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开店》影评精选10篇
《二子开店》是一部由王秉林 执导,陈强 / 陈佩斯 / 黄玲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子开店》影评(一):转载百度的,充实一下本片资料
陈佩斯 Peisi Chen .....Erzi 陈强 Qiang Chen .....Erzi's Father Bing Cui .....Dahu 黄玲 Ling Huang .....Erzi's Mother 金萍 Ping Jin .....Xinghua 李楠 Nan Li .....Xiao Dou 张静林(安雯) Jinling Zhang .....Yingzi
简单的智慧 有机会坐公交车在下午六点从城里穿过的话,你会看到穿着大裤衩赤膊的汉子在路边傻站。一阵吵架声起,从胡同里必然无中生有地冒出不少穿着宽大衣服刚洗完头的妇女,奔走,然后观望。同样赤膊或穿宽大衣服的老头老太太,摇着头或是摇着扇子,若有所思,天晓得,其实他们什么都没想。 这样的市井坊间,容易给人聪明圆滑的印象。其实真的未必。 “二子”就是通行于此的一个灰色词语,含义丰富,但根本上不脱“愣头青”或者“傻子”的意思。其实被称呼为“二子”的未必傻,称呼别人为“二子”的却往往真的不得志。陈佩斯以《二子开店》为代表的一批“二子”电影,就是用这种自嘲的态度,来展现一个体验者的智慧的。 不管什么时候,看《二子开店》总能把人带到80年代那阳光灿烂的记忆中去。简单爱,简单乐,简单闷。一幕大戏,讲的就是一个待业青年开小旅馆的事,再加上点插科打诨阴差阳错的套路,主人公感情生活的波澜,就成了。 《二子开店》之前,电影银幕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自觉的复苏和再造过程。不管掺杂了多少伤痕与反思,大家重又得到机会认认真真讲故事,只是太聪明而又太沉重。 人这种复杂的动物,却往往喜欢看别人的错误,表现自己的聪明,太认真了反倒不讨好。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二子”,这是陈佩斯的智慧。 留洋回来的英达,在干事业的过程中,学会了低调。而“二子”陈佩斯却是从无可奈何开始了自己的低调。念到小学,插过队,回城从匪兵乙演起。很多人在考虑如何剑走偏锋的时候,陈佩斯他爹还在为这没啥手艺和学问的儿子的生计发愁。多年后,这个孩子除了认死理地跟人打版权官司之外,就没什么自鸣得意的架子和手段,承包了个荒山头,也就真的住了进去。所以在《二子开店》里就有了这么个待业青年,还有一帮没出息的愣头青哥们儿,连想做坑蒙拐骗的事儿,都时时透着一股小家子气,反正小毛病不断,大恶不敢。一群“二子”。 这出戏里最充满自嘲“二子”精神的,有两条线索,也是两个暗喻。一个是二子开店,一个是二子恋爱。二子开店,充满了80年代特有的热诚与直白。开一个小旅舍,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所有的困难,在这里,最后都只是一个态度问题。虽然需要老爷子的钱和面子,可一帮待业青年只要端正了态度,世界就是他们的。那个时候称呼大学生为天之骄子,可第一批春风得意的,却真的就是这样一群“二子”。到如今,在一句“态度决定一切”口号的背后,先富起来的“二子”们反倒开始努力充电,让自己复杂复杂再复杂了。 二子的恋爱,就开始让人笑出眼泪来了。二子爱上的,是个美女,还有为人不齿的第三者经验。银幕上的比喻,搬到现实中来,真的让人伤神,也无可奈何地告诉活着的一群人,没有十全十美。偏偏是这一点的所得,在故事里,却又得在二子和麻秆儿两个半斤八两的穷汉之间引发争夺。感情本来就是奢侈的事情,还这么残酷地要“二子”们去面对。至此,再回头去看美女追二子时候,在公园里的那一段暧昧的对白,就真觉得,简单真好。 《二子开店》结尾留了一个略带伤感的开放结尾,“二子”系列的其他影片大多也选择了这个套路,这是还没有习惯撒泼打诨闹剧的观众所熟悉的,谈不上什么教条。可是笑声中的眼泪却在故事进行的过程中已经留在了我们的心里。这是一切简单爱、简单闷又简单讨我们喜欢的“二子”们的悲剧。也是甘当傻子的陈佩斯的智慧之处。
《二子开店》影评(二):经典的草根喜剧
小时候看的电影,那时候北京味儿的喜剧,很有趣很搞笑,反映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年轻人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草根的喜剧,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考,到二子开店的个体户,是那个时代草根青年的一个缩影,所以这个系列很受大家欢迎。
在所有影片中,我非常喜欢这对父子俩互怼日常的,儿子天天气着老子,老子天天骂着兔崽子,这对父子俩给我的印象就是——太像了,老子年轻点儿就是儿子,儿子老点儿在粘上胡子就是老子!
《二子开店》影评(三):现在看来还是太普通了
小时候看过一些片段,觉得还是挺好看的。但是今天再看,实在是很普通的作品的。
这片子我总结一下,大概有3条线。二子开店,父子矛盾,英子带来的矛盾。
可是这三条线,似乎都没太讲好。
二子开店遇到了些困难,包括那个胖大叔的事情,可是整体来看,这个店是怎么开起来的,营业又是怎么样,讲的很马虎。
因为这条主线没有弄好,父子矛盾以及英子和店员之间的矛盾,就起不到什么锦上添花作用,反而只是把故事节奏搞的很乱。
父子矛盾本来是个很有看点的地方,一个不成器的儿子跟严厉而古板的父亲之间的冲突,本来很容易构成戏剧张力,但在这部片子里,陈强演的老爹似乎只是用来随时添乱来的。
至于英子等的加入,英子在这里面简直是个闹剧般的人物,只是让主人公和周围人起冲突,制造种种浅薄的矛盾,然后又突然说要吃回头草,简直变成了闹剧。
于是在这轮番的剧情就被凑成了一部电影,变成了一部各种剧情的大拼盘,男主可能刚刚遇到一些困难,如那个胖大叔的事情,可是一会就被其他的事情给打断。
在这里面,我们的男主有什么真正的转变没有,我没看出来,我只觉得男主从头到尾是个闹腾的人,喧闹着处理自己的事情,这种人物在其他地方只会被当成一个配角。
因此这片子也就缺乏真正的情感动力,其中某些地方,我们可能会笑笑,可是感动和感悟,实在感受不到。
其深层原因,恐怕在于编导缺乏类型片意识,这部片子,应该是当做喜剧拍的,可是很多地方又很像剧情片,于是它既不艺术,又不商业,很像个四不像作品。
据我初步的观察,这种问题在当时似乎广泛存在。知道要做一些商业化作品,但是学了个半截,很大程度依然是过去那一套。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九十年代之后,国产电影陷入了一个严重的低谷,面临国外港台大量影视作品的冲击而几乎没有立足之处的原因。当时的国产电影跟国外商业电影相比,落后是全方位的,缺乏的不仅有技术,还有叙事技巧等。只有在2002电影市场初步自由化之后,中国商业电影才真正开始成长。不客气的说,今天,即使一些中等水平的商业电影,恐怕也比这些老片水平要高一截。
也许这些老片,真的只适合我们这些已经不再那么年轻的人怀旧吧。
《二子开店》影评(四):二子开店
这是陈强、陈佩斯父子两人合演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电影的第二集,第一集叫做:父与子,结尾就是儿子同志高考时太困睡着而没有考上大学,
这集自然接着第一集的结尾,由于高考没考上,只能自谋出路,二子和伙伴开了家小旅馆。这里有个八十年代的名词“待业青年”,所谓待业青年就是等待就业的青年,和九十年代的“下岗工人”相对应,这两个名词都是一个意思“失业”。但是失业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咱伟大祖国怎么可以失业呢,所以用了一个待业,等待就业嘛。也像近几年的一个名词“负增长”,听起来光亮一些而已。
故事充满着辛酸,火车站蹬三轮拉大胖子,冬天没暖气旅客闹意见,代买香烟顾客有矛盾,顾客丢了钱几乎破口大骂,合伙人因为情感纠纷要大打出手,最后老奎撤资,二子和伙伴们只能卖血。
这个故事,可以拍成悲剧,但电影却表现的积极向上。老奎一开始不同意开店,但在老奎嫂的调拨下同意了,主要还是老奎同志自己,在八十年代以进国企为光荣,能够支持儿子创业做个体户,之后更在旅馆里做个勤务工,拳拳爱子之心呼之欲出,想到第一集结尾时,老奎用一辆平板车拉着呼呼大睡的儿子,颇为幸酸。
再说那个因丢钱而破口大骂的顾客,其实只是一场误会,后来钱还上了,过后还送上一面锦旗。麻杆和二子都爱英子,虽然几乎打起来,但兄弟情还在。关键时刻,兄弟们一起去献血,那种同舟共济的干劲才是这个比家美旅店成功的最大因素。
这个“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电影后面还有三集(傻冒经理、父子老爷车、爷儿俩开歌厅),从大学落榜到自力更生到南下淘金最后父子翻脸,算是改革开放这个大时代下的缩影
电影主题曲叫做“不吃馒头蒸口气”,是一首西北风歌曲,算是中国摇滚的雏形。