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沉尸》的影评10篇
《怒海沉尸》是一部由雷内·克莱芒执导,阿兰·德龙 / 莫里斯·罗内 / 玛丽·拉福莱主演的一部犯罪 / 惊悚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怒海沉尸》影评(一):阳光明媚的电影
相比于“怒海沉尸”,直译片名“阳光明媚”更为适合。影片色彩艳丽、人物光鲜、风光旖旎,就连杀人也是那么光明正大、行云流水,仿佛艳阳下最正常不过的活动。正如一则短评所言,“将犯罪拍摄得写意而明媚”。阿兰·德龙长了一张英俊帅气的脸庞,而黝黑的肤色和瘦削的颧骨又显出一丝纯朴与粗粝。覆盖着长睫毛的蓝色大眼睛扑闪着,眼神时而无辜、时而轻佻、时而深情,让人情不自禁想去原谅他的一切行为。他的形象确实很适合扮演这种出身底层、聪明伶俐却又心机深沉的年轻人。
记忆中自己看过的二战后拍摄的影片大都有着色调明亮的画面,如《茜茜公主》《埃及艳后》《尼罗河上的惨案》。所以看这部同样明艳如风光片的电影时心中难免升腾起浓浓的怀旧感——年幼时对西方世界的印象与想象不少来自于这些影片。它们埋于心底,很长一段时间内如茫茫大海上的灯塔,虽然灯光遥远而微弱,却带给人希望与安慰。看着这部56年前的老片,听着上译厂舞台感浓郁的配音,以及从小就熟悉的童自荣老师的声音,仿佛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一切皆有可能的年纪。
片中有一场景是在意大利,人群抬着圣母像举行庆祝活动。画面左边一男子正迎着镜头走来,突然间脸露慌张,微微踟蹰后将脚步偏到一边,略带犹豫地继续走着,表情明显已有些不自然。明眼观众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因无意间发现摄影人员而手足无措的普通游客。当代影片中的行人们早已习惯了面对镜头若无其事大步如风。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不少普通人也像今天发展中国家的边远小镇居民一样拙朴可爱吧,呵呵!
《怒海沉尸》影评(二):某些剧情
《怒海沉尸》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的戏剧性。此外,导演在展现内容过程中极富意识地将他意识形态倾向融入其中。 法国影星阿兰·德隆极为成功地扮演汤姆·里普莱。阿兰·德隆有着一张迷人英俊的脸,他将汤姆·里普莱敏感、冷峻、机智又有点莽撞的不计后果的性格演绎得很到位。阿兰·德隆创造了一个外表狐媚却又行事果断的含有同性恋倾向的冷酷杀手。他一边温顺地微笑着,一边见机行事地盘算着;一边冒冒失失不计后果杀人,一边又能以急智应对意外发生的事件。阿兰·德隆塑造的是一个靠灵感行事的杀手,他随机应变却又不善于深思熟虑,所以阿兰·德隆版的汤姆·里普莱不会明白,当他推动某一件事发生后,事件本身会自行发展的,这是人的力量所无法控制的。电影中,汤姆·里普莱一计得逞后,事件表面上朝着他希望的方向发展,却暗中隐伏危机,于是他开始不停地应付出现的意外,当最后他以为最妥帖之时却正是他败露的时刻。
《怒海沉尸》影评(三):最冷的海
最冷的海
是阶级
雷普利不是个好人,但他一开始是怀有善意的
他对菲利普的友情和对玛姬的爱情都是真挚的,可能是他一生最深的一次
但是他太天真了。纸牌屋里有一句名言,接近权力让人以为拥有权力
雷普利看见了另一个生活,美好资产阶级仿佛为他打开了大门,我把自己想象成菲利普,一个富二代,拥有美女玛姬
这认识几天友情和爱情是真的,还只是这幻想生活的一部分,仁者见仁
但是资产阶级对他说no
那个胖子更是把瞧不起和怀疑写在了脸上
他不会签字,叫不出酒的名字,他不属于那个世界
在船上,菲利普和他穿的一样
其实他杀死的就是他自己
杀死自己,然后变成别人,这是通过阶级之海唯一的方法
他当初可能用同样的方法从流落街头的阶级里爬出来
对比那些生出来就拥有一切的人,他们显得愚蠢无能,从不尊重别人
阶级之海,只有沉浮
雷普利不会成为菲利普,但会成为他爸爸
《怒海沉尸》影评(四):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
趁着刚刚看完影片,迅速地总结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
a.利普利游戏扮盲人,过马路时却像个真盲人一般一往无前,直到菲力浦把他拖开,利普利的个性中就有这种一根筋的决绝;
.利普利对着镜子的模仿;
c.船上餐桌被羞辱后脱掉上衣,走上甲板,抓过船舵,或许这就是他起了杀心的时刻;
d.狂涛中的杀戮,返回时的眼神,杀人后返回船舱大口吞咽面包;
e.鱼市上一连串镜头,陪着短促的钢琴声;
f.第二次杀人所用的佛像;
g.西红柿滚了一地,中间还有一只死鸡,镜头反打,死鸡和菲力浦的朋友以相似的姿态倒在地板上,利普利走到窗边,窗下嬉戏的孩童;
h.利普利把车开到楼下,上楼,越过尸体,打开烤箱,取出鸡,就是那只死鸡,再一次在杀人后大口吃东西;
i.拉着玛奇的手,拿过吉他,吻她的手心,这眼神……
《怒海沉尸》影评(五):怒海沉尸——杀死我成为你
这是部冷漠且捉摸不透的电影,我们已经对《天才瑞普利》的小说以及安东尼•明格拉的版本耳熟能详,但雷内•克莱芒的《怒海沉尸》为故事注入的法国式的轻巧暧昧依旧让人感觉陌生。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所写的小说《天才瑞普利》出版于1955年,一开始只被视为纯粹的娱乐读物。后来,人们才意识到书中那些堕落的幻想可以被理解成为战后美国版的《基督山伯爵》,或者说,至少让战后的美国人对汤姆•瑞普利的被剥夺感以及无限膨胀的欲望感同身受。
《怒海沉尸》是个超越了道德判断的故事。汤姆•瑞普利,一个聪明狡诈美国“食客”;菲利普•格林里弗,一个自大讨厌的花花公子,最开始这只是段充斥着胡闹显摆的不平等友谊,随后故事却急转直下变为“摆脱自我的欲望”、偷窃身份以及谋杀。但必须说明的是——我们的“反英雄”汤姆•瑞普利绝不是恶魔,不是什么让精神学家临床分析的样本,他只是偏执的想要一切都最好——不过,必须以欺骗或者毁灭他人为代价。小说结尾处更是以瑞普利的胜利点明了一条真理:你能得到所有想要的,只要你愿意杀人并且足够聪明能掩盖住罪行。
我们忍不住将《天才瑞普里》与《怒海沉尸》相比较,安东尼•明格拉煞费苦心的加入瑞普利的悲恸以及描述他对犯罪的无比渴望,而雷内•克莱芒似乎对瑞普利的动机不怎么关心,他更精密而冷静,热衷于炫耀着类型片的技法。或许以现在观众的标准看来,《怒海沉尸》太过举重若轻,优雅却难以让人感同身受。不若《天才瑞普利》那般直白展示所有的残忍、嫉妒、无法平息的欲望以及疯狂的算计。
《怒海沉尸》充分的显现了雷内•克莱芒作为一个技术派导演的细腻与精巧。影片一半是瑞普利的眼镜观察到的世界,冷静,但是阳光绚烂,手提式镜头中的意大利景色更是充满流动性。另一半则紧紧扣住希区柯克式的主题,从背后拍摄的镜头似乎在暗示瑞普利对他所做的一切毫无悔意。如果说雷内•克莱芒确实想给予这个故事及瑞普利的心理些解释,那么大量的特写镜头似乎能透露出端倪,年少的阿兰•德龙俊美的外表,掩盖在睫毛下闪烁的迷人眼神,让瑞普利更像是布列松电影中的人物,天真固执,一心想要对付世界的不公。
并不让人意外,影片忽略掉了故事中暗含的同性欲望。原著(以及明格拉版本)中迷人却又空虚的富家公子迪克变成了影片中娇惯恼人的菲利普——他简直是在找死。瑞普利-菲利普-他未婚妻玛吉的三人关系更似乎秉承了法国电影中感情的游移与不确定性,你怎么理解都成。
最后,《怒海沉尸》改变了小说的结局,当菲利普的拖船被拉上岸,而他腐烂的尸体顺着纠缠螺旋桨的绳子一起浮出水面。即使如此,汤姆•雷普利也像个胜利者般走向前来的警察。
《怒海沉尸》是对雷内•克莱芒的导演事业有着决定性意义的一部电影。克莱芒开始是以摄影师的身份进入电影界的,随后,他拍摄了一些纪录短片以及纪录片风格、宣扬“法国抵抗运动”的电影《铁路战斗队》(1946年)。他最初赢得现实主义大师的声誉是由《禁忌的游戏》(1952)以及小心谨慎改编左拉原著的《洗衣店女人的一生》(1956年)带来的。但以《怒海沉尸》为转折,克莱芒开始抛弃了纯自然主义和宣扬人文精神的影像方式,开始探索更深层的人性(或许也因此,克莱芒没少被他的新浪潮同僚们攻击)。
但有意思的是,纪录片的经验一直影响着雷内•克莱芒的创作,比如片中瑞普利杀死菲利普的段落就是以即兴的方式拍摄的,克莱芒说,他能感觉到每个演员都已经“明白了”情节,所以没必要把它们写出来,让演员顺着情绪发挥最好。结果,这场戏短促却充满了爆发力。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作品:
火车怪客(1951)希区柯克导演,这部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缜密故事成为希区柯克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美国朋友(1977),维姆•文德斯导演,改编自瑞普利系列第二部《瑞普利的游戏》。
告诉他我爱他(1977),克劳德•米勒导演,改编自小说《甜蜜的恶心》
意乱情迷(1987),克劳德•夏布洛尔导演,改编自小说《猫头鹰的哭泣》。夏布洛尔将弗朗茨•朗式黑色冷酷笔法的剖析命运的扭曲,使其代表作之一。
天才瑞普利(1995)安东尼•明格拉导演。
瑞普利的游戏(1999),莉莉安娜•卡瓦尼导演,约翰•马尔科维奇的这版相较起来类型化很多。
《怒海沉尸》影评(六):观影随感
这是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天才雷普利》的1960年电影版,片名英文为purple noon。
与1999年安东尼明格拉的《天才雷普利》电影版本不同的是,这版《怒海沉尸》更为侧重展现人性的恶是多么没有理由,人性是如何贪婪,以及雷普利本人是如此聪明、如此幸运,没有展现雷普利对于菲利普的同性痴迷。在杀死菲利普之后,次次能逃脱警察和熟人。直到片中最后,已经看到船后菲利普尸体之后,警察让女仆叫雷普利过来,而雷普利兴高采烈的过去了,片子到此,戛然而止,我们没法猜测雷普利的结局,有可能他被绳之以法(这是普世观念:正义得到伸张,杀人者必将付出代价),但更有可能的是雷普利凭借着自己的狡猾和机智又逃脱嫌疑(这才是现实中,会发生的事情:杀人者逍遥法外,正义迟迟不来)。
而安东尼明格拉的版本,更多展现了菲利普的自私、残忍,让雷普利最后忍无可忍、恼羞成怒,最后铤而走险,杀了菲利普,某种程度,这是雷普利的杀人行为做辩护,雷普利选择杀害菲利普是被逼无奈,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其实真的是这样吗?
雷普利靠撒谎获得接近菲利普的机会,却被菲利普发现其各种欺骗行径,甚至是被菲利普发现雷普利对他有同性的情愫,并惨遭拒绝之后,然后雷普利为了掩饰这一切,选择杀死菲利普,然后是发现真相的胖朋友,还有自己的同性恋人。
雷普利是一个聪明、幸运的家伙,同时还是一个极端残忍,喜欢扮演上帝,视别人生命如同草芥的冷酷的、反社会人格的人。
1999年的裘德洛与1960年的菲利普扮演者,很神似,可能选择裘德洛来扮演的主要原因吧。
阿兰德龙果然不愧是“欧洲第一美男”,真得是太美了,同时又有点阴柔。
阿兰德龙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一举一动总是那么“优雅”,脸庞是那么迷人,但是他内心却是一个早已“腐烂”的人:他一举一动的看似“优雅”,掩藏不了他的粗俗、残忍、冷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怒海沉尸》的导演,很好地捕捉到了他这些特点。
《怒海沉尸》影评(七):阳光不再暴露罪恶
阳光不再暴露罪恶
@霁月轩客
罪恶往往发生在太阳底下。充沛的日照,蔚蓝色的海洋,美丽的古城,稠质的色彩,《怒海沉尸》以亮丽的高调摄影横扫影片,极少暗调和阴影。汤姆在船上刺杀菲利普的一瞬间,没有任何光影的渲染和煽动,一切都笼罩在明媚的阳光下。甚至在黑夜中,每个人也明亮如珍珠,行为昭然若揭,缺乏希区柯克式的一贯到底的悬念。阳光型美男阿兰•德隆对杀人犯的演绎,更让人一点痛恨不起来。
阳光却不粗犷,细腻生动是本片的一大特色。汤姆杀死菲利普,回到岸上,有一段闲逛市场的镜头,具有旅游纪实片的风格,视角轻松而充满探索的意味。这也许是犯罪后压抑性的放松,杀人者自我欺骗事实的不存在或被完美遮蔽。汤姆在旅馆第二次杀人后,他瞟了尸体一眼,然后把目光投向窗外,楼下一群孩子在玩游戏。这时,画外响起舒缓而带略带嬉戏性质的钢琴曲,与室内杀过人的恐怖氛围极不搭调,却与室外孩子们的纯洁无辜相谐调。不错,一旦杀过人,事实就不可逆转地存在下去了,人的纯洁和无辜就不可挽留地失去了。这一首古典儿童钢琴曲,性质上是被当成人性堕落的挽歌而使用的。
如果仅从“没有完美的犯罪”、“罪行不可逃脱”的立意来看《怒海》,它的叙述是成功的,而且营造了“明艳犯罪”的风格。但《怒海》的内涵不仅于此。影片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值得我们咀嚼和玩味。
先来分析看得见的人物关系,那就是汤姆与菲利普、菲利普与玛吉、汤姆与玛吉的关系。按西方的观点,人应该是自由而平等的,可事实上,自由和平等是需要用金钱赎买的。菲利普是有钱的富二代,他当然是自由的,他想去哪玩就去哪。他购买而享用一切可以用钱买到的商品,包括美女这种重要的社会资源,这是他的自由。汤姆是流浪汉,自由到上顿不知下顿,所以必然给菲利普父子当跑腿,唯唯诺诺地讨好卖乖。菲利普肆无忌惮地在汤姆面前寻花问柳,跟女朋友亲热,而不允许他分享沾腥,这就是汤姆必须享受的平等。嫉火咬噬着汤姆的心,菲利普自己是不是也往火上浇了油呢?
从外形上来看,汤姆要比菲利普长得俊朗,不过玛吉是菲利普的女朋友。我不敢冒贸然断定,漂亮的玛吉是因为菲利普家的财富而“爱上”菲利普,虽然美女爱财子是现实的通例。但玛吉显然知道菲利普寻花问柳的恶习,“寻花问柳总比杀人要好”;而且她也很明白,菲利普并不真正关心她,把她辛苦写的书稿都扔到蓝得像宝石的第勒尼安海里去了。他只关心她的肉体鲜不鲜嫩。如果这不是爱情是什么呢?我不敢贸然断定。
汤姆虽然与菲利普同吃同睡,一起坐在太阳伞下面喝咖啡,但两人之间身份的鸿沟却深巨而不可逾越。如果这不是阶级地位的鸿沟是什么呢?我不敢贸然断定。汤姆杀了菲利姆,穿他的名牌衣裤,模仿他的口音和签名,支取他的存款,过起了菲利普式的游哉游哉的上层社会生活。他甚至开始追求玛吉来。美女是商品社会的奢侈品,美女的拥有毫无疑问是身份最有力的宣昭。汤姆把菲利普几乎全部的存款取出来送给玛吉,这不是爱情是什么呢?我不敢贸然断定。我只知道汤姆聪明绝顶:其一,制造了菲利普自杀的假象,其二乘虚而入占有玛吉。两人一结婚,他仍可以享用那笔钱。美女和金钱,一箭双雕。
菲利普父子,汤姆与菲利普父亲是影片中隐形的关系。我们可以猜想到,菲利普父亲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富商,整天忙于敛积财富而疏于与儿子交流。他与儿子之间唯一的语言就是金钱。儿子不断地挥金如土,父亲又不断地往帐户中打款。这就是他自认为的父爱。甚至于为了让儿子回家,他也是用5000美元的报酬诱惑和刺激汤姆的贪婪去玩成任务。金钱关系几乎成了资本世界人与人之间全部的关系。菲利普之死,警察只认定胸上插着的匕首和指纹,无形的杀手却是他们永远无法绳之于法的,因为这种法是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并希望永恒地将这种关系维持下去。阳光不再暴露罪恶,反而是掩盖罪恶,成为罪恶的帮凶。
虽然现代人之间的扭曲关系、复杂的人性、等级社会的批判、自由和平等的真正实现,充满着丰富可议的内容,也可以为影片增加品质和内涵,但《怒海》却浅尝辄止,并不想作深入探讨。它把自己定位于通俗犯罪片,娱乐性重于思考性,从这一方面来看,它不失为一部成功的经典制作。
《怒海沉尸》影评(八):阳光下的罪恶
那个时候拍片比较沉得住气,没有现在商业片隔几分钟就得煽动下观众情绪的急迫和生硬,倒反而能潜入脑海,留下长久的印记。
汤姆两次杀人的场景都很短促,没有血腥的渲染,但是第一次急促晃动的海水和船身,与第二次散落的蔬菜、鸡与弗雷迪胖大的身躯,加上安静得过分的钢琴配乐,不动声色地表现杀人者不同的心态。
总是在眼前晃过的还有另外两处场景。鱼市上象笑脸一样的鱼头,有些像嘲讽,也有些狰狞,刚杀了菲利普的汤姆眼神冷漠地一一扫过,与后面视而不见在地上摊了一天的弗雷迪的尸体,自顾烤鸡吃鸡的镜头,揣摩片中杀人者彼时心理,让人不寒而栗。
此片片名以前常译作《阳光普照》,感觉比《怒海沉尸》好得多。汤姆很像影片中让人炫目的意大利阳光,迷人耀眼,多少欲望和罪恶在阳光下蠢蠢欲动。太阳底下无新事,已有之事将来必再有,汤姆也不缺前辈和后来者。
阿兰·德龙俊美的外表,善恶莫辨、复杂难明的眼神,冷漠桀骜的气质,都证明他成名只是迟早。快结束时征服玛姬的那个眼神,真算得上“疯狂的、邪恶的、致命的”。
《怒海沉尸》影评(九):在上帝面前,掉头而去
2017年刚开始的几天就一口气看了《艳阳下》,《朋友再见》,《神机妙算》,并重温了一遍《红圈》,基本奠定了今年的基调。因为太过激动,太动感情以至于一想起来就心力透支,所以一直拖到现在冷静下来才写影评。这部电影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主角不完全是书里的Tom Ripley,更不是马达的那个Tom Ripley,而完完全全是阿兰德龙的雷普利。一个对所有人都那么温和,对每个人都很好的人,内心里却是彻骨的冷漠。也许正是这个反差深深迷住了我吧。
不能忘怀那样一个Alain Delon,一个Tom Ripley。他的魅力就在于冷漠。如果他还会起波澜,如果他内心深处归根结底还有除了他以外的其他人,雷普利就不是雷普利。如果Ripley一开始动手的时候受了情绪的影响,如果他不是出于自己的思维而是因为爱恨情仇,一时冲动,或迫不得已,他就不是雷普利,而无异于任何一个谋财害命又因自己的所作所为惶惶不可终日的平庸者,就不是天才。一个在感情上和常人一样细腻,会因为谋杀而暂时精神恍惚的人,绝做不到在警察面前一丝不苟,充当双料骗子而从不露馅。Ripley也有失误的时候,但从不是因为情感。Ripley的悲哀不在于通常意义上的罪恶,不是没有人爱他或者不爱任何人。Ripley的悲哀高于他本人的感受能力,因此他自己也并没有悲哀这种情感。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个天才,有能力支配身边的一切人,知道自己配得上谋杀得来的地位。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他是天才雷普利。默默无闻,埋没一生,他是天才雷普利。Ripley不爱任何人,也不需要任何人爱他。我个人看来,甚至在这部电影里,Ripley也不爱Marge,他最终攻略玛吉只是需要得到一切Richard,或者在这部电影里,菲利普有的东西,包括爱情,因为他值得。他在镜子前说的那些话只是单纯的模仿。尽管这个雷普利与玛吉最后柔情蜜意,我毫不怀疑假设尸体浮上来的时候只有他们二人亲眼所见,雷普利不需要怎么思考就会扭断玛吉的脖子。Ripley不仅会为了自己牺牲所有人,而且是毫无罪恶感地牺牲任何人。假设这世界上有一个人以为自己可以用真情感化雷普利,到了危机时刻,需要杀人灭口的时候,Ripley还是会游刃有余,不为所动,并在一切都处理干净之后长出一口气,对着窗外的艳阳天点上一支烟。就像刚刚杀掉Freddy之后,在那间躺着尸体的房间里默默吃完房东送来的鸡,就像书中的Ripley望着弗雷迪的尸体无动于衷地说:
你可是你自己龌龊想法的牺牲品。
所以Alain Delon的Ripley是那么完美。无声无息中定下了计谋,甚至已经把刀摆在身边的时候还在纸牌游戏中给了菲利普最后一个机会,或者给自己最后一个借口。菲利普不出意外地因为习惯了欺压雷普利失去了这个机会。完美的雷普利,面对警探的时候连睫毛都不动一下。完美的雷普利,弗雷迪的尸体和篮子里的食物一起倒在地上,和无助而凄惨的肉鸡如此神似,与雷普利吸食他谋杀的人何其相似。完美的雷普利,走在集市上的时候每一条死鱼都仿佛死掉的同学,在水底的菲利普,表情是痛苦的,还是诡异地笑着,还是如同熟睡的?连观众都不得安宁,雷普利不屑一顾,对可能跳出来作祟的良心冷漠到不可思议的地步。那杆如同代表法庭和正义的天平的秤,仿佛一个上天刻意降下来恐吓罪人的征兆,在任何一部电影里都可以让主角心烦意乱,雷普利眼神空泛,掉头离去,与对待警探和良心无异。天才雷普利!对天网冷眼相待,冷漠地抬头望一眼上帝,抽身而去,无动于衷,甚至不屑于蔑视。
那么Ripley的悲哀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原著只是一篇悬疑小说,而艳阳下是一部悲剧。Ripley的悲哀是与命运的斗争。是一个穷途末路的人砸碎了命运的枷锁,抛弃一切也毁灭一切,咬断无辜者的脖颈吸食血肉,然后向命运露出自己血淋淋的獠牙微笑:我的牺牲品,就是你的。因为这是个不公的世界,我无力去砸碎它,但为了它不妨碍我,我可以不择手段。
Ripley误入了一个他本来见都见不到的贵族的世界,这个世界和其他的一样,充斥着庸人甚至是恶人。同样的一个人放在不同的背景下,人生就会截然不同,如同雨果所说,这个人有钱,人们叫他佳公子;这个人没钱,人们叫他流氓无赖。但Ripley,除了Ripley没有任何东西能觉得Ripley是谁。闯进了自己不属于的阶级,被没有资格享用(他坚信)自己应当拥有的东西的人包围,被当成玩物,被冷落和嘲笑。按现行的标准他是个失败者。Ripley可以忍耐所有,但一个对所有人微笑的人,可以流所有人的血。我甚至相信如果把他放在菲利普的背景下,他真的可以做一个更好的人。然而Alain Delon的Ripley失败了。艳阳下Ripley含着笑容去接那个判了他死刑的电话,自以为是个胜利者。他当然会失败,因为世界不允许这样的手段获胜。但为什么和Ripley相伴而生的,永远是那段伤感的音乐,悲伤的钢琴?Ripley,当那个电话把你从天堂打入地狱的时候,你还是会以这样的冷静,在艳阳下抬起头来,冷漠地望着审判了你的上帝和最终胜出了的命运,和伴随你的钢琴声一样,露出一个伤感而冷淡的笑容。
结束了,但是你以为你赢了吗?从我挣扎的那一刻开始,你就步步后退,一败涂地。你夺取了赢家的名义,但是我,你是打不倒的。
Ripley走向地狱的时候心满意足。
一个美丽的Tom Ripley并不是一个温柔深情但会杀人的Ripley,那是女性观众的白马王子。Ripley的美丽在于冷漠,不会表现出来伤害任何人的感情,而只会摧毁一切障碍铺平道路的冷漠。不需要担心这样一个Ripley会不真实,Alain Delon已经展现了他最鲜活的一面。那是我认为Alain Delon在整部电影里最宝贵的一幕。年轻美丽的Alain Delon有点孩子气地套上同学的全套衣服,理好头发,望着镜子里那个焕然一新的自己,闭上眼睛贴在镜子上,给自己的倒影深深一吻,宛若希腊神话的美少年Narcissus,也早早埋下了伏笔:这个孩子一样的美少年,在这个恶意的世界上,只爱他自己。就像这个阳光灿烂但暗藏杀机的电影本身,温暖美好,令人迷恋,心里裹着的是你触及不到的冰冷。
此后每次见到这个镜头,都无法控制地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