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做头》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做头》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30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做头》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做头》是一部由江澄执导,关之琳 / 霍建华 / 吴镇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头》观后感(一):那个时候,霍建华还不是尊上白子画,他还叫阿华

  为了霍建华的关系,去看了电影《做头》。那个时候他还不是超凡脱俗清风朗月的尊上白子画,他还是影片里被消费的男色,是师奶杀手,是中年女人抛夫弃子也要投奔的小鲜肉。

  那时他还叫阿华,有一脸的稚嫩和迷茫。没有如今的气场,不像现在这般仙风道骨,清高孤冷,令世人仰慕。

  电影里的阿华,无意之中就已经吸引得无数女人飞蛾扑火,他美丽脆弱,本身还在等待着女人给予的机遇。

  而爱妮对他来说,实在是同样美丽而脆弱的存在。她本身还寄生在软弱无力丈夫身上,还在等待强有力男人拯救

  可是不得不承认,她的丈夫真是宠她啊。纵然她已年华老去,他仍旧当她是最初那个绝世美女,觉得她需要过更好的生活。甚至她离开他,他都表示支持,觉得人生苦短,她有理由追求她想要的一切。

  “我没有报怨,不是心里没有怨。”可是他始终没有报怨过一句。

  包括那样辛苦的养着她,包括为她一个电话,就急匆匆从工作中抽身出来,赶回来帮她找床底下的一双皮鞋,完全不顾灰尘,不顾奔波的辛劳。卑微的亲手给她穿上,像仆人伺候公主,还要看她脸色,听她怨愤。

  他给不了她向往的荣华富贵,可是已经尽力给她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一切。她虚荣自私,总想着不劳而获,对他没有丝毫体贴关爱。他从未嫌弃过。甚至她偶尔给他倒一杯水,他就已经感激涕零。

  这个女人的毛病,有一部分是原生态家庭惯出来的,还有一部分,是他纵容太过。

  就这样,爱妮还理直气壮的说,你要不要脸,过生日还要别人给我办派对。他就不会反唇相讥一句,没有派对,别人就不过生日了么?你又为我做过些什么?

  就因为她美么?就可以这样无理取闹?自己不开心,还纠缠着,让他也不快乐

  日子是清贫了些,问题女儿都那么大了,你不满早做什么去了,为什么之前都不离开?

  最后还很弱智的为了一个年轻人,离开婚姻和家庭。从古至今,有几个小男孩靠得住?何况,你贪图人家貌美温柔,却不想想,自己又能给那个小帅哥什么?房子都是哥哥的。想要给他开店,还得依靠朋友的资助。

  美女是资源,男色也是资源。想要占有,都要付出代价。

  每次看爱妮跑到理发店,和阿华上演纯情戏码,都令人很是无语。

  自己整天无所事事也就算了,有时间不去关心一下丈夫,不去照顾一下女儿,还那样不安于室。她从来不去想丈夫赚钱的劳心劳力,只会觉得他给的还远远不够。她从来不觉得自己已经步入中年,还希望垄断异性的爱慕,甚至和年轻女孩争风吃醋。甚至看不得别人好。女伴发迹了,她不但没有祝福,只是嫉恨,觉得人家应该永远是她的小跟班,所有风光,原本都应属于她的。

  还是闺蜜了解她,说,爱打扮的女人其实不安分。这句话并不适合于生活中的全部,却很适合爱妮。

  阿华身上,代表着一些她所缺少的东西柔情蜜意,貌似爱情的倾慕和尊重。当他温柔的手指穿过她的发丝,带给她的不止是年轻的触感,还有幻梦里的温存。仿佛在那一刻,她还是被娇宠的大小姐,有私人的美发师,还是被人暗恋着的,珍惜着的。而生活,还是像他俊美的容颜一样美好着的。

  她丝毫也没有去想,其实这个男人同样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而她也给不了他想要的生活。她似乎觉得,为他布置一个爱巢,未来就像她铺下的彩色床单,顿时鲜艳明媚起来。

  真是想起,都忍不住偷笑。

  几乎疑心她要上演琼瑶剧了,又蠢又痴情样子

  可是最后,她还是很成年女人的,主动以身试火,来了一场激情戏。

  只能以眼泪收场。阿华最厉害的是,从始至终都是温柔的。这或许就是女人们都爱他的原因

  明明他主动离开了爱妮。可是最后,他却会对她说,我还欠你一个生日礼物。即使是分手,他也会给她柔情抚慰,也会温情脉脉

  虽然,最后亲密之后,两个人都是满脸泪水

  或许温柔才是残忍的。

  结局很突兀。爱妮突然有了自己的事业,她似乎充实起来,不再需要虚荣而空虚的做头,而是利用女人们的这种心理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电影似乎在告诉人们,真正的救赎,还是来自于自己。或许正是她所一直轻视的闺蜜,带给了她最初的原始资本,让她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另外一种精彩

  她经过阿华的店,仰望他的巨大照片,还是忍不住走了进去。

  她仍旧爱着他。

  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大姐,你要是早有这份心气,不就早和丈夫共同奋斗,摆脱贫困了吗?至于让丈夫累得像牛像马,连你晚上穿了性感睡衣,喷了香水,他都无动于衷,埋头写稿吗?

  可怜他无怨无悔,只是做了为爱妮牺牲的铺路石。我最想看到的一幕,却是在她事业发达之际,不是去看阿华的照片,而是和丈夫女儿,一家三口相视而笑吧,不尽温馨

  《做头》观后感(二):我就剩下这最后的骄傲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给5分是因为我觉得很好,我也不会那么介意两个演员是否是上海人,这部电影给我的是感觉

  这部电影讲得应该是改革开放初期,新与旧的冲击,下岗改制大潮下人们内心变化

  女人还是要靠自己

  从开始安妮给女儿两天一次亲力亲为的洗头,就可以看出,做头在她内心的地位

  一名女子,是很容易受发型的影响心情的。

  大约 初中开始,我就特别关注自己的发型,恨不得天天早上洗头,吹好。

  无法忍受隔天的油腻,好像头发不好,就心情不好,就运气不好,什么都不好。

  对于梳子也有一种情怀,一定用好的梳子,随身携带,不时拿出来梳理下。

  安妮说,我就剩下这最后的骄傲了,如果连头都不做,那不等于自暴自弃了。

  每个女子都有自己小小的追求和坚持吧,心底的情愫。

  也许就是很多女子这样的情愫,才会有谭木匠,和这么多的美容美发店。

  《做头》观后感(三):对自己做头时理发师的好坏,服务过程的好坏都观影后有了一定了解,包括做头时本就是暧昧的,所以好的自己的理发师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学会变发型多变了

  我是在去烫了个发后,去看的这个影片,赶紧在网上买了看了,脑补一下以前就想看而没看的烫发是怎么回事。看过后就懂了,去理发,烫发的是为个感觉,就像关之琳在阿华那里理发,五年前出国前在阿华这理发的 想每周到阿华这做发型也是因为在阿华这理发给了她很好的感觉,洗头发,可能好的感觉就是让人觉得舒适,如果能按摩下头皮,让人放松躺下去,再有的能按摩下肩颈,让人舒缓压力,放松,舒服,就是好的了,而不是不让人躺,老在后颈部洗发,人们理发,烫发,大老远跑来,本来现代社会也都挺累了,谁不想有个好的理发店,理发师能给洗洗头能按摩舒服些,总之身体,心理上都放松些疲惫,舒适些,所以难怪正经理发店的师傅都穿白色的大褂,有点对人的身体和心灵照顾的像厨师或什么效果了,这是我的看法,总之看了电影就知道好坏了,不会自己傻乎乎跑去烫发,花了钱,洗剪吹,什么都不知道,不好的也受着,白白自己难受说不出来,还有电影里关之琳的闺蜜为他办生日宴,还专门叫了伴舞陪他跳,那段伴舞真是很精彩,两人的交际舞才是身体的激情,吸引,等的人类活动,而做头发不是,当然女人心细如发,再女人的发型,头发这些的搭理都是属于很私密的东西,古代中国就是闺中密友相互才能触碰搭理的是属于本来就属于有一些暧昧的情节因素在里面的。比如剪发,理发师的剪刀轻轻似触非触的拂过你的脸颊旁边的发梢,甚至手指,这些是情窦初开心细如发的豆蔻少女,也许一直感留于心的小细节,小暧昧,微微的美好的青春的带着发梢飞扬的感觉。烫发也许烫到齐肩,也许烫到齐腰,我本来是想留头发到长发齐腰的,可是理发师一来就说要剪掉发梢烫的,说再不能烫否则像草,就剪短了,其实,好的理发店和理发师是很重要的,好的理发师就会问你尊重你询问你想要什么发型,再好的,会给你 设计,帮你拿图片看,而不是理发师问也不问直接就理发,烫发,上药水弄什么发型,只是关注你推销多少钱的什么药水,其实发型,就像让一个人搭理女人平时宛弄,编盘,在我们身后的垂下的发髻时本身无论怎样的理发师傅,都带有暧昧的成分,而我对烫发其实总共也不过近一两年烫过两三次而已,而且不过一年烫而已,还都忘了,对我自身的烫发的以及接触到的经验而谈,烫发其实就我涂很好的药水烫过后,其实烫发的发型都是其实是做发型,做一次发型,如烫的卷是在参加某活动前理发师给吹出来的,或者有烫发棒可以卷出花型来,或做造型编发盘发,等之类的,烫发比较伤头发,烫的多了容易干燥,要补水,保养,好的养护。好了,这些就是我算是亲身经验,再加上学习观影,和旁边人的实际观察,体会总结的一些。

  就这个影片来说,我觉得关之琳是非常漂亮啊,这些年也没听说过什么娱乐消息,可能家庭幸福,被富豪老公养育家庭都很好吧,总之影片中关之琳的蘑菇头发型下她是确是个美人,半老也余味十足啊,霍建华年轻时也是蛮青涩蛮帅的。

  《做头》观后感(四):。。。我只想说很无言

  至于剧情什么的到还不至于烂到极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比剧情更让人纠结的东西。

  先不说关美人实在老了,再加上那身打扮实在没有视觉上的享受,然后就是很正常的一段对话关美人一开口说话,港腔一摆我就得瑟了,鸡皮疙瘩掉一地,话说剧情里设定的关美人不是港人吧,这个没注意。然后关美人通过这部影片再次奠定了她的花瓶地位,我只想说您在演艺界打拼了这么多年了怎么演技还不如新近的演员。。。

  最后再说没有前面提到的那些糟糕的剧情。。。其实。。。很无聊的片子,都不知道该评什么了,最后的结局着实让人又郁闷了一把

  《做头》观后感(五):烂…

  这部本来就年代久远,又故意拍的复古老气的电影,做作的节奏慢的让人想哭…

  很多年轻时曾经风华绝代的女人,接近中年以后面对平淡如意的婚姻,都会对这电影产生共鸣吧…总觉得年轻时没选好没嫁好,总觉得日子越过越糙,总觉得难以接受不如意的现状和事实…这是不安分?还是有追求?

  我最不能接受理解的是安妮狠心的把老公和女儿一起抛弃,但也许她只是做了很多人都会做的选择吧,永远把自己摆在首位,永远只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

  只是觉得吴镇宇演的老公已经够好了,正在采访时接到一通电话就跑的火急火燎结果只是为了回来给老婆找鞋,还生怕耽误了她时间惹她不高兴,一边接受着她的冷嘲热讽还一边帮她穿鞋…可惜,这愿意攒几个月的钱给老婆买双鞋的情谊,在那时没比得上年轻小伙子的风流倜傥,没能收住安妮那颗不甘又不安分的心,在如今更是比不上豪掷千金给情人买买买的潇洒了…

  安妮的不甘与失落我可以理解,但是她的矫情与刻薄让同为女人的我都不能接受。吴镇宇那句“我不偷不抢,拼死拼活挣钱养活这个家,我怎么不要脸了”,我很赞同,一个愿意为家庭为妻女辛劳的男人,应该得到尊重。

  给这电影两星,完全因为吴镇宇和几句经典台词:“我不抱怨,不代表我心里没有怨”;“我们真没出息,自己没本事,把责任都推给死去的长辈”;“婚姻是一场赌博,赌赢了一辈子享福,赌输了,会看不到人生的尽头”;“人的一生快得很,该做什么,去做吧”。

  整部电影到了最后才转了氛围,安妮终于跳出过去面对现实,找到了积极向上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跟自己较劲,不再依靠别人给自己快乐幸福…

  希望每一个曾经的安妮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做头》观后感(六):都市变革中不息的女人心

  很多观众对这部片子的故事很难接受,觉得还是类似一个怨妇偷情的老套故事。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艺术来源人生,片中琐碎无望的婚姻生活、不死的爱情梦想,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几乎所有的婚姻都是让人沮丧的,有时候我们选择的道路,并不是我们的选择。不断变革的时间里,发型在变,不变的是人心。其实这部片子,只是真实地反映了沮丧的婚姻而已。片中的阿华最终选择事业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因为爱情之火在时间的磨折下终会熄灭,对一个无立锥之地的年轻男孩来说,绝不能一时头脑发热,成为一个中年女人解决婚姻问题的拐杖。对于爱妮来说,最终走出家庭,开新式美发沙龙,也是非常明智的,人生路漫漫,在解决温饱问题后,能滋养心灵的,只有自己。

  《做头》观后感(七):《做头》不必每个人都懂的戏

  意外中搜到的一部片子,因为艺术监制是关锦鹏,造型设计是张叔平,所以挑来看看。关导善于讲述女人戏,耳熟能详的几部力作,不用怀疑让关导演来监制这部讲述上海女人的戏码。但是,看评价似乎不高,所以,好奇之下我更想看了。

  故事讲述一个在改革开放下,日新月异的魔都悄然上演的“悲情”故事。撇开人物先不说吧,我为什么说悲情呢?新上海经济的发展的步伐,这是一股任谁也阻挡不了的力量,然而,有些旧的东西,所谓老情怀的东西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很难生存的,年轻的理发师阿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一家国营理发店上班。他是这家店仅存的“年轻”,也许,看到这里我们就有疑问了,如此年华,为何愿意屈居这里?从他和艾妮推心置腹的聊天中,我们得知他并不是天生喜欢这份工作,他也很想读大学,高中的时候,因为父亲的早早离去,为了生计不得不走入了这个行当。爱妮,一个资产阶级的后代,婚前衣食无忧,潇洒优越的漂亮,所谓“淮海路上一枝花”,可惜,女人的婚嫁就如生命的第二次投胎,她的赌注是她的美貌和青春,嫁得好就是好,嫁得不好就是不好。命运就是这样的不济,虚荣心的驱使,以为可以搭乘移民热潮,奔向美国,婚姻的结果失败了,这是不是盘算利益的婚姻的惩罚呢。人算不如天算,丈夫的母亲在美国去世了,所以,只能和丈夫在上海过着穷日子。

  美人迟暮的戏码,总是会让人唏嘘。关之琳要演这个角色,我觉得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演爱妮这个角色这跟直接承认自己年老没分别,可是,她演了,演的好坏另外一码事。

  影片开始,她是一位母亲的角色帮女儿洗头,但是,女儿完全可以自己洗 ,她还是执意要帮忙。”养女儿是要宠的,这是我家的规矩“,一句话带出了这个女人的过去,对眼前的失望。丈夫不富裕,拼死拼活的上班,自己倚在窗边那随手贴在玻璃上的手绢,仿佛那仅存的希望,那么不牢靠,不安全,不被人寄予希望,无声的风铃一切显得是那么的寂寥,手拨动的风铃那悦耳的铃声是抗拒丈夫对生活的抱怨,不想入耳吧,但是,又不能改变。魔都的高楼大夏,灰色调的运用,繁华景象那是别人的风光,风雨飘零,冷暖自知,而自己仿佛风雨中手绢,那么无力,那么的伶仃,那么的可怜。第一场雨景,像摸着希望一样来到了明星理发店,为什么来到这里?那是她走投无路时的唯一的希望,从盯着橱窗那张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就仿佛在面缅怀自己的年轻时的美貌,不,更多是在缅怀那段风光的日子,可惜,他是一张黑白的相片,尽管他美的很精致,但是,都是过去了,小提琴仿佛如心底流淌出来的哀歌,恰似是对这个女人的同情和惋惜,却又无奈。

  雨景

  影片开场的雨景是爱妮近乎绝望的时候,阿华的出现刚刚好,眼神中,只有他这么怜惜自己,关心自己,在乎自己,每次受伤的避风港,正是阿华给她撑起了雨伞,这巧合也暗喻了他们俩之间的关系。店内暖哄哄的吹风筒,影片冷暖色调的运用非常恰当,心不孤单,不冷了,才会暖吧,也是阿华为她吹走了一身的疲惫和狼藉,理发师也是自己的美容师,吹走了烦恼丝,看到这里,我就想,人的一生有多少人是可以碰到自己的头发的呢?除去最亲的亲人,寥寥无几吧。

  第二次的雨景是浪漫的,金平帮爱妮举办生日party,阿华骑车自行车送爱妮回家的画面。和第一次的雨景对比,同样是运用了冷色调,但是,相比第一次的不冷,因为那刻是浪漫的,是开心的,有路灯,有美好,这点暖色映衬也给他们照亮彼此的心房。每次的”水“总能帮他们感情升温,一身湿透,阿华能给她感情和心理的温度,也是第二次他们打开了一直暧昧的小禁区,可是,此刻的阿华不敢接受这份爱,黑夜路灯射出来的光怎么能有希望呢,但爱妮以为她找到了希望。

  第三次其实不能算是雨景吧,但是,个人直觉把他归类到一起了。阿华接受了安维雅的帮助,因为只有接受她的帮助,他可以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发廊,一个不错的前程。愧疚于爱妮,为了不后悔,给爱妮最后一次洗头。明星理发店早已经布满尘埃,重回旧地,死气沉沉,颓废不堪,以前自己唯一寄存的希望就这么如尘埃般,这是一种内心宣判的死刑,以为自己可以守得住的希望,其实,自己无能无力。以前坐过的位置,阿福说她年轻时在店里的辉煌,还历历在目,可是,如今面目全非了。他们过去关系很简单,彼此没有任何要求,却有那么点期待,阿华的底层生活也让他没办法给人有任何的要求吧,柏拉图式,精神恋爱让他们维持10年的情谊,爱妮说”到了今天看见了阿华,我才忽然明白,阿华竟然是我认识时间最长和我相处最好的一个男人”他们彼此是那种跨越男女感情的暧昧,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一点一滴都能明白彼此的想法,在阿华为爱妮洗头的那场激情戏是全剧的高潮,音乐给了这段戏很大的帮助和推动,如果说音乐的精彩抢了画面也不为过的,这段戏里面,关之琳演得非常好,压住了场面,但是,华哥稍微嫩了些,身体语言僵硬了点,心戏没出来,如果没有音乐的节奏帮助,这段感情画面就很平庸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感情,错乱的花洒淋着一身湿透,水乳交融的感情,非常直白,过去阿华想都没想过能拥有爱妮,今天他实现了,而爱妮也把自己的真情这么一次性的表露无遗,再美好毕竟是水花,再激情的篇章也会终止,仔细聆听,钟声的敲响,给人片刻的思考,钟声也许是结束,但也是新生的开始。

  理发店

  我想这一段的表演其实是很舞台剧形式的,行为动作被放大和夸张,这都是可以理解,但是,看不惯的就成了矫揉造作了。

  这家理发店的最初就叫亚尔培理发店,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改变,最后叫明星理发店。其实,一家店都在改变,我们何尝不是呢。唯一不变的是跟了爱妮10年的蘑菇头,全上海最后的一个蘑菇头。因为这个蘑菇头是店里的名片,阿华年纪轻轻就靠这个发型名声小震,他说那是最适合爱妮的发型。这么多年,他也就成就了这个发型,因为他的眼里只有她。露露说“她又不是你老婆”可是,他们之间却更胜夫妻。(当然这是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女人嘛,很多男人看了都想骂,女人怎么可以这样!但我想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踩在灰色区过日子的,她的行为不代表我认同。)从爱妮那么自然的为阿华整理工作服,露露弄伤了阿华,流鼻血的阿华不顾一切追出来喊爱妮,爱妮为他擦鼻血,阿华为她准备咖啡,心照不宣的感情让人很舒服。

  老旧的理发店一天来了从美国回来的露露,露露是一个让人可恨可悲的角色,老公赚了很多钱,却让她落入寂寞的生活,唯一能做的就是用钱买快乐。这其实也是在挑战着他和爱妮的关系,因为这是有钱就有了全世界的社会,笃信钱能买来很多东西,爆发户内心的落空只不过是留下一个可怜的笑脸,可悲的哭声,有些幸福来不及认识,错过了,想重拾,其实,很难的。很多东西都在改变,阿华也渴望改变,但他也无力,他也没办法改变,因为有钱能办到很多事。爱妮的希望是一个一个被夺走的。从露露的回来,霸占着阿华,打破他们之间的宁静,抢走了爱妮当年的风头,再夺走了原本属于她的橱窗名片,最后以为自己能守住阿华,其实,是守住她那么多年来终于认识到的爱情,可是,唯一的爱情也要被有权有势的富家女给夺走了,最后,剩下一无所有,遍体鳞伤。感情谁也不能说永恒,到处都透露着竞争,女人想守住感情何尝不是呢,最后,爱妮也在自己留恋的理发店重新振作站起来,过去,她说“怎么可以连头都不做,这日子也算过到头了”如今,她说我不需要做头了,不再是蘑菇头,而是自信干练的长发,脸上透露着自信的笑容,不再粉妆玉砌,而阿华也回来了,事业有成,他的发型也是不再是当年邋遢的小弟头了。女人要幸福还是不能靠男人,不能靠爱情,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后记:

  很可惜的电影,怎么会被当成是风月片来宣传呢。不能说优秀但不至于太差,导演的立意很明白,关美人的国语会让观众出戏,可是,我并不觉得这只是一部单纯上海女人的戏,很多女人都有这一点情节吧,谁没有心不甘呢,语言不应该是看影片的关键。华哥嘛,把握文艺片的火候还是差了点,演了一半的角色,前部分是演得不错,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成绩。因为发廊小弟在我印象中就是那种感觉吧,有一段戏是华哥出来接爱妮的电话,那个出场真的是太生活了,不用演了,从那开始一身的疲劳,一身的疲态,后面不接力了,但是,我想这是阶段性的作品,这种感觉也只能出现在过去,生涩其实在里面也很美。这部电影的美术和音乐我都非常的喜欢,尤其是音乐部分,艾妮邻居的萨士风,彭飞的小提琴,人物的心曲就是这么完美的倾述,画面犹如老照片般,让人进入环境。

  《做头》观后感(八):有看过电影吗

  你们看过电影吗?要思想没思想,要立意没立意,要看激情戏也没有。关之琳承认她演的不错,演出了那种没落贵族的气质。可是看aini这个角色散发的那种小资产阶级的调调,让人恶心!典型的城市小市民。人生从来不能一棵树上吊死,既然结婚了,这也是你自己的选择,那就要服从命运的安排,还整天憧憬那些镜中花雾中月,害的老公拼死拼活的工作,她倒好,拿着钱在外面风流,和别的男人勾勾搭搭跳艳舞!还说什么找个懂她的男人,实际是找外遇上床说到底也不过是这些事情,作为母亲也是不称职的!这其中的感情价值取向就有问题,女性的解放就是离家出走吗,就是鼓励搞外遇吗,在外面找男人吗,这给人一种感觉,这部电影这种导向!话说回来,如果我们不去批判外遇行为,那么但是像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至少不应去提倡吧,当前这个社会感情危机的加剧,媒体能够完全脱离关系吗?所以这部电影脱离了生活实际,脱离了社会现实,不能和人民的生活相切合,存在拔高,实际是和人们的生活脱节的。通篇看完电影,只有一个启示:择妻要慎重,慎之又慎,要量力而行,遇人不淑那就是一辈子的灾难!(我只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思考的,一部脱离实际的影片又怎么能成好片呢?所以浅见勿拍砖)

  《做头》观后感(九):惟草木零落,恐美人迟暮——观电影做头有感

  十年随风过,十年后再回首本片,感概良多,是我长大了。

  这是一部关于美人迟暮的电影,曾经养尊处优的艾妮为了一张虚无缥缈的绿卡嫁给了自己现在的丈夫——一个穷酸记者,然而天意弄人,丈夫远在美国的母亲在他们还未移民的时候便病逝,原来美好的计划便被打破了,没有了绿卡,艾妮再度回头,发现自己同样没有爱情,没有幸福;在这破旧的筒子楼里,一住便是十年,容颜开始衰老,生活变得乏味,娇宠的女儿整日惹着自己生气,至于那没用的丈夫,跟她的交流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的生活不应该是她艾妮的生活,我想她一定是这样想的;

  艾妮觉得孤独,觉得寂寞;是啊,一切都在改变,无论是如今的上海,还是从美国回来完全变了一个人的昔日好友金平;无论是店名不断改变的理发店,还是潮男潮女不断变化的发型;艾妮不知道,这个时代都在变化,只有她还守着当年的生活习惯,以及那十年未曾换过的蘑菇头发型;她感到恐惧,感到无所适从,好在她还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那个十年前令她美得不食人间烟火的年轻理发师阿华。

  她以为阿华是她的知己,甚至是能缓解她内心寂寞的一味良药;可惜她忘了,阿华喜欢的只是那种发乎情止于礼的暧昧;阿华的内心所想,并不是艾妮所认为的,阿华会感谢上天赐予他的长相,这让他受到了许多女士的追捧,也令他的收入得到了增加;可是他又痛恨自己的长相,他因为这虚无的长相而被人践踏着尊严,他成了有钱少妇们消遣的对象,用来缓解少妇们内心孤寂的玩物;阿华渴望着挣脱这些束缚,渴望着成功,至于艾妮,不过是他人生的过客;可惜,艾妮不这么想;当她满心欢喜的抛弃家庭,为阿华开了家理发店的时候,却看到阿华早已跟了另外一个女人;多么的讽刺,阿华曾经说过,我不是小白脸,可是最后他仍然是一个靠女人吃饭的小白脸;艾妮坚守着的传统,同样随着自己的黑白照片被露露的彩照替换而沦陷;一夜春宵后,二人一拍两散再无联系······

  艾妮的故事何尝不是关美人自己的故事呢?当年已是42岁的关美人同样到了迟暮之年,二十多年的演艺生涯,拍戏无数,却从未得到过肯定,花瓶成了她的专属名词,我想,做头这部戏是关美人最后的一根稻草,她渴望靠着此片成为属于自己的代表作,然而,此片随着关美人与霍建华的姐弟恋的热潮而被人遗忘,没有人会去讨论关之琳的演技如何,只会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讨论着关美人与霍大帅哥的激情戏以及似真似假的姐弟恋传闻;四年后,关之琳黯然宣布息影,而做头成了她最后一部作品,遗憾,我在遗憾关美人的同时,也在叹息一部好作品的埋没;这是片方的宣传策略的失误,同样也会是观众们的遗憾。

  我喜欢这部戏的色调,喜欢艾妮从烂尾楼款款走下的模样,喜欢那个被擦拭的格外干净的浴缸,喜欢那个猥琐男人吹奏的JAZZ,喜欢那一排排的梧桐树,喜欢充满着小资气息的上海;同样,我会怜悯艾妮,怜悯艾妮的丈夫,怜悯阿华;

  自视甚高的人在自己原本展望的生活轨迹上慢慢的脱离轨道后,会是绝望的事,而艾妮偏偏在自己幻想的未来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她觉得自己中年的生活配不上自己的相貌,于是她感到孤独,感到寂寞,她想到了出轨,她与舞伴贴身热舞时感到了快乐,在淋浴的洗刷下感到了快乐,在阿华的抚摸下得到了快乐,她并不是喜欢做头,只是喜欢从做头中找到当年众星捧月时的感觉,只可惜,事与愿违,她的黑白海报被新潮的彩色照给取代;她十年如一日光顾的理发店因经营不善黯然关门;她抛弃家庭一厢情愿的奔向自己认为的依靠时,却发现自己喜欢的男人却抛弃了曾经的豪言壮语,成了个名副其实的小白脸;终于,不变的她开始了改变;虽然导演在一些长镜头和空镜头的处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但导演令我欣赏的一个形式是安排了一个猥琐的光头男人的出现,表面上光头男人是一个偷窥艾妮生活的隔壁邻居,但我的理解是,光头男是艾妮内心的欲望,光头男不断地吹奏那庞大的萨克斯,正是艾妮内心的呐喊;当光头男最后一次出场,对艾妮说,我们还像以前那样配合好吗?你打球我吹奏,艾妮拒绝了,她选择了改变,她拒绝了墨守成规,开始追求自己全新的生活方式,从此,光头男跟着艾妮的蘑菇头一同消失了;换来的是成为大型理发店老板的艾妮,江澄导演最后的安排令我格外喜欢,当艾妮意气风发的走到了阿华的理发店门口,看着阿华巨大的海报,微微一笑,面对服务生的邀请,淡淡的说道,不好意思,我不做头了;艾妮不再做头,过往的一切美好的,难过的故事都随着蘑菇头一同随风而逝;艾妮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关美人同样选择了全新的生活,只是艾妮的最后一搏成功了,关美人却失败了。

  艾妮的丈夫,在妻子整日只知买衣服鞋子做头,女儿只知道伸手要钱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抱怨的撑着这个家,他在最后说过一句话令我动容:我不抱怨不代表我心里没有怨;他的一切怨气都在自己这位美丽的妻子面前烟消云散,他爱着妻子,于是他愿意再苦再累的撑起家庭,愿意在工作的时候因妻子鞋子找不到的电话而气喘吁吁的跑回家帮妻子找鞋子,愿意工作一天后还要做着家庭妇男,愿意接受在妻子好友来家玩却要选择回避的侮辱;他对能娶到美丽的艾妮而感到开心,却也知道艾妮嫁给他是为了那张绿卡,然而绿卡没有得到,他便带着愧疚忍受了十年的欺辱,一切都不应该是他所应当承受的,艾妮抱怨他不懂情趣,可是,当一个人被生活的压力剥削的喘不过气时,哪会顾及得到情趣?他与艾妮终于促膝长谈了一次,然而他的每一句肺腑之言对于艾妮来说,却是无关紧要的,在艾妮看来,丈夫太不重要,正如全片里甚至都没有出现过一次他的名字,他的标签永远只是艾妮的丈夫,到最后便成了前夫;艾妮会记住阿华的每一句话,却偏偏忘却了丈夫的一切;我们何尝不是呢?往往忽略了对我们无微不至的人,可叹。

  我看过许多关于本剧的影评,骂声不断,我只想说,这是部不需要每个人都懂的戏;一段违背伦理的姐弟恋,一场美人迟暮的深闺哀怨,我们没有艾妮最后的幸运,我们所有的理想与渴望都在成长中破碎,取而代之的不过是我们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金平送给艾妮一件内衣,艾妮哀怨的说道,这能穿给谁看呢?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可惜,往往说不出口,往往见不了阳光。艾妮喜欢用做头来缓解寂寞;我喜欢用文字来舒缓孤独,我们都是莫衷一是。

  《做头》观后感(十):并不是一无是处

  这部电影是从女性的角度来刻画描写的,女主人公安妮其实内心也很矛盾纠结。她其实一直在道德的底线上挣扎,阿华也是,他知道安妮是有夫之妇。但是安妮长期的渴望在遇到阿华的那一刻又瞬间被点燃了。最后,两个人也冲破了底线,越位了。但影片的结局又是美好的,所以这让我觉得也许这部电影是着重于安妮这位女性的变化。她与阿华在激情过后彼此之间并没有剪不断理还乱,因为双方都清楚,这是她们长此以来暧昧关系压抑的后果,所以安妮也没有任何对阿华的要求。而对于阿华的话,我觉得从电影里看,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努力往上的草根人物。安妮的出现让他在失意的生活里找到了一丝丝的慰藉,两人似乎在心灵上有共同的语言。但阿华毕竟涉世未深,在面对与安妮的这种危险关系前,他努力克制住自己的情感,可安妮的一步步主动出击,让他的防线瞬间瓦解。简而言之,这部电影并没有我一开始想的那么糟糕,它主要是以安妮的生活为主线,并且从安妮生活的周围牵引出许多的人和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