美丽景色而感动,然后从感动到木然。就如同女主人公第一次来到夏季牧场和第二次来到夏季牧场的感觉一样。此时我们发现自己已不再想争脱,而当突然有人闯入了这个世界,击碎了我们的信念和向往,无论他是谁也不管什么样的原因我们会毫不留情的反击,就如同女主人公开枪打死那个杀害牛和狗的男人。没有了信念我们的内心无比孤独。这就是影片的最后,没有结果也没有我们期望看到的女主人公争脱隐墙到外面的世界。

  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或是小说,最后却发现它是描写的是我们自己,我想这就是它成为畅销的原因吧!

  《隐墙》观后感(八):身为人的自觉

  我之所以有意愿为这部电影写评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强烈地引起了我内心的共鸣。

  从这个女性(我认为无关女性与男性,拥有性别只是电影现实化的需要,也许只是作者认为女性现实中较于男性更为敏感,内心的丰富更加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可,所以才拟用一名女性作为主角)最开始对于卢克斯(狗)称不上信赖的态度来说,她是个难以“讨好”的人。有时候我会想,有的人崇尚善良、纯洁、美好、正义、道德、宗教、爱情等等一些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厌弃邪恶、肮脏、丑陋、罪恶、叛逆、散漫、欲望一些是的非的东西,也许仅仅是从了他人的引导;那么“他人”做这些的出发点是什么呢,会不会只是为谋求自身的自以为的“安稳”处境而试图利用一系列的价值观同化世界?也许疼痛对于身心健康的人而言是剧烈的、试图抗拒的,可是谁又能说服谁“疼痛是万恶的”?

  这部影片的视角单纯的近乎纯粹,女人的脑中似乎除却生存的技能剩下的只有类似婴儿认可的空白。

  影片中女人与狗作伴生活,再至遇到牛、遇到猫,连续遇见生命的惊喜;女人为口粮从牛身上挤奶;为救猫深夜提灯闯入森林;埋葬死去的小猫(这是唯一一处我认为不是十分符合“空白认识”的行为,但是却是身为有过社交经验的人的烙印);为陌生的公牛杀了威胁生命的男人;为死去的狗缅怀;为小屋中的母牛感同身受;为谋生杀死鹿,一系列碎片、伴生似的镜头表现了女人的情绪从最初的抵抗到最后妥协……所有的一切虽然经过了女人的口述却丝毫没有理所应当,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心而发、顺理成章的。

  隐墙,是隐藏的、透明的,但是墙总是阻止着人向外,而外面的人都是静止的、“死的”。整部影片主角都未曾刻意的做过破坏墙壁的行为,却总是在无意处能得出“墙十分坚固”的结论。很明显,这是一面物化的心墙,你我的心。一个人身处社会再如何生活如鱼得水,都无法改变仍是一个独立的人的事实。拥有自己的世界,是所有人挂在嘴上的,却是再虚幻不过,可又是毋庸置疑的。

  这是一个人放大的内心世界,没有语言的交流,却有语言的记述。在结尾,语言已不再是记述的意义,而是表达。

  《隐墙》观后感(九):看困了都

  就没有更好的表现方式么。

  想起第一次和海虾Fighting, 好朋友发来这个词安慰我。

  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

  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

  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

  或深或浅,盖上布,以为不存在。

  我把最殷红的鲜血涂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场爱恋,

  用心、用情、用力,感动也感伤。

  我把最炙热的心情 藏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行眼泪,

  喝下的冰冷的水,酝酿成的热泪。

  我把最心酸的委屈汇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段告白,

  忐忑、不安,却饱含真心和勇气

  我把最抒情的语言用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你永远 也看不见我 最爱你的时候,

  因为我只有在看不见你的时候,才最爱你。

  同样,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寂寞的时候,

  因为我只有在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也许,我太会隐藏自己的悲伤。

  也许,我太会安慰自己的伤痕。

  也许,你眼中的我,太会照顾自己,

  所以,你从不考虑我的感受。

  你以为,我可以很迅速的恢复过来,

  有些自私的以为。

  从阴雨走到艳阳,我路过泥泞、路过风雨。

  一路走来,你不曾懂我,我亦不曾怪你。

  我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

  也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大方。

  只想让你知道,感情不在,责备也不存在。

  《隐墙》观后感(十):感受孤独,净化心灵

  看到电影名字时,以为会是一部科幻惊悚片。 随着情节发展,被没有全文没有提及名字的主人公带入了她的意境中。

  全片描写主人公被一堵透明的墙阻挡住去路, 与外界一切切断了联系。然后经历着鲁滨逊漂流记般顽强的生存下去。 慢慢的,思绪开始交织在了时间里。正如“时间是完全静止的,而我在期间穿行,有时缓慢,有时急速前进,做了些什么,他们自由进展。当我忘却了时间,它却又突然出现”。时间围绕着我们,我又在期间穿行。影片满篇都是唯美的阿尔卑斯山脉风景。当一个人拥有造物主般得力量时,思考对周边的影响。 人性的残暴,面对生存,矛盾始终伴随。时间忽然前进,又忽然停滞。美好的景色让人兴奋,激动。 可当他离去时,留下的只有平淡,平淡的提不起精神。 特别当卢卡斯死后, 悲伤占据了整个时间, 停滞在此,挥散不去。

  从影片一开始,我就期待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发生,外星人啊,高科技啊。可是随着主人公望窗外望去,故事戛然而止。仿佛置身与人类文明之外。 对白乌鸦的描述,点睛了自己。 一群游离在主流社会外的群体, 希望找到彼此的伙伴,希望被别人接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