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课室风云》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课室风云》的影评10篇

2017-12-31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课室风云》的影评10篇

  《课室风云》是一部由劳伦·冈泰执导,François Bégaudeau / Agame Malembo-Emene / Angélic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课室风云》影评(一):【影记】墙壁之间

  ⑴劳伦·冈泰。法语课,马林老师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学生。谈论话题:同性恋的装腔作势,关塔那摩监狱,老师的抱怨课堂上读《安妮日记》,穆斯林教会,羞耻心,政客,伊拉克战争,足球,音乐,宗教,婊子,黑奴问题。在课堂上读自己的作文(自我简介)。

  ⑵苏莱曼身上的刺青:“如果你说了还不如不说,那就闭嘴。”新来的同学卡尔。家长会面。中国学生威的母亲被逮捕,威有可能被遣送回国。“阴暗系”的“特立独行系”的着装。谢里夫同学成绩糟糕。惩罚无用论。

  ⑶老师身上也有偏激的一面,过分注重纪律和校规,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在孩子们看来,这与“诽谤”无异。关于“婊子”的言辞激怒了带有女权主义倾向的学生。倘若苏莱曼被劝退开除,就会回国(马里)。这个事实触动了弗朗索瓦老师的心。“12个月劝退12个学生,这样的情况沉重了。”

  ⑷老师们的一此次会议围绕着学生展开。苏莱曼最终还是被开除了,他跟着母亲怏怏地离开。柏拉图的《理想国》。影片在空荡荡的教室画面中结束,背景音效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课室风云》影评(二):文化冲突与师生关系杂谈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影片里面的文化冲突,其实理解上来有难度。

  出于地理因素,中国很早建立起统一的集权的王权国家民族同化与融合也久已有之。而且,宗教信仰和种族的问题相对很少。所以,抛开外部因素,整体来说,这方面中国还是相当稳定

  可是,这个半写实的法国小课室里,情况是大不相同。(是否有代表性并不清楚)有中国学生,有前法属殖民地后裔,有加勒比海地区移民,有阿拉伯人,当然还有法国人。中国学生深孚众望,乖巧安静守纪律成绩不错父母淳朴老实。来自伊斯兰国家的那位同学,多少还是有点没能融入当地文化的意思,与一种尽快被同化的希望现实中产生了矛盾。非洲或美洲裔的则情况多样,如果当做一个整体来看,不妨说是某方面上依旧依恋家乡,但另一方面也对法国产生了自我认同。不过普遍表现出来的是,可能源自出身与社会地位敏感、躁动与猜疑,因此不相信学习也不尊重他人。至于本地人,作为大多数,并没有作为文化冲突的主体之一被呈现,不过表现出来的多少有种更关注自我而非他人的感觉。这与移民或移民后裔,倾向抱团取暖或者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大相径庭的。另外,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表现文化冲突的同时,电影没有涉及种族的问题,也没有在价值观上面停留太多,很单纯地在观察不同文化的人在同一个地方的生存状况。这点是很不错的。

  前面也有提及,由于没有切身经历,谈文化冲突其实相对吃力,而这部电影我更感兴趣的,是老师和学生关系的点,虽然未必和这部电影有很大关系。

  弗朗索瓦老师的角色,是很常见的正面角色。关心学生,热衷教育事业,赞成对学生多鼓励包容而不是惩罚。照旧地也会有控制不了学生的老师,和坚持捍卫纪律,严肃惩治的老师。这两个相左的观点,电影里面留下了可想象的空间。退学是退学了,但没有说是不是回马里。鼓励包容当然重要,但严肃纪律不仅是对教学对其他学生负责,另外也是让他们知道社会上是有规则的。除了有钱权,或者烂命一条豁出去,否则是没有资本任性的。老师领的工资又不是高得飞起,哪里有这么多心思跟你春风化雨。也因为这样,老师们对咖啡价格升一毛的讨论,要比怎么管理学生来得更热烈些。

  现在熊孩子是越来越多了,也不好教不好管了。虽然,见过的和影片比是小巫见大巫,但捣乱,不讲道理地顶嘴什么的还是不少。对于老师怎样惩处学生的问题一直以来讨论不休,也很难有一个公认的有可操作性的度。体罚学生自是深恶痛绝,但矫枉过正未免难为老师也难为一部分同学。当然欧美的教育理念和国内的很不一样,所以就亲身经历来说,上外教的课很多时候效果都不如预期。不过,我认为共同的底线是互相尊重。像无厘头的犟嘴、干扰别人和课堂的自行其是,都应该得到处罚。 不过,对青少年学生的处罚也是一个尴尬境地,一来是不能像社会人一样通过金钱关系解决,二来鉴于未成年身份也难有实质行为

  很主观、很冲动地说,很多时候真的很想扇几个人几巴掌。以为自己是shenmegui呀。拽个毛线呀。

  最后,回到这个电影本身,导演用了一种半纪实的手法。场景大多假设在一个课室或者一个会议室里面。并没有突出塑造某个角色来引领故事或突出主题。情节上面也没有太戏剧的成分。很简单,很踏实地描绘了一个班的故事。呈现出来的是,不同文化之间冲突所统领的法国教育的现状。导演当然对此还是积极的。从老师与那个女学生的悄然冰释可见一斑,最后师生一起玩耍也是证明。不过,这里面也蕴藏着一个弊病,导演其实没有表达什么切实的观点,也没有引导观众深入思考的意思。基本还是将场景呈现给观众看为主。这样我看来是不符一部优秀电影的标准的。这样为什么电视台不搞一个多集纪录片,冲击力不是更大。

  《课室风云》影评(三):那些课堂与人生

  他让他们写一篇自己的葬礼上至亲的发言稿;他带他们在课堂上读《安妮日记》;他们说十三岁太小,可以写进自传里的东西太少;他们慢慢揭开了身上的伤疤,也揭开了心里的;直到最后他会看见窗户里飞出来的纸飞机,和他们站在课桌上含泪喊着“caption,oh my caption”的告别。

  《超脫》,《牆壁之間》 ,或者是《死亡詩社》,講老師和學生的電影好多。我始终记得Academic Writing的最后一堂课,Damien给我们放了Freedom Writers,电影放完的时候,教室里剩下没几个人,而我却被这本电影震撼的只想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课室风云》影评(四):世界的碰撞,教育的碰撞

  此片主角François亦是此片的编剧,François亲自呈现课堂之上并不简单的世界。世界,豆大的课室就已经容纳了世界多个地方不同民族的学生。近年来欧洲电影愈加关注到移民问题,这种人口迁徙带来的当然不单是人口数量的问题,还有种族冲突,沟通,矛盾,敌视……等等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法国电影的移民话题似乎已经不是第一次碰触到,早在之前《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中Claire Denis的“Vers Nancy”就已经有所领教。各地民族簇拥到一个非自己成长的地方,寻求未来,这其中需要寻找的是对这个地方的认可,以及自我的认可。“你是什么人”,同样是来自非洲,但不同地方,但都有着地域之间的矛盾与自尊更何况是民族。影片当中就有学生因为老师造句所举例子中的名字为何是白人常用名而引起争吵。片中在一中国男孩身上也带出了中国移民的现象。男孩聪明乖巧,讨得老师喜欢,同时也会导致其他同学的心理不平衡,认为老师的偏心,其实这种心理不平衡往往是有着一种自卑情绪于其中的。而中国男孩在片中的自我介绍也说明了相当部分移民学生的心理,自我封闭,不敢,不能,不会展露自己,语言,文化成为这一道道的坎。

  François本身就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一个影评人,又确确实实是一名老师,此片由他的同名小说改编,也正如此能够从他身上感受到最具说服力的纪实力量。此片的纪实是半纪实的,在真实当中演绎虚构的自己。影片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上课,而就是在我们认为最无所事事的时候却是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刚巧之前看到某网民的介绍说,在西方国家的教育所鼓励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共同参与探讨。如此自由的教学环境就形成了最激烈的教育讨论氛围,而这氛围并不一定限于教学课程本身。在片中能看到一堂课里面,竟然会因为一些题外话而花费了10分钟以上的时间。在中国,教育是单向性的,上面的在传达,下面的在接收,接收不成是下面的问题。此话并不是说外国教育较之中国教育要好,自由的讨论也会有消极反应回忆起十多年的学习经历,课堂之上面对老师的提问,下面鸦雀无声的情况司空见惯,人说这是国内孩子不善思考。但在此片中,学生们面对老师的提问也一样是消极的回避。其实两者未必都是不思考,或是一种青春方抗心理,也或是自我认可的信心。这种自我认可的信心是不分民族的,关键是如何引导。

  此片同样涉及到体制的问题。老师们关于对学生的惩罚就引起一番争论,但奇妙的是,争论竟然结束在一台咖啡机上,也可以从中看到对于体制改革的无奈

  《课室风云》影评(五):“课”后“作业

  有一些故事线简单、镜头缓慢的电影总被人以朴实称赞,比如《德州巴黎》。可我觉得不能因为故事简单就说它朴实。

  真正的朴实是和真实与热情相关的;再加上谦卑的镜头,就有了《Entre Les Murs》。

  法国人似乎天生就有把真实状态自然展现的能力,我们从一些原意是在表达个人灵魂的电影里往往能窥到社会的整体状况及整个民族的面貌。

  听完影片里的这一堂课,不同的人一定会有差异极大的反应。法国白人应该就如同卡尔老师单独面见家长时,其中的一个法国妇女:思路清晰言语清楚。其言行将展现出受过文明熏陶后的理解力,会给片子一个中肯的评价;如果是个中国高中生,可能会再次感慨发达国家不受束缚的课堂及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的老师;如果是知识分子,可能会对这种老师学生平等相待,以理服人的氛围表示欣赏;青春不再的人会感叹当年,等等等等。当然,这些猜测即使存在其实只是这个影片的外衣,也是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像叶慈诗里说的:

我把我的诗变成一件外衣用古老的神话绣成纹饰……但愚人们把他拿去……诗歌,让他们拿去吧因为在裸体行走中有着更多的功业

  而导演真正想说的恐怕还是种族融合在巴黎体带来的种种冲突,最终成功地只用一个小小的教室完成了讨论。有一些事尽管从社会地位上、从讲道理的振振有词上,你都会认可学校做法,如果你是班主任,恐怕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校园里的事最终还是要以校园里的规矩办,出去后就是有天大的事那学校也鞭长莫及,而且早已超出一两个好心人的能力范围了(“即使有一丝可能他会被送回马里我也不想冒这个险,”他说。Mais en fin...)。这是班主任不得不放手的地方。

  影片结尾教室的空镜十分有力,人去桌空的教室勾起人的五味杂陈,思绪飘向画外之音。

  《课室风云》影评(六):观影笔记

  融洽的教师关系。 区分乖和不乖, 学生思维过于发散,但渐渐对课堂内容有了兴趣。 课堂依然混乱 开始有第一个老师开始抱怨。 中国学生,中国父母。 家长面谈。 为中国学生的妈妈(偷窃 遣返)集资请律师~ 鼓励表达~鼓励说话~ 都在说话,没人在“听”~ 如何尊重~在老师开会的时候 自顾自聊天窃笑 想大笑就出门去笑 ? 老师们没人制止两个女学生的看似无礼举动。 班主任的态度“不用惩罚帮助他们,提高他们的价值,让他们重视自己,他做的说的不完全错误的。” 班主任的形象的转变~ 惩罚的方式为何无法协调。 教师们开关于学生的会 会有两名学生代表参会 以示公正。 马里的学生被开除。 最后的课堂和谐了很多。

  《课室风云》影评(七):墙壁之间:璞玉无华,雕琢有方!

  故事的男主角法文老师马林尽一切努力想要做一个好老师,但是课堂上的棘手局面他越来越掌控不了了。每次当他试图把我们眼中正面的、有益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时,总会遭到意想不到麻烦——这座位于巴黎移民聚集区的公立学校的学生并不买它的帐。即便这种抵触不是冲着马林本人发作的,它的存在感和侵略性竟使观众压抑悲伤:这根本就是个看似无解的社会问题。

  我们对严重缺乏多元化的高中生涯多么的满怀眷恋,同一个时代的西方中学所面临的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就有多么稀松平常。这正是它的破坏性所在,你几乎无法把这些戏剧冲突锁定在一个特定的学校中,事实上它的普遍性让它可以在同类学校、整个巴黎、法国全境、乃至整个欧洲爆发。更可怕的是,从这部电影甚至你看不到一丝夸张或者不合情理:这个班级的学生里,相当可观的数目是来自各个大洲的移民后裔,那么来自中国的Wei认为同学们的表现很恶劣,来自非洲两个国家的同学因为非洲杯比赛而互掐,本地女生的一副玩世不恭哗众取宠嘴脸,就再正常不过了。

  而真正让这部影片焕发光彩的则是出类拔萃的制作水准。《墙壁之间》的剧本写得跟纪录片剧本别无二致,但看起来不仅担负了不俗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充满了超乎一般剧情片的艺术表现力。在朴实有力的故事骨架上,以精雕细琢的戏剧加工和了无痕迹的拍摄掌控构成一副栩栩如生的课堂写真,让它成为一块特殊打磨的棱镜,在狭小的教室里准确地折射了种族摩擦,教育体制,价值观更替等各方面的现实,并不难由此引发观众“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中学教育,怎样实现理想的中学教育”的思考。

  例如,在剧本的编写上,本片加入了一些戏剧感十足的细节。马林在黑板上写一个例句时使用了Bill这个白人名字,这竟然也能遭到那些非裔学生的不满;学校教师代表开会,女老师特别关心咖啡机的问题,这是教师作为学校雇员的现实面;脾气火爆的苏勒曼最终还是被投票这种简单粗暴的机制逐出学校,批判性不言而喻。更高的层面上,马林这名正面的、观众情感上更容易接受的好老师,这名角色体现出了他与那些长期工作在这所学校的、或麻木不仁或愤世嫉俗的同事的巨大反差,却仍然化解不了令人头大的课堂危机;他的给力和无力构成了整部电影的主线,颇具悲剧色彩。这些刻意为之的元素,使得本片从根本上区别于一部纪录片,并且十分自然、可信。

  本片主角弗朗索瓦马林的扮演者曾以自己为原型创作了一部教师自传,这一次得益于他的大力配合,中学课堂上发生的一幕幕故事被原汁原味的搬上银幕,无疑他的表演是如鱼得水的。拍摄耗时一年,所有的角色都是真实出演,这种原生态的表演质感同时也得益于精确简练的镜头。总而言之,《墙壁之间》的最闪亮的一点,就是它把一个原本严肃的故事,以看似朴实的手法,精雕细琢地再现。影片在桌椅狼籍的教室静景和教室外马林与同学们欢乐的球赛动景中结束,波澜起伏的一个学期终于结束,但是不久之后,很有可能相似的场景会在许许多多的墙壁之间继续上演,并且你什么都改变不了。

  《课室风云》影评(八):平凡中见功底,真实中触深思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座法国公立学校中老师与不同族裔,不同性格的学生们在冲突中相互成长的故事。影片拍摄手法朴素无华,但其效果极佳,人物真实得几乎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我在观影过程中丝毫没有觉得他们在演。整部影片如同淙淙清泉,虽不见力挽狂澜,刀光剑影,却沁人心脾,直指社会。我在观影过程中一直担心影片沦为“流水账”,但随着影片逐步推进,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影片虽有纪录片之韵,但仍有电影之骨。影片及时的切换,避免了误会。此处足见功力。影片还有一个触动我的地方是老师。按传统理解,老师社会地位不错,每年有固定寒暑假,而且还是个铁饭碗。看完此片方觉老师之难。我们何尝不想扇那个挑拨离间的爱斯梅拉达?何尝不想敲醒那个中二的苏莱曼?但作为一名职业教师,马兰老师却必须拿出耐心和理解,尽可能把孩子们领上正道,即便自己被气的哑口无言。此处向所有尽职尽责的老师们致敬!但本片有一处让我忧心忡忡。众所周知,没有天生的罪犯,罪犯的产生必然与家庭和环境挂钩。望着苏莱曼离去的背影,想起他那文盲家庭以及马里的教育环境,我不禁要问:他以后能走上正道吗?社会应采取怎样的方式更好的因材施教?这是一个沉重的问题。

  《课室风云》影评(九):言论自由下的中学课堂

  这部电影获得了奖项。说实话我很少看欧洲电影,但是这部电影我确实在无数个午饭和晚饭的时间中看过的。不知道要说什么,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言论自由下的法国课堂,感觉生活在这种地方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说什么都要被反驳,不知道说什么才是真正的正确。不过有一点很值得肯定,那就是就事论事,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过去了就是过去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一副法国名画:自由引导人民。

  我想这么一个国家,尽管看起来比较烦,因为耳边总是有声音,但是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它存在的道理。看了这个,我才发现最近所谓的dalailama事件,巴黎以及法国所作出来的惊人举动和萨科奇总统的惊人言论可能在当地就没人关注。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自由而没有国家意志的国家。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 ,总之我觉得。我更喜欢德国的方式,有理想但是也敢于承认错误。

  《课室风云》影评(十):教育问题

  同样是法国电影,同样是教育问题,让人想起《放牛班的春天》。曾经的那个被放逐在可教养之外的所谓放牛班,他们全体的童声合唱,听来如莺儿般流转,更高亢入云端,有一句话始终在我内心激荡,这句话是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而《围墙之内》,没有激荡人心的主题,有的只是描述,展示。展示的是巴黎20区移民贫民窟内一所普通中学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他们在校园内的教与学。 影片中,老师善良,但也是个时常无力无奈的普通人;学生大多顽劣,各有各自的问题,却也会因为阅读《安妮日记》而集体停止喧闹而感动。 其实,也许,这才是我们现如今人世间最寻常的学校,为数最多的教育关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