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父后七日》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父后七日》观后感10篇

2017-12-27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父后七日》观后感10篇

  《父后七日》是一部由刘梓洁 / 王育麟执导,王莉雯 / 吴朋奉 / 陈家祥主演的一部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后七日》观后感(一):我这一生最最荒谬的一趟旅程已经启动

  “我知道,我这一生最最荒谬的一趟旅程已经启动。" 当话外音说到这句话的时候, 我立刻懂了。

  有的时候我在想,既然生命是有尊严的,为什么与生命相关的很多地方却让人感到毫无尊严可言?比如医院,比如葬礼。当然,我指的是在中国,尤其是二三线城市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丧亲之痛开始与道士、阴阳师、拙劣的军乐队、麻将扑克声中的灵棚捆绑到一起?不是咱们崇洋媚外,老外在教堂里的葬礼的确要体面和有尊严的多啊!这滑稽的一套走下来,既不能让故人安息,也不能让活人安慰,老的一套传统反而在今天丧葬行业人员低俗品味下变的越发令人发指。当然,同样恶俗的还有婚礼,这里就不谈了。

  只是,无论是怎样荒诞的闹剧,总有落幕的那一刻,而心中深深的伤痛,也许才刚刚开始。于是,在真实与虚幻之间,一切又变得没了意义。像电影说的那样:“无伤无痕,无病无煞,就像年少时要去打拼。”

  我喜欢电影的结尾。失去亲人这件事,其实真的常常忘记,尤其在梦里,也常常在不经意的一个念头中崩溃,哭到不行。当泪水收干,生命还要继续,请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父后七日》观后感(二):一瞬间,想起

  去年寒假在家,一天晚上,被窗外传进来的嘶声力竭的哭声吵醒。那声音里充满绝望,哭泣的人无助的叫喊着“妈......”,以我们方言中喊妈妈时特有的长长地腔调——这样的声音在黑夜里给我无限恐惧,仿佛再也见不到黎明。我急忙看了一眼睡在身边的妈妈,摇醒她,问她这是怎么回事,妈妈说村里有人死了,亲戚们在给她送汤(家乡的风俗,当有人去世时,他的亲人每晚要给他送三次祭品)呢。

  看过《父后七日》,才感觉到台湾的丧葬文化和我们的很大不同。整部电影,以诙谐幽默的笔调,记录里一个父亲死后七天——出殡以前,女儿儿子守灵中的种种。

  《父后七日》的英文名字是Seven Days in Heaven,直译过来就是在天堂里的七天,这样的话两者的主语就不一样了,按理说后者说的应该是爸爸在天堂里的七天,这样也说不过去啊,爸爸死后不是一直在天堂呢,怎么会只是七天呢? 那么,就只能理解为爸爸去世后的七天,带着自己孩子们,去天堂旅行了一次才真正离开人事。开篇的阿梅的独白也暗含着这样的含义:即将开启一次荒谬的旅程。

  七天的守灵,太漫长,并且他们还要按种种套路来,以至于让他们忙得只能把悲伤暂时收起或是根本来不及考虑悲伤与否。只能在停下来的夜晚,哥哥妹妹讨论着失去的亲人。那份想念,却是不敢道出,怕是一旦道出,就收不住泪水吧。

  淡淡的场景却是深深的抒情。女儿带着爸爸的遗照在路上走着,回想起十八岁生日那天——起初也是早在爸爸的身后,谈论着自己的成绩,然后告诉爸爸今天是自己的生日,爸爸停下摩托车,拿出仅有的一个金粽子给女儿吃,并且叮嘱她不要告诉哥哥。这一天,女儿长大,学会了骑摩托车,也感受到爸爸沉默却深切的爱了吧?多少年后同样的场景出现,以前那份浓重的爱更是让现在的人心碎啊。

  身边亲人的逝世,有时让我们后知后觉,然而这样的情感,更是让人难以接受,有时候,才会想起,原来亲爱的人已经离去,再也不会出现在我面前。“在某班从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服务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影片最后,阿梅的这段独白让我有很大的同感。

  去年元旦,一如既往的给老姥爷写着贺年卡,当祝福的语言以及地址都写好以后,往上写名字的那一瞬间,才想起来,原来这张名信片寄出以后,没有人会收到,没有人会喜悦地读着上边的祝福,欣慰的笑,在我去拜年时告诉我:今年的贺年卡收到了,上学这么忙,你还顾着寄啊。亲人们给我的淡淡的宠溺永远缺了一块。

  长到二十岁,还记得的有爷爷、舅舅、老姥爷和老姥姥的过世,他们中有些人,我都没有见到最后一面。有时候会梦到他们给我送好吃的,或是去他们家里玩儿,像以前那样闹着、跟爸爸顶嘴,因为有他们宠爱着我。醒来后记起,他们已经远离,当觉察到这一点,他们的离开又会被记起,那份悲伤又会有如洪水汹涌而来。

  对于死亡的恐惧或许就是这样的:让你来不及接受,让你轻易记不起,但是一旦想起来,就不会放过你,让你不知不觉浸淫在回忆带来的悲伤中。然而不要让太多的怀旧把自己包裹,珍惜眼前人。也但愿深夜中惊恐的哭声再也不会传入耳中,把美梦惊醒。

  《父后七日》观后感(三):快乐的父亲养育了一双快乐的儿女

  《父后七日》是一部没有香车美女没有国际巨星没有情色没有暴力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无间道没有ET没有长江七号没有潘多拉星球,凡是吸引眼球的东东,似乎都没有,但就这样一部简简单单流水账似的

  电影,却让人觉得一丝温暖一丝感动。why?因为他真实,故事真实环境真实演员表演真实感情真实,就让你身临其境经历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亲情故事。不得不佩服导演刘梓洁/王育麟的功力,好电影

  不一定要动辄千万上亿的大手笔不一定要惊天地泣鬼神的剧本不一定要露个屁股就知道谁谁谁的大牌明星,但,一定要有一个好导演。

  当然了,尽管是讲的葬礼,但影片表现的都是美好的一面,我觉得这样也挺好,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在善恶之间徘徊,接触善良的人和事多了,我们就会变得更善良,接触丑陋的人和事多了,我们即使不变的丑陋,往往也会悲观或者偏激。相比较而言,还是乐观一点天真一点简单一点来的幸福

  我经常对年轻人说,有追求但不要强求,要执着但不要偏执。短暂青春何不过的简单一点快乐一点呢?

  很多痛失亲人长辈的情节都让人们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但看完这部电影,倒是奇怪没有这样的感觉。快乐的父亲养育了一双快乐的儿女。

  《父后七日》观后感(四):请收拾好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爷爷病倒前一天,大爹家请吃饭,庆祝表姐考上了公务员。那天表姐家来了好多人,奶奶不会吃羊肉,就一个人逛出去了,出去前到厨房嘱咐我,帮你爷爷看着点水,下午点给他倒点茶喝。我随口答应就马上忘了,和表姐各种吹,就没想到去看爷爷一眼。最后走前才想到去看看爷爷,他周围坐了好多人,都是些长辈,我也就说声我先回家了便走了。因为我和弟弟是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的,临走前看到爷爷的表情特别不舒服,总觉得他很难受孤独。回去以后做了一晚上的恶梦,怎么睡都感觉痛。第二天才醒来家里人就不停的打来电话,说爷爷病了要去下关检查,到大爹家眼泪就莫名的止不住,看到爷爷就好想哭,总觉得就是因为昨天我忘记给他倒水才让他病得这么重的。爷爷只是去下关检查病,但他走后的每一天都莫名其妙的会哭,后来她们告诉我不要哭,特别不要在奶奶面前哭,不然奶奶会更难过,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找些自己喜欢的或者特别脑残的电视剧来看,然后慢慢的就不会哭了,每天就沉迷在电视剧的世界里面。后来说爷爷插孔无效,为保全尸还是回家治疗。

  爷爷走前那几天特别的可怜,七八天不吃饭,只能喝点流质的汤水,但又因为医生嘱咐要少喝水,家里人都不敢怎么喂他水喝,他已经瘦得整张皮都包在骨头上,鼻子里都是鼻血,不好呼吸,只能用嘴呼吸,舌头和嘴唇上都是血泡,因为口干的缘故,舌头和嘴唇还不时的粘在一起。

  爷爷奶奶都是非常善良的人,国家哪受灾了,爷爷都会悄悄的捐钱给他们。我们几姊妹的学费也全是他给的,七十多岁了也还到医院打工,还经常告诉我,钱不要乱用啊,有家庭条件比我们困难同学,要多帮助他们,给他们打打饭什么的。我知道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可是我就是觉得很不甘心,我好不容易毕业了,准备自己赚钱了,爷爷却用不到我赚的钱了。就在他临死前还能说话的时候他还问我,有没有生活费,你妈妈有没有给你了?

  说实话,他的整个葬礼我都没怎么哭,就像电影里面讲,世间有太多的规矩,规定了什么时候你应该哭,什么时候不应该哭,而应该哭的时候我根本哭不出来。出林前一天我还去参加了村官的面试,还和旧友有说有笑的。但面对主考官的时候我真的是一个字都答不出来,总觉得自己有愧于爷爷。

  葬礼进行的那几天我真的特别的讨厌自己,为什么就一点都不会哭呢,葬礼结束后我就把电话调成了飞行模式,什么人都不想见,什么话都不想和别人说,刚刚才打开看了闺蜜给我发的这部电影。就像这部电影一样,一整个剧情都很枯燥,他们的葬礼仿佛就是我前几天所经历的一切,好几次都想弃剧,直到最后那段话出来,我也足足哭了半个多小时。最痛的不是这七日,是七日以后那无数个日子。当亲情成了一种习惯,以后就是无尽的痛。

  “是的,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地变得很重。直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我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直到系紧安全带的灯亮起,直到机长的广播响起,传出的声音,仿佛是你。你说,请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父后七日》观后感(五):传承还是创新,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都是未能解决的问题

  王方老师推荐的电影,终于选择了一天心情较为适合的情况下观看。

  不同于侯孝贤和蔡明亮给我那样感觉的台湾电影的感觉,当然这不包括客观性的镜头呈现这点。在镜头呈现方面,不介入主人公情绪来影响观众情绪,单凭自然真实的场景感染观众这点,恰恰是台湾电影的标签。

  这就好似说到法国电影,就会联想到如文学作品般的影像;说道日本电影,脑海中呈现的就是变态与温情、具有日本浮世绘般精致构图感的画面,具有强烈违和感的美。

  父后七日诉说的是人死后一刻开始到入土为安这段过程。至多不过3年,最短不过7天。根据彰化那边的风俗,这是一个7日后,尘归尘、土归土的过程。

  电影以女儿旁白穿插于主线之内,以歌曲来衔接现在进行的葬礼事件与对父亲身前的一系列回忆。故事叙述非常平淡,其中也穿插一些看似不必要实则最后也服务于导演赋予这片子传承台湾传统抑或是直接跳出传统去接纳新世界的生存法则这一命题的副线。

  印象比较深刻的场景之一,是女儿无数次被代表老一辈传统的老人叫去哭丧,无论是在睡觉,吃饭还是刷牙。那些个片段很卡通,很无奈。这种哭丧的哭都是演出来的,有意义吗?我想,导演要传递的可能是这种讯息。

  阿义哥在坚持留在乡下继承了家里的传统当了道士,也因为接受传统这一选择错过初恋情人--阿美。阿美因为离开乡下去了台北,遇见了小开,日后成为了过上富裕生活的上层人。而阿美的儿子却宿命般的因为要完成学校的拍摄毕业作品任务真切地(我觉得也有现代青年猎奇传统民俗文化,想予以影像化,凸显自己的另类这一目的与意图。)希望学习殡葬以及沿袭阿义哥写诗记录生活这一举动。

  在回忆父亲在世时,有关于乡间夜市的描绘。落魄的古道,稀少的人群。却充满满满的温情,和父亲的一曲合唱成为脑海中父亲应该最后出现在世人面前的照片,却被亲戚老人家说的一文不值。无奈阿梅只好冲印相片,骑着机车背后挂着父亲遗像。闪回到高中毕业考取大学,18岁生日,父亲在自己提醒后给予一个肉粽和因为成人教谕如何骑机车为礼物的18岁生日记忆。看到这一段,眼泪就忍不住下来了。有些时候,不需要过度的煽情,一个小细节就能让观众引起足够多的共鸣。我只是对这段最后的镜头有点微词,为何要晃,直接让女儿远去在纵深处岂不是更好的处理方式

  虽然全片着力于阿梅哥哥的片段并不多,但是当阿美儿子用5d记录阿梅哥哥对于自己父亲死后的感情时,一直比较平静的男儿也哽咽。含蓄还悲痛的借着洗去脸上灰尘,用水洗去一直忍住不流出的泪水。

  最后阿梅离开台湾,穿梭于香港、上海和东京来回工作。在酒吧抽着烟,事不关己和朋友说自己父亲已经去世那场戏,是爆发的前奏。当朋友问为何不早点告知,她说她也会时常忘记。

  如果家里没有人去世过的话,可能会觉得这台词很欠扁,但其实这种感觉真是时有发生。所以最后在机场候机室的爆发,只是因为要替父亲带一条免税的长寿烟这一秒的想法,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这一点,真是太令人感同身受了。

  唉,大概是老了吧,或者是那啥月亮的影响。不免又多愁善感起来。还是看点好莱坞的电影缓缓神吧。

  《父后七日》观后感(六):我能陪你多久ˋˋ或者ˋˋ你能陪我多久

  這電影是非常精采的

  能讓人會心一笑

  還有些讓人感嘆哽咽的瞬間

  ....

  ......

  也讓我想到一個問題

  恩...爸

  我能陪你多久

  ......

  在漫長生命中...

  你能陪我多久

  這片子 是你單獨看完的

  最後我才看的

  那麼...你的心情是不是很多感嘆呢.....

  我並沒有看過爺爺.....

  我不知道她是什麼樣的人

  是溫柔還是嚴肅

  我剛出生的時候 他抱過我嗎

  是喜歡笑的人嗎 是常常不言語的人嗎

  是沉穩的人嗎

  我沒有什麼這樣的心情...為什麼看這電影還是如此有感嘆

  在結局....

  不知道為什麼水就湧上來了

  在搭往東京的班機

  那半秒鍾的一瞬間

  突然想

  在回程的飛機上買一條黃壽煙

  爲這半秒鐘的念頭

  我哭了一個半小時

  直到飛機降落

  廣播說著

  請收拾好您的心情

  我們準備降落...

  於是...我就哭了

  《父后七日》观后感(七):回味不足的清淡小品

  亲情为主的台湾剧情片。父亲的突然离世让一双儿女陷入忙乱的丧事礼俗,台湾中南部乡村奔丧,议员探访、搭啤酒塔、乡下风俗如同喜剧舞台,阿梅在各种场合配合着礼俗可以突然悲恸大哭却无真的泪水流下,吃饭时、打手机时……几天下来对着哥哥笑道“累到哭爸,原来哭爸是真的这么累……”葬礼只是让旁观者瞬间融入民俗狂欢,哭天抢地;当事人却在疏离中无法动情,情绪缓缓延宕着。

  打亲情牌却将情感的表达淡到对父亲的形象始终感到陌生不熟悉,父女间情感揭示不足。当然 也是一出幽默诙谐的奔丧故事,对台湾中南部乡土丧礼风俗的夸张折腾黑色讽刺之余,重点仍是七天“悼亡父之旅”的女儿阿梅,亮点在中间插叙回忆片段,父女夜市合唱,教女儿骑机车买肉粽作生日礼物,父女之情清淡铺展似是回到抒情,情到深处静至无声。结尾身处异乡的阿梅延宕的情感终于决堤,对亡父祭奠的个人仪式也才真正完成。硬伤在于感情刻画的单薄,父亲形象始终遥远而散见,以致影片结尾爆发力不足。相对原散文奖首奖作品,影像语言功力仍稍逊几分。

  “死亡本是如此寻常之事,以致时常忘记又突然重到无法承受。”更感兴趣这篇散文,相信文字的力量更胜任这个主题。

  《父后七日》观后感(八):不是影评算是感触吧

  影片最后,阿梅在机场的抽烟室里哭起来。那种哭泣跟失恋绝望不同,跟烦躁苦恼不同。那是一种清醒的可惜。

  阿梅很幸运了,起码她可以为他爸爸在机场的买免税的黄长寿,起码她可以在18岁得到父亲简单又温暖的礼物。处于大陆的闽南文化里,影片的语言与习俗让我充满熟悉感。很多次,忍不住哭了。

  记得2003年的夏天,我十七岁。父亲离开了我。父亲的后事有很多热心的亲戚朋友帮忙,即使我慌了神也没关系,大人会告诉我怎么做的,跟在哥哥姐姐后面。用力地哭用力地哭。看着他安静地躺在那里,像是一会儿就会醒过来跟我说:“放学啦?”

  记得我不到五岁的一个夏天,台风疯狂地侵袭而来,他来外婆家帮忙加固门窗,把外婆安置到舅舅家里,然后背着我一路走回家。那10分钟的温暖,让我终生难忘。甚至我都模糊了印象,是他说要背着我回家,还是他真的背着我回家。总之那种温暖,每每回忆,总是让我的眼眶湿润。

  中考需要晚自习,每当我和同学走出校门,总是惊喜路灯下是有他的身影;在周末的街上,我和父亲偶遇,然后就手牵手回家;他教我辨别电器里电线功能;他告诉我,握着灯泡的塑料部分就不会触电了;他要我记住螺肉要凉水入锅;他在休息的时候,会跟妈妈做好一桌子菜等着孩子回家……

  每当商场又在卖羊毛衫,男大衣我总是想到他,希望自己能像当年的姐姐一样,给他礼物,让他假装责备地说:“我衣服多得是,不用买得了”。希望自己能够从香港带一条“中华”或者“万宝路”让他好好享受享受,多可惜啊……他真的不在了……

  《父后七日》观后感(九):《父后七日》

  《父后七日》

  2010-12-03 03:00:30

  哭 笑 哭笑之间的台湾电影 镜头总是有加温滤镜或者绿色滤镜的感觉

  从一开头就让我想起两年前的那些情景 我们总是有很多疑惑: 为什么一个人离开了不能静静地 要有这么多的仪式

  在那些很忙 很多程序的时间里 亲人突然离去的伤痛也会被暂时挤开 这么说吧 你很难受可是没有时间去痛快地流干眼泪

  好像是有一个多月 每天晚上躺下后我的枕头就开始湿 睡去天亮 又得踏着六点的潮湿空气融入那个紧张的环境里 像身边的人一样拿起课本

  一开始并不知道《父后七日》是这个意思 头七

  在父亲的头七里 她 和她哥哥 和姑姑的儿子 三个年轻人配合着主持葬礼的师公 送阿爸的最后一程

  演员没有表演的痕迹 所有表情都那么自然 我不知道是在看他们还是在看自己

  看了一半 始终是淡淡的 在这个悲伤的主题里 台湾人民的搞笑气质依然在

  那种幽默是 我们大陆母亲体制的DNA里没有的东西

  然后是阿爸一张在夜市摆摊唱歌的照片拿去照相馆改掉以那个被老人说不够严肃的内衣摊的背景 她就开着摩托车载着阿爸的照片回去

  镜头移着 移到十八岁的放学路上

  “今天我生日诶”

  “鬼岁啊”

  “十八岁啊”

  然后他停下车 拿出一个说婶婆在彰化排很久队买来的肉粽给她

  “哪有人生日吃肉粽啦”

  他抽着烟看她吃肉粽 吃完教女儿开摩托

  他们背靠背在车上又笑又唱:祝你生日快乐~

  镜头回来 她载着爸爸的照片.......

  她和哥哥躺着 告诉哥哥她终于体会到一个成语

  “痛到哭父” 原来哭父 真的是一件这么累的事啊

  哥哥笑着打她 两人都笑起来 哭声渐渐被下个镜头的吹奏声淹没

  月台上 阿义(主持赞礼的师公 也是她姑姑美凤的旧情人)要美凤的儿子多回来 美凤的儿子在台北读书

  美凤年轻时离开阿义去台北 后来跟人结婚后过上好生活 哥哥突然离世时她在巴黎订不到回来的机票

  儿子告诉阿义他以后周末回来帮哥哥看夜市的摊

  雨中的台北夜市 没有人买碟 没有人玩九宫格 哥哥在爸爸以前的卖碟摊子上 美凤的儿子在帮顾哥哥原来的九宫格摊

  哥哥吆喝着 没有阿爸的吆喝那么有感情 阿爸以前是一边唱卡拉OK一边吆喝的

  美凤的儿子那出记诗句的本子写着 是学阿义才有这样一个本子

  第一天时 阿义让他猜自己的本职 阿义说:我是个诗人

  阿义的本子上有这样的诗:我干天 干地 干命运干社会 你又不是我老爸 你管我那么多!

  其实是用台语写的 念起来很押韵

  四个月后 她在博物馆里 看见水晶般的婴儿 转着玻璃一样的“转经筒” 背后的墙上是藏文

  这就是那种时刻 人突然被生命中所有可能的伤痛和沉重提醒着

  她说:是的 我经常忘记 于是 它又经常不知不觉地 变得很重 重到父后某月某日 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 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 下意识地提醒自己 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这个半秒钟的念头 让我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 直到系好安全带的灯亮起 直到机长室的广播响起 传出的声音仿佛是你 你说:请收拾好您的情绪 我们即将降落

  离 聚 总会跟眼泪联系在一起 从天黑哭到天亮 从公车起点站哭到终点站 哭到烟燃尽 酒瓶空 最后就睡去

  只是一场生活

  【请收拾好您的情绪 我们即将降落】

  离开和留下是上帝的选择

  航程在一次次被迫降落的时候 请系好您的安全带 收拾好您的情绪 这一趟没有到终点 但是生命带你去过的每个地方 我们呼吸过那里的空气 爱过那里的人 看过那里的好的坏的事情 离开或者留下 记得然后忘记 不是你能选择的 不是你总能选择对 不是你选择对了就不会改变 也不是真的忘记

  下一秒 你会想起什么事情

  《父后七日》观后感(十):由《父后七日》联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

  与《入殓师》相比,我更加喜欢《父后七日》。同样是着眼于“死亡”的话题,两者有相似之处,更多的则是不同。

  《入殓师》散发出一股很浓重的学院派气息。是一部很精致的电影。而《父后七日》则更加的平易近人。“滑稽之旅”中的很多内容与大陆的习俗有相通之处,因此会让亲身经历过葬礼的人在观看时有更多的感触,在面对那些似曾相识的滑稽场景时,笑着笑着便掉下泪来。

  我在两年前第一次参与亲人的葬礼,才发现这一切和想象有这么大的不同。原来面对亲人的去世最初并没有很强烈的哭的欲望,因为有一堆你问闻所未闻的规矩要去遵守,有一堆繁琐却无法避免的事情要去处理,整个人处于一种紧张而忙碌的状态中无暇顾及悲伤。白天要向来吊唁的人答谢,要安排一桩又一桩的事物,晚上要守夜,要注意长明灯不能熄灭,香燃尽了要及时更换,还要注意自己不要睡着,哪里会想到其他的东西。然而到了尾声,当你突然闲下来以后才能意识到到底发生了什么,自己又失去了什么。

  爷爷对我而言是最亲密的长辈,然而从他去世到葬礼结束我没有掉一滴眼泪。因为太忙,因为太想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然而当一切仪式结束,人群散尽后,当我亲眼看着最亲爱的人被人推着穿过曲折的长廊走向火化间时,顿时明白了这便是我能见他的最后一面,我已经永远的与他相别了,泪如雨下。在这之后的很久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他还在那里,每次回到那栋房子里总是下意识的寻找他的身影。然而他已离去,我所见到的只是一张照片。所以亲人的离去最让人伤悲的是当你在司空见惯的场景习惯性的寻找他时,才发现他已永不会出现。

  “ 是的。我经常忘记。

  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地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我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直到系紧安全带的灯亮起,直到机长室广播响起,传出的声音,彷佛是你。”

  我在看电影时哭的最厉害的一段便是女儿将爸爸的照片背在身后骑着助力车的一段。女儿渐渐想到高考那年爸爸骑着助力车载着她,一边问着考试情况。女儿说爸,今天我生日唉···我突然间想到,我也是高考结束的那一天过生日,高考时也是爸爸骑着电动车把我送到考场去。电影中的场景与我的亲身经历是那么的相似。爸爸载着女儿,将大肉粽拿给女儿自己舍不得吃一口,以及将自己的拖鞋脱下来给女儿自己光着脚,女儿给父亲买大红的花衬衣···一幕幕场景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重合,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冲击···

  这部电影从专业角度上来讲也许有许多不足,也许制作不够精良,然而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好电影。电影的最终目的是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感悟有冲击,那些炫目的特效,跌宕起伏的情节,强大的卡司终究是配角,是浮云。每个人心中最好的电影,定是能与你的内心产生最强烈共鸣的,与其他的一切,豪无关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