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亲密关系中,是否真的越清醒越悲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亲密关系中,是否真的越清醒越悲凉?

2017-12-04 16:24:51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阅读:载入中…

亲密关系中,是否真的越清醒越悲凉?

  世人常见“多情的总被辜负,薄情者才被记住”,就在尚未过百年的往事中,便有一例:

  曾在汪精卫政府任宣传部副部长而被列为汉奸的胡兰成向来自诩风流,在与张爱玲婚姻存续期间(因恐日后时局变动,胡的身份会牵累到张爱玲,当时未走法律程序,仅以一纸婚书为凭),又接二连三与流亡途中遇到的小护士、以及借住的朋友家庶母建立了恋爱关系。

  张爱玲曾考虑过挽回这段关系,最终仍是受不了胡兰成的滥情,与之分手,但仍旧用自己的稿费一直接济流亡中的他。并在胡兰成最终安定下来时,才寄来了诀别信,并附上自己刚收到的两笔电影剧本稿酬,共30万元,以示两不相欠了。实际上,张爱玲又何曾欠过胡兰成什么,一直是胡兰成欠她。

  而与此相对的,是将胡兰成收得服服帖帖,并最终与之白首偕老的佘爱珍,做法则完全不同。其时,恰逢胡兰成逃难到香港,没有去日本的路费,他想找佘爱珍去借。要知道,那时候,胡兰成为了帮佘爱珍报亡夫之仇,设计害死了76号的特务头子李士群。李士群其人心狠手辣,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胡兰成一介书生要设计害他也算是下了一番功夫和胆量的,而这,只为了他对佘爱珍的一句承诺

  然而佘爱珍一听到他要借钱,居然马上开始哭穷,说自己现在不比从前,最后就用二百元打发了胡兰成。这件事,在多年后佘爱珍向胡兰成吹嘘自己在港时,一日餐费就达上千的时候,还曾遭到胡兰成腹诽。

  在胡兰成后来回忆自己一生的代表作《今生今世》里,他更是用了四万字的篇幅描写佘爱珍,张爱玲在读者世界浓墨重彩,却也只是胡兰成一生中的插曲一段。

  而多情者虽多伤,在旁人眼里,却是爱得赤诚,不枉此生痛爱一场;薄情者却多怨,世人只道薄情者因不动心、不在乎而清醒,故得以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超然地位,于Ta而言,关系的缔结实属“将就”,如此想来,倒才是悲凉的那个。

  真的是这样吗?

  或许以上故事的人物多少都带着些传奇色彩,离我们过于遥远,那么就拿你我身边常常见得到的故事来讲一讲吧。

  几乎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交际圈里找到那么一个有些“作”的朋友,无论是对小伙伴们、父母领导还是男女朋友,总是提一些旁人看来“不太懂事”的要求,却总能得到对方应允,每天过得眉开眼笑

  几乎每个人也都能找到那么一位“特别懂事”的朋友,从来不提什么“过分”的要求,处处为别人着想,从来没有Ta亏欠别人,却能容得别人亏欠Ta,然而真到了要人帮忙或落到亲密关系中,他们却往往是被辜负的那一方。

  旁观者远远看着,总觉得前者头脑清醒,甚少投入感情,却获得丰厚的爱和回报,实属好命;而后者则是全心全意地付出感情,却遭遇人渣,值得同情。而以主流的价值思想稍一过脑,就觉得前者不劳而获,即使被爱包围却不懂爱的真谛,悲凉也;后者劳而不获,总算倾心爱过,纵然爱而不得,不枉也。事实上,这正是许多人无法走出创伤的关键——没有正确认识亲密关系。

  部分人看到上述的故事,很容易走进这样的陷阱:以为“作”而不懂事,方能使对方有“求之不得”的付出欲,从而才能控制住感情的主动权。此乃见其一,而不见其二也。亲密关系若是玩成了彼此互飚操纵术的权术游戏,到最后,大家都只会筋疲力尽,因博弈般互相猜忌的惯性而再无法坦诚交流,只求换一个人以脱身。

  更有那些“特别懂事”的朋友亲口道出的抱怨:“我对Ta(们)这么好,为什么Ta(们)却这样对我?”。此实则“小人误国,而君子尤能误国也。”因其问心无愧,而总以为自己所做日月可鉴无从指摘,殊不知亲密关系向来不是货银两讫的买卖,绝非一寸付出便能摘得一寸收获。而旁人的同情,也很容易站错立场,演变成对辜负者的指责,从而更强化了被辜负者心中认为自己正确的念头,实际上,这对他们来说是毫无益处的。

  对亲密关系的追求,向来人各有志,爱无对错,诠释在人。

  但是站在现实生活的土壤里,那些越是强调“倾尽一生气力换你一瞥”的亲密关系,就越是停留在交换、控制和自嗨的戏剧层面,裹挟着尚未擦拭殆尽的光晕,给人带来一道道新伤旧痕。

  当然,这并不说明追求这样的亲密关系就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每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或多或少都可能经历过这样的情感阶段,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那假如说亲密关系并不是利益与情感的交换,不是用尽套路的显性或隐性控制,也不是照着故事书依样画葫芦的自嗨,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

  同样从上面那两位“作”的朋友和“特别懂事”的朋友说起,如果你多靠近他们一些,很容易发现这样的现象:

  小伙伴们常常规劝那位“作”的朋友:“你啊,别老是作天作地啦,小心以后××不睬你了。”Ta却只是嘿嘿一笑,嘴里说着:“是是是,好好好”,行动上却毫无改变,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而那位“特别懂事”的朋友呢,却很容易被洗脑,别人说“有趣/无赖/神秘/冷漠,是一个人最高级的魅力”,或者反过来说:“千万不跟要无趣/内向/老成/消极的人做朋友”,Ta都会暗暗记下,并决意改造自己,认为“如果我努力变得更好、更优秀、更完美”,对方或其他人就会永远爱我。

  让自己变得更好,无论哪个方面,都是个很不错的计划,但是认为自己的变化是左右亲密关系发展的遥控器就想多了。我们应该清楚,无论自己变得多完美,都值得他人爱或不爱。反之亦然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的是,拥有更完整而不动摇的自我形象,会令我们更容易拥有快乐放松。而亲密关系则往往是帮助我们发现自身需求的一面镜子。从我们对另一方的期许和厌恶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和不满。而彼此之间如果能看清这一点,则也可以互为辅助,帮助对方完善对自我的认知和构建,成为两个能够完全接受自己、爱自己的人(但辅助并非是一种必要条件,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并不以旁人的意志和行为为依据和动力,而是需要自己放下对自己的芥蒂)。当亲密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时,便是两个拥有完整自我的人,关于成为彼此人生一段路程的旅伴的许诺。

  言而总之,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学会与自己相处,全然地接受自己,我们才能毫无保留地去爱别人,并不为对方的爱或不爱所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