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的观后感10篇
《门》是一部由李少红执导,陈坤 / 杨幂 / 黄觉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门》观后感(一):向万震山致敬!
7.4???太可笑了,只有7个人投票,这7个人我估计是导演,编剧,制片,男一号,女一号,男二号,男三号,就是他们7个没跑!倒是互联影库里的5.8分来得更真实些,当然,也只有11票,估计是对导演不满的剧组其他人,吼吼~~
影片一开始李少红就写了:向希区柯克致敬。
那我们先来看看希区柯克是怎么解释自己的电影理念的。
其一,希区柯克谈悬念
悬念不是在电影正常进行的时候,忽然有个炸弹爆炸了,吓大家一跳。悬念是,一开始观众都知道这坐满人的车上有个炸弹,就车上的人不知道。
其二,希区柯克谈悬念
胖子自己操刀了这回。你看见希区柯克在一间房间里后退着油漆地板,渐渐地,全部都快漆好了,只剩房间一角,而希区柯克就站在这角落,看着镜头,说:这就是悬念。
希区柯克的电影里不会有鬼,不会有坟地,李少红唯一的创意,是抄金庸的,砌人入墙,详见《连城诀》里的万震山梦游,你说向希区柯克致敬,不如直接向万震山致敬算了。好歹也拍过《银蛇谋杀案》,没想到现在拍商业片就烂成这样,还顺带暴露出你根本就不尊重希区柯克。
唯一让我有好感的是花絮里的陈坤,真敬业,特技都是自己上,有些真是危险,比成龙强,好人!可惜演技差点。还有杨幂,漂亮,有前途。
向希区柯克致敬?
怎么感觉你如同在说死人的坏话?
《门》观后感(二):电影《门》:敲不开你反锁的门
当蒋中天在灯火通明的街道上逆着人流穿行的时候,一辆急弛而来的汽车将他撞得腾空而起。尘世的高楼、街道、人流以及光明在他的视线中旋转着慢慢远去,而此时的他却是那样的轻盈——正如他最后的告白:“我从来没有这么放松过,原来是这样的舒服。”没想到,他那扇紧紧关闭的心门,在人们的多次敲响都没有开启之后,竟然是以这样一种突然和决绝的方式被最终撞击开来。
这是一位失业在家的男孩,或许刚刚大学毕业,或许刚刚失业。年轻的他,没有事业,却拥有着一位美丽的女孩和一份甜蜜的爱情。正是因为除了爱情一无所有,所以才对这份爱情备为看重。但是他的看重却用错了方式——不是珍视、呵护,而是多疑、猜忌。
男孩和女孩是中学同学。这一天是他们的同学聚会,女孩本想借此机会帮他找份新的工作,但他却是带着不愿求人的无奈而赴约。在聚会上,昔日同学的辉煌使他产生了嫉妒之心,也更加深了他对自己女友与这个男人之间的猜疑;在洗手间与曾对自己女朋友施暴未遂的李作文的不期而遇,更是勾起了他往日的愤怒与憎恨。旧友相见,没有应有的欢乐与问候,而是对往日伤疤的重新揭开。
失业的压力,对他人骄人成绩的嫉妒,对于曾经的情敌的憎恨。这些都使得电影主人公蒋中天慢慢变得越来越孤独——不是众人抛弃他的孤单,而是自己紧关心门的寂寞。每天守着自己的身影在那间小屋里独自生活:刷墙,贴壁纸,做噩梦,与外界并不相往来。住在楼下的邻居老常只是因为好奇而上来打声招呼,他也是一幅不冷不热的态度,并且心生他并非是自己楼下邻居的怀疑。
人性的欲望与恐惧造成蒋中天对爱情的专横。他的爱,没有自由,只有束缚,像个钢绳网做的鸟笼,将爱情与灵魂一起囚禁在自己小小的内心世界。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作茧自缚,以撤退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与爱情。这样对心灵的一味收缩,终究会有一天将集群般地爆发出来——因为嫉妒,因为仇恨,因为专横。
面对自己与外界的巨大落差、内心的巨大深渊,主人公不是从自己的心的底层开始叠放自我救赎的垫片,而是以毁灭他者的方式来求得心理的平衡。所以,他将洪原在浴室毙之以锋刃,当然,他给自己的借口是对方的“背叛”“炫耀”“小动作”;所以,他将李作文推下了大桥,因为自己的耿耿于怀和他的“垂涎三尺”;所以,他将自己最爱的人,同时也是最爱自己的人杀死,裹尸砌进墙里,因为他要“把她的心留住”。
一切好如浸过房间里的洪水,在那紧闭的心门的阻挡下漫溢、泛滥。一旦冲破,则肆意如奔腾的汪洋。
《门》观后感(三):让人头疼加蛋疼
整部片子,就是陈坤饰演的主角,在自己家里,回忆和做梦。
片子前15分钟,在主角第一次做梦被惊醒之前,是回忆为主,内容基本可以认定是真实发生过的。
在15分钟之后,基本上是梦境和回忆的穿插,部分真实,部分虚幻。
最后,主角趴在窗边,看见警察来,再回到现实。
电影的手法让我想起了《穆赫兰道》,问题是我们大陆拍这种东西,真的不是强项,现实和梦境脱轨很严重,逻辑性也很差,看得人一头雾水。
影片看完了,可是还有几个问题没有搞清楚:
1.主角最后哪去了?
从片子最后,他看到警察来了,自己说的话来看,他是想去自杀。可是后面那段离谱的车祸太不现实,更像是和前面一样的幻想。我觉得很可能是跳楼,因为警察已经来了,从容的从楼里走到大街上显然不可能,从他最后被车撞飞旋转的姿势来看,跳楼貌似更合理一些,可能有些牵强,但是没办法,导演给的信息太少了。
2.到底谁被杀死了
唯一可以确认死了的,就是主角的女朋友。
那个的哥朋友我觉得没有死,那场两个人在出租车里打斗的戏明显是他的想象,最后车子悬在桥边,车里并没有人,包括他自己。
那个大款朋友是个疑点,影片在这里有些自相矛盾。我觉得导演可能是想让他死的,可是死的有点不明白。
第一,在哪里死的?影片里关于他死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他的公司,一个是他家的浴室,经过分析应该浴室更合理。因为在公司杀人那段没有具体的杀人过程,只有一个血液喷溅在墙上的镜头;而浴室杀人过程导演给的很细,而且主角在做梦的时候,大款朋友穿的是浴袍,说明杀人过程给他心理留下了阴影。那么公司杀人那段应该是主角的幻想,他潜意识里想逃避杀人的事实,臆造了一个别人杀人的场景。但是问题出现了,就是那件血衣。他杀人的时候,穿的可不是那件衣服。而且上面的血迹很奇怪,像是涂上去的而不是喷上去的,这怎么解释?只能归结为血衣也是他幻想出来的,其实根本不存在那件衣服。
第二,什么时候死的?按照片子里给的,主角是去郊外别墅找女朋友的时候,看见大款朋友从浴室里出来,冲动之下杀了他。这个凌乱的结构是导演的故意刁难。实际上,主角在郊外公寓杀死的只有他女朋友,那么是否有可能两个人都在郊外公寓,主角去了,同时杀了两个人?不可能。影片中段的时候,有一场大款朋友去家里找主角的戏,这时,他的装修都快完成了,说明他已经杀死女朋友N天了,而大款朋友还活着。有人会问那么这场戏有没有可能也是主角的想象,其实他早就死了?我没话说了,这就是让人凌乱的地方,导演在真实回忆和虚幻想象的节奏把握上,真是让人崩溃,15分钟之后的戏,真的很难分辨哪里是真哪里是假。
最后我只能根据常识来判断:一个老板,死在自家浴室内,凶手是个精神失常的人。需要花N天的时间才能找到他吗?这是神马效率?而且期间还要化装成便衣到嫌疑犯家里去试探?
一提到那个便衣的警察我就更加凌乱了。关于他稍后再说,我先说说经过分析得出的故事脉络:
陈坤饰演的主角,心理有问题,极度的猜疑和不信任自己的女朋友(杨幂),最后女朋友受不了了,在电话里给他留了信息,就离开了,陈坤开始到处找他的女朋友,可是找不到。
有一天回家,女朋友给他留了讯息,要他去郊外的一个什么公寓去找她,要和他谈谈,主角开车去了那里,在那个别墅里,主角杀死了女朋友,然后把她运会了家。具体怎么杀的影片里并没有交代,但是应该是经过冷冻处理,因为最后锁在墙里10几天没腐烂,而且墙上渗出的水,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然后几天,主角一直在家装修他的墙,同时自己在喃喃自语的回忆和幻想。回忆以前的事情,同时幻想他的女朋友没有死,只是失踪了。最后一天,他幻想到女朋友在他大款朋友家里,他控制不了自己,到了他的朋友家,杀死的他的大款朋友。然后回到家里,晚上开始做梦,梦见了鬼来找他,梦见了便衣来调查他,等等,最后,白天警察真的来了,他明白过来一点,然后离开了家。整部片子在现实中发生的时间大概也就是2天。
以上的分析,在逻辑上基本还是站的住脚的,但是那个便衣警察彻底让我崩溃了。
我一直认为他是主角想象出来的,理由是一个常识:警察要调查一个犯罪嫌疑人,需要化装成便衣到他家里去吗?你以为这是潜伏啊!直接叫到公安局去问话了,直接进你家就搜查了!所以,我一直认为这个便衣警察,是主角梦里的人物,由于杀了人心虚而幻想出来的。
但是到了最后,刨开主角家里墙壁的还真是那个警察!我去,这样的逻辑真是让我无所适从啊!
建议导演以后要导这样的片子,先去学学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再去看看《穆荷兰道》,看看人家梦境和现实的逻辑性。
哎哟,真TM累死我了。
《门》观后感(四):出卖恐怖气氛的伪心理剧
电影《门》是李少红导演根据国内恐怖小说大师周德东先生的《三岔口》改编的,周德东小说中的情节中,与电影相关的部分大体是这样:蒋中天是一事无成的杂志编辑,而刚刚带着百万巨款从深圳回来的儿时好友洪原给了他个机会,邀请他一起做本新杂志。可是蒋中天却带着巨款潜逃了,还抛下了同居女友文馨。洪原没有报警,不过他和文馨计划了一次惊人的复仇。多年后,快花光钱的蒋中天回来了,复仇计划开始实施。于是,在蒋中天的身边发生了“酒店遇女鬼”、“把墓地当别墅”等一系列不可思议的鬼怪事件,终于他经受不住打击而疯掉……
如果大家看完小说,就能体会这部电影到底有多么的凌乱。在表现手法上,电影故意学习西方电影的乱序手法,制造所谓的诸多悬念,反而弄巧成拙,漏洞百出;在角色设定上,完全无视原著对人物的设定以及相互的关联,事实上仅仅是人物的名字用对了,小说对每个人的性格和心理恐惧的描写手法,电影完全没有能力去表现;在情节上,电影将小说原本环环相连的精彩故事拆成了一个,将原本描写人性丑恶和相互陷害的恐怖背景,替换成了庸俗的情杀情节,情节完全和小说沾不上边,根本谈不上对原著的尊重,这不禁让人怀疑,导演是不是在借用《三岔口》以及作者的名望,只是为自己扩充进军电影界的资本罢了。
如果按照《门》所要说的“门”来讲,情节里的“门”确实很多,导演你到底要说的是哪扇门?是蒋中天家中的门,靠山别墅那扇门,墓地的门,还是精神病小屋的房门?不可否认,“门”这个字很好用,因为什么都可以称作门,根据朱大可老师的文学评论,门是逃遁与束缚的标志,或者说界线。逃遁者并不是实际意义的逃遁者,而是逃脱固定思维模式和社会行为方式的寻道之人;门更不是实际意义的门,而是等同于佛家所说的,立在道前的大山,也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障碍。按照这样理解,“破门而出”和“破门而入”都有其深奥的哲学意义或宗教意义。
电影如果要用这等层次的文字作为主题,首先导演本人就要体会一下什么是人生意义,至少要研究一下什么是人的心理状态。不过我们也不必奢求太多,以李导演未读懂《红楼梦》就敢拍电视剧的魄力,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她长久以来的优良传统,你让一个三流电视剧导演来拍心理恐怖片,还能指望什么呀?更搞笑的是,本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向悬念大师希区柯克致敬。且不说希区柯克倒霉被这等烂片致敬,我就想问一句大导演,阁下知道希区柯克全名叫什么吗?恐怕她连希区柯克先生的电影都没看过,就知道他拍的是悬疑剧,那好,我的也是悬疑剧,致敬一下吧!这样的导演,不是脑残非主流还能是什么?
其实电影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作为恐怖电影,它确实把人吓到了,这是国产恐怖电影的一大进步。其实这电影叫《门》不太合适,直接叫什么“我爱你你却背叛我”,“我一直在刷墙”,或者直接叫“三岔口”都不至于让电影这么糟糕。名字、主题是一部电影的灵魂,但也要有一个适合于灵魂的躯体存在。灵魂高雅,躯体卑微,结果只能是卑微的乘数,没有意义。
《门》观后感(五):感情洁癖
偶然看到 门 ,就被它惊艳,国产电影可以拍到这样,已经很有层次感了,抱着惊悚的标签去看它的人大概会有些失望。这是一部描写一个偏执强迫症的男人,有着感情洁癖,病态占有的故事。他爱她,她是他生命的全部,爱的唯一。守护她,占有她,就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对现今社会随意的爱情规则来说,我认为这种偏执甚至病态的爱情,几乎灭绝。A和B在一起,但是A还爱C,B还爱D,大家就这样彼此了然,却笑笑继续激情。难道这就是正常的伦理?
个人非常喜欢陈坤的塑造,大概是因为陈坤本人也稍有些抑郁吧,角色完成的很成功。看过门原创周德东的小说,名是三岔口。应该说剧情远远超越 三岔口情节设计。
看此剧需要平复您浮躁的内心,用心去领悟。当然,如果你是个有故事而又感性的人,同样会被惊艳到。
《门》观后感(六):与原著作比较你就知道有多烂了
片子改变自周德东的小说《三岔口》,小说之所以叫三岔口,一是去靠山别墅有一个三条道的岔路口,二是人们在人生中要对未来作出选择。而电影却舍弃这个名字,换上一个看似很牛的《门》,所以没有拍出小说的精髓也是在所难免了。
电影在陈坤的独白中进行,看似可以反映人们的内心,但唠唠叨叨的叙事却将仅有的一点恐惧感也打消了。不断出现的邻居也没有吓到观众,反而戳到人们的笑点,洪源的鬼魂也显的那么做作,也可以说我们一直没有迎来恐怖的高潮,作为恐怖片是失败的。
不如与原著对比一下,没看过原著的,就看这里吧。
1.电影将原著中最大的BOSS梁三丽抹去,也就少了很多可以展开的剧情。
2.原著中只死了两个人,李作文和冯军,二电影中的人物却全死了。
3.原著中文馨除了被李作文威胁过意外,和李作文没半毛钱关系,当然也没被他强奸过。
4.电影的高潮时文馨将蒋中天带到坟前,而这只是小说中一个很普通的桥段而已。
5.小说中洪源没有死,而蒋中天却以为他死了,所以就被文馨和洪源联合起来吓疯了,就在文馨将蒋中天领到洪源的坟前那次。
6.小说中李作文是个黑社会,并不是什么出租车司机,他找蒋中天的麻烦不是因为文馨,而是因为自己原来的马子梁三丽跟了蒋中天。
7.梁三丽跟随蒋中天是因为蒋中天认识洪源,她的目的是找洪源报仇。
8.梁三丽有个弟弟叫冯军,做了变性手术成了女人并和洪源好上了,但是洪源为了钱把他杀了,所以梁三丽找他替弟弟报仇。
9.洪源和文馨好上后又被梁三丽勾引成功,梁三丽才成功报了仇。
10.梁三丽有个特异功能,就是她的左手有六个指头,她用十一个指头同是按住人头上的十一个穴位就可以控制人的梦境。所以她控制了洪源的梦,按时他只要变成女人,冯军得鬼魂就不会来报复他。
11.梁三丽成功了,洪源做了变性手术,而梁三丽也将自己多出来的手指头切掉了。
12.可怜的文馨被蒋中天背叛又被洪源背叛,但她还愿意和洪源在一起,即使洪源成了女人,她还说我们结婚吧。
13.文馨狠透了梁三丽,她在一个雨夜从睡梦中醒来,发誓要报复梁三丽,她数了数自己的手指头,一,二,三,四,五,六。
小说从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以遐想。电影省去了小说的大部分情节,也抛弃的小说的结构,除了那几个没有改变的人们,根本看不出电影是从着个小说改变而来的。小说从情节上分为两部分,牵绊部分是蒋中天被吓疯,电影讲的就是这前半部分,可也没有很成功。后半部分将梁三丽的报仇,电影和这压根没关系。因为电影取自小说前半部分,又不讲恐怖情节加以改编和丰富,所以恐怖的高潮也就没了。
小说的精髓在后半部分,但可能是因为政策原因,不能出现变性人什么的,或者李少红就不想拍这么猎奇的情节,就造成了电影的遗憾。
周德东的小说是很难改编成电影的,因为他的书中少有直接的恐怖场面,有的是人物内心对恐怖事物的猜疑和东子叔高超的叙事技巧。周德东也说要自己亲自拍电影,但一直没有动静,除了投资的问题,怎么将这种心理恐惧用画面展现出来也是一大难题。
《门》观后感(七):我是为了陈坤而来的
开篇是陈坤喃喃的呓语,好吧,我承认我默默地想歪了。
“我会很轻的……放心……不会伤到你……”
“……你的脸色这么苍白……”
“……你就这样……静静地……”
回过神来突然发现这是个惊悚片,外加那个撕胶带的声音,于是我悟了,八成是杀了人,在固定呢。
然后出现了女主,其实吧,个人不太待见杨幂,所以什么你越来越美,本人无感。
可以看出,两人相处中一直都是杨幂主导。陈坤深爱着杨幂,杨幂便是他的一切,是他生命的全部。他不需要除杨幂外任何的人、任何的事、任何的物。只要他们在一起,便是永恒。
只是,陈坤他太自卑,处于生活的低谷,又有一个顺风顺水的假想敌,无怪乎他如此看低自己。但是我认为,一段感情中,信任是基础。你疑神疑鬼,你不沟通,你却跟踪。不管是谁,都会受不住吧。
杨幂反复声明,她爱陈坤,没有背叛陈坤,但是却没有实际的行动。他们相处的种种迹象,确实看不出杨幂到底是不是真爱。从一开始劝陈坤参加同学聚会的不耐烦,到同学聚会遇到好友就果断弃陈坤不顾,再到一起吃饭频发短信心不在焉,最后提分手的时候无法直视陈坤。好吧,反正她确实是出轨了,跟的不是大款,而是那个出租车司机。
我能理解李作文多次开口辩解却被陈坤打断的心情。你女朋友来勾引兄弟我,你他妈不相信兄弟,我有心和你解释和好,你却待我避之不及。所以之后让陈坤亲眼见证杨幂的不忠似乎也可以合理解释了。
只是陈困啊陈坤,他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反复告诉自己,杨幂她是纯洁的,都是生活所迫,情势所逼。他不需要她的牺牲,她的委曲求全,他只要她,便足够。而事实呢,只是个巨大的讽刺。陈坤自始自终都是自己在YY罢了。
当一个人的世界崩塌,会发生什么?反正剧中的陈坤是杀了人,以为死后便可以和杨幂永久的在一起,以为除去了情敌,杨幂便是他一个人的纯洁善良的女神了。
我不得不说,这是部彻彻底底的杯具。无论是陈坤的深情,杨幂的花心,李作文的义气,完完全全只是塑造悲剧的要素罢了。
《门》观后感(八):李少红的大网
《门》和《穆赫兰道》一样,是需要看一遍以上的电影。这部电影的结构非常巧妙,回忆和妄想的穿插,完整地展现了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看完一遍的感觉是,现实和幻象的区分似乎做得不够好,要再分开一点就好了。解密的好奇心驱使我再看第二遍。
再看第二遍的时候,才惊叹导演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其实独具匠心。比如蒋中天幻想着女友和洪原在14号别墅里的奸情,欲上楼梯时楼梯都是用编草铺满的——哪里会有人用编草铺满楼梯?这是导演暗暗给观众提的醒:以下是妄想。然后进了房间,也是编草铺满地板——此处暗示这间房间是满布着文馨的味道的房间——更可能是蒋中天杀死文馨的地方。蒋中天由于在此处杀死了文馨,内心过分内疚,把杀死的对象幻想成洪原——“因为洪原是罪有应得,是他勾引文馨在先,我不过是替天行道罢了!”——这是蒋中天本人的逻辑。可以参考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对造梦的四种工序的分析:
* 凝缩:将几种隐含意思用一种象征表现出来。
* 转移:把某种情绪由原来的对象转移到其他可接受的替代物上,一些次要的部分“反客为主”,取代原来强烈的情感色彩。
* 象征化:用具体可见的东西代替抽象的思想。
* 润饰:醒来后,把梦中乱七八糟的材料条理化,以掩藏真相。
类似比较精彩的细节当属争议最多的那场蒋中天和李作文的飚车戏了。说实话我觉得这幕戏拍得真不错,那种疯狂地迫压着人心的扭曲,面部表情的狰狞,真枪实弹的肉搏戏加没有运用电脑特效的临场感,看得我心都一紧一紧的。片中李作文反复地恶狠狠地说,“我从不戴别人戴过的帽子,你懂吗?”第一次看的时候以为这句话有什么象征意义,影射了李作文真的和文馨有一腿,而蒋中天是无辜的;可这句话找不到任何与情节有关联的地方,电影布局的巧妙让我不愿相信这只是一句为了烘托气氛的矫情台词。第二遍的时候才注意到李作文和蒋中天初次见面的对话,李作文忙着和蒋中天套近乎,反复着说自己是清白的,中间第一次出现了“我从不戴别人戴过的帽子”,却恰好被蒋中天喋喋不休式怨愤的心理自白给盖住了——此处证实”我从不戴别人戴过的帽子“这句话没有任何内涵意义,只是用来昭显李作文和蒋中天之后的飚车戏是李作文脑海里的臆想,是剧情的一个小小锲子,也是李少红给观众的小小暗示,或许亦是蒋中天本人潜意识里的嫁接处和发散点,是之后一系列助波推澜的幻象的主因。
以上两点是我颇为欣赏的伏笔。之后更多巧妙的安排就不用我赘述了,豆瓣上一些中肯的评论,分析得十分在理。而譬如卡车撞倒蒋中天的镜头二次出现等一些插曲,说明整部电影很可能是蒋中天最后被撞飞时,在天空悬空的瞬间,回忆与妄想的再度编织罢了。如果唯一的现在时是蒋中天被撞飞的霎那,而那一瞬的真实竟也被李少红处理得如此不真实、如梦似幻,反而幻境被编排得井井有条一本正经,此处绝佳的对称关系让我意识到第一遍的观后感“现实和幻象的区分做得不够好”实为误解了导演意图,既然片中的真实只是最后被撞飞的几秒,前面那些幻境还要那么明显地区分干嘛?毕竟回忆也是幻象的一种嘛!——只能教人不禁折服于李少红的驾驭功力了。
语末,再次对观众的盲从心理感到莫名其妙,搜索了一番关于此片的资料,看到的是对《门》千篇一律的贬低和辱骂,不带偏见地静心观赏并享受编织幻觉与梦境过程的观众却寥寥无几。看来想让这样有深度的心理电影叫座又叫好,必须借鉴尼采在“一本为所有人又不为任何人所写的书”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言,辞藻必须华丽;所以电影用色必须像偶像剧那样华美,再安插几个港台偶像跑过场,然后观众才会叫好,虽然他们很可能根本没看懂。
-----------------------------------------------------------------------------------------------------------
附上原著作者周德东的评论: 《向李少红致敬》
尽管电影院的电子屏幕上,热情洋溢地打出了“欢迎《门》作者、著名恐怖小说家周德东光临”字样,其实我并不是以原著的身份,甚至不是以一个恐怖小说家的身份去看《门》的,而仅仅是一个普通观众。
我和李少红只见过一面——2004年我们坐在咖啡馆里谈小说《三岔口》的电影改编权,大约两三个小时,之后各忙各的。直到2007年1月18日《门》首映,我接到李少红方面的电话,邀请我参加《门》的电影首映式和新闻发布会,我没有去。
这一天,我请我的单位——《青年文摘》杂志社60余人来到北京华星影院观看了《门》。
老实说,最初我是以批判的心态去看《门》的。我是一个“恐怖制造者”,一直在抱怨中国的恐怖电影不争气,正摩拳擦掌,准备自己上阵导演一部恐怖电影。然而,李少红给了我一个意外。
《门》是给有层次的观众看的。
把它称为商业片似乎不准确,它其实是一部文艺片。商业电影必须是一个通俗的故事。正像周德东不能容忍自己去写浅薄的鬼故事吓人一样,李少红似乎也不能容忍自己用胶片讲一个迎合大众的通俗故事,依靠音响和画面把人吓得浑身冒冷汗,然后口口相传,带来票房上涨。正如当下某些电影,唯一的功能就是把广大观众逗得哈哈傻乐,于是红遍全中国。
李少红在认真地拍一部作品。《门》讲述一个男人因为爱杀死了自己的女友,并把她埋葬在墙壁中。叙事方式很新奇。尽管创新是有风险的,尽管高级的作品往往曲高和寡,不会带来商业上的更大收益,但是她无法使自己低级下来。
因此,我向李少红致敬。
很多评论总是把我的原著当成《门》的一个坐标,我觉得毫无必要。实际上,电影《门》和小说《三岔口》相比,已经面目全非。我们应该抛开原著的牵绊,把《门》当作一个独立的作品去评议。我喜欢《门》里的魔幻手法,有些地方省略了必要的交代和承转,很跳跃。观完全片,实际上它的内容很现实,逻辑很紧密。整个电影体现了李少红的唯美和抒情气质。
另外,近期看了几个“大导演”的电影之后,我十分失望,他们除了抖搂宫廷那点艳事,就无能干点别的了。一律形式大于内容。李少红给我们带来了新东西。至少《门》讲了一个现代故事,而且是一部另类的惊悚题材。
我喜欢搞点新意思。
还要提一句,陈坤在《门》里的表演很出色。
从通俗意义上讲,《门》似乎不够恐怖。李少红的力道没有全部用在恐怖上,她在描画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悬疑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过,只要仔细品咂这扇《门》,就会感到骨髓发冷。因为,门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门》观后感(九):《门》:敲不开你反锁的门
当蒋中天在灯火通明的街道上逆着人流穿行的时候,一辆急弛而来的汽车将他撞得腾空而起。尘世的高楼、街道、人流以及光明在他的视线中旋转着慢慢远去,而此时的他却是那样的轻盈——正如他最后的告白:“我从来没有这么放松过,原来是这样的舒服。”没想到,他那扇紧紧关闭的心门,在人们的多次敲响都没有开启之后,竟然是以这样一种突然和决绝的方式被最终撞击开来。
这是一位失业在家的男孩,或许刚刚大学毕业,或许刚刚失业。年轻的他,没有事业,却拥有着一位美丽的女孩和一份甜蜜的爱情。正是因为除了爱情一无所有,所以才对这份爱情备为看重。但是他的看重却用错了方式——不是珍视、呵护,而是多疑、猜忌。
男孩和女孩是中学同学。这一天是他们的同学聚会,女孩本想借此机会帮他找份新的工作,但他却是带着不愿求人的无奈而赴约。在聚会上,昔日同学的辉煌使他产生了嫉妒之心,也更加深了他对自己女友与这个男人之间的猜疑;在洗手间与曾对自己女朋友施暴未遂的李作文的不期而遇,更是勾起了他往日的愤怒与憎恨。旧友相见,没有应有的欢乐与问候,而是对往日伤疤的重新揭开。
失业的压力,对他人骄人成绩的嫉妒,对于曾经的情敌的憎恨。这些都使得电影主人公蒋中天慢慢变得越来越孤独——不是众人抛弃他的孤单,而是自己紧关心门的寂寞。每天守着自己的身影在那间小屋里独自生活:刷墙,贴壁纸,做噩梦,与外界并不相往来。住在楼下的邻居老常只是因为好奇而上来打声招呼,他也是一幅不冷不热的态度,并且心生他并非是自己楼下邻居的怀疑。
人性的欲望与恐惧造成蒋中天对爱情的专横。他的爱,没有自由,只有束缚,像个钢绳网做的鸟笼,将爱情与灵魂一起囚禁在自己小小的内心世界。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作茧自缚,以撤退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与爱情。这样对心灵的一味收缩,终究会有一天将集群般地爆发出来——因为嫉妒,因为仇恨,因为专横。
面对自己与外界的巨大落差、内心的巨大深渊,主人公不是从自己的心的底层开始叠放自我救赎的垫片,而是以毁灭他者的方式来求得心理的平衡。所以,他将洪原在浴室毙之以锋刃,当然,他给自己的借口是对方的“背叛”“炫耀”“小动作”;所以,他将李作文推下了大桥,因为自己的耿耿于怀和他的“垂涎三尺”;所以,他将自己最爱的人,同时也是最爱自己的人杀死,裹尸砌进墙里,因为他要“把她的心留住”。
一切好如浸过房间里的洪水,在那紧闭的心门的阻挡下漫溢、泛滥。一旦冲破,则肆意如奔腾的汪洋。
《门》观后感(十):精神病人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批判
看这部电影是5年前的事情了,近期因为上了精神病学的课,改变了我对精神病,对精神,对人的看法,再度想起这部电影,有了别样的味道。
看到不少负面评论,1星最多2星者,认为此电影纯粹是精神病人的自白,毫无悬疑恐怖可言,故而是一部烂电影。难道说,展现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就是烂?悬疑恐怖的技巧就那么重要?究竟是讲述技巧太烂,还是我们没有放下身段去理解?
我认为这就是一部电影依托了一个杀人案来展现精神病人的独特视角。悬疑恐怖仅仅是吸引人的手段,从来不是为了吓唬人而吓唬人。
对精神病人的理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欠缺的。“精神病人”这个词本身在我们的文化圈内就略带贬义,不少精神病人被视作社会异类被亲友抛弃,甚至一些异见人士无情地“被精神病”。为什么会有精神病人?因为有正常人,精神病人和正常人是相互定义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还能相互转化。我们内心深处也有称为精神病人的基础,精神病人也有正常人能试图去理解的内在逻辑。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重型精神病,一般是肉体凡胎所能理解的极限,但如果不尽力去理解,又怎样找得到理解的极限呢?
事实上,我们做的更多的不是去理解,而是去评判,每个人都站在自己角度,运用自己所受的文化教育思维价值体系去评判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或事物。对精神病人如此,对这部电影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