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都患了一种病:间歇性努力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我们都患了一种病:间歇性努力症

2017-12-04 16:22:17 作者:kris 来源:Kris在路上 阅读:载入中…

我们都患了一种病:间歇性努力症

  01

  这一年,大林三十三了。

  北京的雾霾吸了一整年,孩子的咳嗽也断断续续半年多。看着桌上的一堆报销单,点着那只早已有点迟钝的鼠标,听着隔壁桌王姐在聊他孩子又去哪个国家参加钢琴演出了,伴随着其他同事略有艳羡的称赞,他开始怀疑:

  当初来到北京是不是一个错误?

  那时正是初冬,大林孤身一人,连秋裤都没穿就从深圳热气腾腾地杀到北京,意气奋发地冲进了金融街的那幢大楼。身后,则是老婆打包的十几箱行李家当,还有恨不得一块打包寄快递的两个儿子。

  02

  当初,因为老板的一句话,他马首是瞻,毫不犹豫地下了决定:“离开已经生活了10年的深圳,带着老婆和两个儿子迁居北京。”

  周围人都说他疯了,老婆也一直在他耳边念叨着要不要再考虑一下。但大林毅然决然,因为老板说:“到了北京,有我的就有你的!”

  老板确实努力地帮着大林上下打点,眼看着提职的事儿就要落定了,结果在一个周三的午后,老板被悄无声息地带走了。调任北京三个月,却因为碰上股灾救市的事惹了一身骚。

  于是,大林又一次陷入了彻底的低谷。

  茶不思饭不想,老板以前许诺的升职也打了水漂,他再一次从打鸡血的状态陷入了熟悉的模式:堕落。

  这种感觉对于大林来说,太熟悉不过了。

  在他印象中,从上高中开始,这种鸡血与堕落的交替变换构成了他生活常态。一段时间努力地快被自己感动,一段时间又堕落地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典型的:

  间歇性努力症。

  03

  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发誓一定要冲进学校前三名;结果模考判卷老师给他的跑题作文打了零分,他鼓起来的热情一下子又被扎破了;浑浑噩噩了一星期,偶尔看到了同桌手里的读者,瞄了一篇文章《现在不够努力,以后够你流泪》,鸡血又来了,老子可不愿意以后抱头痛哭,于是又向着目标开始冲冲冲。

  大林运气够好,高考发挥有些失常分数刚到一本线,阴差阳错报了一所全国前十的985,因为那年是小年,人都没招满,一本线就是录取线,他竟然被神奇的录取了。

  大林向师哥师姐们打听着大学的奇闻逸事,幻想着自己的美好大学生活。还没进校园,他就给自己定了大学四年的目标:拿一次国家奖学金,发一篇顶级论文,谈一场不散场的恋爱

  毕业时,除了依然紧握着女朋友的手,其他的目标一个都没实现。

  在走出校园的那一刻,他觉得世界是公平的。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四年里付出最多的就是这份感情,而最后的结果也如他所意,王子和公主一起毕业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04

  女人在恋爱时的智商为零,大林觉得,应该把男人也加上。

  因为这四年的大学时光,他每次考试都觉得自己是个弱智。跌跌撞撞补考了好几次,总算是有惊无险的毕业了。

  四年之中,除了爱情甜蜜之外,他感受最深的便是那种间歇性的努力和堕落。

  前一天听了俞敏洪的演讲,发誓要把丢掉的英语甩起来,坚持听了三天单词,发现记住的还是没几个,看着那本大一就买了的四六级单词,他把自己逗笑了:“看了那么久,还依然没见过D开头的单词呢!”于是,把单词书一扔,跑去操场打球了。

  单词书的状态像极了他四年的大学生活,书的前一小段被翻了太多次,书页都有些破旧了,但后边的大部分内容却从来都没有看过,崭新如初。

  那时阿里还没有现在这么如日中天,但马云爸爸也已经成为了创业传奇。大林最爱看的就是名人传记,当堕落的时候,无助的时候,看看那些痛苦起死回生的大佬们,觉得自己似乎也跟着他们重生了。那段时间,他最喜欢的就是站在西湖边上,捧着从地摊上10块钱一本买来的盗版马云自传,一看就是一下午。如痴如醉的状态持续了三天,第四天一觉醒来,他跟室友郑重宣布:

  "我要创业啦!"

  创业内容是他在这三天里想到的——送外卖。那时还没有什么饿了么、美团、百度,他算是当年专职做外卖的第一家,他后来总是自嘲:“说不定我当年再坚持坚持,也能拼个亿万富翁啥的……”

  模式依然:从鸡血到堕落。

  外卖第一单很顺利,靠着他从各种销售传奇传记里看的各种奇淫绝技,很快就把那家成都小吃老板征服了。三个人,第一单赚了200多,这对于当时的穷学生来说已经是笔巨款了。尝到了甜头,信心爆棚,于是大刀阔斧又找了三个同学,每天晚上开会打鸡血,谈梦想

  梦想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但梦想有了,大林发现,实现起来远没有那么一帆风顺。第一单生意虽然钱赚到了,却因为送餐仓促,搞混了好几次,时间有延误,于是他们的送餐队伍被一个宿舍投诉了。成都小吃的老板可没见过这架势,把200块给了大林,就再也不接电话了。大林跑到店里和老板沟通,老板显然心已凉,给他们上了一碗扬州炒饭,然后就骑着摩托车跑市场去了。

  于是,鸡血打的满,跌得也快。在苦苦挣扎了一个月之后,他把团队解散了。

  又是一个轮回,这种间歇性努力似乎变成了大林的一个死循环,怎么走都走不出来。

  间歇性努力症,意味着很多事情都是浅尝辄止,或许成功就差那一步,但一旦进入了那个间歇期,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成了泡影。

  05

  离开学校,大林靠着亲戚的关系,拿到了一家券商的offer。从杭州到深圳的火车上,一路牵着女朋友的手,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干出个人样来!

  但间歇性努力的魔咒却总是甩也甩不掉。

  工作一年,大林结婚了,从初恋到结婚,他觉得这应该是自己这辈子最酷的事儿了。那时深圳房价还不高,而且首付比例很低,他从县城老家的父母手里拿着20万,买了一套市中心的小房子。有房有媳妇,紧接着儿子也来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大林觉得这应该就是幸福了吧。

  虽说是高大上的券商,但其实后台工作让大林很郁闷。看着业务的同事每天风风火火,他有些迷茫。真的一辈子要干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吗?

  他的努力又开始了,考CFA。他把计划告诉了老婆,老婆很支持,但也有忧虑,CFA考试费用不低,孩子刚出生,房贷也要还,生活压力真的很大。老婆不想伤害大林的积极性,“老公加油,你是最棒的!”

  拿着老婆的背书,大林的复习计划开始了。要想过,先要把钱拍在哪儿逼着自己看书,于是,大林很自觉地做了报考的“early bird”,信用卡钱一刷完,大林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紧接着便是“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斗志满满。

  但大林隐隐觉得,这种斗志似曾相识,又有些害怕了。他从不缺斗志,但斗志却总是在某个中间时点荡然无存

  间歇性努力的有一个症状,便是给自己制造一种假象、幻觉。要努力,要奋斗,要拼出个人样!当喊出这些励志的口号时,大林感觉似乎已经成功了一半。

  心理学讲,我们对自己通常是高估的。而高估之外,又给了自己更高的评价,于是,我们便会把潜意识地把一件事情的难度看得过低,原本需要一年来完成,那种充血的斗志会告诉自己:“老子半年就能搞定!”

  于是,我们真的努力了半年,却发现,怎么离目标还是那么远?然后就再一次掉进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怪圈,从鸡血到堕落的死循环又来了。

  大林也一样,真的开始看书之后,他才发现CFA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但既然钱都交了,破釜沉舟也得硬着头皮看啊!第一年,CFA一级低空飘过,他洋洋得意,老子还是棒棒棒的呀,都没怎么看书就考过了。是啊,一级的那些基础知识,不就是应该那么轻松考过么?

  第二年,考二级,挂了;再考,又挂了;三战,还是挂了。

  大林欲哭无泪,他想不通,为什么复习一级的时候就随随便便看看书能过,考二级都已经加大复习时间了,却屡屡败北。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果然又包围了大林,紧接着便是自我放弃。在第三次挂的那天,他给老婆发了条短信:“老婆,我不考了,对不起。”

  间歇性努力的人,还有一个“优秀”的品质,就是喜欢自我批评,而且把自己批的非常恨。那种对自己的憎恶,对堕落状态的愧疚,对身边人的辜负,所有的恶毒词语都狠狠地甩到自己身上。这种所谓的“千夫所指”依然是他们的一种幻觉,大林的媳妇没有怪他,他却已经无法原谅自己

  自我批评也要有度,但间歇性努力症的人们却喜欢把自己批到极致,于是,大林自己被自己打败了。

  06

  这一年,大林三十三了。

  从四川的一个小县城,到美如画的杭州,再到奋进向上的深圳,再到雾气腾腾的帝都,大林有些累了。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努力的人,但有时候又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堆扶不起的烂泥,他感觉似乎永远也逃不开这个忽冷忽热的魔咒。

  很想对大林说,其实我们都在用同样的方式,走同样的路,间歇性努力症很恼人,但绝不是不治之症。不以努力为荣,也不以堕落为耻,只要试着把努力的时间拉长哪怕一点点,或许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共勉。

  一个段子,虽然今天看起来有点老,但却仍然形象:

  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泡贝塔咖啡听创业讲座,宅家看哈佛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BAT大格局了如指掌,张小龙贪嗔痴如数家珍。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约饭局去雕爷,喜欢罗永浩胜过乔布斯,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

  如果上述条件都符合,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今天也许里面的有些内容可以修改成优衣库、混沌研习社、得到、各种知识付费、阶层固化,但本质却没变。

  前些天经纬创投的公众号还发了一篇文章《忘掉创业,好好做生意》,疯狂的投资人们也在反思。

  本届政府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倡导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作为一种社会风潮有其价值。但具体到个人、团队和企业,无论是创业和创新都得遵循基本的规律:并非人人适合创业创新,无论创业和创新都是九死一生的买卖,既然选择就得承担这个责任

  ”双创”的大旗下,我们看到许多人跟风,当然有的人是挂这个羊头去做房地产、圈钱,这样虽然流氓但不乏精明。最傻的是,不管自己的情景和状况,从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社会什么热闹就去做什么、什么流行就干什么,一头扎进去,永远是炮灰和成本,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二

  在2010年我出版过一本《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的书,是讲个人知识管理的。在书出版前和出版后,让我认识了许多对这个感兴趣的人。但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对个人知识管理感兴趣的人,应该是那些希望上进的人们。这里面有一些人看了书,也问过一些问题,后面就不知所终了。我把他们叫做“不活跃”的学习者。

  还有一类人,这种人除了对个人知识管理感兴趣,还喜欢各种学习,参加各种拆书活动、学习时间管理、听各种TED讲座、参加各种社群。这种人我成为“活跃的”学习者。

  但十几年过去了,我观察到的是这些活跃的学习者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四处学习而有特别大的成就,反倒是那些不活跃的人有不少做的风生云起,起码成了某个领域的高手。

  为什么整天想着学习和长进的人却没有长进呢?

  今年“两会”上,火箭军的两会代表,火箭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李贤玉出名了。她是高二参加的高考进入北京大学,还是当年黑龙江省的理科状元。从这个角度看,天赋是没有问题的,但在采访中她却说:

  “我这个人没多么远大的目标、多么长远的打算。我的特点在于,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有机会,一定能抓住。不管干什么,有踏实和坚持,铁定能干好。”

  这其实代表了一类人,个人没有明确目标和方向,不是非要做什么才算数,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只要告诉她做什么,她愿意下大工夫并持之以恒,做不好不罢休。

  之前我们的文章里提到的北京儿童医院的贾立群主任,也属于这样的人。贾立群主任这样的人仿佛没有自己明确的主张,但却将每个到他跟前的事情做到极致:当年上山下乡是潮流,没得选择,他就去了。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没有关系和依靠的他通过自己的工作让大家认可,他是被大家推荐上的工农兵大学;他本来喜欢无线电和汽车,但推荐上医科大学也就读了,在学校时十分刻苦,据说在学习解破学的时候将头盖骨借到宿舍研究,早晨醒来时头边就是头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儿童医院的放射科,通常这样的科室是辅助科室,但他又能通过数十年如一日,做成顶尖高手,把贾氏B超诊断推向炉火纯青。

  在写《如何成为专家》时,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是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国家级荣誉称号。由建设部根据《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评选办法》的要求,每两年(偶数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名额一般不超过20人。),问他如何成为大师。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不知道啊,起码我之前没想过成为大师。只不过是活太多,干活就是了”

  三

  按时髦的说法,每个人都要follow your heart,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专业、岗位,才能够做出成就。但上面的3个人貌似都不是,也做出了成就。

  干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当然最好,但问题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怎么办?而且有许多人,说实话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兴趣点和方向的,那怎么办?

  抛开这些,基于我们的研究和观察看:一个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核心是必须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当然,这个方向和目标可能是你自己确定的,也可能是被外界赋予你而且你认可的。为什么许多人在军队容易做出成就,因为那里讲究服从:分配你干这个事情,而且必须干好,像李贤玉这样的就如鱼得水了,让我干就能干好。贾立群也属于这样的人,连烧锅炉都比别人烧的好。另一个就是,你的方向和目标必须是客观和靠谱的。

  为什么方向和目标这么重要呢?

  因为只有确定了方向和目标才可能谈到有深度,而只有深度才有超额的价值。现在知识过剩的环境下,如果你没有方向和目标,不能聚焦到一个点上,那么你学到的东西就是多个领域的常识,而这些常识带不来优势。如果你掌握的东西都能在百度上搜到,那凭什么人们要请你呢?用百度就行了!

  在实践上也是如此,如果你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某个领域或者专业的高手,而初级水平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即便将来你不再做这个专业了,你在成就某个领域高手过程中所获得的方法、能力对于迁移到其他专业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抽象化、概念化程度越高的能力才越容易迁移。

  许多教育专家建议,应该让小孩们练习一项爱好并争取达到专业水平,并不是为了未来让他们未来去干这个,而是让他们知道专业和业余的差别,等将来他们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的时候,知道干到什么水平才算入门、什么才算顶尖。如果他从来没有达到过专业的水平,可能这辈子在任何领域都是一个“爱好者”的角色。

  四

  当你有了一个方向和目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没有时间去为知识焦虑,你也就有了自己对于信息和知识的“过滤器”:不属于你方向和目标的东西,再好也跟我没关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个时候你才知道那个是属于你的一瓢!这个时候你也就明白,许多书其实没有读,许多人也不需要见!

  当你有了一个方向和目标的时候,你会目光坚定充满力量。即便人们说再多的阶层固化和社会分级,你知道固化是因为没有较高价值,只要自己的价值提升了,就可以实现阶层跃升,这都不是事儿!

  仅仅有提升自己的动机没有用(想想那些每天像打了鸡血似的人们),动机太强烈甚至会让你走进歧途,许多太想改变的人都去做保险和传销了。要想真正的实现长进,还必须将动机与方向和目标结合起来,热情和动力只有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才有价值,如果没有方向的热情就是火灾!

  在确定方向和目标后,就是在这个道路上的努力。这是一个持久战,不要奢望三天两天就能搞定,因为没有一个真正的高手是突然NB起来的。这里面涉及到具体的方法和工具,也只有在完成一个方向和目标的时候,你所学到的方法和工具才有用。这也是为什么说那些整天纠结于读书、时间管理、印象笔记的人没有大长进的原因,他们学了那么多的方法和工具,却从来没有真正用在一个方向和目标上。同时,你还要在这个方向和目标上去真正去做项目、完成任务,反思提升提炼,只有这样子,才能最后将这个方向拿下、搞定。

  当然这个过程是要有几个反复,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懂了,但可能后来又发现还是有许多盲点,那就继续去查漏补缺!

  五

  总结一下,在这个时代,如果你真的想去提升自己,必须要有一个方向和目标,只有在这个方向和目标下的正向积累才有价值!

  那怎么定这个方向和目标呢?

  第一个是你明确的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那就是你的方向和目标。但我还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是,你要将这个目标再细化成可以操作的,就是再弄小一点。如果你拿不准你的目标是不是靠谱,可以发到留言里面,也许我们能给您一些建议。

  第二个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想什么,那就考虑将你手上的工作做到极致。为了将你的工作做到极致,你还需要学什么、实践什么、思考什么自然就出来了,这就是你的方向和目标。就像前面举的例子,女将军和儿童医院的主任那样,既然干了这个就干的最好,为了干到最好其他事情可以放下,聚焦一处,干上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一定会大有收获。

  对于大部分想上进而没有方向和目标的人,我的建议是:

  控制你的欲望:你的兴趣远远大于你的能力和时间,感兴趣的事情太多不是NB而是大坑,你那么努力却没有大成的原因就是你想的太多,收缩自己的兴趣,聚焦一处。许多有所成就的人不是那些太敏感聪明八面玲珑的人,你需要点老僧入定的精神。

  兴趣没有那么重要:如果实在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和目标,那就将手边的这件事做到极致。为了能做到极致,你就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做什么、想什么了。即便将来你不做这个事情了,你也会感谢这个过程,因为任何领域到最后其实差不多。

  相信时间的回报:一年干十个事情还是十年干一个事情,回报是不一样的。将一件事情干到极致,时间会给你要的回报。

  从2003年第一次写个人知识管理的文章,就接触到各种想上进的人,到2010年《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出版后,更多这类人跟我交流和沟通。在写《如何成为专家》的书过程中,我们与数百位各领域的高手进行过交流和访问,发现那些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除了努力外,都有一条:他们都有一个专业和方向。而那些也有上进动机、也拼命努力却最终没有所得的人,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一般都有很多方向,对很多事情感兴趣,做过很多事。

  聪明的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